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VERSITY,武汉科技大学在全国排名多少位

武汉 7
Tel(押010)82614599E-mail押dxzkzbxx@ UNIVERSITY 大学 主编:钟华编辑:孙琛辉美编:许思麒校对:么辰2011年8月9日星期二A7 微言大学 编者按院 七八月的大学校园,是一年中最安静的时候,图书馆边淡黄色的槐花寂寞飘落,听不到悠扬的上课铃声、路上也少了些漂亮的女生与白发的先生。
显然这是大学里难得的休养与调整的季节,在盛夏的酷暑中,大学生们是如何度过这个暑假的?教授们又在忙些什么?而平常热闹而有生气的校园在这时是怎样的光景?本版策划了“聚焦暑期的大学”系列报道,带着大家一窥究竟。
@顾明远V:大学为了抢生员发预录取通知书来诱骗学生报志愿,实在有损大学的诚信和名誉。
大学不是靠拉生员出名。
现在都在讲建设大学文化。
如果拉生源成为大学文化,真是大学的悲哀。
大学应该在大事上做文章,不应该在小事做小动作,培养出几名大师,生源自然就来了。
(搜狐微博) @王烽的微博V:南科大需要舆论支持,更需要反思一些策略和方法。
关于南科大,大家都多出一些主意,少论一些对错好吗? @王晓渔V:十余年来,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梦中被告知学历作废,需要重新参加高考。
上了微博,发现很多朋友都有“同一个梦想”。
这就是所谓的“中国梦”吧?不是梦想,是梦魇。
聚焦暑期的大学之——— 校园留守族: 这个暑假不太闲 阴本报记者钟华 制图院许思麒 早上8点起床,到食堂吃完早餐,在9点以前赶到实验室,开始一边用电脑设计程序,一边做实验;晚上10点半从实验室回到宿舍,洗漱完毕,约网上的同学好友玩上半小时的打多塔“晚安局”,11点半熄灯睡觉。
中国科技大学理学院光学与光学工程系研二学生蒋厚强在暑假里度过的一天,似乎与平常上学时没什么两样。
暑假里,导师并没有要求学生必须留在学校继续研究工作,但是他们实验室里10位同学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留在学校。
而事实上,在如今中国许多高校里,理工科研究生的暑假大多都是这样度过的。
理科生:留校继续课题研究 “博士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有自主的科研能力,能够寻找研究方向。
在一个领域里,通过调研,找一个研究的切入点,建立构架,通过实验来证明和完成自己的理论。
”选择了硕博连读的蒋厚强很早就为自己定下了目标。
暑假里,他正在参与导师的一个微纳光学电子器械的项目。
“这是一个很大的项目,我们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切入点。
”蒋厚强说。
暑假里常常会有一些国际学术会议召开,跟随导师参加会议,是学生们了解专业最新进展,跟业内顶尖专家交流的难得机会。
此外,一方面因为暑假中没有平常学期中的其他课程,可以更加集中地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假期里实验室实验平台也更多一些,自己的时间可以更加灵活机动。
这也是学生选择暑假里留在学校继续做课题的主要原因。
“赶上特别忙的时候,或者担心时间太长,样品氧化的时候,我们会通宵做实验,在暑假里这样也更方便一些。
做完也可以自己休息几天调节一下。
有的同学则是跟我们 把使用实验室的时间错开,白天睡觉,晚上通宵做实验。
”蒋厚强介绍。
学生选择了留守,导师们也有科研任务。
在大学里,理工科的导师一般被学生们背后称作“老板”。
“每个老板的工作风格不一样,有的老板抓得松一些,有的老板则紧一些。
”蒋厚强说,他们的“老板”显然是属于后者。
他的导师每天8点半到实验室,给学生布置任务,把新的研究材料提供给学生,同时学生们也向他汇报工作进展,向他咨询问题。
文科生:实习成热门关键词 如果说暑假里的理科生大多是在校园里过着实验室到宿舍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
那么文科生们在假期里又在做些什么呢? “暑假里,我们宿舍四个女生中一个回家实习;三个留在了学校,我在实习,一个在写论文,一个在准备出国。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研二学生王艳认为她们宿舍的情况十分具有代表性。
实习,无疑成为了文科学生们暑假生活里最热门的关键词。
