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都,蓝飘尔净水器排名多少

净水器 1
91 中国·成都 目录 论坛简介........................................................................2会议须知........................................................................3论坛宗旨..........................................................................5论坛日程........................................................................6代表名单........................................................................10召集人简介.......................................................................13专家简介..........................................................................14摘要文集.........................................................................15 论坛简介 为将中国科学院学部建设成为创新思想活跃、学术作风严谨的我国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切实发挥学部的学术引领作用,并为决策咨询工作提供科学技术支撑,中国科学院学部常委会十六届十二次会议决定开展“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简称“论坛”)活动。
论坛活动是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统一领导下、各学部常委会和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等共同承办的高层次学术活动,着眼于科学技术前沿探索、系统评述和前瞻预测。
论坛旨在推动前沿科学理论和技术探索,促进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系统深入开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及国际学术交流,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倡导科学民主,鼓励学术争鸣,充分发挥学部对我国科学技术前沿和未来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
论坛特邀若干报告人做主题报告,鼓励与会院士、专家围绕主题进行自由讨论,向社会开放。
特邀的报告人为科研一线的优秀科学家,重视邀请国外专家和优秀青年学者。
科学探索无止境,百家争鸣创新篇。
中国科学院学部愿为中青年科技专家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共同促进学术繁荣,为促进我国科技发展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

2 会议须知 热烈欢迎各位代表参加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控制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为保证您在会议期间的工作、生活顺利,请您注意以下事项:
一、外地参会代表报到及用餐 ⚫参会代表入住成都世外桃源酒店(成都市科华北路69号,电话:028-85589999)。
报到时间及地点:4月8日下午(酒店前台)用餐安排:4月8日晚餐(一楼普罗旺斯西餐厅,自助餐,报到时可领餐券)4月9-10日早餐7:00-8:30(一楼普罗旺斯西餐厅,凭房卡自助)⚫参会专家请直接到会议地点报到。
报到时间:4月9号上午8:50前会议期间用餐,集体安排自助餐(报到时领餐券)。

二、会议地点与接送 会议地点:世外桃源酒店三层芙蓉厅会议将提供专车接送站服务,有接送站需求的参会代表请与保障组吴超联系(电话:/)。

三、会议注意事项 会议期间,参会代表凭会务组制发的证件参加会议活动及用餐,请妥善保管有关证件。
参会代表请遵守会议时间,会场内禁止吸烟。

3 四、会务组人员及联系方式 祁振强李文婷王森 李响乔建忠
五、特别说明 “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开展的高层次学术活动,着眼于科学技术前沿探索、系统评述和前瞻预测。
为共同推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让学术思想广泛传播,中科院学部将对论坛的报告进行录制并在剪辑加工之后发布到互联网进行传播。
现特此声明,如您对此有异议,可与会务组工作人员联系,协商解决。

4 论坛宗旨 推动前沿科学理论和技术探索,促进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系统深入开展,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倡导科学民主,鼓励学术争鸣,启迪创新思维。
论坛指导委员会 主任:黄琳委员:陆元
九、戴汝为、陈定昌、陈翰馥、吴宏鑫、 管晓宏、包为民、姜杰、郭雷、谭铁牛、房建成、王巍 执行主席 包为民院士、郭雷院士 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 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 协办单位: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宇航智能控制技术重点 实验室)、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空间智能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杂志社、四川大学
5 论坛日程 4月9日上午开幕式 主持人:包为民院士论坛背景及参会嘉宾介绍 9:00-9:05 马卫华所长 航天承办单位领导致辞 9:05-9:10 李言荣校长 四川大学领导致辞 9:10-9:15 报告人郭雷院士包为民院士 与会院士讲话 9:15-9:30 学术报告主持人:房建成院士 工作单位 报告主题 时间 中国科学院 系统控制中的几个基本理 论问题及进展 9:30-10:00 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智能控制技术发展的思考10:00-10:30 乔红吕金虎焦李成 茶歇,合影(酒店大厅前门) 10:30-10:45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受人启发的智能机器人 系统 10:45-11:10 分布式群组协同控制理论 及其应用 11:10-11:35 基于深度学习的复杂场景 解译与目标识别 11:35-12:00 午
餐(一楼普罗旺斯西餐厅) 12:00 4月9日下午 学术报告主持人:管晓宏院士
6 段广仁张纪峰高会军周东华 关新平郭雷杨莹张化光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控制系统参数化设计—理论方法、实际应用与前景展望13:30-13:55 基于有限信道和量化数据 的系统建模与控制 13:55-14:20 具有通讯约束的网络化 控制理论与应用 14:20-14:45 高速列车制动控制系统 实时故障诊断技术 14:45-15:10 茶
歇 15:10-15:40 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大学东北大学 网络系统的分布式感知与 协同控制 15:40-16:05 复杂系统干扰抑制与补偿 方法及其应用 16:05-16:30 大型船舶动力系统故障 诊断与健康管理 16:30-16:55 海底管道安全检测/监测 新理论与技术 16:55-17:20 研讨交流 17:20-17:50 报告人 晚
餐(一楼普罗旺斯西餐厅) 4月10日上午 学术讨论主持人:郭雷院士 工作单位 报告主题 18:00时间 管晓宏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智能时代的系统工程08:40-9:10 房建成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量子传感技术的发展与展望9:10-09:40 宋征宇范彦铭段志生 茶歇 9:40-09:55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运载火箭上升及着陆段 研究院 自主飞行轨迹规划技术 中航工业 飞机飞行控制技术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北京大学 多导弹协同观测与制导问题研究 09:55-10:2010:20-10:4510:45-11:10
7 梁晓庚胡德文 贾英民黄江川黎湘蔡开元 付梦印施闯石勇田捷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空空导弹制导控制技术未11:10-11:35来展望 国防科技大学脑网络与脑机交互 11:35-12:00 午餐(一楼普罗旺斯西餐厅) 12:00 4月10日下午 学术报告主持人:包为民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间运动再现中的重力 补偿技术 13:30-13:55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深空探测器控制技术研究 第五研究院 进展和前瞻 13:55-14:20 国防科技大学 雷达目标识别与电磁特征 控制技术 14:20-14:4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软件可靠性评估:一种全局渐
14:45-15:10 近最优的自适应测试策略 茶歇 15:10-15:30 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新型高动态陀螺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编队目标的北斗精准相对定位技术研究 15:30-15:5515:55-16:20 中国科学院大学最优化数据挖掘与生物医学16:20-16:4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肿瘤影像信息智能获取与分析:前沿方法、系统设备16:45-17:10与临床应用 研讨交流 17:10-17:40 会议总结:执行主席包为民院士 17:40-17:50 晚餐(一楼普罗旺斯西餐厅) 18:00 注:专家交流每个报告20分钟,提问、讨论5分钟。

