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信息,内部刊物高教信息高

云南大学 6
教信 第17期太原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主办 息 2018年9月10日 要目 P7刘伟:人文社会科学如何创建“双一流”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在探索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的标准上下功夫,包括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等,这个标准要考虑到本土、民族、社会发展,也要考虑到国际比较和对外开放,努力的方向,就是如何实现国际化和民族化的有机统
一。
P17林建华:理性认识大学排名在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作用 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大学综合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把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当然要在各项基本状态指标上,进入世界大学前列,但不能因此而忘记了初心,忘记了根本。
P25马敏:何谓大学教育之道? 关于大学的本质,古往今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我认为讲得最精彩和最到位的,还是我们的老祖宗在《大学》中的归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即大学的本质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更新民心,达到完善的境界。
“双一流”建设 目录 主办:太原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主编:王宝俊编辑:郭普庆王志宇排版:薛姣姣邮箱:dpo@电话:0351-6010886出版日期:2018年9月10日 (第017期) 仅供内部参阅,正式引用时请自行核实 “双一流”建设 P1地方高校“双一流”怎么建?P7人文社会科学如何创建“双一流”P9建议“双一流”建设给学校自主权 大家言论 P11杜玉波:全面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新征程 P17林建华:理性认识大学排名在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作用 P22熊丙奇:学生评教为何在我国行不通P25马敏:何谓大学教育之道? 高教评论 P27特色发展是地方高校的根本出路 他山之石 P29望百年,“北京特色”一流大学起锚P33不怕难的来国科大,急功近利的不要来 图书推介 P40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 “双一流”建设 地方高校“双一流”怎么建? 记者王强 服务发展是一流建设的根本动力。
服务地方是大学发展的外延,而一流大学建设的本质是内涵建设。
外延为内涵提供方向、空间和动力。
地方大学与区域发展有着天然联系,立足区域发展,回应和服务国家与区域重大发展战略需求,是地方大学的特色和优势,更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强大动力。
近期,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一些地方高校的学科被评为A+,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各地方高校也陆续公布了‚双一流‛建设方案。
‚云南大学入选国家首批一流大学建设行列,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云南的关心和重视,为云南高等教育进一步发挥优势、服务国家区域战略布局需求提供了新的引擎、注入了新的动力。
‛‚双一流‛建设名单一经发布,云南省教育厅厅长周荣信心满满。
通过梳理教育部公布‚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中国教育报记者发现,与‚211工程‛‚985工程‛相比,非这两个工程高校数量有所增加。
其中,一流 大学建设高校比‚985工程‛高校多3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比‚211工程‛高校多25所。
新增部分除了考量学校和学科水平,更多地向中西部地区、向重点发展学科等方向倾斜,从而使重点建设的学校和学科机构更趋合理。
构建科学完善的顶层设计 这一次,河南的高校终于‚上了车‛。
此次‚双一流‛建设名单中,不仅郑州大学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河南的另一所高校、位于古都开封的河南大学也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呼唤‘一流’。
‛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说,以河南为例,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
一,
1 “双一流”建设 州大学‚双一流‛建设承载着中原大地 位于河南东南边的高等教育大省— 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呼唤,承载着河—江苏,这一次可以说是收获满满。
南亿万人民享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期盼, 中国教育报记者梳理‚双一流‛建 承载着地方大学由大变强的重托,承载设名单发现,江苏不仅有南京大学、东 着中原崛起、民族复兴的意志。
南大学这样的知名高校进入一流大学建 全国2850多所高校中,非教育部直设高校名单,更有苏州大学、南京航空 属高校占96%左右,主要是地方院校。
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 在去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安学、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 徽大学原校长黄德宽发出呼吁,在实施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高校‚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国家需要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 进一步统筹‚双一流‛与国家高等教育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十几所高校 整体建设布局,高度重视地方高校发展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对我国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作 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省委教育工 用和重大影响。
委书记葛道凯看来,这与近些年来,江 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
苏在建设高水平大学打下的良好基础紧 能够看到国家在这方面的统筹考虑。
密相关。
以上海的高校为例,上海体育学院、 2010年,江苏率先启动高校优势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这次都入围了科建设工程。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 ‚双一流‛建设高校榜单,打破了原来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集中力量建设 ‚985工程‛‚211工程‛的壁垒,也为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优势学科, 地方高校赢得了机遇,预示着我国高校为创建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提供支 将更注重以学科发展带动学校整体发展,撑‛。
以一流学科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
葛道凯认为,建设高水平大学重在构 在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建科学完善的顶层设计。
江苏高水平大学 单中,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不建设体现‚双一流‛建设的大方向、总目 仅有云南大学、新疆大学、郑州大学等标,又结合江苏实际,根据江苏高等教育 中西部高校,在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已有的基础和条件,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 中,有25所是非‚211工程‛高校。
律,确定推进思路、策略和路径。

2 周荣也认为,是云南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云南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围绕服务国家区域战略布局和落实新的发展定位,统筹推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和管理,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使3所高校成为省部共建高校,遴选一批优势特色学科进行重点培育建设,以‚借梯攀高‛‚借船出海‛的开放办学理念,深化与面向南亚东南亚为重点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主动与20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开展战略合作,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海峰认为,现在的‚双一流‛建设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兼顾公平就是要考虑区域布局、学科分布等,主管部门和‚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在遴选新增少数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时,统筹考虑区域布局与已有水平,重点支持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区遴选。
服务国家区域战略布局需求 ‚双一流‛建设进入实操阶段,地方高校该怎么干? “双一流”建设 ‚创新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是适应江苏经济发展新常态、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
‛葛道凯说。
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20年,创新型省份建设要取得重大进展,主要创新指标力争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以上水平,成为全球有影响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葛道凯表示,作为创新科技和创新人才等要素集聚的高等教育领域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高水平大学所创造的知识价值和科技成果,在江苏创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没有高水平大学就没有创新型省份。
而在周荣看来:‚云南高等教育如何抓住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机遇,服务国家区域战略布局需求和云南跨越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现实问题。
‛ 在国家区域战略布局和地方发展新定位多重叠加的背景下,云南从‚开放末梢‛走向‚开放前沿‛,步入了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期。
然而,长期以来,云南高等教育基础条件薄弱、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办
3 “双一流”建设 学质量不高、科研能力不足、内涵发展不充分,人才匮乏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云南下一步将牢牢抓住这一重要机遇,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分类发展、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厚植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沃土。
