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贵州 2
2018-2019

学年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 目录 学校概况.....................................................................

1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3 (一)人才培养目标.......................................................3(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3(三)在校生规模.........................................................3(四)本科生生源质量.....................................................4二、师资与教学条件...........................................................6(一)师资队伍...........................................................6(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8(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9(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10
1.教学用房..........................................................10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11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114.信息资源..........................................................11三、教学建设与改革..........................................................12(一)专业建设..........................................................12(二)课程建设..........................................................12(三)教材建设..........................................................13(四)实践教学..........................................................131.实验教学..........................................................132.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133.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13(五)创新创业教育......................................................13(六)教学改革..........................................................14四、专业培养能力............................................................15(一)优化培养方案......................................................15(二)加大教育教学改革投入,提升专业培养能力............................15(三)严管厚爱,引导教师回归教育之本分..................................16(四)多措并举,推进质量文化建设........................................16(五)主要专业培养能力..................................................175.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75.2土木工程专业....................................................19
I 5.3.学前教育专业....................................................225.4采矿工程专业....................................................245.5.汉语言文学专业..................................................275.6音乐学专业......................................................30五、质量保障体系............................................................33(一)本科人才培养中心地位..............................................33(二)质量保障体系及运行情况............................................33六、学生学习效果............................................................35(一)学习满意度........................................................35(二)毕业与就业........................................................35(三)评价与成就........................................................371.用人单位情况......................................................37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38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38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岗位适应性评价....................................39七、特色发展................................................................40(一)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401.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402.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403.搭建立体思政工作平台、探索大学德育新途径..............................40(二)创新引领、多元融合、借力政府、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发展............411.构建“12345”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进专创融合...........................412.校政携手,探索深度融合发展的创业就业新路子............................413.践行新发展理念,开发人力资源,助力试验区精准脱贫......................42八、需要解决的问题..........................................................43(一)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水平....................................43(二)强化队伍建设,增强教师教学能力....................................43(三)严格教风学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4 II 学校概况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位于贵州省毕节市,这里是红军长征时期曾经创建苏维埃人民政权的革命老区,是30年前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是新时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精神建设的“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1938年,贵州省立毕节师范学校在抗日的烽火中诞生,建国后历经贵州省毕节师范学校、毕节地区“五·七”师范大学、毕节师范专科学校、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节教育学院及毕节学院等发展时期,2005年成为省市共建共管本科院校,2014年更名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是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项目学校、国家百所产教融合应用型项目建设高校、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首批项目试点院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贵州省转型发展试点高校、贵州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贵州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1300余亩,建筑面积42.69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93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04.198万册,电子图书110.075万册。
学校设有13个教学学院、1个教学部、52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
有来自全国15个省、区、市的全日制在校生12331人,其中本科学生11937人,面向亚洲、非洲8个国家招收留学生。
学校有教职工831人,汇聚了一支由全国优秀教师、省管专家、省级学术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优秀教师、市管专家和教授、博士等为代表的高素质人才团队。
教师中有教授73人,博士78人,双师型教师158人。
教师中有省管专家3人、市管专家1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
学校建有省级区域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4个,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产学研基地2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3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获批教育部新工科建设项目一项,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综合改革专业6个,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5项,省级一流大学建设计划项目(含培育)7项,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含教学管理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改
1 革工程项目70余项;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省级科研成果奖25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贵州省本科高校本科专业评估中均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学校重视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工作推进有力,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易班·贵工程”“青年之声·贵工程”“流沧夜话”“红色文化开放课堂”“磅礴大讲堂”“流沧众创空间”等育人平台影响大、效果好,60多个大学生社团为每一位有特长的学子提供个性发展机会。
学校团委于2019年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建成了融“奖、助、贷、勤、补、减、免”等为一体的资助体系,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光华奖学金、兴华奖学金、学院奖学金等各类奖助学金近30项,为每一位家庭困难学子成长成才提供保障,是贵州省学生资助工作表现突出单位。
学校与马来西亚北方大学、理工大学、博特拉大学、沙巴大学等开展交流生合作项目,与对口支援高校西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以“2+2”“2+1+1”等模式联合培养本科生,为有梦想的学子搭建了广阔发展的天地。
面向未来,学校以服务毕节试验区为根脉,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步伐坚定,践行“明德笃学、弘毅力行”的校训,秉承“艰苦创业、不断进取”的办学精神,正朝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迈进!
2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一)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弘扬艰苦创业、不断进取的办学精神,秉承“明德笃学、弘毅力行”的校训,立足毕节、服务贵州、面向全国,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设有52个本科专业,其中经济学专业1个占比1.92%、法学专业1个占比1.92%、教育学专业5个占比9.62%、文学专业3个占比5.77%、历史学专业1个占比1.92%、理学专业9个占比17.31%、工学专业23个占比44.23%、管理学专业2个占比3.85%、艺术学专业7个占比13.46%。
(见图1-1) 图1-1各学科专业占比情况(%) (三)在校生规模 2018-2019学年本科在校生10536人(含一年级2906人,二年级3125人,三年级2822人,四年级1578人,其他105人)。
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12331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1937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96.8%。
各类在校生的人数情况如表1-1所示(按时
3 点统计)。
学生类别普通本科生通高职(含专科)生普通预科生留学生函授学生自考学生 表1-1各类学生人数一览表总数 11937(其中:与国(境)外大学联合培养的学生38人) 266127共11人(其中:本科生1人)1722742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2019年,学校计划招生2715人,实际录取考生2711人,实际报到2635人。
实际录取率为99.85%,实际报到率为97.2%。
招收本省学生2505人。
学校面向全国12个省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12个,文科招生省份12个。
生源情况详见表2-
1。
省份 安徽省广东省海南省江苏省福建省山西省重庆市四川省浙江省河南省河北省贵州省 批次 文科 第二批次招生A4 第二批次招生A4 第二批次招生A6 第二批次招生A4 提前批招生
6 第二批次招生B4 第二批次招生A6 第二批次招生A4 第二批次招生A6 第二批次招生A4 第二批次招生A4 第二批次招生A595 表2-1生源情况 录取数 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理科 不分文理 文理不分科科文理
6 05044260
4 04553900
6 05935390
6 02773070
6 04643930
3 04814320
6 04584350
4 04724590
3 0 00496
6 04473850
6 04613790 1559 04533690 当年录取平均分与批次最低控制线的差值(分) 文科 理科不文分理 18.75 21 -- 56.2553.25--
6 12.57-- 34 15.5 --
9 26.33-- 6.5
3 -- 54.3349.33-- 37 44 --
0 0 -- 46.75 69.5 -- 47.7595.17-- 42.0746.07--
4 学校按照4个大类和29个专业进行招生。
4个大类涵盖9个专业,占全校44个在招专业的20.45%。

