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资讯】,武在百家姓排名多少

百家姓 3
目录 2017第二期 【书香资讯】 聚焦:2017年度诺贝尔奖..............................................1布局网络强国中国下出“先手棋”.....................................2中国高校再度领跑QS金砖大学排名清华第一............................3 【图情之窗】 “立体阅读”:多元融合的阅读推广新模式探析——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4 大学生阅读文化与阅读幸福感的关系研究................................6数字环境下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空间布局比较研究.............................8 【读书感悟】 石黑一雄凭什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2老舍:如何有趣地读书,我有四个简单的小方法............................15钱钟书谈读书.......................................................16她让财富变得更加美丽 ——读《美卿:一个中国女子的创业奇迹》..............................18孔子的洒脱 ——把《论语》当闲书读............................................20莫言:读书其实是在读自己 ——从学习蒲松龄谈起..............................................21 全球变暖的冷思考——读《气候到底怎么了》..........................................24 重读《四世同堂》感受家国之爱.......................................25大师的启示 ——读《南渡北归》...............................................27 【高校纵横】 钟秉林:未来教育的3种可能性与5大变革.............................29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核心·难点·突破点.................................31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须处理好十个关系.................................34发挥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38高校“双一流”内涵式发展强调成果绩效...............................40高校人才资源合理配置与合理利用 ——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何宪..............................41“双一流”怎么建?一批高校率先“晒”方案...........................44“五大理念”提升思政工作精准性.......................................48转向应用型,地方本科需要突破.......................................50 【本科教学质量审核评估】 新一轮审核评估关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院校评审...............................54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 ——以武汉大学为例...............................................56本科教学审核自评估工作开展及专业持续改进思考...............................58 【科技前沿】 中国在二十五个科技前沿表现卓越.....................................60人工智能,正在变道超车 ——寒武纪新一代AI芯片发布........................................60会自学的最强阿尔法狗诞生或突破人类思维束缚................................61 【阅读指导】 今年央视推出2016中国年度好书获奖名单..............................63历史的门扉,等待你来开启 ——解读中国历史的系列书《历代通俗演义》............................65北大学生推荐的书单之二.............................................67 【馆藏书导读】 《现代大学教育名著解读》...........................................69《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70《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怎样的革命》...................................71《建设成功的国际型大学》...........................................72《中国领导力:思想领袖看中国与世界》...............................73《周国平论阅读做大师的学生》......................................73《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75《“九型人格”对我国当代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影响研究》..................76《你一定要读的50部管理学经典》....................................76《心理学改变人生》(套装上下册).....................................77 【图书馆馆藏精品图书介绍】 《中国佛教医药全书》(封三) 聚焦:2017年度诺贝尔奖 一、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10月9日,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的理查德·塞勒(RichardThaler)获得这一殊荣,理由是其在行为经济学的成就。
理查德·塞勒是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取得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在理论研究上,塞勒对反常行为、经济人假设、禀赋效应、跨期选择、心理账户和股票市场均做出重大贡献。
在实际应用上,塞勒通过助推思想和选择设计来分析和解释了消费者行为和包括社会福利政策和储蓄投资研究在内的政府政策行为。
二、2017年诺贝尔和平奖10月6日,2017年诺贝尔和平奖揭晓,非政府组织(NGO)“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ICAN)荣获该奖项。
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ICAN)成立于2007年,旨在激发公众及政府支持、核查和制定一些禁止和消除核武器的条约。
三、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0月2日,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扬三位美国科学家分享,以表彰他们在研究生物昼夜节律分子机制方面的杰出贡献。
这些科学家以果蝇为研究对象,分离出一个能够控制生物节律的基因,通过它可以编码一种在夜间积聚、在白天分解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在细胞中的数量变化就引起了细胞生物节律的昼夜变化。
后期又发现了发挥作用的其他几种蛋白质,从而在分子层面较好地揭示了细胞内生物钟的工作机制。
节律只是生物钟的外在表现,深入研究节律可以帮助人类加深对 于生物钟内在调节控制机制的认识。
四、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0月3日,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三位美国科学家RainerWeiss,BarryC.Barish和KipS.Thorne获奖。
获奖理由是“对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的决定性贡献”。
引力波终被捕捉。
三位科学家应用LIGO探测器,当引力波到达地球时,两台大型激光干涉仪成功地检测到了这种比原子核运动还要小数千倍的细微变化。
迄今为止,所有的电磁辐射和粒子,比如宇宙射线和中微子,都已被用来探索宇宙。
然而,引力波却是时空干扰的直接证据。
这是全新和迥异的东西,开启了未知的世界。
五、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10月4日,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瑞士JacquesDubochet、美国JoachimFrank和英国RichardHenderson三位科学家获奖,获奖理由是“研发出冷冻电镜,用于溶液中生物分子结构的高分辨率测定”。
1990年,英国科学家Henderson利用一台电子显微镜生成了一种蛋白质的3D图像,图像分辨率达到原子水平,奠定了冷冻电子显微技术发展的基础,带来了生物化学领域的革新。
美国科学家Joachim则让该项技术获得广泛应用,1975至1986年,他开发出一种图像处理技术,能够分析电子显微镜生成的模糊2D图像,并将其合并,最终生成清晰的3D结构。
瑞士科学家Dubochet则将水这种物质引入电子显微镜中。
液态水在电子显微镜的真空管里蒸发,从而使得生物分子瓦解。
在上世纪80年早期,他实现了水的玻璃化——迅速将水冷却,让其先以液体状态将生物样本包裹,之后立刻变成固 —1— 体,从而使得生物分子在真空管中仍能保持其自然形态。
六、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10月5日,2017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他的小说具有强大的情感力量,揭开了存在于幻想中的地狱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石黑一雄从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其主要 作品有《浮世画家》和《长日留痕》、《别让我走》、《被掩埋的巨人》等,他的多部作品都曾被拍成电影。
对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石黑一雄称是“无上的荣誉”,表明他已经跻身于在世的最伟大作家之列。
同时他说,世界正处于一个不确定的时刻,希望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推动这个世界向积极一面发展的动力。
摘自:中国教育科研网 布局网络强国中国下出“先手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指出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
用5到10年时间,形成下一代互联网自主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IPv6商业应用网络,实现下一代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应用,成为全球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主导力量。
目前,全球互联网主要基于互联网协议第四版(IPv4)进行传输,截至去年年底,中国IPv4地址数量为3.38亿个。
截至2016年10月底,全球IPv4仅存的地址池中,亚太、欧洲、拉美、北美等地区IPv4地址池已完全耗尽。
相对于IPv4,“下一代互联网”IPv6能够提供充足的网络地址和广阔的创新空间,是全球公认的下一代互联网商业应用解决方案。
如今,IPv6已经从实验室走出,成为全球学界、产业界和各国政府认可并逐步实施的新标准。
然而,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壁垒等 因素,其推广进程显得缓慢和模糊。
按《计划》,到2018年末,中国市场驱动的良性发展环境基本形成,IPv6活跃用户数达到2亿,在互联网用户中的占比不低于20%;到2020年末,市场驱动的良性发展环境日臻完善,IPv6活跃用户数超过5亿,在互联网用户中的占比超过50%;到2025年末,中国IPv6网络规模、用户规模、流量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位,网络、应用、终端全面支持IPv6,全面完成向下一代互联网的平滑演进升级,形成全球领先的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产业体系。
随着国际网络空间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中国积极参与下一代互联网相关标准制定,对于扩大中国标准国际影响力,共同推进国际标准化进程,推动构建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国际治理新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1月27日 —2— 中国高校再度领跑QS金砖大学排名清华第
英国QS全球教育集团11月22日发布最新QS金砖大学排行榜,中国7所高校进入榜单前
十,清华大学连续5年位列第
一。
这一排名旨在深入分析全球新兴经济体教育的全球竞争力,共有300所大学参与排名,其中94所是中国大学,68所来自俄罗斯,印度65所,巴西61所,南非12所。
在榜单前十名中,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紧随清华大学之后;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位列第五;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大学分列第六至第八;随后的两所大学分别是印度理工学院孟买分校和印度科学学院。
从单项指标看,中国大学的毕业生比其他金砖国家得到更多雇主的认可;中国大学的科研能力也比其他金砖国家所产生的影响大,在 论文“篇均引用”前十大学排名中,中国大学有5所。
QS全球教育集团中国总监张巘博士说:与金砖国家相比,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术实力和人才培养上的全球优势在进一步扩大。
但在国际教职工比例等方面,中国有较大提升空间。
在高素质教职人员这一指标上,印度领先于其他金砖国家。
中国大学在注重世界一流学术建设的同时,也应该更加注重大学管理,多多借鉴国际同行在世界一流大学管理上的宝贵经验,不断提升高校行政管理团队的综合国际水平。
QS全球教育集团成立于1990年,每年定期发布QS世界大学排名等多项与高等教育相关的排名。
摘自:新华社11月23日作者:张家伟(新华社记者) —3— “立体阅读”:多元融合的阅读推广新模式探析 ——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 立体阅读推广是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模式之
一。
立体阅读推广具有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服务特点,值得图书馆在阅读推广工作中广泛应用。
本文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展的“奉天烽火·盛京记忆”立体阅读推广活动为例,总结立体阅读推广实践的经验。
1图书馆立体阅读推广及其发展概况1.1图书馆立体阅读推广的内涵立体阅读推广是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模式之
一,图书馆通过展现某一个阅读主题作品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或者对比展示多媒体技术,集读者阅读、馆员互动等各种形式为一体来进行阅读主题的推广活动。
1.2立体阅读推广的研究与发展在国外,美国实施的“阅读火箭(ReadingRocket)”工程,便是一项多媒体立体阅读推广工程。
该工程利用电视、纸媒、网站、DVD、手机等多种媒体向读者提供新闻、研究论文、专家讲坛、电子月刊、少儿视频等立体交叉型阅读资源,通过全新的阅读形式引导和帮助读者开展全方位阅读。
在国内,同济大学图书馆自2008年开始策划“立体阅读”方案,陆续开展了“粉墨中国”“再现敦煌”“经典上海”“中华记忆”“感受英伦文化”“感受意大利文化”等阅读活动。
其他高校图书馆也将立体阅读充分运用到阅读推广活动中,2015年首届全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大赛上,入围决赛的38个案例中就有多个案例应用了立体阅读的形式。
如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在复合式阅读中享受发现的快乐”、石家庄学院图书馆的“读书·读人·读己—基 于读者协会的立体化阅读推广体系”、海南大学图书馆的“阅读成就梦想—海南大学图书馆三维阅读探索之路”、辽宁大学图书馆的“中华传统经典立体阅读之旅”等。
2沈师大图书馆立体阅读推广实践2.1图书馆立体阅读活动理念沈师大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理念一直是面向创新,不断探索阅读推广的新模式,科学组织各种主题阅读,促进校园阅读文化发展。
近3年来,沈师大图书馆先后开展了多场大型阅读活动,其中立体阅读占4场。
为弘扬传统文化、引导经典阅读举办了“阅古读今—中华传统文化品鉴之旅”活动;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策划了“奉天烽火·盛京记忆”大型活动;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举办了“红色追寻·不忘初心”阅读纪念活动;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举办了“助燃梦想·绽放青春”创新创业阅读活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读者阅读的积极性,培养了读者热爱阅读的习惯,每当活动进入尾声,读者都感觉意犹未尽,期待下一次活动的到来。
2.2图书馆立体阅读活动设计这里以“奉天烽火·盛京记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阅读活动为例,简要展示立体阅读的系统过程。
沈师大图书馆紧扣“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集中推荐和提供图书馆相关主题的全部信息资源。
每一本图书、每一张照片、每一部影片、每一位嘉宾、每一个历史遗迹的学习阅读都紧紧围绕“抗战胜利”主题以立体阅读形式开展,让当代大学生学历史,知荣辱,加深对脚下这片土地的了 —4— 解,将爱国主义教育植根于大学生的阅读生活。
这次立体阅读推广,共设计了6个篇章、13项精彩活动。
该活动历时3个月,通过“看”“听”“写”“行”“创”“寻”等多种形式回顾抗战历史,宣传抗战知识,激发大学生的爱家爱国情怀。
本案例获得2015年辽宁省首届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大赛一等奖、2015年教育部高校图工委首届全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大赛二等奖。
2.3立体阅读活动的优势与意义图书馆立体阅读服务的作用与价值不可低估。
它是融读文献、观展览、听讲座、看演出、赏音乐、走访读、享互动、竞技能等为一体,全方位、多维度、广角度地弘扬与传播优秀文化的系列读书教育活动。
图书馆可将立体阅读推广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传播途径,根据本校的教育目标不断进行深入拓展。
立体阅读推广开发利用了图书馆的各种丰富资源,将传统阅读与新兴媒介结合起来,赋予读者眼动、手动、心动等立体效果,使读者的知识理解能力得到迅速提高,是图书馆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3沈师大图书馆立体阅读推广实践的感悟3.1“特色化”主题挖掘策划阅读推广活动在注重创新的同时也应关注特色,如地域文化特色、本校培养目标特色、专业活动特色等。
如上述案例中阅读的主题具有沈阳的“地域特色”,所邀请做报告的名家,多为军人,所走读的历史遗址绝无仅有,并将现代网络游戏融入阅读竞赛中,这些特色都成为活动的成功助力,使沈师大学子有幸近距离感受沈阳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立体阅读活动也可以实现地域特色、教育特色以及纪念意义,体现推广活动的“特色化”原则。
3.2“创新性”活动规划设计图书馆阅读推广规划应具有阶段预测性和敏感性特质,在设计具体活动时,发挥设计者的远见与智慧,从国家重大纪念活动、重要节 日、国内外名人的纪念活动、重要地域文化活动、本校的重大活动中寻找思路,捕捉创意,设计方案,将立体阅读活动呈现系列化,活动进程中会掀起一波接一波的高潮。
因此,对立体阅读主题设计及活动内容的考虑应多元丰富,将“创新”和“时尚”作为核心要素。
在活动的阅读对象、阅读需要、阅读时段、阅读空间、阅读方法上坚持“创新”;在活动推荐书目、真人图书、影视选择、实地体验等各个环节追求“时尚”。
如上述“奉天烽火·盛京记忆”立体阅读推广活动,占有天时、地利与人和的优势,加上活动设计创新性地融入游戏、微旅行等充满乐趣的流行元素,体现了内容的专题性和系统性,使每场报告都座无虚席,每项活动报名都瞬间爆满,使沈师大学子体味到阅读推广项目中涌动的创新活力与正能量,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而经久的记忆,进而实现了活动的历史知识传授与爱国道德素养培育等目的。
3.3“矩阵性”组织合作机构沈师大图书馆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逐渐打造了“一个核心,多方合作”的模式,即以图书馆为核心,校内相关职能部门助力,协同开展阅读推广工作。
2014年成立“阅读推广部”,由馆长助理兼任阅读推广部主任,抽调馆内精干力量专职负责阅读推广工作,同时集聚全馆青年馆员,分别成立资源组、影视组、基地组、社团组等小组,每个小组各司其职,协同阅读推广部制定阅读推广计划,策划阅读活动。
图书馆相关部门如影音播放室等辅助开展活动,校内相关部门如学生处、团委、学生会等部门提供助力,校外关系单位如省图书馆等倾力协助的合作组织体系。
通过不同部门的通力合作,联袂为广大师生呈现了精彩的阅读盛宴,并使阅读推广工作实现常态化。
3.4“整合型”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中,图书馆可通过海报、展板、大屏 —5— 幕、网站、微博、微信平台、读者协会等多种渠道展开宣传,让活动时间、地点、内容和形式广为人知。
活动的实施需要多部门合作,图书、多媒体、互联网、读者研讨、创意展示、书画作品欣赏、影像播放、经典诵读、多媒体制作、新功能体验等多功能区各司其职,配合协作,整合本馆丰富的资源体系。
高端的电子设备、完善的共享渠道和个性化的服务方式,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从而改变传统的推广方式,在提高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提高活动的效果和效率。
3.5“互动性”读者参与分享图书馆要使阅读推广活动真正引起读者共鸣,就需要放弃以图书馆为中心、“自说自话”的行为模式,营造良性互动的活动场面,与读者之间建立相似的价值理念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图书馆要从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重视与 读者的沟通交流,强调活动的参与性、互动性与分享性;在各种活动环节中,把读者从纯粹的旁听者或围观者变成策划者或参与者。
图书馆对读者地位十分重视,选聘“阅读推广人”时考虑了读者的层次。
图书馆开展“读书沙龙”和“英语角”活动均由学生来策划和组织,他们既是读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所策划的活动更贴近读者,互动性强,参与面广。
3.6“评估性”总结经验利弊每一次读书文化节的阅读推广活动闭幕后,都要及时召开总结会,对活动进行简要的评估,分析利弊,明确指出各活动环节存在的优点、缺点、问题及原因,适时提出改正的办法和改进对策。
摘自:《情报探索》2017年第1期作者:周萌等(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 大学生阅读文化与阅读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根据CNKI数据统计,国内关于学生阅读幸福感研究的文献较少,关于高等学校学生阅读幸福感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对学生阅读幸福感的研究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兴趣,便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有效地增强学生阅读的幸福感,激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将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成长。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了解高校学生的阅读幸福感情况,探讨阅读文化与阅读幸福感的关系,并找出原因,提出对策。
1研究方法与问卷设置1.1研究方法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视角,从阅读文化与阅读幸福感相关研究出发,以华南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阅读态度(阅读动机、行为等)及应对方式、阅读幸 福感进行问卷调查,此次研究共获得有效问卷418份。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对阅读态度与应对方式、阅读幸福感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1.2问卷设置调查问卷主要由阅读调查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及阅读幸福感问卷三部分构成。
2调查结果与分析2.1大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调查发现,闲时经常或有时阅读课外读物的大学生占调查总数的68.9%,偶尔阅读的占28.7%,有2.4%的大学生从不阅读课外读物。
96.2%的大学生对阅读持可接受态度,选择喜欢或比较喜欢阅读的占59.3%,不太喜欢的仅有3.8%,没有人选择非常不喜欢。
大多数大学生喜欢阅读幽默或轻松愉快的作品(65.5%);阅 —6— 读遇到的最主要问题分别有没时间(34.9%),不善于阅读(17.2%),没兴趣(15.8%),不知该读什么(14.8%)。
对大学生阅读影响最大的是同学和朋友(40.7%),其次是老师和成功人士(共31.1%),家长仅占8.1%,其他(如电视、网络等)占到了20%。
认为阅读对个人成长影响很大的占42.6%,认为阅读对个人成长有影响的占到了83.7%,认为阅读对个人成长影响很小的仅有1%。
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阅读对个人成长有一定影响。
2.2阅读动机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具体来看阅读动机各维度均与积极应对显著正相关,自我成长与积极应对相关系数最高,且仅有自我成长动机与消极应对显著负相关。
研究表明自我成长动机越高的大学生越多采取积极应对。
可见,提升大学生自我成长阅读动机,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更多采取积极应对。
2.3应对方式与幸福感的关系积极应对和心理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及综合阅读幸福感显著正相关;消极应对与主观幸福感显著负相关。
除负性情感外,积极应对与综合阅读幸福感的其他各维度均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感显著负相关。
2.4阅读动机与幸福感的关系阅读动机的社会认同、自我成长、情感抒发维度与除负性情感外的幸福感各维度均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感显著负相关;获取信息与除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外的幸福感各维度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感显著负相关,与正性情感相关不显著。
可见,阅读动机四个维度中对综合幸福感具有预测性的指标是自我成长动机,表明自我成长动机对综合幸福感有一定积极影响。
2.5阅读动机、应对方式与幸福感的关系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自我成长对综合幸福感具有预测性,可见,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成长阅读动机提倡大学生通过阅读解决个人问题 促进积极应对,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综合幸福感水平的提高。
3讨论与建议3.1关于阅读的讨论调查表明,阅读是一项受大学生欢迎与喜欢的活动,大学生有通过阅读促进自身心理健康的需求与意愿。
开展阅读活动是具备现实条件与基础的。
同时,大学生阅读容易受同龄人影响,新媒体(网络)影响也不可忽视。
可在班级组织开展阅读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深入交流的机会,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状况与思想动态,及时给予引导与帮助。
还可利用网络资源搭建平台,互相推荐阅读作品,交流阅读心得。
通过阅读推广活动或阅读疗法实践对大学生阅读动机和阅读行为加以促进的首选是优秀的阅读材料,此类阅读材料更具针对性。
通常,针对男生的活动,可以更多选取促进其自我成长的阅读内容,而针对女生的阅读活动可以更多选取便于其情感抒发的阅读内容。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课外阅读可以给大学生提供一种满足自主、能力、关系三种基本需要的社会情境,出于内在动机的阅读行为有利于大学生采取积极行为与获得更高的幸福感。
调查中,大学生课外阅读是一种自主行为过程,有助于自我能力的提升,在阅读中获得共鸣与认同感,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关系需要的满足。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更多关注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提供适当的阅读环境与导读,是符合大学生发展需求,有助于促进其人格成长与幸福感的。
3.2提高学生阅读幸福感的对策
(1)调整馆藏结构。
结合教学需要,使馆藏文献符合教学目的要求和各类读者的阅读需求。
同时,高校图书馆仍需加强网络化建设,拓宽信息源,加强信息服务手段。

