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水源,省高考成绩如何查排名

高考成绩 1
周末评论 每周视点 ■当所有的理论聚光灯打在“正面”的国家软实力建构中文化的正面价值资源汲取上时,那些影响甚至将导致国家软实力建构失败的文化因素却“逸出”了我们的视野 ■不能回避“资本逻辑”给文化本身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将标准设立在文化生态之中,让大众自己选择,而不是以一种单纯的意识形态的 方式灌输下去,才能够真正有效 国家软实力建构中俗文化的负面向度 阴孙亮 全球化与现代性作为“一体两面”,毫无疑问成为当下任何一个国家对于自身建设必须遭遇的“生存境遇”。
但是,现代性毕竟不是只能拥有一种西方世界给定的发展模式,换句话说,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可能在自身的特殊境遇中“量身打造”出现代性的多元模式。
那么,中国如何能够在全球化的挑战中,以中国文明与现时代的文化品格为人类作出历史贡献?这个萦绕在国内学者心头的问题,直接生发出对中国文明自身主体性的理论沉思与实践关切。
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说法就是“文化自觉”。
鲁迅先生亦曾重视“文化自觉”的民族之兴,他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学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
客观地讲,在国家软实力建构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推进的过程中,我国对于自身的“文化自觉”取得了诸多厚实的成就,诸如对于民族文化中“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文明的“悖论”与“承续”的关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孔子与当下的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之间的互动影响,以及对于国家软实力建构中“中国特色”之“和合文化”的内涵厘定等等,不一而足。
可惜的是,当所有的理论聚光灯打在“正面”的国家软实力建构中 文化的正面价值资源汲取上的时候,那些影响甚至将导致国家软实力建构失败的文化因素却“逸出”了我们的视野。
可以讲,一个民族对于自身文化表征出来的负面问题认识到何种程度,决定了该民族“文化自觉”的高度。
理论上的疏漏可以借现实中的“症候”予以补救,因而,既然国家软实力建构中文化的“负面向度”已在当下“反三俗”———庸俗、低俗、媚俗———中凸显出来,在理论上,我们就应将之提升到国家软实力建构这一历史主题上进行“回应”。
首先,以当下“反三俗”为契机,深入到影响文化因素的决定性环节中去,这是改变目前文化现状的关键。
正如马克思曾经说过的:“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做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形式来考察。
”要想澄清现有的文化现象必须理解现实的中国社会实践基础。
这一点,我们不能回避“资本逻辑”给文化本身带来的负面影响。
所谓的“资本逻辑”就是资本自身追求的价值增值,说白了,就是人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地按照市场里的“资本逻辑”的方式考虑“有没有的赚”。
这样一来,在文化上呈现为挖空心思填满人们内心的各种欲求,而不问文化自身正面抑或负面,“有的赚”成为文化生成的“真理”。
依次而论,国家软实 力建构如果按照市场逻辑运作,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这就是说,如何能够处理“资本逻辑”与“文化自觉”是一个核心问题。
其次,牢牢夯实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使其成为抵制“俗文化”的“底线规则”。
古人管仲告诫:“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但是,礼义廉耻之类说法在“说教”的同时,是否可以营造出知礼义廉耻的环境,在我看来,这一点甚为关键。
那么,我们要能够有效地守护民族的价值观,国家至少应该在文明程度上让“价值观”在中西碰撞中挺立起来。
全球化决定了国人能够将自身的视野放置到西方,对比之中能够持守的价值观念显然只有在文明发展的语境中才能够扎根。
在今天的中国,在回顾历史上曾经的切肤痛苦过程中,我们是否用现代文明检验过我们自身的文明程度,比如,我们如何处理国内的底层人民的生活、如何对待智障者、如何体现公务人员的素质等等很具体的文明因子。
这些细致入微的小细节对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并能够自觉地将呈现为文明的文化保存下来,起着关键的作用。
最后,俗文化应该在整个“文化生态”中加以引领,使其在国家软实力建构的历史高度中逐渐淡化。
文化是人的生存根本。
就是说,“一个社会不应局限于物质生产和经济交流。
它不能脱离思想概念而存在。
这些思想概念不是一种‘奢侈’,对它可有可 无,而是集体生活自身的条件。
它可以帮助个体彼此照顾,具有共同目标,共同行动。
没有价值体系,就没有可以再生的社会集体”。
那么,是否是说,连这些“俗文化”也构成了当下国人之必需,成了国家软实力构建的一部分在起着作用?这种看法本身是 十分荒谬的。
因为,从人性上来讲,人类并 无天生对“俗文化”的依赖,它是后天塑造出来的。
既然这样,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则成为祛除这些“俗文化”的基本语境。
不可否认,如今这种低俗现象十分严重,美丑善恶、是非对错,似乎不再有标准。
对此,我们应该将标准设立在文化生态之中,让大众自己选择,而不是以一种单纯的意识形 态的方式灌输下去,才能够真正有效。
毫无疑问,中国以“市场经济”建设主 导的社会必然会呈现出价值多元性的特质。
故而,人们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上肯定受到重大的冲击,特别在现今,由于市场经济的资本逻辑运作,使得人们的价值观有被“颠倒”的危险。
这在理论上直接宰制了理论研究的需要。
既 看到中国自身的特色优势,又要兼顾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在矛盾中正视“国家软实力”建构中一些“俗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向度”,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教育漫议 高考录取改革可采Gale-Shapley机制 阴王凌峰 今年4月,某名牌大学工作人员化名一苇出版《招生门》一书,以小说形式深度披露了国内高校录取工作中种种秘而不宣的潜规则。
无独有偶,6月中旬,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栾梅健也在其博客上撰文揭秘了“高招”十大猫腻。
以1999年上海单独命题为起点,我国高考改革已进行了11年,各地大大小小改革举措不少,改革成败目前仍有争议,难下定论。
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高考招生录取中猫腻如此之多,使得高考改革的其他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大打折扣,因此高考改革要成功,招生录取环节也须痛下力气。
1962年美国博弈论专家Gale和Shapley在AmericanMathematicalMonthly杂志上发表CollegeAdmissionsandtheStabilityofMarriage一文,提出Gale-Shapley机制。
Gale-Shapley机制的操作非常简单,对于大学招生录取问题而言,其要点为:先把所有考生按分数从高到低排序。
第一名考生从所有招生学校中,选择他最偏好的学校,被选学校招生名额减少一个,直到用完招生名额;如果没有考生可接受的学校,考生选择不上学。
然后考虑下一个学生。
直到所有考生都被考虑或所有学校招生名额用完。
1994年西班牙UniversityofAlicante学者Alcalde和Barber伽在EconomicTheory杂志上发表论文TopDominanceandthePossibilityofStrategy-proofStableSolu- tionstoMatchingProblems,证明了在大学招生问题中,Gale-Shapley机制是满足公平、抗操纵要求的唯一录取机制。
所谓“公平”是指一个学生不能被其所选择学校录取,是因为该校用完了招生名额,并且已经录取学生成绩都高于该学生。
所谓“抗操纵”是指在该机制下,真实显示自己对大学的选择偏好是每个学生最佳策略,其他考生偏好对本人选择没有任何影响。
由于Gale-Shapley机制的优良性质,在美国,Gale-Shapley机制被广泛应用,比如波士顿和纽约公立学校确定招生顺序就采用Gale-Shapley机制,住院医生分配到各医院也采用这一机制。
Gale-Shapley机制在我国高校招生中应用要点如下:
1.考生按照高考成绩标准分统一排序。

