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美国学生也苦”说事,大学的星级排名代表什么

星级 7
2016年1月5日星期
中教评论 主编:王亮编辑:焦以璇杨国营设计:王保英校对:郭诚德电话:010-82296622邮箱: 02 学校一定要有“特色”吗 吴非 今日 评 据说眼下一些中小学校长的日子颇不好过,因为没有“特色”,学校在教育部门的各种评比中吃了亏,或受到批评或被质疑。
个别校长甚至因无力搞出“特色”而自卑,觉得没有面子;学校也被认定为“薄弱学校”。
但也有一些学校,虽然没有“特色”,校长、教师却恬然自安,不以为意。
所谓特色,在于不同于一般,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而已。
学校的特色,不同于商业、手工业的特色。
基础教育之要义在基础和普通,同一标准之下,可“特”之处并不多。
学校特色的形成,往往在于特殊的办学优势,在于长期的文化积累,在于具有独一无二的教育资源,在于有高于
般的教学优势,在于长期锤炼而成的独特风格,等等。
总而言之,一所学校要形成特色,总得有个几十年的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至于最终能不能被社会认可,则不得而知。
谁曾想,几年时间,中小学狂风暴雨地“特色”起来,遍地“特色”,为特色而特色的现象并不鲜见。
而且,这些“特色”还能变来变去,每一任校长似乎都是打造“特色”学校的高手。
教育界被“特色”折腾,官僚主义的政绩观难辞其咎。
相当一批分管官员未必懂教育,从他们视察中小学校时只打听“特色”便足可证明。
也许他们认为,有“特色”才算是好学校,才谈得上有“创造性”。
受社会浮躁之风影响,大批学校热衷制造“特色”,泛滥成灾。
中小学正常的课程、教育活动,也被包装出“特色”。
“特色”之初,不过是一些学校发展了体育特长项目,或是开设一般学校开不出来的选修课, “特色”几乎成了教育的“行业病”。
然而,“特色”来得太快,“褪色”往往也用不了几天。
至于某些学校把“特色”当保护色,行应试教育之实,更是等而下之。
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至于有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尚有待时间验证。
一段时间以后,“特色风”大炽,一所学校说不出“特色”,就得看领导摆脸色,评比验收要吃亏。
于是各种“特色”蜂起,滥竽其间:小学生写毛笔字,算“特色”;会背诵乘法口诀、百首唐诗,算“特色”;跳绳、踢毽子、拔河、乒乓球、山地车等运动,算“特色”;在操场上集体表演给爸爸妈妈洗脚,算“特色”;穿上古代服装磕头祭孔,算“特色”……当教育新闻充斥这些 光怪陆离的“特色”时,学校教育本该做什么反而无人重视了。
学校过于关注“特色”,就有可能忽略“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一味追求所谓“特色”,不惜弄虚作假,势必扭曲常识,形成“反教育”。
如果家长有理性思考,可能会担心孩子的成长:孩子从小学到中学,有可能在不同“特色”的学校就读;学科学习遇上有各种“特色”的教师,上五花八门的“特色”课。
学生经历种种“特色”,被涂抹得失去本色,思维方法和世界观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今后会不会无法适应正常社会?如果认为这些“特色”不会影响学生正常的思维情感,那有没有“特色”岂不也无所谓吗? 创“特色”学校作为行政指令、评价指标,危害不小。
有学校斥巨资打造“特色”,有学校请来专家帮助总结归纳“特色”,有的利用家长资源开设活动性课程充数,有的甚至求助于形形色色的文化公司帮助策划宣传,打造一所“特色”学校……总之,“特色”几 乎成了教育的“行业病”。
然而,“特色”来得太快,“褪色”往往也用不了几天。
至于某些学校把“特色”当保护色,行应试教育之实,更是等而下之。
在“教育”二字前冠以“特色”的符号,称之“某某教育”,最早被作为教育“政绩”曾经流行一时。
十年前就有业内人士做过统计,喊出“某某教育”口号的竟有近五百种。
这就好比豆腐和豆腐干,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制作方法,然而都以“家常”面目出现,口味略有不同而已。
不过,豆腐毕竟只是豆腐,即使有了五百种,也不是多么了不起的事,不能代表中国美食的水平,更不意味着国人从此可以只吃豆腐不吃其他。
不得不指出,学校的“特色”不一定真的“特”;即使真“特”,也未必对学生学习有什么不得了的作用。
学校不一定非得有“特色”,只要遵守教育常识,遵循教育规律,就是合格的学校,甚至能办出超越一般的好教育。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漫话/ 两套校服880,不贵? 王铎绘 近日,福州某学校学生发微博称,学校强制学生更换校服,两套880元。
一些学生觉得,这个校服价格明显太高。
有学生说,“原先的校服是运动服样式,据说现在的校服比较好看,变成‘韩式’校服,但440元一套的价格令人难以接受。
”学校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校服采用的面料都是比较好的,对比网上的价格并不贵,学生也是自愿购买。
顾骏专栏 无论教育还是其他领域,遇到什么问题,就该好好研究,弄明白了,然后解决;而不能只要“有人比我们差”,当下的问题就变成了“优势”。
别拿“美国学生也苦”说事 美国记者爱德华·休姆斯,花费一学年时间,在一所公立高中进行“田野调查”,最后写成《梦想的学校》。
书中描述了学生为得到平均成绩4.0的最高分,一天只睡4小时,靠4大罐咖啡熬过一整夜。
美国高中学生也“头悬梁、锥刺股”般冲刺高分,不但让许多国人意外,因为听多了美国学生如何“快乐学习”,现在发现“天下乌鸦一般黑”,颇有如释重负之感;更让一些从来主张“书海无涯苦作舟”的家长和教师,陡然长了三分精神。
其实,要作科学分析,这本书描述的还真有不少需要澄清的地方。
“高中生每天只睡4小时,靠咖啡强打精神”,不知道说的是某个学生还是全校都是如此,说的是某所特别的学校还是全美国所有高中,说的是学生考试阶段,还是全年365天,天天如此?无论国内国外,真的“学霸”从来不 会靠极端自虐的手段,考出高分并持之以恒。