(2)加强馆藏宣传。
要求图书馆馆员熟悉藏 —7— 书情况,了解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倾向,通过线上线下对读者进行图书宣传和资料推荐,使读者更好地了解馆藏文献的种类、名称、内容等。

(3)指导大学生阅读。
正确的阅读方式可以提高阅读效率,高校可不定期面向大学生开展阅读辅导,引导学生改进完善自身阅读方式,并使其逐步掌握文献检索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4)改善阅读环境。
这里所说的阅读环境主要指阅读硬环境,即外部物质环境。
阅读硬环境与读者阅读的乐趣、情绪、专心度有极大关系。
高校图书馆应积极改善环境设施,为大学生提供良好舒适的阅读场所。

(5)提高馆员综合素质。
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常态,这就要求图书馆员需不断学习新的业务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供优质、高 效的服务质量,不断满足大学生的不同阅读需求。
4结语现阶段,阅读能力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能力。
但有关高等学校大学生阅读文化与阅读幸福感关系的相关研究并不多。
学生能够幸福、快乐地阅读是终生学习的保障。
要准确利用学生阅读幸福感的走向,进行持续跟踪研究,力争让学生能幸福、快乐地进行阅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用有效的阅读技巧,掌握适当的阅读策略,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去体会,既可以增强大学生阅读幸福感,也将对我国教育产生深远地影响。
摘自:《图书与情报》2017年第3期作者:曹尚卿(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数字环境下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空间布局比较研究 文章分析了数字环境下国内高校图书馆空间布局现状与空间服务的不足。
通过调研国外著名高校的空间服务的先进经验,找寻国内高校馆与国际知名高校馆空间布局的不同及空间服务的差距,提出国内高校馆空间布局的改进意见。
1国内高校图书馆空间布局现状本文根据百度百科搜索到“2015年中国大学排行榜”,选取了其中排名前十名的大学图书馆作为空间布局的调研对象,于2015年12月20日至2015年12月30日期间访问前十名的大学图书馆网站,通过点击“图书馆布局”、“馆藏分布”或是检索图书馆平面图的方式获得该馆的各类空间数量及分布情况,然后将各类型的空间归类、加总统计。
1.1空间服务比例少根据各图书馆空间数量和分布统计研究显示,除阅览区外的空间服务区比例最高的是武汉大学图书馆为18.4%。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主体面积仍然用于藏书,用于空间服务的面积所占比例很少。
国内高校图书馆馆内藏、借、阅功能仍然占据图书馆的大部分空间。
很多图书馆虽然积极创新,开拓了新的诸如信息共享空间、小组学习室、创客空间等空间服务功能,却仍未改变我国高校图书馆保持着传统图书馆以书刊借阅服务为主的服务模式。
1.2高校馆资源订购时仍以纸本资源为主从各高校2015年电子资源经费占文献购置经费的比例来看,电子资源购置比例最高的是四川大学图书馆71.2%,最低的是中山大学图书 —8— 馆36.7%。
这10个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购置平均比例是50.32%。
尽管高校馆已经逐步增加电子资源的经费比列,缩小了纸质资源的经费比例,我国高校图书馆仍然维持以纸本资源为主的资源结构。
1.3可预约空间不足调研的这些大学图书馆中,可以预约的空间相对较少。
其中,北京大学图书馆的音乐视听室和多媒体研讨室为读者提供预约功能;南京大学的杜厦图书馆只有研讨间可预约供交流讨论使用,其余9间为研修间,仅教师可以预约。
武汉大学图书馆的个人研修、团体研修、一间培训室,小研修区、大研修区、备考室等均是部分可以预约。
1.4各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类型相似度高,缺乏个性化空间服务尽管各馆的空间服务名称不
一,但提供的空间服务内容大多相似,例如,音乐视听室、视听欣赏区、多媒体中心等,主要面向读者提供多媒体学习和各类多媒体资源的播放。
2国外著名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布局调研2.1纸本资源让位于空间服务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图书馆为了节约纸本馆藏的面积用bookBot自动化图书配送体系。
在封闭的藏书区里,完全由机械取放书籍,查找图书只几分钟即可完成。
该系统高效的存储了200万实体藏书,节省了超过2万平方米的面积。
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在25英里之外专门建设了一座储存图书馆,可藏书800万册,将校内图书馆的腾空空间进行充分改造从而为读者提供更为丰富的空间服务。
康奈尔大学大量订购电子资源,购书经费的47%就被用于订购电子资源,以节省经费和库藏容积。
现有图书800万册,所有图书只允许购置1本,需购置复本的,必须有充分的理由。
取消教授借书限期,分藏图书馆存书于教 授办公室。
书库中凡15年未曾出借的书,转存封闭集装箱式的备用书库。
乔治亚理工学院图书馆有95%的文献购置费是用于购买电子资源。
2013年——2014年美国各高校电子资源购置的平均比例为70.04%,这一比例远远高出2015年国内高校馆电子资源的购置比例。
2.2各类型的空间服务分布国外高校馆的藏书分布相对集中,大多数藏书集中在储存图书馆或是封闭藏书区之类的地方,很多高校图书馆在提供“borrowservice”时,往往会有专业的馆员为读者提供引导、咨询等服务,读者有借阅需求时可直接求助馆员,免去了漫无目的的查找。
国外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服务类型比较丰富,且空间服务更加个性化、细致化。
例如,新罕布什尔大学图书馆的“QuietStudySpace”,这类空间服务区要求所有人保持绝对的安静;耶鲁大学图书馆的“LargeTablesandIndividualTables”,这一区域为读者提供了大桌子和单独的小桌子“PlacesforEvents”随时为读者提供一些有临时需求的空间服务。
这么多个性化的空间服务大大方便了读者,“想读者之所想”,极尽可能地满足了各类读者的需求,吸引着大批读者。
通过分析发现国外知名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服务类型及分布受高校的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等因素影响较大。
2.3空间服务细节北卡州立大学的工业设计、纺织工程等位列世界之首,其图书馆内各项设计均出自本校,从建筑本身、节能环保、空间布局、管理程序、运作环节,到所有放置在各空间的各式桌、几、台、椅、凳、靠垫、沙发,无不考虑学生们年轻的需求和特点,从空间的适用、位置的合理、款式的多样、颜色的丰富,充分体现设计、管理者的人性化理念。
埃默里大学图书馆的研讨 —9— 空间采用玻璃窗分割以便更加通透,本科生使用的研讨空间油漆颜色非常丰富,这里甚至还有用来还原缩微制品的设备。
很多美国高校图书馆的电源、网络、灯都是放到桌面,还有大量的自助设备,如打印、复印、扫描设备甚至订书机等等。
在自助服务方面,图书馆用图示清楚地标明了操作流程,在有书架的地方,架号都很清楚,导引台也很醒目,各种研讨间笔记本电脑都可以由读者进行网上预约和借阅,充分考虑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并且阅览桌椅和研讨室空间也是可以重新布局和组合的。
瑞典的达拉那大学图书馆以其独特的空间设计,利用建筑物的坡度创建了一个螺旋式空间。
倾斜的地形在贯穿建筑的一个坡道上一直延伸。
馆内沿着楼梯构建了一排排个性化书架,由于是螺旋式上升,因此馆内的空间显得层次分明而相互融合,这使得读者很方便、轻松地进行信息收集,空间和文献在馆内达到了完美统
一。
楼梯也可以作为阅读书籍的地方。
这样的设计,既创造了各种不同的学习环境,又能够让读者拥有不同角落里的私密空间。
3国内高校馆空间布局改造3.1“扩大”空间服务面积国内高校馆为了应对高校教学评估,采购了大批图书且复本量较大,这些资源都占用了图书馆的大量空间。
纵观国外高校图书馆的做法,很多馆建立了储存书库,将纸本图书移至这类书库中,这样便留出了更多的空间为读者开展空间服务。
我国储存书库起步较晚,这就要求我国高校馆抓紧建设储存书库的步伐,将利用率较低或是复本量大的纸本图书集中藏于此处。
同时,增加电子资源的订购比例,在高校馆内逐步形成以电子资源为主、纸质资源为辅的资源结构,逐渐减少纸本图书、期刊的采购,加大电子资源的采购力度。
3.2增加可预约空间一方面,读者有空间服务的需求,通过预 约,可以合理安排时间,在规定预约期间高效利用馆内资源。
另一方面,在馆内空间服务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通过让读者预约的方式,可使得资源持续、循环地被利用,以期达到空间服务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3合理安排各类空间服务的配比高校图书馆一方面要根据本校的专业和学生培养模式来定位本馆主要的空间服务类型和各类空间服务的相对配比。
例如,文科类比较强的大学图书馆可以考虑增加一些休闲创作的空间服务;理工科类比较强的图书馆,应该多设置一些设备齐全的小组工作空间服务和研究创作空间服务等。
另一方面,图书馆可以在高校范围内开展读者的各类空间服务需求调研。
调研内容包括:对图书馆已有空间服务的使用情况调研;对馆内空间服务设施配备的读者使用情况调研;对读者的深层次空间服务类型调研。
根据读者的各类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图书馆空间再造。
3.4注重细节,展现空间服务品质在图书馆空间再造的过程中,要考虑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空间服务要结合学科、专业的特色,打造出符合高校气质的空间服务品质。
另外,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诸如休闲沙发的颜色选取,照明灯式样的选择,甚至每个电源插座的具体位置等细节设计方面,更易体现出图书馆所提供的空间服务品质。
例如,将电源、网络、灯等读者随时需要使用的东西放在桌面或是伸手可得的地方;在自助设备上清楚地标明操作流程;将书架的架标等用鲜艳的颜色标注;引导台等位置设置在醒目位置。
从细节入手打造干净、舒适、光线适宜、绿色环保的学习环境,让读者领略“自由、轻松、个性”的读书空间,这是图书馆空间再造所要追求的最佳效果。
3.5充分挖掘可利用空间图书馆空间再造过程,能够对家具设施合 —10— 理摆放,使馆内各处空间都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赵骄阳等研究出人们的阅读距离和领域保持在0.45m—1.30m最为合适,因此馆内摆放桌椅等家具时可参照这一标准。
同时,要充分挖掘馆内可利用空间,墙体或是整个空间的边缘都很适合读者的私密性需求。
如过道的边角,可在此处用隔板与外界隔开,形成小规模的小组学习空间;一些高层楼道的转角处 相对安静,开辟小型空间供小组学习讨论都是不错的选择。
配备一些带有轮子的桌椅,甚至是一些可移动的绿色植物,学生随意调整,可以临时组建成一个相对隐蔽的小型空间。
摘自:《高校图书馆工作》2017年3月作者:傅敏(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11— 【读书感 石黑一雄凭什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自1901年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已经颁发给110位优秀作家,褒奖他们“创作出富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
2017年10月5日,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日裔英国籍作家石黑一雄。
