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VERSITY,重庆有什么大学排名

有什么 7
A6主编:钟华编辑:孙琛辉校对:么辰2011年12月20日星期
UNIVERSITY 大学 Tel(押010)82614599E-mail押dxzkzbxx@ 在有限的人生岁月里,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才新对科学怀有无尽的爱,他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严师慈父。
他的学生说:“在我们心中,充满大爱的孙老师一直就不曾离开。
他的精神将温暖和激励我们,一路前行。
” 孙才新:大爱一生 本报记者杨清波通讯员徐方正戴小河 一辆黑色灵车缓缓驶过重庆大学,停在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前。
10多名教授、副教授全部面向灵车跪拜在地,泣不成声:“恩师,您一路走好啊!” 灵车里躺着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孙才新。
11月25日,在与肺癌顽强斗争3年半时间后,他带着对科学、对人间、对学生不舍的爱,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67岁。
那些肝肠寸断、跪别在地的教授、副教授,都曾经是孙才新的学生。
爱科学,一生献给高电压事业 与科学结缘,使孙才新成为中国电气工程的领军人物。
在有限的人生岁月里,孙才新以对科学无尽的爱,成为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仅59岁,是重庆市当时最年轻的院士。
“我们都说孙院士是累死的,他现在终于可以休息了。
”他的学生、重庆大学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唐炬教授说。
为研究高海拔、污秽、覆冰(雪)、酸雨(雾)等复杂环境中,高压和超特高压输电的外绝缘特性及放电机理、绝缘配合原则及防止事故的技术措施,孙才新常带队到贵州的高海拔山区,采集一手数据。
“冰雪灾害一般都在春节前后,大家都往家赶,孙院士却和我们奔赴现场。
”孙才新的学生、重庆大学教授蒋兴良记忆犹新,“刺骨的寒风有时吹得你站都站不稳,天气潮湿得穿在外 面的衣服一挤都是水,晚上的风声让你无法入睡……” 这样的环境,一度成为孙才新研究工作的常态。
但正是深入一线、严肃求实的科学态度,使他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特别是在高电压绝缘和故障诊断技术研究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的系统成果,推进了外绝缘放电理论的发展,被国际大电网会议专家工作组引用为制定标准的技术支持和国内标准引用,并被西电东送等许多重点工程的设计及运行采用,效益显著。
爱学生,言传身教做严师慈父 每次见到学生,即使住院期间,孙才新常问的一句话都是:“进展如何?” 一篇博士论文递交上来,看完后他将学生叫到跟前:“写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严厉的训斥后,他又悄悄写了张纸条:“博士论文只有一篇,因此,应静心修改,不宜操之过急,以免造成评阅人对你终身的不良印象。
” 当孙才新得知这位博士的妻子带着三个月的小孩到学校和丈夫团聚,因条件艰苦孩子缺少吃的时,他就每天从家里带来用他指标订的牛奶给孩子吃。
纸条至今被珍藏着。
这位受到严苛批评的学生蒋兴良,现已成为在高电压与外绝缘技术领域特别是防覆冰方面在国际上都知名的专家。
在学生眼中,孙才新是良师更是益友,是严师也是慈父。
后来成为孙才新博士生的唐炬回忆说“:孙院士还是助教时就很乐于助人。
”他夫妻两地分居问题,就是在孙才新的热心奔走下解决的。
因为严谨的治学精神、大爱的宽容情怀、创新的科学思维,孙才新培养出获硕士、博士 学位和博士后出站人才102人,其中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008年他获得第四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爱学科,白手起家而做强做大 重庆大学创办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业比其他高校晚了30年,学校最初投入15万元,还不够买一套交流试验设备。
“没有基本的实验条件,怎么教学?”孙才新找到有关部门、厂家,提出用即将退役的设备或质量稍次的元件组装设备,同时答应以培养出来的学生优先输送作为回报。
一台达到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规定指标的150KV/6A交流污秽实验电源,就这样诞生了。
毕业学生则按约优先选派到了有产、学、研合作的企业。
后来,许多实验设备都这样走进重庆大学。
再后来,他们系统总结了关于“产、学、研结合提高高电压专业办学水平”的教学探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06年6月,重庆大学要申报高电压与绝缘国家重点学科。
孙才新和他的学生、重庆大学教授李剑一起到加拿大参加学术活动,回国后必须加紧赶材料。
李剑返校后加班到深夜12点,将一大摞材料整理好,送到孙才新办公室门口,准备次日中午再找老师拿修改后的材料。
“谁知我早上7点到办公室,发现四五十页的申报材料已改好,放到了我办公室门口。
”李剑感慨地说,“出国签证时,孙老师身体不适咳破了嗓子,回国坐了将近24小时飞机。
那一夜,他都没有休息啊!” 正是因为孙才新的不懈努力和忘我工作,重庆大学的电气工程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爱社会,无私奉献却不求回报 作为充满大爱的科学家,孙才新一直关注民生。
变压器每年消耗大量矿物绝缘油,这种油通常从石油提取。
孙才新觉得不环保。
他经过研究,将植物油和生活中的潲水油转化为了绝缘油,还申报了专利。
高电压陡脉冲能否不损伤人体又将癌细胞彻底杀死,让患者不受化疗、放疗之苦?孙才新研究提出“安全前提下以高剂量、持续陡脉冲使癌细胞不可逆变化,用电流击穿并杀死癌细胞”的新思路,论文在国际权威专业学报发表后,为国内外广泛关注。
重医大附院就此对部分患子宫癌、乳腺癌的大白鼠做动物实验,获得了成功。