在推动落实上,云南下一步将采取省级统筹、重点引领、聚焦学科、开放合作、改革驱动、党建保障等综合措施,坚决打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主动战和持久战。
‚省级统筹‛就是要按照‚层次+功能‛的方法,优化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和管理,强化功能定位。
‚重点引领‛就是要全力支持云南大学建设成为‚立足云南、服务国家、辐射两亚、走向世界‛的一流大学,在省部共建高校遴选并加强一批创新团队、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和新型智库建设。
‚服务发展是一流建设的根本动力。
‛刘炯天说,服务地方是大学发展的外延,而一流大学建设的本质是内涵建设。
外延为内涵提供方向、空间和动力。
地方大学与区域发展有着天然联系,立足区域发展,回应和服务国家与区域重大发展战略需求,是地方大学的特色和优势,更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强大动力。
葛道凯表示,从建设机制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对象涵括了全体本科高校,实行基于绩效的动态调整。
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既要扶强扶优,突出重点,但也并不是少数高校的俱乐部,全省所有本科高校都是参与者。
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校校有机会。
每一所高校只要条件具备,都可能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对象。
二是校校有任务。
目前‚四大专项‛已实现所有本科高校的全覆盖,每个高校都要把项目任务建设好,并以此带动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是校校有特色。
同质化没有出路,多样化才是方向。
‚专项+综合‛的制度设计,就是要鼓励‚有特色‛‚高水平‛,鼓励每所高校有个性、有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
无论是‚专项‛还是‚综合‛,江苏鼓励公平竞争,不搞指定制、终身制,打破身份固化,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
对专项建设高校,实行年度报告和周期评估制度,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是继续支持,还是暂停支持和终止支持。
对综合建设高校,每年组织一次专家评审,根据评价结果确定下一年度是否继续支持,以及支持强度,形成基于绩效、有进有出、有多有少的支持机制。

4 “双一流”建设 人才要“用”更要“培育” 高水平人才是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命根子‛,但近几年来,一些高校‚挖人才‛的现象引起了关注。
‚我亲身经历的,本来要引进一个人才,各方面条件都谈好,即将要来的时候,却告诉我选择去另外一所学校了,因为那所学校给的钱更多、给的房子更大。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祝连庆说。
如某大学用‚150万元年薪、30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300万元安家费、200平方米住房、配专车配助手、家属孩子全安排‛全球招揽人才。
在这些类似的‚重金‛政策之下,一些顶着‚头衔‛的知名学者四处流动。
长江大学副校长郑军认为,人才流动本无可非议,它有利于推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臵。
但是,这种急功近利式的‚竞价抢人‛,不仅没有增加我国整体的人力资源存量,而且有可能因引进人才的‚水土不服‛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马敏也表示,目前一些高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过程中出现‚人才流动乱象‛,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形成盲目攀比之风,过分重视校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忽视了校内潜力 型本土人才培养,部分潜力型本土人才忙于争取各种人才名号而无心做学问等。
‚这严重影响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给学校发展带来极大困惑,必须重视和矫正。
‛马敏说。
马敏建议,要加强顶层设计,规范各类人才引进计划。
建立高校高层次人才统筹机构,设立教育部高校高层次人才统筹小组,统筹协调各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促使其逐步规范化和制度化。
统一管理各类人才项目、基金和奖励计划,协调各项目侧重资助的领域,避免出现重复资助的状况。
各校‚双一流‛建设计划中必须有符合学校实际的以内涵发展为主的人才规划,经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后实施,并纳入今后的考核验收之中。
在马敏看来,还要理顺人才秩序,完善人才引进管理机制。
严格规范人事工作制度,禁止高校采取‚不要人事档案、不要户口、不要流动手续‛或另建人事档案的违规做法招揽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不鼓励东南经济发达地区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
完善人才称号制度,不再固化各种人才头衔和称号,任职和服务期满之后即自动去除称号,不再享受原有待遇,转而根据学校同类人才情况,给予相应待遇。

5 “双一流”建设 立高层次人才流动补偿机制,引进国内高层次人才的高校要给予高层次人才外流的高校一定的经济补偿。
要科学设计薪酬,建立透明合理的工薪制度。
探索推广同一地区同类型人才薪酬最高限额制度,合理设臵工资‚天花板‛,避免盲目攀比,竞相叫价。
探索建立适合高层次人才特点的人才评价标准,为高层次人才绩效考核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年薪制与绩效工资相结合的透明、合理工薪制度,通过绩效年薪制,建立引进人才和校内人才相对均衡的工资待遇,并逐步并轨,实现同岗同酬。
坚持‚引育并举‛,调动校内校外两个积极性。
建立高层次引进人才和校内高层次本校人才平衡发展的机制,在用优厚待遇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同时确保校内本校人才各项基本利益(工资、奖 金、培训)等充分享有。
建立‚人才特区‛支持制度,练好内功,重视培养已有的潜力型本校人才,破除论资排辈,完善考核评价,实行流转退出,给年轻人特殊政策和资源倾斜,有系统、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本校中青年学术骨干。
与此同时,鼓励各类人才树立良好师德,倡导并践行静心育人、潜心科研、淡泊名利、重诺守信的优良学风。
马敏表示,人才不是用来‚挖‛的,而是拿来‚用‛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不是靠‚挖墙脚‛砌成的,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内功‛建成的。
‚我们期盼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和建设一定要走规范化、有序化之路,毕竟‘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能春满园。
‛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18.01.18
6 “双一流”建设 人文社会科学如何创建“双一流”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 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成长规律跟自然科学不太一样,是需要积累的,学者的人文关怀精神、担当精神和使命意识,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反思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
首先,‚双一流‛建设顺利推进的前提在于科学规划,而科学规划的难点是如何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来确定重点。
具体而言,就是如何结合社会需求的变化、结合对学科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结合资源约束的现实来确定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为此,必须遵循两方面的精神:一方面要出于公心,要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而不是出于其他的既得利益的需要;另外一方面,还要出于科学的认识,科学把握社会和学术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趋势。
遵循这两方面精神是科学规划的前提,但同时这也是一个艰难的抉择过程。
其次,是人才队伍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有14个学科被列入‚双一流‛建设的一流学科行列,在第四轮学科评估过程中又有9个学科被评为A+。
如何发 挥现有优势,需要进一步努力,其中最要紧的是人才队伍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已经推出杰出学者计划、杰出学者聘任制度等措施,目的就是尽可能地支持、培养、吸引优秀学者。
用一句话说就是‚近者悦,远者来‛,让学者们有一个比较舒心的学术环境,使他们能够抵御外在诱惑,安心做学问。
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成长规律跟自然科学不太一样,是需要积累的,学者的人文关怀精神、担当精神和使命意识,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反思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
既然研究的是人文,对人文的反省就要有系统考虑;既然研究的是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的规律就应有比较透彻的认识。
这些都是需要深入实践、深入体会,不是简单从书本而来的。
怎么培养一支这样的队伍,形成这样的人才梯队,是
7 “双一流”建设 我们面临的最大压力。
再次,要努力构建具有良好引领作 用的评价体系。
包括人才体系,学科评价体系,学术成果评价体系等等。
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评价标准本身就很有争议。
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内主要的评价体系中基本是名列前茅的,但它在国际上的几大学科评价体系中的排名跟国内的大学比较起来就非常靠后,这种反差之大是很少见的。
这可能集中反映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民族性和国际性如何统一的问题。
一方面,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民族性、本土性,是扎根在民族、国家、社会的具体实践和文化土壤当中的。
必须 以解决好民族问题为前提,回答不了本民族问题,想在世界上博得一席之地,也显然是无源之水。
另外一方面,还要考虑人文社会科学有没有国际上的一般标准问题,这就需要认真深入的讨论,问题可能就发生在这个地方。
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从人民大学来说,我们需要在探索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的标准上下功夫,包括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等,这个标准要考虑到本土、民族、社会发展,也要考虑到国际比较和对外开放,努力的方向,就是如何实现国际化和民族化的有机统
一。
—摘编自《新华网》2018.03.12
8 “双一流”建设 建议“双一流”建设给学校自主权 北京大学副校长田刚 在推进“双一流”建设时,各个执行部门要做好统筹工作,给学校更多的自主权,学校要注重人才培养,给年轻人提供好的机会,比如在科研启动经费、学生资源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学生和教师安心做学问。