8 序号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会议代表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姓名 单位论坛报告人(按报告顺序排列) 职务/职称 郭雷包为民管晓宏房建成乔红吕金虎焦李成段广仁张纪峰高会军周东华关新平郭雷杨莹张化光宋征宇范彦铭段志生梁晓庚胡德文贾英民黄江川黎湘蔡开元付梦印施闯 中国科学院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 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北京大学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 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院士院士院士院士研究员教授教授教授研究员教授教授教授教授教授教授研究员研究员教授研究员教授教授研究员教授教授教授教授
9 序号2728 姓名石勇田捷
1 黄琳
2 吕跃广
3 王巍
4 李言荣
5 周志成
6 李孝珍
7 段培虎
8 李倩
9 王俊峰 10高志华 11陈伟芳 12刘烃 13沈超 14徐占伯 15贾庆山 16冯志玺 17汤国建 18胡以华 19刘振 20杨星 21王佳楠 22乔栋 23熊兴中 24程玉华 25邹俊成 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讨院士专家及参会代表 北京大学中国北方电子设备研究所 航天科技集团四川大学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电子科技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 10 职务/职称教授 研究员 院士院士院士院士院士教授博士助理常务副院长/教授书记/副院长教授教授教授教授副教授讲师教授教授副教授高工教授副教授主任院长/教授助理研究员 序号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 姓名祁振强郝宇星李天任郑雄李劲东仲小清秦同阚宝玺冯登国陈性元马卫华禹春梅柳嘉润肖利平杨威李文婷王会霞巩庆海路坤锋张辉白文艳张玉刘磊李响 单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北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职务/职称副部长/研究员 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型号总师/研究员 处长博士后 处长院长/研究员副院长/教授 所长副所长室主任室主任室主任副处长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副所长副处长 11 召集人(论坛主席)简介 包为民院士 制导与控制专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信息处理专业。
现任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
作为中国航天运载器总体及控制系统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相结合,为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多项殊荣,是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郭雷院士 系统与控制科学家。
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系,1987年在中科院系统科学所获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科院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主任。
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会理事长,中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973计划顾问委员会委员等。
1995年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8年当选美国IEEE会士,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随后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会士,并被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曾获IFAC颁发的青年作者奖与杰出服务奖,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会旗舰刋物SIAMReview的SIGEST论文荣誉。
2019年获美国IEEE控制系统学会颁发的波德讲座奖(HendrikW.BodeLecturePrize)。
曾先后两次应邀在三年一度的IFAC世界大会上作大会报告,并曾在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ICM)上作邀请报告。
12 控制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 报告人简介 管晓宏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别于1982、1985年获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士与硕士学位,1993年获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电气工程系博士学位;1993-1995年任美国PG&E公司高级顾问工程师,1999-2000年访问哈佛大学,1995年起先后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电子与信息学部主任,1999-2009年任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0年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自2001年起先后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组成员、双聘教授,2003-2008年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主任。
管晓宏院士是IEEEFellow,目前担任IEEETransactionsonSmartGrid编辑,主要从事复杂网络化系统的经济性与安全性,电力、能源、制造系统的优化调度,资源竞标和博弈分析,网络信息安全,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包括智能电网、传感器网络等领域的研究。
房建成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务副校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惯性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中英空间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中方理事长。
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均排名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1),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排名1)。
荣获首届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等。
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3 控制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 控制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 控制科学与技术 摘要文集 2019年4月中国成都 摘要文集目录 14 控制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 目录 系统控制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及进展.............................16智能控制技术发展的思考.........................................17网络与智能时代的系统工程.......................................18量子传感技术的发展与展望.......................................19受人启发的智能机器人系统.......................................20分布式群组协同控制理论及其应用.................................21基于深度学习的复杂场景解译与目标识别...........................22控制系统的参数化设计——理论方法、实际应用与前景展望...........23基于有限信道和量化数据的系统建模与控制.........................25具有通讯约束的网络化控制理论与应用.............................26高速列车制动控制系统实时故障诊断技术...........................27网络系统的分布式感知与协同控制.................................28复杂系统干扰抑制与补偿方法及其应用.............................29大型船舶动力系统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30海底管道安全检测/监测新理论与技术..............................31运载火箭上升及着陆段自主飞行轨迹规划技术.......................32飞机飞行控制技术...............................................33多导弹协同观测与制导问题研究...................................35空空导弹制导控制技术未来展望...................................36脑网络与脑机交互...............................................37空间运动再现中的重力补偿技术...................................38深空探测器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和前瞻...............................39雷达目标识别与电磁特征控制技术.................................40软件可靠性评估:一种全局渐近最优的.............................41自适应测试策略.................................................41新型高动态陀螺关键技术及其应用.................................42编队目标的北斗精准相对定位技术研究.............................43最优化数据挖掘与生物医学.......................................44肿瘤影像信息的智能获取与分析:前沿方法、系统设备与临床应用......46 15 系统控制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及进展 中国科学院郭雷本报告将简要介绍研究团队近年来围绕下列三个基本问题所开展的理论研究和初步探索:1)系统涌现问题:复杂系统中局部相互作用的个体如何导致宏观集体行为?这是系统学的基本问题。
