燕山大学里仁学院,燕山大学里仁学院2021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编 目录 学院概况............................................................................................................I
报告说明

........................................................................................................

III总体结论

...........................................................................................................


1 一、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和毕业去向...................................................................1二、就业分布

...............................................................................................................

2三、就业质量

...............................................................................................................

2四、对就业服务的评价

...............................................................................................


3 第一篇: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5
一、毕业生规模

...........................................................................................................

5(一)性别分布

...................................................................................................

5(二)学科门类及其性别分布...........................................................................5(三)专业分布

...................................................................................................

6(四)生源分布

...................................................................................................


7 二、毕业去向落实率及毕业去向.............................................................................10(一)毕业去向落实率.....................................................................................10(二)毕业去向

.................................................................................................

11
三、对社会贡献度

.....................................................................................................

16(一)就业地域流向.........................................................................................16(二)就业行业流向.........................................................................................20(三)就业单位流向.........................................................................................21(四)京津冀地区就业行业及单位分布.........................................................22 第二篇:就业工作举措及评价.....................................................................25
一、就业工作举措

.....................................................................................................

25(一)就业发展趋势分析.................................................................................25
I (二)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不断健全机制体制.............................................26(三)不断创新,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27(四)加强考研服务工作.................................................................................29(五)结合国家战略,持续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29二、就业指导评价

.....................................................................................................

30(一)毕业生对学院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的评价.................................30(二)毕业生对所在院系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的评价.........................31(三)用人单位对学院就业工作评价.............................................................32 第三篇:就业质量相关分析.........................................................................34
一、专业对口度

.........................................................................................................

34二、目前工作所在地

.................................................................................................

36三、社会保障

.............................................................................................................

37四、离职情况

.............................................................................................................

39五、就业满意度

.........................................................................................................

41六、用人单位评价

.....................................................................................................

43 第四篇:就业发展趋势分析.........................................................................48
一、毕业去向落实率变化趋势.................................................................................48二、专业对口度变化趋势.........................................................................................49三、就业满意度变化趋势.........................................................................................50四、离职率变化趋势

.................................................................................................

51五、用人单位需求预测

.............................................................................................

52 (一)招聘毕业生的月起薪.............................................................................52(二)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渠道.................................................53(三)用人单位招聘时注重的毕业生品质及能力.........................................53(四)用人单位在未来三年所需学历层次及专业类别.................................55 第五篇: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58
一、对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反馈.............................................................................58 II
二、对职业发展要素的反馈.....................................................................................59三、用人单位对学院人才培养的反馈.....................................................................60四、未就业毕业生对教育教学及就业工作反馈.....................................................61五、专业预警及调控措施.........................................................................................62 结语

...............................................................................................................

64 III 图表目录 图1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分布...........................................................................1图22021届毕业生就业分布...................................................................................2图3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2图42021届毕业生对就业服务的评价...................................................................3图1-12021届毕业生性别分布.................................................................................5表1-12021届毕业生的学科门类及其性别分布.....................................................6表1-22021届毕业生的专业及其性别分布.............................................................6图1-22021届毕业生的省内生源分布.....................................................................7图1-32021届毕业生的省外生源分布.....................................................................8表1-32021届不同学科门类的毕业生生源分布.....................................................9表1-42021届各专业的毕业生生源分布.................................................................9表1-52021届毕业生各学科门类毕业去向落实率...............................................10表1-62021届毕业生各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11表1-7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分布......................................................................12表1-82021届不同学科门类的毕业生毕业去向分布...........................................12表1-92021届各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去向分布.......................................................13表1-102021届毕业生各专业签约率.....................................................................14表1-112021届毕业生各学科门类升学率.............................................................14表1-122021届毕业生各专业升学率.....................................................................15图1-42021届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布...............................................................16表1-132021届毕业生中西部地区就业情况分布.................................................17图1-52021届毕业生省内就业城市流向分布.......................................................17表1-142021届毕业生各省市(直辖市/自治区)就业吸引力指数....................18表1-152021届毕业生河北省地区就业吸引力指数.............................................19表1-162021届不同学科门类的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布.................................19图1-62021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十个行业分布...........................................20 IV 表1-172021届毕业生就业行业性别分布.............................................................21表1-182021届毕业生单位性质流向分布.............................................................21图1-7在京津冀地区就业的2021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十个行业.............22表1-19在京津冀地区就业的2021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流向................................23图2-1毕业生对学院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的评价.......................................31表2-1各系2021届毕业生对所在院系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的评价.........31图2-2用人单位对学院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评价(5分制)........................32图3-12021届毕业生专业对口度分布..................................................................34图3-2各系毕业生专业对口度分布.......................................................................35图3-3各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度分布...................................................................35图3-42021届毕业生工作所在地分布..................................................................36表3-1各系2021届毕业生工作所在地分布...........................................................36表3-2各专业2021届毕业生工作所在地分布.....................................................37图3-52021届毕业生社会保障情况......................................................................38表3-3各系2021届毕业生享受社会保障情况.....................................................38表3-4各专业2021届毕业生享受社会保障情况.................................................38图3-62021届毕业生离职情况分布......................................................................39图3-7各系毕业生离职率分布...............................................................................40表3-5各专业毕业生离职率...................................................................................40图3-82021届毕业生主动离职原因分布..............................................................41图3-9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情况.......................................................................42表3-6各系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的总体满意度情况...............................................42表3-7各专业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的总体满意度情况...........................................42图3-10用人单位对2021届毕业生的满意度.......................................................44图3-11用人单位对2021届毕业生政治素养的满意度.......................................44图3-12用人单位对2021届毕业生专业水平的满意度.......................................44图3-13用人单位对2021届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满意度.......................................45图3-14用人单位对2021届毕业生就业能力满意度评价(5分制)................45
V 图3-15用人单位对2021届毕业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表现评价(5分制)

..............................................................................................................................

46 表4-12019-2021届毕业生各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发展趋势.............................48图4-12019-2021届毕业生专业对口度发展趋势................................................49表4-22019-2021届毕业生各系专业对口度发展趋势.........................................49表4-32019-2021届毕业生各专业专业对口度发展趋势.....................................50图4-22019-2021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发展趋势(单位:分)........................50表4-42019-2021届毕业生各专业就业满意度发展趋势.....................................51图4-32019-2021届毕业生总体离职率发展趋势.................................................51图4-4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试用期月起薪区间分布(单位:元/月)..........52图4-5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试用期后月起薪区间分布(单位:元/月)......53图4-6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渠道分布...............................................................53图4-7用人单位招聘时注重毕业生的品质分布...................................................54图4-8用人单位招聘时注重毕业生的能力分布...................................................54图4-9用人单位招聘时注重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分布.......................55图4-10用人单位在未来三年所需人才学历层次分布.........................................55图4-11用人单位在未来三年所需毕业生学科门类分布.....................................56图5-12021届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评价(5分制)...................58图5-22021届毕业生对职业发展要素重要性的反馈统计(5分制)...............59图5-3用人单位对学院人才培养的建议...............................................................61图5-4未就业原因分布

...........................................................................................

