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高校,42019

有什么 3
年5月22日星期
执行主编/陈彬编辑/袁一雪校对/王心怡Tel:(010)62580712E-mail押bchen@ 观点 全球有四大著名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美国纽约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中国粤港澳大湾区。
在世界经济之林中,它们就像所在湾区城市上空俯瞰的华灯夜景,熠熠生辉、璀璨无比。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为1.34万亿美元,经济增速为7.9%,已超过旧金山湾区,接近四大湾区之首纽约湾区的水平。
纵观前三大湾区的发展,都离不开强劲的经济势能、开放的发展环境、优质的人才资源、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助力湾区发展的四大因素,与所在地高校的贡献密不可分。
2019年时值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于年初发布。
那么,粤港澳三地高校合作的重点是什么?各自又如何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力?不久前,《中国科学报》记者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教合作论坛上得到了答案。
科教合作,输出更多创新成果 粤港澳大湾区分为东西两岸。
东岸主要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带,位于东岸的香港、广州、深圳、东莞、惠州五个城市,2018年GDP总量达8.4万亿元,占据了粤港澳大湾区77%的经济总量。
西岸主要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带,包括肇庆、佛山、江门、中山、珠海、澳门在内,2018年GDP总量达2.5万亿元,发展潜力巨大。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成为重要任务。
环顾粤港澳三地,优势互补的特征明显。
广东拥有庞大的产业集群,对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需求量大,而香港、澳门虽地处一隅,但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方面有较多积累。
过去三方施展空间较小,但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平台的建设,港澳发挥的不再只是窗口、桥梁的作用,而是获得了深度融入、参与国家建设的机遇。
作为东岸中心城市香港的高校代表,在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的介绍中,香港主要的大湾区政策范畴将教育、创新科技放在了第一位和第二位。
香港未来工作的重点在于,建设国际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科研要素流动、推动再工业化、建设科研基建配套。
因此,香港中文大学将青少年教育与就业、基础建设与航空、物流业等作为大湾区重点研究课题。
作为西岸中心城市澳门的高校代表,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表示,作为西岸实力最强的综合型大学,澳大将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岸科技创新中心,为西岸科技创新起到引擎和辐射作用;全力打造人才培养基地,发挥西岸高等教育的引领作用。
如建设产学研基地、共筑科研平台、跨校培养人才。
作为东岸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的高校代表,在中山大学校长罗俊看来,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以基础研究为核心,为湾区输出更多创新成果。
聚焦重大、尖端、基础领域的创新研究;搭建更多科研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产出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推动三地产学研分享转化。
关注青年,培养更多创新创业人才 粤港澳大湾区占地6.6万平方千米,人口多达696万。
科教合作的实现,离不开越来越多的 近年来,创新创业成为风潮。
对于高度商业化、金融化的香港,创业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
作为香港主要的大湾区政策范畴之
一,青年发展面临的是整个生态环境的挑战。
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或许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在这里,他们成立了深圳研究院众创中心,给校友、学生提供创业的机会。
“你会发现学生对创业的要求并不多,借助会议室、办公桌、电子邮箱,就可以和企业家、天使投资者进行交流。
”段崇智说。
“现在我们不只是把专利转给企业,而是要鼓励师生们带着专利去创业,直接参与知识和技术转化。
”宋永华说,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三方面的关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处理不当,容易造成重科研轻教学、重科研轻应用的现象。
作为大学校长,他表示应结合本校、本地区需求,营造创业环境,制定政策、措施,实现学生受益,教师发挥潜力,社会得到高校培养的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转化的目的。
