姻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公司协办
2013年1月4日星期五名誉主编:袁仁国主编:李芸编辑:于思奇校对:么辰Tel(押010)82614599E-mail押dushu@
汉服运动十年
褙子、深衣、道袍、公服、袄裙,冠礼、笄礼、射礼、释奠礼,等等,这些汉服和中国古代礼仪的名词对现在的人来说都是陌生的。
自2002年,连云港大学的教师李光伟着汉服弹古琴的照片在网上流出,2003年,河南郑州有了第一位穿汉服上街的王乐天,汉服运动在国内拉开序幕,已十年。
2012年12月4日,中国台湾著名词作者方文山在网络发起《敬致汉服武林同道中人的千言书》,他有意在这十年到来之际做一个“首届汉服文化艺术节”活动。
事实上,汉服运动的内涵和本质并不仅仅是服饰。
百度汉服北京吧在其网站明确表示:“汉服运动是以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为切入点,来试图影响大众,进而发扬传统文化的举动。
” 《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汉服和礼仪是不可分的,礼仪之始在于正衣冠。
古人将衣服穿整齐、帽子戴正当做修身的一部分。
汉服研究和礼仪复原一直是汉服运动并行的两条线。
如果说,汉服能引起更大的关注,那么礼仪复原能让人们更深地理解传统文化。
礼仪:进入传统文化的内核 姻本报记者温新红 复原古仪礼困难重重 2012年3月17日夏历壬辰年仲春丁丑日,是传统春祭至圣先师孔子,即释奠礼的日子。
河北省正定县文庙———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庙,由河北省释奠礼活动发起人、河北省儒教研究会副会长高士涛,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马恒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祥龙担任献官,与孔氏宗亲及正定弘文中学百余师生举行传统祭孔礼仪。
2012年9月28日,正定文庙再次举办了“河北省壬辰年纪念至圣先师孔子圣诞2563 周年释奠礼”。
两次释奠礼都引发广大关注,国内有多家 媒体进行了报道。
秋祭时,海外媒体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全程跟拍。
可以说,正定文庙的释奠礼在海外开始有了影响。
对于这样的状况,释奠礼的主要筹备者及主持人,吉恩煦深感欣慰。
“在国内,正定释奠礼是最完备、最为符合古代礼仪规范的。
”他很自信地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吉恩煦,2005年19岁时按古制行了男子的冠礼,被媒体称为自明朝灭亡后360年来第一位行加冠礼的人。
从那时起,吉恩煦开始介入到古代礼仪的复原研究和实践。
这一年,吉恩煦开始跟随老师高士涛一起做释奠礼。
2005年人员较少,仅仅十几个人作为乐生,身着汉服演奏传统的祭孔雅乐。
同年他们赴山东曲阜,参加了当地民间儒者组织的民间释奠礼。
这是早期恢复礼仪时的特点,人数不多,几乎没有乐舞只举行简单的仪式。
2006年有了重大转变,通过高士涛朋友的赞助善款,他们制作了上百套用于祭祀的服装。
同时找到河北省正定县弘文中学学生义务参加,由吉恩煦负责礼仪排练。
这也成为正定文庙按古代礼仪举办释奠礼的开始。
从此,正定释奠礼每年形成传统,从未中断。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在清华讲《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一课有十几年,谈到复原古代礼仪,他说实际操作非常困难,一是古书非常难读,二是其中涉及的许多东西现在都不会做了。
虽然经过几年研究和实践,吉恩煦认为依然离真正的释奠礼有很大的距离。
其一是雅乐团,古代礼仪的雅乐必须是八音七鸣,声音中正平和、舒缓、恢宏,节奏感非常强, 没有滑音。
需要专门的音乐人才才能演奏。
吉恩煦说中国台湾在这方面做得比较不错。
其二是祭品和祭器,也都是有特殊要求的。
而这方面韩国做得比较好。
另外还有礼仪如何能做得更到位。
祭礼分礼仪、音乐、舞蹈三个部分,要同时进行,也就是说,什么时候喊什么口令,什么人做什么事情,相对舞蹈跳到哪块,音乐演到哪块,都有规范要求。
吉恩煦不断地研究和揣摩,但也觉得非常难,比如舞蹈,尽管有图示,但怎么从图A到图B?做不到位,动作和样子会特别奇怪。
礼仪在古代是常用的,文献只是作为记录用的。
希望射礼进入中国人的社交活动 早在北京奥运会之前彭林写过一篇文章:《从乡射礼看中国古代的体育精神》。
并向奥组委提建议,将乡射礼(射礼中的一种)设定为开幕式表演节目。
乡射礼,不是简单的比赛射箭,而是将诗歌、雅乐、德行、礼仪、射艺等糅为一体,展现了卓具特色的中华体育精神,对东亚各国的体育运动有重要影响。
它的年代比古希腊奥运会还要早,既是历史,又是文化,还是体育。
著名学者杜维明先生闻知后说:“北京奥运开幕式,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方案了!”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方案没有得到采纳。