建议“双一流”建设给学校更多自主权 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点名单即‚双一流‛建设名单,包括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作为‚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田刚表示,国家非常重视高校建设,希望通过政策、经费支持,培养一批走在国际前列的学校和学科,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人才。
谈及‚双一流‛评选的过程,田刚说,想要保证每个学校都满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评审的过程中也注意到,一些学校为了评‚双一流‛,用高薪吸引如长江学者等‚戴帽子‛的人才,这时 候,评选方就会考察教师在学校的具体工作情况,予以综合权衡。
田刚建议,在推进‚双一流‛建设时,各个执行部门要做好统筹工作,给学校更多的自主权,学校要注重人才培养,给年轻人提供好的机会,比如在科研启动经费、学生资源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学生和教师安心做学问。
建议西部高校提升科研环境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田刚说,国家对西部教育进行政策倾斜和保护,比如‚长江学者‛评选对西部人才有所侧重,予以政策优惠。
‚但也有(一些人员)在西部地区拿资源"戴帽子",随后就离开了的
9 “双一流”建设 情况。
‛现在则提出要求,评选后在一定时间内离开,可能会对‚帽子‛有影响。
‚关心西部教育,不光要在政策上奖励、倾斜,也要尽可能改善科研环境。
在良好的科研和发展环境下,更能守住人才。
‛田刚说。
谈到西部高校人才被高薪挖角的现象,田刚建议,教师们应该关心自己在哪儿能更好地工作、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是过多地将目光放在其他高校开出的高薪资上。
尤其是年轻人,应以长期学术发展为重要考量。
谈“毕业即创业”:因人而异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高校毕业生820多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要促进多渠道就业,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
田 刚认为,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将面临很大挑战,但同时,经济发展也给毕业生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
‚大学生因为知识水平相对较高,因此对就业的期望值也高,但是应该鼓励他们转变观点。
年轻人不一定刚出校门就找到一个安稳的能做一辈子的工作。
‛田刚说,学校应该提前做好学生就业培训辅导,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招聘,对有困难的学生多予以关注。
至于一些大学生‚毕业即创业‛的现象,田刚认为,应该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判断,创业有较高的风险,并非每个学生都适合创业,有些同学在学校期间已经有了创业方面的积累,而有些同学准备不充分,就不宜贸然创业。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018.03.11 10 大家言论 全面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新征程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 2017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伟大飞跃。
中国高等教育在这样一个新时代也全面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进入了加快实现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
回首过去一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彰显出前所未有的道路自信,在世界高等教育大格局中,书写出了属于中国的辉煌篇章。
新航向高等教育迎来伟大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定位、新要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高等教育的总纲领、总遵循、总方针。
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可以从四个战略维度理解新时代为高等教育确立的历史新坐标。
从国家发 展坐标看,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等教育的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实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都需要高等教育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从国际竞争坐标看,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走上世界舞台,整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一些领域开始进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前列,由跟跑逐步开始并跑、领跑。
放眼全球,我们应该更加坚定教育自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
从现代化建设坐标看,高等教育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实现国家现代 11 大家言论 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发挥高为新‚两步走‛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持和 等教育的引领支撑作用。
加快实现教育智力支撑。
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突出 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必须服务需求这一导向,面向社会主义现代 先行先导。
从以人民为中心坐标看,办化强国建设需求,主动适应产业发展、 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集中体现了新时代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坚持服务国家战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随着高等教略、服务地方需求,坚持科学定位、特 育由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转变,接色发展,更好地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 受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撑引领作用。
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 需求,成为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的用足深化改革这一动力,针对改革进入 重要依托,这就对高等教育聚焦质量、‚深水区‛面临的现实困难,着力破除 实现内涵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体制机制层面的障碍,将经验固化为制 在新的历史坐标下,我国高等教育度,将探索转化成机制,以综合改革驱 需要更好把握时与势,清醒认识守与变,动创新发展,以攻坚克难激发办学活力, 努力平衡稳与进,科学规划供与求,坚真正解决好高等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 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展的问题。
全力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目标任务。
遵循党的十九大明确的发展方向,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 新态势高校人才培养结出累累硕果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高 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 校党的建设,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高度重视、十分关心,多次指出办好我 作领导权,深入扎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 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
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
2017年5月3日,总书记到中国政法大 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紧扣提高质量这学考察,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法 一主题,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把人才培治人才培养以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 养质量作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创治工作、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出 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了明确要求。
2017年8月15日,总书记 构筑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监测机制,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 12 大家言论 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回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深化医教协同进 信,深切勉励青年学子把激昂的青春梦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融入伟大的中国梦,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明确要求加快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医学 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为实现人才培养体系,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青春改革与发展。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 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和勉励,既干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 是对青年学生的极大鼓舞,也为新时代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提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
培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 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链有机衔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 是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第三届 必须回答的根本性问题,也需要高校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影 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解答。