开放合作,“和最亲近的人谋事”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各自发力不如歃血为盟 ■本报记者温才妃 环顾粤港澳三地,优势互补的特征明显。
广东拥有庞大的产业集群,对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需求量大,而香港、澳门虽地处一隅,但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方面有较多积累。
过去三方施展空间较小,但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平台的建设,港澳发挥的不再只是窗口、桥梁的作用,而是获得了深度融入、参与国家建设的机遇。
创新创业人才加入。
那么,粤港澳大湾区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有哪些需求呢? 宋永华表示,现代大学应把知识创新、创造与应用结合起来,对教师的要求,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要创造知识、应用知识;对学生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学习创造知识的方法。
进入社会任何领域都需要创造能力,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他们创造知识的能力要求不同———本科生 要培养创造知识、科学研究的兴趣,鼓励他们进实验室,参加科研小项目;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要求他们具有创造知识的能力,并且在局部领域能够创造新知识、出科研成果。
除此之外,他认为科教合作不只在于知识创造、传播,还在于应用。
“甚至要求导师、博士后将自身科研成果,通过不同方式参与企业合作、推广应用。
” 此次论坛举办的一个背景是,2016年7月,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澳门大学共同发起成立粤港澳高校联盟,目前共有28所高校入盟。
大湾区之外的高校也一直积极参与到大湾区发展中,如北京师范大学在珠海设立分校(现改为珠海校区),清华大学在深圳设立研究院。
无巧不成书,清华深圳研究院、北师大珠海校区分属粤港澳大湾区东西两岸。
大湾区发展战略提出之后,它们进一步参与到高校合作当中。
“此行的目的之一是请求入盟!”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的开场白引来众人喝彩。
就像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使广东成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特区,在杨斌看来,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也要仰仗特殊性政策。
他指出,粤港澳地区就业机会众多,边工边读成为该地区硕士生生源的一大特点。
而这些人入学,最害怕的是每年12月的硕士生入学考试,纯知识性的考核会让不少人存在畏难情绪。
那么,在职、非全日制硕士应该大力发展,入学方式也可采用审核制,这样与港澳地区的高校录取方式也更为接近。
同样,硕士阶段可以考虑降低论文要求,去掉过强的学术性,增加论文的实践性。
从入口、出口“双管齐下”,让粤港澳大湾区的研究生教育插上快速发展的翅膀。
这或许可以为2020年呈现的紧张就业局势提供一个出口。
与此同时,杨斌建议,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减少短引进、聘用条款过松的现象,让只挂名不落实的人才进来,会影响真正愿意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教师加入。
开放合作,才能吸引更多才俊。
同样,本土人才的培养也不可或缺。
以师范教育为例。
作为联盟的“观察员”,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表示,北师大将开展师范生联合工作,以“一带一路”学院、粤港澳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为主,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平衡发展。
未来,北京师范大学将致力打造“教育硅谷”,实现教育大数据、互联网+教育、教育科技研发等成果转化,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Yourbestfriendisnextdoo(r近邻乃挚友).”正如段崇智比喻,粤港澳三地高校是“一家人”,和最亲近的人谋事,乐见其成。
反对研八股 ■徐耀 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我国科研原创性成果的涌现?很多知识分子见仁见智地提出,缺乏工匠精神、贵族风度与体制不健全、人才不够好等原因,但是只要不断深入思考,你就会觉得这些不是根本原因。
读韩毓海的《重读毛泽东》一书,可以了解毛泽东思想与王明路线长达十年的斗争,红军和中国共产党付出的巨大牺牲证明了党八股的危害。
这给我们以启发:研究领域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也就是所谓的研八股,阻碍了原创的产生。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发表了著名演讲《反对党八股》,他开宗明义地讲——— “我现在想讲的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怎样拿党八股做它们的宣传工具,或表现形式。
我们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如果不连党八股也给予清算,那它们就还有一个藏身的地方,它们还可以躲起来。