2.高校按照专业办学评估得分排序、分组。

3.各高校当年招生指标按照各省人口或者报考人数分解到各省。

4.考生考前可以只选择专业、不选择高校,由计算机按照高校专业与考生成绩排名由高到低匹配。
也可以考前顺序、逆序选择专业、高校,比如数学专业全国高校前5名排序为ABCDE大学,考生可以顺序选择为:ABC、ACD,也可以逆序选择为CBA、DAC等。

5.高考招生计算机系统由高到低进行匹配。
Gale-Shapley机制在我国高考招生应用的优点:其
一,招生结果完全取决于考生成绩排序与高校专业水平评估排序,大大抑制高校招生中存在的腐败作弊空间。

二,决定考生进入哪所高校的唯一因素就是成绩排名,因此考生无须推测、关注其他考生成绩排名,从而基本上完全解决高分落榜、高分低就现象。

三,迫使高校将更多精力集中于教学科研,更加关注本校优专业建设,有利于高校之间良性竞争。

四,将教育部门对高校开展的各类评估结果予以全面整合,付诸管理应用,改变只有评估、不见评估结果使用的不合理局面,激励教育部门不断完善评估指标与方案设计。

五,大大节省了高校招生成本,抑制高校之间在招生与宣传中的过度竞争行为,引导高校将人力财力投入到专业建设中去。
为了尽可能发挥Gale-Shapley机制在我国高考招生录取中的积极作用,至少需要考虑以下两个保证措施:其
一,高校专业分组排名。