王艳在读的文艺学专业有14人,目前有6个人选择了暑假实习。
“一般五六月的时候,校园就业网站上就会有一些暑假实习计划的招聘信息,我们就开始投简历。
”如今,她正在京东商城图书信息部担任实习编辑,而这份实习工作是她通过一轮笔试与两轮面试后才得到的。
相比一年前王艳在新东方暑期夏令营担任助教的那一份实习工作,今年她在选择京东图书部的编辑工作时,更注重实习工作对以后就业的作用,“当时考虑这份工作时,是因为我对图书很感兴趣,而这部分图书的内容与我的专业也比较吻合。
”经过近一个月的工作实践,她觉得与自己之前的期望有些偏差,因为每天工作的内容、程 序很相似,对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没有大的帮助,“不过这也算是一种试错法吧,至少知道了这样的工作不是自己的兴趣所 在,以后就业的时候可以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三学生张亚在自己的QQ签名档上写着“我想回家”,可尽管如此,她依然选择了暑假留在素有火炉之称的武汉,在《楚天读书报》做起了烈日下跑社会新闻的实习记者来。
在校园广播站已经是“资深记者”的她,也还在学校里扛过摄像头、客串过女主播,不过做起真正的都市报记者来,还真感到有点吃不消。
“报社把我分配给一个记者,他来指导我。
我平常就跟着记者采访,帮他整理录音。
社会新闻部就是接到一个线索就得马上出动,最近一个月我在武汉三镇跑过的地方比过去三年还多。
”张亚说。
大学三年里学习了各种新闻学的理论知识,在碰到突发事件要采访的时候,她发现经验似乎比知识显得更重要,她说:“我庆幸自己获得了这个实习的机会,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 王艳发现,以往暑期实习是以研究生为 主,但是现在很多本科生在大二大三的暑假就开始了实习,“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家的危机意识越来越强,因此也对实习更加看重。
对一些工作经验,哪怕是多一些竞聘的经历,也是对未来有益的。
” 大学:暑期配套设施日益完善 暑假的校园里,少了些平日的纷扰,多了一份幽静。
不过,校园留守族们这种有绿荫、鸣蝉、图书馆相伴的惬意日子,也少不了酷暑相随。
好在许多大学也渐渐完善了暑假的各种配套设施。
“学校里有一些全日开放的食堂在暑假照常营业,而且因为人相对少一些,就餐环境感觉比平常更好。
”王艳说。
而蒋厚强则对科大校园内的健身房津津乐道,“这个健身房是科大校友投资的,对我们学生免费,我们在那里都能得到专业教练的单独指导。
暑假期间我们常常去锻炼。
”科大为学生宿舍配备了空调,也让他感到十分满意。
“大家一起留在学校里做科研,这种氛围真的很好,而且这样的暑假也过得很有意义。
”蒋厚强说。
记者手记 印象中的大学暑假,总是期末考试后一票难求的回乡火车票,然后便是两地相思的少年情愫,或是三五好友相约壮游祖国河山的浪漫情怀,间或还有在家复习功课遍览闲书后的百无聊赖。
也许是因为对学术研究的向往,也许是因为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
采访中 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只是把这个暑期用来休息与玩乐。
而是抓住这段时间来集中提高自己、拓展自己。
无论是加入导师的科研团队,还是提前进入社会体验工作的酸甜苦辣,他们在牺牲舒适与浪漫的同时,或许也将会获得更丰厚的收获。
这是一个正在逐渐消失的暑假,还是一段更精彩的生活的序幕———你们认为呢? 中国大学评论 “炫校姐”是教育价值观错位 阴熊丙奇 “去武汉,有领导派‘宝马’接”。
清华大学一女生因在火车上向人讲述清华人的骄傲而被封为“炫校姐”。
近日,上海证券报时评版主编时寒冰微博上的这条信息引发热议。
这位“炫校姐”,让我想起了很多学校经常宣传的一句口号———“今日我以学校为荣,明日学校以我为荣”。
以这句话来观察这名同学的行动,这不就是“今日我以学校为荣”吗,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可这为何会引起众人的议论和反感呢? 提出“以学校为荣”的本意,或是对学生进行爱校教育,可在现实中,这却演变为一种“功利关系”,学校成为了学生身份的一种象征,同时,学校也要求学生对学校的“荣誉”时刻进行维护。
这种“功利关系”,导致大学中出现很多令人不解的现象。