2)反馈能力问题:反馈作为智能行为的关健机制和控制系统中最核心概念,它究竟能对够对付多大的非线性与不确定性?其最大能力的边界是什么?能否建立PID等经典控制器的理论基础和设计规律?3)博弈控制问题:当被控对象的动态行为超越传统工程对象并具有博弈等智能行为时,如何建立相应的控制理论? 16 控制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 智能控制技术发展的思考 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包为民当前科技发展已经助推世界进入智能化时代,政府和业界都高度关注和投入,行业对手也咄咄逼人。
作为控制科学与技术的从业者,学科后续如何发展,值得冷静的思考。
报告回顾了控制理论和技术发展的历程,梳理了各个时期阶段的特点,分析了当前的智能控制时代这个阶段的内涵界定和典型特征。
从能源、交通、产业、航天的背景对于智能控制发展的需求,尤其是结合航天典型背景进行了展开分析。
并围绕智能控制技术后续的发展思路、控制技术的智能化阶段的5个方面、2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介绍。
最后,就智能控制技术后续的发展与大家一起探讨。
17 网络与智能时代的系统工程 西安交通大学管晓宏系统工程源于航天、航空、军事工程领域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其关键科学理论与技术不仅为复杂系统的设计优化、国防和国家安全重大工程的高效实施奠定了基础,同时帮助人类提高了国民经济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改善了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物理融合是新世纪科技发展的趋势。
本报告主要汇报网络与智能时代的大环境下,制造、能源、交通、航天航空等领域对系统工程的重大需求,相关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系统工程在新时代可能产生的关键基础理论与技术,对即将到来的新工业革命、新技术革命和新能源革命可能发挥的作用。
18 控制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 量子传感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房建成随着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传感技术步入量子化时代。
基于磁、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的量子传感器具备超高精度和小型化潜力,是仪器仪表的发展趋势,诸多基本物理计量基准也已实现了量子化。
量子化、微型化技术,将引领下一代传感器的发展,带来技术的革命。
本报告重点介绍了原子钟、原子陀螺仪、原子磁强计这三类量子传感器的关键技术、发展现状与应用展望。
并且针对医疗成像技术领域,重点介绍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瓶颈,而后详细阐释了国内外极弱磁测量在医学方面的进展。
SERF原子自旋磁强计作为国际的学科前沿与研究热点,具备易于阵列化、人体可穿戴及可移动测量的优势,是下一代脑磁测量装置的发展方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立足于医工结合,瞄准未来世界最高分辨率的脑磁成像装置,大力发展SERF原子自旋磁强计技术与心脑磁医学的交叉研究,力争为医学成像技术领域带来新的突破。
19 受人启发的智能机器人系统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乔红 乔红,研究员,机器人理论与应用专家,在受人启发机器人决策、感知、控制及结构设计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创新贡献。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她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者。
目前担任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并建立北京市“手-眼-脑”融合智能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当选IEEEFellow,作为中国籍学者首次当选并连任全球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机器人学会——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管理委员会成员(会员1万4千人,委员会成员18人),2018年IEEE机器人先锋奖提名委员会成员。
普通机器人高性能作业能力是机器人广泛高端应用的主要瓶颈,也是该领域核心问题之
一。
传统方法通过提高机器人本体和传感等单元系统精度实现高性能操作,依赖机械和材料等多领域协同发展,周期长,成本高。
本次报告深入借鉴人体神经机制、认知和行为模式,围绕受人启发机器人系统,介绍从基础理论、技术创新到工程应用的系统性研究工作。
针对在机器人高精度操作中,传统方法没有像人那样系统利用环境及充分考虑与环境的融合,导致对机器人本体和传感精度过于依赖,造成系统成本过高甚至某些任务无法实现的问题。
报告将介绍一套模拟人的行为机制以及基于多空间分析,实现低成本机器人的高精度操作的方法。
解决了机器人快速稳定感知、协调感知与决策的难题。
另一方面,传统方法通过增加传感信息和分析多种情况提高系统可靠性,但依然难以实现高可靠性能。
基于人体各单元传感和控制精度不高,但仍能在多情况中高可靠精准完成任务这一特点,报告将介绍受人体神经机制和运动系统启发的机器人认知和新结构-控制模型,并就不同方法的特点展开讨论。
20 控制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 分布式群组协同控制理论及其应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吕金虎吕金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院长,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02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并获全国优博。
2002年至今,先后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博士后、助研、副研、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2004-2005,任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博士后;2005-2006,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VisitingFellow。
主要从事网络动力学与协同控制等研究。
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装备预研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前沿科学重点项目等。
根据WebofScience,总他引13200次,h指数58,单篇最高他引1143次,全球高被引学者;14项授权发明专利应用于国防等领域。
获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排名第一,1项排名第二),2018年教育部发明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
现任全国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联盟理事长,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副理事长等。
IEEEFellow、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ialInformatics的Co-Editor-in-Chief。
2017年IEEE工业电子学会年会大会共同主席、2013年亚洲控制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等。
主要介绍几类典型复杂多自主体系统的分析与控制理论及其应用。
首先介绍复杂动态网络的牵制控制与同步理论与方法。
其次,介绍广义离散二阶多自主体系统的一致性,一般耦合系数下多自主体系统的收敛率,分布式协同算法的异步实现等基础理论与核心关键技术问题。
最后,简要介绍上述理论在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动态组网和国防领域中的应用。
