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美国普渡大学在美国排名多少

普渡 5
学校简介 宁波大学是一所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1986年由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捐资创立,邓小平同志题写校名。
建校之初,由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原杭州大学五校对口援建,高起点地开始了办学历程。
1992年列为全国高校招生第一批录取院校;1995年首批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1996年,原宁波大学、宁波师范学院和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三校合并,组建新的宁波大学;2000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省重点建设大学;2011年,国家海洋局与宁波市共建宁波大学;2012年成为浙江省、教育部、宁波市共建高校;2015年入选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众多海内外“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的大量帮助和广泛支持,经过几代宁大人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奋斗,目前综合实力已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行列。
宁波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其学科涵盖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十一大门类,设有21个学院,建有7个省一流A类学科、6个省一流B类学科;据ESI公布的数据,工程学、临床医学、化学、材料科学4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
现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5个本科专业。
具有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权、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公派来华留学生资格及港澳台学生招生资格。
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6298人,各类研究生6719人,在校留学生2615人(其中学历生1668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15476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720余名,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750余名。
现有正高职称人员390余名,副高职称人员790余名,博士学位人员1030余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加拿大两院院士2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名、国家专家5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名,国家万人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1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名,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15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7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5名,国家、省级突出贡献专家14名,省特级专家3名、省级专家13名、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7名。
学校坚持“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教育理念,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拥有国家特色专业
6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项目3个、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2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1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文授课品牌课程2门、教育部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个、“十二五”期间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12位教授被聘为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研究生教育质量位列全国百强行列。
学校是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教导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单位。
2017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生就业率位列省属本科高校前列,是“全国就业工作典型高校50强”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教导模式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内五大创业教育模式之
一。
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注重学术和科技创新,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牵头单位)1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成果推广机构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1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2个、浙江海洋高效健康养殖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1个、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1个、国家体育总局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8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文化创新团队1个、浙江省高校新型智库2个。
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实现了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项的全面突破;社科研究水平位居全国高校前10%行列;获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2017年度获全国唯一面向政产学研金用结合的最高荣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有效发明专利量列全国高校前50名。
学校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已与70多个国家170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
与法国昂热大学合作共建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现有中澳MBA、中美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中加汉伯项目、ACCA/CPA、印尼“2+2”本科双学位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设了国际工商管理全英文大类,建有12个本科、18个硕士和9个博士层次的国际化专业;与冰岛大学、马达加斯加塔马塔夫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
学校与港澳台交流日益频繁,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开展了校际学术及学生交流与合作;与台湾辅仁大学、台湾海洋大学、云林科技大学、台湾东吴大学等25所台湾高校签订了校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协议。
1993年,首开两岸大学生交流互访
2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先河,甬台两地大学生互访24次;与香港中文大学开展的甬港两地大学生互访研修活动被列为教育部“万人计划”项目。
学校位于宁波高教园区北区,占地3551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24.1万平方米。
学校现有固定资产总值29.6亿元,仪器设备总值9.39亿元;建有浙江省高校高等教育数字资源中心宁波分中心,图书馆面积4万平方米,现有纸质图书244.7万册、电子图书216.8万册,拥有1家直属附属医院、9家非直属附属医院和8家教学医院。
今天的宁波大学,正秉承“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校训和“兼容并包、自强不息、务实创新、与时偕行”的宁大精神,努力向着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

3 目录 一、2019年宁波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1二、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5三、博士学位点介绍.............................................................12 0701数学(一级学科)................................................................120801力学(一级学科)................................................................16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230809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380908水产(一级学科)................................................................431002临床医学(一级学科).........................................................55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2019年宁波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本领域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

二、招生计划 我校2019年实行秋季招生,招生专业目录中所列招生人数为预计招生计划(仅供参考),实际招生人数需综合教育部实际下达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学校发展及办学条件、国家需求及就业状况、导师和实际生源等情况作相应增减调整。

三、基本学制 各专业的基本学制详见“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入学时间一般为2019年9月。

四、招生方式和流程 招生方式分为普通招考、硕博连读和“申请-考核”制。
(一)普通招考
1.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考生的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
②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
③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人员:
A.已修完与报考专业相关的8门硕士研究生主干课程,且成绩合格(须由研究生培养单位出具成绩证明);
B.已获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及以上获奖荣誉(排名前3);
C.已获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以第一作者发表2篇及以上与所报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且发表的期刊须在《宁波大学主要学术期刊和出版社目录》内。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5)现役军人考生,按军队有关规定办理。

2.报名手续 报名考试时间为每年12月;具体时间、地点、报名手续届时请关注宁波大学研究生院网站主页“招生工作”中的相关通知:,按相关通知说明进行报名。

1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符合报考条件的报考人员需按要求办理报名手续,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向我校提交下列材料:
(1)填写完整的《宁波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网报系统打印)。

(2)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从研究生院网站下载专区栏目进行下载,密封)。

(3)各类考生需准备以下相关材料:①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考生,提供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在国外获得硕士学位的需出示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报告复印件);②应届硕士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和就读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出具的应届毕业生证明,并在入学前补交硕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复印件;③同等学力考生,按照报考条件提供以下之一:
A.由研究生培养单位出具的与报考专业相关的8门硕士研究生主干课程成绩证明;
B.高级职称证书复印件及科研成果获奖证书复印件;
C.高级职称证书复印件及2篇报考学科相关论文复印件。

(4)所有考生提供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没有本科毕业证书的提供专科毕业证书复印件。

(5)有效二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6)在职报考的考生(定向生)请提供工作单位同意报考并同意脱产学习证明材料(从研究生院网站下载专区栏目进行下载,须加盖单位人事部门公章)。

3.考试
(1)初试初试时间:2019年3月中下旬(具体地点和日期以准考证为准)。
初试的笔试科目:政治理论(已获硕士学位者和应届硕士毕业生可免试)、外国语 (不含听力)和两门业务课。
每门考试时间为3小时。

(2)复试复试时间:2019年5月(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复试内容:复试内容包含外国语听力及口语测试、专业素质考核、综合素质考核等。
同等学力考生在复试时须加试2门报考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程(笔试)。
复试时考生须提交的材料、复试办法,复试时间、地点及具体方式等详情届时请关注网上复试通知。
复试相关通知届时请关注宁波大学研究生院网站主页“招生工作”中的相关通知:。

2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二)硕博连读 硕博连读指从我校已完成规定课程学习,成绩优秀,且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学硕士生中择优遴选博士生的招生方式。
具体报名时间和流程等届时参见我校研究生院网站硕博连读招生有关通知。
(三)“申请-考核”制 “申请-考核”制指学校不统一组织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而是由符合学校要求,学术素质优良的考生按规定提出申请,递交材料,各学院进行材料审核、综合面试,择优录取的招生方式。
2019年开展“申请-考核”制招生的专业详见“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具体申请条件、报名时间和流程等届时参见我校研究生院和招生学院网站“申请-考核”制招生有关通知。

五、体检 体检工作由我校统一组织,在复试期间进行。
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规定和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六、录取 (一)我校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学校的办学条件、考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含初试和复试)、硕士(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硕士(学士)学位论文和评议书、思想政治品德、业务素质、综合素质以及身心健康状况确定拟录取名单。
(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为全日制。
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两种,定向就业的博士研究生须在拟录取前与我校、用人单位签订定向协议书。
(三)录取通知书发放时间:2019年7月上旬。
具体发放时间以网上通知为准。

七、收费和奖助 (一)根据国家财政部、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全日制研究生都要缴纳学费,经浙江省物价部门核准,我校2019年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费标准为10000元/生.学年。
住宿费按照我校有关宿舍(含公寓)收费标准缴纳。
(二)我校构建“六位一体”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
被我校录取的研究生可参评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以及国家助学金。
还可以通过申请助教、助研和助管的“三助”岗位工作获得资助。
被我校录取的非定向博士研究生可参评国家奖学金(3万元);学业奖学金(百分百覆盖,分二等,分别奖励1.8万元、1.5万元);国家助学金(每年1.5万元);申请助教、助研和助管的“三助”岗位津贴。

3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研究生奖助体系详见:。
(三)学校通过采取减免学费、发放特殊困难补助、开辟入学“绿色通道”、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等方式,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的资助力度。
(四)我校为研究生提供勤工助学机会。