响空前,超过2000所高校参赛,参与学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一年来,高生150万人,带动了各级各类高校学生 等教育战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投身创新创业活动。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取得新进展,涌现出黄大年‚心有大我、 高校第一时间将党的十九大精神体现到至诚报国,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 课堂教学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 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的榜样, 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100个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受到表彰。
广大 建设成效显著,完成了新中国思政课建师生衷心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地毯式‛大调研。
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坚 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指导意见的出台,定,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社会主义核 明确了紧紧抓住课堂这一育人的主阵地,心价值观的向心力更强、同心圆更大。
向课堂要质量。
‚新工科‛从‚天大行动‛到‚复旦共识‛再到‚北京指南‛,全方面的改革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 新起点走出迈向高等教育强国坚实步伐 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
上海、浙江 纵观2017年,教育领域出台并实施 在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试点重点领域和了一系列重要文件,顺应了新时代要求, 13 大家言论 翻开了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新篇章,踏出了实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新步伐,为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双一流‛建设吹响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号角。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高等教育的引领性工程,也是加快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社会各界极为关注。
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
此后,根据专家委员会咨询审议意见和各高校修改完善后的建设方案,三部委公布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双一流‛建设全面启动。
‚双一流‛战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加快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和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都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
对‚双一流‛的认定只是第一步,关键还是建设。
‚双一流‛建设从方案设计之初就强调不是终身制,不是固化的,要根据建设情况进行绩效评估。
这种管理和支持机制必将推动建设高校拿出成果、有所作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我国高 等教育在国际上争出一席之地。
教育‚十三五‛规划对优化高等教 育结构做出新部署。
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推动我国迈入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行列的宏伟目标,并明确了全民终身学习机会进一步扩大、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民、人才供给和高校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教育体系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等五个方面的主要目标。
规划专门对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出要求,明确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的主要背景是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人力资源素质的新要求,主要目标是实现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合理布局,并对推动地方开展高校分类管理改革试点,探索建立高校办学条件预警机制和退出机制,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做出了部署。
可以说,教育‚十三五‛规划的颁布,为高等教育的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意见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开出药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了新突破,在系统分析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经验基础上,2017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 14 大家言论 机制改革的意见》,对将教育综合改革 新展望 引向深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落 开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征程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推进育人方
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做出部署。
《意见》专门提出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完善依法自主办学机制、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等,明确了高等教育深化综合改革的发力点,基本构建起高等教育改革的‚四梁八柱‛,为健全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提供了制度支撑。
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意见对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提出明确要求。
依法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激发高校办学活力的重要举措。
2017年4月,教育部、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瞄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学科专业、编制、岗位、进人用人、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经费使用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明确进一步向高校放权的任务要求,给高校松绑减负、简除烦苛。
这对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构建政府学校新型关系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
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等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判断,深刻揭示了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新变化,主要是地位作用在变,从原来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基础支撑作用向支撑引领并重发展;体量规模在变,从大众化阶段迈向普及化阶段;结构类型在变,从相对单一结构向多元多样化办学结构转变;对象群体在变,调整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以适应‚90后‛‚00后‛的思维方式、认知范式、交际行为和价值观;环境格局在变,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走向世界教育的中心,未来将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与治理。
伟大时代孕育光荣使命,勇于担当开启新的征程。
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只要高等教育战线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在大事上作为,就一定能够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从‚以量谋大‛到 15 大家言论 ‚以质图强‛的重大转变,交出一份人基础能力和综合实力都能得到进一步提 民满意的答卷。
随着提高质量、促进公升,高校对口支援、省部共建等工作逐 平、深化改革三大攻坚战全面打响,我渐形成合力,适应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 们对2018年的中国高等教育充满期待。
的高等教育结构和体系更加成熟。
我们 我们期待高校育人质量有新的提升。
人期待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
高 才培养的根本性地位更加深入人心,教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立德树人产生更 师、课堂和教学的育人主阵地、主战场加实质影响,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进
作用更加凸显,一流本科、一流专业、步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持续 一流人才更多涌现,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优化,‚放管服‛改革有更大实效,高 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校办学自主权更好得到落实。
我们深信, 高等教育服务健康中国、幸福中国、法在这个孕育创新的伟大时代,高等教育 治中国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能力大大提升。
必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 我们期待高等教育资源配臵更为科学公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做出新的历 平。
‚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地方应用型史性贡献。
本科高校都有新的发展,东中西部高校 —摘编自《中国高等教育》2018.1.08 16 大家言论 理性认识大学排名在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作用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理性认识大学排名的作用。
尽管大学排名有诸多问题和局限性,但的确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大学发展状态的信息,如使用得当,是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的。
内涵发展需要大学有充分的定力,不忘初心,摈弃浮躁,建立自信,这样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大学排名的局限性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既为新时 现在大学排名很时髦,各式各样, 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向层出不穷。
中国已经有几类大学排名了, 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大学的根本使命有国内大学排名,还有世界大学排名。