21 基于深度学习的复杂场景解译与目标识别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焦李成焦李成,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西安电子科 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部主任、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智能感知与计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智能感知与计算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智能信息处理科学与技术”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主任、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专家、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副理事长、IET西安分会主席、IEEE西安分会奖励委员会主席、IEEE计算智能协会西安分会主席、IEEEGRSS西安分会主席,IEEETGRS副主编、教育部创新团队首席专家,IEEEFellow、IETFellow、首批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CCF杰出会员,连续五年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榜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人社部博士后管委会评议组专家,曾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1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1996年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
一、二层次),陕西省首批“三五人才”第一层次。
焦李成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感知与计算、图像理解与目标识别、深度学习与类脑计算,培养的十余名博士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提名奖及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奖。
研究成果获包括青年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省部级一等奖以上科技奖励十余项,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神经网络系统理论》、《免疫优化计算、学习与识别》、《图像多尺度几何分析理论与应用》、《深度学习、识别与优化》等专著二十余部,五次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奖励及全国首届三个一百优秀图书奖。
所发表的论著被引用超过33078篇次,H指数为74。
场景解译和目标识别是目前视觉智能感知领域中较为重要的问题,在许多实际计算机视觉及遥感影像处理应用场景中,如无人驾驶、增强现实、战场态势感知等,都对场景解译和目标识别的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传统的基于“特征工程”的处理技术已难以满足应用需求。
人脑信息处理的显著注意、层次化感知和稀疏感知等机制,给复杂场景解译和目标识别带来了新的机遇。
本报告围绕深度学习技术,介绍实验室在场景解译与目标识别方面的研究进展。
22 控制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 控制系统的参数化设计——理论方法、实际应用与前景展望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段广仁 段广仁,教授,CAAFellow,IEEEFellow,IETFellow;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控制理论与制导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他1991年破格晋升哈工大教授、199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0年受聘为哈工大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5年任“鲁棒控制理论及其在航天控制中的应用”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项目负责人、2010年任国家某重大专项制导控制基础研究领域“十二五规划”重大合同项目负责人;同年任“航天飞行器的鲁棒控制理论与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负责人;2016年任“空间翻滚目标捕获过程中的航天器控制理论与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负责人。
现(曾)任中央军委科技委国防科技专业专家组成员、国家863计划航空航天领域“十一五”专家组成员、两个国防973项目专家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信息学部委员、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空间智能控制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第
一、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与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EuropeanJ.Control等国内外刊物编委。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另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发表SCI论文270余篇,出版英文著作3部,出版的一部中文著作获得第八届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和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
培养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兼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在所培养的博士生中,已有人成长为IEEEFellow,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本报告主要介绍了关于控制系统参数化设计的现状和展望。

1、鲁棒控制系统的参数化设计介绍了一类广义西尔维斯特矩阵方程的统一的直接、显式完全参数解,给出了正常、广义和高阶线性系统广义特征结构配置的简单、完全的多种反馈控制律参数化公式,并阐述了线性系统的鲁棒控制参数化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基本思想。

2、受限控制系统的参数化设计作为控制饱和问题的技术瓶颈,非线性参量黎卡提方程的求解问题通过转换为参量李雅普诺夫方程得以解决,从而出现了基于参量 23 李雅普诺夫方程的低增益设计方法以及输入受限系统的全局、半全局和局部镇定控制律的参数化设计理论与方法。
遗留15年之久的Teel问题也得到解决。

3、飞行器控制系统的参数化设计控制系统参数化设计理论和具体的飞行器对象相结合,自然产生了椭圆轨道航天器交会、月球软着陆和高速大机动导弹机动等飞行器控制的参数化方法。
我国某些飞行器型号的仿真和“天通一号”移动通信卫星姿态控制律设计都是控制系统参数化设计方法的成功应用。
参数化控制方法得到过自校正控制创始人
K.Åström的关注,以及包括IFAC往届主席
V.Kucera和IEEE终身会士
A.Saberi在内的诸多学者的广泛引用和高度评价。
除了“天通一号”卫星的姿控系统设计外,参数化设计方法还被国内外学者成功应用于结构振动、空间交会、电力系统、四旋翼飞行器和焊接机器人等多种实际对象的控制系统设计、仿真和实验。
作为一种先进、实用的控制方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应用上,参数化设计都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报告最后阐述了控制系统参数化设计方面可能出现的最新进展和关于后续热点方向的展望。
24 控制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 基于有限信道和量化数据的系统建模与控制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所张纪峰张纪峰,1985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系,1991年博 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系统所,现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所所长。
研究方向为随机系统、有限信息系统、多自主体系统的分析与控制等。
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9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荣誉证书,2010年和2015年先后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4年当选为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Fellow),2016年当选为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会士(IFACFellow)和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2018年当选为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
先后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系统科学评议组召集人、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是科普期刊《系统与控制纵横》的创刊主编,《系统科学与数学》、《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IEEETrans.onAutomaticControl、SIAMJ.onControlandOptimization、IEEEControlSystemsLetters等的主编、副主编、编委;中国控制会议、中国系统科学大会、全球智能控制与自动化(WCICA)、第20届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世界大会等多个系统控制领域重要学术会议的副主席、程序委员会主席、副主席。
在大规模网络化系统控制中,如何降低各节点系统的数据测量、传输的成本,消除测量、传输等环节的不确定性给闭环系统性能带来的不良影响,是控制理论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极具挑战性难题,因为这从理论上,需要解决“为完成一个给定的控制任务,到底需要多少信息量”的问题,从方法上,需要解决多自主体系统通信与控制一体化设计的问题。