八、其他说明 (一)若发生考生与原单位因报考研究生产生的问题而造成考生不能报名、考试、录取就读的后果,我校不承担责任。
(二)如应届硕士毕业生入学时未取得国家承认的相应学历学位证书,则取消录取资格。
对弄虚作假者,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三)本简章中如有内容与教育部最新政策相冲突,我校将按照教育部最新政策执行。
(四)有关招生信息请随时留意我校研究生院网页,如有变动,以我校网页公布的报名办法、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及相关信息为准。
(五)我校研究生院受理招生政策的咨询,不办理购买参考书业务,有关历年真题提供的详细信息可查询宁波大学研究生院网站招生工作主页上的“专业课真题”:。
有关报考专业的具体问题及购买参考书目等事宜,可直接与相关招生学院联系。
(六)博士生导师介绍:/web/112或详见博士学位点介绍。
(七)我校海运学院、海洋学院和食品与药学学院教学点位于宁波大学梅山科教园区。
联系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宁波大学研究生院学校代码:11646邮政编码:315211电话:0574-87609136传真:0574-87600226网址:
4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表中所列招生人数仅供参考。
各专业最终招生人数将根据2019年国家正式下达的招生计划数以及生源等情况作相应增减调整。
) (代码)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 招生指导人数老师 初试科目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备注(含学制等) 001商学院(0574-87600363)、002法学院(0574-87600912)0908水产 0908Z1渔业经济管理 01渔业资源经济与管理02水产贸易与渔业管理03渔业经济理论与政策3-4 04渔业环境资源保护政策与法律 钟昌标沈满洪汪浩瀚胡求光李加林范柏乃 郑曙光钭晓东 ①1201英语②2608资源与环境经济学③3818经济管理理论与应用
1、经济学原理
2、管理学原 理 基本学制4年 007理学院(0574-87600794) 0701数学 070100数学(一级学 科) 01基础数学 10 02应用数学 03计算数学 0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屈长征贺劲松奚李峰李本伶王金平徐允庆李彪曹炜李传忠王小苗 ①1201英语②2610泛函分析③3813抽象代数
1、高等几何
2、概率论 008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0574-87609984) 基本学制4年 0908水产 0908Z3渔业工程与材料 01渔业装备与材料(有机1-
2 高分子材料)02海洋仿生材料03渔业水环境材料技术 郭智勇李砚硕胡军李星夏海平 ①1201英语②2609材料化学基础③3821分析化学
1、有机化学
2、高等仪器分析 基本学制4年
5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代码)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 招生指导人数老师 初试科目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备注(含学制等) 009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0574-87609961) 0801力学 080100力学(一级学科) 01工程力学02固体力学03传热传质与流体力学04动力学与控制 13-15 王骥*周风华*董新龙*王永刚*邓益民*王焕然*杜建科*朱珏*束学道*李淑欣*缪馥星*陈建康*陈江瑛*马廷锋*崔玉国*王宗宝 ①1201英语②2601数学物理方程或260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③3801弹性力学或3802流体力学或3803结构动力学或3804高等工程热力学
1、塑性力学
2、应力波基础 基本学制4年;加“*”所列导师接收“申请-考核”制考生 010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0574-87609499)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 081000信息与通信工 程(一级学科) 01通信与信息系统 02信号与信息处理 19 03移动计算与人机交互 04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 05生物医学信息处理 06量子信息与通信 邵枫*徐铁峰*蒋刚毅*赵杰煜*郭立君 吴柯聂秋华*李有明* 郑紫微* 刘太君* 王让定* 闻路红 王刚 唐科奇郁梅*彭宗举史旭华 ①1201英语 ②2603随机过 程或2605光电 子学或2611医 学分子生物学③3807数字通信或3808数字信号处理或3809智能数据处理或3812光通信理论与技术或3814生物信息及医学图像处理或3824生物信息学
1、信息论与编码
2、近代信号处理或
1、组合数学
2、高级算法 设计 或
1、光纤通信
2、光电材料 及器件 或
1、生物化学
2、生物统计 学 基本学制4年;加“*”所列导师接收“申请-考核”制考生
6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代码)专业名称 招生 及研究方向 人数 081000信息与通信工 程(一级学科) 01通信与信息系统 02信号与信息处理 19 03移动计算与人机交互 04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 05生物医学信息处理 06量子信息与通信 0809电子科学与技术 指导 同等学力 初试科目 备注(含学制等) 老师 加试科目 刘箴*陈华辉钱江波刘柏嵩李小波沈祥谭瑞琴夏海平陈红兵韩磊舒杰李星干宁潘建国姜淑娟张晓宏王萍步世忠沈昊伟王钦文郭俊明段世伟竺亚斌赵进顺赵玉芬梁先庭段香梅周骏诸跃进 ①1201英语②2603随机过程或2605光电子学或2611医学分子生物学③3807数字通信或3808数字信号处理或3809智能数据处理或3812光通信理论与技术或3814生物信息及医学图像处理或3824生物信息学
1、信息论与编码
2、近代信号处理或
1、组合数学
2、高级算法 设计 或
1、光纤通信
2、光电材料 及器件 或
1、生物化学
2、生物统计 学 基本学制4年;加“*”所列导师接收“申请-考核”制考生 080900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01微纳电子与集成电路1002物理电子学 03电路与系统0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夏银水*戴世勋 汪鹏君*胡建平*简家文*王伦耀董建峰周亚训金庆辉俞建成王训四*郭智勇王荣平 ①1201英语②2604半导体器件或2606高级数字系统设计或2605光电子学③3823半导体物理或3810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基础或3811信息功能材料
1、模拟集成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2、CMOS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或
1、光纤通信
2、光电材料及器件 基本学制4年;加“*”所列导师接收“申请-考核”制考生
7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代码)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 招生指导人数老师 初试科目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备注(含学制等) 011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0574-87600337) 0801力学 080100力学(一级学 科) 2-
3 06结构工程与岩土力学 柳俊哲朱志伟郑荣跃刘干斌王新堂李玉顺李俊华 ①1201英语②2601数学物理方程或260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③3801弹性力学或3802流体力学或3803结构动力学或3804高等工程热力学
1、塑性力学
2、应力波基础 基本学制4年 012海运学院(0574-87609541)0801力学 080100力学(一级学 科) 2-
3 05船海工程与动力学 袁金良冯志敏杨国华杨忠振金安君 ①1201英语②2601数学物理方程或260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③3801弹性力学或3802流体力学或3803结构动力学或3804高等工程热力学
1、塑性力学
2、应力波基础 基本学制4年
8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代码)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 0908水产 招生指导人数老师 初试科目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备注(含学制等) 0908Z4渔业设施与装备 01渔业物流技术与设施1-202养殖设施与装备 03渔业节能减排技术与装备 郑彭军陈振雷姜桂艳葛红霞 ①1201英语②2613理论力学③3825运筹学
1、弹性力学
2、有限元法基础 基本学制4年 013海洋学院(0574-87600891)0908水产 090800水产(一级学科)29 01水产养殖02渔业资源 丁德文王日昕王丹丽王春琳叶央芳史西志母昌考朱冬发孙雪严小军李成华张德民陈炯陈剑平陈海敏竺俊全周歧存徐永健徐年军徐继林燕飞薛良义SlavaSEpstein ①1201英语②2607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或2601数学物理方程或2603随机过程③3815水产养殖学或3816细胞生物学或3817遗传学
1、普通动物学
2、普通生态学 基本学制4年;所列导师均接收“申请-考核”制考生
9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代码)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 招生指导人数老师 014医学院(0574-87609593)1002临床医学 初试科目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备注(含学制等) 陈晓敏 陈勇 丁小云 廉姜芳 罗群 毛玉山 欧阳桂芳 汪建华 叶国良 俞万钧 叶孟 100200临床医学(一级学科) 01内科学 02外科学 12 03精神卫生与精神病学 04耳鼻咽喉科学 05儿科学 06急诊医学 周建庆陆才德程跃高翔胡勇洪晓明蒋国强李宏陆勤康马维虎庞清江邵国丰翁国斌 ①1201英语②2611医学分子生物学或2612病理生理学③3826内科学或3827外科学或3828精神卫生与精神病学或3829耳鼻咽喉科学或3830儿科学或3831急诊医学(按报考方向选考)
1、免疫学
2、高级生物统计学 基本学制4年;限医学硕士学位考生报考 阮列敏 胡珍玉 周文华 沈志森 狄亚珍 裴仁治 蔡挺 李子龙 10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代码)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 招生指导人数老师 017食品与药学学院(0574-87604387)0908水产 初试科目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备注(含学制等) 0908Z2水产资源综合 利用 01水产安全与质量控制
4 02水生生物技术 03水产资源高值化利用 潘道东苏秀榕杨文鸽吴祖芳王鸿飞邵兴锋欧昌荣王再杰 ①1201英语②2607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③3819微生物学或3820食品化学
1、生物工程
2、水产品化学 基本学制4年 11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博士学位点介绍 0701数学(一级学科) 数学一级硕士学位点包括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四个二级学科。
基础数学于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依托浙江省和宁波市重点学科,设有基础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于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依托浙江省和宁波市重点学科,设有应用数学研究所和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
2018年数学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一级学科博士点。
数学学科是浙江省重点学科和宁波市一流学科,数学与应用数学是浙江省“十三五”优势专业和宁波市重点学科。
该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15名、教授12名、硕士生导师24名、副教授26名,其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3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1名、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和浙江省151人才3名。
近年来,学科在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分支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特别在数学物理、分形几何、微分几何、数论、组合数学、非线性偏微分方程、随机微分方程、非线性波、几何测度论、计算流体、代数和密码学等领域完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发表在Adv.Math.,Comm.Math.Phys.,Arch.Ration.Mech.Anal.,Trans.Amer.Math.Soc.,
J.Funct.Anal.,Proc.R.Soc.Lond.Ser.A,Math.Z.,Nonlinearity和
J.Math.PureAppl.等国际著名期刊上。
近五年来,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多项面上项目,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发表了12篇ESI高被引论文。
01基础数学 基础数学是宁波大学数学学科的传统优势方向,涵盖数论、代数、微分几何、数学物理和分析等主干研究方向。
学科成员在数学物理、微分几何、分形几何、数论、代数群及表示论、非线性分析和偏微分方程等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发表在JDG,Adv.Math.,Trans.Amer.Math.Soc.,Math.Z.,
J.NumberTheory和JDE等国际著名期刊上。
学科带头人及成员多次受邀在重要的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近5年培养的研究生发表SCI论文30余篇。
02应用数学 本方向主要从事水波、物理、海洋、金融和光学等领域中非线性系统的建模、分析、可积性、对称性及其应用的研究,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包含多名优秀中青年教师的研究团队,在非线性波及其应用、非线性可积系统、非线性系统的对称和应用偏微分方程等方面,完成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工作,在CMP,ARMA,JFA,JMPA,Nonlinearity和Calc.PDEs等期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普遍引用。
本方向还致力于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发展数学方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海洋灾害中的数学问题,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近5年培养的研究生发表SCI论文40余篇。
12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03计算数学 计算数学是宁波大学数学学科的特色方向,主要从事非线性系统的建模和计算、计算流体力学、数值优化及其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数值代数和密码学、组合优化及算法、组合设计、符号计算和计算几何等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完成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发表在CAGD,IEEETIT,Proc.R.Soc.Lond.Ser.A,
J.Math.ImagingVision,Lett.Math.Phys.,Comm.Comput.Phy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
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多次受邀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和多所著名大学作报告。
0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本方向主要从事随机分析、几何测度论、金融数学、保险精算和随机控制的理论及应用的研究,形成了包含多名优秀中青年教师的高水平学科团队。
在几何测度论、随机分析、随机微分方程、金融数学、大偏差原理及最大值原理、保险精算、最优投资及衍生品定价理论等方面完成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成果,发表在JFA,AnalsofOper.Research.,Nonlinearity,
J.Theor.Prob.,IME等国际主流期刊上。
屈长征教授:宁波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教授,兰州大学博士,主要从事非线性数学物理和非线性波的研究,分别于1985年,1988年和1993年在兰州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之后在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和香港中文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200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近年来,主要从事非线性可积系统的几何性质、孤立波的稳定性和解的奇性等方面的研究, 在国际著名杂志CMP,ARMA,JFA,JMPA,Adv.Math.,Nonlinearity,JNS和Calc.PDEs 等期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普遍引用。
曾多次赴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西班牙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并被邀请在一些重要的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报告。
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和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等基金的支持。
研究成果曾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二等奖(2001年,2005年)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1998年)。
贺劲松教授:宁波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1999),专业应用数学。
入选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完成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研1项,完成国家青年基金1项。
发表SCI论文140篇,2013年-2018.5期间在论文被GoogleScholar系统引用2500余次。
目前主要研究非线性可积系统的数学理论及其物理应用,含高维可积系统的构造,KP系列及其对称代数,怪波解和各种特征值退化解(局域和与非局域系统,半离散系统),孤立子曲面。
奚李峰教授:宁波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教授,浙江大学博士,现任浙江省应用数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现场统计学会理事、浙江省数学会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0)、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2008)、浙江省优秀教师(2007)、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2006)、宁波市杰 13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出专家(2004)、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3)、宁波市4321人才第一层次(2002)。