5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70人,外聘教师107人,折合教师总数为623.5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0.19:
1。
按折合学生数12503.2计算,生师比为20.05。
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50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6.32%;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299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52.46%;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381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66.84%。
近两学年教师总数详见表2-
1。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的结构详见表2-
2。
学年本学年上学年 专任教师数570586 表2-1近两学年教师总数 外聘教师数 折合教师总数 107 623.5 95 633.5 生师比20.0518.82 职称 最高学位年龄 表2-2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项目 专任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总计 570 / 107 正高级 68 11.93 16 其中教授 64 11.23
6 副高级 231 40.53 38 其中副教授 213 37.37
2 中级 202 35.44 20 其中讲师 189 33.16
4 初级 34 5.96
6 其中助教 31 5.44
0 未评级 35 6.14 27 博士 72 12.63 10 硕士 309 54.21 21 学士 140 24.56 59 无学位 49 8.6 17 35
岁及以下 145 25.44 40 36-45岁 298 52.28 29 外聘教师比例(%)/14.955.6135.511.8718.693.745.61025.239.3519.6355.1415.8937.3827.1
6 项目 46-55岁56岁及以上 专任教师 数量 比例(%) 113 19.82 14 2.46 数量317 外聘教师比例(%)28.976.54 近两学年教师职称、学位、年龄情况见图2-
1、图2-
2、图2-
3。
图2-1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学位情况(%) 图2-2近两学年专任教师职称情况(%)
7 图2-3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学校目前有省级高层次人才1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含思政名师1人);省部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5个。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793,占总课程门数的57.3%;课程门次数为2096,占开课总门次的53.99%。
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27,占总课程门数的16.4%;课程门次数为391,占开课总门次的10.07%。
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19,占总课程门数的15.82%;课程门次数为382,占开课总门次的9.84%。
(见图2-4) 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647,占总课程门数的46.75%;课程门次数为1,724,占开课总门次的44.41%。
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602,占总课程门数的43.5%;课程门次数为1661,占开课总门次的42.79%。
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67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80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83.75%。
(见图2-5)
8 图2-4本学年各职称类别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 图2-5本学年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本学年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35人,占授课教授总人数比例的50.72%。
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151门,占所开设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为54.12%。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18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426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144.1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80.4万元。
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1988.04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120.72元,生均实习经费为67.35元。
近两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详见图2-
6。

9 图2-6近两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元)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 根据2019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81.538万m2,产权占地面积为81.538 万m2,绿化用地面积为35.311万m2,学校总建筑面积为42.697万m2。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 223534.33m2,其中教室面积73836.64m2,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94598.38m2。
拥有体育馆面积24140m2。
拥有运动场面积56994.47m2。
按全日制在校生12331人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66.12(m2/生),生均建 筑面积为34.63(m2/生),生均绿化面积为28.64(m2/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 积为18.13(m2/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7.67(m2/生),生均体育馆面积 1.96(m2/生),生均运动场面积4.62(m2/生)。
详见表2-
3。
表2-3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 占地面积 815380 66.12 建筑面积 426970 34.63 绿化面积 353109.2 28.64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223534.33 18.13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94598.38 7.67 体育馆面积 24140 1.96 10 类别
运动场面积 总面积(平方米)56994.47 生均面积(平方米)4.62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293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03万元。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827.47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6.84%。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3001台(套),合计总值0.889亿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195台(套),总值5624.46万元,按本科在校生11937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7447.43元。
学校有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4个。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截至2018年底,学校拥有图书馆1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17203m2,阅览室座位数1116个。
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04.198万册,当年新增8204册,生均纸质图书83.34册;拥有电子期刊10.412万册,学位论文417.639万册,音视频4,381小时。
2018年图书流通量达到1.967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331.534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9.776万篇次。

