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5,重庆有什么大学排名

有什么 2
· 弦歌·足迹 抗战中部分大学迁移示意图 炮火连天中,中国大学依旧弦歌不辍,这本身就意味着信念与力量,说明 弦歌中国没有屈服,中国人还在顽强战斗,且对未来充满信心——— 坚守 那些连天烽火中淬砺的大学 ———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抗争与发展 东北大学 沈阳→北平→开封→西安→四川三台踏入东北大学南湖校区,红墙绿树间,矗立的“一二·九”纪念塑像,如火一般灼灼地燃烧,以致敬在战火动荡中对它不离不弃的师与生。
“九一八事变”后,为争取独立办学,东北大学师生毅然决定南迁,成为抗战中第一所流亡的大学。
十五年迁校流离,东北大学的热血青年始终不忘抗战报国。
他们在“一二·九”运动中作为先锋参与游行、在西安事变后请愿,为了民族的独立鼓与呼、奔与走……(相关阅读:《东北大学:白山黑水不屈魂》,中国教育报2015年7月16日五版。
) 东北大学学生走在“一二·九”运动最前列。
东北大学 沈阳 ■本报记者张晨 十四年抗战,对中国的大学是一次精神的淬火。
从此,爱国团结、刚毅坚卓、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镌入中国大学的血脉,并凝结成久远的风华。
抗战肇始,日寇对中国的文化机构尤其是大学进行了疯狂破坏,妄图让中华民族“亡国灭种”。
内迁,复校!在民族危亡之际,各大学冒着烽火,“文军长征”,迁移复校,在颠沛流离、艰难困苦中,培育复兴火种,赓续文化,弦歌不辍,开展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迁移,书写了“教育史上的奇迹”,也筑起了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一座昂然丰碑。
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走进历史深处,我们仍能清晰感受到当时中国大学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这是一场惨烈的战争。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据不完全统计,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直接财产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七七事变”后,日寇的炮火肆无忌惮地攻击各级学校等非军事目标,北大、清华被占领,南开、中央大学化为残垣断壁……据统计,从抗战爆发到1938年8月底,我国108所高校,有91所遭到破坏,10所遭完全毁坏,25所因战争而陷入停顿。
师生都在面临艰难的抉择。
清华大学教授吴宓悲愤地在日记中写道:“闻报,知战局危迫,大祸将临……今后或自杀,或为僧,或抗节,或就义。
”此时,更多的知识分子在为国家的命运忧心忡忡:到底该以羸弱之躯亲赴战场,还是该保住文脉,使“弦诵不断绝”?抗战胜利后,大夏大学校长欧元怀在《抗战十年来中国的大学教育》中,这样回述这段历史:“抗战初起,高等教育遭受着极大的危机。
最先是大学关门论的意见,大逞威风……可是这一主张,被‘教育不分战时与平时’的理论否决了。
于是,高等教育在战时非但维持着,而且更大大地扩张着。
”随着战火蔓延,越来越多的师生意识到,这将是一场长期的战争,日后中国建设需要人才,教育不可以中断,并且即便在战时,也需要各种专技人才,这有赖学校的培养。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话语掷地有声:“一个民族,它生存的最根本价值是什么?我们都是教书的,我们的责任,是要去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难道这不比打仗更艰巨吗?”在战争时期,大学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而同样是民族自由、独立、抵抗外侮的重要阵地。
中国人民不会亡国,中国的大学也不会终止。
无论是投笔从戎走上抗战前线,还是在校园继续刻苦学习,都是一种爱国,都是一种与民族紧密相连的抗战。
据《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统计:1936年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共108所,1944年增至145所;在校师生数量增加了48%,学生数量几乎翻了一倍。
的《西南联合大学校歌》,却唱出了各校师生共同的心声。