压榨式或疲劳式学习,不可能培育出有创造力的人才。
其实,对于教育领域的专业问题,记者并不一定在行。
国人对美国记者的报道感兴趣,原因无非“借别人酒杯,浇自己的块垒”。
国内应试教育盛行,题海战术一统天下,让学生只能向睡眠要时间,因此深为舆论诟病,“减负”的呼声随之此起彼伏。
现在好了,有美国记者白送一个“美国孩子学业负担比中国孩子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案例,正可以堵住要求减负的声音。
只是其中的逻辑有些让人看不明白。
今天国人反对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到底是因为中国孩子在“世界学业负担大赛”中得分太高,所以必须通过减负纠正之,还是不管外国孩子负担重不重,只要中国 孩子从身体健康、人格成长到创造力培育上,都深受其害,学业负担必须降下来?如果只要别国尤其是一些人喜欢拿来做参照标杆的美国,青少年“受害”比中国孩子深重,那对中国孩子来说,是否再不好的事情也变得不那么可怕,甚至还有被变本加厉的“空间”了?前几年有国人以外国女性穿高跟鞋于身体不利,来为中国古时女性裹小脚作辩护,意思是中国的陋习并不算过分;其与上述“四罐咖啡熬夜”一事,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下,无论教育还是其他领域,遇到什么问题,就该好好研究,弄明白了,然后解决;而不能只要“有人比我们差”,当下的问题就变成了“优势”。
这不但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还会大大贻误相关问题的解决。
所以,真要比较,不妨比较一下同样压缩睡眠时间,不同国别的学生 在学业表现的综合指标,尤其是创造力、人格健全、社会交往能力等重要指标上,有多少差异。
毕竟,少睡觉不是目的,少睡觉却能获得更好的成长才是。
如果记者所言非虚,美国孩子确实睡那么少,不但成绩上去了,创造力也未见欠缺;相比中国孩子为做题目而减少睡眠,虽然睡得不比美国孩子少,可创造力以及综合素质都不及别人,那岂不更加让人无地自容?比较不是不可以,比什么、怎么比、比出高下之后怎么办,才是比较的意义所在。
今天很多国人具有国际视野,自我评估时,自觉不自觉地都会拿别人来作参照,这本身无所谓好不好。
只是不能忘记初衷,是非对错不能搞混。
否则,那真成了“拉大旗作虎皮”,迹近“文过饰非”了。
(作者系上海大学教授) 用《准则》和《条例》规范基础教育工作■■ ■■■■ ■■■■ 学习贯彻《准则》《条例》司局长笔谈⑤ 王定华 中共中央新修订颁布《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党中央实现依规管党治党、加强党内监督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力度,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彰显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
深入学习贯彻《准则》和《条例》,推动全面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是当前基础教育战线广大党员干部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
一要把握根本遵循,把要求记下来。
新修订的《准则》和《条例》以党章为根本遵循,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的 实践需要,将党章的纪律要求和廉政要求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提出了“四个必须”“八条规范”和“六大纪律”,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不断深化。
基础教育领域广大党员干部应该认真阅读《准则》和《条例》全文,领会精神实质,做到“内化于心”。
二要坚持以德治党,把标准立起来。
《准则》重在立德,紧扣“廉洁自律”,坚持正面引导,面向全体党员,重申了党的理想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传统作风、高尚道德情操等原则要求;突出党员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提出了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 洁修身、廉洁修家等,确定了道德“高线”,为加强党员党性修养,筑牢思想防线,提供了有力武器。
教育部门的负责同志、中小学校长要带头执行规定、践行标准,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有了这些标准和规定,有助于让《准则》和《条例》“外化于形”。
三要坚持依规治党,把纪律严起来。
《条例》重在立规,坚持纪法分开、纪在法前、纪严于法,围绕党纪戒尺要求,列出“负面清单”,划出了党规党纪“底线”,突出强调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廉洁纪律,着力解决管党治党和执行纪律失之于宽、失之于松、 失之于软的问题。
基础教育领域的党员干部要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远离违纪红线;对违反党规党纪行为要抓早抓小,防止小错酿成大错、从违纪走向违法。
四要加强党的建设,把责任担起来。
各地教育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要将中小学党建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在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和坚持校长负责制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打造一支党性强、业务精的基础教育工作队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五要推进依法治教,把工作落下去。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是纵容懒政怠政,而是要给想做事、能做事、干成事的人创造条件。