如果我们连党八股也打倒了,那就算对于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最后的‘将一军’,弄得这两个怪物原形毕露,‘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两个怪物也就容易消灭了。
” 我们的科研领域当然也存在主观主义(领导干部一言堂)和宗派主义(山头、门阀、学霸),这对科研的组织行为损害极大,但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是行为方式,其思想根源则是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也就是研八股。
形式(现象)与本质相对,形式主义就是不顾 问题的实质,施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科研措施,这是认识论出了问题。
教条(理论)与实践相对,教条主义就是不顾现实情况,不作调查研究,拿来老祖宗的旧办法或外国人的舶来品直接使用,导致措施失效,这是实践论出了问题。
科研领域的形式主义表现在人才评价、人才培养、科研基础建设、成果转化等几乎所有方面,下面分别论述。
形式主义在人才评价上的主要表现就是“四唯”。
海外经历、博士学位、SCI论文(在某些单位是CNS论文)、政府颁布的科研奖,这“四唯”就是科研水平的表现形式中最容易被辨别,当然也是最容易被量化的几种类型。
这种形式主义的“四唯”实际上忽视了科研成果的多样性,自然造成选拔人才的单一性,长期发展的结果,类似于砍伐原始森林腾出地方,种植单一树种的橡胶林(产橡胶)或桉树林(造纸)。
选拔人才上的形式主义古往今来都未曾断绝。
西汉武帝时实施的举孝廉加速了门阀士族的形成;科举制度到了明朝,考试形式和内容严重形式化,造成人才多样性的缺乏。
科研成果实际上只有两种———用于提升生产力的技术和为这些技术进步作准备的理论。
因此,对人才的评价也必须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实质性贡献的考察,而不是“四唯”里那些形式。
这种 形式主义对科研的危害最大。
形式主义在人才培养上的主要表现是精英 教育模式、高校盲目扩招、高校盲目增加非主流专业等。
精英是在长期科研实践或生产实践的磨炼中产生的高端科研人才,不是通过几年的重点高校或者海外高校受教经历就可以造就的。
毛泽东同志是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张国焘是北大毕业,王明是海归。
论出身,毛泽东不是精英,但其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比千万个出身论精英都重要得多。
所以,精英教育模式是形式主义。
至于高校盲目扩招,是形式主义的高等教育普及。
高校盲目扩展专业是形式主义在学校的升级。
30年前的大专现在叫大学,生源还是那些生源,教师还是那些教师,升级在哪里?形式主义的教育一定培养出按照形式主义思维做事的学生,这些人会毕生贯彻这样的行为。
形式主义在科研基础建设上的主要表现就是建大楼、大实验室、买高级仪器等。
有了这些硬件,却很难善加利用,造成巨大浪费,这是看得见的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在成果转化上的主要表现是“为了转化而转化”。
具体来说,就是对技术转化的市场需求认识不足,或者干脆忽视真实的市场需求,把技术转化作为可以用来向社会宣传的类似于成果的事情。
技术转化唯一的起因应该是市场的需求,不能用来赚钱或不能很快用来赚钱的技术都不应该追求转化。
科研人员热衷于技术转化,多数是急于改善自身经济状况;科研单位热衷于此,则是出于成果和政绩的考虑。
形式主义是官僚主义的变种,是管理者最容易犯的错误,知识分子官员更容易搞形式主义,因为表面往往看起来很美,但实质却经常好坏参半。
在古代,中国文人就是脱离现实的一个官员阶层,王安石曾经大力鞭挞过这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文人,但是文人以脱离基层而自豪。
近代以来,中国外侮内患,才有少数文人关怀基层,发现中国的现实如此不堪,遂提出学习西方,但又陷于唯西方理论是瞻的教条主义。
随着毛泽东思想的推广,作为政治上被批判的对象,形式主 义和教条主义被一定程度地打击,但是近些年来,各个领域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都有所抬头,尤其是在科教领域。
教条主义在科研领域的主要表现是食洋不化。
固然西方在大多数学科和领域领先于我们,我们也不应该把人家的东西照搬下来。
比如,研究所照搬西方高校的PI制度,学科建设按照西方的套路做,研究生培养也是如此。
教条主义的结果就是本来想照猫画虎,却画成了狗。
如果教条主义占据了统治地位,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来自苏联的教条主义,使陈独秀在面对“4·12政变”的屠杀时选择放弃抵抗,使王明路线导致红军大失败。
中国知识分子都有师承门派,不敢僭越师傅的理论,就是他们容易犯教条主义的缘故。
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使中国科研快速向研八股前进。
写申请拿项目就跟科举考试类似,要有平台和团队;建立团队就要有人才;人才认定要靠帽子,戴帽子也有固定的套路;人才的自培养也就是那么一条路;教育体系里舍弃了一切多样性,只追求分数;分数靠考试,考试本身就是八股。
在这个链条里,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交相辉映”,让科研领域热闹非凡,一度掩盖了缺乏原创的实质。
一旦陷入研八股的深渊,不仅广大科研工作者劳苦无功,国家的科研投入巨大浪费,还会对科研事业造成损害。
与研八股斗争是个长期过程。
人都有思想惰性,表现在不愿意深入思考,因为思考是一个“熵减”的过程,要做功才能达到。
大多数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只会停留在表面,没有意愿去深入。
因此,不作斗争的话,形式主义就会大行其道。
教条主义者则更懒于思考,拿着现成的理论套用就行,根本不用思考实际问题,他们要么懒惰,要么只考虑如何利用教条来实现自己的私利。