4.信息资源 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10000Mbps。
校园网出口带宽1100Mbps。
网络接入信息点数量2923个。
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13356.13GB。
信息化工作人员6人。
11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2018年,学校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环境设计、广播电视编导等3个本科专业。
2019年学校招生本科专业38个(其中含4个大类9个招生专业),停招本科专业14个,分别是:建筑学、经济学、历史学、应用物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水利水电工程、通信工程、风景园林、工艺美术、环境设计、广播电视编导。
学校通过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地)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近两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英语专业先后参加了贵州省本科专业评估,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英语专业均排名全省第
三、英语专业排名第
九。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被认定为省级一流专业。
目前学校有在校生专业44个,专业带头人中,具有高级职称的39人,所占比例为88.64%,获得博士学位的17人,所占比例为38.64%。
2019级本科培养方案中,各学科培养方案学分统计如下表3-1所示。
学科理学工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 表3-1全校各学科2019级培养方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学分统计表必修课学分比例(%)选修课学分比例(%)集中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 72.35 22.30 31.73 71.32 22.55 32.41 79.41 20.59 33.53 74.74 23.06 29.66 74.57 25.43 25.43 65.22 27.13 23.52 75.49 18.31 42.21 (二)课程建设 我校
2018-2019学年引进在用MOOC课程4门,建设有SPOC课程1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
目前引进在用MOOC课程23门。
2018-2019学年,学校为本科生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 12 课共1384门,其中:公共必修课170门,公共选修课127门,专业课1096门。
学校为本科生开课3882门次,其中,公共必修课1632门次,公共选修课372门次,专业课1878门次。
2019年,学校专业课平均班额50人、公共必修课平均班额51人、公共必修课平均班额53人。
(三)教材建设 依据《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教材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规范教材选用管理,健全教材选用制度。
明确教材建设责权利,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教师编写课程讲义,在讲义使用效果评价基础上,进一步鼓励教师编写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
(四)实践教学
1.实验教学 本学年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共计190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73门。
学校有实验技术人员32人,具有高级职称9人,所占比例为28.13%,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14人,所占比例为43.75%。

2.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本学年共提供了1477个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设计(论文)。
我校共有329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57.75%,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4.49人。