曾获得浙江省青年科技奖、宁波市科技进步奖、省市教学成果奖等。
目前主要从事分形理论、复杂网络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主持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
李本伶教授:宁波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教授,浙江大学博士,宁波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教授,浙江省数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主要研究领域为微分几何,研究方向为Finsler几何及黎曼几何,在希尔伯特第四问题的正则性情形、Finsler度量的射影性质及应用等问题上作出了一系列成果。
主持完成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在Adv.Math.,Diff.Geom.Appl.,Sci.ChinaMath.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
2017年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
已培养硕士研究生9名,3名毕业生获得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及优秀论文奖。
曹炜教授:宁波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教授,四川大学博士,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概率统计系本科毕业。
2002.09-2007.06,四川大学数学学院信息安全专业硕博连读,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9.01-2010.12,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博士后站。
2014.08-2015.07,美国Clemson大学访问。
主要研究方向:数论、有限域及其应用。
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20篇被SCI检索。
主持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上海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和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3项)。
所获荣誉奖励包括:刘应明奖学金(首届)、四川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入选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欢迎热爱数学研究特别是对代数与数论感兴趣,并有志于进一步深造的同学报考。
李彪教授:宁波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
主持完成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3项省部级项目,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
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多篇,发表的SCI论文SCI他引1000多次。
研究工作集中在数学物理,Lie群及其在微分方程中的应用,数学机械化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曾获大连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奖,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博士后二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学术论文类)二等奖,浙江省教育厅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2005),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006),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一项(2013)。
徐允庆教授:宁波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宁波大学阳光教授(2008),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中国密码学会高级会员,《DiscreteMathematics》、《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binatorics》、《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puterMathematics》、《应用数学学报》、《FrontiersofOptoelectronics》、《数学季刊》等杂志审稿人。
研究方向为组合设计理论及其在密码学领域应用研究,在frame自正交拉丁方、有对称正交侣的frame自正交拉丁方、frame自正交Medelsohn三元系、共轭r-正交拟群存在性研究、拟群的密码学特性研究、基于拟群的序列密码设计、分组密码设计、S-盒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曾获得省级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主持完成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 14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已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检索27篇。
王金平教授:宁波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教授,武汉大学博士,主要从事逆问题及其应用、图像重建与处理等领域的研究。
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
曾被邀请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并作报告。
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收录20多篇。
研究工作集中在非平行束探测模式建立有效的解析反演、迭代法正则性及收敛、ML-EM等算法的加速与精确实现、非均匀衰减的补偿及重建算法。
王小苗副教授:宁波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博士。
主要从事组合设计与编码理论的研究。
主持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
在IEEETrans.Inform.Theory和
J.Comb.Designs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获2013-2014年度宁波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2015年曾访问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和罗马一大。
李传忠副教授:宁波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1982年出生,2011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从事数学物理尤其非线性可积系统领域的研究,美国数学评论(MathematicalReviews)评论员、德国数学文摘(ZentralblattMATH)评论员。
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各一项,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主持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
2014年获宁波大学青年学术创新奖,入选2015年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计划,2017年入选宁波大学浙东青年学者计划,重点培养争取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计划。
近6年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数学物理SCI期刊(如JNS,NPB,LMP,JGP,JPA,JMP,PRE等)上发表SCI论文50篇,其中独立作者,第一作者或唯一通讯作者SCI论文40篇。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理学院联系人:李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0794邮编:315211E-mail:liweihua@ 15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0801力学(一级学科) 宁波大学力学学科于2007年6月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从1986年建校开始,在朱兆祥教授和王礼立教授的带领下重点发展了爆炸与冲击动力学。
学科曾经是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近年来又大力发展了电磁固体力学与声波器件力学以及近海工程结构力学的跨学科研究,是中国力学学会电子电磁器件力学工作组的创建组长单位。
学科依托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和教育部冲击与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经过30余年研究积累,部分科研成果曾荣获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6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6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力学学科于2013年获得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016年获得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2018年获批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至此,力学学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力学学科博士生导师均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丰富。
力学学科学术交流广泛,学术活动频繁,学术影响大。
每年有大量的国际知名学者来校作报告,开展学术合作,也有众多教师在国内外开展交流合作。
科学研究均有国家级科研项目支持,研究生可接受系统深入的专业教育和严格扎实的科研能力训练,有较多的国际学术交流机会,能较快进入力学研究的学术前沿,或接触行业产业关键工程技术问题。
学位点现有力学学科的4个二级研究方向和2个自主设置研究方向:
(1)工程力学(方向负责人:周风华教授);
(2)固体力学(方向负责人:杜建科教授);
(3)传热传质与流体力学(方向负责人:陈建康教授);
(4)动力学与控制(方向负责人:王骥教授);
(5)船海工程与动力学(方向负责人:袁金良教授);
(6)结构工程与岩土力学(方向负责人:柳俊哲教授)。
王骥教授:美国普林斯顿(Princeton)大学博士,2002年获聘宁波大学首批浙江省高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宁波市压电器件技术重点实验主任。
主要从事压电声波谐振器的设计和分析理论的研究,和国内外的企业和研究单位有密切的合作,也为行业培养了不少专业技术人才。
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和宁波市的多个科技项目。
他主持的石英晶体研究项目在日本精工爱普生(SeikoEpson)公司获得公司科研二等奖,在谐振器方面的研究工作有多项美国专利和中国发明专利。
他是IEEE的三个学术会议的技术程序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电子电磁器件力学专业工作组的创建组长,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ElectrotechnicalCommission)第49技术委员会的专家。
从2015年起担任国际期刊《StructuralLongevity》的主编,也是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和兼职博士生导师。
周风华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冲击与安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冲击动力学、爆炸力学、断裂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周风华教授曾任日本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特别研究员,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科学家。
2006年任宁波大学特聘教授,2008年获聘浙江省高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
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并获多项国内外专利。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他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 16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冲击动力学专业组组长。
董新龙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材料和结构冲击动力学和爆炸力学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论文80余篇,曾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宁波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他是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冲击动力学组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理事,宁波市材料学会理事。
王永刚教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博士,2009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2013年入选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015年入选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工程培养对象第二层次。
主要从事材料与结构的冲击动力学行为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防基础科研项目1项,省市级项目多项。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获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邓益民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1990-1996年任职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62004年在南洋理工大学读博及从事研究工作,2004任宁波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
研究领域包括设计理论与方法、注塑成型优化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省杰青)1项,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项目1项,省市及企业项目多项。
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25篇。
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曾获宁波大学荣华学者奖励计划一等奖,宁波大学首届阳光教授奖等。
王焕然副教授:宁波大学博士。
对高导无氧铜、LY12铝、镁铝合金,基础稀土材料(镧、钕、镨钕),钕铁硼等金属材料的动态本构关系、材料的层裂强度及损伤演化以及材料动态压缩下的失效准则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
先后参加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完成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承担企业单位委托项目多项。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杜建科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现任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执行院长,力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工程力学省重点专业和车辆工程专业负责人。
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电磁固体与结构力学、智能材料与先进结构、复杂结构的振动与波动力学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80多篇,EI收录130多篇。
2006年度中国力学学会全国优秀力学教师、2017年度中国力学学会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宁波大学阳光教授奖励、宁波大学荣华学者一级奖励、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
他是浙江省力学学会理事,浙江省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大学生力学竞赛组委会主任委员,IEEE超声研讨会技术程序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电子电磁器件工作组副组长。
朱珏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英国伯明翰大学、美国南卫理公会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材料与结构的冲击动力学行为研究,包括冷弯钢结构的 17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静、动态稳定性分析、钢结构的优化分析、海水侵蚀混凝土的耐久性分析。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市级项目1项。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
束学道教授:燕山大学博士,宁波市“甬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杰青获得者,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第二层次。
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机械工程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零件轧制成形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宁波大学机械工程学位点负责人。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交流、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机械工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秦皇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宁波市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4项,发表学术论文170多篇,其中EI和SCI收录80多篇。
著有《异型截面环形件轧制技术及应用》《楔横轧理论与成形技术》《楔横轧多楔同步轧制理论与应用》《大型轴类件楔横轧成形理论及实践》等专著6部。
他是国际边界元学术委员会委员,白俄罗斯楔横轧学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应用科技》期刊副主编。