61图5-5没有接收单位原因分布...............................................................................62 VI 学院概况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成立于2001年7月,是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确认的独立学院,由全国重点大学——燕山大学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院。
学院座落于著名海滨城市——河北省秦皇岛市,位于燕山大学西校区,占地1020余亩,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基础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良。
学院的办学母体燕山大学,设有11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学位类别,30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17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64个本科专业,已形成以工学为主,文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教育学等8个学科门类共同发展的学科格局;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防特色学科和16个省级重点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
里仁学院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现设有5个系,41个专业,涉及工、管、经、文、法等多个学科门类,现有在校生4800余人。
学院拥有一支德才兼备、学缘结构合理、专业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专业教学、实验及相关实习均由燕山大学完成,有效地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
学院秉承燕山大学的优良办学传统和先进办学理念,以“博学、厚德、求是”为校训,以培养综合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深化改革,强化实践,按照OBE理念,通过建立相适应的培养计划,构建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施项目式教学、信息化教学建设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专业特色初步显现,人才培养体现“强化基础,重视应用”的特点。
学院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注重提高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优秀的实践能力。
里仁学子在国际大学生健美操精英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亚洲大专英语辩论赛、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等系列科技、文化、体育活动中屡获殊荣;近五年,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共获国际级奖项22项、国家级奖项334项,省部级奖项469项,学生发表
I 科技学术论文57篇,获批专利55项。
学院“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获批河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园”;学院被授予“河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河北省全民科学素质教育基地”“秦皇岛市青年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称号。
一流的办学条件,较高的办学水平,使学院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先后荣获“中国十大品牌独立学院”“全国先进独立学院”“中国最具影响力独立学院20强”“中国最具品牌价值独立学院”“中国最具品牌影响力独立学院”“全国大学生满意度50强高校”“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公布的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中,燕山大学里仁学院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6位,华北地区第1位,荣膺中国六星级大学美誉,跻身中国顶尖独立学院行列。
2021年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首次将“独立学院”纳入民办大学分类评价,在《2021校友会中国民办大学排名(含独立学院)》中,位居第13位。
在高等教育评价机构软科发布的“2021软科中国独立学院排名”中,里仁学院位居全国第2位,表现出了稳定且良好的社会声誉。
II 报告说明 为全面总结和分析毕业生就业状况,完善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健全高校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和就业创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20〕5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与核查工作的通知》(教学厅函〔2021〕19号)相关文件要求,学院遵循全面、准确、科学、严谨的原则,统筹分析毕业生就业状况,编制并正式发布《燕山大学里仁学院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本报告数据来源于两个方面:
1.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21年12月15日。
使用数据主要涉及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毕业去向落实率、毕业去向等。

2.第三方数据调查公司(新锦成)调研数据。
调研面向全院2021届毕业生,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3.25%;使用数据涉及就业相关分析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部分。
用人单位调研数据,面向本院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使用数据涉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及能力评价、用人单位对学院就业创业服务工作评价等部分。
III 总体结论 IV 总体结论
一、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和毕业去向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2.00%,有就业意愿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1为95.39%,毕业去向分布详见下图。
暂不就业12.80% 待就业5.20% 协议和合同就业52.68% 毕业去向落实率82.00% 自主创业0.25% 升学12.72% 灵活就业16.35% 图1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分布 1有就业意愿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就业总人数/(毕业生总人数-暂不就业人数-不就业拟升学人数-拟参加公招考试人数)*100.00%
1 二、就业分布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2021届毕业生中45.07%毕业生选择在河北省内就业,服务本地经济发展;就业行业以“制造业”为主;就业单位性质主要为“其他企业”。
就业地区 45.07%毕业生在河北省内就业 就业行业 就业行业分布以“制造业”为主 就业单位 “其他企业”为毕业生的主要选择 图22021届毕业生就业分布
三、就业质量 2021届毕业生税前月均收入为5343.46元,就业满意度为3.48,专业对口度为82.02%,工作稳定率为90.53%。
月均收入5343.46元 就业满意度3.48 工作稳定率90.53% 专业对口度82.02% 图3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2 四、对就业服务的评价 2021届毕业生对学院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的总满意度为95.79%;其中对“校园招聘活动情况”(97.08%)、“就业手续办理满意程度”(96.60%)和“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96.43%)的满意度相对较高。
就业指导工作总体评价,95.79% 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普及程度,95.46% 校园招聘活动情况,97.08% 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咨询情况,96.11% 就业手续办理满意程度,96.60% 求职择业指导开展情况,96.27% 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96.43% 就业信息数量及质量,96.27% 图42021届毕业生对就业服务的评价
3 第一篇 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4 第一篇: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一)性别分布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2021届毕业生共1211人,其中男生83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8.87%;女生37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1.13%。
男女比例为2.21:1;男生人数偏多。
834 377 68.87% 31.13% 2.21:
1 图1-12021届毕业生性别分布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二)学科门类及其性别分布 学院2021届毕业生涵盖了工学、管理学、文学、理学和法学5种学科门类;其中以工学和管理学为主,占比分别为69.86%和15.94%。
从其性别构成来看,工学和理学以男生为主,男女性别比分别为4.35:1和2.27:1;而文学、管理学和法学以女生为主,其中文学类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07倍。

5 表1-12021届毕业生的学科门类及其性别分布 学科门类 学科门类构成 毕业生人数 比例 男生人数 性别构成女生人数 工学 846 69.86% 688 158 管理学 193 15.94% 70 123 文学 92 7.60% 30 62 理学 49 4.05% 34 15 法学 31 2.56% 12 19 注:由于四舍五入的原因,数据占比之和可能会出现不等于
100%的情况。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三)专业分布 男女性别比4.35:10.57:10.48:12.27:10.63:
1 学院2021届毕业生共分布在20个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 科毕业生人数最多(192人,占比15.85%),其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02人, 占比8.42%)。
从其性别构成来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科学与技术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男生人数较多;旅游管 理、英语、会计学、汉语言文学与电子商务等专业女生人数较多。
具体分布详见下表。

1-22021届毕业生的专业及其性别分布 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会计学通信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工业工程应用化学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广播电视学法学 专业构成 毕业生人数比例 192 15.85% 102 8.42% 100 8.26% 90 7.43% 88 7.27% 59 4.87% 55 4.54% 53 4.38% 53 4.38% 51 4.21% 51 4.21% 49 4.05% 46 3.80% 45 3.72% 31 2.56% 31 2.56% 男生人数
181818969213345433739343436351512 性别构成女生人数 11211121672610101612171510101619 男女性别比16.45:13.86:18.09:13.29:10.31:11.27:14.50:14.30:12.31:13.25:12.00:12.27:13.60:13.50:10.94:10.63:
1 6 英语 31 2.56%
7 24 电子商务 30 2.48% 11 19 汉语言文学 30 2.48%
8 22 旅游管理 24 1.98%
4 20 注:由于四舍五入的原因,数据占比之和可能会出现不等于
100%的情况。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四)生源分布 0.29:10.58:10.36:10.20:
1 学院2021届毕业生省内生源682人,所占比例为56.32%;省外生源529人,所占比例为43.68%。
省内外生源具体分布如下所示。
省内生源结构:学院2021届毕业生省内生源覆盖河北省11个地级市;其中保定市、石家庄市、邢台市、衡水市生源居多,均在64人以上。
157120 67 64 58 49 41 40 322925 保定市石家庄市邢台市衡水市邯郸市唐山市张家口市沧州市秦皇岛市承德市廊坊市 图1-22021届毕业生的省内生源分布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7 省外生源结构:学院2021届毕业生省外生源涵盖23个省(市/自治区);其中生源人数在33人以上的分别为黑龙江省、辽宁省、山西省、天津市和陕西省。
黑龙江省 70 辽宁省 44 山西省 39 天津市 35 陕西省 33 山东省 32 吉林省 31 福建省 28 河南省 28 四川省 26 浙江省 23 湖北省 22 重庆市 20 广东省 18 江苏省 15 江西省 14 湖南省 1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3 安徽省 12 青海省
5 内蒙古自治区
4 北京市
3 云南省

1 图1-32021届毕业生的省外生源分布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各学科门类生源分布:同学科门类毕业生生源分布均以河北省生源为主;其中工学、管理学、文学类省内生源规模均在51人以上。
具体分布详见下表。