早在2006年,吉恩煦在中国人民学参与做了一次射礼和一次笄礼。
“当时比较轰动,现在看来搞得不怎么样。
没有详细礼仪系统考证,没有严谨的服饰、用具的考证,只能说在当时有些象征性意义。
”吉恩煦说。
做规范的射礼是吉恩煦的愿望。
2011年他与百度汉服北京吧做了一次乡射礼,2012年做了春秋两次乡射礼。
可以说在国内,这是比较符合古制也颇具规模的射礼。
2012年11月的乡射礼是在北京的国粹苑举办的,“邀请了一些宾客或者老师,到我们的场地来,吃吃喝喝聊一聊,再看我们的射箭,看后,再邀请他们一起下列比耦,比比射箭。
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吉恩煦说。
与释奠礼不同,邀请来的宾客中许多人没有穿汉服,也不大会射箭。
而这正是吉恩煦要做乡射礼的原因所在。
吉恩煦认为,“真正的礼仪复原是在现在这个情况下,就找现在已有的场地,穿上我们力所能及的汉服,请一些人来 参加我们的活动。
礼仪不是表演,而是贴近生活的”。
中国古代射礼的目的并不在于射箭中与不中,或者中多中少,而看有没有君子风范。
吉恩煦说:“射礼是中国素养的极高体现。
” 正因如此,吉恩煦说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不是他们要表演给大家看,而是让礼仪融入生活。
以后还要在各个城市推广,做试点,“希望大家谈完生意后不再打高尔夫,而是射箭”。
当然,吉恩煦指的是有君子风范的射礼。
中华文明的精髓在于礼 “汉服和礼仪对中华民族来说中断了。
”彭林痛惜地说道,“孔子提出的政治理想是大同世界,权威的表述见于《礼记·礼运》的‘大同’篇。
梁启超和钱穆都说,中国文化是礼治,归结为一个字就是礼。
如今这套礼仪都没有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载体没了,理想就成了空想。
” 彭林同样认为,礼一定要存在于民生日用之中,对社会生活产生积极作用。
如果礼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见到,那它就成了木乃伊,真正死亡了。
因此,先要研究古代礼仪,分清精华与糟粕,找出核心元素,再结合当下生活,形成一套可以用于日常生活的礼。
从2011年起,吉恩煦每年参与组织4次较大的礼仪活动,即1月份的祭文天祥,春秋两季的释奠礼和秋季的乡射礼。
吉恩煦有两个担心。
一是担心通过媒体推广影响,让普通人陷入误区,认为这些与普通民众没有关系,而只作为猎奇。
这与他希望的社会影响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会背道而驰。
另一个与其说是担心,不如说是矛盾。
礼仪活动缺乏经费,但真的有大量资金进入,是不是会受到投资方的左右?吉恩煦说不做合古制的礼仪,就没有任何价值。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有些人喜欢传统文化,但不是喜欢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喜欢表象,甚至表象都不是。
”吉恩煦表示。
彭林曾多次在媒体上发表文章,批评国内某些地方祭黄帝、祭孔的礼仪,不但错得离谱,而且参与者毫无恭敬之心。
彭林还以成年礼为例“:我敢说,有1万所学校在搞,就有1万个成年礼。
各行其是。
这是俗,不是礼。
礼必须是统一的。
” 吉恩煦说自己现在要做的是,让正在做的礼仪做到更好、更合规范,可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服饰:民族第一表征 姻本报记者温新红 2012年,彭林指导学生在研究宋代的《家礼》和清代学者江永的著作后,分别制作出两件先秦时穿的深衣。
这只是一个开始。
彭林希望,把古代的服饰结合文献记载和出土资料一点点复原出来。
希望国家领导人穿民族服装 彭林和他的学生之所以要制作汉服,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仪礼》17篇的复原作准备。
另一个是想改革学位服。
“我们有5000年文明,难道不能有一套属于中华民族的学位服?”对此,彭林感慨地说道,“学位服非改不可。
” 彭林认为一个民族最鲜明的文化表征就是服饰。
世界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服饰。
而人口最多的中国却没有民族服饰。
早在民国初立时,人们就知道肯定不能再穿满清服装了。
可穿什么合适,孙中山意识到需要有一套属于中国人的服装。
于是就有了中 山装。
孙中山还对中山装的口袋、扣子、裁剪等赋予其文化内涵。
中山装一出,就得到了海内外华人的认同,并代替了长袍马褂。
建国初期,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都将中山装作为参加国内外活动的正式服装。
可是近30年来,西装代替了中山装成为中国人的正式服装。
彭林对此很不理解,怎么西装就成了中国人的国服?他认为这涉及到大国的文化自尊的问题和对5000年文化自信不自信的问题。
2013年元旦,《新京报》刊登了韩国总统李明博身穿民族服装,并引用《朱子语类》向国民祝贺新年的照片。
因此,彭林想呼吁一下,希望国家领导人在今年春节,也能身穿民族服装、引用我们民族先贤的话语,向全国人民祝贺新年。
寻找文化认同 “中国人对穿衣戴帽最讲究了。