瑞典文学院在决定授予石黑诺贝尔文学奖时,发表了授奖理由:“他的小说具有伟大的感情力,与我们的世界相连的感觉,虽然多是以捉摸不定的内容为主,但是却让我们知道了未知的深渊。
” 在BBC的采访中,石黑一雄本人在得知获奖后的第一反应是“是个被吓到的惊喜”。
因为在世界移民浪潮下,作者提供了一种视角。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郭国良,是石黑一雄《无可慰藉》的译者。
当晚,他第一时间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对于瑞典文学院给出的授奖理由,郭国良也谈了自己的理解。
他认为,石黑一雄能获诺奖,是因为他所关注的是目前移民越来越普遍的世界,“这是一个全球人口流动频繁的时刻,石黑一雄抓住了人们的追求、困惑和憧憬。
” 公开资料显示,石黑一雄1954年1月8日生于日本长崎,6岁时随家人移居英国,1982年获得英国国籍。
在他身上,有一些显在的标签,比如“后殖民”、“移民”,而他的特殊背景与身份,让他对英国自身的历史与国民性,有着不同视角的思考。
所以尽管拥有日本和英国双重文化背景,石黑一雄一直以“国际主义作家”自诩。
1982年,石黑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远山淡影》。
这一部处女作小说讲述了一名在美军原子弹袭击长崎过程中饱受磨难的一对日本人 母女,为了渴望安定与新生,决定移民海外。
虽然最终离开了一片废墟的长崎来到了英国,却始终走不出战乱带来的阴影与心魔,最终以女儿自尽作为悲情结局。
《远山淡影》问世后,立即受到了英国读者的喜爱。
同年,这部小说获得了英国王立文学协会奖。
也是在这一年,石黑加入了英国国籍。
这一年,他28岁。
虽然变成了英国国民,但石黑显然一直无法忘记自己幼年时那么一点故乡的记忆,他在1986年,再次以长崎为舞台,创作了第二部长篇小说《浮世画家》。
小说以战后百废待兴的日本混乱的社会为背景,以长崎为舞台,讲述了画家小野的人生故事。
小野曾是位显赫一时的浮世绘画家,看似闲云野鹤的晚年生活却潜伏着一股心灵暗流。
随着日本的战败,他才恍若大梦初醒:原来整个日本民族的过去竟是在为一种荒诞虚幻的理想献身,他的艺术理想也真如其名称一样毫无根基,虚浮于世。
为了给小女出嫁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系,他重拾记忆,故友往事如浮世绘般——串联,展现了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
这部小说也获得英国及爱尔兰图书协会颁发的惠特笔奖和英国布克奖提名。
真正奠定石黑一雄在英国乃至英语圈内文学地位的,是他在198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长日留痕》,并获得电影奥斯卡奖。
《长日留痕》围绕英国典型传统男管家史蒂文斯的六天驾车旅行展开,以传统的英式贵族府邸达灵顿府为空间背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为现实背景,以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英国为叙事背景,展现了主人公对职业历程的回顾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小说通过史蒂文斯 —12— 的叙事,表现出史蒂文斯在贵族绅士传统文化和大英帝国没落时期对往昔辉煌的怀旧与思考,更是揭示了二战后英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对贵族传统、绅士文化传统、贵族政治传统以及举世瞩目的大英帝国殖民霸主地位的怀旧情结。
《长日留痕》延续了石黑一雄前两部小说反思战争的主题,通过一个英国管家的视角来展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中上层社会的生活。
在作品中,石黑一雄以他一贯娴熟的零散回忆的手法展开故事。
该部小说出版以来,受到英国社会广泛阅读和评论界高度评价,曾荣登《出版家周刊》畅销排行榜。
并由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改编的同名电影,由安东尼·霍普金斯和埃玛·汤普森分饰男女主角,此片获奥斯卡奖、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等多项大奖提名。
最终,这部小说还获得了英语圈内的最高文学奖——英国布克奖。
《长日留痕》成为石黑一雄的代表作,他与奈保尔、拉什迪(《撒旦诗篇》作者)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那一年,他才35岁。
此后,石黑又陆续出版了小说《上海孤儿》、《别离开我》(又译名《别让我走》)。
其中《别离开我》于2000年出版,小说跳到了1990年代的英国,聚焦一个培养克隆人的教育机构里少男少女追寻身世之谜的故事。
石黑一雄不是科幻小说家,他写出《别离开我》,与其说是在探讨复制人问题,不如说他更大的意图,仍在探索生命的意义,以及个人置身扑朔迷离大环境中那种似懂非懂的“存在疑惑”。
《别离开我》里很感人的情节是,几个“器官捐赠人”,多年后相聚,并相伴回到他们成长的学校,其实也就是他们被豢养的地方,重新追寻并且缀拾记忆的拼图。
他们彼此调侃小时的记忆,去捕捉个别生命过往中已然模糊的片段,并寻求别人记忆的补充。
最终,他们还是不断问到:我们是谁,我们有灵魂吗,我 们不断的充当别人的器官维修品,我们的意义在哪? 跟人类一样,当复制人填补了记忆的空缺,满意的接受了自己存在的目的后,他们的焦虑平息,生命的骚动复归于平静。
当复制人之间,对即将告别的友人,亦轻轻呼唤着“别让我走”时,石黑一雄亦充分完成了他作为小说家的人文终极关怀。
2016年,日本TBS电视台将《别离开我》拍成了一部电视连续剧,由当红影星绫濑遥主演。
这一部电视连续剧的播出,让日本国民知道了在英国,还有一位出色的日裔作家,名叫“黑石一雄”。
在电视剧播出前,石黑一雄回到日本,在与女影星绫濑遥对谈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小时候,母亲经常用日语给他朗读日本的文学作品。
对于自己来说,日本虽然是一个外国,但是是一个特殊的故乡。
” 《别离开我》再次获得布克奖提名,但是最终未能获奖。
石黑于是开始“沉默”,整整沉默了10年,2015年,石黑再度推出一部长篇小说《被掩埋的巨人》。
小说将故事伪托于英国后亚瑟王时代的传说。
不列颠人埃克索夫妇出门寻子,路遇两位屠龙骑士:不列颠亚瑟王骑士高文,和撒克逊人维斯坦。
他们所要讨伐的母龙魁瑞格常年喷吐一种能致人失忆的迷雾。
旅途中,由于海拔渐高迷雾趋薄,加之交谈与行动上的磨合,众人的记忆开始复苏———原来所谓亚瑟王留下的两族和谐共存的历史遗产完全是假象,真实状况是不列颠人通过迷雾掩盖了屠杀撒克逊人进而取得统治权的血腥事实。
于是众人在屠龙问题上产生分歧,最终以拔剑相向收场。
十年磨一剑,《被掩埋的巨人》再度引起英国乃至欧洲文坛的轰动,英国《卫报》发表评论说:“一场有关记忆与负疚的深刻审视,探讨了我们该如何回忆过去的创伤。
这同样也是一篇让人如临其境、不忍释卷的好故事。
《被掩埋 —13— 的巨人》是一部关乎良知的“权力的游戏”,一本美丽得让人心碎的好书,讲述的是记忆的责任与忘却的冲动。
” 《被掩埋的巨人》的成功,使得石黑一雄进入了瑞典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的第一视野。
2017年10月5日,石黑一雄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也让他的祖国最优秀的作家村上春树,再度成为文学奖的陪跑选手。
另外,根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提供的资料,石黑一雄著有8部小说,作品虽然不多,但获得的奖项却非常多。
1982年,他的处女作《群山淡景》获得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温尼弗雷德霍尔比奖”。
这作部品讲述的是一段迷雾重重、亦真亦幻的回忆。
战后长崎,一对饱受磨难的母女渴望安定与新生,却始终走不出战乱的阴影与心魔。
剧终,忆者剥去伪装,悲情满篇。
1986年,他的《浮世画家》获得了英国及爱尔兰图书协会颁发的“惠特布莱德年度最佳小说奖”和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的提名。
作品以主人公的回忆为基调。
主人公曾是一位显赫一时的浮世绘画家。
随着二战日本的战败,他恍若大梦初醒:原来整个日本民族的过去竟是在为一种荒诞虚幻的理想献身,他的艺术理想也真如其名称一样毫无根基,虚浮于世。
1989年,《长日留痕》为石黑一雄赢得了布克奖。
这部小说以最能代表英格兰社会和文化特征的男管家为主角,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英格兰的政治、历史、文化、传统与人的思想意识。
小说于1993年搬上了银幕,由著名导演詹 姆斯伊沃里执导,老牌艺人安东尼霍普金斯和艾玛汤姆森主演,电影《告别有情天》获得了电影奥斯卡金像奖的8项提名。
1995年,他又凭《无可慰藉》获得“契尔特纳姆文学艺术奖”。
描写一位钢琴演奏家在一座谜样的城市里所经历的谜样的几天,在努力寻找梦境出口的过程中,他渐渐意识到自己正面临人生最为严酷的一场演奏。
2000年,石黑一雄以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写了一个英国大侦探回到上海破解童年时代父母失踪之谜的故事。
《我辈孤雏》(《上海孤儿》)让他再度获得布克奖提名。
2003年,石黑一雄为电影《世上最悲伤的音乐》创作了剧本,获得很高评价。
2005,他创作了小说《别让我走》。
同时,为电影《伯爵夫人》创作了剧本。
《别让我走》被两次改编成电影,一部2010年在美国上映,讲述上世纪90年代末英格兰乡间一所学校里的学生,发现自己非同寻常的出身后发生的不可思议的命运故事,由凯瑞•穆丽根、凯拉•奈特莉、安德鲁•加菲尔德主演。
2016年,日本又翻拍了这部作品,由绫濑遥、三浦春马、水川麻美主演。
2009年,石黑一雄出版了小说集《小夜曲》。
这是作者的第一部短篇集,全书以音乐为线索,由五个看似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故事组成。
2015年,长篇小说《被掩埋的巨人》出版,作品的电影版权已被买下。
摘自:百度文库2017年10月25日作者:徐静波等 —14— 老舍:如何有趣地读书,我有四个简单的小方法 若是学者才准念书,我就什么也不要说了。
大概书不是专为学者预备的;那么,我可要多嘴了。
从我一生下来直到如今,没人盼望我成个学者;我永远喜欢服从多数人的意见。
可是我爱念书。
书的种类很多,能和我有交情的可很少。
我有决定念什么的全权;自幼儿我就会逃学,愣挨板子也不肯说我爱《三字经》和《百家姓》。
对,《三字经》便可以代表一类——这类书,据我看,顶好在判了无期徒刑以后去念,反正活着也没多大味儿。
第二类书也与咱无缘:书上满是公式,没有一个“然而”和“所以”。
据说,这类书里藏着打开宇宙秘密的小金钥匙。
我倒久想明白点真理,如地是圆的之类;可是这种书别扭,它老瞪着我。
书不老老实实的当本书,瞪人干吗呀?我不能受这个气!有一回,一位朋友给我一本《相对论原理》,他说:“明白这个就什么都明白了。
”我下了决心去念这本宝贝书。
读了两个“配纸”,我遇上了一个公式。
我跟它“相对”了两点多钟!往后边一看,公式还多了去啦!我知道和它们“相对”下去,它们也许不在乎,我还活着不呢?可是我对这类书,老有点敬意。
这类书和第一类有些不同,我看得出。
第一类书不是没法懂,而是懂了以后使我更糊涂。
以我现在的理解力——比上我七岁的时候,我现在满可以作圣人了——我能明白“人之初,性本善”。
明白完了,紧跟着就糊涂了;昨儿个晚上, 我还挨了小女儿——玫瑰唇的小天使——一个嘴巴。
我知道这个小天使性本不善,她才两岁。
第二类书根本就看不懂,可是人家的纸上没印着一句废话;懂不懂的,人家不闹玄虚,它瞪我,或者我是该瞪。
我的心这么一软,便把它好好放在书架上;好打好散,别太伤了和气。
这要说到第三类书了。
其实这不该算一类;就这么算吧,顺嘴。
这类书是这样的:名气挺大,念过的人总不肯说它坏,没念过的人老怪害羞的说将要念。
譬如说《元曲》,太炎“先生”的文章,罗马的悲剧,辛克莱的小说,《大公报》——不知是哪儿出版的一本书——都算在这类里,这些书我也都拿起来过,随手便又放下了。
这里还就属那本《大公报》有点劲。
我不害羞,永远不说将要念。
好些书的广告与威风是很大的,我只能承认那些广告作得不错,谁管它威风不威风呢。
“类”还多着呢,不便再说;有上面的三项也就足以证明我怎样的不高明了。
该说读的方法。
怎样读书,在这里,是个自决的问题;我说我的,没勉强谁跟我学。