是培养人,大学综合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据说欧洲正在制定他们的排名方案。
把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2017年9月,我参加中俄综合性大学校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当然要在各项基本状长论坛,莫斯科大学校长透露,他们也 态指标上,进入世界大学前列,但不能在做自己的大学排名。
社会评价大学, 因此而忘记了初心,忘记了根本。
在新对大学进行排名,并非坏事,而且可以 时代,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了解自身的优势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正确认和不足。
但如果学校自己把握不好,被 识大学排名的影响和作用。
排名牵着鼻子走,那就大错特错了。
17 大家言论 人们观察大学,给大学排名,就像是观察一个个黑箱。
外面的人并不能直接看到学校内部状况,只能从一些数据来推断,而且主要是输入和输出的数据,如教师和学生的规模和结构、科研经费、学术成果、著名学者、国际化程度、毕业生成就、国际同行印象,等等。
多数大学排名都是依据这些数据,从某一侧面了解和评价学校。
大家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
由于看不见全貌,每个人都触摸到了大象的某个部位,以为大象就是那个样子。
大学排名也是这样。
每种排名选择的数据都有自己的偏好,都是从某一个视角来观察大学。
这就像在分别比较哪个大象的腿粗,哪个大象的鼻子长,或哪个大象的个头大,各自都有自己的道理,但毕竟都不是大象的全貌。
而且,排名所用数据更多是说明大学外在的和一般的状况,并不能完全反映学校内在的和动态的状况。
例如,这头象是否太老了,是否生病了,是否与其他大象长的不一样,等等。
要真正了解大学的内涵发展状况,还需要做更深入的考察。
最近几年,我参加过几所学校的本科教学评估。
虽然过去对这些学校都有一些了解,也认识不少老师和领导,但真正进入到学校之中,认真听一些课,与老师和学生座谈, 听听学校领导的看法和想法,还是会对学校有更深的认识。
例如,有一所学校现在的排名情况还不错。
但仔细了解发现,它在前沿领域的布局并不好,青年学者队伍状况堪忧,因而未来发展是有很大隐患的。
还有一所学校,排名情况并不好,学校在管理、学科布局和队伍建设上的确存在不少问题。
但这所学校的文化积淀很深厚,学风朴实,培养出不少很优秀的人。
如果它能解决好发展的瓶颈问题,是有很大发展潜力的。
在出国访问时,我会有意识地找一些人聊聊他们学校的发展情况。
一般地说,发达国家大学的体制都比较成熟,影响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源和氛围。
例如,日本京都大学是一所很好的学校,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多多少少都与其有关联。
去了之后,发现这所学校很自由,学校对教师几乎没有什么硬性要求,教师可以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虽然京都大学的论文不如其他大学那么多,但这是一所非常好、很有特色的大学。
而这些显然不是一般的大学排名所能了解和顾及的。
从大学排名发现存在问题 大学校长们对大学排名是有很多争议的。
一些人认为排名会使大学变得功利,这是与教育的基本价值观背道而驰 18 大家言论 的。
还有人认为大学排名会导致大学的的总引用次数进行排名的,如果学校某 同质化,一些很有特色的学校会受到影个学科的规模比较大,就会处在比较有 响。
还有人认为大学排名区域性系统误利的位臵;自然指数只选择了最顶尖的 差很大,区域特点没有充分考虑,数据几十种科学期刊,因而侧重学术研究的 选取不够公允,如所选的学术研究成果水准而非规模,能够反映在某些基础前 多是以英语为载体的,这对一些国家的沿领域的原创和引领作用;THE、QS和 大学的确是很不利的。
有一次,我参加USNews等几种排名,除了考虑学术研 一个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大家调侃哪个究之外,也兼顾人才培养,应当是对大 大学排名更靠谱,最后一致认为把自己学较为全面和综合的评价。
大学排在前面的是最靠谱的。
在大学几 一般地说,最优秀的大学在各类排 百年发展历史上,大学排名是第一次把名中都会有比较好的表现。
这些大学比 学校的发展状况用数据的方式摆在社会较成熟,发展状态比较好,因而排名也 公众面前,任何人都可以品头论足,这就比较稳定。
这就像一头很健壮的大象, 肯定会使人难以适应,对大学的发展也无论是比腿的粗细,还是比鼻子长短, 肯定会有很大的影响。
但这可能与信息或是比个头大小,都会表现得很好。
而 技术引发的其他众多社会效应一样,是一些不是很成熟的大学,或是一些新发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必须要适展起来的大学,就像一头畸形的大象, 应和面对。
可能鼻子很长,但腿还不够粗,因而在 我们不能因为大学排名存在各种各不同的排名中,波动会大一些。
总体看, 样的问题和不足,就全盘否定。
排名毕北京大学在各类排名中的表现都是比较 竟还是汇总了大学发展状况的很多数据,好的,但还是有一些波动。
如北京大学 如果使用得当,可以帮助学校了解自己的ARWU和ESI大概排在全球一百名左 发展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
每个排名右,这可能与学校的学术历史积淀不足、 都有自己的侧重,如果只盯住一种,可一些学科的规模比较小有一定关系;北 能会有偏颇,但如果综合各种排名结果,京大学的THE、QS和USNews排名相对 可能就会好一些。
如上海交大的ARWU好一些,在全球前50名之内,表明北京 是大学的学术排名,更侧重学校的学术大学在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上的发展是 历史积淀;ESI是按学科近十年发表论文比较均衡的;北京大学的自然指数一直 19 大家言论 比较好,最近进入了前十名,表明北京大学在最前沿领域原始创新能力上还是很不错的。
综合起来看,北京大学应当属于一所新兴的、充满活力的大学,很多方面的发展比较迅速,势头也很好,但仍然需要更深的学术积淀,因此,大学要树立长远发展的决心,静下心来,认真打好基础,真正实现学校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不忘初心才会更有定力 大学排名的出现是以一定社会需求为基础的,社会公众希望更多地了解大学的情况。
对大学而言,大学排名的确增加了额外的压力。
排名好,老师和学生都高兴,校长们也会很得意。
排名不好,社会公众会议论纷纷,老师和学生不开心,校长们当然就会有压力。
这也要求学校要有定力,避免短期行为和功利化倾向。
排名的确使一些学校浮躁起来,对着指标办学,想用一些短平快的办法提升学校的排名,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排名不好的原因通常都是深层次和基础性的,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加以解决。
例如,如果学校的学术研究水准不高,问题可能在学术队伍和学科布局,也可能是评价体系、学术氛围存在问题。
有些学校用高额奖励的办法提高科研产 出,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诱发了很多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问题。
学术研究是一项高尚的事业,是在拓展人类的认识边界,功利的做法也许会满足学校和个人短期欲望,但从长远看,对国家对学校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与此类似,如果学校的毕业生发展低于期望,应当反思教育理念、教学文化,以及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而不是做一些表面文章,让大家都去申报教学成果奖、精品课和教材奖。
如果学校的学术队伍状况不好,就要去认真检讨人事制度、学术氛围和制度文化等基础性问题,而不是找一些人来兼职充数。
几年前,瑞典隆德大学校长刚刚退休,想写一本教育方面的书,走访了一些学校。
我当时正在北京大学工作,他问起我们对大学排名的看法。
我对他说:我们并不太看重排名,因为北京大学目标是要成为一所卓越的学校,这个目标很远大,任务也很艰巨。
北京大学现在还处于快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清楚自己有很多弱点和不足,但也对自己的潜力和优势充满信心。
如果现在的排名比较好,我们当然很高兴,但这可能是没有看到我们的不足,或者没有看好我们的潜力。
如果现在的排名不那么好, 20 可能看到了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努力去改进。
北京大学是中国大学的引领者,过去曾经为国家、民族发展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今天也是一样,我们要努力去解决国家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北京大学自然会随着中国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因此,无论现在的排名如何,我们都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
实际上,真正的一流大学都有充分的自信,也不特别关注排名,它们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明确目 大家言论 标,坚守自己的特色,独树一臶,这样的学校排名反而会比较好。
相反,如果眼睛总是盯着某些指标排名,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亦步亦趋,患得患失,不去寻找深层次的原因,忘记了根本使命,就会失去了特色、误入歧途,最终的排名也不会好。
要办好一流大学,必须排除任何外界干扰,摈弃浮躁,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才能真正成为一所伟大的大学。
—摘编自《中国高教研究》2018.01.02 21 大家言论 学生评教为何在我国行不通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学生评教曾被认为是促进高校教师重视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可是,为何这一措施在欧美大学能行得通,而在我国高校却“水土不服”发生变异呢?根源在于:在我国高校,学生评教缺乏与之配套的系列制度。
把学生和老师绑在‚评价‛与‚被评价‛两端的评教系统,已经陆续覆盖了国内高校。
这个上世纪20年代起源于美国高校、针对教师教学效果而建立的评价模式,在中国高校却面临着名存而实亡的尴尬。
‚评教是逼教师取悦学生‛‚学生评教等于误人子弟‛‚学生评课加剧了教师的‚丑角化‛等说法在‚青椒‛们经常出没的论坛上层出不穷,还有的老师干脆指出:让学生评教有弊无利,早该废除。
首先是学位授予制度的问题。
在美国,大学自主办学、自授学位,文凭(学位)质量由社会专业机构认证和用人单位认可,因此,整个社会更关注能力,而非学历文凭。
学生上大学,追求的并不是一张文凭,而是获得货真价实的教育。
这是学生评教的基本前提, 即学生渴求好的教育、好的老师,而不是好看的成绩、分数,在我国,这一前提却不存在。
由于我国实行国家授予文凭制度,整个社会有浓郁的‚学历情结‛,为数不少的学生上大学,为的是‚混一张文凭‛(即便文凭的教育含金量有限,反正国家会承认)。
对于严格要求、给出较低分数的老师,不少学生给出的是‚差评‛;而对于那些不严格要求,‚放水‛给学生高分的老师,却给出极高的评分。
这导致教育的异化,在学生评教之下,教师反而不敢严格要求学生、重视培养质量,而是给高分‚讨好‛学生,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其次,是完全学分制。
学生评教,从逻辑上说,代表教育消费者对教育供给者的评价,那些评价 22 大家言论 很低的教师,就将逐渐被学生抛弃,而这需要完全学分制,即学生有充分的选课、选师的空间和权利。
如果大学的师资、课程有限,学生必须上这些老师的这些课,那就是有评教,也无法改变学校的教育教学局面——被评分很低的教师,最多被学校扣奖金,影响评优,但来年还是会继续给学生上课。
我国高校有不少宣称实行完全学分制,可实际上还是学年学分制:必修课占到80%以上,一些二本、三本院校专任师资十分匮乏。
考虑到这层关系,又有多少学生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呢? 这就需要另外一个学校治理机制——学生自治。
在世界一流大学,学生自治是学校自主办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其有两方面重要价值:一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二是参与学校办学管理、监督和评价。
尤其是后者,是保障学生的权利不被侵犯的重要机制。
目前在我国,学生自治的空间还有限,具体表现在有的学校出台‚雷人‛的校规明显侵犯学生的权利,学生却连参与权与表达权也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评教貌似给学生参与学校教育事务的权力,但极为有限,很多时候,学生 会把这作为‚走过场‛来对待。
更重要的一个机制,是教师同行评 价机制。