8 表1-32021届不同学科门类的毕业生生源分布 生源省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北京市吉林省四川省天津市安徽省山东省山西省广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江苏省江西省河北省河南省浙江省湖北省湖南省福建省辽宁省重庆市陕西省青海省黑龙江省 工学112191824924311431210 47922209112231921252 文学152222172 512224313- 法学- 3- - 1- 3- 173- 2-
2 理学- 21211- 126- 311244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管理学- 5574831310968366712 各专业生源分布:学院2021届各专业毕业生省内外生源分布略有差异,具体分布如下。
表1-42021届各专业的毕业生生源分布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自动化会计学通信工程工业工程 省内人数105635650473332 省外人数87394440412619
9 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应用化学测控技术与仪器 广播电视学英语法学 电子商务汉语言文学 旅游管理 32 21 30 21 30 23 28 17 27 19 26 23 25 30 18 13 18 13 17 14 16 14 15 15 14 10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二、毕业去向落实率及毕业去向 (一)毕业去向落实率
2 总体及各学科门类毕业去向落实率:学院
2021届毕业生1211人,其中993人顺利就业,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2.00%,有就业意愿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3为95.39%。
从不同学科门类来看工学、理学、文学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位居前
三,均在77.17%及以上;其中工学学科门类毕业去向落实率最高,为85.11%。
表1-52021届毕业生各学科门类毕业去向落实率 学科门类工学理学文学 管理学法学总计 毕业人数8464992193311211 就业人数720407114418993 毕业去向落实率85.11%81.63%77.17%74.61%58.06%82.00%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2就业人数包括单位就业(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应征义务兵、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就业),灵活就业(其他录用形式就业、自由职业)、升学、出国(境)。
毕业去向落实率=(就业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00%。
3有就业意愿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就业总人数/(毕业生总人数-暂不就业人数-不就业拟升学人数-拟参加公招考试人数)*100.00% 10 各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2021届毕业生各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均在58.06%及以 上,各专业毕业生总体上基本实现了充分就业。
表1-62021届毕业生各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土木工程工业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英语电子科学与技术 自动化应用化学通信工程广播电视学电子商务旅游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汉语言文学会计学 法学 毕业去向落实率98.11%90.20%88.24%87.27%87.00%86.96%86.67%85.94%83.87%83.02%82.22%81.63%81.36%80.65%80.00%79.17%75.49%66.67%63.64%58.06%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二)毕业去向
1.总体毕业去向总体毕业去向:学校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包括“协议和合同就业、灵活就业、升学、自主创业、暂不就业和待就业”6种形式;其中“协议和合同就业”为毕业生的首选(52.68%),“灵活就业”次之(16.35%)。
从“协议和合同就业”具体就业类型来看,“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为主,所占比例为28.57%。
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
11 表1-7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分布 毕业去向 毕业去向分类 人数 比例 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 346 28.57% 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 270 22.30% 协议和合同就业 应征义务兵 18 1.49% 西部计划
3 0.25% 三支一扶
1 0.08% 研究生 151 12.47% 升学 出国、出境
2 0.17% 第二学士学位
1 0.08% 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
3 0.25% 灵活就业 其他录用形式就业
自由职业 163 13.46% 35 2.89% 暂不就业 不就业拟升学暂不就业 127 10.49% 28 2.31% 待就业 32 2.64% 拟参加公招考试 15 1.24% 待就业 求职中
9 0.74% 签约中
6 0.50% 拟创业
1 0.08% 注:毕业去向落实率=(协议和合同就业人数+自主创业人数+灵活就业人数+升学人数)÷毕业生总人数 ×100.00%。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各学科门类毕业去向:我院
2021届各学科的毕业生毕业去向以“协议和合同就 业”为主,占比均在19.35%以上。
表1-82021届不同学科门类的毕业生毕业去向分布 学科门类协议和合同就业升学灵活就业自主创业 理学 55.10% 18.37%8.16% 0.00% 工学 55.08% 15.25%14.54% 0.24% 管理学 53.89% 4.15%16.06% 0.52% 文学 38.04% 7.61%31.52% 0.00% 法学 19.35% 3.23%35.48% 0.00% 注:由于四舍五入的原因,数据占比之和可能会出现不等于100%的情况。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暂不就业10.20%10.87%19.17%10.87%35.48% 待就业8.16%4.02%6.22%11.96%6.45% 各专业毕业去向:各专业毕业生毕业去向基本上以“协议和合同就业”为主,具体分布如下表所示。
12 表1-92021届各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去向分布 专业 协议和合同就业 自主创业 灵活就业 升学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75.56% 0.00% 4.44% 6.67% 土木工程 72.55% 0.00% 5.88%11.76% 工业工程 72.55% 0.00% 15.69%0.00%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63.04% 0.00% 10.87%13.04% 旅游管理 58.33% 0.00% 8.33%12.50% 测控技术与仪器 58.18% 1.82% 20.00%7.27% 应用化学 55.10% 0.00% 8.16%18.37% 通信工程 54.24% 0.00% 11.86%15.25%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52.08% 0.00% 14.06%19.79% 自动化 51.11% 0.00% 17.78%13.3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51.00% 1.00% 20.00%15.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50.98% 0.00%15.69%8.82% 电子科学与技术 50.94% 0.00% 16.98%15.09% 电子商务 50.00% 0.00% 26.67%3.33% 电子信息工程 49.06% 0.00% 13.21%35.85% 会计学 43.18% 1.14% 14.77%4.55% 汉语言文学 40.00% 0.00% 23.33%3.33% 广播电视学 38.71% 0.00% 38.71%3.23% 英语 35.48% 0.00% 32.26%16.13% 法学 19.35% 0.00% 35.48%3.23% 注:由于四舍五入的原因,数据占比之和可能会出现不等于100%的情况。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暂不就业 11.11%9.80%7.84%10.87%20.83%10.91%10.20%15.25% 10.42% 12.22%10.00%15.69%7.55%13.33%1.89%27.27%16.67%9.68%6.45%35.48% 待就业 2.22%0.00%3.92%2.17%0.00%1.82%8.16%3.39% 3.65% 5.56%3.00%8.82%9.43%6.67%0.00%9.09%16.67%9.68%9.68%6.45%
2.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
4 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2021届毕业生中,“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共346人,签约率为28.57%。
各专业签约率分布如下表所示:土木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专业签约率相对较高。
4签约率=(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的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00%。
13 表1-102021届毕业生各专业签约率专业 土木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应用化学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 工业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 通信工程会计学 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广播电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汉语言文学 法学英语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签约率 49.02%44.44%43.48%40.82%37.74%34.90%34.55%33.33%31.00%28.89%28.30%23.73%18.18%16.67%16.67%16.13%13.73%13.33%6.45%6.45%
3.国内升学总体升学率:2021届毕业生共有1211人,其中国内升学人数为152人,升学率为12.55%。
不同学科门类升学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理学类毕业生升学率最高,为18.37%;其次是工学、文学和管理学,升学率均在3.63%以上。
表1-112021届毕业生各学科门类升学率 学科门类理学工学文学 管理学法学合计 毕业生人数4984692193311211 升学人数9129671152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升学率18.37%15.25%6.52%3.63%3.23%12.55% 14 各专业升学率:各专业升学率在3.23%及以上,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的 升学率最高,达到了35.85%。
表1-122021届毕业生各专业升学率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应用化学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英语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测控技术与仪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会计学汉语言文学 电子商务广播电视学 法学 升学率35.85%19.79%18.37%15.25%15.09%15.00%13.33%13.04%12.90%11.76%8.82%8.33%7.27%6.67%4.55%3.33%3.33%3.23%3.23%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4.未就业情况分析学院2021届未就业毕业生共218人(占比18.00%);进一步调查其未就业的原因,主要为“不就业,拟升学或拟出国”(62.30%)。