”彭林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描述了古人出门前的装束,“早晨起来梳洗整齐,挽成发髻,一块布或者绸 裹起来,用簪子固定住。
冠也有很多种,其下还有玉作为装饰。
而梳洗整齐了才能面对人和社会,才能开始新的一天。
” 彭林进一步解释,服饰里有非常严肃、非常严谨的文化。
像《诗经》里的“青青子衿”指的是学生的衣服。
其他的,如员外有员外服,文官有文官服,武官有武官服。
正基于此,彭林非常认可民间的汉服运动,“他们的意识是正面的,应该肯定”。
而且他们在做有益的事。
“因为他们不甘心中国成为一个西装的国家,提倡汉服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彭林说。
有人认为汉服宽袍大袖不适合现在的生活。
彭林说这也不是问题,一是汉服可以在成人礼、结婚、传统节日时穿。
二是平时穿的服装可以改革,但其中一定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彭林和他的学生复原古代衣服,主要是为了学术研究,但他们也和搞汉服运动的人
一 样,希冀在这个全盘西化的时代寻找对本位文化的认同,让大家不要忘记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而服装是最好的表征。
2012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展示具有中国浓郁特色的礼服,网友称,汉服之美美不胜收。
链接 汉服运动大事记 2002年,连云港大学的教师李光伟着汉服弹古琴的照片在网上流出,成为当代自制汉服第一人。
2003年11月22日,网友“壮志凌云”(即王乐天)成为第一个被报道穿汉服上街的人,汉服运动的局面为之一新。
2003年12月22日,网友“信而好古”在山东束发着汉服为学生上课,他是当代第一个自制深衣,穿深衣出门,束发着汉服的人,也是第一个着汉服为学生讲课的人。
2004年10月5日,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河南、黑龙江、河北的汉网网友共33人,在北京首次举行了全国范围内网友参加的、着汉服祭祀明朝民族英雄袁崇焕将军的活动。
2004年11月12日,网友“天涯在小楼”着汉服独身参加祀孔大典,并撰写《一个人的祭礼》,影响颇广。
2005年3月13日,“ufe”与“华夏复兴论坛”的儒生一共七人在济南举行了释菜礼,为儒学实践派的首次礼仪活动。
2005年4月17日,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儒生在山东曲阜孔庙,首次践行明代释奠礼,也是第一次统一着装的祭礼。
2005年5月6日,明德学堂举行依正式古礼进行的成人仪式,礼仪研究者吴飞为周天晗行加冠礼,或为第一次正式的传统成人礼。
2006年4月7日,上海、杭州、北京的一些同袍(汉服复兴者之间的互称)盛装云集,追怀上巳节这个美丽浪漫的传统节日。
这是汉服与传统节日相结合的第一次实践活动。
2006年4月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诸子百家园”里,十几名学生身着汉服,手持弓箭,这是360年来中国大陆第一次举行射礼。
2006年5月16日,来自武汉市的516名18至20岁的男女学生,在东湖磨山楚城广场举行首届汉服成人仪式,这也是官方首次参与的大型汉服礼仪。
2006年7月21日,中国政府网把汉族服饰图片更正为“汉服”,新华网不久之后也更正了图片。
这明确地表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终于正式认可———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装,这是自汉服消失360年以来真正回归的一个里程碑。
2006年11月12日,网友“共工滔天”与“摽有梅”在上海举办周制士婚礼,为当代依古 礼举办婚礼的第一对新人。
2007年3月11日,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 员叶宏明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建议,应在中国的博士、硕士、学士三大学位授予时,穿着汉服系列的中国式学位服。
这是汉服第一次进入全国两会议案、提案。
2007年4月5日,天涯社区、汉网、秋雁文 学社区等20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年奥运会采用我国传统的服饰礼仪———“深衣”作为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并将汉族传统服饰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
2007年5月,福建汉服天下经文化局批准成立,民政局正式核准登记,成为全国首个官方认可汉服协会。
2008年1月23日,第一本反映汉服运动的书籍———《汉服》正式出版。
2008年2月20日,首部汉服图片电影《三世书》登场。
2009年3月7日,英国同袍聚会,以巡游方式宣传汉服。
这是第一次被报道的海外汉服宣传事件,也拉开了全球汉服运动的序幕。