教条往往是很大的大话,用来压人很有效,用来实施却有问题。
借由毛泽东同志给中国人留下的丰厚思想遗产,笔者发现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对科教的危害,知道原因,对症下药,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让优秀人才和原创成果涌现出来。
(作者系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 高教观点 2019年5月18日是第42个国际博物馆日。
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布博物馆日活动的主题为“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MuseumsasCulturalHubs:Thefutureoftradition)”。
当前,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正被重新定义,国家文物局、教育部也对高校博物馆建设提出“现代教育体系和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和实践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机构,开展探究式学习、参与式教学、实践教学的适宜场所,开展原创科研的重要基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五大功能的定位。
据统计,全国现有高校博物馆300多座,涉及自然科技与专题、文化历史、纪念等多个类型,成为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
为此,笔者认为,高校要在推动博物馆绿色化发展方面主动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更好地履行博物馆的生态文化教育传播辐射功能。
博物馆绿色化发展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其内涵丰富,外延正在不断拓展。
国际博物馆协会提出,博物馆既是教育场所,又是文化中介,理应以更少浪费、更多合作,以尊重生存 高 校 应 做 博 物 馆 ■田阳 绿 色 化 发 展 引 领 者 体系的方式使用资源, 发挥博物馆在提升公 众可持续发展意识方 面的独特促进作用。
这 凸显出博物馆绿色化 发展内涵的与时俱进。
笔者认为,博物馆绿
色 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硬件建设的节 能低碳化、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绿色化、 管理运营理念的生态化三个方面。
面向 未来,高校要积极打通博物馆连接生态 文化传统和现代生态文明之间的双向通 道,透过双向交流教育活动,实现与公众 分享人类共同拥有的绿色文化资源。
基于博物馆绿色化发展具备的系统 性、综合性特征,高校博物馆要立足大学 特色,重点在提升硬件建设的绿色辨识 度,强化博物馆管理使用的节能低碳,打 造以绿色科普为重点的博物馆馆藏特 色,立足社会互动性的全方位开放,加快 数字智慧博物馆的信息化改造提升等方 面,进行持续实践。
进入新时代,高校博物馆的绿色化 发展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切实提高高校博物馆建设的绿 色深度和绿色远度,依托高校学科特色 与教育传播的优势,创新博物馆绿色化 的主题、内容与形式,培育品牌教育活 动
,创新开发优质绿色科普资源、灵活提 供多样化服务项目,加强博物馆绿色科 普传播效果的评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 等新媒体渠道,进行互动反馈机制。
二是注重采取“引进来”“走出去”协 同发展方式推进博物馆的绿色建设。
根据 美国博物馆联盟《构建教育的未来:博物 馆与学习生态系统》白皮书,博物馆教育 具有浸入式、体验式、自我引导式、动手学 习等优势,是绿色公众教育的主要力量。
这就要求高校博物馆的绿色发展要多采 取联手创建博物馆联盟、组织联合巡回展 览、开展馆际业务交流、深入社区开展教 育等方式,厚植高校博物馆的绿色发展品 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博物院、东北 林业大学的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北 京林业大学博物馆等在国内具有一定显 示度的绿色主题博物馆要用好全国高校 博物馆育人联盟的协同平台作用,加大与 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 等国际组织、国内优秀自然资源类博物馆 的交流合作,在博物馆绿色化的国际合作 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
三是高校博物馆的绿色发展和建设 既要见物,更要见人。
国际博物馆协会亚 太
地区第七届大会通过的《上海宪章》指 出,博物馆作为全面机构,是为公众全方 位参与而营造的空间,也是通过整体性 遗产管理实现的物质和非物质、移动和 不可移动、自然和文化的空间,应当成为 催化创造力的场所。
为此,坚持人文理 念,点面结合,物质与意识并重,动态性 互动与静态性展示共融,搭建与社会公 众的体验交流、合作沟通平台,是博物馆 绿色化的应有之意。
要在师生和公众服 务的全过程,体现以人为本,提高绿色志 愿讲解、绿色导览服务等专业化水平,开 发具有生态文化品位的博物纪念品。
通 过“人”“物”的有机结合,实现博物馆绿 色低碳建设的新提升。
(作者系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常务副秘 书长)

标签: #seo #北华 #世界五百强 #教育网站 #网络推广 #组织 #有什么 #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