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周刊,中国有哪些师范大学学校排名

中国 5
微信公众号gaojiaotongbao 特别报道 主编:储召生 编辑:徐倩 高教周刊纵横思想前沿推进改革创新 设计:聂磊校对:张静电话:010-82296650邮箱:gaojiao5@ QQ群:119117876 2018年11月12日星期一05 智能时代的工程教育如何再出发 本报记者徐倩 “过去未去,未来已至。
信息时代尚未结束,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
高等教育应顺势构建起新型工程教育发展体系,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
”日前,由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在成都举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长张大良掷地有声,引起了现场专家、学者的一致共鸣。
在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叠加期,新时代一流工程教育建设成为各个国家高等教育布局的重点。
日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宣布:计划投入10亿美元成立新计算机学院。
这将是美国大学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最大投资,将开启上世纪5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开始开创性研究人工智能以来最大的结构性变化。
站在新经济和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历史交汇处,传统工科专业如何升级改造,新兴工科如何布局与建设?人才培养如何调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工程教育如何再出发? 历史叠加推动工程教育新变革 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
2017年2月以来推进的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三部曲,奏响了新时代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主旋律,也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路径。
当前,我们进入的新技术时代最大特点就是智能化。
“紧紧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带给我们的机遇,积极构建起与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叠加期相适应的新型工程教育发展体系。
”在张大良看来,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准的定位,全力办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工科人才。
今年7月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中心发布《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
报告指出,我国在人工智能行业有约1.8万人才,占世界总量约9%,仅次于美国;但杰出人才还严重不足,关键核心技术急需突破。
“新工科很热,都要搞新工科,但是到底新在什么地方?新工科的道路该怎么走?高校在建设一流的工程学科时,领导积极性很高,老师积极性很高,院长和系主任的积极性也非常高,但是到底该如何建设呢?”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谭建荣教授的问题引发专家共同探讨。
“在人工智能兴起的时候,我们要非常清楚地知道,人工智能是高度 复杂跨学科的领域。
”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认为,工程教育和国家的创新能力也面临着一些重大挑战。
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建设工程教育强国,对服务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高科技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新工科建设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
”谭建荣教授说,工程技术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时代,已经进入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工程教育也将向网络化、通识化、定制化、国际化方向转变,手段需要变革,模式需要改变,视野需要拓宽。
工程教育改革需创新人才培养 据报道,以色列理工学院23%的毕业生在其职业生涯中至少创办过一家公司。
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50%以色列公司由以色列理工学院校友创办。
该校在全世界的排名不是特别高,但是他们毕业的学生绝对是一流的。
反观国内,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而我们创新人才为什么并没有因此而涌现出更多? “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教学都是灌输知识。
没有创新前提,我们提不出独特的科学问题。
”谭建荣教授认为,工程科学离不开工程问题本身,工程教育是围绕工程问题讲的,我们要从工程问题里面凝练出技术问题,要从技术问题层面凝练出方法问题,要从方法认知上看问题,更主要的 智能时代的“人机博弈”。
视觉中国供图 是我们要提出科学问题。
“我们离发达国家、制造强国这 个目标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一流企业还很少。
”谭建荣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归根到底还是我们高校的问题,高校没有把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所以这个板子应该打在高校身上。
“我国工程能力的提升与工程科技专业人才质量息息相关,高等工程教育是工程科技人员培养的主渠道。
”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一局教育处调研员范桂梅认为,只有不断提升自主的工程能力,源源不断地培养优秀工程人才,才能建设强大的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重要。
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才是核心。
面对新的技术革命,中国的各个高等院校纷纷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和研究院,也是为了适应人工智能新的变化趋势。
不久前,教育部出台的“新时代高教40条”旗帜鲜明地提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
本科阶段的工程教育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本科专业分布点中,工科大类专业约占三分之
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以本为本”也为工科类本科专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工程教育方面,我国学生与世界一流大学学生相比,在实践上有所欠缺。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务长吴静怡提出,上海交通大学加强实践教学,希望从大一开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上海交大在工程教育里 面,特别是工科教育里面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课程,叫工程学导论,这个课程项目是学生们从实际过程中发现的。
“作为一个出国留学主要目的地国家,我们不仅要思考中国需要什么人才,同时还要思考世界需要什么人才。
”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姜亚军认为,在新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工程领域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调整,更加注重以工程实践为核心的能力培养、注重通识性工程教育、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对传统工科的改造。