李淑欣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博士,宁波市“甬江学者”特聘教授,曾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机械工程系摩擦磨损实验室访学一年。
研究方向为机械结构和材料的疲劳性能(腐蚀疲劳、微动疲劳、接触疲劳等)以及先进连接技术。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得省部级奖项3项,发表SCI/EI论文20多篇。
缪馥星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
主要从事结构动态响应、结构抗冲击和防护、柔性电子器件的抗冲击、能源材料力学性能等。
擅长结构振动和响应分析,熟悉回传射线矩阵法及其应用。
主要研究成果发表于《CompositeStructures》和《InternationalJournalofMechanicalScience》等期刊。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负责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各1项、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1项、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浙江省重中之重力学学科项目3项。
荣获2013-2014年度宁波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
她是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会员,浙江省力学学会固体力学委员会委员,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会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会员。
陈建康教授:北京大学博士,2005年获聘宁波大学“浙东学者”特聘教授。
科研工作主要集中于:1)混凝土材料的力学/化学耦合作用下的细观力学理论;2)导电高聚物材料压阻效应的应力波结构效应。
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和5项面上项目,主研973和国防973项目,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主编学术会议文集一部。
从事高校教师工作三十余年,教学方面主讲理论力学和结构力学等课程,曾获1996年全国工科院校弹性力学讲课比赛一等奖。
主讲的理论力学2009年获国家双语示范课程。
200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力学教师”,获得2015年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获得2015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2011年以来参加宁波市文化百科大讲堂工 18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作。
2013年作为主要专家辅助人,他带领研究团队免费为宁波鄞州一对果农夫妇打赢了二审官司,挽回经济损失11万元,被新浪网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广受网友好评。
他是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浙江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地区基础力学学会副理事长。
陈江瑛教授:浙江大学博士,曾在美国普渡大学航空系现代先进材料与力学性能研究室高访一年。
主要研究方向为冲击动力学(高聚物,混凝土类材料的动态本构理论与损伤演化研究),工程材料的静、动态力学性能(常规性能、超声检测、疲劳、损伤分析),压电材料弹性力学(磁电智能材料与结构的力学响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完成国家和省级基金10项,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
她是华东基础力学与工程应用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会员。
马廷锋副教授:清华大学博士,2014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到美国UniversityofNebraska-Lincoln进行访问研究。
2011年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2015年获得宁波大学徐望月特别奖,2015年入选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第三层次培养计划。
研究工作主要聚焦于智能材料(压电、铁电等)与结构的力学分析和器件设计,在新型激励模式的压电谐振器及传感器方面形成研究特色。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浙江省公益性应用研究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
发表SCI论文34篇。
和企业有密切合作关系,已经连续3年担任台晶电子(宁波)有限公司技术顾问。
崔玉国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博士,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研究方向为微纳米定位技术和精密测试技术。
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厅市级科研项目5项、其他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35篇,其中SCI收录1篇,EI收录25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
王宗宝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博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访问学者。
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浙江省优秀博士后、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工程、宁波市外地引进重点高层次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分子材料加工、高分子结构演变与调控、高分子材料力学性质与结构关系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项目6项,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国家重点863、973等项目。
近年来在国际著名专业杂志发表SCI论文60余篇,总影响因子大于200。
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7项已经成功转化至企业作为工业化工艺,授权PCT专利1项。
多次负责和作为核心骨干参加企业合作项目,成功开发高浓度的高强高模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冻胶纺丝、湿法锂电池隔膜制备、微孔橡塑渗灌管等工业化工艺。
袁金良教授:瑞典隆德博士,英国海洋工程及科技学会会士(IMarESTFellow)、浙江省级专家特聘教授、浙江造船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宁波“3315高端创新团队”负责人、宁波大学海运学院院长。
曾任瑞典隆德大学(LundUniversity)能源科学系全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新能源利用和储能关键技术的基础及应用研究。
近年来,主持完成了欧盟研究基金会高级基金项目(EuropeanResearchCouncilAdvancedGrant)和瑞典研究基金会(SwedishResearchCouncil)等项目8项。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燃料电池、新型二次电池、风能、太阳能、波浪能等新能源和储能设备的关键材料和器件的制备技术、流-固耦合力学、 19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性能标定和多尺度数字仿真技术、系统集成和性能强化技术等。
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等多项项目,在研经费近千万元。
在高水平SCI期刊发表论文110余篇,并有100多篇会议论文,出版了2部专著和2部合著。
近期发表的两篇论文也被WebofScience列为ESI高被引论文。
他担任新能源和传热传质领域重要国际杂志副主编和编委,获得了包括瑞典瓦伦堡基金会奖、Energies等国际期刊的优秀编辑奖、最佳论文奖在内的诸多奖项和荣誉。
冯志敏教授:副校长,浙江省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自动化与机电控制方向负责人,担任中国航海学会船舶机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宁波市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
主要研究领域为船舶动力装置振动与控制、海洋结构工程及装备的状态监测、过程控制与故障诊断,结构动力学理论、仿真与试验等。
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7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2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
在《振动与冲击》《农业机械学报》《传感技术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16篇。
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培养研究生获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校优秀学位论文6篇。
指导研究生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银奖、铜奖各2项。
杨国华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博士,浙江省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负责人,教育部海洋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中国能源学会理事。
主要从事能源高效利用与燃烧污染物控制技术中的多场-多相耦合力学理论方面的研究。
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项,国家九五攻关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5项,正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
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10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9年度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3项,获发明专利授权18项,培养研究生获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
出版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SCI和EI收录20多篇。
杨忠振教授:日本名古屋大学博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学科评议组成员,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入选者。
主要从事交通工程方面的研究。
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正在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SSCI收录50余篇),出版著作3部。
1998年在世界交通大会上获优秀论文奖,2009年与博士生联名获世界航运经济学家学会最优秀论文奖。
现为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国际学术期刊《MaritimeEconomicsandLogistics》编委,世界航运经济学家学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MaritimeEconomics)正会员。
金安君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中组部创新人才,国家特聘专家,浙江省特聘教授,江苏省双创人才,广东省珠海市高层次人才,中国华能集团首席科学家及其清洁能源研究院 20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所客聘教授,宁波大学海运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光热发电、太阳能、温差发电、燃料电池、超级电容锂电池储能等,涉及应用物理、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从事新能源新材料和储能关键技术的基础及应用研发,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多项省部级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
在包括SCIENCE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欧美和中国的多项奖项和荣誉。
曾任美国NASA科学家,中国复旦大学教授,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研究员,并在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科林研发公司科技管理岗位任职多年。
柳俊哲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曾在日本北海道立寒地住宅都市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工作。
研究方向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国内外期刊上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发明专利授权10件,主编著作6部。
现为中国建筑学会防护与修复材料及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建筑材料学科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耐久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教育与人力资源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墙体保温材料及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材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非金属建筑材料微观测试与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
朱志伟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国家特聘专家,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基金委市政排水领域的工业研究讲席教授。
研究领域包括城市可持续排水、城市下水道优化设计和运行、河网的水力水质模拟和水质改善、水工构筑物的设计运行优化及对鱼类生境的影响,以及空气/水/砂多相流研究。
郑荣跃教授:国防科技大学博士,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院长,宁波大学教学名师,土木工程一级学位硕士点负责人,土木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土木工程浙江省“十三五”优势专业建设项目负责人,“结构力学”省精品课程负责人。
主要从事结构动力学、土动力学、结构可靠性与工程风险分析、建设工程管理与信息化方面的研究。
承担过包括国家863项目、国防预研项目、国家921项目等在内的课题近20项。
近5年,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主持各类省市级项目多项。
围绕本地建筑业发展、建筑工业化、建筑信息模型与建设行业信息化管理开展广泛的社会服务活动,承担多项政府主管部门委托的研究课题。
刘干斌教授:浙江大学博士,现任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入选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工程,主要从事多物理场土力学、土动力学、桩基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8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参与编制浙江省市地方标准7部。
近5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宁波市科技进步
一、二、三等奖4项。
浙江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桩基工程学委会委员,地下工程学委会委员。
王新堂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入选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宁波市高校名师培养对象。
主要从事钢结构、组合结构、结构抗火及新型 21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结构体系等领域的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
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EI等收录80多篇,获发明专利6项。
主编《钢结构设计》和《计算结构力学与程序设计》,参编《轻钢结构》。
获宝钢全国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青岛市青年科技奖、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等。
独立完成宁波斗门桥(钢管桁架拱桥)及宁波诺丁汉大学文体馆钢结构屋盖设计。
宁波市钢结构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钢结构协会理事,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钢结构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稳定与疲劳分会常务理事,钢结构教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防火技术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结构抗火专业委员会委员,《空间结构》和《宁波大学学报》编委。
李玉顺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博士后,日本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访问学者,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宁波大学土木工程学科负责人。
目前从事组合结构及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的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和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各1项,国内外发表100余篇学术论文,获得12项发明专利授权,获宁波市巾帼科技人才奖。
中国建筑学会木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房屋建筑钢结构分会理事。
李俊华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和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工程第一层次。
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宁波市青年科技奖等。
研究方向包括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装配式结构、结构抗火等。
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省、市科技进步奖5项。