一,我读书没系统。
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
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
我不能叫书管着我。

二,读得很快,而不记住。
书要都叫我记住,还要书干吗?书应该记住自己。
对我,最讨厌的发问是:“那个典故是哪儿的呢?”“那句书是怎么来着?”我永不回答这样的考问,即使我记得。
我又不是印刷器养的,管你这
—15— 套!读得快,因为我有时候跳过几页去。
不合 我的意,我就练习跳远。
书要是不服气的话,来跳我呀!看侦探小说的时候,我先看最后的几页,省事。

三,读完一本书,没有批评,谁也不告诉。
一告诉就糟:“嘿,你读《啼笑因缘》?”要大家都不读《啼笑因缘》,人家写它干吗呢?一批评就糟:“尊家这点意见?”我不惹气。
读完一本书再打通儿架,不上算。
我有我的爱与不爱,存在我自己心里。
我爱念什么就念,有什么心得我自己知道,这是种享受,虽然显得自私一点。
再说呢,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
“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工夫去细细分析它,所以根本便不能批评。
“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这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 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去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因此,设若我真去批评,大概是高明不了。

四,我不读自己的书,不愿谈论自己的书。
“儿子是自己的好”,我还不晓得,因为自己还没有过儿子。
有个小女儿,女儿能不能代表儿子,就不得而知。
“老婆是别人的好”,我也不敢加以拥护,特别是在家里。
但是我准知道,书是别人的好。
别人的书自然未必都好,可是至少给我一点我不知道的东西。
自己的,一提都头疼!自己的书,和自己的运气,好像永远是一对儿累赘。
摘自:凤凰资讯2017年7月27日作者: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钱钟书谈读书 钱钟书先生是中外驰名的大学者,其渊博的学问,睿智的思想,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外国人惊叹其记忆力之高,世所无俦;中国人称赞其读书之博,万卷于心。
他的渊博与睿智是建立在高效能的读书方法之上的。
能读书、会读书,方能汲取前人的知识,默化于心,酿出醇浓的甘醴。
古今中外,爱书如命,读书成痴,沉溺其中的人如过江之鲫,大有人在。
但是,读书既能入得其内,出得其外,游刃有余,不为书缠,不受书俘,是书之主人,而非书之奴隶的人却凤毛麟角。
前人曾发出这样的感叹:“读书万卷真须破,念佛千声好是空。
多少英雄齐下泪,一生缠死笔头中。
”可见,读书能得其三昧,却 非人人尽能,但却不是不能不为。
读书,要讲技巧,讲方法,不是盲人瞎马, 随便游荡。
钱先生认为读书首先要博学。
人的秉性不同,兴趣各异,选择读书的种类也就像吃饭一样挑肥拣瘦,久而久之,会造成心胸偏狭,识见不广,而博览群书则是对治良方。
博览广闻方能如摩尼珠之灿光,四面八方无所靡遗,养成良好的鉴赏基础。
钱先生引用一位哲人教育后辈的话说:“当以蜜蜂为模范,博览群书而匠心独运,融化百花以自成一味,皆有来历而别具面目。
”英国哲学家蒙田亦持此种观点,认为在教育儿童读书时,应当让他们随意浏览。
这样他们才能从小建立起读书的兴趣,用“引导”而非“强制”的方法,引领他们进 —16— 入书的海洋,培养起他们对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那么,怎样“破”万卷呢?钱先生主张读书要学会“消纳”。
黑格尔曾论人之学养,谓取见前事物为己有,犹吞嗜而消纳之,化无机体为有机体。
也就是说像吃饭一样,把所读之书的内容消化吸收。
《随园诗话》卷十三曰:“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所酿者蜜,非花也。
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盂”,故少陵(杜甫)“读书破万卷,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糟粕。
”西方哲人诺瓦利斯亦说:“学问之道与生理剧相类,不佳者与无用者徒成身心中积滞。
故学犹食也。
” 如何“消纳”,钱先生提出了以下方法:一是“擘肌分理”。
钱先生读书的方法类似于刘勰讲的“擘肌分理”,对作品的词语结构作细致分析,得出他所要表达的情意,和所运用的艺术技巧。
也像严羽说的“取心析骨”,“取心”即指探索作者的灵魂,“析骨”即指分析作者的文词。
钱先生回忆了他读书的经历和心得:钱先生十六岁时从读选本入手,有《古文辞类纂》、《骈体文抄》、(十八家诗抄》,即对古文、骈文、大家名家诗都读了。
进一步结合任渊注来读《山谷集》、《后山集》,用法官断案的眼光,把作者和注者看作两造,看注释是否符合作者的情意,用老吏断狱的方法来作判断。
这样就要查对书证,寻根究柢,索阅所引书,验其是非。
这种老吏断狱的读书法,确实是做到切实的研究。
这种方法贯穿于他所有作品之中,例如,钱先生在注释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没有依傍前人定论,认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的“绿”字是王安石拣选十几个字之后,而选定“绿”字,后人一直认为这是王安石修辞炼字的佳例。
钱先生却不这样认为,他经过考证,认为:王安石《送和甫奇好》诗里又说:“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送汝过江 时”,也许是得意话再说一遍。
但是“绿”字这种用法在唐诗中早见而亦屡见;丘为《题农父庐舍》:“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李白《侍从宜春苑赋柳色听新莺百啭歌》:“东风已绿瀛洲草”;常建《闲斋卧雨行药至山馆稍次湖亭》:“行药至石壁,东风变萌芽,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
”于是发生了一连串的问题:王安石的反复修改是忘记了唐人的诗句而白费心力呢?还是明知道这些诗句而有心立异呢?他的选定“绿”字是跟唐人暗合呢?是最后想起了唐人诗句而欣然沿用呢?还是自觉不能出奇制胜,终于向唐人认输呢?(《宋诗选注》) 钱先生用其博学向我们揭示了事实的真相,不迷信古人,不跟风,不偷懒,查对书证,寻根究柢,用事实说话,钱先生算是把书读到了家。
二是“和而不同”。
人们常说第一个把女人比喻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则是蠢才了。
可见,文艺作品永远追求的是创新,没有创新,文学就失去了活力。
古人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就是活水之源。
钱先生在《管锥编》中挖掘出古代典籍创作中的“母题”、“原题”,并加以理顺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文学创作由“母题”、“原题”而进行的不同创作。
“和而不同”中的“和”是指“母题”、“原题”本质、核心相同的东西。
“不同”是指在“母题”、“原题”启发之下的创新和发展。
例如:从《论语》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白描式的描写,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里对林黛玉工笔式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其间自有一段依稀可辨、欲辨又忘言的承传关系和审美旨趣。
钱先生在《管锥编·全后汉文卷一》中关 —17— 于“搔背痒”一节,如:耿定向《耿天台先生全书》卷吧《杂俎》:“杭州元宵,市有灯谜,曰:‘左边左边,右边右边;上些上些,下些下些,不是不是,正是正是;重些重些,轻些轻些!’盖瘙痒隐语也。
阳明谓弟子曰:‘状吾致知之旨,莫精切若此!’”又:“人有痒,令其子索之,三索而三勿中,其妻五索而五勿中。
其人怒,乃自引手,一搔而痒绝”。
这两例精确、生动、形象描写了人在瘙痒难耐时的焦急心理。
钱先生根据“母题”加以演变在其小说《围城》中把瘙痒一节人的心理和动作写得更加形象传神。
此段描写先从胖女人捉虱子被孙小姐看见,并告诉同伴。
这先让鸿渐和辛梅从心理上起了腻烦心理,接着“鸿渐上床,好一会没有什么,正放心要睡去,忽然发痒,不能忽略的痒,一处痒,两处痒,满身痒,心窝里奇痒。
”由心理到身体瘙痒难忍,手似闪电抓痒摁虱子。
最后,实在是“疲乏不堪”而至“自我意识愈缩愈小,身体只好推出自己之外,学我佛如来舍身喂虎的榜样,尽那些蚤虱去受用。
”文字精彩绝伦。
钱先生以其渊博的知识和对人心理精准的把握,把瘙痒一节描写的妙趣横生,趣味盎然,极富色彩。
由此可见,读书不是目的,读书的目的是把书中的精粹融化、消纳,进行再创作。
钱先生认为读书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迷信权威,不迷信大家,在事实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并且他在自己的小说《围城》中把中外文化中的“母题”与“原题”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真正做到了一切书籍为我所用。
我们应该学习这种读书的方法,高效率的去读书、会读书,使我们真正能够享受读书的乐趣。
摘自:新浪杂谈2016年10月作者:飞天 她让财富变得更加美丽 ——读《美卿:一个中国女子的创业奇迹》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环境下,那些从事实体物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运营的企业家,时常会成为舞台的主角,会成为在社会上呼风唤雨的人物。
所以,这些在物质产品生产和流通领域的风云人物,也时常会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
叶梅是以小说、散文写作闻名当今文坛的女作家。
丰硕的小说、散文创作成果,足以证明其立世的价值。
这次,她却以一本名为《美卿:一个中国女子的创业奇迹》的纪实文学和读者见面了。
如今,书写企业家和各类经济人物的作品很多,或写其产品定位和生产制造过程、或写其经营创新理念策略、或写其市场营 销成功经验、或写其失败和成功的悲情与欢乐等等,缤纷而芜杂,热闹而清寂。
叶梅在这样的情势时,走近一个女企业家的人生,她又当如何展开自己的书写呢!在仔细地阅读了这部追踪观察、理解审视以翟美卿、刘志强为核心的香江企业集团的纪实文学作品之后,这才真切地感到,叶梅这次出手的不同寻常和独到个性。
也感觉到文学家在与企业家接触以及融汇表达的过程中应该保持的立场与选择。
翟美卿确实是一个奇迹的创造者。
她从一个饭店的洗碗工开始进入社会,后来又历经卖牛仔裤、卖床垫、开家具商场、到房地产开发、到金属制造等,经历百般风险奋斗,曲折艰难, —18— 后来逐步壮大成为一个拥有巨量资产的现代企业集团——香江集团的总裁。
翟美卿的人生丰富多彩,事业辉煌灿烂。
但她却是一位虽然年轻,可非常明晰自己的来路和应当继续走去方向的企业家。
翟美卿说:“我们踩着的所有点,其实都是改革开放的路径。
”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为其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与舞台。
因此,她没有一些企业家的自以为是,只把已经获得的财富看成是自己才能的结果;她没有一些企业家那样的任性,将巨量的财富只看成自己的私产,随意的挥霍;她也没有像一些企业家那样,只知道拼命地追求财富额的增多,而不知道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等。
是的,在年轻时经历了贫穷和艰难的翟美卿,开始的时候,她也是不顾流汗甚至流血(曾在北京郊区租住房被盗贼用刀刺伤),非常辛苦地通过正常劳动,合法经营为自己和家人拥有房子、车子和票子,这些曾经是她的梦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
可这些梦想和目标都已经实现的时候,她却似乎失去了“动力”。
赚到更多的钱似乎不很必要!竟然有些失去目标和动力了。
可自己才30岁,人生总不能就此停步!恰在这个时候,翟美卿遇到了正在为传承祖国文化而缺乏资金支持的陈健、陶白莉夫妇。
好像就在突然之间,翟美卿找到了自己新的梦想和目标。
她说:“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不仅是为自己挣一点钱,更大的快乐一定是带给更多人的快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个非常宽广的世界和宽阔的道路就此在翟美卿,在香江集团的脚下展开。
于是,“办好企业,回报社会”这样的企业宗旨明确地提出了;为文化项目捐赠支持,为贫困地区学校修建捐资,为贫困弱势人员提供帮助等活动健康地开展起来了。
早在2005年,翟美卿就主动发起并“建立了中国第一家‘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首次注资5000万人民币”。
这是中国第一家非公社会救助基金会,自然也 是投向中国社会的一颗温暖炽热的大爱之心和诚挚情怀。
截止2015年,香江集团已累计向社会各种对象捐款10亿多元。
他们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自觉地将创业和慈善变为一种时尚,甚至变成一种习惯和追求,并很大程度地将其上升为道德信仰的行动,使翟美卿、刘志强及香江集团成为一个现代企业集团的特例。
因此,比较起翟美卿依靠自己的适时处变能力,依靠自己的聪慧和坚韧开拓精神,依靠科学的企业管理和运筹设计等创造的大量物质财富来,这种拥有社会担当和高尚纯粹的社会救助行动,似乎更加的个性和特别,在当今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十分有“奇迹”般的表现,当然也非常的令人钦佩和感动。
叶梅的纪实文学《美卿——一个中国女子的创业奇迹》,在翟美卿人生经历线性地轨迹上深入,在她很多的遭遇、创业、奋斗和开拓升华的故事中展开,作品质朴生动,如行云流水,富有社会背景影像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很好地描述了对象的坚韧性格和宽广柔软的心理情怀。
这部作品突出的地方还在于,作者既没有被企业家繁冗的创业进程现象所缠绕,也没有被强大的书写对象所影响,而自始至终有一种冷静沉稳的观察理解和感受认识的主观状态。
作品没有人们曾经见到过的某些此类作品会有的那种媚态,那种几乎放弃原则的因循俯就姿态,简单地将作品变成了企业宣传,变成了廉价的推广。
也许是叶梅具有很好的文学语言训练和表达经验,所以,她很会捕捉生动的细节故事和传达事件进程,并使之在一种颇有叙述把控力的范围开展。
作品内容丰富,但不零碎,不滞腻,也不虚浮和人为的浩荡,显得有筋骨,有情怀、有理性,就像一个成熟的女性,有独特的宁静气质风度和厚重的美。
积极热情地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肯定不只是香江集团一家。
但是作为一家私营经济体,翟美卿能够很早,很自觉和很经常地将社会救 —19— 助当成一种梦想和道德信仰去落实,却不是很多的。
在我们这个社会慈善救助明显需要加强的生活环境,对贫弱对象还有许多的冷漠、观望和放弃现象,这是令人失望和怨尤的。
如果作者在肯定翟美卿和她的香江集团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情扶持救助贫弱的同时,对很多借助社会环境获取了财富,却时常为富不仁,缺 少社会担当的现象有稍多一些的分析批判,那么,作品的社会影响作用或许会有加强与扩展。
独善其身,尽管很好。
但兼济天下,是更加需要提倡的一种精神和行动。
来源:读书频道2017年3月作者:李炳银 孔子的洒脱 ——把《论语》当闲书读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
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
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