2009年5月28日,四川成都民间举办的端午节,签到人数达195人,活动超过240人,观礼人数超过400名,是汉服活动规模最大的一次。
2009年6月1日,浙江理工大学生自制汉服学士服,为首次媒体报道实践汉服毕业照。
2009年10月28日,“中国装束复原小组”花费两年时间,复原汉、唐、东晋三套衣裳。
2010年6月21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20000人,标志着汉服宣传进入一个新纪元。
2011年2月3日,第一届汉服春晚发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文化微议 故宫公布藏品目录 2013年的第一天,故宫博物院在其网站公布了铜器、金银器、珐琅器、玉石器、雕塑、织绣、雕刻工艺、其他工艺、文具、生活用具、钟表仪器、珍宝、宗教文物、武备仪仗、帝后玺册、铭刻、外国文物、其他文物等18大类,共计662784件藏品目录,其余7大类藏品也将在今后陆续公布。
虽然此次故宫博物院公布的目录为简目,藏品信息仅包括藏品的编号、名称、时代等,但是这种公布藏品目录的举动在国内大型综合博物馆还尚属首次。
点评:一年多以前,故宫曾一度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私人会所、展品被盗、文物损毁、锦旗错字……这些都让公众对故宫的管理产生质疑;去年7月6日,故宫承诺会将正在编制的《故宫博物院藏品总目》向社会公布。
今年元旦承诺的兑现说明了故宫正以实际行动加强各方面管理、接受社会监督。
更为重要的是,故宫在发挥博物院服务社会功能的同时,也为其他兄弟单位开了一个好头。
9岁男孩入作协 日前,重庆市作协宣布,正式批准年仅9岁的徐毅加入其中,他因此成为重庆市作协成立以来最年轻的会员,也是“史上最年轻的省级作协会员”。
虽然徐毅已经出版了一本个人诗集《梦落花》,并在国内顶级诗歌刊物《诗刊》上发表了题为《雨是伤心的云》的组诗,而这是《诗刊》创刊来首次用小学生的组诗作为头条,但是依然有人质疑徐毅“拼爹”,也有人担心这是在“伤仲永”。
对于“拼爹”说,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陈川表示,作协在批准其加入前曾对其作品进行审查,认为他的作品符合加入作协的要求,且重庆市作协对入会会员的年龄并无限制。
点评:是不是“拼爹”,请读一读徐毅的诗,去看一看这个9岁男孩的实力。
且对于一个年仅9岁的孩童,适当的认可和鼓励是必须的,并不意味着“伤仲永”;不过还是希望大人们不要给予他过多的期望和关注,而是尊重他的兴趣爱好,让他自由、快乐地成长。
几亿人错读“甄嬛” 近日,《咬文嚼字》编辑部评选并公布了“2012年十大语文差错”。
因电视剧《后宫甄嬛传》而迅速走红的“甄嬛”的“嬛”字(误读为hu佗n,应读为xu佟n)被几亿国人读错。
评选组的专家们说:“‘嬛’字有三个读音,与‘嫏’组成‘嫏嬛’时,读作‘l佗nghu佗n’,意为天帝 藏书之所,后泛指珍藏许多书籍的地方;读‘qi佼ng’时,意为孤独无兄弟之意;而读‘xu佟n’ 时,则用来形容(女子)轻柔美丽。
”而根据电视剧的剧情分析,甄嬛在选秀时称闺名“甄嬛”是取自蔡伸的词《一剪梅》“嬛嬛一袅楚宫腰”,而在此,“嬛”应读“xu佟n”。
最终“嬛”字因实用性不高而最终“逃过一劫”。
点评:虽然《后宫甄嬛传》作者流潋紫的经纪人表示“‘嬛’字是跟随大家的习惯而有意错读”,也有网友表示“几亿人都读错,那就是对的”,更有专家表示“不可求普通人念对古音”,但是毕竟“知错能改算不错,知错不改错中错”啊,希望知道错了的人不要再错下去。
“歪脖子”火了 近日,一组由网络漫画人小矛创作的歪脖子图红遍网络,一时之间,网络“歪脖”盛行:明星、动漫人物、宠物都相互比拼起来,看谁歪得更萌。
据传“歪脖”流传之初是因为有人说通过大家一起歪脖子能让地球倾斜,让小行星撞不到地球,从而破解“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的玛雅预言。
不过,最后末日没来,歪脖子头像却越来越火,网络各大论坛、贴吧一眼望去,大家头像的脖子都是歪的。
更有网友表示,看一会左歪歪右歪歪的图片,“颈椎病不治自愈了”。
点评:末日没来,网络上的“歪风”也不减。
这或许在告诉我们,遇到困难、面临挫折时,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因为生活还要继续,这或许是这股“歪风”向大家传递着的“正能量”。
《泰囧》成年度票房冠军 2013年第一天,《人再囧途之泰囧》(以下简 称《泰囧》)在上映21天后突破十亿票房大关,超 过3D《泰坦尼克号》成为2012年内地年度票房 冠军。
这不仅缔造了国产影片最高票房纪录,也 是国产片四年来首次称雄年度票房榜。
而与此同时,《泰囧》还在国内引发了泰国清 迈的旅游热潮。
在元旦期间,就有不少国人选择 去清迈旅游,剧中的一些“景点”诸如艾美酒店、 东方文华也在很多游人的必游列表中。
点评:虽然不少电影圈的专业人士表示《泰 囧》的成功不可复制,但是观众喜欢看一些“接地 气”的、欢乐的电影,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所以,与其大手笔、大制作,在片中堆砌大 腕明星,还不如好好思考到底何谓大片来得更 为实惠。
(栏目主持