随着日寇侵略的脚步逐渐延至华北、华东、华南,一所又一所大学被迫迁移。
据不完全统计,至1941年初,战前的一百多所大专院校,有77所迁往内地,进行了300多次搬迁,迁校3次以上的有19所,8所高校迁校达4次。
迁校最早的是东北大学。
由于特殊的地缘背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就踏上流亡之路,成为首所因日本侵华而被迫内迁的高校。
从暂居北平,到流离西安、开封,再到川北小城三台复校,直至抗战胜利返回沈阳,师生们离开家乡整整15年。
这15年间,东北大学的热血青年坚持抗战报国,“一二·九”运动游行、“西安事变”请愿、三台宣传抗日……为抗战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迁移距离最远的当属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
从平津至长沙,再至昆明,从华北转辗西南,三校师生用脚在中国版图上丈量出一个长长的对角线。
迁校、复学,条件之苦,今天难以想象。
9年间,三校携手以沫,先后共同组建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诸多奇迹:培养学生八千,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奖获得者,两院院士、教授专家多人……论迁校之曲折,同济大学绝对名列前茅。
全面抗战八年,学校一迁上海市区,二迁浙江金华,三迁江西赣州,四迁广西八步,五迁云南昆明,六迁川南小镇李庄。
在近70年前,李庄为了安置数千名师生,当地百姓将庙宇里的神像搬出,请手执教鞭的师长和莘莘学子高坐堂上。
也是在庙宇前,364名同济热血学子集体宣誓,投笔从戎,占当时全校学生一半以上。
特别值得一书的还有在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高校。
它们吸引了无数有志青年渡黄河、翻秦岭,奔赴延安。
师生们一边学习,一边生产,更无时无刻不在与日军对抗。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
”“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根据地举办的高等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了20多万名优秀的军政干部,他们带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从学校出发,把革命的火种播撒到全国各地,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硝烟弥漫、烽火不断,校舍简陋、物资匮乏,颠沛流离、难以安枕。
中国大学坚持笳吹弦诵,这本身就表达了一种民族精神以及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用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的话说就是:“敌人可以炸毁的是我们的物质,炸不毁的是我们的意志!”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翻开抗战烽火中的大学校史,最易出现的字眼是“迁徙”。
尽管各校迁徙路线不同,但这阕激昂 立于云南师范大学(原西南联大校址)的“师林”群雕像。

今天,再次回望抗战烽火的中国高等教育,既是历史,更有精神。
抗战时期,河南大学先后辗转信阳、南阳、洛阳、西安、宝鸡等地办学。
从该校学生魏凡的回忆文章中,我们仿佛还可听到当年大山深处的琅琅书声: “即使在最平常的日子里,图书馆中也是坐满了人,实验室中的活动是没有停止过的。
夜里,过了十二点,宿舍里还常常露出灯光,早晨天一黎明,你可以看到各山坡上、河滩里,都有读书的同学。
又是雨过初晴的清晨,你可以听到各种外国语的读音在和蛙鸣争噪。
” 与“蛙鸣争噪”相映成趣的,是西南联大师生在“跑警报”中上课。
一天,社会系教授陈达正在上课,突然日军空袭警报响了,他带着学生到郊外躲警报。
找到一片茂密的树林后,陈达在林中一堆坟头上讲课,学生们将笔记本放在腿上边听边记。
还有一种精神,存在于学术研究之中。
冯友兰在提及当时的学者为何埋头著述时说:“从表面看,我们好像是不顾国难,躲入了象牙之塔,其实我们都是怀着满腔悲愤无处发泄。
那个悲愤是我们那样做的动力。
金先生(金岳霖)的书名为《论道》,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用这个陈旧的名字,金先生说,要使它有中国味,那时我们想,哪怕只有一点中国味,也是对抗战有利的。
” 浙江大学在校长竺可桢的带领下,举校西迁。