3.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0个,本学年共接纳学生1713人次。
(五)创新创业教育 继2016年获批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后,学校不断完善平台建设、队伍建设、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2019年学校成功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 13 验高校”50强。
学校建有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5个,其中创业孵化园 1个,众创空间1个,其他3个。
所有实验室和平台均面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及早进教师课题组,2019年有51名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
拥有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36人,就业指导专职教师4人,创新创业教育兼职导师27人,组织教师创新创业专项培训6场次,至今有84人次参加了创新创业专项培训。
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2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13门。
本学年学校共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6个(其中创新54个,创业2个),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41个(其中创新132个,创业9个),在校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人数为1915,占比达16%以上。
开展创业培训项目2项,开展创新创业讲座5次。
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20万元。
学科与技能竞赛异彩纷呈,学科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项共237项,其中国家级5项目,文艺、体育比赛获省部级以上奖项共149项,其中国家级33项。
2019年共有有150支团队1164人参加第五届“互联网+”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铜奖一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中获国家级三等奖2项。
(六)教学改革 2018年,我校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
分别为《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基于“工作场景”的贫困山区ICT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改革、创新与实践》《基于“138”实践教学体系的生物和地理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8年我校教师主持建设省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15项,建设经费63万元。
我校教师主持省级及以上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项目18项。
14
四、专业培养能力 学校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要,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师、教师”的“两师”人才为目标,按照“重点专业对接主导产业,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思路构建了七大专业群:面向地方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的师范类专业群,面向地方矿产资源开采的矿业类专业群,面向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化工类专业群,面向地方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机械类专业群,面向地方信息化、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信息类专业群,面向地方城镇化建设的建筑类专业群,面向地方文化事业发展的人文艺术类专业群。
学校现有52个本科专业,支撑“两师”人才培养的体系已初步构建。
作为贵州省首批转型试点高校,学校制定了《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转型试点工作方案》,通过实施“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建设工程”“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工程”“应用型专业体系建设工程”等系列工程,推动学校转型发展,持续推进学科专业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专业培养能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
(一)优化培养方案 2018版培养方案根据新时代本科教育的新需求,立足学校地处贫困山区办学实际,坚持贯彻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原则,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着眼学生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基础,以造就学生终身持续发展为根本,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国家质量标准》相关要求,并着眼于“保合格、上台阶、追卓越”发展目标,以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工程认证标准为引领,科学合理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通识教育、学科大类、专业教育、个性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与第二课堂模块,把劳动教育、体育测试、普通话测试纳入学分要求。
通过提高实践学分,提高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比例,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和第二课堂模块,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用“共性培养”拓展学生更广泛的就业空间、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的共性特征和学校办学特色,用“个性培养”使学生主动适应本专业的就业需求、体现专业培养特色。
(二)加大教育教学改革投入,提升专业培养能力 为解决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学校2018年编制校级本科教学 15 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指南,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包含转型试点专业、课程建设和创新实践平台三大类别,共投入经费305万元。
通过转型试点专业建设,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形成一院一深度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专业;课程建设应对新时代本科教学需要,通过项目研究建立校级“金课”标准,淘汰“水课”。
一方面是以专业导论课为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引领带动其他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建设,落实专业课程教师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另一方面分步实施OBE课程教学改革,通过每个学院遴选10门专业核心课程按照OBE教育理念进行建设,为形成课程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构建、课程实施、目标达成评价、持续改进的课程质量闭环做实践探索,积极打造校级金课。
(三)严管厚爱,引导教师回归教育之本分 学校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相继出台了《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教学工作基本规范(修订)》《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课程安排指导意见》《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实施方案》《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引导广大教师规范教学行为,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严格教学管理,其中教学事故处理办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教学制度”,通过系列制度的严格执行,本科教学秩序明显好转。
同时,学校积极完善教学奖励制度,加大教学工作奖励力度,并把教师节、教学科研工作会议作为弘扬师德、营造尊师重教氛围的重要载体,引导教师回归教育之本分。
2018年学校按惯例隆重地举行了教师节表彰和新教师入职宣誓;还首次举行了退休教师荣退仪式;首次实施教学工作奖,大张旗鼓地表彰教学工作,受表彰人数近百人,奖励金额达30余万元,达到历史最高;学校还通过微信、滚动大屏、校园广播和宣传栏对首届教学名师和教学骨干进行广泛宣传,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四)多措并举,推进质量文化建设 学校坚持将建设质量文化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努力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
学校以本科专业国家标准为准绳,按照“保合格、上台阶、追卓越”的思路,推进专业建设,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不断完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毕业论文(设计)等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渐进开展教学院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自我评估,保障教学质量。
2017年以来,学校坚持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教学节”为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通过示范课、公开课、教师培训、教学研讨等形式持续培育教师主动学习、共同实践、 16 自主反思的教学质量文化。
教学节开展3届以来,开展示范课、公开课、专家讲座、名师名课、教研研讨百余场。
2019年以“坚守育人育才报国初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辱流沧园丁神圣使命”为主题,实施校院两级联动,按照“两个突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突出教学形式的改革创新)的要求开展了公开课、示范课,开展院长论坛、处长论坛、合作与实践论坛、专家报告、教学沙龙、创新创业论坛、教学表彰等系列活动共同聚焦教学。
至此,教学节的“2+N”模式初步构建成型,教师聚焦教学、研讨教学,校院联动服务教学、支撑教学的聚力渐成,以师为本,坚持学习、实践、反思的教学质量文化氛围正在形成。
(五)主要专业培养能力 5.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5.1.1.专业概况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6年开办,2010年获得工学学士学位授予权。
为贵州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贵州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在贵州省首轮专业评估中位列前
三。
建有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教学示范中心,省级“互联网+”创新创业训练中心,获新工科实践与研究项目一项,获批省级贵州省一流大学建设项目2项,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1项,2018年《基于“工作场景”的贫困山区ICT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改革创新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省级重点支持学科,2016年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共6项,承担“毕节市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毕节市人才扶贫大数据平台”等横向项目建设2项。
5.1.2.人才培养方案根据OBE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了以成果为导向、学生为中心、强调过程考核等教学模式改革。
以实现学生健全的思想品格、扎实的专业技能、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宗旨,在新工科背景下,以工程认证为指导,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照学校指导性意见,完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人才培养定位:立足毕节试验区,以“培养服务地方信息化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一线工程师”为总目标,以“培养能编程、能设计、能沟通、能创新的‘四能’型卓越工程师”为具体目标,以“服务地方、产教融合、校企结合”为主要办学特色,坚持走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的道路。
17 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系统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计算机工程项目分析、设计、开发、应用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沟通、质疑、创新精神,可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府机关、教育部门从事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设计、管理等工作,具有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立足服务毕节地方经济社会为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经过5年左右的工作实践,预期达到如下目标:具备强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政治素养过硬、法治意识强、职业道德好、职业素养高,能满足新时代中国新经济、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具备较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所需要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学科素养和工程素质和能够从事计算机工程项目的分析、设计、开发、应用的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强,能在团队中有效发挥作用;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计算思维,能够独立解决计算机工程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国际视野,能够使用一门外语与国际同行进行基本交流;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思想开放、善于质疑、勇于尝试,能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需要提出新的解决问题思路、新的改进算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有能力继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适应未来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5.1.3.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2018-2019学年,本专业专任教师数16人。
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为75%,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为62.5%,中青年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12.5%。

(2)实验室与实习基地本专业现有专业实验室14间,公共基础实验室6间,设备总值2000万元。
建有贵工程”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一个。
本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大唐移动公司、北京华清远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重庆德克特公司、重庆达内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
5.1.4.人才培养模式
(1)落实立德树人机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严肃课堂教学政治纪律,坚持从严治教,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团队建设, 18 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
坚持教风建设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坚持教育引导与规范管理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严格要求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坚持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格局。

(2)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2014年与北京大唐移动公司签订校企产学研合作协议,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移动通信3G/4G方向)移动通信技术人才,实现共建专业、共建实验室、共同培养学生、共同安排学生就业等。
其中15门专业方向课即岗位课由大唐讲师讲授,大唐移动确保80%以上的就业率。