辛可) 科学普及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卓越科学家的工作与创新方法系列研究”丛书
自2002年,连云港大学的教师李光伟着汉服弹古琴的照片在网上流出,2003年,河南郑州有了第一位穿汉服上街的王乐天,汉服运动在国内拉开序幕,已十年。
2012年12月4日,中国台湾著名词作者方文山在网络发起《敬致汉服武林同道中人的千言书》,他有意在这十年到来之际做一个“首届汉服文化艺术节”活动。
事实上,汉服运动的内涵和本质并不仅仅是服饰。
百度汉服北京吧在其网站明确表示:“汉服运动是以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为切入点,来试图影响大众,进而发扬传统文化的举动。
” 《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汉服和礼仪是不可分的,礼仪之始在于正衣冠。
古人将衣服穿整齐、帽子戴正当做修身的一部分。
汉服研究和礼仪复原一直是汉服运动并行的两条线。
如果说,汉服能引起更大的关注,那么礼仪复原能让人们更深地理解传统文化。
礼仪:进入传统文化的内核 姻本报记者温新红 复原古仪礼困难重重 2012年3月17日夏历壬辰年仲春丁丑日,是传统春祭至圣先师孔子,即释奠礼的日子。
河北省正定县文庙———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庙,由河北省释奠礼活动发起人、河北省儒教研究会副会长高士涛,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马恒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祥龙担任献官,与孔氏宗亲及正定弘文中学百余师生举行传统祭孔礼仪。
2012年9月28日,正定文庙再次举办了“河北省壬辰年纪念至圣先师孔子圣诞2563 周年释奠礼”。
两次释奠礼都引发广大关注,国内有多家 媒体进行了报道。
秋祭时,海外媒体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全程跟拍。
可以说,正定文庙的释奠礼在海外开始有了影响。
对于这样的状况,释奠礼的主要筹备者及主持人,吉恩煦深感欣慰。
“在国内,正定释奠礼是最完备、最为符合古代礼仪规范的。
”他很自信地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吉恩煦,2005年19岁时按古制行了男子的冠礼,被媒体称为自明朝灭亡后360年来第一位行加冠礼的人。
从那时起,吉恩煦开始介入到古代礼仪的复原研究和实践。
这一年,吉恩煦开始跟随老师高士涛一起做释奠礼。
2005年人员较少,仅仅十几个人作为乐生,身着汉服演奏传统的祭孔雅乐。
同年他们赴山东曲阜,参加了当地民间儒者组织的民间释奠礼。
这是早期恢复礼仪时的特点,人数不多,几乎没有乐舞只举行简单的仪式。
2006年有了重大转变,通过高士涛朋友的赞助善款,他们制作了上百套用于祭祀的服装。
同时找到河北省正定县弘文中学学生义务参加,由吉恩煦负责礼仪排练。
这也成为正定文庙按古代礼仪举办释奠礼的开始。
从此,正定释奠礼每年形成传统,从未中断。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在清华讲《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一课有十几年,谈到复原古代礼仪,他说实际操作非常困难,一是古书非常难读,二是其中涉及的许多东西现在都不会做了。
虽然经过几年研究和实践,吉恩煦认为依然离真正的释奠礼有很大的距离。
其一是雅乐团,古代礼仪的雅乐必须是八音七鸣,声音中正平和、舒缓、恢宏,节奏感非常强, 没有滑音。
需要专门的音乐人才才能演奏。
吉恩煦说中国台湾在这方面做得比较不错。
其二是祭品和祭器,也都是有特殊要求的。
而这方面韩国做得比较好。
另外还有礼仪如何能做得更到位。
祭礼分礼仪、音乐、舞蹈三个部分,要同时进行,也就是说,什么时候喊什么口令,什么人做什么事情,相对舞蹈跳到哪块,音乐演到哪块,都有规范要求。
吉恩煦不断地研究和揣摩,但也觉得非常难,比如舞蹈,尽管有图示,但怎么从图A到图B?做不到位,动作和样子会特别奇怪。
礼仪在古代是常用的,文献只是作为记录用的。
希望射礼进入中国人的社交活动 早在北京奥运会之前彭林写过一篇文章:《从乡射礼看中国古代的体育精神》。
并向奥组委提建议,将乡射礼(射礼中的一种)设定为开幕式表演节目。
乡射礼,不是简单的比赛射箭,而是将诗歌、雅乐、德行、礼仪、射艺等糅为一体,展现了卓具特色的中华体育精神,对东亚各国的体育运动有重要影响。
它的年代比古希腊奥运会还要早,既是历史,又是文化,还是体育。
著名学者杜维明先生闻知后说:“北京奥运开幕式,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方案了!”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方案没有得到采纳。
早在2006年,吉恩煦在中国人民学参与做了一次射礼和一次笄礼。
“当时比较轰动,现在看来搞得不怎么样。
没有详细礼仪系统考证,没有严谨的服饰、用具的考证,只能说在当时有些象征性意义。
”吉恩煦说。
做规范的射礼是吉恩煦的愿望。