历时两年半,横穿六省,最终迁至贵州湄潭,扎根穷乡僻壤坚持办学。
抗战胜利后迁返杭州,浙大已成长为全国著名高等学府,办学规模比西迁前扩大3倍多,被外国学者誉为“东方的剑桥”。
在一个个山洞、破庙里,一盏盏昏黄的桐油灯下,苏步青在微分几何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被称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王淦昌1942年发表的著名论文《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谈家桢发现了瓢虫色斑变异的嵌镶显性现象,并用两年时间搞清了其中的机制和规律,引起国际遗传学界轰动…… 谈家桢后来回忆说:“我们吃了湄潭的米,喝了湄潭的水,是勤劳淳朴的湄潭人哺育了我们。
深情厚谊,终生难忘。
” 时至今日,小城湄潭依然是浙大人心中永远的第二故乡———学校在当地建立了希望小学,设立了远程教育中心、研究生支教点…… 从抗战初起的迁徙,到炸弹阴影下的大学生活;从相持阶段的“救国不忘读书”,到抗战胜利那一刻的狂欢,所有这些,都值得怀念,更发人深思———什么是中国大学最值得珍惜的传统和精神? 爱国情怀,社会担当,学术抱负,远大志向……这便是战火纷飞中,中国大学顽强地生存、抗争、发展,留给今天中国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
(注:本文在写作中参考了《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陈平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民族危机下的教育应对》,余子侠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特专致谢忱。
) 抗日军政大学 延安→14所分校遍及陕甘宁边区和华北根据地烽烟弥漫,抗战的号角响起。
此时的陕甘宁边区宛若暗夜中一颗最亮的星,吸引无数抗日爱国青年。
在这片被抗战热情灼烧的大地上,一所大学以抗战之名诞生,这就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抗战期间,抗大先后在各敌后根据地设立了14所分校,仿佛火种一般洒落在抗战根据地。
抗大学员们怀揣着救国梦,在革命的熔炉中淬炼成金,从这里先后走出了10余万抗日军政干部和革命知识青年。
从雪山、草地中走出的风骨铮铮,亦化作一腔办学救国的万丈豪情。
(相关阅读:《抗日军政大学:戮力同心播火种》,中国教育报7月21日三版。
) 抗大学生在上课。
陕北公学 延安→陕西枸邑陕北公学创立于延安,与抗大一样担负着为革命培养各类抗战人才的使命。
特殊年代的特殊使命,就像徽记一般,在陕北公学人的心中鼓荡起向上的革命情怀。
从学校留存下来的黑白照片中,依稀可见他们学习条件的简陋与朴素,也正因为经过艰苦环境的洗礼,陕北公学逐渐形成了“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校风。
从延安到晋察冀革命根据地,它培养出的一万多名学员,在前线与敌后承担着重要的革命工作,为抗战胜利点燃了可成燎原之势的星火,亦为这段历史镀上了熠熠光辉。
(相关阅读:《陕北公学:救亡图存育英才》,中国教育报2015年8月3日三版。
) 毛泽东给陕公学生讲课。
西北联合大学 北平、天津→西安→陕西汉中 平津陷落后,国之浩劫,校亦不能幸免。
国民政府决定,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学校为基干,设立临时大学。
从平津到三秦大地,艰苦卓绝,弦诵不绝“,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之名声闻于世。
联辉合耀,文化开秦陇。
西北联大虽历史短暂,却孕育了西北地区的文脉,如今的许多西北名校均与其血脉相连。
(相关阅读:《西北联合大学:卓绝西进奠基石》,中国教育报2015年8月18日三版。
) 西北联大师生徒步翻越秦岭。
西南联合大学 北平、天津→长沙→昆明“七七事变”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南开大学陆续南迁。
曲折辗转,三校师生于1938年在云南昆明合而为
一,组建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在战火中为三校师生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如今的我们对西南联大的印象,或许多来自于这所战时学府的“璀璨星光”:陈寅恪、冯友兰、陈岱孙、闻一多、华罗庚、杨振宁、李政道……他们或在联大中执教,或在联大中求学,都是联大弦歌不辍的见证者。
