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校:,8主编:钟华

安庆 7
编辑:温才妃校对:王心怡E-mail押daxue@ 校园 2012年8月29日星期三Tel(押010)82614599 这几天,全国大多数高 校正迎来2012级新生。
每到开学的季节,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就会牵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学生家长的心。
随着国家困难学 生资助体系的不断健全和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 高校困难学生的生活状况正得以明显改善。
本期报道关注安徽部 分高校在困难学生资助方面的工作情况。
它们在资助工作中的创新做法,值得肯定和借鉴。
即将到来的九月,让王 安珑珑充满期待,她即将开始 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回首
徽年大学路,她感慨万千:“没 有学校的关心、引导和帮助, 农贫我很难想象自己能够顺利完 大成学业。
” 困王珑珑是安徽农业大学 :200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出生时遭遗弃的她被一对年 生逾六
十、家境贫寒的农村老 姻本 夫妇收养。
2008年9月,只身 报一人报到的她,引起了学校 插通资助管理中心老师的注意, 讯员 在详细了解其家庭情况后, 上曹学校通过“绿色通道”帮助她 雷顺利入学。
开学后不久,又为 夏她联系了一份在图书馆勤工 飞利俭学的工作。
明 类似王珑珑这样的情 周况,该校还有很多。
针对学校 翔涛近2/3的生源来自乡镇农 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约 的占学生总数40%的情况,学 校制定了一系列帮扶贫困生 ﹃的政策,从通过绿色通道顺 利入学,到帮助贫困生联系 翅兼职工作,再到从心理上帮 扶,形成了学校统一领导、资 助管理中心组织协调、学院 膀具体落实、学生有效配合的 “四级联动”工作体系,探索 ﹄建立了贫困生学习、生活和 心理状况档案的“两清楚一档案”的动态管理模 式,为贫困生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资助管理中心是专门为贫困生设置的一个机 构,统一归口管理贫困生的“奖、贷、助、减、免、补” 等资助管理工作。
贫困生顺利入学后,通过收集掌 握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免费提供咨询服务,为贫 困学生联系勤工助学工作。
2007
年以来,该校共 有21万人次享受过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 学、社会资助、临时困难补贴、学费减免等资助政 策,累计发放资助资金近2.3亿元。
经济资助只是贫困生帮扶的第一步,为了帮 助贫困生放下心理包袱、克服因贫困导致的交际、 学习、能力等障碍,学校还启动了“扶志”计划并贯 穿在每个贫困生大学四年的生活中,努力实现“输 血”与“造血”并举。

2005年起,该校开始探索受 资助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模式,也成为全国实施 此项工程最早的高校之
一。
六年多来,先后有 25400多名受资助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累计完成 公益活动时间70多万小时。
“我非常自豪,作为农大的毕业生,也可以在 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也可以 给清华、北大学生开展讲座,而我的资本就是母校 给我的历练,在组织、参与公益活动和服务他人中 的收获。
”该校
2009届毕业生孔小藤在参加全国 “五四”座谈会后回母校时,充满深情地说。
在校期 间,他曾是受助学生公益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也曾是勤工助学活动的践行者和服务者。
如今,他 已成为安徽省优秀大学生村官标兵、安徽省优秀 共产党员、安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为进一步提升受助学子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 质,2009
年起,学校陆续成立“肯德基曙光学子 班”“、金汇育才计划班”和“国祯学子班”等虚拟班 级,不断更新资助育人观念、努力创新工作方法,让 受资助学生积极争当困境中成长成才的典范,涌现 出一大批成绩优异、综合表现突出的贫困大学生。
安徽农业大学贷款受资助学生参与公益活动 安徽高校:
用爱关怀贫困生 图片来源: 中国科大: 科学而人性的“隐形资助” 姻本报通讯员姚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新生入学报到现场,进门的显眼之处摆放着一叠为新生准备的《奖助学指南》。
翻开这本小小的册子,你会发现中国科大的奖助学金种类繁多、数额颇巨,完备的奖助学体系包含了“奖、贷、助、补、减免、生活援助”等六个方面。
仅2011年一年,资助总额已达2431万元,其中本科生资助总额为2112万元,在校本科生人均资助额达2956元,相当于平均返还了学费的62%。