2011年他与百度汉服北京吧做了一次乡射礼,2012年做了春秋两次乡射礼。
可以说在国内,这是比较符合古制也颇具规模的射礼。
2012年11月的乡射礼是在北京的国粹苑举办的,“邀请了一些宾客或者老师,到我们的场地来,吃吃喝喝聊一聊,再看我们的射箭,看后,再邀请他们一起下列比耦,比比射箭。
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吉恩煦说。
与释奠礼不同,邀请来的宾客中许多人没有穿汉服,也不大会射箭。
而这正是吉恩煦要做乡射礼的原因所在。
吉恩煦认为,“真正的礼仪复原是在现在这个情况下,就找现在已有的场地,穿上我们力所能及的汉服,请一些人来 参加我们的活动。
礼仪不是表演,而是贴近生活的”。
中国古代射礼的目的并不在于射箭中与不中,或者中多中少,而看有没有君子风范。
吉恩煦说:“射礼是中国素养的极高体现。
” 正因如此,吉恩煦说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不是他们要表演给大家看,而是让礼仪融入生活。
以后还要在各个城市推广,做试点,“希望大家谈完生意后不再打高尔夫,而是射箭”。
当然,吉恩煦指的是有君子风范的射礼。
中华文明的精髓在于礼 “汉服和礼仪对中华民族来说中断了。
”彭林痛惜地说道,“孔子提出的政治理想是大同世界,权威的表述见于《礼记·礼运》的‘大同’篇。
梁启超和钱穆都说,中国文化是礼治,归结为一个字就是礼。
如今这套礼仪都没有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载体没了,理想就成了空想。
” 彭林同样认为,礼一定要存在于民生日用之中,对社会生活产生积极作用。
如果礼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见到,那它就成了木乃伊,真正死亡了。
因此,先要研究古代礼仪,分清精华与糟粕,找出核心元素,再结合当下生活,形成一套可以用于日常生活的礼。
从2011年起,吉恩煦每年参与组织4次较大的礼仪活动,即1月份的祭文天祥,春秋两季的释奠礼和秋季的乡射礼。
吉恩煦有两个担心。
一是担心通过媒体推广影响,让普通人陷入误区,认为这些与普通民众没有关系,而只作为猎奇。
这与他希望的社会影响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会背道而驰。
另一个与其说是担心,不如说是矛盾。
礼仪活动缺乏经费,但真的有大量资金进入,是不是会受到投资方的左右?吉恩煦说不做合古制的礼仪,就没有任何价值。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有些人喜欢传统文化,但不是喜欢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喜欢表象,甚至表象都不是。
”吉恩煦表示。
彭林曾多次在媒体上发表文章,批评国内某些地方祭黄帝、祭孔的礼仪,不但错得离谱,而且参与者毫无恭敬之心。
彭林还以成年礼为例“:我敢说,有1万所学校在搞,就有1万个成年礼。
各行其是。
这是俗,不是礼。
礼必须是统一的。
” 吉恩煦说自己现在要做的是,让正在做的礼仪做到更好、更合规范,可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服饰:民族第一表征 姻本报记者温新红 2012年,彭林指导学生在研究宋代的《家礼》和清代学者江永的著作后,分别制作出两件先秦时穿的深衣。
这只是一个开始。
彭林希望,把古代的服饰结合文献记载和出土资料一点点复原出来。
希望国家领导人穿民族服装 彭林和他的学生之所以要制作汉服,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仪礼》17篇的复原作准备。
另一个是想改革学位服。
“我们有5000年文明,难道不能有一套属于中华民族的学位服?”对此,彭林感慨地说道,“学位服非改不可。
” 彭林认为一个民族最鲜明的文化表征就是服饰。
世界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服饰。
而人口最多的中国却没有民族服饰。
早在民国初立时,人们就知道肯定不能再穿满清服装了。
可穿什么合适,孙中山意识到需要有一套属于中国人的服装。
于是就有了中 山装。
孙中山还对中山装的口袋、扣子、裁剪等赋予其文化内涵。
中山装一出,就得到了海内外华人的认同,并代替了长袍马褂。
建国初期,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都将中山装作为参加国内外活动的正式服装。
可是近30年来,西装代替了中山装成为中国人的正式服装。
彭林对此很不理解,怎么西装就成了中国人的国服?他认为这涉及到大国的文化自尊的问题和对5000年文化自信不自信的问题。
2013年元旦,《新京报》刊登了韩国总统李明博身穿民族服装,并引用《朱子语类》向国民祝贺新年的照片。
因此,彭林想呼吁一下,希望国家领导人在今年春节,也能身穿民族服装、引用我们民族先贤的话语,向全国人民祝贺新年。
寻找文化认同 “中国人对穿衣戴帽最讲究了。
”彭林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描述了古人出门前的装束,“早晨起来梳洗整齐,挽成发髻,一块布或者绸 裹起来,用簪子固定住。
冠也有很多种,其下还有玉作为装饰。
