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真人秀”里的教育碰撞,好分数如何查排名

分数 1
2015年8月20日星期
农历乙未年七月初七第9417号今日四版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5邮发代号1—10 ZHONGGUOJIAOYUBAO 公众号:中国教育报 网站: 微博:@中国教育报 □ 黑板、教材、粉笔正被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取代——— 扬州教育:告别“老三样”跑出“+”速度 ■本报记者禹跃昆特约通讯员邵学云谈雷 “当堂测试结果很快就能显示出来,可以立即针对分层情况进行讲解。
”“上课的情况可以自动录成视频,传到网上教研平台,供专家和其他教师评课。
”在谈到“互联网+”给自己教学带来的便利时,江苏省扬州市文津中学的教师们兴奋地告诉记者。
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粉笔,这种延续了上百年的教学“老三样”,如今,在扬州中小学课堂上,正在被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信息化手段渗透、融入改变。
作为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扬州市探索借助互联网改变传统的教育发展方式,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城乡学校网上结对 共建和打造本土化的优质资源体系,加快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跑出了教育现代化的“+”速度。
数字校园:实现三个全覆盖 “以前,全市进行校本教研评估,申报材料得占用一个房间,需要200人用时2个月。
现在,基本实现无纸化,只需50多人在20天内就能完成。
”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华介绍说“,互联网+”校本教研让课堂观察迈进数字化时代,校本教研从经验走向科学。
传统的教研活动中,你一言我一语的研讨不易被记录,一些细小的动态的关键性指标不容易为人捕捉。
扬州教育人用了10年时间,开发建立了“中小学校本教研星级学校评估平台”,研究出利用网络平台中可预设、可调节的各类 专门化观察量表,采用行为编码在听课过程中采集“教”与“学”的表现性数据信息,通过后台计算与图形化处理后,为评估结论提供客观的量化素材依据,实现了科学的课堂诊断。
变化不止于教研,更大的变化在教学。
扬州市电教化馆副馆长吴必昌用了三个“全覆盖”来形容全市校园的变化:宽带网络全覆盖、教学应用全覆盖、管理应用全覆盖。
目前,扬州所有教师通过电子备课平台、网络教研平台备课、上课、布置批阅作业和开展教学研讨。
所有学生不仅通过全市4000多个研究性学习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还可以在家里或学校选择网络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全市中小学办公无纸化率,教学及教科研管理、学籍管理等计算机联网管理覆盖率,教师业务档案网上动态生成率等都在98%以上。
以中考网上招生改革为例,今年扬州市区高中招生首次启用网上招生市场,仅3个半小时即完成原来需要两天才能完成的市场招生。
扬州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赵云告诉记者:“除了高效,网上市场招生的优点还有透明、公正、规范以及节约成本。
” “区域整体推进,是我们的法宝。
”扬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卫刚一语道破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天机”,“自2006年起,我市将数字化校园创建目标任务列入一年一度的市委、市政府关注民生1号文件中,并统一分解到各县市,成为政府下达的硬任务。
” 网上结对:城乡同上一堂课 目前,传统的城乡交流是线下运作,比如把优秀教师派到薄弱学校,成本很高,见效很慢,而且稳定 性不够。
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则成为拉平城乡教育差距的一列“高铁”。
江都区吴桥中学地处革命老区吴桥镇,作为一所普通的农村初中,无论在师资和生源结构上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2011年,该校与文津中学结成对子学校。
如今,借助微格教室、视频会议室等技术手段,吴桥中学的学生可以同步观看文津中学的课堂,并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实现了异地同上一节课。
“除了教学,我认为城乡结对还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学校‘教有余而研不足’的问题。
”文津中学副校长邵伯春说。
借助城乡结对,吴桥中学的教师可以登录“文津中学网络教研空间”,参与集体备课、在线评课、专题研讨三个平台,求得文津中学“四导四学”的真经。
(下转第二版) 教育部向中小学生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征集微电影 本报北京8月19日讯(记者翁小平)记者今天从教育部获悉,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为充分发挥优秀影片对中小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教育部决定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征集优秀微电影、优秀影评文章。
微电影以“身边的真善美”为主题,反映青少年关注的凡人善举、日常生活、最美人物、社会热点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
影评文章要对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优秀影视作品进行评述,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励学生勿忘历史,发愤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据悉,本次征集活动截止日期为9月15日,具体要求可在教育部官方网站上查询。
清华大学: 自新强生计比划例、超农一村成专项 本报北京8月19日讯(见习记者董鲁皖龙)“我们县只有我一个考上清华,毕业后想回家乡工作,给家乡做一些贡献。