新工科建设改革的高校探索 当前,中国已成为工程教育规模世界第一的国家,工程教育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其教育质量事关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的提升,面向未来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应实现“育人”“顶天”“立地”三位一体。
面对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国际上一些顶尖学校已经开始了一些探索。
MIT去年推出新工程教育变革,该变革是为了适应未来的产业、未来新的机器系统,面对未来工程,采用跨学科教育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精神。
国内不少高校也已经开展新工科建设的多样化探索,努力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全面提升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以更强的服务能力,支持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大学教学的本质是教人如何发 现知识。
我们需要一流的科研、一流的教学、一流的辐射。
一流科研就是发现知识,一流教学就是传授知识,而一流辐射就是共享知识。
”谭建荣说。
新工科提出后,如何进行内涵建设?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冯晓云认为,应从重构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来入手,要想把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做好,必须知道工程实践的本质是什么,工程实践的本质,应该是包含设计、性能预测,构建以及测试功能反复迭代的过程。
不久前,电子科技大学就因时而进,确立未来创新引领性人才培养的定位;筑牢基础,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优化结构,建设紧密对接创新链、产业链的一流专业;示范引领,打造多类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驱动,掀起挑战性研究型教学课堂革命;深度融合,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在整个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间,一定要把工程实践的迭代过程包含进来,而且应该从大一就开始,除了传统课程之外,增加一到两门以项目形式来开展的教学,将真实的情境与课程学习相结合。
”冯晓云认为,应该将设计思维融入工程教育,核心精神是以用户为中心来进行设计。
谈到工程教育要从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变,重庆大学副校长廖瑞金认为,对于理工科学校来说,通识教育对立德树人,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拓展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因而,重庆大学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要求老师在授课当中尽量地站在历史发展层面上来思考问题。
地方高校在资源和师资等方面相对不足,如何建设新工科?福建工程学院校长童昕总结说,“在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发展运营当中做到‘求新求优求特’,求新,紧紧围绕着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新产业新业态技术发展建设新工科专业。
求优,发挥学校理工优势。
求特,结合学校工科特色来建设文科。
” “专注于内部改革,也要放眼全球。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顾佩华建议,中国在进行“新工科”建设的时候,多关注国外高校的工科教育改革,学习并借鉴成功经验。
“工程教育已经进入了根本性变革时期,最好的工程教育不限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和小而精的学校,新的竞争者将为未来优秀工程教育建立新的标准。
‘新工科’建设是一个闭环持续改进的过程,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国的新工科教育一定会为世界工程教育建立新的标准。
”顾佩华说。
学者观点 “戴建业走红”背后的教学思考 王志蔚 不久前,一篇题为“大学课堂里的‘泥石流’,老教授魔性解读古诗爆红”的文章引发高校的关注。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授戴建业的选修课场场爆满,深受学生喜爱,以至于一些学生要提前占位。
戴教授使用的教学方法没有什么特别,还是传统的教授法,为什么他的讲授具有那么大的魔力呢? 课堂教学质量是高校课堂革命的目标,也是内涵建设的难点。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要素,而教学方法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果教师缺乏独特的教学个性、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丰富的语言艺术,缺少其他教学方法相辅助,又忽视学生的能动作用,一味地讲授,课堂教学就会显得单调枯燥,味同嚼蜡,没有什么教学效果。
事实上,目前多数高校课堂正是如此。
上学期笔者共听理论课32节。
从教学方法看,教师采用讲授法有30节,占比93.7%。
讲授法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讲授为主+其他教法”的课堂约占17.2%。
这种教法虽然以讲授为主, 但教师或联系实际,或引导学生知识迁移,或设置链式问题,课堂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是“以讲授为主+简单提问”的课堂约占62.1%。
这种课堂94%以上的时间用于讲解,有几分钟提问学生,内容不外乎教材中的一些知识性问题,学生要么念教材上的“答案”,要么摇头三不知。
三是讲授“照本宣科”或“照屏宣科”的课堂约占20.7%。
这类课堂大多将教材内容搬进课件,教师由过去的照本宣科变成“照屏宣科”,“人灌”改为“电灌”。
采用讨论、发现、探究等教学方法的课堂只有两节,占比6.3%。
在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师潜意识地控制着话语权,把自己的任务看成是向学生灌输别人的知识和见解,教师拿出这些“存款”要学生收进、归档、存好。
这种教法实质上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对话的权利,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
这样说并不是否定“讲授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逐步形成了三种基本教学方法,即“讲授法”“讨论法”和“练习法”。
“讲授法”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讨论法”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练习法”是以学生活动为主而教师辅助之。
一堂课同时运用三种方法需要高超的教学艺术,不太容易把握,但是,长时间地只使用一种方法必然失去课堂活力。
在上述三种方法中,“讲授法”是最古老、最传统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优点是便于有系统、有计划地组织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伴随着从单个教学走向班级教学,教师的讲授可使群体受益,有利于教师对教材的充分阐释,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思想。
但是,“讲授法”的缺点也十分明显:一是它面向学生群体而对个体关注不够;二是由于采用讲述形式,教师容易展示自己,不利于学生参与;三是学生主要以听觉、视觉投入课堂,“讲授法”不易全面调动学生的感知系统。
尽管“讲授法”存在上述不足,甚至被当作“满堂灌”饱受批评,但是“讲授法”依然经久不衰。
未来很多课堂仍将适用,但需要改革创新。
除了要根据教学内容辅之以其他教学方法外,课堂教学 可以进行“智慧地讲授”。
什么叫“智慧地讲授”呢?笔 者的理解是有技巧、有变化、善插科、联系实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地讲授。
相比于当下动辄大数据、翻转课堂,戴建业教授的走红,反映的其实是师生对“智慧讲授”热切的认同和呼唤,也是对教学规律思考的一次理性回归。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学思维颠覆了传统。