而梳洗整齐了才能面对人和社会,才能开始新的一天。
” 彭林进一步解释,服饰里有非常严肃、非常严谨的文化。
像《诗经》里的“青青子衿”指的是学生的衣服。
其他的,如员外有员外服,文官有文官服,武官有武官服。
正基于此,彭林非常认可民间的汉服运动,“他们的意识是正面的,应该肯定”。
而且他们在做有益的事。
“因为他们不甘心中国成为一个西装的国家,提倡汉服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彭林说。
有人认为汉服宽袍大袖不适合现在的生活。
彭林说这也不是问题,一是汉服可以在成人礼、结婚、传统节日时穿。
二是平时穿的服装可以改革,但其中一定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彭林和他的学生复原古代衣服,主要是为了学术研究,但他们也和搞汉服运动的人
一 样,希冀在这个全盘西化的时代寻找对本位文化的认同,让大家不要忘记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而服装是最好的表征。
2012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展示具有中国浓郁特色的礼服,网友称,汉服之美美不胜收。
链接 汉服运动大事记 2002年,连云港大学的教师李光伟着汉服弹古琴的照片在网上流出,成为当代自制汉服第一人。
2003年11月22日,网友“壮志凌云”(即王乐天)成为第一个被报道穿汉服上街的人,汉服运动的局面为之一新。
2003年12月22日,网友“信而好古”在山东束发着汉服为学生上课,他是当代第一个自制深衣,穿深衣出门,束发着汉服的人,也是第一个着汉服为学生讲课的人。
2004年10月5日,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河南、黑龙江、河北的汉网网友共33人,在北京首次举行了全国范围内网友参加的、着汉服祭祀明朝民族英雄袁崇焕将军的活动。
2004年11月12日,网友“天涯在小楼”着汉服独身参加祀孔大典,并撰写《一个人的祭礼》,影响颇广。
2005年3月13日,“ufe”与“华夏复兴论坛”的儒生一共七人在济南举行了释菜礼,为儒学实践派的首次礼仪活动。
2005年4月17日,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儒生在山东曲阜孔庙,首次践行明代释奠礼,也是第一次统一着装的祭礼。
2005年5月6日,明德学堂举行依正式古礼进行的成人仪式,礼仪研究者吴飞为周天晗行加冠礼,或为第一次正式的传统成人礼。
2006年4月7日,上海、杭州、北京的一些同袍(汉服复兴者之间的互称)盛装云集,追怀上巳节这个美丽浪漫的传统节日。
这是汉服与传统节日相结合的第一次实践活动。
2006年4月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诸子百家园”里,十几名学生身着汉服,手持弓箭,这是360年来中国大陆第一次举行射礼。
2006年5月16日,来自武汉市的516名18至20岁的男女学生,在东湖磨山楚城广场举行首届汉服成人仪式,这也是官方首次参与的大型汉服礼仪。
2006年7月21日,中国政府网把汉族服饰图片更正为“汉服”,新华网不久之后也更正了图片。
这明确地表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终于正式认可———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装,这是自汉服消失360年以来真正回归的一个里程碑。
2006年11月12日,网友“共工滔天”与“摽有梅”在上海举办周制士婚礼,为当代依古 礼举办婚礼的第一对新人。
2007年3月11日,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 员叶宏明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建议,应在中国的博士、硕士、学士三大学位授予时,穿着汉服系列的中国式学位服。
这是汉服第一次进入全国两会议案、提案。
2007年4月5日,天涯社区、汉网、秋雁文 学社区等20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年奥运会采用我国传统的服饰礼仪———“深衣”作为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并将汉族传统服饰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
2007年5月,福建汉服天下经文化局批准成立,民政局正式核准登记,成为全国首个官方认可汉服协会。
2008年1月23日,第一本反映汉服运动的书籍———《汉服》正式出版。
2008年2月20日,首部汉服图片电影《三世书》登场。
2009年3月7日,英国同袍聚会,以巡游方式宣传汉服。
这是第一次被报道的海外汉服宣传事件,也拉开了全球汉服运动的序幕。
2009年5月28日,四川成都民间举办的端午节,签到人数达195人,活动超过240人,观礼人数超过400名,是汉服活动规模最大的一次。
2009年6月1日,浙江理工大学生自制汉服学士服,为首次媒体报道实践汉服毕业照。