动荡流离中,战火纷飞中,始终不动如山的,是这所存在仅仅不到9年的大学,艰苦治学、以教育报国的赤子之心。
(相关阅读:《西南联大:抗战烽火中的不辍弦歌》,中国教育报2015年7月7日
六、七版) 昆明 西南联大校门。
扫描阅读中国教育报“抗战中的大学”特别报道 炸不敌毁人的可是以我炸们毁的的意是志我!们的物———质罗家,伦 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 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 北平天津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 延安 陕西枸邑 根据地华北 陕西汉中 西安 开封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四川三台重庆北碚 四川李庄贵州湄潭 浙江建德 上海 江西庐山长沙 杭州金华 浙江大学 江西太和 贵阳 广西宜山 江西吉安 广西八步 同济大学 上海→浙江金华→江西吉安→广西八步→昆明→四川李庄 1937年,日军在上海制造“八一三”事变,同济大学校舍被破坏殆尽。
硝烟弥漫,断壁残垣,同济大学的命运在战火中动荡摇曳。
怀揣着坚定求学信念的同济师生,不得不踏上西迁之路。
从东方巴黎启程,途经沪、浙、赣、湘、粤、桂、滇、黔、川九地,最终在小镇李庄,饱受流离之苦的同济师生停下了迁徙的步伐,安心治学。
国难之时,同济师生在延续文教、开启地方民智的同时,也不忘家国抗战的使命,投笔从戎者位列高校第
一。
“同舟共济,自强不息”。
这一铭刻在同济人血液中的精神因子,至今依旧在跳动着。
(相关阅读:《同济大学:六易校址传薪火》,中国教育报2015年8月25日三版。
) 同济学子在李庄大禹庙中上课。
浙江大学 杭州→浙江建德→江西太和→广西宜山→贵州湄潭 “国破家忘人无定,时艰命舛学不安。
”淞沪战役后,日寇逼近杭州,为安心治学,浙大师生在校长竺可桢的带领下,举校西迁。
从临江之滨到山居小城,浙江大学师生跨越了江南六省,在建德、吉安、太和、宜山、遵义、湄潭留下了他们的脚印。
历时两年,安步当车的艰苦岁月中,浙大师生仍旧不忘接续文脉。
“山居小城无闲处,江岸学宫有纷繁。
”当年于湄潭讲学的英国学者李约瑟,看到艰苦环境下依旧学术氛围浓厚的浙江大学,将之推誉为“东方剑桥”。
(相关阅读:《浙江大学:烽火炼就求是魂》,中国教育报2015年8月11日三版。
) 日军轰炸后的浙大宜山校区。
复旦大学 上海→江西庐山→贵阳→重庆北碚 嘉陵江畔,北碚小城,黄色小楼“登辉堂”。
千里之外,上海邯郸路,闹市一座光华楼。
它们都与一所国内著名学府复旦大学相关,虽远隔千里,却紧密相连。
“八一三事变”后,日军进攻上海,复旦多处校舍被炸。
这座以震旦立名的学府不得不开始了背井离乡的西迁之路。
1937年9月,复旦大学校长吴南飞带领百余名学生,踏上了内迁之路。
从九江、武汉、宜昌一路西行,辗转颠簸中,自有一股不屈不挠、不畏艰险的文人风骨和浩然之气。
及至重庆北碚下坝,复旦大学的师生终可以停下脚步,安心治学。
为表爱国之心,将华夏之“夏”作为下坝之名,因而有今之“夏坝”。
(相关阅读:《复旦大学:光复震旦续文脉》,中国教育报2015年8月4日三版。
) “八一三事变”后的复旦校园。
弦歌14—15 2015年9月3日星期
纪 念 中 国 人 民 抗 日 战 争 暨 世 界 反 法 西 斯 战 弦歌·瞬间 争 “动物也不当亡国奴” 胜利 1938年深秋的一天,重庆沙过安徽再转入河南,沿着公路浩浩 周 坪坝码头。
荡荡地前行。
每天只能走十几里, 年 一队风尘仆仆的牲畜从远处走而且走一两天要歇三五天。
几乎走 特 来,牛羊脚步悠闲,鸡鸭鸣声嘹亮。
了一年,抵达了湖北宜昌。
而守护在它们身边的人,却个个蓬 宜昌交通部门的负责人深为校 刊 头垢面,“好像塞外归来的苏武一工们的坚韧精神感动,同意挤出舱 般”———这便是国立中央大学(今位并不收运费,将这支“动物大军” 南京大学)的动物长征大军。
运至重庆。
在经历了整整一年的长途跋涉 “动物大军”抵达中央大学新校 后,“动物大军”终于奇迹般地来址时,数千师生全从教室里涌了出 到重庆。
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在目来,排列成两行,就像欢迎从前线 睹这一场景后,不禁热泪长流,竟出征回来的将士一样,含着热泪鼓 像孩子一般与那些“远道归校”的掌,欢迎这些千辛万苦的校工师傅, 牲畜相拥亲吻。
也欢迎这些千辛万苦返校的动物。
“七七事变”后不久,因形势 对此,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曾 所迫,中央大学4000多人西迁重慨言:“抗战开始以后,有两个大 庆,但学校农学院从国外巨资引进学都弄得精光:南开大学被日本飞 的加州牛、荷兰牛、澳洲马、约克机炸得精光;中央大学却搬得精光, 夏猪、美国火鸡等品种,却无法全连畜牧场的牛羊都从南京赶到了重 部装箱带走。