本报告将介绍我们研究小组近年来在这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果,包括多自主体系统通信与控制一体化设计方法,基于小容量信道的趋同控制设计与闭环系统性能分析,基于量化数据、集值数据的系统辨识与适应控制等。
25 具有通讯约束的网络化控制理论与应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会军高会军,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导、理学院院长、航天学院智能控制与系统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IEEEFellow。
在网络化控制、光机电一体化装备、机器人智能系统等领域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在IEEE汇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论文被SCI期刊他引1万余次,他引H因子65,出版英文专著4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
2014年和2008年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五)。
目前担任IEEE工业电子学会执委会委员(AdComMember)、IFAC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理事会成员(CouncilMember)、香港大学荣誉教授。
在国际期刊IEEETrans.IndustrialElectronics担任共同主编,并担任Automatica及5个IEEETransactions系列汇刊编委,在10余个国际会议上担任大会主席或程序委员会主席,在IECON,IEEESMC等国际会议做大会报告10余次,是全球高被引学者。
网络化控制的分析与综合受到科学界和工业界的关注。
与传统的点对点控制系统相比,网络化控制具有成本低、灵活性强、易于重新配置等优点,并在电网、配水网络、运输网络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控制回路中引入通信信道也会带来一些网络引发的关键问题,如可变传输延迟、数据包丢失、数据包乱序、编解码误差等,这些问题会给系统性能带来严重挑战,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使系统失稳。
本报告将首先介绍一些网络化控制与状态估计的研究成果。
在此基础上,介绍网络化控制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双网环境下工业生产过程运行优化控制方法。
26 控制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 高速列车制动控制系统实时故障诊断技术 山东科技大学周东华 周东华,CAA/IET/IEEEFellow,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浙江大学博士后。
曾任北京理工大学副研究员、德国洪堡学者、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学者、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主任。
目前任山东科技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教授(双聘)。
主要研究动态系统故障诊断、容错控制与运行安全性评估理论等。
已主持国家973课题、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
已出版学术专著7部,发表IEEE汇刊和Automatica论文80余篇。
目前任IFAC技术过程故障诊断与安全性技术委员会委员,第七届“控制科学与工程”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技术过程故障诊断与安全性专业委员会主任等。
已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类一等奖6项。
曾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博士后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领军人才等称号,并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优秀创新群体负责人。
安全运行是高速列车系统研发和应用的首要问题,关乎国计民生。
任何故障或安全隐患若不能实时诊断并得到有效处理,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甚至导致灾难性后果。
高速列车安全运行的关键是列车的信息控制系统,包含列车网络系统、运行控制系统,牵引变流系统和制动控制系统等。
而故障诊断则是高速列车信息控制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核心技术。
尽管高速列车已采取了超限报警等故障检测措施,大大提高了运行的安全性,但是微小故障、间歇故障、闭环故障、复合故障的诊断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此外,列车运行产生的大数据也对故障诊断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报告将主要围绕其中的制动控制系统开展研究,介绍项目组在上述故障诊断方向取得的一些研究进展。
27 网络系统的分布式感知与协同控制 上海交通大学关新平关新平,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IEEEFellow,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
主要从事工业网络系统、水下网络系统的分布式感知和协同控制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2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专项首席科学家。
出版专著3部,先后在IEEETransaction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20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引用,连续多年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
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排名第
1、第2),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排名第1),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第1),获得国际“IEEE模糊系统汇刊杰出论文奖”及会议最佳论文奖2项。
关新平教授现为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先后担任IEEETrans.Systems,Man&ics-PartC,IEEE/CAAAutomaticaSinica等6个中英文期刊编委。
目前担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系统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制造业等国民经济重要行业,也出现在海防等国家安全领域。
这类融合控制和信息通信的多维动态系统,具有维度高、动态性强、通信协议和配置深度嵌入等特性,对其分析和设计面临挑战,缺乏系统解决方案。
报告将从系统与控制的视角,探讨“网络系统”的内涵和外延,从大型工业过程监控、重大设施和装备远程操控等实际需求出发,重点阐述泛在感知、协同控制、感传控一体化等基础性问题的研究进展。
具体内容涉及网络系统分布式感知与实时可靠传输联合设计方法、耦合系统级联递推和关联分散协同控制方法、“感知-传输-控制”一体化设计架构及感知反馈机制。
报告将介绍基于自主知识产权MicroRF协议栈构建的网络系统实验平台,及相关研究成果在钢铁制造过程监控、海空协同监测中的应用。
28 控制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 复杂系统干扰抑制与补偿方法及其应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国家级实验室郭雷教授郭雷,1966年生于山东省曲阜市。
1997年获得东南大学 博士学位,1999至2003年期间曾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IRCCyN、英国拉夫堡大学、曼彻斯特理工大学以及日本冈山县立大学等开展合作研究。
2003至2006年任东南大学教授。
2006年至今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现任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国家级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市智能感知与控制一体化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教育部“飞行器抗干扰控制理论与应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和科技部“飞行器先进导航与控制系统技术”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
他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研究方向为复杂系统抗干扰控制理论及其应用。
已发表SCI论文1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
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国家级科技奖励,以及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
干扰的存在严重影响控制系统的精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抗干扰控制是现代控制理论的核心问题之
一。
含有多源干扰和非高斯随机干扰的复杂系统的抗干扰控制问题长期以来是控制理论的难题。
针对传统抗干扰控制方法的理论局限性,本报告介绍了多源干扰系统复合分层抗干扰控制方法、非高斯系统非线性随机分布控制方法的发展过程及研究进展,以及理论方法在航天控制技术等实际工程领域的成功应用。
最后,对抗干扰控制理论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展望。