首先,一些名校学生身上,有着十分强烈的身份、等级意识(其实就是特权意识),总觉得自己上的是名校,因此就比其他学校学生“高人一等”,把学校领导的行政级别,学校所获得的重点投资,毕业生在求职、升学中获得的优待,地方政府对学生的另眼相看,以及国家领导人对学校的视察等等都作为强调学校特殊地位的谈资。
而其实,副部这样的行政级别,对于大学来说,不是美谈,而是丑闻; 学校相比其他学校靠政策而非靠办学质量多获得投资,是教育的严重不平等;名校学生因学历而获得青睐,本就是就业歧视……对于这些,一个真正以学校为荣的学生,不应该感到骄傲,而应该感到深深的忧虑。
不应该想到用学校的江湖地位,来树立自己的江湖地位,而应该倡导平等竞争,以能力与贡献赢得社会尊重。
其次,有的学生对学校声誉的维护极不理性。
去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根叔”在毕业典礼上所引用的一句话———“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受到很多学生追捧,这听上去很温情,可是,却制造了十分狭隘的“爱校情绪”。
一所学校如果出现了教育丑闻,允不允许其他人批评?出现了学术不端,接不接受社会的监督?从对学校发展负责出发,一所健康的大学,是能够开诚布公、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包括批评和指责的,但现实中,能做到这一点的学校不多。
更普遍的情形是,如果一所学校出现某一丑闻,假如有其他高校的教师或学生进行评点,多半会遭到该校学生和老师的反击,认为是“落井下石”,并翻出这所学校的老账来,于是,本来就事论事的讨论,完全偏离,变为学校之间的“口水仗”,而本该关心的问题,变得很次要。
有意思的是,在“根 叔”演讲之后,华中科大出了“肖传国事件”,以及超期硕博清退事件,对于社会舆论对华中科大的批评,就有不少学生奋起反击,保护学校“声誉”。
———这哪里是维护学校的声誉,分明是对学校的声誉制造二次伤害。
再次,学校给学生传递的成功价值观,也极为功利。
学校当然可以解释,会为任何一个校友都感到光荣,但对于我国大学来说,能够引起母校关注并奉为“上宾”的,是高官校友、企业家校友,而且是在等他们成就为企业家和高官之后,才以其为荣。
对于其他普通校友,学校是不太理睬的。
还有的校友,学校则是尽量淡忘的。
以清华为例,就在今年百年校庆后的第二天,章立凡在微博中写道:“原拟今天应邀参加清华校友自发的黄万里先生追思会,昨夜得知遭压力被迫取消,百年清华园,不再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不再有梅贻琦,不再有黄万里,不再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只剩下标准件制造和‘工程师治国’。
”这条微博引起强烈关注。
须知,黄万里也是清华校友,且出身名门,是黄炎培之子,校庆日当是校友日,校友自发纪念校友的活动,怎能说取消就取消呢?背后的原因,或因黄万里当年曾在黄河三门峡工程上“反上”坚持己见。
由此可见,“炫校姐”并不是个体的问题,纠缠她的清华身份,其思维方式与她并无不同———有网友就发帖辩称,“清华学生99%是很低调的。
谨慎怀疑您遇见的是假的……如果您真的遇见这么一位清华学生,也希望您能理解。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清华的学风、校风决定了很难造就这种人。
”———这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
大学首要应该培养学生的平等思想、公民素养,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培养杰出人才的问题。
而我国当前的教育管理制度以及人才评价体系,制造了学校间的身份、地位不平等,这才有学生们“炫校”,说到底,这是“炫身份”,与“炫富”等并无不同。
不要说学生们“炫”,一些地方政府和中学也在“炫”,“炫”当地有多少学生进北大、清华,“炫”这些被名校录取的学生,得到了当地怎样“以之为荣”的待遇———包括丰厚的奖金和隆重的宣传。
前不久,我收到一位哈佛学生的来信,她告诉我,假期先在南科大做了一个月的校长助理,深入地了解了这所学校,然后再去湖南一个县,去做志愿者支教,从她身上,我看到的是一种真正的大学精神和精英精神:追求杰出的能力,同时极富社会责任感,拥有平民情怀。
@克里斯托夫-金V:郎咸平说:你们想的都是错的!过去不以为然,这次中国之行,才感受他一针见血,浮躁的中国学界真的就出不来郎第
二。