这是促进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的重要评价机制。
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质量,学生的评价只是一方面,可以作为参考,最重要的评价应该是教师同行评价——教师同行委员会根据教育标准、原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进行独立评价。
这有利于学校坚持自身的培养标准,形成培养特色。
学生评教本身具有很大局限性,即使学生渴求高质量的教育,完全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能代表他们的评价就准确。
因为教与学是矛盾的共同体,那些要求严格的教师,一些学生在求学期间并不一定认为这是对自己好,还有学生会根据自身需求来评价教师授课的好坏,但教师并不能由此就围着学生的需求转,授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是不能轻易放弃的。
对于进行通识教育的学校来说,不仅不能只看学生的需求,就连社会的需求也不能跟得太紧。
学校办学要坚持能力导向和供给导向,否则学校就变为了职业培训所,而失去对社会的引领作用。
当然,为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师生关系,教师听取学生的评价以调整教学方式、 23 大家言论 方法也是有必要的。
概而言之,学生评教只是实行现代 治理的大学中的一方面措施,它是和自主授予学位制度、完全学分制、教师同行评价、学生自治等机制共同构成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部分。
显然,离开了自主授予学位、完全学分制、教师同行评价和学生自治而单独推进的学生评教,很容易令功利的师 生关系变得更为功利,这是我国高校学生评教制度失灵的根本原因。
这不代表学生评教制度本身不好,而需要在推进学生评教的同时,深入推进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办学制度改革。
现阶段,尤其需要推进的是教师同行评价,应以此充分落实教师的教育自主权,让教师管理、评价回归教育本位去管理和评价。
—摘编自《中国科学报》2018.01.17 24 何谓大学教育之道?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马敏 大家言论 大学教育的目的,除传播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追求真理,弘扬学术,塑造人格。
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人的德性有本质的提升,成为中外许多著名大学所追求的根本目标。
何谓教育之道?尤其何谓大学教育之道?这是我担任校长、书记期间始终思考的问题。
道者,乃事物内在的本质与规律,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作为一校之领导,必须明确什么是大学的本质,什么是大学教育的内在规律,否则,就会在纷繁的行政事务中迷失方向,不能做到纲举而目张。
关于大学的本质,古往今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我认为讲得最精彩和最到位的,还是我们的老祖宗在《大学》中的归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即大学的本质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更新民心,达到完善的境界。
换言之,大学教育的目的,除传播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追求真理,弘扬学术,塑造人格。
立德树人,培养 全面发展的‚人‛,使人的德性有本质的提升,成为中外许多著名大学所追求的根本目标。
如哈佛大学的校训为‚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耶鲁大学的校训为‚真理和光明‛;清华大学的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从大学的本质出发,大学教育的第一要义,便是要以学为尊,崇尚学术,把对真理、对学问的追求放在第一位。
大学之大,首先在学问之大。
如蔡元培所讲:‚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研究学术,造就人才,正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只有把握住这一根本任务,有着内在的价值追求,大学才能出污泥而不染,成为传承文化的圣地,呵护人类道德良心的灯塔,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
25 大家言论 正因为探求学术,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因此,办大学的基本理念就是要‚以生为本,以师为先‛,将学生和老师始终作为大学的主体,给予最充分的尊重,让这两大群体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真正成为大学的主人。
‚以生为本‛,并不是一味地迁就、讨好学生,而是要真正以实际行动去服务学生,为学生的发展竭尽全力,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动力。
要看到学生的发展乃是学校发展之本,学生培养的质量乃是学校生命之源,缺乏了‚本‛与‚源‛,学校的生命也就因之而枯萎了。
‚以师为先‛,则在于从根本上讲,好的学生必须由好的老师才能教育出来,好的师资是一所学校最宝贵的资源,好的校长都明白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去寻找最好的教授,梅贻琦就曾说过,‚师资为大学之第一要素,吾人知之甚切,故亦图之至急‛。
让最好的教授在大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正是‚教授治校‛的本意。
大学以学问为大的本质特征,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领导者尤其是作为大学灵魂的校长必须始终保持对学术的敬 畏,懂学术,惜人才。
大学领导者如果不懂学术,不能与学者们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无法带领学校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而走向卓越。
大学领导之懂学术,首要的含义是要做学者型的大学领导者,在一定的研究领域内要有独到的学术建树,不能以外行领导内行;其次是要精通学术的管理,关心学术,热爱学术,站在学术发展的前沿,熟悉学术发展规律,并能根据学校实际提出并实施卓有成效的学术兴校战略。
教育之道、学问之道与管理之道其实是内在相通的。
一个优秀的大学管理者应该在教育之道、学问之道的基础上去悟出管理之道,使自己的大学管理无悖于教育之道与学问之道。
时下大学的‚去行政化‛已成为炒得火热的话题之
一,其实,‚去行政化‛的本质,并非是要摒弃大学的行政管理,而是要去掉官本位化的行政管理,还大学管理的本貌,这就是符合教育之道与学问之道的大学管理,是以学术、学者和学生为本的管理,与纯粹的行政管理和官衙做派有着本质的不同。
—摘编自《现代大学周刊》2017.12.26 26 高教评论 特色发展是地方高校的根本出路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研究员王顶明 地方高校只要坚守特色办学之路,保持战略定力,汇聚学科建设与发展合力,久久为功,持续扎实推进内涵建设,就一定能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自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以来,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关切。
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的学科评估,对参评高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水平进行‚体检‛和‚诊断‛,已成为我国学科内涵建设和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西北大学、云南大学等一批地方高校因其特色学科的卓越表现脱颖而出,成为拥有A+学科的高水平大学。
仔细分析可知,这些高水平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可圈可点,名不虚传。
举例来说,上海中医药大学传承和发展独具特色的海派中医,首倡名医工作室传承模式,聚焦智慧中 医健康服务,立足药谷创新中药研发,融合两种医疗体系优势,致力成为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主干学科共同发展的‚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
在办学定位、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中,该校坚持‚不重其全重其优、不重其大重其特、不重其名重其实‛的办学理念,将中医、中药学科视为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根本和灵魂,通过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理论、技术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协同创新,培育高素质的中医药专门人才。
在我国高等教育生态体系中,地方高校数量众多,在全国2500多所普通高校中占比超过95%,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和中坚力量,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历史重任。
但由于政策、资源、区位等诸多原因,与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整体实力相对较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较为 27 高教评论 突出。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离不开地方高校的参与和努力。
从本轮学科评估的实践来看,以‚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四个一级指标为框架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突出了以下5个导向:坚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引导高校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任务;改革师资队伍评价方法,引导高校关注师资队伍结构质量和青年教师发展,抑制人才无序流动;改革学术论文评价方法,引导高校提升论文质量、重视中国期刊发表;强化社会服务贡献评价,引导学科建设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分类评估,引导高校关注学科特色和内涵建设。
地方高校如果能深入领会上述评估价值导向,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分类定位等方面突出特色办学理念,依托特色优势学科谋求错位发展,立足地方或行业重视人才培养,转变‚贪大求全‛的建设取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完全可以扬长避短、出奇制胜的。
具体来说,一是高度重视特色人才培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培养过程 投入、学生获得感、学生学习成果到毕业后职业发展状况来全程关注人才培养质量,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实现特色人才培养与地方或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衔接;二是坚持引育并举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对引进人才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对青年人才采取普惠性支持措施,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三是强化创新质量和特色贡献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完善以‚代表性成果‛和特殊贡献为主要内容的成果评价与激励机制,克服唯论文数量和国外期刊的评价方式,鼓励优秀成果优先在中国期刊发表,引导优势学科更加关注服务地方或行业发展的特殊贡献;四是积极构建协调联动、和谐共生、富有活力的学科生态体系,以特色优势学科为基础,因地制宜优化学科布局,完善以人才需求、战略前沿和系统质量为导向的学科动态调整机制,服务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地方高校只要坚守特色办学之路,保持战略定力,汇聚学科建设与发展合力,久久为功,持续扎实推进内涵建设,就一定能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18.02.02 28 他山之石 望百年,“北京特色”一流大学起锚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谢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紧联“北京需求”建设一流学科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