中国钢结构协会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防火与防腐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结构抗火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村镇防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抗震加固改造专业委员会委员。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联系人:章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961邮编:315211E-mail:zhangyingying@ 22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 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点是宁波大学首批一级博士点之
一,博士点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拥有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科研学术队伍,现有正高级职称教师39人,副高级职称教师30人,其中包括加拿大两院院士1人,国家专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包玉刚讲座教授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钱江学者”2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
一、二层次人才及培养对象4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8人,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0人,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
一、二层次人才5人,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
一、二层次培养对象2人,宁波市“甬江学者”1人,省高校优秀教师1人;30位博士研究生导师(其中兼职博导2位)。
本学位点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并依托“海洋信息感知与传输”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海洋信息感知与通信”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多媒体通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新型通信与信息技术”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新型通信技术与系统”教育部引智基地、浙江省移动网络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嵌入式系统联合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光电探测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室等。
近5年本学位点新增各级纵向项目108项,包括国家级纵向项目58项,纵向项目总经费达3327万元,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
发表SCI/EI收录论文600余篇。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科研奖项。
邵枫教授:浙江大学博士,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6)、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7)、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8)、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2011)、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2015)、宁波大学首批“浙东青年学者”,中国电子学会青年科学家俱乐部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专委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通讯委员,担任PLOSONE(SCI期刊)编委。
近年来主要围绕三维视频系统的采集、编码、显示等核心环节的高效表示与处理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研究,提出针对三维视频数据的感知、编码和评价模型,取得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
先后负责承担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科研项目。
发表SCI论文50余篇,包括以第一作者发表国际权威期刊IEEETrans./Journal(IEEETIP、IEEETCYB、IEEETMM,IEEECSVT)论文20多篇。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其中4项发明专利成功实现技术转让。
研究成果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等科研成果奖励。
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信号处理与通信、三维视频信号处理与压缩、图像与视频质量评价等。
徐铁峰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凝聚态专业博士,加拿大McGill大学物理系访问学者(1998.12—2000.06)。
现任宁波大学副校长,曾任信息学院、材化学院执行院长。
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制备科学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 23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的学科方向带头人。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物理化学博士点兼职博士生导师,国际非氧化物玻璃及新型光学玻璃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材料专委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物理学报》、《中国激光》、《中国物理快报》、《中国物理B》、《光学学报》、《中国光学快报》等刊物特邀评审专家,《JournalofNon-CrystalSolids》、JournalofSolidStateChemistry》、《OpticalMaterials》等国际学术刊物评审人。
近5年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论文累计引用近千次;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曾主持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攻关、宁波市创新团队等50多个科研项目。
先后发表研究论文209篇,论文累计引用近1000次。
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
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长期从事光学和凝聚态材料方面的研究,在过高温超导电性、强关联电子体系、介观体系量子输运、反演问题和数字图象处理等方面的研究,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光电子学和光纤通信技术、红外玻璃材料、材料三阶非线性、光通信器件、微波光子学等方面的研究。
蒋刚毅教授:韩国Ajou大学博士,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重点资助对象、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2003年起兼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现为浙江省嵌入式系统联合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宁波市新型数字电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信息与电子学科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传媒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专委会副主委、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媒体专委会常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级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浙江省杰青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合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
在IEEE汇刊、SignalProcessing、FutureGenerationComputerSystems等本领域重要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其中,18项专利技术成功转让。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作为主要成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与三等奖各1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信号处理与通信、高动态范围视频系统、3DTV/自由视点视频系统、图像与视频质量评价、视觉计算与应用等。
赵杰煜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中国图像图形学会理事、中科院计算所兼职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图像图形技术和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包括三维形变目标处理、自然交互、聚类分析、计算机视觉的研究及其在工业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主持完成973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专项1项,以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浙江省杰青等多项省部级项目。
在专业期刊《ACMTrans.onGraphics》、《NeuralNetworks》、《MachineLearning》、《中国科学》、《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软件学报》、《自动化学报》及国际会议NIPS、IEEEICIP、IEEEICNN等发表论文百余篇。
24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郭立君教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点负责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主要从事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等领域的研究,包括:稀疏表示、图模型及其应用研究;基于3D重构的姿态估计;行人再识别以及生物医学图像分析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科技厅创新团队自主设计项目以及宁波市科技项目多项。
在《SignalProcessing:ImageCommunication》、《puting》、《MultimediaToolsandApplications》、《软件学报》、《自动化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电子学报》等期刊和IFIP等国际会议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
吴柯教授: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电气工程系终身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加拿大射频和毫米波工程资深讲座教授,担任他所创立的加拿大国家射频和微波重点实验室主任和世界著名的Poly-Grames研究中心主任,NSERC-华为未来无线技术工业研究讲座教授,这是华为历史上所设立的第一个讲座教授。
现是宁波大学3315计划创新创业(A类)团队领头人,宁波大学信息与通信学科(浙江省一流建设学科A类)负责人。
曾是加拿大魁北克射频电子研究中心(CREER)的创始人和首任主任。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著名机构担任客座,访问和顾问教授。
吴柯教授已发表论文1100多篇,被文献引用已超过37419次(2017年06月25号的数据:h-index为82;i10-index为787),出版和编著了二十本专著或者其中部分章节。
拥有五十多项重大发明和创造,特别是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基片集成电路(SIC)的全新概念,为微波/毫米波电路的小型化、低成本、重量轻的实现提供了关键技术,在国际上首创多端口接收发送机的全新思想及应用,创造了用于电路设计的场/路转换和混合模型,发明了首个时域多功能软件雷达和通讯合二为一的混合无线射频接收发射机构架及首次阐述了把自旋管(Spindiode)和隧道管(TunnelingDiode)用于射频低功率和环境电磁波的无线功率接收和整流及射频低功率无线接收和发射的全新思想及理论等等,已在世界上引起广泛影响,是全世界电子和电气工程领域里最多产和引用率最高的学者之
一。
吴教授担任了多种IEEE学术杂志的编辑和审阅工作和其他多种国际性学术和工业出版物的编委和编辑(包括主编和副主编),并在各种不同国际组织和委员会担任重要的职务,如:2012年IEEE国际微波年会总主席、2015-2016度IEEE国际微波理论和技术协会(MTT-S)主席等。
吴教授还获得了多项重大国家和国际科技大奖,被选入多个国际名人录。
吴柯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如下:基片集成电路和天线;导波场理论和模型;多端口多功能接收发送机;非线性无线技术;加载光纤毫米波和太赫兹系统;智能材料和电路;无线功率传输和收集;超宽带信号互联和封装;毫米波RFID研究和开发;空间功率合成和准光技术。
聂秋华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博士生导师,200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优秀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优秀完成人员。
现为《ChinesePhysicLetter》、《物理学报》等刊物担任特约评审员。
长期从事光纤通信技术和红外硫系玻璃材料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光纤参数精密测量、特种光纤制备、光纤激光器和光纤放大器、密集波分复用无源器件、稀土掺杂玻璃材料光谱性质和大尺寸硫系玻璃制备及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重大 25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国际合作项目、973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973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30余名;主持完成的相关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二等奖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
主持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王让定教授:博士,现任宁波大学宁波高等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宁波大学纵横智能软件研究所所长,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宁波市突出贡献专家。
兼任中国体视学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开放系统专委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学会多媒体信息安全专委会委员,浙江省高校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省计算机应用与教育学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IEEETransactionsonInformationForensicsandSecurity》、《SignalProcessing》、《电子学报》、《光电工程》等学术期刊稿件评阅人。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6项(在研1项),参与国家基金联合重点1项(在研),浙江省重大攻关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基金重点1项,宁波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项,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115基金和省、市面上基金等项目多项,并承担多项与宁波市经信委委托的项目、多项宁波水表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产学研项目。
1项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成果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和三等奖,3项成果分获宁波市科技进步
一、二、三等奖,在国际和国内学术刊物或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的论文有80多篇。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有30多项。
主编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各1部。
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数据处理与数据内容安全,信息隐藏与隐写分析,数字取证,嵌入式系统开发等。
李有明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现任宁波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通信工程专业负责人。
1998-2004年分别在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以色列Bar-Ilan大学等单位工作。
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专项课题等多项。
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2009年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负责人2012年获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IEEETransactions汇刊发表期刊论文30余篇,其它各类期刊文章100余篇,其中2007年发表在IEEETrans.SignalProcessing的文章被IEEECommunicationsSociety评为BestReadingPaper。
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宽带通信、水声通信、无线传感网与定位等。
郑紫微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宁波市人民政府“甬江学者”特聘教授、宁波市“移动网络应用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宁波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浙江省青年科技奖等奖励,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多项,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多篇,1篇研究论文被日本商业出版集团向IEEE购买再版权将英文翻译成日文出版。
26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刘太君教授: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UniversityofMontreal)博士,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UniversityofCalgary)博士后、兼职研究员,IEEE高级会员。