(3)人才培养效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2019年本专业66名学生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立项3项、校级立项12项;贵州工程应用技术院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结题2项;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决赛优秀奖1项。
学生学科竞赛。
本专业学生参加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2019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参加2019年ICPC亚洲区中国贵州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获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参加贵工程2020年计算机C语言编程邀请赛暨贵州省第四届程序设计大赛选拔赛获校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参加贵工程2019年“我是输入王”计算机汉字输入大赛获校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学生职业资格考试。
本专业2019届毕业生参加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获工程师资格、助理工程师资格共69人,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5.2土木工程专业 5.2.1.专业概况土木工程专业是学校为了服务毕节试验区工业化、城镇化需要而申请设置的工科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生,2016年首届学生毕业。
土木工程专业为省级综合改革专业,省级卓越工程师项目计划专业。
5.2.2.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定位:本专业主要培养满足毕节试验区及贵州省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毕业生主要职业岗位为满足毕节试验区土木工程行业需要的一线工程师。
19 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土木工程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经过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建造技术、施工管理、工程检测、工程勘察、结构设计、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5年后获取和从事国家注册建造工程师、结构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执业资格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具有团队精神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以上培养目标可以归纳为:目标1:具备坚实的土木工程学科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目标2: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目标3:具备系统解决土木工程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目标4: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
培养方案特色:2019年,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培养规范框架内,结合自身的情况,充分调研用人单位的需求,重新修订并形成了“土木工程专业2019人才培养方案”,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更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注重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锻炼和训练,在知识体系方面,强调知识领域的系统性、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的全面性;在实践体系方面,强调实践领域与知识领域的衔接和支撑、实践单元和环节与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相对应。
目前已在2019级学生中付诸实施。
5.2.3.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本专业专任教师19人。
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1.58%;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人,占比14.29%。
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7人,占比36.84%。
建有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家型”教学团队,教师中80%以上都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有任技术负责人的,有任项目经理的,有做设计代表的,有做造价咨询的等等。
30%以上的老师具有一级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招标师,二级建造师,二级结构工程师,一级结构工程师,土木工程师等资格。
实验室与实习基地:本专业现有岩土工程实验中心、力学试验中心、建筑材料实验室、手工模型与工程制图实验室、土建CAD实验室、BIM中心等6个实验室(中心),建筑面积约165m2。
近年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购进批实验教仪器设备现。
现有资产总值约700万元。
为保证实践性教学的完成,已与多家建筑施工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现已签订协议,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有:贵州润测工程有限公司实习基地、毕节双山开发区磐石建材有限公司实习基地、毕节市融达路桥工程有限公司实习基地、毕节远大集团有限公司实习基地等。
这些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培养提供了新的实习 20 和就业资源,并为老师们挂职锻炼提供了新的场所。
5.2.4.落实立德树人机制本专业教学过程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以本为本”,突出学生职业 生涯发展和政治理想信念形成,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的,认真执行学校的“三全育人”方案,引导广大教师以德施教,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
一,言传与身教相统
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以德为先,严把教师选聘政治关。
对应聘人员的政治素养、道德操守、专业理论基础、业务能力、学术水平进行审查,从源头抓起,把好教师入口关。

(2)强化学习,提高教师政治素质。
将《教师资格条例》《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规章制度作为新进教师入职培训的重要内容。
在每周的政治学习中,学院党政负责人,注重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组织老师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思想,提高教师政治素质。

(3)遵章守纪,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
学院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教师〔2018〕17号)、《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方案》(贵工程院党办(2018)19号)等,以及学校的其他规定,规范教师行为。
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作为教学基本要求,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教学实践环节的督导力度。
对师德失范、造成恶劣影响或工作敷衍、发生教学事故者实行一票否决制。
多年来,学院在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取得较好成绩,绝大多数教师都做到了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做到为人师表,遵守学术道德,从未出现违纪违法现象。

(4)思想引领,积极探索课程思政。
注重思想政治,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实践全过程,积极实践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积极支持部分老师思想政治工作探索,如赵志峰老师已完成《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土木类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探究》课题,罗爱忠老师的《基于OBE理念的学生工作思考》和《土木工程概论的课程建设探索》等。
5.2.5.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本专业以结构分析与施工技术为支撑点,坚持外语与计算机不断线。
形成了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结合实践的特色,毕业生受到各地用人单位的好评。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土木工程专业已形成自己的特色。

(1)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专业以土木工程项目的勘测—设计—施工—管理为主线,并考虑到外语、计算机应用、实践环节等在四年教学中的连续性,对课程安排进行了整体优化。
21 较好地处理了主干课程与相关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关系。
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理论到专业训练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重视各类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并注意基本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做到实践性环节不断线,通过连续交互安排的课程设计和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环节的综合训练,加强学生工程师的基本能力训练,全面培养从事工程实践的能力。

(2)注重专业面拓宽,培养宽口径人才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基础和专业基础的知识单元、知识点,覆盖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各个学科领域,为学生在校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在本专业的各个领域继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结合我校原有专业特点和教学传统,土木工程专业涵盖了建筑工程和道路与桥梁工程二个专业课群组。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会需求,自主选择一个专业课群组,同时要求了解另一个课群组相关专业知识。