5.自主创业5创业人数及比例:学院2021届毕业生中,共有3人选择自主创业,创业率为0.25%。
5学院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选择“自主创业”因样本不足,不再展开具体分析。
15
三、对社会贡献度 (一)就业地域流向 就业地区分布:学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地区涵盖了2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以河北省内就业为主,所占比例为45.07%,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省外就业毕业生主要流向了北京市(14.13%)、天津市(8.04%)、江苏省(7.80%)和浙江省(5.24%)这些产业改革较快、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山东省辽宁省四川省上海市重庆市陕西省福建省河南省黑龙江省湖北省山西省湖南省吉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安徽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 8.04%7.80%5.24%3.17%2.56%2.07%1.83%1.58%1.34%1.34%1.22%0.85%0.85%0.61%0.49%0.37%0.37%0.37%0.37%0.12%0.12%0.12% 14.13% 45.07% 图1-42021届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布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16 中西部就业地区分布6:学院2021届毕业生选择在中部地区就业共32人,占比 为3.90%;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共43人,占比为5.24%。
表1-132021届毕业生中西部地区就业情况分布 就业地区 人数 中部地区 32 其他地区 746 西部地区 43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比例3.90%90.86%5.24% 省内就业城市分布:省内就业毕业生主要流向了石家庄市(27.03%)、秦皇岛市 (23.78%)和唐山市(11.89%)。
石家庄市秦皇岛市 唐山市保定市廊坊市邯郸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张家口市 11.89%9.19%8.11%6.76%4.59%4.59%3.51%0.54% 27.03%23.78% 图1-52021届毕业生省内就业城市流向分布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各就业地区吸引力指数:各省市(直辖市/自治区)吸引力指数较高的前三个省份依次为北京市(38.67)、江苏省(4.27)和天津市(1.89),吸引力指数均在1.89及以上;而吉林省(0.10)、黑龙江省(0.10)和山西省(0.10)等地区对毕业生的吸引力相对较低。
6中西部地区指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17 表1-14 就业省北京市江苏省天津市浙江省广东省山东省四川省重庆市河北省辽宁省福建省陕西省河南省安徽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省湖北省青海省山西省黑龙江省吉林省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江西省上海市广西壮族自治区 2021届毕业生各省市(直辖市/自治区)就业吸引力指数 吸纳毕业生数量 毕业生生源数量 就业吸引力指数 116
3 38.67 64 15 4.27 66 35 1.89 43 23 1.87 26 18 1.44 21 32 0.66 15 26 0.58 11 20 0.55 370 682 0.54 17 44 0.39 10 28 0.36 11 33 0.33
7 28 0.25
3 12 0.25
3 13 0.23
3 13 0.23
5 22 0.23
1 5 0.20
4 39 0.10
7 70 0.10
3 31 0.10
0 1 0.00
0 4 0.00
0 14 0.00 13
0 0.0∞
1 0 0.0∞ 注:
1.由于四舍五入的原因,数据占比之和可能会出现不等于
100%的情况;
2.就业吸引力指数:就业吸引力指数=某一地区吸纳毕业生就业人数/该地区生源人数,该指数反映某
地区对毕业生的就业吸引力。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省内各城市吸引力指数:省内各城市吸引力指数较高的前三个地级市依次为秦皇岛市(3.54)、廊坊市(1.32)和唐山市(1.08);而张家口市(0.06)、保定市(0.26)和邢台市(0.29)等地区对毕业生的吸引力相对较低。
18 表1-152021届毕业生河北省地区就业吸引力指数 就业市 吸纳毕业生数量 毕业生生源数量 就业吸引力指数 秦皇岛市 88 32 2.75 廊坊市 30 25 1.20 唐山市 44 49 0.90 石家庄市 100 120 0.83 邯郸市 25 58 0.43 沧州市 17 40 0.43 衡水市 17 64 0.27 保定市 34 157 0.22 邢台市 13 67 0.19 张家口市
2 41 0.05 注:
1.由于四舍五入的原因,数据占比之和可能会出现不等于
100%的情况;
2.就业吸引力指数:就业吸引力指数=某一地区吸纳毕业生就业人数/该地区生源人数,该指数反映某
地区对毕业生的就业吸引力。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
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各学科门类就业地区分布:从就业地域流向统计数据看出,京津冀地区是各学科 门类毕业生就业的集中区域,这也与学院所在地、毕业生生源所在地具有密切相关性。

1-16 就业省 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山东省辽宁省四川省上海市重庆市陕西省福建省河南省黑龙江省湖北省山西省 2021届不同学科门类的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布 工学 分学科门类就业人数文学法学理学 管理学 260 29
7 21 55 81
9 1
1 24 47
5 - -
4 58
2 1
4 9 31 -
1 11 21
1 - -
4 15
3 - -
3 12
1 2 -
2 5
6 - -
4 11 - - -
2 6
2 -
1 2
5 1 -
5 8
2 - - -
5 1 - -
1 3 -
1 -
3 1 - -
1 3
3 - - -
1 合计 375
11565644226211615121111 97654 19 湖南省
3 - - -
2 3 吉林省
1 -
1 - -
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2 -
1 -
3 安徽省
2 - - - -
3 广西壮族自治区
1 - - - -
1 青海省 -
1 - -
1 1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
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二)就业行业流向 就业行业分布:2021届毕业生行业布局与学院专业设置及培养定位相契合;主要流向了制造业、建筑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制造业 建筑业 13.17%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1.64%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1.38%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8.31% 批发和零售业6.65% 教育3.58%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3.20%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2.56% 金融业1.92% 32.35% 图1-62021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十个行业分布 注:主要就业行业是指就业毕业生人数≥10人的行业。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性别分布:不同行业环境及工作岗位设置特点的不同,性别差异明显;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以男生为主,“教育”、“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以女生为主。
20 表1-172021届毕业生就业行业性别分布 行业人数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8 采矿业
1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11 制造业 207 建筑业 8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0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15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64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61 金融业 10 批发和零售业 33 农、林、牧、渔业
3 房地产业
5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9 住宿和餐饮业
1 教育
7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
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男生比例 100.00%100.00%91.67%81.82%80.58%76.92%75.00%71.91%67.03%66.67%63.46%50.00%45.45%36.00%33.33%25.00% (三)就业单位流向 女生 人数 比例 - 0.00% - 0.00% - 0.00% 46 18.25% 20 19.42%
5 21.74% 15 22.73%
4 26.67% 25 28.41% 29 33.72% 22 40.74%
3 50.00%
6 54.55% 16 64.00%
2 66.67% 20 74.07% 学院
2021届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呈多元化,涵盖了其他企业、国有企业、三资 企业等类型单位;其中其他企业占比相对较高(76.64%),国有企业次之(12.84%)。
这一构成也与我国近年来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及中小微企业的快速发 展密切相关;民营企业、第三产业等对大学生的吸收能力增强,
二、三线城市快速扩 张对拓展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强,为毕业生带来了职业发展机会。

1-182021届毕业生单位性质流向分布 单位性质 就业人数 其他企业 597 国有企业 100 三资企业 65 机关 14 其他事业单位
2 城镇社区
1 注:主要就业单位是指就业毕业生人数≥10
人的单位。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占比76.64%12.84%8.34%1.80%0.26%0.13% 21 (四)京津冀地区就业行业及单位分布 就业行业分布:在京津冀地区就业的2021届毕业生,主要流向了“制造业”、“建筑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制造业 建筑业 17.05%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4.02%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2.5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1.17% 批发和零售业6.25% 教育4.92%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65%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2.46% 房地产业1.89% 金融业1.89%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70%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33% 住宿和餐饮业0.38% 21.78% 图1-7在京津冀地区就业的2021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十个行业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22 就业单位分布:在京津冀地区就业的2021届毕业生,学院2021届毕业生主要流 向单位类型为“其他企业”,占比达到71.86%;其次为“国有企业”(15.21%)。
表1-19在京津冀地区就业的2021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流向 单位性质 就业人数 其他企业 378 国有企业 80 三资企业 56 机关
9 其他事业单位
2 城镇社区
1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
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占比71.86%15.21%10.65%1.71%0.38%0.19% 23 第二篇 就业工作举措及评价 24 第二篇:就业工作举措及评价
一、就业工作举措 (一)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1.全国宏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总数持续
增加,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高校毕业生达到909万人。
而近年来全国经济发展仍处于放缓形势中,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和结构的调整,客观上会对劳动者就业产生影响。
尤其是传统支柱产业企业改革的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部分行业持续低迷及产能过剩将造成结构性失业和转型性失业,就业难度加大。
2021年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让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就业结构性失衡更加突出 在学科专业需求与社会有效需求不相匹配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失衡也更加突出。
人社部调查显示,部分地方本科高校、部分地处三四线城市的高职、部分文史类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不足,毕业生就业机会较少。
受经济大环境及外贸出口大幅下降、化解产能等因素影响,纺织、钢铁、采矿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需求今年大幅下降。
此外,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残疾毕业生和女性毕业生就业相对更为困难。
与此同时,毕业生的预期与市场需求也存在结构性失衡。
企业更趋向于选聘具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这对应届毕业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3.我院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变化趋势 我院毕业生就业情况总体良好,一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80%以上。
但是在当前这种“严峻”的就业大环境下,依然面临挑战。
我院毕业生生源半数来自河北省内,由于地域性特点,以及独生子女家庭观念影响,主要就业区域为京津冀地区。
学生不愿意到离家较远的经济发达地区或中小型企业就业,而且在毕业生当中,“慢就业”一族正在悄然壮大。
为了实现我院毕业生更高的毕业去向落实率和就业质量,我们必 25 须不断健全就业机制,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整合资源,不断拓展就业市场,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进而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不断健全机制体制
1.一把手工程,全面推进就业工作 学院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领导担任组长和副组长,相关职能部
门负责人和各系负责人担任组员,强化就业工作的“一把手”工程地位,举全院之力推动工作开展,形成了“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