北京工业大学有幸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是学校几代人多年拼搏努力的结果,也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的结果。
北工大在1960年建校时,就明确了为北京市发展助力的定位。
彭真、刘仁等老一代市委、市政府领导有远见、有气魄,建校初始就提出要建设 万人规模的一流大学,现在的北工大人当然要继续向着这一目标努力。
作为北京市属高校,北工大要‚立足北京‛,体现‚京韵京味‛,围绕北京需要,打造一流学科群,做到‚首都重大工程有贡献,国家超级工程有身影‛。
北工大提出重点建设‚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一流学科群,直接推动与首都城市建设和功能运行密切相关的土木、环境、交通等核心学科的发展,带动材料、信息等支撑学科的发展,同时辐射学校其他主体学科。
这样,全校30%的主干学科将直接参与‚双一流‛建设,通过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平台,整体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水平。
学校结合‚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提出‚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全面建成国际知名、有特色、 29 他山之石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校总体办学实力进入亚洲百强,若干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前列,在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到2030年,全面建成国内一流大学,初步建立世界一流大学构架。
学校总体办学实力进一步提升,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到2060年建校100周年,学校总体办学实力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更多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搭好成长阶梯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兴国必先强师。
长期以来,北工大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充分认识到只有建立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一流人才,才能建设好一流学科。
‚双一流‛是按照世界一流大学标准建设的,我们的教师不仅要与我国的‚双一流‛高校比,而且还要与世界范围的一流高校比,因此,学校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臵,坚持‚强高端、优结构、重改革、增活力‛的工作导向。
一是‚强高端‛,引育并举,扩大 高层次人才体量,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集聚和成长的环境。
学校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1352‛人才工程:到2020年,两院院士总数要突破10人,全职在校长江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等国家级人才或相当水平的领军人才达30名以上;青年长江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等国家级青年人才或相当水平的卓越人才超过50名;新增未来5年具备实力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计划)以及教学管理骨干梯队或相当水平的优秀人才200名以上。
现在,虽然部分目标我们已经达到,但今后仍会继续努力,争取全面超额完成规划任务。
二要实现‚稳增长‛,逐步‚优结构‛,队伍整体结构持续改善。
北工大专任教师队伍规模与比例稳步增长,从2011年的1500余人(占比48.7%),提升至2017年的1700余人(占比约60%);专任教师博士化率已达70%以上。
三是学校将通过激励评价机制深度改革,进一步激发整体教师队伍活力,让教师有压力、有竞争,也有奔头,不断挖掘教师队伍潜能。
要给予教师真正 30 他山之石 的尊重,让教师有很好的归属感,让教师爱学校,并产生责任感,从而以满腔热情自觉投入学校发展建设事业中。
立德树人服务首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高校最根本的任务是立德树人。
在过去50多年里,学校为北京市培养了14万余名毕业生,他们已成为首都各行各业的骨干。
现在,我们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培养更多在行业内‚数一数二‛的领军人才,使学校培养的学生与北京的未来发展需求相匹配,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愿景相匹配。
首先,学校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牢牢掌握思政工作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学校党委要全面领导学校各项工作,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
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营造和谐向上的环境氛围,使广大师生认识到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
同时,要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和引导。
其次,通过体制机制建设构建‚三全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组织育人、文化育人等。
其中,三类人作用最大,一是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育人能力,通过互联网+技术提升思政课上学生的上课出勤率、抬头率和课 堂参与率。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一位青年教师开发了一款名为‚智慧课堂‛的APP(手机软件),通过手机便实现全员互动和精准教学的良好效果。
目前,这个软件不仅在北工大使用,在北京市和全国其他高校也进行推广,影响力和实效性都很不错。
二是要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直接面对学生,与学生接触比较多,对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影响很大。
辅导员首要是爱学生、懂得学生工作规律,北工大现在已有几位‚明星‛辅导员,今后学校还要多培养一些标杆,尽快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水平。
三是要落实专任教师的‚一岗双责‛。
专任教师一定要有‚不仅教书更要育人‛观念,教学不仅专注于专业课堂本身,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将做人、做学问融于一体。
最后,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文化是浸人心田、润物无声的一种‚物质‛,它虽然看不见,但却能实实在在影响每一位北工大人。
北工大有70%的学生是北京生源,这些学生相对来说思想活跃、见识多,他们需要了解北工大艰苦创业的过程、困难办学的历史。
北工大人是肯吃苦、敢创新的人,这种精神从老一辈北工大人慢慢传承和渗透到现在,作为教师我 31 他山之石 们要将这份财富积淀当作适应当下学校发展的大学文化。
北工大未来的发展必须与首都建设需求同向同行,要解决北京的实际问题,参与北京的重大建设,要花大力气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北京生源中每3.5人考入‚211工程‛高校的考生,就有1人到北 工大上学,我们承担了北京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北工大的人才培养质量对首都高层次人才储备有关键性作用。
因此,未来学校将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在国际化人才和各领域领军人才培养方面投入更多力量。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18.02.05 32 他山之石 不怕难的来国科大,急功近利的不要来 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 国科大的本科肯定不会好“混”,要问问自己,是不是一个能静下心来的人。
甚至在采访中“喊话”:如果想做生意、想学金融、想当公务员,就不要报考国科大。
头发花白,乡音难改。
这是很多人起历史考验的科研成果,就没有白过。
见到丁仲礼的第一印象。
2000年,43岁的丁仲礼担任中科院地质 丁仲礼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大学生。
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48岁当选院士, 1977年参加高考,报了文科,体检没过。
51岁出任中科院副院长。
2012年,中科 1978年再考,喜欢文学的他读了作家徐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 迟写的《哥德巴赫猜想》,改报理科,2014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
也是在这
上了浙江大学地质系。
1982年考取中国年,年近六旬的丁仲礼执掌国科大。
上 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是著名黄土专大学前在家乡当过中学老师,丁仲礼对 家刘东生。
教育有情结。
每当走在校园里,看到学 ‚同先生坐在一起穷聊,是我学生生们背着书包行色匆匆,就会有一种幸 时代最美好的记忆之一‛,丁仲礼如此福感。
然而,作为一所‚年幼‛的大学, 回忆。
刘东生师从李四光,曾经常给讲国科大的成长也伴随着争议。
丁仲礼讲西南联大的故事。
为从黄土中 最初是关于有没有必要招收本科生, 分析地球气候演化的历史,丁仲礼需要后来是关于本科生到底应该如何培养, 做大量野外调查,出过车祸、摔下过悬也有18.5%的保研率低于预期、未入选 崖,‚差点丢掉小命‛,终于成功建立42所‚一流大学‛等外界看来的‚挫折‛。
黄土高原260万年来气候变化曲线。
但丁仲礼有他的坚持和笃定。
早在更名 接受媒体采访,谈到自己的科研成之初,国科大就提出‚三不‛:不追捧 果时,他平淡地说,做出一项能够经得高校排名,不参与名次竞争,不攀比高 33 他山之石 分考生。
招收首批本科生时,丁仲礼率队做招生宣传,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和家长:国科大的本科肯定不会好‚混‛,要问问自己,是不是一个能静下心来的人。
甚至在采访中‚喊话‛:如果想做生意、想学金融、想当公务员,就不要报考国科大。
身为校长,丁仲礼每年都给新生写信,和录取通知书一起发出。
在给2017级学生的信中,他这样写道:‚亲爱的同学,在科技领域,我们国家曾长期落后。
一百余年来,通过几代读书人的不懈奋斗,我们已经开始从跟跑阶段向并跑阶段过渡。
我个人预估,我们大概只需要二十年到三十年的努力,就能过渡到领跑阶段。
你还不到二十岁,将是完成这个历史性跨越的亲历者和贡献者。
生逢其时,何其幸运!‛ 谈及开办大学的初衷,丁仲礼毫不讳言‚对中国本科教育有看法‛。
他认为,顶尖人才要从本科抓起,希望把中科院丰富的研究资源用好,培养未来的科学家。
去年给研究生的毕业致辞中,丁仲礼希望他们从这所距离科学最近的学府走向社会后,‚要做有勇气改变潮水方向的人‛。
今年,国科大首届本科生即将毕业。
丁仲礼接受南都记者专访说,这一届本科生基本符合他的预期, 但对个别没有珍惜、没有好好学习的学子感到遗憾。
谈首批本科生 80%继续深造,基本达预期但不是特别满意 南都:国科大招收本科生已4年,今年第一届本科生即将毕业。
大家很关注,这批学生出路如何? 丁仲礼:有99.5%的学生想继续深造,大概会有80%的人会成功。
这80%的人中约有15%的尖子生去全世界最好的大学,大部分都拿到offer了,还有20%左右的学生有各种各样的program,比如‚1+4‛,就是去其他高校念1年硕士,然后回到国科大念4年博士。