”来自贵州的李波,今年通过清华大学“自强计划”获得50分加分,考入该校化工系。
今天,清华大学迎来3300多名2015级本科新生,其中“自强计划”和农村贫困地区定向生源规模达330余人,超过新生总数的10%。
据该校招办主任于世杰介绍,“自强计划”今年不再受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等限制,认定人数大幅增加到168人,最终有86名农村学生成功入学。
针对农村贫困生的专项规模则扩大到256人。
为保障贫困地区学生顺利入学,清华建立了新型资助体系。
该校学生部副部长牛犇说,今年申请资助的学生在报到时就可领取一份新生资助方案,方案囊括了本科四年可获得的经济资助,最高可达5.2万元。
2015级新生中已有100多人获得了相应的补助。
对于特别困难的学生,清华大学还提供报到交通费和生活费。
截至8月19日,清华大学为104名新生提供了10万余元路费和生活费。
英国广播公司播放三集纪录片,中国“虎师”大战英国“熊孩”,引发两国民众对中英教育的激烈讨论——— 聚一场“真人秀”里的教育碰撞今日焦 ■本报见习记者陈少远实习生李阳桥8月19日发自北京 自8月初开播以来,英国广播公司(BBC)的3集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就吸引足了中英社会的目光,其以近乎“真人秀”的表现形式,探讨中英教育之间的差异,引发两国民众对中英教育的激烈讨论。
该片展示了今年3月在英国博航特中学的一场教育实验:5名中国教师给一个临时组建的50人的初三班级上课,一个月后举行测验,在数学、科学、普通话3个科目上和由英国教师教授的班级比赛。
北京时间8月19日凌晨,该片播出最后一集。
片中显示,在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实验”后,中国教师所带的班级,3个科目的测验成绩,均超过英国教师教授的班级。
“全胜”代表了什么?漩涡之中,又该如何看待节目里中国教师的教学方式、英国学生们的课堂反应、师生之间的磨合与碰撞? 全胜!分数代表不了什么! “这个结果符合基本认识,高强度的训练对提高分数很有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排名第一梯队除了芬兰外都是东亚国家。
”得知中国教师取得了分数上的胜利后,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作此评价。
纪录片最后一集显示,在数学、科学、普通话3个科目上,中国教师班的平均分比其他班平均分均高出8分之上,其中数学科目差值最大,接近13分。
取得好成绩的英国学生在片中表现欣喜,获得满分的女孩分析自己取得好成绩的原因是,“我的学习能力在这段期间绝对提高了,因为我没怎么跟别人闲聊,一直在努力”。
回到这场教育实验的初衷,博航特中学校长尼尔·斯托尔邀请中国教师来英国上课,正是出于对中国学生取得好分数的好奇。
纪录片开头,解释这场“实 来自杭州外国语学校的邹海连老师在给英国学生上数学课。
(视频截图) 验”的初衷在于“在国际竞赛名次表上,英国学校的数学排名很惨,落后于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
在2009年与2012年PISA评估中,中国上海学生的阅读、数学、科学3项评价均排首位;而在2012年PISA测试中,英国学生没有任何科目进入前20名,其中数学成绩排名第26。
2014年2月,英国教育部副大臣伊丽莎白·特拉斯率团访问上海,回国后她在《每日电讯报》撰文表示,“英国的学校需要一堂中国课”。
此后,英国派60名教师赴中国学习数学教法,并邀请60名中国数学教师到英国,上海的教辅资料《一课一练》也出口到英国。
“中国学生是我们的学生在未来求职时将会遇到的竞争对手,中国正发生着变化。
”尼尔·斯托尔在纪录片中表示,他希望可以在这场实验中了解中国教学法,并考虑是否能将其融入英国的课堂。
在片中,中国教师采用了全班教学的方法,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对照按学生能力分组的小班教学。
全班教学曾一度在英国流行,后逐渐被提倡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所取代。
面对采用全班教学的班级成绩高出一筹的结果,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房莉杰认 为,理解两国的教育要从评价体系入手,中国教育是标准化、专业化的教育,而英国教育强调个性化教育,注重学生的差异,并不能把成绩作为评价体系。
“中国教师能取得分数胜利在于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和对应试的系统性训练。
”北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熊永昌表示,我们应该正向地看待这场教育实验,“它证明中国和世界的教育交流正在深入,相互理解,中国开始走出去,这是正向的。
” “这更像一个真人秀节目” “在我看来,这更像一个真人秀节目。
”英国维克特勒学校校长伊恩·穆林斯对这档节目形式表示了疑虑,“它侧重观察一些在课堂上表现差的学生,采访一些发表负面评论的学生,这些都是后期剪辑的效果。
” 纪录片一开始就营造了浓烈的“硝烟”气氛,“在汉普郡一个的宁静村庄里,战争即将爆发”,“这是一个基于高压学习和残酷竞争的无情学习制度”。
在前两集中,学生和教师因为纪律 产生冲突:学生上课讲话被罚站, 上课喝茶被老师警告…… 尽管英国广播公司将节目定义 为“设定场景的纪录片”,但有舆论 认为,该节目形态类似荧屏上常见 的“真人秀”。
熊永昌指出,纪录片在前两集 中夸大和突出了矛盾与冲突,却看 不出太多中英教育的差异。
他认为, 冲突的课堂缘于制作方在背景设计 上没处理好,并且表现出与中国教 育现实的脱节:近10年来,中国的 课程改革一直和世界同步进行,中 国也逐步开始实行小班教学,不仅 表现在班额的缩小,也体现在教学 策略的调整。
“前两集的纪录片展现了双方对 纪律和规则的分歧,似乎中国老师 很严格,英国学生却不太服从。
”房 莉杰表示,公众从这个角度解读中 英的教育差异,其实是很大的误区, “就我在英国访学所见,中英教育的 差异主要体现在中国的标准化、专 业化教育和英国偏个性化教育之间 的差异。
中国讲求独立学习;英国 则实行小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 合作精神。
” (下转第二版) 不只是教育的冲撞 ———“中国式课堂”英国实验的另一种思考 隰详见第二版 我国民族教育事业近年 来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等多方面的原因,民族教育发展基础还不够牢固,整体发展水平还相对较低,仍面临一些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