2.巩固、完善招生就业联动的长效机制 就业与招生联动,促进生源质量的提高。
建立了完整的就业信息库,及时进行数
据整理和分析,充分发挥就业信息对招生工作的反馈作用。
将就业信息中的市场需求的类型、结构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等一系列的关于就业的动态数据反馈应用于招生计划的制定或调整,进而优化生源结构。
招生与就业联动,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就业工作不是一个独立服务行为,而是从招生开始,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并在后期应保持追踪分析,招生环节对就业工作有预见性和指导性的影响。

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顶层设计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企业及高校调研、专家座谈、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式获取社会需求信息,按照OBE教育理念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CDIO的项目式教学模式设计新的专业培养方案,鼓励个性发展,注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强化课堂教学管理,推动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努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

4.构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平台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学院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大力推广关于项目式教学、OBE人才培养、混合式教学、课程信息化教学、“大班授课、小班辅导”等教学模式,举办教学技能专题培训、名师名家讲座、教学基本功大赛和教学观摩等活动,使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更新、课堂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 26 互动式课程教学等方面大有收获,激发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积极性和热情,有效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我院教师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等比赛中屡获殊荣。
学院出台系列文件,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投身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鼓励教师钻研教学、潜心育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一步巩固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使教学能力的提升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自觉意识和必然追求。
(三)不断创新,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1.构建三位一体化的信息服务网络,为毕业生搭建高效便捷平台 不断改进学院就业指导门户网站,建立就业指导微信公众平台,开发就业信息管
理系统,打造门户网站、互动平台、信息系统,三位一体化的信息服务网络。
通过在各大企事业单位及专业招聘网站搜集,筛选适合我院各专业毕业生的招聘信息,及时发布各类招聘信息和专场招聘会内容,与此同时还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就业信息和就业相关政策等内容,为毕业生提供更专业、更便捷的服务。
通过信息搜集2021年为毕业生提供招聘信息岗位十二万余个。

2.加大校地校企合作,充分拓展就业市场 2021年,在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下,不断开拓市场,主要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等省市,走访用人单位百余家。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使学生更好的适应企业需求,将企业需求人才培养环节前移。
招生就业部专程走访了北京和河北等地区企业,继续推行“双师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航天新长征电动汽车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2家用人单位签订“双师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建立就业实习基地。
目前已有12名学生到新长征电动汽车技术有限公司顶岗实习,21名学生与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约。
27
3.以提升就业质量为导向,形成“全员参与·精准服务”的就业工作格局 平时工作中,学院积极营造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氛围。
组织各系毕业生辅导员通过深入宿舍、召开班会、个别谈话等形式,了解未就业学生的就业意向,建立就业台账。
招生就业部对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对双选会单位的信息进行了分类整理,精准对接各专业学生需求,为学生找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帮扶。
在教工党员中开展“结对子工程”,帮助就业困难学生求职就业。
学院春、秋季双选会上各年级辅导员与300多家用人单位建立联系,推荐学生百余人;日常专场招聘会上,招就部老师和辅导员都积极到场,组织学生参与的同时与用人单位对接,加强交流展示学院风采,得到用人单位对学院工作的好评,为扩大学生就业数量奠定坚实基础。
深入开展毕业生就业活动月,院属各系积极配合,期间共举办线上招聘会16场,累计1046余名学生参加。
举办“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以“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核心的主题班会、就业专题讲座等活动共计29场,参与人数近2000人。
举办“职场启航梦想扬帆”2022届毕业生网络招聘会,120家企业参会,提供2400余个岗位。
开展宏志助航计划——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能力网络培训,全院43名参加培训。
以上活动的开展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切实增强了学生的就业意识,增长了就业知识,提升了就业能力。

4.响应国家号召,倡导“多元”就业 学院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为指针,倡导“国家至上,事业为先”的就业价值观,积极倡导多元化就业,引导广大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就业:一是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发布“三支一扶”、“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大学生入伍征兵”、公务员、选调生、国家电网等招聘和考试相关信息;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就业,要求毕业生要把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紧密结合在一起;三是邀请基层优秀毕业生代表回到学院与在校生交流,让在校生了解相关政策和实际工作情况,转变观念,坚定赴西部、基层就业的信心。
2021年,招生就业部与院团委共同联合河北省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新疆巴音郭楞州团委项目办,积极做好基层就业的宣传工作,今年有3名学生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
28
5.关注特殊就业群体,增强分类帮扶指导 对于特殊就业群体和就业困难的学生,学院各职能部门与各系通力配合,加强就业困难学生在学业、心理和就业方面的指导与跟踪,针对不同问题、不同困难、不同需求的学生做到分层指导、分类帮扶,积极提供政策、岗位等实际支持,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心理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且就业不顺利的“双困”学生,根据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公安厅、河北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冀人社字[2019]266号)文件精神,及秦皇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通知要求,最终我院146名毕业生符合条件并申报成功,共计发放求职补贴29.2万人民币,为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提供支持。
并在此基础上,积极为就业困难毕业生推荐工作,做好精准指导和帮扶工作,解决了大多数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
(四)加强考研服务工作 积极联系升学院校,与辽宁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山西理工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等20余所院校建立了工作联系,为学生提供各种考研资讯,主动邀请相关院校来院交流和考研宣讲。
近年来国家的考研调剂政策发生很大变化,我院学生的调剂工作遇到很大困难。
通过主动联系和走访其他高校,积极为学生争取和提供调剂的资源,通过多年的积累,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得到各个学院的认可,大大提升了我院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
(五)结合国家战略,持续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1.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 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重点工作,设立创新创业指导中心,成立由院长任组长,
学院领导班子共同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管理机制。
出台《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办法》、《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组织与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和常态化,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创 29 新创业支撑平台,打造出我院独具特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
学院获评河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称号,为我省首个获此殊荣的独立学院。

2.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夯实学生创新创业知识 学院组建了一支跨专业、校企合作、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培养应用型、专业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按照学生为主体、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形成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讲座论坛为补充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创业基础与企业管理》课程。
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探索建立“项目式”教学体系,有效促进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

3.优化双创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学院与移动互联网教育产业联盟、河北新道科技有限公司、秦皇岛市工商联、秦皇岛市科协、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共建“众创空间”,成立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大学创新创业协会等学生组织,组建3D打印、TRIZ创新方法、新媒体等研习社,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学科竞赛、创业计划大赛、企业家进校园、专业技能展演、科普送课等实践活动。
近五年,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共获国际级奖项22项、国家级奖项334项,省部级奖项469项,学生发表科技学术论文57篇,获批专利55项。
学院“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获批河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园”;学院被授予“河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河北省全民科学素质教育基地”“秦皇岛市青年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称号。

二、就业指导评价 (一)毕业生对学院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的评价 学院2021届毕业生对学院总体及各项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均在95.46%及以上,处于较高水平;其中满意度最高的三方面分别为“校园招聘活动情况”、“就业手续办理满意程度”和“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
一方面表明学院职业指导 30 与就业服务工作得到了毕业生的认可;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院就业工作在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就业指导工作总体评价校园招聘活动情况 就业手续办理满意程度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 就业信息数量及质量求职择业指导开展情况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咨询情况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普及程度 95.79%97.08%96.60%96.43%96.27%96.27%96.11%95.46% 图2-1毕业生对学院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的评价 注:满意度=“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二)毕业生对所在院系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的评价 毕业生对学院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的评价均较高,其中建筑与环境化学工程系(100.00%)、电子工程系(98.27%)、经济管理文法外语系(97.95%)毕业生的满意度位居前
三。
表2-1各系2021届毕业生对所在院系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的评价 院系名称建筑与环境化学工程系 电子工程系经济管理文法外语系 电气工程系机械工程系 注:满意度=“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满意度100.00%98.27%97.95%94.85%94.55% 31 (三)用人单位对学院就业工作评价 用人单位对学院就业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为100.00%;对各项就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均值为4.71分(5分制)。
其中对“校园招聘活动组织情况”(4.77分)、“就业手续的办理”(4.73分)的满意度相对较高。
总体满意度校园招聘活动组织情况 就业手续的办理招聘信息发布 对毕业生的鉴定、推荐对毕业生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 4.714.774.734.694.694.65 图2-2用人单位对学院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评价(5分制) 注:
1.满意度=“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