29 大型船舶动力系统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 北京大学杨莹杨莹,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在基于模型/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检索论文120余篇。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
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技术过程的故障诊断与安全性专业委员会委员,过程控制委员会委员,数据驱动控制、学习与优化专业委员会委员,IEEE高级会员。
高技术船舶已经成为当今船舶制造与航运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故障诊断和健康管理技术是高技术船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力系统被称为船舶的“心脏”,动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是决定船舶任务完成度及可靠性的重要保障。
本报告以大型船舶动力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船舶运行安全性与经济性为目标,探讨了健康状态实时监测、故障预测与状态评估、故障诊断与协调控制理论及关键技术,为机理模型难以建立的复杂工程系统建立了数据驱动的生命周期管理理论与设计方法。
30 控制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 海底管道安全检测/监测新理论与技术 东北大学张化光张化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
现任东北大学校长助理及智能电气科学研究院院长、IEEEFellow、国际IEEE计算智能学会自适应动态规划和增强学习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自动化学会能源互联网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权威杂志《Automatica》《IEEETransactionsonFuzzySystems》《IEEETransactionsonNeuralNetworkandLearningSystems》《IEEETransactionsonSMC,PartB》副主编、国内知名杂志《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电机与控制学报》编委。
主要从事复杂工业过程自动化、电力系统与电力传动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模糊控制与智能控制、非线性控制和混沌控制等领域的研究。
深海油气管道的安全运行是深海油气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有深海管道复杂条件下的管道安全检测/监测理论与技术不完善,导致其成为海底管道安全运行的瓶颈问题。
我们在国家重大仪器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根据海底管道面临的问题提出一种立体的海底管道安全检测/监测理论和方法。
在该方法中,建立了以异构场理论为核心的全新内检测理论与技术,并研制了内检测装置,能够完成海底管道复杂条件的缺陷检测,实现管道的精确体检;建立了以基于模糊双曲正切模型的混沌同步为核心的理论与技术,并开发了实用系统,能够实现对微弱泄漏的快速检测报警,并能实现管道内检测的实时跟踪与定位。
31 运载火箭上升及着陆段自主飞行轨迹规划技术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宋征宇宋征宇,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 究院总设计师;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兼职教授。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联合会载人飞行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航天控制基础理论和新型运载火箭的研制,目前重点开展运载火箭自主飞行控制和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垂直回收技术等研究。
先后担任CZ-2F、CZ-
7、重型运载火箭等型号的副总设计师,新型中型运载火箭CZ-8总设计师。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曾获得中国青年五四杰出贡献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本文介绍在线轨迹规划对运载火箭自主飞行的重要作用,以及面临的关键技术和最新研究进展。
CZ-2F运载火箭采用的迭代制导技术在我国首次实现了基于确定目标轨道的在线规划,不仅入轨精度大幅提高,并且在运载能力有余量的情况下对推力下降故障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提高了飞行可靠性。
基于上述算法的持续演化,在省略调姿系统且推力不能调节等严苛约束下,仍能够满足大推力直接入轨和增加终端姿态约束等多种任务的需求,并成为新一代长征运载火箭的主流制导方法。
在上述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介绍了如何在推力下降故障下避免任务完全损失和火箭重复使用所催生的新需求。
首先,当出现发动机推力异常导致各飞行段之间的交接班条件不再满足设计要求时,通过剩余运载能力、目标轨道以及入轨点的联合寻优,将有效载荷送入最优停泊轨道,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坠落等严重损失并为救援提供基础;这已彻底颠覆了传统串行序贯式优化的轨迹设计。
其次,在火箭垂直返回的过程中,在末端动力反推段起点初始状态散布大、且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气动干扰条件下实现定点着陆,这就要求动态重规划以不断修正飞行轨迹。
针对上述需求,均需要解决实时收敛约束下的在线规轨迹划技术。
本文最后结合CZ-8/CZ-8R的研制进展对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介绍。
32 控制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 飞机飞行控制技术 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范彦铭 范彦铭,中航集团首席技术专家、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专业领域首席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航空学会导航、制导与控制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无人飞行器自主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仿真学会理事,北航、南航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31年一直从事战斗机飞行控制技术研究与系统研制,是我国数字电传飞行控制技术初创阶段的主要参研者和开拓者、发展阶段的领军者。
参加/主持了我国第一个四余度数字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研制;作为飞控系统总设计师,主持研制了J11系列陆基型飞机、J15系列舰载型飞机、“鹘鹰”四代机(歼31)、无尾飞翼布局无人作战飞机和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的飞行控制系统以及J11B和J15飞行训练模拟系统;负责完成了自“八五”以来多项国家重点预研项目;建立了从三代机电传控制系统、四代机飞机管理系统到无人机自主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发技术体系;构建了从主动补偿、主动控制到智能控制的多模态控制律设计方法,研制了多种不同用途和不同气动布局飞机的先进飞行控制系统,实现多个零的突破,填补多项国内空白,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重大创新,引领了航空飞行控制技术发展。
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和多项部级科技进步奖。
荣立部级一等功4次、二等功10次,荣获3次航空报国金奖和1次“飞鹘”杰出贡献奖。
国家发明专利11项,撰写重要研究报告100余篇,发表论文30篇。
报告内容源于作者31年来在多余度数字电传控制技术(ACT)、舰载机控制技术、无人机自主智能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和创新成就,阐释了所建立的飞行控制系统设计理念与原则、所提出的一种分布式系统架构、所建立的飞机系统综合控制方法、所构建的基于任务的战斗机多模态控制律以及相关的结构耦合振荡和电传自身极限环振荡抑制机理与方法。
阐述了所揭示的舰载机起飞/着舰的控制技术特点和运动机理,所提出的舰载机起飞/着舰的控制策略与方法、所设计的着舰导引控制逻辑、飞行控制律和自动油门控制律、所创建的舰载机起降模拟技术和评估方法。
阐明了所提出的一种智能等级的划分和自主智能飞行控制结构、所形成的基于运行阶段的无人机自主智能综合飞行控制管理策略、所构建的无人机“一键”从驶离停 33 机位到返回停机位全过程自主(自动)控制管理方案、所设计的飞翼布局无人作战飞机管理系统和控制律与控制逻辑。
最后,提出了控制技术在飞机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新的使命,阐述了飞行控制在飞机下一阶段发展所涉及的核心关键技术。
34 控制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 多导弹协同观测与制导问题研究 北京大学段志生 段志生,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先后多次访问澳大利亚、美国、香港开展合作研究。
任第10届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以及多个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先后发表SCI检索论文100多篇,2015年以来多次入选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
当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系统鲁棒控制、耦合系统协调控制、复杂网络控制理论与应用,航空航天飞行器控制等。