二,限制复读。
和高考一样,高校专业评估得分86分与84分并不存在实质水平差异,因此高校进行专业排序时应该分为若干组,同一分组高校录取时按照校名笔画或者拼音等分年度轮流排序,保证同一组高校将本组每个排序位置都进行轮流,避免过度竞争。
近年来我国高校录取率越来越高(2009年上海、北京录取率超过80%,全国平均录取率超过60%),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难度较大,个人投资回报率整体走低,考大学已经逐渐演化为“考重点大学”。
近年来,不少地方高中为了提高重点大学录取 率,采用诸如将高分考生与其他大学招生人员隔离、逼填志愿等手段威逼利诱高分学生复读,以获取政府或者学校对学生考取重点大学后对教师、学校给予的奖励。
2010年河南省95万考生中复读生多达30万,该省2000年以来高考状元近一半是复读生。
数量众多的复读生使得相当多的应届生被迫复读,使得应试竞争更加激烈,形成恶性循环。
由于高考成绩排序是Gale-Shapley机制的基本立足点,Gale-Shapley机制要用于我国高考招生,就必须尽可能提高考分的客观性与公平性,复读导致高考不公平竞争,需要进行限制。
限制复读现象最有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复读生减分录取。
具体减分很容易确定,可以考虑将当年复读生考试的平均成绩(或者是中位数、众数)与应届生对应指标进行对比,减掉多少分后两个群体对应指标持平,那么,该减分就是当年复读生应该减掉的分数。
为了避免影响排位较后的高校招生,可以考虑复读生减分录取只针对重点专业而言。
重点专业分全国与省级两个层次,全国重点专业可以界定为全国评估排序前100名、全省重点专业界定为省内排序前10名。
此外,抑制复读行为的做法还有诸如录取不报到取消若干年高考资格。
河南省2009年已经开始实行类似政策,建议教育部在全国统一实施。
(作者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副研究员) (上接A1版)但作为滑坡、泥石流易发地区的舟曲, 在8月7日晚发生特大暴雨并伴有强风的异常天气情况下,当地干部群众没有进行有效的避灾行动。
在做好灾害易发地普查的基础上,要做好灾害易发点当地群众避险、防灾知识的普及,干部群众要有“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防灾意识,宁可三日不睡,也要一时避险。
对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突发灾害,“狼来了”的警钟应当长鸣。
认识
三,加强城市规划,城镇建设发展要主动避险。
对西部山区及河道上的城镇,要加强城镇建设及发展规模的科学规划,尽可能避开灾害易发区;在城市建设中要减少环境破坏,防止城市水土流失,降低灾害发生的潜在危险。
在山区河谷地区,对新建或因灾复建城镇要做好城市建设与避险的统筹规划,杜绝或避免二次受灾。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按照洪水、泥石流发生规律进行城市美化,严防过度河道城市化。
在洪水、泥石流等灾害易发地区,科学避险、避灾是重要措施,为了将灾害减到最小,科学合理规划城区的发展范围, 是我国城市化、城镇化建设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认识
四,亡羊补牢,做好西部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确保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
舟曲“8·7”特大黏性泥石流灾害是一次血的教训。
大灾之后,通过血的事实总结经验教训,建设更加美好的新西部。
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与多种地质灾害频发,但西部地区却是我国水能及油气和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
经过10年的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都有了巨大发展。
要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未来10年要上大台阶”的战略目标,必须做好区域水土保持工作。
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大,类型多,诸如风蚀、冻融侵蚀以及滑坡、泥石流等水蚀一应俱全。
水土流失是导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复杂且脆弱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西部影响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水土流失流走的是水土,留下的是贫困。
对西部地区,要做好统筹协调,处理好短期开发利益与长期持续发展的关系,处 理好局部利益与国家全局利益的关系。
在生产建设中加强区域水土保持工作,保护好水土资源,避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导致的环境问题瓶颈,确保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确保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