2.总体满意度=(招聘信息发布满意度+校园招聘活动组织情况的满意度+毕业生鉴定/推荐的满意度+就业手续的办理满意度+毕业生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的满意度+就业手续办理的满意度)/5。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32 第三篇 就业质量相关分析 33 第三篇:就业质量相关分析 从“学生”和“用人单位”视角综合评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可以较全面的了解毕业生当前的就业现状及其竞争优劣势。
其中,毕业生对自身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包括薪酬及福利水平、目前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情况、工作所在地属性、工作稳定性和对目前工作的满意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指标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满意度评价、对毕业生就业能力水平的满意度评价和对毕业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满意度评价。
相关统计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一、专业对口度 总体专业对口度:82.02%的毕业生认为目前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其中“专业对口”所占比例为42.59%;可见学院专业设置总体较符合目前的社会需求,毕业生能够学以致用。
42.59% 39.43% 17.98% 专业对口 专业不对口,但有部分关联 专业完全不对口 图3-12021届毕业生专业对口度分布 注:专业对口度=“对口”占比+“不对口,但有部分关联”占比。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各系专业对口度存在差异:其中建筑与环境化学工程系毕业生均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专业对口度达到了94.44%;其次为电子工程系和机械工程系,专业对口度分别为83.54%和81.13%。
34 建筑与环境化学工程系电子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 经济管理文法外语系 94.44%83.54%81.13%80.36%73.33% 图3-2各系毕业生专业对口度分布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各专业的专业对口度:土木工程(100.00%)、会计学(94.44%)、应用化学(93.75%)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度位居前
三。
土木工程会计学 应用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工业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 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 通信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00.00%94.44%93.75%92.86%90.63%88.89%85.71%85.71%85.00%80.00%76.47%75.00%68.75%63.64% 图3-3各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度分布 35 注:法学、广播电视学、电子商务、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样本量较小,不纳入到报告此处的分析范围。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二、目前工作所在地 将毕业生接受调查时的就业所在地区按行政级别划分为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或县城、乡镇和农村,具体分布如下所示。
总体工作所在地分布:地级市为毕业生主要就业聚集地,所占比例为28.11%;直辖市(28.11%)、省会城市(20.12%)和县级市或县城(15.38%)次之;而农村和乡镇的占比相对较低,分别为2.07%和6.21%。
28.11%地级市 28.11%直辖市 20.12% 15.38% 6.21% 省会城市县级市或县城乡镇 2.07%农村 图3-42021届毕业生工作所在地分布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各系工作所在地分布:建筑与环境化学工程系毕业生主要集中在直辖市 (23.21%)、省会城市(23.21%)和地级市(23.21%)就业;而其他系的毕业生主要 集中在地级市就业,占比均在
25.32%及以上。
表3-1各系2021届毕业生工作所在地分布 院系名称 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或县城 建筑与环境化学工程系23.21%23.21%23.21% 19.64% 机械工程系 18.18%18.18%34.55% 14.55% 电子工程系 34.48%20.69%29.89% 10.34% 电气工程系 24.59%21.31%27.87% 18.03% 经济管理文法外语系34.18%17.72%25.32% 16.46% 注:由于四舍五入的原因,数据占比之和可能会出现不等于100%的情况。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乡镇7.14%12.73%4.60%4.92%3.80% 农村3.57%1.82%0.00%3.28%2.53% 36 各专业工作所在地分布:各专业毕业生主要集中于地级市、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就 业;在农村就业的人数较少。
表3-2各专业2021届毕业生工作所在地分布 专业名称 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或县城乡镇农村 土木工程 14.29%38.10%19.05% 14.29% 4.76%9.52% 应用化学 12.50%18.75%25.00% 37.50% 6.25%0.00%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42.11%10.53%26.32% 10.53% 10.53%0.00%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45%15.91%34.09% 13.64% 13.64%2.27%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9.09%27.27%36.36% 18.18% 9.09%0.00% 电子信息工程 22.22%27.78%27.78% 16.67% 5.56%0.00% 电子科学与技术 43.75%31.25%25.00% 0.00% 0.00%0.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2.86%17.14%37.14% 14.29% 8.57%0.00% 通信工程 61.11%11.11%22.22% 5.56% 0.00%0.00% 测控技术与仪器 26.67%26.67%26.67% 6.67% 6.67%6.67%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1.74%26.09%30.43% 17.39% 4.35%0.00% 自动化 26.09%13.04%26.09% 26.09% 4.35%4.35% 会计学 36.84%42.11%15.79% 0.00% 0.00%5.26% 工业工程 23.81%0.00%38.10% 28.57% 4.76%4.76% 英语 20.00%10.00%40.00% 20.00% 10.00%0.00% 注:
1.由于四舍五入的原因,数据占比之和可能会出现不等于100%的情况。

2.旅游管理、汉语言文学、法学、电子商务、广播电视学样本量较小,不纳入到报告此处的分析范围。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三、社会保障 对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为其办理社会保障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所示。
总体享受社会保障情况:96.84%的毕业生所在单位为其办理了社会保障项目;其
中办理了五险一金及以上的占比最高,为93.04%,总体社会保障情况良好。
37 93.04% 1.27%0.95%0.32%1.27%0.00%0.00%3.16% 图3-52021届毕业生社会保障情况 注:由于四舍五入的原因,数据占比之和可能会出现不等于100%的情况。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各系毕业生享受社会保障情况:各系有93.33%及以上的毕业生均享受所在单位 提供的社会保障项目;其中拥有五险一金及以上保障项目的占比均在86.67%及以上。
表3-3各系2021届毕业生享受社会保障情况 院系名称 五险一金四险及以上一金 三险一金 二险一金 三险 机械工程系 100.00% - - - - 建筑与环境化学工程系98.15% - - - - 电气工程系 92.86%1.79% - - - 电子工程系 91.14%2.53%2.53%1.27%1.27% 经济管理文法外语系86.67%1.33%1.33% - 4.00% 注:由于四舍五入的原因,数据占比之和可能会出现不等于100%的情况。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二险 - 一险 - 未办理任何保险 1.85%5.36%1.27%6.67% 各专业毕业生享受社会保障情况:86.67%及以上的各各专业毕业生均享受所在单位提供的社会保障项目;其中土木工程、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毕业生享受五险一金及以上保障项目的比例相对较高,均处于100.00%。
表3-4各专业2021届毕业生享受社会保障情况 38 专业名称 五险一金四险及以上一金 三险二险一三险二险一险未办理任 一金 金 何保险 土木工程 100.00% - - - - - - - 应用化学 100.00% - - - - - -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 自动化 100.00% - - - - - -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00.00% - - - - - - - 工业工程 100.00% - - - - - - - 自动化 100.00% - - - - - -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94.44% - - - - - - 5.56% 会计学 94.44% - - - 5.56%- - - 电子信息工程 94.12%5.88% - - - -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93.75%3.12% - - 3.12%-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90.48%4.76% - - - - - 4.76% 通信工程 87.50% - - 6.25% - - - 6.25% 测控技术与仪器 86.67% - - - - - - 13.33% 电子科学与技术 85.71% - 14.29% - - - - - 注:
1.由于四舍五入的原因,数据占比之和可能会出现不等于
100%的情况。