2011年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现任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导弹是现代战场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对于影响战斗乃至战争的胜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面对复杂战场形势,特别是隐身、高机动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导弹武器已经显示出了不足,需要在探测与制导方法层面寻求新的突破,以提高综合对抗性能。
针对此问题,多导弹编队协同探测与制导理论应运而生,如何在观测和机动能力受限的情况下,最大化地提高观测精度和扩大观测空域是该理论的两个关键问题。
为此,我们探讨了基于多智能体一致性指标的多导弹协同探测与制导问题:一方面,针对探测目标的属性和先验方位(由载机火控系统提供),提出基于导弹编队构型的分布式观测性能指标,优化出各个导弹的观测位置来达到最优的观测效果;另一方面,融合各个导弹的局部观测信息,协同实现对目标的空间精确定位,特别地,对于冗余的观测信息,采用基于信息可靠性权重的融合策略来尽可能地提高对机动目标状态的估计精度。
在目标机动条件下的多弹编队协同观测,需要编队各弹在动力学约束条件下动态调整,付出额外的控制代价,因此需要对相关制导优化方法开展研究。
通过编队飞行,多枚导弹以特定构型对目标进行多角度探测,对多源信息进行协同融合,最终提高观测性能,完成探测与制导任务。
初步的仿真结果,显示了相关方法的有效性。
35 空空导弹制导控制技术未来展望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梁晓庚梁晓庚,博士、研究员,我国红外空空导弹工程领域 领军人才,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科研一线从事空空导弹制导控制技术研究工作,先后担任总(副总)设计师主持了6个导弹型号研制,为提升我军空战能力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发明专利15项;编写学术专著2部、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培养博士生26名;荣立部级
一、二等功4次;入选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防系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现代战争首先是空中实力的较量,夺取制空权对战争胜负具有决定意义,空空导弹是夺取制空权的主要武器。
空空导弹的导航、制导控制(GNC)技术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更新,本文讨论了GNC软件的硬件化及配套的设计、评估平台设计,超大攻角飞行器稳定控制方法设计等。
36 控制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 脑网络与脑机交互 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胡德文胡德文,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主要从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
出版专著教材译著和论文集共10部,发表SCI检索论文210篇。
指导的研究生有12人获得全国全军和省级优秀学位论文奖。
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共2项。
本报告主要介绍脑网络与脑机交互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脑网络有效连接分析的随机动态因果建模理论与计算方法。
自发头动的神经机制和脑网络功能分化特性。
面向精神神经疾病的脑功能模式识别。
睡眠剥夺、失重及长期密闭环境等极限条件的脑状态评估。
脑机交互与移动平台操控等研究。
37 空间运动再现中的重力补偿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贾英民贾英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山东大学数学系控制理论专业学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硕士、博士,北航航空与宇航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出站留校任教至今。
曾先后获德国宇航院,德国“洪堡”基金会,日本学术振兴会,国家留学基金委等资助多次访问德国、日本和美国。
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004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1年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作为第一完成人分获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7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现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智能空天系统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研究兴趣包括:鲁棒与自适应控制、空间机器人与在轨服务等。
空间运动再现旨在利用先进的控制技术,将空间微重力环境对合作目标与任务的影响在地面重现出来。
为此,本报告将结合航天任务需求,围绕如何提高重力补偿精度,建立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微重力环境,为未来空间任务的实施提供地面验证等相关内容给予简单的介绍。
38 控制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 深空探测器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和前瞻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黄江川照片,黄江川,男,简介摘要 39 雷达目标识别与电磁特征控制技术 国防科技大学黎湘黎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ATR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
雷达目标识别领域专家,长期从事目标精细特征反演与识别的理论、关键技术和应用系统研究,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为我国空间攻防对抗能力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2)、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排名1、1、2、2、2),授权国防专利19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260余篇(SCI收录141篇,他引812次),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63专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973技术首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军科技领军人才。
雷达目标识别理论和实现技术一直是雷达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针对空间攻防对抗中的技术挑战,报告从雷达目标识别与电磁特征控制两个方面介绍了团队多年来的研究成果。
针对雷达目标精细化特征获取的理论难题,重点介绍目标结构、微动两类精细特征的反演技术,揭示了复杂目标叠加复杂运动对电磁波的调制机理,阐述了复杂运动条件下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微动目标电磁表征与参数估计方法,并介绍了相关理论与技术在实际目标识别系统中的应用。
运用所提的目标精细特征反演与识别理论成果,率先提出基于电磁特征控制的反识别电子战概念,重点介绍了多维度电磁特性精确模拟以及高速多目标高逼真实时生成技术,可有效提升对先进识别雷达的对抗能力。
最后,简要介绍了团队在雷达成像体制及特征表征研究方面的新进展。
40 控制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 软件可靠性评估:一种全局渐近最优的自适应测试策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蔡开元 蔡开元,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责任教授,教育部“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技术指导委员会主任,“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65年4月出生于福建莆田,1980年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分别于1984年、1987年、1991年在北航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之后留校工作。
1992年底任副教授。
1993年至1995年应聘在CentreforSoftwareReliability,CityUniversity,London工作,任ResearchFellow。
1995年10月任北航教授。
199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9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07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蔡开元、文传源),2009年获“中创软件人才奖”,并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软件可靠性与测试、软件控制论、可靠飞行控制等。
软件测试和软件可靠性评估是保障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软件可靠性评估中,一个重要的优化目标是使可靠性估计的方差最小,因为方差越小意味着可靠性评估将会越精确。
自适应测试是一种在线测试策略。
它借鉴了控制理论的思想,将测试过程作为控制对象,在线优化测试过程。