比如讲授《归园田居》,一般的解读套路是介绍创作背景,分析意境,阐明诗意,称赞陶渊明远离污浊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轻松之感和欣悦之情,总结艺术特色。
但是,戴教授没有按照常规逻辑讲授,而是对“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作出不一样的解读,他仿佛带着学生走进了陶渊明的生活现场,生动地还原了古诗所描写的真实存在,令人耳目一新。
二是快人快语、平易近人的个性魅力。
说真话、做真人是教书育人的基本准则,也是赢得学生尊重、信任和喜爱的前提。
有的教师曾埋怨学生上课“听不进去”,戴教授直言,根源不在学 生,而在于教师“讲不进去”。
前几年,戴教授曾在博客上撰文痛陈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就像“猫捉老鼠的游戏”,这种坦承、直率必然体现在他的课堂教学中。
在一般学生印象中,教授上课,居高临下,高谈阔论,常常目中无人,但是,学生给戴教授的评价却是,上课平易近人,“不装腔作势”。

三,聊天式的语言风格。
戴教授普通话不够标准,但是他的麻城方言,并没有影响他的表达效果,因为他以通俗而风趣的口语吸引了学生。
例如,“唐朝每个诗人都自我感觉良好,都很牛。
连杜甫那么老实巴交的一个人都‘牛’得很,以前我以为他写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夸别人,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在夸自己。
”“那个鬼汪伦走了狗屎运了,李白的一首诗让他流芳千古了,后代人谁都知道唐朝有个农民叫汪伦。
”像这样无拘束的聊天,即兴式的洒脱,口语化的俗评,确实别具一格,富有魅力,难怪征服了大批学生,这种讲授才是“真牛”。
(作者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治校之道 培养师范院校创新思维引路人 王海滨 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创新必须渗透于教育的各个层次和各个环节。
其中,基础教育阶段是一个人创新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中小学生的创新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引“。
教师要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形象地描绘了中小学教师的这一重要职责,也为教师们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师资的摇篮和母机。
抓好师范院校“创新思维引路人”的培养,恰如发动全民创新动车之引擎,点燃中华创新燎原之星火。
我国的改革开放,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当前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因此,我们需坚持不懈地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建立起创新型国家乃至创新型强国。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的各级各类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如何培养?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民族创新素质提高的基石。
创新应该渗透于教育各个阶段。
据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一般人在5岁时可具有90%的创造力,在7岁时可具有10%的创造力,而8岁以后其创造力就下降为2%了。
该调查结果之数据虽不完全准确,但可以说明儿童在创造力上的明显优势。
这里所说的创造力主要是创造和创新潜力,而真正意义上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除具备这种潜能之外,还得依赖自身一定知识、理论的积累和多种思维的发展以及外在的科学开发与教育。
可见,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基础教育是创新精神养成之所,是创造能力生成的摇篮,是为创新人才奠基的阶段。
只有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有效开展,才能为未来的高等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创新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引进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但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如今学生依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英国牛津大学第一副校长麦克米伦就曾在把中国学生与英国学生做对比时指出:“英国学生与中国学生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英国学生具有质疑精神,勇于挑战他人观点。
”这一方面是由于评价机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大多数中小学校一直在强调应试教育。
为了获得更好的分数,学生们承担着繁重的学习任务,长期处于身心紧张状态,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展开创新。
另一方面是由于广大中小学校缺乏“创新思维引路人”,即具有创新素养和创新指导能力的教师。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普遍采用灌输的教育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的调动、学习兴趣的培养及学习方法、思维技巧的指导和训练,导致学生思维定式,压抑了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出“核心素养”理念,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其中之
一,再一次凸显了“创新”之于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目前国家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与中小学校创新教育缺乏的现状之间的巨大张力,要求我们亟须加强“创新思维引路人”的培养和训练。
师范院校的创新教育具有辐射作用。
一是将师范生直接培养成具有创新素养和创新思维引导能力的大量“创新思维引路人”;二是通过“创新思维引路人”培养大量具有一定创新素养的中小学生,为这些中小学生在未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三是“创新思维引路人”通过与家长交流以及中小学生与家人、社区其他人士的交流可以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乃至创新思维辐射到家庭与社会。
在这些关系中,每一个师范生就是一颗创新的种子,师范院校是培养“创新思维引路人”的工作母机。
师范院校通过培养“创新思维引路人”,在时间上为未来创新人才做了充分准备,在空间上将创新由学校向家庭和社会广泛延伸。
因而,高师院校创新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全民创新教育的兴与衰。
当前,我国高度重视师范教育,教育部提出“‘十三五’期间,中国现有的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等。
这在客观上为师范院校“创新思维引路人”的培养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精神激励。
总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开展创新教育,建立一个拥有大量创新人才的创新型国家。
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必须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做创新教育的排头兵,着力于培养“创新思维引路人”,并通过“创新思维引路人”等将创新辐射到中小学和社会。
如此,师范院校“创新思维引路人”的培养必将如引擎一样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车快速向前。
(作者系绵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标签: #南京 #十大 #净水器 #十大 #院校 #十大 #十大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