1991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3)。
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浙江省重大专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与美国安捷伦、华为海思、陕西烽火、铁路通号、浙江卡恩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横向合作项目多项。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IEEE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90余篇。
已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排名第1),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射频技术、功放非线性建模和线性化技术、高效功放技术、宽带射频前端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光纤无线电(ROF)技术、移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
闻路红教授:男,1978年7月出生,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宁波大学科学仪器创新团队负责人、学术带头人,华仪宁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CEO)。
200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曾就职于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担任研发总监。
入选浙江省“151”人才,杭州市“131”人才。
目前担任的社会和学术职务主要有:中国工程科技2035战略研究(科学仪器领域)副组长兼执笔人、中国制造2025(仪器仪表领域)执笔人、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家(仪器类专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全国分析仪器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SAC/TC124/SC6)委员、分析仪器》期刊编委、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环境与安全检测仪器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实验室仪器分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中国仪器仪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质谱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目前主持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1项,曾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浙江省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宁波市重大科技专项等多项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环保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内装备制造业首台套等多项省部级奖励。
曾获入选,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国家环保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BCEIA金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自主创新金奖,装备制造业国内首台(套)产品荣誉证书等多项。
主要研究方向:带领团队一直专注致力于针对环境保护、海洋监测、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安全、药物研发、生命科学、转化医学等应用领域的检测分析需求,开展前沿检测分析关键技术、关键部件和算法的研究、仪器仪表、传感器行业大数据分析研究,研制实用化的仪器装备及关键部件和软件,并实现仪器装备的工程化和产业化。
王刚副教授:男,2006年7月获山东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士学位,2011年12月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2012年1月以学术骨干身份加入宁波大学,2014年1月到4月在香港中文大学作短期访问,“浙东青年学者”获得者。
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网络中的定位和跟踪、凸优化方法在通信及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获2014年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3年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5-2016宁波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2013-2014宁波市自然 27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2013-2014宁波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项,至今已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在IEEETransactionsonSignalProcessing、IEEETransactionsonWirelessCommunications、IEEETransactionsonVehicularTechnology、IEEETransactionsonAerospaceandElectronicsystems、IEEESignalProcessingLetters、IEEECommunicationsLetters等通信和信号处理领域一流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合计引用次数超过800次。
郁梅教授:韩国Ajou大学博士,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1项,以及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省部级项目。
已在本领域重要核心期刊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SCI期刊收录7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0项。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3项,获宁波市青年科技奖;作为主要成员获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信号处理与通信、三维视频信号处理与压缩、高动态范围视频处理、图像与视频质量评价、视觉计算与应用等。
彭宗举教授: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和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图像与三维视频信号处理与压缩等领域的研究。
主持和承担了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9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信息处理与通信、视频压缩与传输、3D视频系统等。
刘箴研究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虚拟现实、情感计算、计算机动画算法、严肃游戏、人机交互、自然语言处理等方向的研究。
曾经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
主持和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基础前期研究专项、科技部863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VirtualReality》、《Simulation》、《ComputerAnimationandVirtualWorlds》、《Computer-AidedDesign》、《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等国内外主流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出版著作1部,获多项软件著作权。
担任过国内外多个期刊、学术会议、各类项目的评审专家,是多个学术组织的成员。
陈华辉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数据库、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处理相关领域的研究,包括流数据处理、数据过滤、近似查询、社交网络等。
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研究。
在本领域高级别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近50篇学术论文。
钱江波教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浙江省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
主要从事数据库、数据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包括查询优化、数据过滤、近似查询、数据挖掘、机器学习、逻辑 28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电路设计等。
主持过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研究。
在本领域高级别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一批论文,包括《IEEETrans.onComputers》、《IEEE/ACMTransactionsonNetworking》、《IEEETrans.onParallelandDistributedSystems》等,其中40余篇被SCI和EI检索。
是国内外高水平期刊《IEEETC》、《IEEETPDS》、《IEEETVLSI》、《电子学报》、《计算机学报》、《自动化学报》等审稿人。
研究成果获专利授权6项,市科技进步奖1项。
刘柏嵩研究员:工学博士。
现任宁波大学图书馆与信息中心馆长、主任,校信息办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浙江省计算机学会、宁波市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项目技术组组长。
近年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3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哲社规划、浙江省报刊总社数字出版项目、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专项课题等多项。
完成中国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的标准制订与规范出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专著3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工程与语义Web、个性化推荐与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网应用等。
史旭华教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控制、大数据技术专委会委员,浙江省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复杂生产过程建模、控制与优化、机器人控制研究。
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科技项目4项,参与中石化企业科研项目多项,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以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被SCI/EI收录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
李小波教授:博士。
主要从事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和肿瘤病理学等方面的研究。
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生物信息学与人工生命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生物信息学专业组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浙江省生物信息学会理事,丽水市计算机学会理事长等多项学术兼职。
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在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项等。
在包括《BMCMedicine》、《JournalofCellScience》、《Genes》、《ChineseJournalofCancerResearch》、《BiochemicalandBiophysicalResearchCommunications》、《Omics:AJournalofIntegrativeBiology》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第一完成人成果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独立完成人成果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创新奖三等奖。
谭瑞琴研究员:材料物理化学博士,博士生导师,2002年8月至2006年3月任日本筑波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2012年3月至8月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先端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16年7月-2017年1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
2007年7月入职宁波大学,2009年11月晋升研究员,获2015年度宁波大学阳光教授称号。
现主要从事光电功能纳米材料、功能半导体和薄膜器件相关方向研究,如半导体型气敏传感器研究、太阳电池中透明导电纳米薄膜及多晶硅功能层研究、光电功能纳米材料制备、特性及应用研究等。
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1项,市厅级项目2项,省重中之重学科开放基金项目1项。
已发表SCI论文一百余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二十余项。
29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沈祥研究员:物理电子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三层次培养人员,宁波大学首届“浙东青年学者”,现为宁波大学浙江省光电探测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长期从事光电功能材料、功能薄膜器件相关研究,如非晶硫系薄膜的相转变、光稳特性,硫系光波导制备及传输特性研究等。
相继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和3项宁厅级项目。
参与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宁波市创新团队等多项项目。
在国内外SCI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曾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第十三届宁波市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夏海平研究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兼职博士生导师,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主要为第一作者与通讯联系作者),被SCI与中国科技期刊引用600多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先后主持与参加了多项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与浙江省自然基金等项目。
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与宁波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目前主要从事稀土掺杂大尺寸优质氟化物单晶体生长、超细均匀纳米粉体的批量制备、特种光功能玻璃的研制及其2-5μm中红外发射、白光发射、上转换与下转换等光谱性能的研究,探索上述新型固体材料在中红外激光器、LED、太阳能硅光伏电池、生物传感器件及其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陈红兵研究员:工学博士。
1989年、1997年在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所、上海光机所分别获理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完成博士后研究,先后在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在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现任宁波大学无机材料研究所兼晶体材料实验室负责人。
长期从事光电信息功能材料的研究,以大尺寸单晶生长技术为重点,研究开发光电功能单晶的生长、性能及其应用,涉及闪烁晶体、铁电晶体、压电晶体、激光晶体等,力求发展高性能单晶材料在光电子产业领域的应用。
曾主持973计划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军工专项课题、浙江省重大科技计划等纵向项目十余项,主持产学研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项目十余项。
迄今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曾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等,近年来自主研发单晶材料技术成果获得产业化应用,其成果转化入选教育部《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
目前是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担任全国核心期刊《人工晶体学报》编委、中国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与材料分会理事。
韩磊教授:男,1977年7月生,博士生导师,现任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宁波市化学会常务理事。
1996-2000年曲阜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20002005年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硕博连读,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导师为著名化学家洪茂椿院士。
2005-2006年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化学系博士后,导师为冯萍云教授。
2009-2010瑞典斯德哥摩大学材料与环境化学系博士后,导师为邹晓冬教授。
2006-至今在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工作。
研究特长包括光电敏感功能导向的金属有机框架材 30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料的设计合成与可控制备,微纳米无机-有机复合材料的组装及在能源转化和存储方面的应用研究。
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宁波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宁波大学“阳光教授”奖等。