研究表明,自适应测试策略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缺陷检测率,还可以最小化软件可靠性估计的方差。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为了缓解自适应测试的计算代价问题,往往会牺牲一部分自适应测试的最优化性能。
在研究工作中,在自适应测试中引入了梯度下降法这种局部最优方法。
从理论上证明了该方法在降低计算复杂度的同时,还可以保证可靠性估计方差在用例选择局部最优的情况下,测试策略渐近趋近全局最优。
因此,该方法极大的改善了原有方法的性能,仿真和实验表明方法的有效性。
本报告还包括软件控制论的一些其他相关研究。
41 新型高动态陀螺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南京理工大学付梦印付梦印,男,南京理工大学教授。
长期从事导航、制导与控制领域的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和应用工作,率先研制出高精度陆用激光惯导系统并产业化;研制成功抗高过载陀螺及炮弹姿态自主测量系统;研制成功地面无人平台自主导航与控制系统,从陆用武器平台到制导弹药,为我国陆用武器系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973等基础研究项目、型号研制项目及重大军贸项目多项。
出版著作12部,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5项。
现代战争“非接触”、“精确打击”和“低附带损伤”的特点,使得精确制导弹药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弹药,世界各军事强国竞相发展和装备陆用精确制导炮弹。
受炮弹高过载、小空间、低成本及高可靠性约束,要求实现弹体姿态测量的陀螺必须具有抗高过载能力、高动态大量程角速率信息精确获取能力。
受中国传统大钟多曲面、抗高过载、振动稳定特征启发,发明了一种多曲面融合敏感结构,构建了数学模型,获得了该结构的数学表征,揭示了高过载能量经多曲面结构间传递、衰减的机理;突破了小尺度约束下敏感结构微米级形变检测关键技术,研制成功抗高过载钟形振子式角速率陀螺,在抗高过载能力及量程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制成功炮弹姿态自主测量系统,突破了制约炮弹制导姿态自主测量的核心技术瓶颈,并成功应用。
未来将进一步发展大量程、小型化高动态陀螺及其系统。
42 控制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 编队目标的北斗精准相对定位技术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施闯施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卫星 导航高精度信息处理理论、技术及应用研究,在我国北斗高精度定位与服务、多卫星导航系统融合、广域实时精密定位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在国家关键领域取得重大应用。
入选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第一批“万人计划”创新团队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北斗导航专项等科研项目十余项。
先后担任北斗导航重大专项“应用推广与产业化”专家组组长、“导航与位置服务”科技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副总设计师,国际卫星导航服务组织(IGS)武汉大学分析中心主任等。
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项排名1)。
发表论文220篇,其中SCI101篇,授权发明专利23项。
北斗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北斗的精准定位服务,是形成国家空时基准保障能力、提升北斗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北斗卫星导航的实时高精度定位通常是建立固定基准站,通过用户与基准站之间的差分实现精准定位。
但对于车辆、舰船、飞行器等协同编队的高精度定位,通过建立基准站和数据处理中心的方法,效率低、作用范围有限。
本研究采用各目标互为参照基准,随机组网,进行北斗的相对差分定位的方法,实现多目标的实时动态精准相对定位,精度优于5cm,响应速度0.1秒。
43 最优化数据挖掘与生物医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石勇 石勇,男,苗族,教授,博士生导师,籍贯湖南,1956年8月出生于成都。
1982年获得中国西南石油大学数学学士学位。
1983年就读于中美两国政府合办的中国科技管理培训中心(大连理工大学)。
1991年获得美国堪萨斯大学管理科学和计算机系统博士学位。
1991-2004年任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管理学院助理教授、信息科学和技术学院副教授、查尔斯-马克丽•德信息技术杰出讲座教授和数据挖掘实验室主任。
现任中国科学院大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联职理事长(法人代表);国际信息技术和量化管理学会主席;澳大利亚国家科学机构(CSIRO/ICT)兼职高级研究员。
石勇已出版了29部专著,在80多种国际著名的杂志与其他刊物上发表了350多篇学术论文。
他现在担任“国际信息技术和决策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InformationTechnology&DecisionMaking,SCI)和“数据科学年鉴杂志”(AnnalsofDataScience,Springer)的创立主编。
石勇连续五年入选爱思唯尔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连续三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2018年交叉领域)。
先后荣获了国际智能联盟科研贡献奖(2018)、两次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2,2016)、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应用贡献奖(2016)、PatternRecognition最佳论文奖(2013)、国际多目标决策学会最高奖励“康托学术奖”(2009)、“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2009)、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4)、中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卓越研究奖(1999)、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卓越演讲者(1997-2000)等。
随着数据科学的发展,最优化技术已成为处理数据挖掘与决策问题的重要方法。
汇报人创立的以多目标为基础的最优化数据挖掘方法,已被成功地应用于解决生物医疗、健康知识系统等大健康数据挖掘问题,取得了重大的科研成果和极大的社会效益,受到国际相关领域专家的肯定,本文将对这些研究工作进行介绍。
首先,汇报描述多目标多约束水平数学规划理论基础及如何用其求解不确定性决策问题,从理论上支撑健康医疗的不确定性诊断,诸如艾滋病及痴呆症诊断决策的研究。
然后,汇报 44 控制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如何用最优化数据挖掘理论及算法,突破健康医疗大数据挖掘中高效分割不同数据的关键技术瓶颈,为精准分析提供技术保证。
这些成果已应用在抗体分子结构与功能进化研究中,成为揭示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中热点预测关键特征的新方法。
最后,汇报通过最优化数据挖掘理论,构建“互联网+健康医疗”大数据智能知识系统。
该系统已成功投入实际运营,为1.25亿注册用户和50万注册医生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
45 肿瘤影像信息的智能获取与分析:前沿方法、系统设备与临床应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田捷 田捷,作为第一完成人在2002和2004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010和2012年两次获得国家发明奖,2012年获得何梁何利奖2017年全国创新争先奖;2014-2018年连续五年入选Elsevier医学科学高被引学者榜单;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6和2011年两次任科技部国家基础研究973项目首席;IEEETMI(生物医学成像)TBE(生物医学工程)JBHI(生物医学与信息)Eur.Rad.(欧洲放射)等多种国际期刋编委;IEEE,SPIE,IAMBE,AIMBE,OSA,ISMRM和IAPR(国际电子电器工程学会,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美国光学会,国际医用磁共振学会和国际模式识别学会的会士)Fellow。
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和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分子影像与人工智能专委会主任。
活体微小肿瘤特异性信息的获取和定量分析,一直是肿瘤研究和治疗过程中的挑战性问题。
针对这一挑战,本文在肿瘤成像和影像分析方法、成像设备研制及其临床应用方面开展了系列化的研究。
在肿瘤影像信息的智能获取方面,本文提出了光学散射断层成像的新方法,研制了新型成像设备,并开展了手术导航临床应用研究。
基于该方法研制的新型成像设备可在肿瘤切除术中,精确定位肿瘤边界并识别微小残余灶。
目前,该设备已在肺癌、肝癌、脑胶质瘤等多类肿瘤的临床切除中开展了应用。
在影像信息的智能分析方面,本文提出了肿瘤影像特征分层量化新算法和半监督多任务神经网络新模型,提高了肿瘤影像定量分析的精度,使之接近病理金标准。
基于影像智能分析方法,使用统一计算框架,研发了辅助肿瘤诊疗全过程的影像分析软件系统MITK/3DMed。
通过对影像大数据的高效定量分析,该系统既能智能化辅助医生诊断肿瘤,又能个体化预测肿瘤发展。
46 控制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通过以上光学散射断层成像方法和人工智能分析方法的研究,本文构建了新型 成像设备和影像分析软件系统,开展了手术导航和辅助诊断的临床应用,实现了肿瘤影像信息的智能获取与分析。
47 48

标签: #集团 #北部湾 #流量 #多少钱 #按摩椅 #手表 #猫咪 #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