而在众多的奖助学项目中,“生活援助计划”是中国科大的一项独特创举。
该校通过校园“一卡通”对学生就餐情况按月进行统计分析,对每月就餐次数在60餐以上,平均每餐费用分别在4.0元和3.7元以下的男、女生进行动态援助,不需学生自己申请,学校主动给予160元的生活补助。
2011年,共有4490名本科生得到了被多家媒体称为“更加人性化”的“隐形资助”,资助总额近80万元。
中国科大学生工作部部长董雨这样形容“隐形资助”:“这样的资助方式是一群理科学者的科学思维的产物,具有典型的科大风格。
我们通过精确的数据统计、分析、比对来确定受助对象,以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让最需要的同学获得这笔生活补助。
” 据介绍,中国科大“隐形资助”自2004年起正式实施,经过摸索、完善,现已发展成为一套科学、规范的体系。
由于一卡通自动生成的数据包含一些“坏数据”,例如有的女生因为节食导致餐费较少,因此中国科大研究出一套科学筛选方案:新生入学时由学生处对新生家庭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同时综合考虑各院系学生负责人平时掌握的学生生活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较为宽泛的贫困生数据库,数据库做到每学期更新一次,保持数据的准确性。
学校一卡通中心按照要求每月提供平均每餐费用处于基准线下的学生名单,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将名单与贫困生数据库进行交叉对比,两者重合即被视为隐形资助对象。
这样,不需要学生自己提出申请,学校就会发出邮件给 符合条件的学生,通知他们通过“一卡通”中心直接领取补助。
“每个月获得资助的学生总数并不固定,大致在420~480人之间。
”董雨说,“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生活预警线,例如我们发现冬季时学生的用餐费用明显高于夏季,意识到这是因为天气寒冷,同学们需要吃得多一些,于是就将平均每餐费用提高一些。
”此外,如果有同学生病或发生家庭变故,学校会无条件地给予他们生活补助。
中国科大以其理工科著称,但它给予学生的人文关怀却一丝不少,“隐形资助”正是她充满人文关怀的举措之
一。
这项资助无需学生申请,更不需要公示,甚至不需要受资助学生与学校管理部门面对面,一切都通过电子邮件和一卡通系统运行。
去年领取了好几次“隐形资助”的信息学院大三学生小徐说:“刚上大一时,我还不知道有这个补助。
开学第四个月的时候,我收到一封学校发来的邮件,通知我去领取补助。
”她认为学校的这一举措既充满人性化,又不失科学风范,“我与父母都觉得这种补助形式很新颖,同时也很科学”。
另一名大三学生小张则表示:“大一时我就申请了国元证券助学金,每年3000元。
有了这笔助学金,学校每个月还有生活补助,再加上我自己周末做家教赚的钱,我可以不用向家里伸手要钱了。
”小张的家庭条件并不好,身处湖南农村的父母务农为生,小张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妹在读书。
但她的声音里并无一丝窘迫,反而十分爽朗。
“无论是申请助学金还是补助,学校都没有大张旗鼓,充分照顾到我们的心情。
” “决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辍学。
”这是中国科大向社会作出的郑重承诺。
而“隐形资助”只是中国科大奖助学体系中的一个有益补充,窥一斑而知全豹,正是这样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催生了“隐形资助”这样一项令人感动的援助计划,也营造了中国科大独特而温馨的校园环境。
这里没有高调的宣扬,也没有烦琐的手续,取而代之的则是科学透明与人性关怀的“隐形资助”。
安徽大学: “绿色通道”延伸到家门口 姻本报通讯员蔡丽丽 每年安徽大学新生报到的日子,众多院系报名点中,专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辟的“绿色通道”的指示牌总是格外醒目。
符合一定条件的困难学生在这里填写一张学费缓缴申请表,就可以顺利完成报名工作。
安徽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刑冰表示,“绿色通道”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必担心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耽误入学。
据悉,该校在2008年“阳光成长计划”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形成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关心、理解、激励和尊重每一名困难学生,经济支持、精神关爱、能力锻炼三者并重,帮助贫困学生安心学习、健康成长、立志成才。
该校不断拓宽社会捐赠渠道,通过学校教育基金会、院系等挖掘校友及社会资源,积极吸引各方财力,用于资助贫困学生。
2011年,安徽大学共发放各类奖助金3000.404万元,资助学生13309人次,全校奖助学金覆盖面达到63.3%。
从2011年开始,该校还将贫困生入学“绿色通道”贯穿在暑假中,延伸到贫困学生的家门口。
学校唐仲英爱心社根据新生录取信息,在舒城县、太和县、怀远县、金寨县等10个贫困生相对集中的县市举办“学长走进门、资助送到家”活动。