如今,正准备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报人体实验。
作为重庆市科协副主席,孙才新爱科学、爱孩子,他担任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首席科学顾问、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委会主任,参加评审15次以上。
近三年虽重病在身,但对科协工作从不推辞。
一学生告诉记者,孙才新生前最不愿麻烦人,在华西医院抢救时,到了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刻,他只说了一句话:“对不起,麻烦你们了。
” 医护人员听后,当时就忍不住哭了。
一位在殡仪馆工作近30年的员工,透过玻璃望着厅内黑压压上千的人流禁不住感慨:这么多年了,头一回见这么多人的送葬队伍。
孙才新的学生胡建林博士满含热泪地说:“在我们心中,充满大爱的孙老师一直就不曾离开。
他的精神将温暖和激励我们,一路前行。
” 华中科大万吨碳捕获试验基地运行 本报讯(记者鲁伟通讯员李剑华、明玉柱)12月18日,武汉未来科技城建设一年来首个研发项目竣工,华中科技大学3兆瓦碳捕获实验平台试验基地正式投入运行,每年二氧化碳捕获量达万吨级别。
该基地是中美清洁能源研究中心清洁煤技术联盟、国家能源煤炭清洁发电技术研发(实验)中心,以及武汉新能源研究院碳减排与资源化利用平台的重要研发基地,由国家能源局、湖北省发改委、湖北省科技厅、四川空分设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同投资建设,占地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
该项目今年2月底正式入驻武汉未来科技城,并开工建设。
现竣工的3兆瓦试验平台是全国第一套全流程的富氧燃烧二氧化碳捕获系统,每年二氧化碳捕获量级别为万吨级,目前可实现二氧化碳年捕获量7000吨。
该平台是继2008年9月华能集团高碑店3千吨(每年)燃烧后碳捕获装置投入运行后,我国在碳减排技术自主研发方面的又一标志性进展。
该试验基地将成为中美两国大学、国家实验室、著名企业的联合研究平台。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介绍,它的建成,将引领国内电力行业相关碳减排技术研发,为振兴湖北能源装备产业搭建很好的平台,必将有力推动湖北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能源装备的科技进步与升级,促进我国能源碳减排的应用和发展。
该项目由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郑楚光教授牵头,项目组长期从事有关煤炭的二氧化碳规模减排和资源化的研发工作,建成了国内第一台0.3MWt中试规模富氧燃烧综合试验台,制定了从0.3MWt,3MWt,35MWt,到 100MWe的富氧燃烧二氧化碳规模捕集技术的发 展规划和放大路线。
在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资助下,华中科技大学还 将在湖北应城建成10万吨级别的富氧燃烧二氧化碳捕获示 范工程,目前已经进入了设计阶段,100万吨级别的富氧燃烧 机组工业示范项目也已启动。
太原理工灭火机器人团队连续夺冠 本报讯(记者程春生摄影报道)太原理工大学机器人团队在近日举行的第12届“未来伙伴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国际赛制机器人灭火项目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在上两届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灭火项目比赛中,该团队均获得一等奖。
这次比赛是国际灭火机器人大赛中国赛区的选拔赛,有来自全国270多支代表队。
太原理工大学团队设计制作的灭火机器人,是该项目参赛队伍中唯一一支采用微电机带动齿轮泵吸水再雾化的方式进行灭火。
太原理工大学机器人团队领队李卫国老师告诉记者,比赛前,参赛选手在该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器人基地进行了为期1个多月的集训和研究制作,这次比赛他们还取得了明年4月在美国康涅狄格州举办的国际机器人灭火大赛入场券。
图为机器人对模拟房间进行火焰搜寻和灭火。
强强联合培养英才 中科院广州生物院携手华南理工成立“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英才班” 本报记者李洁尉通讯员刘慧婵樊丽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英才班”(以下简称“英才班”)联合培养协议签约仪式在穗举行。
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邱学青、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端卿分别代表合作各方签订协议。
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据介绍,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是近年来方兴未艾的生物医学新领域,具有重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其旨在通过干细胞移植、分化与组织再生,促进机体创伤修复、治理疾病。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将改变传统对于坏死性和损伤性等疾病的治疗手段,对疾病的机理研究和临床运用带来革命性变化。
近年来,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生命科学与医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由创伤、疾病、遗传和衰老造成的组织、器官缺损、衰竭或功能障碍也位居世 界各国之首,以药物和手术治疗为基本支柱的经典医学治疗手段已不能满足临床医学的巨大需求。