鉴于此,此次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提升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水平”,并表示要采取特殊政策予以支持。
这对民族教育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喜讯。
“各级各类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等,几乎涵盖了教育的所有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决定》强调“全面提升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水平”,对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回顾历史,2002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加 从快 发 ﹃展 民 协族 教 调育系列 发评 论 展之
﹄到﹃本全报 评论 面员 提 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促进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从“协调发展”到“全面提升”,彰显出中央大力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更预示着民族教育的发展即将迈入新阶段。
必须指出的是,“全面提升”并非没有重点,而是各有侧重,比如学前教育侧重幼儿园建设,配备必要的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保教人员;义务教育侧重标准化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均衡发展;高 升﹄的历史跨 中教育侧重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程改革,强化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中等职业教 越 育侧重合理布局,推进产教 融合,扶持优势特色专业;高等教育侧重优化布局和学 科专业调整,提升特色学科水平,等等。
鉴于民族教育发展的特殊性,要把“全面提升民族 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水平”这一宏伟目标落到实处, 离不开各项配套政策的有力支持。
《决定》提出,要采 取特殊政策支持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
这体现了多年来 中央支持民族教育发展的一贯精神。
在此前发布的关于 民族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提出过多项旨在促进民 族教育发展的特殊政策,比如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予以财政投入倾斜,在考试招生优惠、奖助学金发放、 学杂费减免、公派出国留学、提高待遇等方面给予民族 地区师生特殊扶持。
这些特殊政策的实施,为民族地区 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和政策支持, 让千百万民族地区师生从中受益。
(下转第二版) 基层优秀少数民族教师代表接受媒体集体采访——— 民用族爱教与育责美任好描未绘来 ■本报见习记者李萍记者柴葳8月19日发自北京 “民族教育,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少数民族孩子的成长、成人、成才,更承载着促进民族团结的使命。
”在教育部今天组织的少数民族优秀教师代表集体采访活动中,少数民族大学生辅导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洪汉英动情地说。
来北京参加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的代表中,有51人是来自基层的少数民族优秀教师代表。
今天,他们中的6人走进教育部,面对媒体,满怀深情地用爱与责任描绘着自己心中的民族教育未来发展蓝图。
会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这引起教师代表们的共同关注。
《决定》中的多项内容涉及少数民族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到2020年,民族地区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及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让教师代表们的精神为之一振。
《决定》中“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的内容,让多年从事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工作的洪汉英十分激动。
洪汉英是锡伯族人,2012年在上海创立了内地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洪汉英工作室”。
除了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外,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少数民族大学生辅导员。
这个身份也曾经让她十分困惑。
经常有少数民族学生向她“告状”,学校安排宿舍时,其他学生不愿意和他们住一间。
如何改变内地部分内地学生对少数民族学生和民族地区的刻板印象?如何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融入? (下转第二版) ●值班主编:张晨●值班编辑:翁小平●设计:李坚真●校对:邹大洪●新闻线索征集邮箱:xinwen@●纠错邮箱:jiaoyujiucuo@●发行热线:010-82296886●广告热线:010-82296888

标签: #网络推广 #制作网站 #如何知道考研排名 #初试 #seo #快速 #建立自己 #高考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