2009年10月28日,“中国装束复原小组”花费两年时间,复原汉、唐、东晋三套衣裳。
2010年6月21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20000人,标志着汉服宣传进入一个新纪元。
2011年2月3日,第一届汉服春晚发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文化微议 故宫公布藏品目录 2013年的第一天,故宫博物院在其网站公布了铜器、金银器、珐琅器、玉石器、雕塑、织绣、雕刻工艺、其他工艺、文具、生活用具、钟表仪器、珍宝、宗教文物、武备仪仗、帝后玺册、铭刻、外国文物、其他文物等18大类,共计662784件藏品目录,其余7大类藏品也将在今后陆续公布。
虽然此次故宫博物院公布的目录为简目,藏品信息仅包括藏品的编号、名称、时代等,但是这种公布藏品目录的举动在国内大型综合博物馆还尚属首次。
点评:一年多以前,故宫曾一度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私人会所、展品被盗、文物损毁、锦旗错字……这些都让公众对故宫的管理产生质疑;去年7月6日,故宫承诺会将正在编制的《故宫博物院藏品总目》向社会公布。
今年元旦承诺的兑现说明了故宫正以实际行动加强各方面管理、接受社会监督。
更为重要的是,故宫在发挥博物院服务社会功能的同时,也为其他兄弟单位开了一个好头。
9岁男孩入作协 日前,重庆市作协宣布,正式批准年仅9岁的徐毅加入其中,他因此成为重庆市作协成立以来最年轻的会员,也是“史上最年轻的省级作协会员”。
虽然徐毅已经出版了一本个人诗集《梦落花》,并在国内顶级诗歌刊物《诗刊》上发表了题为《雨是伤心的云》的组诗,而这是《诗刊》创刊来首次用小学生的组诗作为头条,但是依然有人质疑徐毅“拼爹”,也有人担心这是在“伤仲永”。
对于“拼爹”说,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陈川表示,作协在批准其加入前曾对其作品进行审查,认为他的作品符合加入作协的要求,且重庆市作协对入会会员的年龄并无限制。
点评:是不是“拼爹”,请读一读徐毅的诗,去看一看这个9岁男孩的实力。
且对于一个年仅9岁的孩童,适当的认可和鼓励是必须的,并不意味着“伤仲永”;不过还是希望大人们不要给予他过多的期望和关注,而是尊重他的兴趣爱好,让他自由、快乐地成长。
几亿人错读“甄嬛” 近日,《咬文嚼字》编辑部评选并公布了“2012年十大语文差错”。
因电视剧《后宫甄嬛传》而迅速走红的“甄嬛”的“嬛”字(误读为hu佗n,应读为xu佟n)被几亿国人读错。
评选组的专家们说:“‘嬛’字有三个读音,与‘嫏’组成‘嫏嬛’时,读作‘l佗nghu佗n’,意为天帝 藏书之所,后泛指珍藏许多书籍的地方;读‘qi佼ng’时,意为孤独无兄弟之意;而读‘xu佟n’ 时,则用来形容(女子)轻柔美丽。
”而根据电视剧的剧情分析,甄嬛在选秀时称闺名“甄嬛”是取自蔡伸的词《一剪梅》“嬛嬛一袅楚宫腰”,而在此,“嬛”应读“xu佟n”。
最终“嬛”字因实用性不高而最终“逃过一劫”。
点评:虽然《后宫甄嬛传》作者流潋紫的经纪人表示“‘嬛’字是跟随大家的习惯而有意错读”,也有网友表示“几亿人都读错,那就是对的”,更有专家表示“不可求普通人念对古音”,但是毕竟“知错能改算不错,知错不改错中错”啊,希望知道错了的人不要再错下去。
“歪脖子”火了 近日,一组由网络漫画人小矛创作的歪脖子图红遍网络,一时之间,网络“歪脖”盛行:明星、动漫人物、宠物都相互比拼起来,看谁歪得更萌。
据传“歪脖”流传之初是因为有人说通过大家一起歪脖子能让地球倾斜,让小行星撞不到地球,从而破解“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的玛雅预言。
不过,最后末日没来,歪脖子头像却越来越火,网络各大论坛、贴吧一眼望去,大家头像的脖子都是歪的。
更有网友表示,看一会左歪歪右歪歪的图片,“颈椎病不治自愈了”。
点评:末日没来,网络上的“歪风”也不减。
这或许在告诉我们,遇到困难、面临挫折时,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因为生活还要继续,这或许是这股“歪风”向大家传递着的“正能量”。
《泰囧》成年度票房冠军 2013年第一天,《人再囧途之泰囧》(以下简 称《泰囧》)在上映21天后突破十亿票房大关,超 过3D《泰坦尼克号》成为2012年内地年度票房 冠军。
这不仅缔造了国产影片最高票房纪录,也 是国产片四年来首次称雄年度票房榜。
而与此同时,《泰囧》还在国内引发了泰国清 迈的旅游热潮。
在元旦期间,就有不少国人选择 去清迈旅游,剧中的一些“景点”诸如艾美酒店、 东方文华也在很多游人的必游列表中。
点评:虽然不少电影圈的专业人士表示《泰 囧》的成功不可复制,但是观众喜欢看一些“接地 气”的、欢乐的电影,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所以,与其大手笔、大制作,在片中堆砌大 腕明星,还不如好好思考到底何谓大片来得更 为实惠。
(栏目主持
辛可) 科学普及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卓越科学家的工作与创新方法系列研究”丛书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