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
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
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门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
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
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
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
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 已,今之学者为人”)。
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
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
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
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
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
”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
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
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
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
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
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 —20— 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
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
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
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
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
“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
一,然而他明明说:“言 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径径然小人哉”)。
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
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
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
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它使我可以放心承认孔子是一位够格的哲学家,因为哲学家就是有智慧的人,而有智慧的人怎么会一点都洒脱不呢? 摘自:《周国平论论阅读:做大师的学生》2016年 莫言:读书其实是在读自己 ——从学习蒲松龄谈起 几十年前我没开始写作的时候,就知道蒲松龄,童年时期读得最早的也是蒲松龄的小说。
我大哥考上大学后,留给我很多书。
其中一册中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蒲松龄的小说《席方平》。
尽管我当时读这种文言小说很吃力,但反复地看,意思也大概明白。
这篇小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2006年,我出版了长篇小说《生死疲劳》。
这本书出来以后,有人说我是学习了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看完后对我说,莫言,你是借这本小说向蒲老致敬。
《生死疲劳》一开始就写一个被冤杀的人,在地狱里遭受了各种酷刑后不屈服,在阎罗殿上,与阎王爷据理力争。
此人生前修桥补路,乐善好施,但却遭到了土炮轰顶的悲惨下场。
阎王爷当然不理睬他的申辩,强行送他脱胎转生,他先是被变成了一头驴,在人间生活了
几年后,又轮回成了一头牛,后来变成一头猪,一条狗,一只猴子,50年后,重新转生为一个大脑袋的婴儿。
这个故事的框架就是从蒲松龄的《席方平》中学来的,我用这种方式向文学前辈致敬。
我小学五年级辍学参加农业生产,读完了村子里能借到的所有小说,童年时期的阅读,对我后来的创作非常有用,但可惜那个时候能借到的书太少了。
每个村庄里都有一些特别健谈的人,像我的爷爷奶奶,他们讲述的故事,后来都成为了我的写作素材。
所以有人说,几乎每个作家,都有一个非常会讲故事的祖父或祖母。
民间口头传说,是文学的源头。
我小时候听到的很多故事都是讲妖魔鬼怪的,当我后来阅读了《聊斋志异》后,我发现书中的很多故事,我少年时曾经听老人们讲述过。
这些故事到底是在《聊斋志异》之前还是之后呢? —21— 我想无非是两种可能,一种是乡村的知识分子阅读《聊斋志异》,然后把文言转化为口头语将故事流传下来,另一种是蒲先生把很多民间传说加工后写进了《聊斋志异》。
好作品缘自作家不彻底的状态要理解蒲松龄的创作,首先要了解蒲松龄的身世。
他的作品,一方面是在写人生,写社会,同时也是在写他自己。
蒲松龄博闻强记,学问通达,说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绝不是夸张。
他的科举之路刚开始非常舒畅,县、府、道考试,连夺三个第
一,高中秀才,但接下来就很不顺利了。
那么大的学问,那么好的文章,就是考不中个举人。
原因有考官的昏庸,也有他自己的运气。
他怀才不遇,科场失意,满腹牢骚无处发泄,正因为这样,所以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正因为这样,才使他与下层百姓有了更多的联系。
他的痛苦、他的梦想、他的牢骚、他的抱负,都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彻底的。
我们在读前人的作品时,往往能看到历史的局限性,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人的局限性。
对前人的局限性,我们大都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但这种宽容里边似乎还包含着一种惋惜。
我们潜意识里想:如果没有这种局限性,他们会写出更好的作品。
但现在我想,我们这种对人的局限的否定态度,对于文学来说,也许并不一定正确。
我的意思是说:一个没有局限的人,也许不该从事文学;作者的局限,也许是文学的幸事。
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一方面可以看到他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与嘲讽,另一方面也可以读出他对自己一生科场失意的感慨和婉惜,当然也可以读出他对金榜题名的向往。
在蒲松龄笔下的很多故事里,主人公的结局都是科场得意。
由此看来,他对科举制度还是有着很深的眷恋。
我曾经写过一首打油诗,其中有两句:“一部聊斋传千古,十万进士化尘埃”。
如果蒲松龄 金榜题名,蟾宫折桂,肯定也就没有《聊斋志异》了。
从历史角度看,蒲松龄一生科场不得意其实是上天成就他。
在淄博历史上,考中进士的人有数百个吧?但都没法跟蒲松龄相比。
时至今日,蒲松龄不仅是淄博的骄傲,是山东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人类的骄傲。
几百年前,有这么一个人写出了这样一部光辉的蓍作,他用他的想像力给我们在人世之外构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世界,他用他的小说把人类和大自然建立了联系。
《聊斋志异》也是一部提倡环保的作品,他提倡爱护生物。
在几百年前,他用他的方式,让人认识到人类不要妄自尊大,在大自然中,人跟动物是平等的事实。
小说里很多狐狸变的美女不但相貌超过人类,连智慧也超过人类;《聊斋志异》也是一部提倡妇女解放的作品,那时妇女地位很低,在家庭中,女人就是生孩子机器和劳作的奴隶,但蒲松龄在小说中塑造了很多自由奔放的女性形象。
我写的《红高粱》一书中,“我奶奶”这个形象的塑造其实就是因为看了《聊斋志异》才有了灵感。
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蒲先生对待妇女的态度也是一种不彻底的态度。
一方面他写了很多自由解放的女性,对其充满了欣赏和赞美,但同时也摆脱不了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对他的限制。
这种不彻底是时代的局限。
作家的不彻底性为小说提供立体的层面,好的作品正是因为作家不彻底的的状态,才具有了多义性和对人的深层次理解。
当今社会,没有理由苛求作家具有某种鲜明的道德价值观念,当然也没有理由要求作家成为白璧无瑕的完人。
作家当然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但无论多么严格的自律,也不可能白璧无瑕。
另一层意思是,每一个作家都有他的是非标准,但在写作的时候应该相对模糊一点,不要在作品里那么爱憎分明。
我们在判断事物的时候,都是站在自己立场来判断,很少有人站在多元角度上来判断。
但随着 —22— 时间和社会的变化,很多在当初黑白分明的事件,会有另外的解读。
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是在读自己。
读者阅读时,可以从一本书里读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因为他从这部分里读到了自己。
作为读者的我们,跟作为社会中人的我们,有时候也不是一个人。
我们读《红楼梦》,大多会同情林黛玉,鄙视薛宝钗,但如果我们为儿子选媳妇时,我们大概都会选薛宝钗吧。
再如,当我们在评判目前教育现状的时候,我们都会义愤填膺地批评应试教育,我们都知道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不利,但一旦开始给自己的孩子报名参加各种特长班时,大多数家长都很积极。
这也是人的不彻底性的表现。
读书时的我们跟生活中我们是有一定区别的,文学与现实是有距离的。
《聊斋志异》的流传不衰就说明了我们文学之所以存在的价值在于他能够虚构出跟现实生活不一样的东西,它开阔了我们的思路,诱发了我们的想像力,在读的时候,我们会跟他一同想像,一起虚构,也会使自己变得丰富多彩,也会潜移默化地使自己发生变化。
小说成功离不开细节描写我向蒲松龄先生学习的另一方面,就是他塑造人物的功力。
成功的作品中,都有让人难以忘却的典型形象。
就像讲到鲁迅,我们就会想到阿Q一样,好的小说中肯定会有个性鲜明的人物。
我们写作时,往往会被故事吸引,忽略了写人。
我们急于在小说里表达自己对政治的看法,忽略了人物自己的思想和声音。
我最近的一部作品《蛙》,写之前,我就明确自己要写什么。
在中国推行30年的计划生育,影响千家万户,影响几代人。
如果我用小说的形式来写计划生育这件事,那还不如写报告文学,用真实数字和真实人物,来呈现事件的来龙去脉。
写《蛙》,目的是写一个人物。
这本书出版后,有 记者采访我,问你为什么要写一个计划生育的敏感题材?我回答,我并不是写计划生育的小说,而且写一个妇科医生的一生。
小说的成功离不开细节描写。
蒲松岭小说里就有可圈可点的范例。
比如他写一条龙从天上掉落在打谷场上,没死,但动弹不了,这时有很多苍蝇飞过来,落在龙的身上。
龙就把鳞片张开,很多苍蝇钻到鳞甲下边,龙突然阖上鳞片,把苍蝇都夹死在里面。
这个故事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蒲先生也肯定没见过有龙从天上掉下,但他在细节方面描写的准确、传神,让我们仿佛看到龙在打谷场上用鳞甲消灭苍蝇,这个细节很有力量,让一件子虚乌有的事具有了真实感。
蒲先生对细节的想象力叹为观止。
因为他写的细节符合常识,是根据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可以想象到的。
把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非常相信,让我们从中得到非常形象的阅读效果。
《阿纤》是《聊斋志异》里唯一写高密的一篇。
里面写一个老鼠精非常漂亮,善良,善于理财,只是终生有一癖好———囤积粮食。
蒲先生这一笔写得非常风趣,也非常有意味,这个细节就让我们最终不能忘记阿纤跟现实中的女人虽然表面没有差别但她是耗子变的事实。
类似这种细节比比皆是,都是建立在大量的符合我们这种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
关于小说写作,其实并没有特别奥秘之处。
每一个作家构思小说的方式和习惯也都不一样。
刚开始写小说,往往会犯一个毛病,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让我们非常感动的事件,很多人有非常曲折的经历,当他讲的时候非常生动传神,一旦写下来,就会索然无味。
为什么?因为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语言方面的风格,没有熔铸出自己的语言来。
蒲松龄的小说五光十色,百味杂陈,充分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
写作时调动自己各种各样的感受,甚至是第六感,发动自己的联想, —23— 运用大量比喻,这是写作的基本功。
然后就是事件、人物和作家的思想。
需要注意的是,作家的思想不能直接在作品里暴露出来,在作品里越隐蔽越好。
而且,真正的思想性强的作品,并不一定能被当代的人所理解。
那些人云亦云的思想,其实不值得写到小说里去。
蒲松龄是值得我们重读的作家。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主要原因就是其语言好。
很多人说在当今社会,小说要死掉了,但我觉得小 说不会死。
语言带给人的美感是其他艺术无法代替的。
一段好的语言可以让我们反复朗读,能产生一种独特的言外之意,也就是意境。
除了语言因素外,好的作品会有价值标准的多样性,丰满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所附带的历史信息,这些会随着时代发展,给后来的读者产生新的读解。
摘自:中华读书报2016年4月15日 全球变暖的冷思考 ——读《气候到底怎么了》 气候问题到底是一个科学问题还是发展问题,抑或是一个政治问题?几十年前我们认为气候变化是发达国家为了限制发展中国家给我们套上的紧箍咒,今天被热浪缠身、被雾霾锁城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关注生存的环境,中国成为全球气候谈判的重要推动力量。
是什么逆转了我们对待气候变化的态度?朱焱的新著《气候到底怎么了》既是一个有着家国情怀的记者上高原走沙漠带来的真实故事,也是一个政治学者对国家利益的严肃思考。
这本新书延续了朱焱严谨务实的治学精神和返璞归真的写作风格,把看似枯燥高深的话题解说得深入浅出,小学生能看懂其中的故事,学者也能悟出书中蕴含的思想深度和问题意识。
重要的是,每一个数字、每一次采访、每一篇文献、每一段论述,都是作者用脚丈量,用笔记录,皓首穷经,孤灯枯坐而来的思想精华,值得仔细一读。
朱焱自2015年离开央视,已经不再是记者的身份。
然而20年的记者生涯给作者留下的深深印记也许永远无法抹去。
一个记者,最大的幸运莫过于有机会不断地发现和再发现人的主 体性和主体间性。
记者无力改变别人的生活,但是,记者总是不自量力地想向世界揭示那些被忽视的事实和同样无力的人生,以唤起人类对真善美的普遍的追求。
在被焦虑啮噬的人生中,专业记者的社会价值在于抽丝剥茧,揭示生活的本真。
《气候到底怎么了》上篇是作者的采访手记。
在这里,我们读到内蒙古老牧民巴松海面对干旱缺水不得不改变饲养牛羊的方式和品种,却无法改变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无以为继的尴尬局面;读到西藏地方官员江村旺扎的担忧:冰川融化导致湖泊面积扩大,海拔4000多米的村子已经被湖水淹没好几次了;读到西撒哈拉沙漠的毛里塔尼亚人因为干旱,有一半人常年吃不上饱饭。