入选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1项、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宁波市社会发展攻关项目1项等。
作为主要科研骨干参与‘973’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
目前已在
J.Am.Chem.Soc.、Chem.Commun.、.Chem.、Cryst.GrowthDes.、DaltonTrans.、Eur.J..Chem.、ChemPlusChem、.Chem.Commun.等国际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10多篇,已被他引2500多次,引用超过50次以上17篇,单篇最高引用231次,2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并被归入其学术领域中最优秀的1%之列。
舒杰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20072009年在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固态化学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
现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特别是可充电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及其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获浙江省省级优秀教师暨省高校优秀教师、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宁波市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
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浙江省育才工程、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宁波大学首批浙东青年学者。
主持或参与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
获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宁波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宁波大学青年学术创新奖、宁波大学课堂教学优秀奖和教学创新奖等奖项10余项。
担任四家国际期刊编委,曾受邀为五十多家国际期刊担任审稿人,在国际期刊上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参与出版学术著作2本、教材1本。
李星教授:男,1969年8月25日生,博士生导师。
现任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能源与催化材料研究所所长,化学学科负责人,宁波欧美同学会理事,宁波市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会员;入选浙江省“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浙江省“钱江人才资助计划”、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荣获宁波大学“阳光教授”荣誉称号。
2004年6月获中科院研究生院物理化学专业博士,2004.72005.12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6年1月宁波大学材化学院讲师,2006.6-2007.4英国杜伦大学(DurhamUniversity)博士后、ResearchFellow,2007.4-8月西班牙萨拉戈撒大学(ZaragozaUniversity)、阿拉贡材料科学研究所访问学者,2007.8至今在宁波大学材化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际合作研究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1项、浙江省科技厅“钱江人才计划”基金1项、浙江省自然基金1项、福建省科技厅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1项、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多项。
作为主要学术骨干先后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及面上项目。
获宁波大学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宁波市年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2项。
目前在国 31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30多篇,包括《Angew.Chem.Int.Ed.》、《
J.Mater.Chem.A》、《Nanoscale》,《Chem.Commun.》、《ACSAppl.Mater.Interfaces》、《Cryst.Growth&Des.》、《Eur.J..Chem.》、《CrystEngComm.》、《MaterialsLetters》、《.Chem.Commu.》、《ThinSolidFilms》、《.Chem.Acta》、《
J.SolidStateChem.》、《
J.Coord.Chem.》、《OpticalEngineering》、《Synth.React.,.,Nano-metalChem.》、《
J.Chem.Crystallogr.》、《发光学报》、《无机化学学报》、《强激光与离子束》等研究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多项,已授权26项。
主讲课程:物理化学、结构化学、配位化学等。
研究兴趣与方向:光电信息功能材料、纳米储能材料、催化材料、类分子筛多孔材料、MOF基小分子晶体功能材料等。
联系信息:Email:lixing@;Telephone:0574-87600869;个人主页:/lixing/。
干宁教授:男,1974年10月生,博士生导师,现任宁波大学材料应用化学系主任,宁波市化学会常务理事,《岩矿测试》和《冶金分析》杂志编委。
1992-1996年南京大学化学系本科,1996-2002年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硕博连读,获分析化学博士学位。
2003-2004年南京大学生物学博士后。
2009-2010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医学中心高级访问学者,Supervisor:ValieoNMirkin教授。
2014-2016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化学系生物医学分析实验室博士后,Supervisor:Marja-LiisaRiekkola教授(芬兰科学院院士),并获得欧盟地平线2015项目和玛丽居里奖学金资助。
2004年至今在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工作。
研究特长包括:1)磁性生物复合材料修饰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在环境、食品及临床检测中的应用。
2)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电子研究,特别是基因测序微流控生物芯片研发。
3)固相微萃取-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
荣获宁波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宁波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宁波大学“阳光教授”奖等。
入选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次第三层次,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浙江省科技攻关或自然科学基金5项、宁波市科技计划项目4项等。
目前已在JofMaterialChemA,ACSAppliedMaterialandSurface,ChemEngineerJ,MicroandmacrioMaterial,BiosensorandBioelectronics,JofchromatagraphyAandB,FoodChem,Analyst,AnalChimicaActa,SensorandAcuratorB,ElectrochimicaActa,AnalandBioanalChem,MicrochimicaActa,Talanta等国际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80多篇,其中一区或TOP期刊收录30多篇,影响因子在5.0以上论文达到20篇,已被他引1560多次,单篇最高引用62次,1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之列。
唐科奇教授:美国耶鲁大学博士,现任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主要研究工作包括:新型生物质谱离子源的开发与应用,新型离子光学系统“离子漏斗”的技术应用,新型质谱在系统生物学、蛋白质性质、相互作用等方向上应用、质谱技术在火星探测应用方面的研究。
迄今为止,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0篇,他引4700多次,H因子达42,授权专利30余项,著作8本(BookChapters), 32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并获多项国际科技大奖,其中包括:4项R&D100奖,3项美国联邦实验室最高科技奖,1项美国能源部优秀导师奖,1项美国宇航局科技奖,7项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杰出贡献奖,3项FLC(联邦实验室联合体)卓越技术转让奖。
专利技术转让产生了近10亿美元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
潘建国教授:男,1971年6月生,博士生导师,现任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
浙江省材料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化工学会常务理事、宁波市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宁波市化学学会高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1994年7月~1997年6月在福州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97年7月~2001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承担科研工作,2001年9月~2004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7月到宁波大学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研究的方向涉及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与生长、结构与性能等方面,主要开展了功能晶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和生长的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省自然基金2项、浙江省攻关项目2项、市厅级项目3项。
作为主要承担人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各1项。
近期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获国家专利5项。
姜淑娟教授:1979年5月生,南京大学物理化学博士,美国杜克大学(DukeUniversity)博士后,博士生导师。
发表包括AdvancedMaterials,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ACSNano,Energy&EnvironmentalScience及AppliedCatalysisB等国际高水平论文26篇,其中SCI一区论文13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10篇,大于20的论文2篇,大于30的论文1篇,总引用次数1300余次,其中3篇被评为ESI高被引论文。
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4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功能材料。
王钦文博士:教授,博导,浙江省151人才重点资助对象,浙江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浙江省及宁波市重点学科(生物学)负责人。
中国衰老与抗衰老学会理事、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浙江省生理学会副主委、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抗衰老学会副主委、浙江省病理生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宁波市行为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宁波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宁波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兴趣为学习记忆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一直专注于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AD)的研究,在Aβ对突触可塑性调制方面及AD的表观遗传学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进行抗AD新药的药理研究及开发。
发表论文百余篇,包括在JNeurosci、Brain等著名期刊上的SCI论文。
一二区论文3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300。
论文单篇引用率超过400次,总引用次数达2000余次。
主持国家级项目7项(重点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4项,市厅级项目4项(重点专项1项),国际合作1项,其他多项。
作为第一申请人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二等奖1项等。
获宁波市优秀留学人才、宁波大学优秀中青年教职工指导教师称号及宁波大学徐望月教学奖。
带领的研究组共获得包括20余项国家级基金在内的80余项课题资助,发表SCI论文二百 33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余篇,团队获宁波市巾帼文明岗及宁波大学优秀独立学科方向团队、宁波大学三育人先进集体。
步世忠教授:男,医学博士,硕导、博导。
宁波大学糖尿病研究中心主任,宁波市“糖尿病防治新技术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
宁波市“3315’”高层次海外人才。
1995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本科与硕士毕业于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曾长期在瑞典Ludwig癌症研究所以及美国南卡医科大学和波士顿大学工作,2012年回国。
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糖尿病肿瘤生物信息学等。
主要研究经历: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发表SCI论文50余篇,总影响因子100余分,被引1000余次。
竺亚斌教授:200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2003至2006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ResearchFellow.现任宁波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主任,教授,宁波大学生物医学信息处理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和中科院材料所和南方医科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杰出青年团队项目负责人。
是浙江省151新世纪人才工程、宁波市“4321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对象,在2009年地区青年女科学家评比中获生命科学领域亚军,同年获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先后获宁波市巾帼科技人才奖、教育系统“五带头”优秀党员、市十大优秀留学人才和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宁波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以及宁波大学“阳光教授”等,曾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三等奖。
主要从事生物医学材料、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以及医械转化等研究,先后参与和主持了数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新加坡-美国华盛顿大学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浙江省钱江人才、省杰出青年团队等项目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宁波市“体内植入材料生物改性技术”科技创新团队等项目研究。
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如:AdvFunctMater,Biomaterials,TissueEng.,Biomacromolecules,ActaBiomaterialia,JBiomedMaterRes等高影响因子的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申请专利17项,已授权11项。
指导多名研究生和本科生获多项省、校级竞赛或科研立项。
段世伟研究员:男,博士,1976年生,籍贯湖北。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
曾在芝加哥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新加坡临床科学研究院担任高级研究员,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并于2010年11月作为学术带头人引进至宁波大学。
段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医学遗传学及药物基因组学领域,有着扎实的遗传学、基因组学及系统生物学研究背景。
他在医学遗传学、药物基因组学及系统生物学研究领域发表200多篇文章,影响因子总和近1000点,文献引用率达到5000多次,H指数为38。
沈昊伟教授:2001年于日本东北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精神医学专业)。
先后在日本东京精神医学研究所、美国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系、北京大学医学部担任助理研究员、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精神疾病及药物成瘾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擅长行为心理学、神经精神药理学、神经电生理学等技术手段。
近年来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JNeurosci、Neuropsychopharmacology、Neuron、PNAS。
在研项目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项目)、相关部委委托研究经费等资助。
沈昊伟课题组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生物 34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精神病学:自从精神分裂症被德国精神科医生Kraepelin确立为独立的的疾病诊断单元并被假设为具有生物学内因后已有一百余年。
虽然目前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依然不明、各种病因假说并存,其成因多元性是被广泛认可的,例如复杂的多基因遗传或者神经发育障碍所导致的生物学脆弱性与环境交互作用等。
由于精神分裂症病因复杂、症状多样,其动物模型并不能多维度地模拟该病多彩的特征及病程的纵向发展。
尽管如此,针对某类病因或者模拟特征性症状所建立的模型可以为分裂症提供更多的神经病理生理学解释。
沈昊伟课题组正通过对分裂症动物模型的研究,在充分剖明其病理机制的基础上、开发新的精神疾病治疗策略。