(3)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开设了哲学、社会学、法学、经济管理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科普、卫生等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
同时积极组织和开展课外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和学生自主的科研、创新活动,这些均纳入到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5.2.6.人才培养效益2019届毕业生208个毕业生已就业195人,就业率达到94%,2020届283名毕业生也已经就业114人,比2019届毕业生在相应时段有了大幅度提高,侧面反映了我专业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2019年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国家级16项,省级48项,获立项经费为31万元,基本形成在校生人人参与大创项目氛围。
2019年,土建院举办了校级的“大学生混凝土设计大赛”、“贵工程第一届CAD应用技能大赛”、“贵工程第三届建筑模型设计大赛”、“贵州工程第二届大学生施工大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红色文化旧址建筑模型设计大赛等赛事。
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平台,体现了土建院学子的专业技能水平,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3.学前教育专业 5.3.1专业概况2001年设学前教育专科专业,2008年开设学前教育本科专业2018年与小学 22 教育专业、特殊教育专业合并为教育学类招生。
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426人,是学校特色专业。
5.3.2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师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具备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系统掌握教育科学和学前教育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学前教育创业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够在学前教育及管理机构胜任保育教育、管理与研究工作,服务毕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毕业五年预期目标1:坚守教育岗位,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热爱儿童,遵守专业伦理和相关法律法规,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度的职业认同和健康的身心素质,表现出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
目标2:具有现代学前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能将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融会贯通并指导教育实践,能敏锐地观察分析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有效地指导儿童的学习过程,能科学地规划与实施保育教育活动,能开设公开课或示范课,成为所在园所的青年教学骨干。
目标3:能综合利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资源创设适宜的班级环境、建立良好班级秩序与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成为能有效实施班级管理工作的幼儿园骨干班主任。
目标4:具备发现与反思学前教育现实问题,并运用恰当教育研究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承担学前教育课题研究与幼儿园课程开发任务,并形成研究成果,成为能胜任研究工作的教研型幼儿园教师。
目标5: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具有终身学习、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能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动态与趋势;能根据学前教育发展趋势与职业发展需求主动更新和提升自身的知识与能力,逐步成长为优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培养方案特色:基于国家标准课程体系设置。
围绕《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师范专业认证标准》《教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师专业标准》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强化实训环节。
加强教师书写训练、教师语言训练、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训练、微格教学训练、综合教学技能训练、教学设计训练等六大板块训练,同时加强幼儿教师简笔画、舞蹈创编、幼儿歌曲弹唱、手工等专业技能训练。
5.3.3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 23 专任教师18人,高级职称教师占38.89%;博士学位教师占15%,硕士以上学位占65%。
教师全部来自校外高校毕业。
本专业教师承担校级以上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教材3部,出版专著4部,获得各级教学科研奖励8项。

(2)实验室与实习基地校舍、运动场所等满足教学需要,生均教学行政用房超过22.5㎡,可用运动场馆总面积5.65万㎡。
学院的实验、实训设备值超过1800万元,生均1.8万元。
现有11个实习实训基地,完全满足学生见习、实习要求。
有微格教室15间、数码钢琴室2间、舞蹈室1间、蒙氏实训室、奥尔夫音乐教室各1间、心理实验室2间、儿童行为观察室1间、录播教室2间,促进了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升。
5.3.4人才培养
(1)落实立德树人机制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牢固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立德树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融入课程教学。
通过设立班主任、辅导员、学业导师制度,通过“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本专业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制上的“3+1”,课程上的“3+1”,途径上的“3+1”,素质上的“3+1”,与七星关区政府、七星关区教育局、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建立了良好的校、政、企合作关系以及协同育人格局。

(3)人才培养效益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率达到95%以上,近三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在90%以上,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符合度高,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超过90%,学生评教满意率均超过90%;理论课堂教学和实践课程的评价合格率超过95%,对教学质量满意率超过90%,自我发展满意率超过90%。
学生中不乏自主创业毕业生,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赵丽在毕节市创办了丽瑞教育集团,除了接收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生外,还为该专业学生设立了”丽瑞助学金”并承担资助学生导师,形成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和协同育人氛围。
5.4采矿工程专业 5.4.1专业概况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采矿工程专业的发展起步于2004年,毕节学院2004年开始招收煤矿开采专业专科学生,随着煤炭行业主导专业的发展和完善,矿业工程学科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其中2012年获批“贵州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6 24 年矿业工程学科获批“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周期为三年。
经过十五余年的发展,目前采矿工程专业专任教师1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 占比42.86%,具有博士学历5人,生师比16.36:
1。
近年来,采矿工程专业教师紧密围绕服务毕节试验区为中心,形成“矿山开采技术”“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和“矿井水害防治”三个具有明显特色的研究方向。
近三年矿业工程学科教师获批省地厅级、省部级教学和科研项目32项,横向项目9项,科研项目总经费达397.7万元;发表学术论文(中文核心及以上)48篇,授权专利二十余项。
目前建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省市共建矿山物探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中心(贵州省高等学校喀斯特物探工程研究中心);建有矿山岩石力学实验室等12个实验(实训)室,总价值达970万元。
5.4.2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定位立足贵州省资源/能源勘探开发实际,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凝练学科方向、打造特色专业、提升办学水平,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人才;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以培养服务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等需要的一线工程师为目标,立足毕节、服务贵州、面向全国。

(2)人才培养目标采矿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团队合作和管理协调能力,掌握煤和非煤固体矿床开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矿业工程领域矿区规划、矿山设计、矿山开采、安全监管等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经过5年左右的工作实践,预期达到如下目标:政治思想综合素质目标:具备强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政治素养过硬、法治意识强、职业道德好、职业素养高,能满足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专业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煤和非煤固体矿床开采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矿业工程领域矿区规划、矿山设计、矿山开采、安全监管等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目标: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具有领导和组织管理能力;创新与终身学习能力目标:在工作领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应用实践能力目标:通过科学思维和工程实践训练,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3)培养方案特色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OBE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制定,体现了学生成 25 果产出的导向。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力学、计算机、经济、管理、采矿、安全、机电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矿山开采的工程设计、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矿区开发规划、煤矿设计、生产、管理、安全、监察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
5.4.3人才培养
(1)落实立德树人机制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实施方案》(贵工程院党办发〔2018〕14号)文件为依据,二级学院成立了以学院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师德师风领导小组,严格落实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教师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实施办法,根据学校师德师风管理办法落实各项工作,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专项活动并取得实效。
根据学校安排组织教师开展“高校教师职业成长与师德修养”培训。