我们同样读到,即便是中国最发达的大都市上海也面临着海平面升高造成的海水倒灌进城区饮用水系统的风险;读到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和官员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的努力,尽管挫折不断仍然屡败屡战,为了那个看上去很美的梦想砥砺前行;还可以读到中国工程院江亿院士这样务实的科学家的故事,江院士奔走呼号,推动的不是什么先进技术,他 —24— 的方案再简单不过:建筑外墙用便宜的保温材料,不要动不动就是玻璃幕墙,出门能骑自行车不坐汽车,能坐火车不坐飞机。
就是这样一个个小故事,串起了全球变暖的大主题。
但气候变化的故事并不止于此。
这本书第一次把气候变化放置在国际政治的视野下考察,用冷静得甚至有点冷酷的眼光刺破了一个个关于美丽新世界的幻想,直视气候外交的国家利益本质。
面对着五个毛里塔尼亚人就有一个吃不饱肚子的现实,除了中国在非洲真刀实枪修铁路,盖房子,哪个国家大老远给穷哥们搞基建?说到底,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但是我们往往认识不到自己的利益,或者不知道如何维护自身的利益。
如何让自己过得好一点,体面一点,得到更多的利益。
这就是书的下篇:气候变化里的中国与世界。
关于气候变化,“利益说”也许是最不动听的表述了。
不过这就是本书的作者朱焱,一个永远不避讳现实的人,不管这个现实是美丽的还是残忍的。
对于谎言,作者并不给予道德上的审判,而是给出了一个同样基于利益的否定回答。
他从不撒谎,不是因为撒谎不道德,而是一句谎话需要用十句谎言去填补逻辑上的漏洞,而这十句谎言呢?如此下去,人不就成了 生活在谎言中?而谎言中的人又怎能给所有的谎言找到一个自洽的逻辑?就是这样一个懒得说谎话的人,写了一本关于个人利益,关于国家利益,也是关于人类利益的书。
说到底,这是关于我们每个人的书。
话说到这儿,可能给人一个错觉,好像这是一本分裂的书。
上篇讲故事生动有趣,下篇说道理晦涩难懂。
非也。
跟作者的上一本书《世界到底怎么了》一样,《气候到底怎么了》轻松易读,字里行间渗透着一个电视记者扎实的基本功——短句子讲大故事。
讲故事是记者的看家本领。
把艰深晦涩的道理讲成人人能听懂的故事,不仅是本领,更是本事。
本书的作者朱焱,是记者里有本事的。
《气候到底怎么了》是一本好看的书。
不但因为故事讲得好,还因为有一百多幅精美的图片。
这些照片大多数是作者本人采访过程中拍摄的。
读者可以看着图片跟作者一起走进被采访者的世界,一百多幅图片建构的大千世界。
俗语说,有图有真相,这本书能帮助你冷静地了解气候变化的真相。
摘自:凤凰读书2017年8月作者:解峥 重读《四世同堂》感受家国之爱 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本是一部众所周知的现代名著,由于手稿散佚,第三卷后半部一直残缺,后来马小弥从美国1950年代初出版的英文缩写本回译了后面13章,故事总算连贯,但毕竟前后篇幅悬殊,笔法不
一,故事梗概只存干枝不见花叶,不免遗憾。
近日东方出版中心推出了《四世同堂》完整版,装帧设计十分精美,令人爱不释手;再看赵武平从他发现的浦爱德翻译的《四世同堂》英文全稿回译过来的第三卷后半部,叙述简洁明快, 细节丰满如故,语言也极力保持老舍风格,读来颇有浑然一体之感。
这确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于老舍先生,于学术界,于广大读者都是值得庆幸的。
《四世同堂》问世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重新出版以来,海内外评论和研究的文章已经非常多了,我这里无须再做专业的评论,只想谈点普通读者的感想。
老舍1944年初开始创作《四世同堂》,当时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都已转入一个新的阶段,日本侵 —25— 略者的穷途末路已经显明,大后方的人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此前不久,老舍家眷历尽千辛万苦,从沦陷区的北平辗转到了重庆,他们自身的凄惨经历和对沦陷区人民屈辱痛苦生活与命运的叙述,增添了老舍对沦陷区人民在侵略者铁蹄下艰难生存的感受与理解,促使他对这场巨大的民族灾难进行了痛苦反思,他创作《四世同堂》就是要全面记录这一民族灾难,探寻这一灾难发生的深层原因,总结在这场灾难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人格裂差。
小说靠人物说话。
《四世同堂》文本中有两个对比鲜明的群体。
一个是有着家国之爱、民族尊严和人格尊严的群体,包括比较守旧、甚至有点随遇而安的祁老人,不堪受辱而死的常二爷、李四爷和祁天佑老汉,饱受摧残、奋起反抗的老诗人钱默吟,绝不觍颜世敌的中学教员祁瑞宣,逃出北平参加抗敌的祁瑞全、刘师傅,敢于痛打日本人的车夫小崔,勇于反抗、不惜死命的满清遗少琴师小文,对敌人怒目相向的剃头匠孙
七,敢于用相声指斥日本人的方
六,还有一大批像天佑太太、瑞宣媳妇、李四妈、高第、钱太太这些朴实热心又有爱国心和做人气节的街头百姓。
这些人物不是高高在上的大人物,与社会公认的民族精英沾不上边,他们只是北平城里为一家一户、一衣一饭而忙碌的平民,也许还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们牵挂着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北平。
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熟稔邻长里短,懂得尊长爱幼,古朴厚道,有着朴素的家园之爱,有着做人的尊严,他们遭逢世变,面对国土沦陷,虽一时不能慷慨赴义,甚至不得不委曲求全,但他们没有丧失自己的底线,他们不屈从侵略者的淫威,一旦尊严受到威胁、践踏,他们宁死不屈,甚至奋起反抗。
他们遭受的痛苦和牺牲,他们流淌的鲜血和眼泪,他们忍受的鞭打与饥寒,见证着民族的屈辱和苦难,也显示出民族的生存与尊严。
对这个群体,作家怀着无比的痛惜和敬爱之情,书写他们的命运和伤悲,书写自己的家国故园之爱、人民之思、同胞之情。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四世同堂》是一部建构我们民族精神与民族记忆的力作。
另一个则是完全丧失人格尊严和气节的汉奸群体,他们没有国家观念,没有民族意识,更不知气节为何物,他们只知道“利益”。
这个群体包括毫无廉耻、利欲熏心的大赤包,见缝插针、丑态百出的退职官员寇晓荷,认贼作父的文人蓝东阳,恶俗蠢妇胖菊子,好逸恶劳的良家子弟祁瑞丰,误入歧途的少女招弟,流氓李东山,骗子高亦陀,失节附敌的牛教授,投靠侵略者的陈野球等等。
他们心中早就丧失了国家民族,只有一己的利益和得失,他们不会在国家危机面前承担自身的责任,更不会作出自己的奉献与牺牲,而是尽可能地趋吉避害,寻找一切可以升官发财的机会,为了抓住这个机会,他们极力攀附新的主子,在侵略者面前卑躬屈膝,摇尾乞怜,对自己的同胞却凶狠狡诈。
他们为了讨得日寇的欢心,费尽心思,丑态百出,在他们身上,读者看到的是道德、良心与人格的沦丧与卑污,是人性中恶的爆发与蒸腾,然而,具有戏剧性的是,他们终没有成为侵略者的自己人,他们多在被利用之后又像抹布一样被无情地抛弃,甚至被消灭。
老舍展开如此复杂斑斓的时代画卷和人格画卷,是要展开他的观察和反思,为正义的群体寻找到文化的根基与历史的源流并试图弘扬这个伟大的传统,从变节者身上发现文化的垃圾与人性的破坏性质素并试图像清道夫一样予以清除。
然而,怀有素洁理想的老舍面对现实却不无困惑:为什么以气节相尚的古老民族,还是出现了那么多鲜廉寡耻、卑躬屈膝的汉奸?为什么那么富有人情之美的礼仪之邦,竟然产生了那么多自私自利、凶狠无情的败类?老舍的文本没有予以清晰的回应,也许他知道这正是人性的复杂,也是文化的复杂,尤其是在巨大灾难或诱惑的拷问面前,在生死一瞬之间,没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没有坚实的人格支撑,没有深重的气节熏染,那些埋藏在各种角落的卑劣性都会野蛮生长。
从这个意义看,《四世同堂》又是一部民族自我反思与批判的力作。
《四世同堂》让我们看到了民族与人格的大拷问,其呈现的是外敌入侵、家园沦陷这一非常时代里的真实,其实这也是中华民族的历 —26— 史真实。
在我们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始终流贯着为家国尊严而抗争的精神主脉,始终在培育和弘扬这样的精神主脉,一代又代,生生不息。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7年10月30日作者:华焰 大师的启示 ——读《南渡北归》 读书多年,还没有遇到这样一部书令我读后心中滋味万千,无以言表亦难以言明。
书的封面印刻着醒目惊人的“南渡北归——大师远去再无大师”,但大师们一个个如雕像一般已经竖立在历史的时空里,也会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读这样的书可以擦亮你的眼睛,祛除蒙在心灵上的遮蔽,更可以让你看清中国文化长河之中流砥柱,触摸到真正知识分子的脊梁。
清华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
在四大导师之中,只有赵元任一人怀揣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证书,而王、梁、陈等三位,均无博士、硕士头衔,较为年轻的陈寅恪连个学士学位也没拿到。
尽管头上没有金光闪闪的博士帽子,但三位却学贯中西,堪称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
陈寅恪放洋十几载,于哈佛大学、柏林大学等美国、欧洲名校转过一遍,终未能揣一张博士文凭回来,完全是为求知而读书。
与那些出国镀金“为文凭”者相比,陈寅恪真正做到了“读书为己”而不是“为人”。
对通今博古、学贯中西的陈寅恪,目空天下士的傅斯年于敬重推崇的同时,深感自愧不如,甘拜下风,并慨叹曰:“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陈寅恪每次授课,除学生外,因羡慕其学问之广博与才情之高,清华的吴宓、朱自清等名冠一时的教授皆前来听讲,因而陈寅恪便有了“教授的教授”之美誉。
陈寅恪在西南联大讲授隋唐史。
开讲前开宗明义:“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 国学大师刘文典月下讲“红楼”。
开场白是有板有眼:“只、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仙桃只吃一口——就行了啊!”停顿片刻,未等台下听众回过神来,刘氏又颇为自负地接着大声道:“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今年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 联想当下,对照大师们的自主解读,那些照本宣科传声筒式、复印机机械照搬式、复制剪切式的授课者可曾汗颜? 成为学术大师者,必有其灵魂。
清华国学院导师之一王国维去世后,陈寅恪在其清华园纪念碑上写道:“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我想,“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就是这些学术大师的灵魂。
清华国学研究院还有一位导师,就是后来被誉为中国人类学和考古学之父的年轻海归李济。
27岁的李济获得哈佛大学哲学(人类学)博士学位。
这是第一位中国人获此殊荣。
此时的海归与若干年后,作为新生代的海归或者假洋鬼子皆有较大不同,在李济的梦想里有成就一位学术界大师的心愿,却没有捞着大官或弄个百万富翁或千万大亨的追求。
李济 —27— 心中装的是“新文化、科学救国、振兴民族”等一类理想与抱负。
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正如若干年后李济所说:“那时的留学生,没有一个人想在美国长久地待下去,也根本没有人想做这样的梦。
那时的留学生都是在毕业之后就回国的。
他们在回国之后,选择职业的时候,也没有人考虑到赚多少钱和养家糊口的问题。
我就是在当年这种留学风气之下,选择了我所喜爱的学科——人类学。
” 李济式的“留学风气”极大彰显了其人品之高尚伟大,多么希望这样的“留学风气”能够深深影响改革开放后成千上万的出国留学者。
俗语说,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
1917年1月4日,时年49岁的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职位。
在周围尚处于蒙昧与混沌状态的历史时刻,蔡元培审时度势,提出了“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16字箴言。
这个光芒万丈的治学方针,如大海潮声,振聋发聩,古都上空犹如“晦雾之时,忽睹一颗明星”。
自此北大成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散发着人性光辉和科学理念的人才成长之摇篮。
如果说蔡元培为北大栽下了梧桐树,那么为清华栽下梧桐树的则是梅贻琦。
1931年10月14日,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被世人称为“寡言君子”的梅贻琦,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
12月3日,梅贻琦到职,发表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演讲:“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
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我们的知识,固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inspiration(启发)。
” 梅贻琦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众多的大师。
梅贻琦作为中国最有声望和成功的教育家被誉为“清华之父”和清华“永远的校长”。
斯人已逝,但其精神、其思想、其风骨应该葆有、继承、光大,这应是一种伟大的担当! 摘自: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17年11月6月 作者:吴奇 —28— 钟秉林:未来教育的3种可能性与5大变革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上好学校难、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且配置不均衡的矛盾日益突出,教育公平与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凸显;
二,教育利益相关者增加,不同的利益群体强烈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体现出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趋势,有的甚至相互矛盾和冲突;
三,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内外部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内涵发展任务十分繁重;
四,社会诚信体系尚不健全,违背教育规律以及教育腐败现象时有发生,教育政策和改革举措的出台往往会受到社会公信力的质疑;
五,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学校办学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教育结构和治理体系需要优化,教育治理能力亟待提高。
有效化解上述矛盾,需要解决三个重大现实问题。
一是不断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合理配置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尤其是入学机会公平;三是逐步推进教育国际化,增加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提升中国教育国际地位。
互联网时代为教育带来哪些可能?