志愿者们向新生宣讲入学注意事项、大学概况、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学校资助政策等方面内容,帮助众多新生在入学前更好 地了解大学生活,免除了贫困学生的入学之勤工俭学的方式减轻经济压力。
该校还依托忧。
志愿者们还对新生中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唐仲英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中心”,对经济困生情况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提供给学校学难的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情况筛查,建立贫困生生资助管理中心,为这些贫困学生寻求帮助。
心理档案,通过开展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提 商学院2010级本科生陈云同学在今年暑高贫困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通过构筑“爱心假期间也成为一名“资助送到家”活动的志愿总社”平台,让贫困生在志愿服务中树立信心,者。
陈云同学家庭条件不好,自己入学时就曾培养爱心,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受惠于“绿色通道”。
她以自身的经验告诉学弟学妹们如何申请助学贷款、报名时注意找到绿色通道、到校后如何申请勤工助学岗位等。
她说:“通过参加志愿者服务,我发现还有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帮助别人让我感觉很快乐。
”陈云大一时就以优异的表现获得唐仲英德育奖学金,每学年4000元的资助让她的大学生活轻松不少。
现在她还是唐仲英爱心社的副社长,希望以自己的力量传递爱心,帮助更多的人。
据了解,新生入校后,安徽大学还会为贫困生提供奖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岗位等,帮助贫困学生以安徽大学“绿色通道”报名现场 合肥工大: 这里有群“莘莘人” 姻本报通讯员张瑾 在合肥工业大学屯溪路校区学生宿舍区的东南角,有个经营学生生活必需品的小超市,因为商品质优价低、服务热情周到,在屯溪路校区近2万学生中,几乎无人不晓。
它就是由一群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创办并自主经营和管理的“莘莘助学超市”。
为了培养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探索资助工作新模式,2008年初,合肥工大决定把原先经营超市、IP话吧、洗衣房的场所提供给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筹办勤工助学基地。
这年9月,当时还是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大三学生的董亮,看到勤工助学中心网站招聘助学超市店长的启事,兴冲冲地报了名,通过竞聘演讲,他成为莘莘助学超市第一任店长。
2008年10月,董亮在全校经济困难学生中首批招聘了23人,不到半年,人员扩充达50多人。
他们每天从早上7时一直营业到夜里12时,工作人员分为三个班次,通常一个班次四五个人。
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超市规定每人每周工作不超过40个小时,如有同学因超市工作影响学业,立即劝退。
这群在助学超市兼职的本科生、研究生,其中不乏学业优秀者,但是经营管理超市都是头一遭。
不会安装货架、不知如何摆货,他们就 悄悄地跑到其他超市“学艺”,找专业人士请教;不知如何定价,他们就分成四五个组,进行市场调研;没有供货商,他们就一家家地和商家谈。
就这样,2008年11月18日,莘莘助学超市正式开业。
董亮清楚地记得,开业一个月后,营业额就基本稳定在每日七八千元,半年后超市营业收入最高时达到了一天1万元。
现在的董亮已在中国平安财产保险公司工作两年,他还会经常回莘莘助学超市看一看。
他回忆道,超市创办初期,大家除了学习,业余时间几乎都扑在莘莘超市里,“个中的辛苦及成功后的喜悦,现在想起来都难以平静”。
本科时曾两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柴晓辉已在莘莘助学超市做理货员3年,是目前工作时间最久的一个学生。
他说,在莘莘助学超市工作非常开心,尤其喜欢每周一次的例会,来自全校各学院的同学就超市经营发展和学业上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气氛融洽,互相能学到许多东西。
唯一的遗憾就是从未被评上每月一次的‘优秀员工’”。
今年6月才升任店长的管理学院会计专业大四本科生夏宝藏,是超市的第五任店长,也是助学超市第一位女店长。
她希望通过自己 的努力,使超市正常稳定运营,各项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并争取购物环境及所有工作人员的福利继续有所改善。
据她介绍,超市现有员工38人,其中研究生8人、本科生30人,员工月平均工资已达450多元。
令人欣慰的是,所有莘莘人在创业能力和个人素质得到提升的同时,并未因为超市的工作而影响学业。