(2)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优化人才培养计划。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指导,围绕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专业理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人文素质,增设专业与学科交叉课程模块,适当增大选修课比例,体现一专多能,培养学生具备数理基础、基本专业素养及人文社科知识、掌握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接受科学思维和实践训练,提高实习实训的比重与资源配置,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
推进校企、校地联合培养模式。
充分利用现有产学研合作基地以及本专业与社会广泛接触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加强与毕节地区及省内外规模较大的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校企产学合作、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形式的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
总体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指导,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工程教育体系,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学指导思想和以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提升人才培养过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按照夯实专业基础、强化实践教学、拓宽专业领域、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好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3)人才培养效益得益于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采矿工程专业近三年初次就业率均大于85%。
采矿工程专业充分利用好各项资源,大力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帮助学生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完成各项 26 创新创业工作。
仅2018年本专业学生申请创新创业项目19项,其中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3项,国家级创业实践项目2项。
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采矿工程专业引导和激发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吸引和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学科竞赛,近三年积极参加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其中2019年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5.5.汉语言文学专业 5.5.1.专业概况汉语言文学专业始建于1978年,是贵工程办学历史较长的一个专业,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优良的学术传统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学校优势专业,省级一流建设专业,在省级汉语言文学专业评估中名列全省第
三,在毕节试验区有较大影响力。
本专业所属的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贵州省高校重点支持学科,学校第一批硕士点建设学科。
本专业现有中国语言文学、逻辑学两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逻辑与通识教育省级教学团队、毕节试验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4个省、市教学科研平台、团队;专任教师34人,有着良好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高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为76.47%。
本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在社会上有着良好口碑,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各级学校、党政机关、文化新闻传播部门,为毕节试验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5.5.2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定位:本专业顺应国家高等教育大发展、大变革的历史潮流,立足我校独特的办学禀赋,密切关注毕节试验区发展需求,践行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秉持以学生为中心,追求卓越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学校“12224”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以“三平台”为载体,按照夯实专业基础、拓宽专业领域、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路,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主导,应用文秘、公共文化服务为有生力量的专业特色,积极探索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以较大的人才培养规模、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为毕节试验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毕节,面向贵州,辐射全国,适应新时代国家基础教 27 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战略需求,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和以学生为中心、追求卓越的办学指导思想,围绕学校“两师”人才培养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系统掌握文学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学感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评能力和运用汉语进行书面、口语表达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能完全胜任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管理等相关工作,以及其它行政、企事业单位文秘、宣传、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毕业生经过5年左右工作实践,预期达到如下目标:目标1: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具有仁爱高洁的教育情怀,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卓越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老师。
目标2:熟悉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掌握深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形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系统性知识结构。
深入理解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善于突破专业知识发展的瓶颈,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具有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和通识知识。
目标3:深入理解中学语文教学、学习的规律和方法,掌握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指导方法和策略,掌握正确的评价原则与方法,善于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培养学生语文应用、知识探究能力;善于充分发挥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具备有效实施新课程教学、促进学生成才的教学能力;跟踪语文教育发展前沿,具备适应新时代中学语文教学需要的专业素养,具有面向未来的语文教学意识,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具备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目标4:坚持德育为先理念,注重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具有促进学生全面成人成才的教育能力。
深入把握学生身心发展与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具有自觉将语文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修养相结合的育人意识,善于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养成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
具备班级管理和全方位育人的能力,教人以知识,教人以道义,教人以智慧,教人以发展。
28 目标5:养成自我反思、终身学习与自主发展习惯,养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反思和研究教育教学的能力。
积极参与教学科研,以教带研,以研促教,能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提出有效的解决问题思路和新的改进方法,努力建构独到的语文教育教学主张,形成富有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目标6:具备良好的促进教育成功的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熟练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备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沟通合作能力,善于组建富有凝聚力的合作团队,能在团队中有效地发挥个体特有的作用。
5.5.3专业特色
(1)构建起以“三个平台”为载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第一平台、以专业实践为主体的第二平台,以创业创新为主体的第三平台。

(2)聚焦岗位能力,推行“七个一工程”,即:学生学习期间要读100本书,背诵100首经典诗文,写100篇习作,发表10篇作品,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的汉字,写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3)形成了以彝族文化和长征文化为代表的地方文化研究和传承创新特色;凝炼了“彝族语言文学”特色学科方向,并取得了层次较高学术成果;出版了讴歌黔西北革命历史、反映民族文化的学生文学作品集《远方》《永远的奢香》。
5.5.4专业优势
(1)本专业实力得到增强,影响力得到提升。
在2018年贵州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评估中,本专业荣获第三名。

(2)逻辑学、中国语言文学被遴选为省级重点支持学科;成功申报逻辑与通识教育省级教学团队、逻辑与信息省级创新团队、逻辑与创新市级人才团队等省、市教学科研平台、团队。
成功申报国家社科课题9项,教育部课题12项,省哲社课题20余项,科研经费共计600余万元;在《中国语文》《敦煌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32部;获省级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奖12项。

(3)获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立项5项,校级教改项目立项18项,开发在线课程4门,建设校级精品课程5门,编写出版教材4部,发表教改论文10篇,6项成果分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
一、二、三等奖。