(2)成瘾行为的神经机制:药物成瘾在神经心理学上被认为是一种习得性行为,其最主要的行为学特征表现为难以自控的觅药冲动以及在长期戒断后依然存在的极高的复吸率。
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抑制药物渴求并预防复吸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沈昊伟课题组通过研究成瘾行为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病理生理学改变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为成瘾疾病的医学干预提供新的可行方案。
张晓宏教授:女,1972年12月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宁波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点负责人,宁波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研究所副所长。
浙江省营养学会理事,宁波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宁波市拔尖人才与领军人物第二层次,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SCI杂志《NutritionResearch》、《MiniReviewsinMedicalChemistry》、《ActaBiochimicaetBiophysicaSinica》等营养国际权威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遗传》的审稿专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多项省部级和市厅级科研课题。
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20篇,参编《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食品毒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案例版)》、《预防医学(第三版)》、《PreventiveMedicine,MedicalStatisticsandEpidemiology》等多部教材。
从事营养学教学、科研工作10余年。
主要研究方向:免疫代谢生物医学信息处理;代谢病分子营养学研究;肥胖相关肠肿瘤饮食防治研究;天然食物成分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王萍副教授:女,细胞生物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五级岗位。
从事肿瘤的发生和分子机制研究10余年,在以细胞骨架及其相关蛋白为重点,探究细胞形态改变及其调控机制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以及以转录因子CREB为核心,探究上游信号通路、下游靶基因与肿瘤发生的关系等方面有显著性成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钱江人才计划项目1项和市自然科学基金4项。
成果先后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厅市级科研成果一等奖,第十二届宁波市青年科技奖等。
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4篇,其中IF为6.4和5.1各1篇。
先后荣获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一层次和宁波大学“阳光教授”等称号。
担任《MolecularBiologyReport》、《Cancerletters》和《Cancer》等国际著名期刊审稿人。
郭俊明教授:男,1965年9月出生,医学博士,硕导、博导。
浙江省病理生理学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宁波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宁波市“消化系 35 宁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统恶性肿瘤诊治新技术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
2000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2005年-2006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癌生物学博士后;2010年6月至9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访问教授。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核糖核酸专业委员会理事、浙江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宁波市营养学会常务理事。
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和重点资助人才。
曾获宁波大学“十佳教授”、“教学名师”等称号。
主要研究方向:肿瘤分子诊断、非编码RNA与肿瘤、肿瘤生物信息学。
主要研究经历: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级科研项目5项和厅市级科研项目7项等科研项目。
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和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共4项等。
赵进顺教授:博士,宁波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系系主任,浙江省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重点学科负责人,浙江省病理生理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宁波市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重点学科负责人,宁波市环境有害因素防制创新团队负责人,浙江省预防医学会理事,浙江省毒理学会常务理事,宁波市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宁波市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德国乌尔姆大学医学博士及博士后。
1984-2002年在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工作,历任教授,副院长。
2010年5月海外引进为宁波大学医学院教授。
2003年至2010年先后在美国西弗基尼亚大学、匹兹堡大学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
主编出版中文著作2部和英文版著作2部。
在国内外学刊物上发表论文总计120多篇。
主持的科研项目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省重点项目、市重大项目各一项。
申请专利20余项,已授权13项。
主要研究方向:卫生信息学,环境与职业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
赵玉芬教授:女,化学博士,硕导、博导,中科院院士。
宁波大学新药技术研究院院长。
1971年在台湾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75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获得化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生命有机化学,有机磷化学,生命起源,药物化学,化学生物学。
主要研究经历:主持973项目(子课题)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项,美国专利授权1项,德国专利授权1项,日本专利授权1项。
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500余篇,出版著作8部。
诚招计算机,统计,化学,生物背景的博士生,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系统研究药物的药理机制。
诸跃进教授: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访问学者。
现为宁波大学理学院执行院长、宁波市纳米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磁纳米性质,光电功能材料及太阳能电池,聚合物复合体系自组装。
先后在ACSnano,Phys.Rev.B,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
周骏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物理系博士,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系光子学研究中心博士后,先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意大利国家研究理事会(CNR)自动控制研究所、新加坡微电子研究所及南洋理工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光子学研究中心、美国华盛顿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应用物理实验室从事访问研究。
任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光学学会、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员,美国TheScientificWorldJournal,OpticsSection编委。
长期从事非线性光子材料

标签: #平安 #宝岛 #多少钱 #世界各国 #国产车 #玉立集成灶排名多少位 #流量 #延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