2.旅游管理、法学、广播电视学、英语、电子商务、汉语言文学样本量较小,不纳入到报告此处的分析 范围。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四、离职情况 离职率=(更换工作单位在1次及以上的人数/更换和未更换工作单位的总人数)*100.00%;稳定率=100.00%-离职率。
总体工作稳定性:学院2021届毕业生的离职率为9.47%,离职次数集中在1次。
2次,1.18%1次,7.40% 3次及以上,0.89% 0次,90.53%图3-62021届毕业生离职情况分布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39 各系毕业生离职率分布:毕业至今,经济管理文法外语系、电子工程系、机械工程系毕业生离职率相对较高;而电气工程系毕业生稳定性最高,离职率为6.56%。
经济管理文法外语系电子工程系机械工程系 建筑与环境化学工程系电气工程系 9.20%9.09%7.14%6.56% 13.92% 图3-7各系毕业生离职率分布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各专业毕业生离职率分布:毕业至今,英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离职率相对较高,均在15.79%及以上。
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
表3-5各专业毕业生离职率 专业名称 离职率 英语 40.00%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8.18%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15.79% 测控技术与仪器 13.3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43% 电子信息工程 11.11% 通信工程 11.11% 工业工程 9.5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8.70%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6.82% 应用化学 6.25% 会计学 5.26% 自动化 0.00% 土木工程 0.00% 电子科学与技术 0.00% 注:汉语言文学、法学、旅游管理、广播电视学、电子商务样本量较小,不纳入到报告此处的分析范围。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
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40 离职方式及原因:对变更过工作的毕业生进一步调查其离职方式,其中96.77%的毕业生均反馈其为主动辞职;其中主动辞职的原因主要为“对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不适应”(39.29%)和“个人发展需要”(32.14%)。
可见毕业生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主动选择更换工作单位。
对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不适应个人发展需要薪资福利低 想变更工作地域其他 想变更职业、岗位工作压力大 工作没有安全感深造学习 人际关系不适应 10.71%7.14%7.14% 25.00%21.43%21.43%17.86%17.86% 32.14% 39.29% 图3-82021届毕业生主动离职原因分布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五、就业满意度 总体就业现状满意度评价:毕业生工作总体满意度为3.48分,其中对社会保障情况(3.72)、工作氛围(3.70)、工作的安全性(3.68)和社会认可度(3.63)的满意度评价较高,而对当前收入水平的满意度较低。
41 工作总体满意度社会保障情况工作氛围工作的安全性社会认可度培训机会行业前景岗位工作环境发展机会岗位劳动强度 作息时间和休假制度当前收入水平 3.483.723.703.68 3.633.603.553.503.403.383.313.22 图3-9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情况 注:针对工作各方面让毕业生进行评价,将评价维度“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和很满意”分别赋予1-5分,计算其满意度均值。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各系工作总体满意度评价:各系工作总体满意度均在3.31分及以上;其中经济管理文法外语系毕业生的工作总体满意度最高,为3.64分。
表3-6各系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的总体满意度情况 院系名称 满意度均值 经济管理文法外语系 3.64 电气工程系 3.52 电子工程系 3.51 建筑与环境化学工程系 3.38 机械工程系 3.31 注:针对工作总体方面让毕业生进行评价,将评价维度“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和很满 意”分别赋予
1-5分,计算其满意度均值。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各专业工作总体满意度评价:电子科学与技术(3.8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3.62) 和应用化学(3.56)专业毕业生工作总体满意度均处于3.56分及以上。
表3-7各专业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的总体满意度情况 专业名称电子科学与技术 满意度均值3.83 42 专业名称 满意度均值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3.62 应用化学 3.56 会计学 3.56 通信工程 3.53 电子信息工程 3.53 自动化 3.50 工业工程 3.42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3.41 测控技术与仪器 3.4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35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31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3.30 土木工程 3.20 注:
1.针对工作总体方面让毕业生进行评价,将评价维度“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和很满 意”分别赋予
1-5分,计算其满意度均值。