基于干细胞的修复与再生能力的再生医学,有望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医学难题,引发继药物和手术之后的新一轮医学革命。
新成立的“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英才班”是华南理工大学、广州生物院为适应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发挥大学和中科院科研单位的优势,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举措,有利于为国家和地方特别是华南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双方均表示,这种强强联合、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进 一步提高合作双方在高端技术领域的水平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签约仪式后,“英才班”正式启动招生。
据悉,该“英才班”实行“2.5+1.5”的培养模式,从华南理工大学生物、计算机、软件、数学、物理等专业选拔二年级优秀全日制本科学生,在 大
三、大四学习阶段到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边学习边做科研。
选拔条件包括前四学期班级平均学分绩点排名前30%、无不及格科目等。
计划首届招收15~25名学生。
“英才班”将根据学生所属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和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的专业培养要求,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学习与研究的有效结合。
推动国家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的人才培养 邱学青表示,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紧密结合国家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组建各类创新班、强化班,与一流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学术研究型创新人才、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与国际著名大学联合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对学生实施优才优育。
与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共同组建的“基因组科学”创新班成立两年多来,创新班同学先后共有31人次以共同第一作者或署名作者身份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22篇,其 中20人次以共同第一作者或署名作者身份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3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引发了人们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热烈讨论和深入思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如今,华工又携手广州生物院,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成立“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英才班”,这是华工继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开展联合培养之后的又一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举措。
签约仪式后,裴端卿应邀为在座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干细胞与人类健康》的前沿学术讲座。
他表示“,英才班”是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次有益尝试,能更好地发挥大学和中科院科研单位的优势,使高校本科生在接受严谨系统的本科教育基础上能够较早地融入到前沿的科研实践中,实现学生的培养能够学有所用,人尽其能,人尽其才。
简讯 野国家大学科技园杯冶科技创新大赛落幕 本报讯近日,第三届“国家大学科技园杯”科技创 新大赛在郑州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标志大赛圆满 落幕。
据悉,大赛共收到来自河南、河北、北京等12个省 市,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20多所高校及科技企 业孵化器的1875个科技创业项目,涉及电子信息、新 能源与高效节能、资源与环境、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 化、现代农业和生产安全等高新技术领域。
获奖的53 个项目,共吸引风险投资公司的社会资金达1730万 元,其中企业组特等奖获奖项目“大口径薄壁无缝长铜 管产业化及高寿命体积分布金刚石工具的制备”获得 最高500万元的风险投资资金支持。
(谭永江) 2011年两院院士增选北大喜获丰收 本报讯日前,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公布的201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中,北京大学5名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当选总人数居全国高校之首,也是北大近10年以来两院院士增选工作中当选院士人数最多的一年。
11月上旬,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分别召开院士会议,评议并选举2011年两院新当选院士。