加强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落到实处。
目前,不少工程没有实施水土保持措施,或者措施不得力,特别是标准较低的工程,如小水电和乡村道路建设,基本上没有编制水土保持方案,随意开挖和弃土,造成大量工程创伤,加剧了区域性水土流失灾害。
西部地区水土保持工作主要问题集中在几个方面。
一是需要针对地震、洪水引起的水土流失、滑坡及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进行普查,研究恢复重建对策与措施;重视运用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应用,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提高治理质量水平。
这是当务之急。
二是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十分艰巨,投入资金有限,治理标准低,要采取多种方式筹集治理资金增加资金投入,加快重点区水土流失治理。
三是“预防为主”的方针有待普遍得到贯彻落实,新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仍十分突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力度还远远不够。
四是针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水土保持基础性研究工作还非常薄弱,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须加强科学研究工作。
如道路、水电及矿产开发建设中的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问题;区域地震及旱涝灾害与水土流失治理;三峡库区水位涨落沟岸带水土流失与治理问题等。
五是修订和完善水土保持法规,增强相关法规的可操作性;同时加强执法力度,克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杜绝边治理边破坏问题。
六是加强水土保持科普宣传,增强干部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建设和保护好西部的森林资源,特别是要加强自然灾害易发地的植被保护工作。
这一点似乎是老生常谈,但也不得不谈。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本文由本报记者张行勇采访整理) 编辑尧版式院张其瑶A3校对院王剑圆园10年8月20日星期
栽藻造押渊园员园冤82619191-8106耘原皂葬蚤造押qyzhang岳泽贼蚤皂藻泽援糟灶 学人笔谈 涵养水源莫忘森林露 我国水资源危机区在北方,以华北为 重,西北次之。
节流固然重要,开源是根本 所在。
依靠森林和工程造林是开源的关键。
然而,长期以来对开源问题关注甚少,概念 模糊、操作随意,以致自我损害、资源浪费 严重,迫切需要理论和观念创新,行为科学 规范。
森林能够涵养水源,其本质问题是露 形成,包括露水和雾露水,以雾露水为主。
阴刘学义 传统观念“森林能够涵养水源,是因为
基部有很厚腐质层,把降水积储起来,缓慢 地流出”存在错误。
一是此概念没有水生成 (只涵不养);二是森林需要消耗大量水分,会使降水减少。
此概念从 总的水量上看,有森林不如没有森林。
这种错误理论影响了人们对水 的开源行动,并导致毁坏森林和发展耗水林的无序现象。
在地球上多数地区,特别是多雾森林区,露是普遍存在着的长 期、持续的现象。
国际上有关学者已经观察到森林
30~900mm的露 量,甚至超过了某些地区的降水总量。
笔者观察,地处我国干旱前沿 的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年降水量只有820mm,这个量还不能满足 森林生长需要,但是,在114km2范围内涵养出0.9亿~1.2亿吨水(流 量),表明露生成量在900mm左右。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 积280.55km2,年露量达到1410.8mm,相当于降水量的2倍。
我国“山 高水高”现象随处可见,其本质是露的形成。
露是陆地上水分冷凝的普遍过程,降水只是冷凝的特殊形式。
全 球陆地降水量平均740mm,笔者推断全球陆地露形成量至少在 600mm以上,才能满足当前的生态状况维持。
可以断言,森林涵养水源的本质是露,它是地球上还没有引起人 们重视的重要水分来源,对于干旱区而言甚至是比降水更为重要的 水源。
通过在能够产生露水的区域发展森林(无林少林区),和发展能 够产生露水的森林(森林的培育和保护)策略,可以有效解决水危机 问题。
“林木森森,重峦叠嶂,云雾缭绕,千泉竞流”是对森林系统的形 象描述。
可以看出,能够产生露水的涵养森林,应具有丰富的层次(最 大叶面积系数)和郁闭程度,有足够大的下垫面(面积),树体有足够 大的表面积(针叶类型);应处于一定起伏的海拔高度;能够造成高湿 度环境,云雾频繁发生;不论降雨与否,有稳定的水流出。
郁闭的
、相当面积的、具有一定海拔和起伏的森林,能够造成局 部冷凉环境,使相邻区域移动来的热空气上升或直接冷却,达到露点 温度形成露,并进行多层次拦截。