近四年来,曾经在超市工作并已毕业的158名学生中,保送和考取研究生25人,获得国家助学金75人,获得各类奖学金96人,还有一些毕业生已在中国电信、一汽集团、中国平安、中兴通信、格力、京东方等大型企业工作,就业率达100%。
莘莘助学超市的成功创办,实现了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的有效结合。
之后,学校又将“莘莘模式”加以复制,在翡翠湖校区开辟了大学生勤工助学基地“菁菁学园”和“二手书店”,并再次成功。
合肥工大学生资助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莘莘助学超市实现了学生资助工作由单纯的“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它虽然不能带给学生专业知识,却能让所有参与超市工作的经济困难的学生学会自立自强,学会互帮互助,学会与人沟通、与社会沟通。
“我是一只丑小鸭,是‘五特’帮扶工程让我找回了丢失的翅膀,成为一只充满自信的白天鹅。
”安徽建筑工程学院2008级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小卓拿到了某知名企业的offer。
眼前这个洋溢着青春光彩的女孩,与三年前迷茫自卑的女生判若两人。
小卓来自福建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作为村子里寥寥可数的女大学生,她在入学后尴尬地发现山村中美丽的白天鹅不过是都市里的丑小鸭。
家庭经济困难和手部轻度残疾,让小卓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
大一结束,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让小卓产生了退学的念头。
辅导员和系院及时发现了小卓的问题,将其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和身体特殊疾病的学生列入“五特”群体学生教育管理档案,并纳入了“五特”学生数据库。
学生处帮助她落实了国家助学金,安排了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并每学期发放800元的残疾学生生活补助。
学校还把小卓纳入“五特”教育“一帮一”结对帮扶计划,由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协调安排了一名退休老教授与小卓结对帮扶。
老教授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让小卓重新定位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对于像小卓这样面临困境的学生,学校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特殊群体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对 ﹃安 五徽 特建工 帮: 扶 姻﹄让 本 报通讯 寒 员周叶 门 君张云 学 子 美 丽 蜕 变 家庭经济特殊困难、身体有特 殊疾病、心理有特殊障碍、学习和就业有特殊困难、处 于特殊敏感期等五类学生特殊群体进行帮扶(简称 “五特”学生)。
据悉,学校目前有在校学生1.5万人,其中70%学 生来自农村家庭,其中2012年贫困生占在校生近 30%,特困生近700多人,占在校生总数的5%。
另有身 体残疾和重大疾病学生近20人。
这部分学生的学习、 生活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有些学生还有严重的自卑情 绪。
“不抛弃、不放弃,争取让每一个特殊群体的学生 都能健康成长,是我们的目标。
”安徽建工学院党委学 工部部长徐庚阳说。
近几年来,学校积极推进实施“
特”群体教育帮扶工程,努力争取校友和社会资源,先 后在学校设立了“同济助学金”、
“信达奖助学金”、“常 青街道助学金”、“院长奖学金”、“皖维奖助学金”、“科 大讯飞智元奖学金”等多个社会类奖助学金,并申报 获得宝钢基金会的资助。
2011年,学校年度奖励资助 总金额达1625.6万元,近5000名学生受益。
“济困意在助学,扶弱更为励志”,学校每年在受 奖助学生中开展“五个一”主题教育活动。
“寄一封家 书、看一本励志读物、听一场讲座、做一次志愿服务、 写一篇年度成长报告”,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解 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实现济困与励志双重目标。
学校 每年举办“自立自强、励志成才、报效祖国”大学生演 讲比赛,很多家贫志坚的学子走向讲台,分享自己的 成才经历,成长为美丽的白天鹅。
社址院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一条乙
猿号邮政编码院员园园19园新闻热线院园员园原愿圆远员源缘8382614597广告发行院园员园原愿圆远员458682614588传真院园员园原愿圆远员4586广告经营许可证院京海工商广字第8037号零售价院1援0园元年价院228元解放军报印刷厂印刷

标签: #培恩集成灶排名多少 #宁波大学 #多少钱 #江门 #复试 #黄冈 #豫章 #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