最终,北京大学信息学院高文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
北京大学5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数学学院鄂维南教授当选为数理学部院士、化学学院刘忠范教授、严纯华教授当选为化学部院士、生命学院朱玉贤教授当选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信息学院梅宏教授当选为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
截至目前,北京大学已有中国科学院院士6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6人。
(王蓓)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举办第二届野中国青年论坛冶 本报讯12月16日,第二届“中国青年论坛”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开幕,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少年法制:转型与创新”,来自社会各界的近百名领导、专家学者及海外嘉宾出席论坛。
该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王新清主持开幕式,并强调青少年法制建设作为社会焦点的重要意义。
该校党委书记倪邦文指出青少年作为社会弱势群体,需要个人、家庭、社会的大力引导,建议从多学科、多角度讨论青少年司法问题。
本次论坛围绕着未成年人犯罪与矫正、少年刑事司法程序问题、未成年人民事权利保障、少年司法社工的问题与前景、童工、青少年就业与劳动法、未成年人受教育保障及其问题共6大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温才妃) 吉林公选10名高校领导干部 本报讯日前,记者从吉林省2011年公开选拔省属 高校领导干部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吉林省公开选 拔省属高校领导干部共公选产生10名拟任人选,其中 正职2名、副职8名。
据吉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綦远方介绍,开展这次 公选是吉林省委根据省属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需 要作出的一项重要决定,是深化省属高校干部制度改 革的一个实际步骤,也是广开进贤之路、在更广阔范围 和更高层次选拔高校领导人才的一次生动实践。
此次公选工作于今年
7月底正式启动,共有吉林 体育学院和吉林警察学院院长两个正职职位,东北电 力大学、吉林艺术学院等单位副校(院)长8个副职职 位进行公选。
(石明山) 重庆大学手机网上线 本报讯重庆大学手机网上线仪式于近日举行。
这 是重庆大学与华龙网携手构建的一个产学研新媒体平 台,也是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学生的新媒体 实践基地。
据悉,重庆大学手机网是国内第一家高校校园手 机网,重庆大学是“重庆
3G门户走进校园战略计划”的 首家合作高校。
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肖铁岩表示,重大 手机网是为培养新型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所作 的一次探索。
在手机网创建过程中,该校2011级新闻 与传播专业硕士参与了包括设计、策划、运营的诸多环 节。
据介绍,重大手机网致力于打造一个属于重庆大学 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互动资讯手机网络,包括U资讯、 U校园、U服务和U休闲四个板块。
此外,手机网还将针 对有价值的校园活动等作专题报道。
(杨清波) 北林大与地方联手打造绿色海淀 本报讯12月12日,北京林业大学和北京海淀区政府签署校地科教合作框架协议,拉开了联手打造绿色海淀的帷幕。
北京市委常委、海淀区委书记赵凤桐在讲话中充分肯定校地联合在生态建设中的意义。
北林大校长宋维明和海淀区代区长隋振江在协议上签字,标志着双方将在园林绿化科技信息交流、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
北林大党委书记吴斌介绍,双方将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科技合作机制、产业合作机制,将校地合作落到实处。
据悉,双方将在专业硕士学位、干部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进修等方面为海淀提供便捷的教育服务,海淀区将为在校学生实验实习提供便利条件。
(铁铮廖爱军) 江苏大学获国际和全国青年科学家大奖 本报讯日前,江苏大学传来喜讯,该校食品、农产品无损检测科研团队成员陈全胜博士和邹小波博士,分别获得2011年度“亚太地区青年科学家奖”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青年科技成就奖”。
“亚太地区青年科学家奖”是由联合国大学高级研究院和德国教育部等机构共同参与,授予亚太地区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有突出贡献、40周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依据论文的被引用次数、H-index数值、文献和专利的数量(基于Scopus数据)、其研究对社会的影响力确定最终获胜者。
今年仅有来自新加波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以及国内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和江苏大学的9位青年科学家获此殊荣。
(吴奕肖波)

标签: #文胸 #档次 #大数 #数据 #流程 #有什么 #seo #手机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