另外约18.5%的学生可以免试上研究生,大部分在中科院研究所。
余下的学生,绝大部分都考研了,但也不是都能考上。
现在数据还没出来,以后我们会专门发布一个报告,介绍第一届学生毕业以后的去向。
南都:总体上,比较符合你之前的预期? 丁仲礼:对,基本达到预期,但不是特别满意。
我希望全部学生都能继续深造,不要去找什么工作,更不要去转行。
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太努力,打游戏啊、玩啊,把自己的大好时光浪费 34 他山之石 了,这些人就让我比较失望。
总是会有这样一些学生,你不管给他创造多好的条件,也不会好好学。
我现在也想明白了,或许这是教育的一个规律吧。
南都:国科大去年首次选派本科生到国际名校交流,为他们承担访学期间的学费和医疗保险,还向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无息生活费借款。
为什么要花重金做这件事情? 丁仲礼:真的要培养人,得要下得了本钱。
因为大学生需要在不同学校、不同文化碰撞的过程中,锻炼适应能力,才能具有国际视野,以后在更大的平台上做好工作。
这种本领的培养,需要有这个投入。
我们一开始培养本科生就是这么考虑的。
为什么小规模招生,也是这个目的。
如果规模大了,我们也掏不起这个钱。
谈暂不扩招 评估后完善培养体系,才有资格扩招南都:国科大现在每年招收本科生 人数不到400名,会扩招吗?丁仲礼:不会。
现在还不是考虑扩 招的时候,必须有几届学生毕业,对他们进行评估,质量怎么样,我们的教学体系有没有存在问题,哪些好的要坚持,哪些不足的要改进,哪些欠缺的要引进, 需要国际国内的专家评估。
调整完善培养体系后,我们才有资格来扩大招生。
从办教育的规律来说,需要一种沉淀。
哪些东西要沉淀下来,我们需要想明白,需要听听别人的意见。
教学是一个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自己认为好,但不一定是真正好。
也有不同意见,有的认为以后永远不要扩招。
但我估计永远不扩招这个事情未必会得到遵循。
因为新的校长来了,可能会觉得现在规模太小了,还是需要一定的规模效应。
我这个校长任期制内,估计不会扩招。
南都:四年来,国科大的生源质量在你看来有没有提高? 丁仲礼:生源有提高,不光是考分提高的问题,关键在于确确实实想做科研、想成为科学家的这部分考生比例增加了。
他们到学校来,学习的自觉性就提高了。
所以2014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比不上15、16、17级的,我也跟他们实话实说,从来不隐瞒我对他们的评价。
能考到国科大来,脑子一定是够用的。
考分我不是很关注,主要看学习的认真程度。
学习认真了,说明他心里有使命、有理想。
我们现在这样的学生增加了,这是学校可以欣慰的一点。
南都:有些学生分数够上清华、北大,但选择了国科大。
你觉得是什么吸 35 他山之石 引了他们?丁仲礼:如果想做科研,想成为科 学家,国科大的条件是别人比不了的。
中国科学院有最好的科学家、最好的科研条件,他干嘛到别的地方去呢?人都是为自己未来做选择,要看你对未来怎么想。
学校不能光讲老牌、名气大。
谈淘汰机制 7%-8%的淘汰率跟国外比仍偏低南都:有学生反映,18.5%的保研率和之前的预期相比低了。
丁仲礼:首先,这个权力在教育部,我们后来查了一下,教育部确实有规定,刚有本科生毕业的学校,保研率不能太高。
现在最高的学校保研率达50%左右,C9大学(中国首个顶尖大学高校联盟,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科大、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9所高校)也有30%左右。
我们属于在新学校里面,给了一个非常高的比例,等于也承认我们教学是好的。
作为学校,想告诉学生,你来了好好学,都会有深造的机会。
但来了以后不好好学,那深造的机会就没了。
我们从前15%的学生里选2/3左右最好的学生,推荐给全世界10所最好的大学,像哈佛、哥伦比亚、 牛津、剑桥等,加上保研的18.5%,这就接近30%了。
我们还和很多学校,比如香港一些大学合作,推荐学生去读1年硕士,再回来念博士,就是‚1+4‛项目,这个名额是不限制的,但香港的大学也有要求,英文要达到一定水平。
作为学生,你首先得努力,不要误解为到国科大来,念研究生就没问题了,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不好好学也可以接着读研,这是不可能的。
学校要办好,必须要有淘汰制,否则就不是认真严肃办教育。
南都:国科大现在的淘汰率是多少?丁仲礼:我们有7%-8%左右的淘汰,不好好学的,就让他退学。
国外好的大学淘汰率有20%左右,我们现在不算高,但在国内来说可能是比较高的。
这里有一个心理承受能力的问题,有的家长也不能承受。
所以我们能不淘汰的尽可能不淘汰,愿意读研究生的,尽可能鼓励和帮助他去报考,但如果实在考不出来,英文也不行、政治也不行,那也没办法。
南都:你给2017级新生的信中写道‚不要修太多学分,不要刷GPA‛。
但有学生担心,保研名额少,今后会有很多学生为保研刷分,选简单但分数高的课、避开难懂但更有收获的课,背离国科大办学的初衷。
你对此怎么看? 36 他山之石 丁仲礼:这不是一个问题。
你可以去刷一点分,但刷的分也不一定有用,还得要凭真本事。
我们的一些必修课程,比如数学、英语、物理,要求很高,如果不能把基础的课程学好,光去学一些简单的课程,把学分搞高一些,这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用。
谈本科改革 不能说我要怎么改就怎么改,那不叫改革叫折腾 南都:在本科教育中,你为什么要强调通识教育、文理兼修? 丁仲礼:道理非常简单,教育有不同阶段,知识有结构性,哪部分在小学、哪部分在中学、哪部分在本科、哪部分在研究生阶段学,应该有分工、有侧重。
现在真正专业性人才应该在研究生阶段培养。
本科阶段多学通识性课程,学生的适应能力会较强,如果出去工作,适应面会比较广,弹性会比较大。
如果要继续深造,在现有通识教育基础上,更有利于专门集中精力去学专业课。
南都:高校教育改革正在进行,如果一所高校不是‚985‛或者‚211‛,也不是42所‚一流大学‛之
一,有些工作是不是推进起来仍会有困难? 丁仲礼:对,肯定会有,并且肯定 会给学校带来一些问题。
但这不是很关键,毕竟中科院有非常深厚的底蕴。
‚985‛时间早,我们那时候还不是大学,没有进去不奇怪。
我们还没有本科生毕业,没进到‚一流大学‛里面,也可以理解。
我不能理解的是,我们是国内研究生教育最好的大学,为什么研究生教育就不算大学了?这次教育部学科评估,清华21个A+,北大21个A+,我们是18个A+。
我个人认为我们是最好的,因为所有学科都是硬学科,从学科实力来说,我们不必谦虚,国科大是最强的。
南都:国科大可以说是一块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推行了一些新模式和制度,下一步还会有新探索吗? 丁仲礼:我们需要评估,这种事情不是哪一个人可以说了算的,要听专家的意见,听第三方的意见,听外面人的意见。
只有经过评估以后,才可以说接下来怎么做。
不能说我要怎么改就怎么改,那不叫改革,叫折腾。
南都:你是怎么鼓励院士们走进本科生课堂的? 丁仲礼:这是一种情怀,有的人喜欢去,但有的人不喜欢去。
南都:不喜欢的怎么办呢?丁仲礼:那何必强求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愿意的话,给你创造条 37 他山之石 件。
不愿意去的话,也一定有他的道理。
谈学习压力 国科大要培养‚特种兵‚而不是‚野战军‛ 南都:改革过程中怎么听取学生的意见,尤其像第一届本科生的意见? 丁仲礼:学生的意见永远是两极性的,有的特别急功近利,觉得我来了以后就学我的专业;有的眼光长远,想学好基础。
所以这与学校培养学生的定位有关,你要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学科带头人,就必须重视基础。
觉得太难了、没必要学,那是他自己的理解,我们不会听他的。
我们就要走这条路:不怕难的,你来;急功近利的,就不要来。
这样会慢慢形成社会印象,大家都知道国科大学的是最难的,是从长远处着眼培养学生的。
南都:有学生在网上吐槽说课程压力太大,受不了了。
你会考虑给学生‚减负‛吗? 丁仲礼:什么叫压力大?有的学生说不大,有的学生说大,那他得想想,为什么别人觉得压力不大?我们要培养‚特种兵‛,不培养‚野战军‛,你如果把自己作为‚野战军‛,就不要到国科大来。
来的话,一定就是这个难度, 这个深度。
南都:之前有篇‚哈佛大学图书馆 学生凌晨三点学习‛的文章在网上热传,大家说‚这才叫真正的大学‛。
丁仲礼:千万别去听这些胡说八道,这不是大学的样子。
一个人时间精力有限,一天能干多少事情?得休息、得吃饭、得锻炼身体。
你是夜猫子,可以晚上学,但别人不是,不能熬夜。
哪个人受得了三天不睡觉?我估计没有一个大学校长会相信那个说法是真的,会要求学生那么做。
哈佛的学生是铁打的?那个是瞎吹牛。
谈科研经费 经费‚向人看齐‛做得还不够南都:近年来有一种说法是‚寒门难出贵子‛,国科大招生会向农村、贫困生源倾斜吗?丁仲礼:我们没有考虑是寒门或者什么门。
但科学家群体,一般都是普通家庭甚至社会底层家庭出来的,这是一个规律。
哪个富二代、官二代愿意来搞科研?并不是绝对没有,但很少。
南都:因为科研的道路还是比较艰苦的?丁仲礼:是的,很苦很累,待遇也不太高。
38 他山之石 南都:近年来科研经费加强了管理,但去年仍有长江学者被50万元‚绊倒‛,因贪污入狱。
你对此怎么看? 丁仲礼:科研经费管得规范以后,很多钱都不好花了。
但反过来,也不太可能犯错误了。
南都:也有声音呼吁科研经费管理应该更灵活,尤其人员经费上,还需要改革。
丁仲礼:对,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科研经费拿来后,应该大部分花在人身上,比如提高研究生、博士后的待遇,倒仅仅不是给科学家自己提高待遇。
因为有了项目,需要招人来做,这个过程中经费应该更多地花在人身上。
目前是‚向人看齐‛做得还不够。
谈评价年轻人 不能把‚大帽子‛戴到一代人身上南都:在中科院副院长、国科大校 长、民盟中央主席三个身份中,你曾说最喜欢校长身份? 丁仲礼:简单一句话:当校长,更容易产生工作的成就感,因为有一茬茬学生毕业。
如此而已。
哪个工作都是重要的,都是交给我的责任,不能说这个工作我更喜欢,就多做做,其他工作就不管了。
南都:有学者感叹,当前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个现象你觉得存在吗? 丁仲礼:这个要问你们年轻人。
我跟年轻人打交道也打不到那么深,是不是很利己,是不是很精致,这个我没有体会。
但我相信一代比一代强。
南都:就是有人会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像你们那代人那么有家国情怀了。
丁仲礼:我们那个时候比较贫困,国家也比较落后,可能就容易产生家国情怀,愿意牺牲自己,通过我们一两代人的牺牲,把国家建设起来,这代人是有这种想法的。
但现在中国发展程度比较高了,适当多关注关注自己,不一定是多大的坏事,这是社会进步了。
所谓的利己主义者,我的理解是,需要比较选择的过程中,是否光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
我觉得,你既考虑到自己,也考虑到别人,前半夜考虑自己,后半夜考虑别人,就行了。
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允许你多考虑自己的阶段。
我觉得不能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么大的一个‚帽子‛戴到一代人身上,甚至所有年轻人的身上。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2018.03.13 39 图书推介 图书推介 内容简介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世界;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帝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世界,融汇出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成吉思汗的蒙古铁蹄一路向西,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希特勒为了丝绸之路上的资源,将世界推入了战争和屠杀的深渊。
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上的难民与恐怖主义ISIS,依然是欧洲与美国挥之不去的梦魇。
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耀眼的舞台。
它不仅主宰了人类的过去,更将决定世界的未来。
翻开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一带一路‛倡议将变得一目了然。
作者简介彼得〃弗兰科潘PeterFrankopan,英国知名历史学家。
牛津大学历史教授,伍斯特学院高级研究员,牛津大学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特别顾问,因他擅长跳出欧洲历史角度来剖析当代世界格局,而广受世界主流历史学界的关注。
图书名称: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作者:彼得〃弗兰科潘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40

标签: #多少钱 #百家姓 #百家姓 #姓氏 #百家姓 #正常值 #中信 #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