庆。
”就这样,中央大学“鸡犬不 在撤离前,罗家伦找到学校牧留”的故事迅速传遍山城。
场职工王酉亭,说:“万一敌人逼 如今,我们已无法找到一张王 近南京,这些余下的牲畜,你可迁酉亭或当时其他工友的照片,只有 则迁,不可迁则放弃了,我们也不老校友的回忆:王酉亭是一个个头 能怪你。
” 不高,性格倔强,头发花白,说
1937年11月,南京被日军包口苏北方言的中年人。
围。
王酉亭和3个校工决定,用木船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评 把这些牲畜渡过江,向重庆迁徙。
价:“看起来仅仅是西迁中的一件 他们把鸡、鸭集合在一起,放小事,但这是一种气节,人不当亡 进笼子里,然后让牛羊背这些笼国奴,动物也不当亡国奴。
” 子,再将牛羊用绳系着,一只牵
本报记者张晨整理 只地走。
(注:本文写作参考了纪录片 因为带着动物,不能走水路,《南京1937———动物西迁》,中央电 就这样,一大队家禽家畜,由南京视台摄制,特致谢忱。
) 弦歌·纪事 最简陋的校长办公室 主 这被人认为是“世上最简陋的后来经费最困难时,梅贻琦把校长专 编 : 校长办公室”:一栋铁皮顶的土屋,车租给美国飞行员,为学校换点费 张 三位校领导挤着办公;为节省经用。
晨 费,冬天撤掉了取暖的火炉,人在 随着战火蔓延,学校经费愈加 编 : 里面冻得打哆嗦———这就是西南联匮乏,然而梅贻琦没有无故辞退过辑 大的校长办公室。
一个教授。
在8年抗战过程中,联大翁小 其实,说是校长办公室,也不始终保留着一流的师资队伍,而且 平 确切。
因为在联大历史上,不曾有还不断扩大。
华罗庚、王竹溪、陈 见 过“校长”这样一个职务。
省身、沈从文、钱穆、游国恩等,习编 联大由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校都是抗战期间加盟联大的。
辑 : 联合组成,三校各具特色,各有历 梅贻琦留学美国多年,曾是 杨 史、传统和风格。
负责西南联大校“清华园里的绅士”。
但为了给国家文怿 务的,是校务委员会的三个常委,保留一点读书的种子,让那些从沦 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陷区不远万里来联大求学的学子, 制图 : 南开校长张伯苓。
不因贫困中断学业,梅贻琦四处奔 杨 因国民政府另有任用,蒋、张走、求人。
虽然他依旧绅士十足地 文 两校长先后离开学校常驻重庆;梅向人脱帽、行礼、举手仗,但这是 怿 贻琦成为联大事实上的常任“校他用自己的绅士风格作为“抵押”,设计 : 长”,同时主管着三所一流大学校去成全自己的学生。
务长达8年。
因此在后来许多联大 梅贻琦的夫人韩咏华,为了补 白弋 学子记忆中,都误把梅贻琦说成是贴家用,用粗糙的公米自制成米糕,校 校长。
取名“定胜糕”,寓意抗战一定胜 对 : 1931年底,梅贻琦出掌清华。
利,每天挎着篮子到街上叫卖。
刘 他以杰出的管理才能,使清华从
作为校长,梅贻琦先后把自己在 梦 所留美预备学校,跻身一流高等学联大就读的一儿一女送入军队,分别 府。
他民主的领导作风,深受学生加入中国抗日远征军和空军…… 和教授们的拥护,清华再也没有发 有人如此评价梅贻琦:他的
生过驱逐校长的游行,用梅贻琦自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就是成功出 己的话说是,“谁都可以倒,就是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所 没有人愿意倒霉(梅)”。
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 抗战时期联大经费奇缺,政府大师之谓也”。
拨款只有原先三校总经费的四成, 本报记者张晨整理 即使这样还经常难以到位。
为了减 (注:本文写作参考了《战争与 少行政开支,增添教学设备,梅贻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美·易社强著, 琦卖掉了学校大部分汽车,辞退了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精神的雕 司机,三位校长合用一辆汽车。
梅塑———西南联大纪实》,李洪涛著, 贻琦外出就自己开车,当蒋、张两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特致谢 校长回校,梅贻琦就给他们当司机。
忱。
) (本版文字除属名外均由本报见习记者李萍整理,照片均为资料图片)

标签: #文胸 #档次 #大数 #数据 #流程 #有什么 #seo #手机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