森林的蒸腾可维持高湿度环境,源 源不断地产生露水。
局部湿度的增加,反过来增加局部内的降水量, 进一步维护湿度。
这种既运动又稳定的高湿度循环系统,保证了水分 持续生产。
森林丰富层次是拦截水分的关键。
完整的森林一般具有
5~7个 层次,其叶面积系数通常可以达到16以上,即相当于30倍以上的地 表面积与湿润空气接触。
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针叶状林木,其表面 积可以达到地表面积的40倍,并且具有明显的湍流作用,拦截水分效 果十分壮观。
完整的森林所拦截水分不仅满足自身需要,而且保证稳 定的源流。
低地林木和经济林不具备森林众多特点,露水产生量极 少,是耗水林。
庞泉沟是我国半干旱地区内典型的水源涵养森林,年出现露水 日几率
100%,日持续时段6~24小时不等,日均生产水20万吨。
据笔 者测定,极端条件下山脊部雾露水达到惊人地步,单棵林木(松,直径 22厘米)每小时截获露水达到36.0升。
正确评价森林和植树的作用,在我国已有多次大的讨论,有人认 为植树好,有人认为不好,一直没有定论。
要肯定森林和树木是一个 巨大的耗水系统,只有在特定条件下,即露水产生,才会涵养水源。
我国北方水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不完全是用水的增多,其根本 问题是对涵养林破坏及不良造林导致耗水增加。
由于对森林涵养水 源的本质把握不清,盲目造林和破坏森林在我国问题严重,加剧了水 危机。
森林之所以能够涵养水源,是因为它所处的环境不同,收集的露 水量和降水量之和大于自身消耗量。
人工经济林和绿化林所处的位 置比森林低,不(少)具备收集露水的条件,以消耗降水为主要目标, 在降水不满足消耗情形时,必须人工灌溉才能保证成活。
当森林被破 坏到一定程度时,如垫面缩小、层次减少等,会完全失去涵养功能,转 化为消耗森林。
观念上必须区分涵养林与耗水林。
如果一个林区除了自己正常 生长发育外,能够源源不断地流出水来,可以认定为水源涵养林,需 要促进其壮大发展;如果一个林区自己能够正常生长发育,但流不出 水来,可以认定为准水源涵养林,需要促进其向涵养林转化;在可以 发展水源涵养林的地方,而发展经济林,耗水严重,要严厉取缔,并恢 复涵养林;在不适合造林地方造林及建设防护林,除必要外应有所限 制。
受大气环流的制约,一个地区的降水量是相对稳定的,除了人工 增雨措施外,通过造林创造拦截露水环境是增加水源的必然途径。
在 能够产生露水区域发展森林,和发展能够产生露水的森林,应成为我 国乃至全球水资源危机区造林的基本原则。
我国水资源危机区在华北,次之西北。
我国二级阶地起始区域具 有较为理想水源涵养林营造环境。
针对水资源现状,我国目前营林方 案应为“f
”型。
“f”型是我国北方二级阶地及其相邻区域的形象描述。
包括兴安岭、 燕山山脉、阴山山脉东部、太行山脉、吕梁山脉、秦岭和六盘山山脉。
这些 山脉具有良好的雾水条件,大部分海拔在1000~2000米,存在一定面积 的森林涵养林,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缺水问题的根本所在。
太行山是我国华北平原的水之源,面对华北平原河流断水的现 实,这里应成为我国首要水源涵养林营造的重点区;燕山是首都北京 水之源,水源涵养林营造可以显著改善北京水资源状况;六盘山处于 我国半干旱地区边缘,具有不可比拟的生态战略地位,吕梁山是我国 半干旱地区的水生态环境的前哨。
山西省有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清漳河、浊漳河、沁河等汇入华 北平原,境内有太行
山、吕梁山等著名山脉,海拔适度,山区面积众 多,产生露条件适宜,是华北水资源危机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应该 成为我国水源涵养林建设的重点区域。
依据森林涵养水源的新概念,选择适宜区域实施造山工程,营造 森林,可以达到涵养水源和调剂区域气候之目标。
毛乌素沙漠和子午 岭是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域的分界线,海拔一般在
1200~1600 米。
在毛乌素沙漠和子午岭一线,通过工程措施,点状营造五六处海 拔2000~2800米、规模各300~500km2的人工山体,创造露形成条 件、发展人工森林,涵养水源,增加黄土高原区水资源量,提高区域大 气湿度,进而提高西北东部和华北地区降水量,有可能从根本上彻底 解决中国北方干旱和缺水问题。
同时可以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 食、生态安全性能。
森林涵养水源的本质是露(露水
+雾露水),利用露水、森林与海 拔高度的内在联系,在二级阶地起始区和腹地科学发展水源涵养森 林,限制经济林(耗水林)的盲目发展,可以缓解和进一步解决我国北 方愈来愈严峻的水危机。
同时,发展水源涵养森林对固定
CO2、减缓 地球增温、抑制沙尘暴、降低环境污染和促进经济发展诸多方面有 益。
建议进一步论证、研究和制定方略。
(作者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标签: #家政公司 #网络推广 #专业 #小公司 #公司 #如何用 #数据 #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