1、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创造了新条件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能够发挥互联网倡导的“共享与协作”精神,多元而便捷地获取教学资源;可以将分散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教学资源整合到一起,实现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满足包括社会公众和在校学生在内的学习者的迫切需求。

2、为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新途径基于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以效 率促公平”的新途径,可以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优质网络课程的开发,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显然,通过互联网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方式,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目前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而且配置不均衡的状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为包括在校学生在内的每个学习者提供更好的适合自己的教育,有效推进教育公平。
同时,也为各级各类学校探索线上教学与线下教育相融合,创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

3、为推进教育国际化搭建了新平台“慕课”等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和协作组织的诞生和发展,加速了国际化课程、教材和课件的跨国流动与共享,也必然伴随着先进教学理念、现代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模式的跨国传播与融合。
另一方面,也为推进中国优质教学资源的国际拓展、增强中国教育的国际话语权、改善中国学校的社会形象提供了重要平台。
互联网时代下,未来教育需要作出以下五大变革
1、变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首先,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突破“千校一面”的办学模式和“万人一面”的培养模式的桎梏,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选择权,鼓励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探索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培养。
其次,要摈弃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 —29— 的陈旧教学观。
在教学活动中确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现 代教学观,探索先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不断改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2、变革传统的学习过程互联网教学的发展对传统的学习过程提出了挑战。
互联网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的结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学习过程的两个阶段进行了“翻转”:知识的传输从课堂上迁移到课堂之外,通过学生课前个性化的线上学习来实现;而一部分知识内化的功能则从上课之后转移到课堂上,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练习巩固、反思总结、自主纠错等方式来实现。
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改善。

3、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对学校教育而言,互联网教学带来的最大冲击莫过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即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和课堂教学组织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学生的学习伙伴;而学生则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
因此,很多学者倡导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来实现教学目标。
显然,这种发展趋势必然会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完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加强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校本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4、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如何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 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如何将线上教学和学校课堂教学相互结合,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彰显教学水平和特色; 如何调整优化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和评教方式,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 如何加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为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融合创造条件等,都是需要校长和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的重要现实问题。

5、变革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要根据互联网教学的特点以及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和学生事务管理机制,调整教学组织形式乃至教室布局;要研究互联网教学的发展趋势,完善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调整教师考核标准和评价方式,健全学生学习效果跟踪和评价机制,强化评估结果反馈和改进工作的机制;要组织力量研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将常态监控和动态监测有机结合,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必须强调指出,上述观点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而是进入到了实践探索阶段;已经不仅仅是国外学校的实践探索,而是传播到了国内各级各类学校。
比如,国内有的小学已经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室布局,由便于学生小组学习讨论的分组式教室布局所取代;有的初中尝试“翻转课堂”,先学后教,学校对教师提出“10+35”的要求,即课堂讲授时间不超过10分钟,其余3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合作学习和做习题;有的高中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构建选择 —30— 性课程体系,实现了学生每人一张课表,进行个性化培养; 顺应趋势,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已经成为当今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教育议题,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之
一。

1、教育国际化,要加强战略思维对于学生培养而言:要把重点放在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竞争意识、培养多元文化理解能力和沟通与合作能力等方面;对于学校发展而言:要通过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联合培养与合作研究,游学与国际会议,结成友好学校与共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等多种方式,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2、积极探索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实践在弘扬本国教育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探索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实践,逐步形成自身特色,既能与国际教育衔接,又保留与国际教育对话的空间。
推进教育国际化,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兴趣特长的发展,让学生突破下载学习环境的定式,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要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专业素 养,包括提高教师发现学生兴趣特长,指导学生规划学习生涯与进行课程研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跨文化学术交流合作以及语言运用的能力。
要将外国文化的本土化与本土文化的国际化相结合。
全球化、国际化越是深入,本土化、民族性越要凸显。