2.旅游管理、汉语言文学、法学、英语、电子商务、广播电视学样本量较小,不纳入到报告此处的分析 范围。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六、用人单位评价 将学院毕业生质量测量主体放到用人单位身上,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毕业生的质量,进而更加全面地反映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因此,建立毕业生质量外部测评体系,对于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总体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满意度水平较高;其中“很满意”所占比例为64.29%,“满意”所占比例为32.14%。
可见我院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社会竞争力和良好的就业口碑,毕业生各项能力水平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满意,32.14% 一般,3.57% 很满意,64.29% 43 图3-10用人单位对2021届毕业生的满意度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政治素养满意度:100.00%的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政治素养感到满意,其中评价为“很满意”的占比相对较高,为66.67%。
基本满意,3.70% 满意,29.63% 很满意,66.67% 图3-11用人单位对2021届毕业生政治素养的满意度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水平满意度:100.00%的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专业水平感到满意,其中评价为“很满意”的占比相对较高,为62.96%。
基本满意,7.41% 满意,29.63% 很满意,62.96% 图3-12用人单位对2021届毕业生专业水平的满意度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满意度:100.00%的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感到满意,其中评价为“很满意”的占比相对较高,为66.67%。
44 基本满意,3.70% 满意,29.63% 很满意,66.67% 图3-13用人单位对2021届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满意度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对毕业生能力的评价:用人单位对我院应届毕业生学习能力(4.71分)、执行力(4.61分)、问题解决能力(4.54分)、团队协作能力(4.54分)等满意度较高。
学习能力执行力 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分析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信息感知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承压抗挫能力情绪管理能力 创新能力 4.714.614.544.544.544.544.504.504.504.504.464.464.464.36 图3-14用人单位对2021届毕业生就业能力满意度评价(5分制)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45 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评价:用人单位对我院应届毕业生专业应用技能、社会实践经历、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的满意度相对较高。
专业应用技能社会实践经历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理论基础专业前沿知识人文社会知识 外语水平职业资格证书 4.574.544.504.504.434.394.294.18 图3-15用人单位对2021届毕业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表现评价(5分制)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46 第四篇 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47 第四篇: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毕业去向落实率变化趋势 学院历来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将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作为工
作重心。
近三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较高水平,2020届毕业生受疫情影响呈下降趋势,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有所回升。
从各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来看:2021届毕业生整体各专业的毕业去向落实率相较去年均有所提高。
受疫情影响,2020届毕业生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2021届均有所回升。
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落实率回升幅度最高且超2019届毕业生。
表4-12019-2021届毕业生各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发展趋势 专业 2019届 2020届 2021届 趋势 电子信息工程 97.62% 62.90% 98.11% 波动 土木工程 92.66% 81.20% 90.20% 波动 工业工程 85.71% 81.13% 88.24% 波动 测控技术与仪器 86.61% 67.82% 87.27% 波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89.22% 75.71% 87.00% 波动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95.08% 73.08% 86.96% 波动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96.30% 86.36% 86.67% 波动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93.25% 78.78% 85.94% 波动 英语 89.29% 65.62% 83.87% 波动 电子科学与技术 93.83% 63.27% 83.02% 波动 自动化 94.38% 65.25% 82.22% 波动 应用化学 95.83% 68.89% 81.63% 波动 通信工程 94.44% 69.64% 81.36% 波动 广播电视学 84.21% 51.85% 80.65% 波动 电子商务 85.00% 63.33% 80.00% 波动 旅游管理 80.77% 50.00% 79.17% 波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4.16% 70.63% 75.49% 波动 汉语言文学 87.93% 40.62% 66.67% 波动 会计学 86.59% 60.16% 63.64% 波动 法学 84.48% 41.38% 58.06% 波动 数据来源:1.2019
届、2020届数据来源于《燕山大学里仁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2.2021届数据来源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48
二、专业对口度变化趋势 学院近三届毕业生专业对口度呈相对稳定趋势:其中2021届毕业生专业对口度为82.02%,较2019届毕业生专业对口度(87.17%)低5.15个百分点,较2020届毕业生专业对口度(84.96%)低2.94个百分点。
87.17% 84.96% 82.02% 2019届 2020届 2021届 图4-12019-2021届毕业生专业对口度发展趋势 数据来源:1.2019届、2020届数据来源于《燕山大学里仁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2021届数据来源于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从各系来看:建筑与环境化学工程系、电子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近三届的毕业生专业对口度呈波动趋势,经济管理文法外语系近两届的毕业生专业对口度略有下降。
表4-22019-2021届毕业生各系专业对口度发展趋势 学院 2019届 2020届 2021届 趋势 建筑与环境化学工程系 85.71% 94.20% 94.44% 波动 电子工程系 91.15% 81.25% 83.54% 波动 机械工程系 89.83% 79.35% 81.13% 波动 电气工程系 90.65% 84.09% 80.36% 波动 经济管理文法外语系 - 87.21% 73.33% 下降 注:2020
年经济管理系和文法外语系合并为经济管理文法外语系,故此2019届趋势不展示对比分析 数据来源:1.2019届、2020届数据来源于《燕山大学里仁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2.2021届数据来源于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从各专业来看:土木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月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专业近三届的毕业生专业对口度虽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49 表4-32019-2021届毕业生各专业专业对口度发展趋势 专业 2019届 2020届 2021届 趋势 土木工程 100.00% 100.00% 100.00% 平稳 会计学 100.00% 90.32% 94.44% 波动 电子科学与技术 90.00% 69.23% 92.86% 波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1.30% 88.57% 90.63% 波动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56.25% 75.00% 88.89% 上升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98.04% 78.13% 85.71% 波动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90.70% 86.57% 85.71% 下降 测控技术与仪器 75.00% 91.30% 80.00% 波动 电子信息工程 86.96% 81.82% 76.47% 下降 自动化 92.86% 84.85% 75.00% 下降 通信工程 95.83% 60.00% 68.75% 波动 数据来源:1.2019
届、2020届数据来源于《燕山大学里仁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2.2021届数据来源于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三、就业满意度变化趋势 学院近三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得分均在3.48分及以上。
3.56 3.59 3.48 2019届 2020届 2021届 图4-22019-2021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发展趋势(单位:分) 数据来源:1.2019届、2020届数据来源于《燕山大学里仁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2021届数据来源于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从各专业来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近三届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呈现上升趋势,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近三届的毕业生专业对口度虽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50 表4-42019-2021届毕业生各专业就业满意度发展趋势 专业 2019届 2020届 2021届 趋势 电子科学与技术 3.55 3.75 3.83 上升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3.40 3.55 3.62 上升 会计学 3.76 3.68 3.56 下降 电子信息工程 3.73 3.73 3.53 波动 通信工程 3.58 3.40 3.53 波动 自动化 3.78 3.27 3.50 波动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3.38 3.25 3.41 波动 测控技术与仪器 3.45 3.91 3.40 波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73 3.59 3.35 下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30 3.76 3.31 波动 土木工程 3.48 3.41 3.20 波动 数据来源:1.2019
届、2020届数据来源于《燕山大学里仁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2.2021届数据来源于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四、离职率变化趋势 学院2021届毕业生的离职率为9.47%,较2019届高2.35个百分点,较2020届高1.72个百分点,可见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总体保持平稳。
7.12% 7.75% 9.47% 2019届 2020届 2021届 图4-32019-2021届毕业生总体离职率发展趋势 数据来源:1.2019届、2020届数据来源于《燕山大学里仁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2021届数据来源于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51
五、用人单位需求预测 (一)招聘毕业生的月起薪 如下图所示,用人单位招聘专科毕业生的试用期月起薪集中在4001-4500元(24.14%);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试用期月起薪均集中在5000元以上,占比分别为48.28%、72.41%和82.76%。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00% 专科毕业生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1500以下 3.45%0.00%3.45%6.90% 1501-20003.45%0.00%0.00%0.00% 2001250010.34%6.90%0.00%0.00% 250130006.90%6.90%6.90%0.00% 3001350013.79%10.34%3.45%10.34% 350140003.45%3.45%3.45%0.00% 4001450024.14%6.90%0.00%0.00% 4501500010.34%17.24%10.34%0.00% 5000元以上24.14%48.28%72.41%82.76% 图4-4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试用期月起薪区间分布(单位:元/月)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如下图所示,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试用期后月起薪均集中在5000元以上;专科毕业生占比为46.43%,本科毕业生占比为67.86%,硕士研究生占比为82.14%,博士研究生占比为82.14%。
52 100.00%80.00%60.00%40.00%20.00%0.00% 专科毕业生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1500以下 3.57%0.00%3.57%7.14% 2001-2500 7.14%3.57%3.57%3.57% 2501-3000 7.14%7.14%0.00%0.00% 3001-3500 7.14%0.00%3.57%0.00% 3501-4000 7.14%0.00%0.00%3.57% 4001-4500 14.29%10.71%0.00%0.00% 4501-5000 7.14%10.71%7.14%3.57% 5000元以上 46.43%67.86%82.14%82.14% 图4-5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试用期后月起薪区间分布(单位:元/月)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二)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渠道 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的三大渠道主要为“校园招聘”(71.43%)、“依托专业招聘机构(网站)”(53.57%)和“社会专门人才招聘会”(35.71%)。
校园招聘依托专业招聘机构(网站) 社会专门人才招聘会依托本单位网站发布信息辅助招聘 经人推荐在实习(见习)生中选拔 劳务派遣 35.71%25.00%17.86%14.29%3.57% 53.57% 71.43% 图4-6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渠道分布 注:本题为多选题,各选项之和不是100.00%。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三)用人单位招聘时注重的毕业生品质及能力 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最注重的三大品质是“有责任感”(82.14%)、“诚实守信”(57.14%)和“敬业精神”(46.43%)。
53 有责任感诚实守信敬业精神严谨踏实乐观向上对单位忠诚具备人文修养乐于助人 14.29%10.71%3.57% 57.14%46.43%46.43%35.71% 82.14% 图4-7用人单位招聘时注重毕业生的品质分布 注:本题为多选题,各选项之和不是100.00%。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最注重的三项能力是“执行能力”、“承压抗挫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执行能力承压抗挫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信息感知能力时间管理能力 39.29%35.71%32.14%28.57%25.00%25.00%17.86%14.29%7.14%7.14%3.57%3.57%3.57% 57.14% 图4-8用人单位招聘时注重毕业生的能力分布 注:本题为多选题,各选项之和不是100.00%。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最注重的三项专业素质是“专业应用技能”、“社会实践经历”和“专业理论基础”。
54 专业应用技能社会实践经历专业理论基础计算机应用能力人文社会知识职业资格证书 外语水平专业前沿知识 42.86%32.14%28.57%17.86%17.86%7.14% 75.00%64.29% 图4-9用人单位招聘时注重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分布 注:本题为多选题,各选项之和不是100.00%。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四)用人单位在未来三年所需学历层次及专业类别 未来三年,用人单位对本科学历层次的毕业生需求量较多,硕士和专科(高职)学历层次次之;而对高中及以下学历层次和的毕业生需求量较少。
100.00% 53.57% 50.00% 本科 硕士 专科(高职) 3.57%高中及以下 图4-10用人单位在未来三年所需人才学历层次分布 注:该题目为多选题,因此各个选项的百分比之和不等于100%。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整体来讲,未来三年,工学、管理学和理学为用人单位热门需求学科门类,而教育学、哲学、医学、文学及艺术学学科的需求量较少。
55 工学管理学 理学经济学 法学农学教育学哲学医学文学艺术学 10.71%7.14%3.57%3.57%3.57%3.57%3.57% 28.57%42.86% 60.71% 图4-11用人单位在未来三年所需毕业生学科门类分布 注:该题目为多选题,因此各个选项的百分比之和不等于100%。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78.57% 56 第五篇 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57 第五篇: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学院高度重视就业对人才培养、招生及专业设置、就创业服务的反馈与指导,为
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的反馈机制,学院委托第三方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评价、毕业生职场经验反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及能力水平的评价等。
这些调查将为学院有关部门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持。
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一、对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反馈 学生作为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主体之
一,其对教育教学的评价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因此调查了毕业生对母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评价,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毕业生对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总体评价较高,满意度得分为4.34分(5分制);其中毕业生对学院教育教学各方面工作的满意度位列前三位的条目分别为“专业师资水平现状”(4.46分)、“校风、学风建设”(4.38分)和“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4.35分)。
整体人才培养工作评价专业师资水平现状校风、学风建设 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专业课程结构设置 专业教学内容与工作需要的吻合程度学生管理教育工作 校园文化及校园文体活动专业的实习实训及社会实践活动 4.344.464.384.354.344.304.304.294.23 图5-12021届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评价(5分制) 注:将评价维度“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和很满意”分别赋予1-5分,计算其均值。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58 由调研结果可知,学院教学模式合理,获得毕业生较高评价;这是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质量提升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结果。
因此,学院将进一步发挥办学优势,确立“能力本位”的素质教育理念。
把增强学生能力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出发点,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教学等方面积极进行大学生能力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创新和实践,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其次,聚焦实践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如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增加研究/创新学分等),整合校内资源,重构层次化、模块化、项目化的实验课程体系;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拓宽实践教学空间等等;此外,继续加强优良教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对职业发展要素的反馈 各项职业发展要素重要性得分均在4.06分及以上;其中重要性位列前五位的分别为“学习能力”、“执行能力”、“有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学习能力执行能力有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敬业精神诚实守信创新能力专业应用技能专业理论基础社会实践经历个人外在形象及身体条件 4.584.574.534.534.504.504.494.424.384.294.204.06 图5-22021届毕业生对职业发展要素重要性的反馈统计(5分制) 注:将评价维度“很不重要、比较不重要、一般、比较重要和很重要”分别赋予1-5分,计算其均值。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59 毕业生对职业发展要素重要性的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学院进一步人才培养的规划索引,重要性评价相对较高的要素分别属于职业素质与能力相关的内容,如责任感、

标签: #seo #域名 #湖南省 #怎么做 #怎么做 #名次 #怎么做 #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