一方面要严明纪律底线,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另一方面也要鼓励锐意进取、有所作为,不断提高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依法依规履职的能力。
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基础教育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 来论 家长第是一孩责子任性人教育 堂吉伟德 近期,中国教科院有关课题组在北京、山东、广东、江西等六省一市进行了初中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数据显示,家长性教育素养不高,严重制约着家庭性教育的开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从懵懂之际,对性就充满着好奇并心存很多疑问,就需要家长开展启蒙教育,并由此帮助孩子树立健康的性观念。
然而,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多家长既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性知识,也不找有效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性知识的普及。
在一些教育发达国家,家长在性教育方面往往扮演了第一责任人的角色。
比如在德国,当孩子问及“我从哪里来”之类的问题时,父母都会耐心地将男女性别的生理差异形象地告诉他们,使孩子明白自己的性别角色。
许多家长还会拿出一些早已准备好的“教材”,比如一本图文并茂的漫画书,来说明男女不同性别构造、男女恋爱、诞生小生命的过程等。
父母们平时并不郑重其事地谈性,而是实施“机会教育”;当孩子有问题时,就抓住机会给孩子上一堂生动的性教育课。
因而,只有优先解决了家长的认识和观念问题,才能让家庭性教育的短板得到弥补。
对此,一方面,家长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缺席性教育所带来的危害性;另一方面,家长们进行性教育,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尤其要把握几个关键原则,比如简洁直接不要神神秘秘,轻松自如不要正经八百,更新观念不要故步自封。
知道孩子想知道什么,让孩子懂得家长想说的,那么家庭性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如果再加上长期的坚持,健康的家庭性教育就能实现良性循环。
(作者系职员) 高校“评数级星别星搞”成 杨浩 某机构日前发布《2016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在最新2016中国大学星级排名中,首次公布“2016中国七星级大学名单”,北京大学等4所研究型大学荣膺“2016中国七星级大学”。
五花八门的高校排名早已司空见惯。
然而以星级评定学校的方式,依然在各种排名中格外显眼。
2010年时,有机构首次推出“2010中国大学星级排名”,其中包括北大、清华在内有8所高校荣膺六星殊荣。
最近几年,多家国内名校陆续跻身六星行列。
截至2015年,六星高校已达16所。
如今,伴着新一年的来临,七星大学浮出水面,成为中国顶尖院校的象征。
照此下去,未来还会不会搞出“八星”“九星”大学?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在第一批六星大学里,有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等五所特色专业型院校,占全部获评院校的一半以上。
而这次“升星”以后,四所七星大学分别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均属研究型大学。
此外,这次“升星”,把当年首批六星级高校之一的香港大学,排除出了中国顶级高校行列。
由此看来,高校排名颇有些自娱自乐的味道,学校始终是那些学校,却在不断的“升星”过程中,此起彼伏地重排座次。
据媒体报道,评定机构给出的评定标准包括:毕业生质量、学术研究水平、办学定位、获奖情况等等。
笔者并不想过多讨论这些评价指标设置是否科学,操作是否严谨,结果是否权威。
但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以加星为评比噱头是否有意义?这就好似“高级”上有“特级”,“特级”上有“超级”,“超级”上有“骨灰级”,只不过是改了名称而已。
这样通货膨胀式的加星星,究竟能对高校的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拿各种指标来衡量教育,给教育成果施以各种量化标准,这样打造出来的教育评价体系,有多大参考价值? 有些量化标准未免失之简单。
比如有的量化是一种加法式的量化,一项一项加起来,差的地方减下去就得出了分数。
如果将学校历年的各项指标积累相加,则会发现,只要随着时间的发展,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总数、拿到国内国际奖项的数量等一定是会不断增长的。
如果是把当年的各项成果相加,那仅仅因一年的成果而判定一个学校的层级也显得太过简单了。
笔者认为,对于高校的评价应该更加细化,比如评出校友捐赠金额最多的院校,这种本身可以量化的指标是具有说服力的。
而根据各项指标机械加减而得出的星级评定,无论运用了怎样的运算公式,其科学性都是难以让人完全信服的。
高校办学水平,岂是几颗星星或者加减乘除可以衡量的?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

标签: #大数 #水平 #名酒 #顶级域名 #排名是什么意思 #电瓶 #seo #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