3、多种形式,加强双向交流互动在鼓励中国师生多种形式走出去的同时,要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到中国学校学习,到中国的学校读学位,引进更多的国际人才到中国学校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
在吸引国外教育优质教育资源进入中国教育市场的同时,要推进中国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国际拓展,在境外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促进双向交流与互动,需要探寻合作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和合作切入点,进行务实的交流与合作探索。
政府也需要提供相应的政策导向和机制保障,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可持续发展,这对于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自: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2017年9月8日作者:钟秉林(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核心·难点·突破点 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我国当下高校工作的重点之
一。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大学发展转型的一次挑战,也是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一次考验。
高校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主体,必须通过创新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和育人模式,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创新创业精神 何谓“创新创业精神”?它集中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这种精神本质上是对自我的挑战,即要求大学生不沉迷于安逸的现状,对自己的职业和人生进行主动规划与探索,养成负责任、能受挫的 —31— 心理素质。
在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出现 了一种“重创业、轻创新”的倾向,这实际上是对“创业”误读的结果。
事实上,创业教育是一种基本能力与素质的教育,也是一种开发个体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教育。
大学生不再单纯是就业市场中的“被挑选者”,他们有能力通过不断的探索、尝试与合作,发挥个人的无穷潜力,实现自己的“奇思妙想”。
最后,创业教育也是促进个体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个体要走向创业成功,就必须与人合作、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必须具备有效的沟通协调能力。
可以说,创业教育与人的全面成长是密不可分的。
创业的源头来自创新。
任何创业行为都是对自我精神的探索和大胆实践,如果没有精神上的冒险和对自我价值的批判反思,就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创新意识。
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三大难点当前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面临有许多困难,其中最突出的难点就是缺乏足够的合格的师资。
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教师必须具备创新创业的精神和素质,如果教师不具有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很难培养学生具有相应的素质。
然而不少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不愿意走出灌输式教学的“舒适圈”。
这在地方本科院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方院校的转型发展。
难点之二在于高校难以提供足够的合格的课程。
目前创新创业课程多以公共选修课或通识课程的形式游离于专业课程体系之外,作为零星点缀,这部分课程大多是为学生普及一些创业的基本知识。
而在实质性的创新教学中,也只能通过个别案例来开展。
完善的、有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严重缺乏的。
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建立和推行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
此外,目前也缺乏衡量创新创业教 育成功与否的有效指标体系。
难点之三在于高校难以与社会开展有效的 合作。
双创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其用创业思维与行动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目前,社会对于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与成效还持怀疑态度,而企业在与高校合作过程中仍然多以盈利导向为主,关注校企合作是否能够为他们解决技术问题、带来直接收益,对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并不高。
出现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高校长期以来的封闭式办学模式所致。
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点在于改变师生评价导向 高校应该在以下三方面大力作为:其
一,鼓励教师开展应用型科研。
科研能力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成长的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自己要从事应用导向的科研,并善于指导学生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教师不能够再单纯地照本宣科,传授一些连自己都不知道具体发挥什么用处的“书本知识”。
其次,教师要深入企业、了解市场,能够捕捉专业最前沿的社会需求,将这些转化到平时的教学之中。

二,改变对教师的评价导向。
评价指标是教师行为的指挥棒,在目前的教师评价中,教学被放在了边缘的位置,而科研成绩则直接关系教师的升迁去留。
这种政策导向使许多教师对教学产生了“应付”心态,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之中。
对教师科研的评价,又简单地量化为论文、课题、奖励的数量和级别,也难以衡量出“真正”的科研水平。
要教师重视问题导向,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锻炼,对教师的评价必须扭转“唯论文至上”的风气,强化对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应用型科研的引导。
—32— 其
三,改变对学生的评价导向。
传统教学单一地以学生对固定知识的接受程度作为评价方式,而忽略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
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必须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必须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多元成就,尤其是在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表现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其中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放在首位。
这种评价方式就要求师生之间的交往是深入的,教师不能满足于课堂知识的单向传授,而要真正熟悉学生,通过对话、合作,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发展。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应当走出的四个认识误区 典型的误区之一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将创业成功作为目标。
这种误区导致不少高校将少数几个创业成功的学生作为典型进行宣传和标榜,而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成效,并未真正触动传统教学模式。
当前应当构建起有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重视激发大学生在运用专业知识过程中的创新、创意想法,而对于少数有创业冲动、创业尝试的学生,可以组织专门的培训、指导与服务。
误区之二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脱离专业教育。
这就表现在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都是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的少数几门创业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
这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有所背离。
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融入专业教育之中,而且要走个性化培养的道路,即必须要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保护每一位学生的求知兴趣,因为正是这种兴趣带动了个体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求。
这也是大学开展创新教学的基本要求。
误区之三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对立的。
很多高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创新创业学院等个别部门的事情,甚至担忧创新创业教育会打乱原本专业教育的内容和教学计 划。
显然这种观点仍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一种创业技能的培训。
实际上只有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只有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才能在本质上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生真正将专业所学应用到将来的职业发展之中。
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专业教育必须走向应用化、精细化。
误区之四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属于大学教育范畴。
该观点认为大学教育应该进行高深知识的传授,而创新创业教育偏重于应用性知识的学习,所以与高深知识取向不合。
其实,创新创业教育包含了传统大学教育的功能。
如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属于通识教育的范畴,对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就属于专业教育范畴,而创新创业教育宗旨就是要启迪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开发学生智慧。
以创新创业教育带动大学精神的变革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将带动大学知识模式的变革。
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大学知识系统从理论型转向实践型。
大学教学中的知识必须要能够与现实生活发生联系,与学生的现实困惑发生联系,而不再是停留在书本上枯燥的知识体系上。
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他们将成为积极的探究者,不断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与素养。
其次,创新创业教育将带动大学管理模式的变革。
大学必须对知识系统进行重新定位,因为真正愿意从事高深理论研究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极少数的,对于绝大多数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应当将重心转向应用性知识的探究和教学,即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解决实践问题,实现在应用层面上的知识创新,并将这种能力传授给学生。
如此,大学必须转变对师生的评价方式,确定新的教学管理目标,教学效 —33— 果要突出体现在学生思维水平、实践能力的提升上。
再次,创新创业教育将带动大学办学理念的变革。
学界渐渐形成了一种基本共识:谁能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崛起,谁就能够引领大学发展的方向。
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大学由“象牙塔”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将服务地方、引领地方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大学办学也将出现一个新的评判标准,即只有培养出的学生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才标志着大学教育的真正成功。
最后,创新创业教育将孕育出一种新型的中国大学校友文化,这种校友文化倡导校友积极反哺学校、学校是校友终生的精神家园、获得校友充分支持是大学百年基业的根本等理念,这种新型理念是支撑中国大学走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真正动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17年8月31日作者:王洪才刘隽颖 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须处理好十个关系 近年来,地方高校因其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提高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亦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
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是一个“适应变革”与“引领趋势”相统一的过程,也是一个“外延转型”与“内涵提升”相统一的过程。
地方高校应根据自身在高校生态系统中特定的生态位,坚持学术视野、社会视野并重,更新发展理念,明确发展路径,积极回应来自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变革诉求。
具体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高水平与有特色的关系第
一,强化目标牵引。
地方高水平大学要强化目标牵引,形成问题倒逼,在学科建设、创新基地、科技服务、社会影响等重点工作上持续发力,在高水平人才及团队、高水平项目、高水平科研成果等核心指标上加快补足短板,通过加强内涵建设,深化综合改革,提升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二,强化特色发展。
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必须打好特色牌,彰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核心竞争力,要根据高校自身特点,制定 特色化发展战略,从办学理念开始,凝练学科发展特色;对接产业转型与创新发展要求,强化人才培养特色;把握区域经济社会以及行业发展需求,突出社会服务特色;挖掘大学精神品质,打造文化特色。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第
一,优化学科布局,强化优势特色。
对地方高水平大学而言,学科建设一要解决“高峰”问题,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资源对以ESI前1%学科为代表的优势学科进行投入建设,形成突破,带动相关学科共同发展。
二要解决“高原”问题,以学部制改革推动学科整合,打通学科壁垒,凝练学科方向,加快形成一批高水平学科群。
三要重视应用,加快应用技术类学科群建设,重点放在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问题上,拓展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空间。

二,调整专业结构,加强质量建设。
专业建设的不合理,直接反映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因此,地方高水平大学的专业建设,应坚持适应性和契合度原则,从注重办学规模和专业布点,转变到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上来,通过撤停并转实行结构优化,加快形成市场导 —34— 向、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重点建设品牌专业,改造升级传统专业,积极培育新兴专业,打造外有产业链、内有学科链的专业群。
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推进专业认证,对接国际标准,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科教协同育人。
加强学科与专业的互动,以优势学科支撑重点专业,以交叉学科培育新兴专业,形成与产业结构升级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
打破学科之间、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专业之间的壁垒,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与教学基地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等方面加强协同。
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企业先进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进行课程研发、教材编写、教学成果推广,建立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与反哺机制。
人才培养结构与培养质量的关系第
一,合理控制规模,提高办学层次。
牢固确立本科生教育的中心地位,稳定或适度减少本科生招生规模,提高本科教育质量。
扩大博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稳步发展留学生教育,停办或少办低端人才培养。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探索建立适应弹性学习、学分制和主辅修制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
加大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投入,推行启发、合作、研讨、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三,聚集核心素养,培养创新人才。
地方高水平大学也承担着培养社会精英和行业领军人才的任务。
要通过实施“卓越人才计划”等合作计划,创建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机制,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平台建设与团队聚合的关系第
一,加大各类平台建设力度。
合理引导学院开展平台建设,丰富科研教学等不同平台类型,引入外部资源与政企等协同共建平台,加快形成平台建设的适度规模和比较优势。
更重要的是,突出质量主题,加强内部统筹,采取滚动支持,集中优势资源建设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重点智库等一批示范平台,支撑高水平大学发展。

二,依托平台聚合团队。
根据研究方向和教师意向,组建教学或科研团队。
教学团队重在发挥学科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科研团队重在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人才,促进学术队伍可持续发展。
团队实行责任人聘期制,考核个人业绩转为考核团队骨干和成员业绩,以政策杠杆驱动人才梯队建设。

三,创新平台管理机制。
推动以学院、学科、课题组为主的科研组织模式向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跨地区协同创新的模式转变。
针对平台的扁平化组织架构设计,在团队、项目、经费、绩效评价等方面,推进制度创新,探索学术特区,加快形成以学术为主导、问题为核心、项目为牵引的管理模式,以管理创新推动学术创新。
队伍建设内培与外引的关系第
一,要着眼事业急需,坚持标准,引进优秀人才。
重视紧缺人才,尤其是领军型人才、学科带头人、对学校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人才的引进。
建立海内外人才工作站,以全球视野汇聚人才。
坚持全职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引才与引智相结合,探索更为灵活务实的引才机制。
对引进人才,既关心培养,帮助融入科研团队和学校环境;又严格标准,开展效能评价,强调精力投入和成果产出,坚持能进能出,精准引才。

二,积蓄发展后劲,加大力度培养校内 —35— 人才。
重视校内人才资源开发,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要加大校内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实施校内人才工程,推进青年教师博士化、国际化,增强本校人才的竞争力。
要坚持业绩贡献导向,坚持本土人才和引进人才一视同仁,加快出台相关政策,保护校内人才的积极性。

三,加强分类指导,统筹三支队伍协调发展。
探索和丰富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加大人才开发力度,用好用活各类人才。
要加强教学科研队伍建设,促进专业发展。
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业务能力。
加强服务保障队伍建设,改善队伍学历和知识结构,提高服务水平。
要以岗位聘任、职称评审、绩效分配为抓手,建立健全符合各类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区域定位与国际战略的关系一方面,要提升服务发展能力。
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区域定位,决定了其必须坚持需求和问题两个导向,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强校之路。
要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共性技术难题、学习型社会建设等热点,推进校院、学科与政府单位、行业企业对接合作,建立政产学研用战略联盟、人才培养基地,让教学科研活动走向生产一线,提高契合度和贡献度。
同时,要建立社会服务绩效评价机制,并纳入高校的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发挥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
这是地方高水平大学向更高发展层次迈进的必由之路。
要接轨国际标准,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建立实质性合作。
加大境外高水平教师引进力度,完善教师出境进修的激励机制,驱动师资队伍国际化。
扩大留学生培养规模,提高交换生比例,开拓境外人才培养基地,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国际合作科学研究中心或联合实验室。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第
一,要彰显核心价值。
高水平大学对文化的传承创新,首先表现在对核心价值的引领导向。
这方面,高校应发挥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优势。
一方面,运用主渠道主阵地,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个环节,教会学生选择主流文化,崇尚主流价值;另一方面,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人才、平台,开展理论阐释和知识创新。
大学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增强师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要培育大学精神。
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大学精神提供价值支撑、行为规范和力量整合。
大学精神是在办学历程中所凝练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以及逐步形成的传统、优势和特色,是一种“文化基因”。
对于地方高水平大学来说,尤其要积淀文化底蕴,重视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培育和塑造,加强校歌校训等形象标识建设,不断丰富自身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观念文化,形成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精神动力。

三,要辐射地方文化。
地方高水平大学孕育于地方文化。
这种相融共生的关系,决定了大学在接受地方文化滋养的同时,还要反哺地方文化,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参与区域文化建设,推动大学文化建设成果向周边辐射,发挥文化“高地”作用。
内部治理与制度创新的关系第
一,实施大学章程。
以实施章程为契机,健全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科学决策机制、民主参与机制和监督机制,理顺党委、行政、学术、师生、家长和校院等权、责、利关系,健全完善党团工代会、教代会、学代会等代表制度,通过构建以大学章程为龙头的制度体系,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进一步规 —36— 范学校内部治理架构和办学行为。

二,深化学术治理。
学术权力和行政权 力在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中都是重要力量。
关键是如何按照内在逻辑,进行合理划分,促进两者相互协调。
高水平大学本质上要求高水平的学术,应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制定并依据学术委员会章程办事,建好“教授治学”的基本平台,将学术交给学者。
高水平大学建设也要有高水平的管理。
无论是科学的制度设计,还是高效的运转体系,都是建立在对大学本质、特性、理念、规律的深刻认识之上。

三,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大学具有“底部沉重”的组织特性,教师学生分布在

标签: #中山大学 #尚赫水机 #渤海 #宁波 #哈尔滨 #厦门大学 #多少人 #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