为什么?在产业化的中国学界,教授们忙着走穴赚钱,自然生产不出高质量的新思想,还振振有词,国内学者很易受到封杀,这我不认同,新思想需要胆识和辛勤,中国学者们,亮出你的真家伙! @刘长铭V:我对国学的理解是:国学是在长期的生活中,我们中国人对自然、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习惯、看法与见解,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表达方式。
@马光远V:学历和收入本来就不应该挂钩,博士是个学术身份,并不等于你能赚多少钱。
我倒觉得这是个好事,可以改变我们对学历的盲目崇拜,也可以以此为契机发展职业教育。
@俞敏洪V:中国的高考制度,让孩子们每一门功课都一样的好,但是却消灭了孩子独特的才华,让全体孩子变得像被打磨过的鹅卵石一样,没有了棱角和特长。
@王旭明V:王旭明教育随感23:我搞文字工作多年,无论是在报社还是在机关,深感最缺乏的人才就是“笔杆子”。
为找笔杆子,有时我痛苦得不能自持,名牌大学毕业生云云总总围在身边,就是找不出个会写文章的人,好不容易有个稍微会写的了,还不会遣词造句,标点符号也不会用,基本功差到了极点。
@傅国涌V:明天去云南,我最想看一看的是西南联大的旧址,虽然我知道时过境迁,也许什么都看不到了。
看到今天的大学纷纷沦陷,或成衙门,或为职业养成所,或成男盗女娼之所,愈加怀念战火中的那个大学,那些师生是幸运的,有那样一个学术的堡垒,自由的学府。
到云南去看看西南联大旧址。
@人大张鸣V:现在在喜欢学问的年轻人中,有这样一个倾向,似乎做西方思想史或者相关学问的人,才真正有学问。
我也敬佩这样的学者,但也知道,这样的学问,早就被西方人做完了,我们再怎么做,也不过跟在后面学舌。
要有原创的东西,只能在中国这一亩三分地上刨食。
(本期栏目内容除标注外选自新浪微博) 简讯 中国科大与剑桥大学举办双边联合研讨会 本报讯日前,中国科技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就“东西 方的人与自然”主题举行双边学术研讨会。
来自中国科 大、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单位的11名国内专家, 与英国剑桥大学和李约瑟研究所的7名专家参加了研讨 会。
会议体现出双边对话的特点,由中英双方各出五个 专题报告,并相互指定评论人对报告进行评论,然后再展 开充分的自由讨论。
据中国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主 任石云里教授介绍,这次研讨会属于中科院与剑桥大学 对话项目,目的是让中英双方的科学家、科技史家、思想 史家、文化学家和考古学家汇聚一堂,以学科交叉的眼 光,站在跨文化的高度回顾历史上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 作用,重审中西方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处理, “就这一话题开启中西方学者之间新的对话,为推动经济 全球化的平衡发展、建设和谐的人类未来寻找新的灵感 和启示。
” (杨保国) 第四届中国大学生(文科)
计算机设计大赛举行 本报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与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联合承办的“2011年(第4届)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决赛日前在陕西省举行。
共有来自全国各地221所高校、333个参赛队伍、1300余名参赛选手,60余名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评委参加了大赛决赛。
本届大赛恰逢2011西安世园会举行时期,“低碳环保”是本届计算机大赛和世园会共同的主题,大赛作品分为学习平台类、非专业媒体设计类、专业媒体设计类和音乐创作类共四大类。
据悉,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是国内文科计算机设计领域最高水平赛事,是全国文科大学生计算机设计能力的检阅平台。
渊崔延力张玥张行勇冤

标签: #肇庆 #多少钱 #多少钱 #富士康 #多少钱 #长沙 #时用 #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