(4)建成教师技能训练中心、传播技能综合实训中心、文创中心、“仁者”文化传播中心(公司);在建应用文科教学综合实训中心;签约2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与毕节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开展校政合作。

(5)学生在“双创”项目申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各种学科竞赛、 29 各类文体活动中取得了优秀成绩;出版了黔西北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集《远方》和历史名人故事集《永远的奢香》。

(6)人才培养效益高。
2018届毕业生毕业率为95.52%;就业率95.31%。
2014届、2015届毕业生获得教师资格证达85%以上。
5.6音乐学专业 5.6.1专业概况音乐学专业于2008年成立。
教师队伍来自全国及海外近20所高校,涵盖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民族音乐学、音乐史论、合唱指挥、钢琴、声乐、器乐、音乐教育等十余个专业方向,初步形成了一只专业门类基本齐备,学缘结构趋于合理,教学经验较为丰富,创作能力较强,表演水平较高的多元师资队伍。
现有在校生323人,专任教师28人,生师比11:
1。
音乐学专业艺术学院一贯重视继承、弘扬黔西北民族文化,努力建设黔西北民族艺术教学、研究、创作和表演高地,逐步构建较为合理的的特色学科体系。
设有以传承、研究黔西北民族艺术文化为宗旨的专门研究机构——黔西北民族艺术研究所。
成功申报、参与研究了教育部、文化部、贵州省省长基金、贵州省哲社办、贵州省艺术规划办、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文化厅等部门十余项科研课题。
音乐学专业高度重视与地方艺术文化建设相融合,已形成了融教学、科研、创作、表演为一体的办学模式,艺术办学服务地方,推动、引领毕节市艺术文化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
5.6.2人才培养方案音乐学专业长期立足于与毕节市基础教育和文化发展同频共振、互融发展,在服务、引领毕节市基础音乐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年来,音乐学专业师生秉承学校“艰苦创业、不断进取”的办学精神和“明德笃学、弘毅力行”校训,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办学根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办学目标、发展定位明确,办学实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人才培养定位:服务面向:立足毕节、服务贵州、面向全国,以培养基础教育一线合格音乐师资为重点,结合社会需求,兼顾培养艺术行业一线音乐专业本科表演类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基础音乐教育与艺术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意识,具备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掌握音乐学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初步的本土民族艺术传承与创新能力,能在基础教育领域、企事业单 30 位及艺术行业一线从事音乐教育、音乐表演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5.6.3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艺术学院始终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积极引进人才,鼓励与支持青年教 师进修、访学,进过多年的发展。
目前,音乐学专业共有教师28人,有市管专家1人,省级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人,教授4人,高级职称教师8人。
教师队伍来自全国及海外近20所大学,涵盖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民族音乐学、音乐史论、合唱指挥、钢琴、声乐、器乐、音乐教育等专业方向,长期聘请原二炮文工团副团长、著名作曲家肖白,海政文工团副团长、著名作曲家平远,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视唱练耳专家陈大苍,贵州省原舞蹈家协会主席黄泽贵,资深民族音乐学家胡家勋等著名专家为特聘教授;音乐学专业还积极聘请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中学一线骨干教师、行业一线优秀艺术人才长期进入课堂,加强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强化了地方文化的传承功能。
音乐学专业已初步形成了一只专业门类基本齐备,学缘结构趋于合理,教学经验较为丰富,创作能力较强,表演水平较高的多元师资队伍。

(2)实验室与实习基地艺术学院办学条件优越。
拥有多功能演播厅(秋逸音乐厅)、舞蹈教室、合唱实训教室、乐队实训教室、琴房、排练厅、数码音乐工作室(录音棚)等各类能满足教学需求的实训场地。
学校建立了开放实验室,供本科生实验教学之用。
艺术学院建有专业琴房、舞蹈室,全部向学生开放使用。
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全天对学生开放。
拥有实训场地2114㎡,拥有纸质图书54550册,电子图书册。
各类教学仪器设备值达500万元。
音乐学专业在毕节市、七星关区近十所基础教育学校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基地,充分保障了学生教育实习。
同时,音乐学专业高度注重专业实践平台的建设,现有流沧合唱团、贵州青年交响管乐团等表演团队,多次举办高水平音乐会,引领了地方音乐艺术的繁荣发展。
5.6.4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根据学校定位和社会需求,音乐学专业重新定位学生就业面向——基础教育一线音乐教师,改变原来的精英人才、专才教育模式,全面实施师范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
一是加强对上位制度的执行。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国家《教师教育专业标准》《特殊教育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文件精神,严格执行学校《贵工程关于 31 2018年师范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意见》等教改相关文件和措施。
二是举办一年一度的教学节、师范生全能大赛、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充实常规教学活动,检验课堂教学效果。
三是加大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改革力度,出台政策措施,支持毕业生的艺术采风和实践活动,以地方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为重点采风、调研内容,将毕业论文、毕业创作写在黔西北大地上。
四是要求师生全面研究中学艺术课程标准和教材,并将中学艺术课程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大纲,聘请中学、艺术行业一线专家进课堂,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切合度。
五是建立以绩效导向为杠杆的教学改革激励制度,鼓励教师深入教学改革研究。
六是高度重视校企、校地、校政合作,积极服务地方,加强师生艺术实践平台建设。
5.6.5人才培养效益通过各项教学改革措施,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一定转变,教学方法持续改进,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艺术学院立德树人工作根本得到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得到提升。
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了较好提高,艺术实践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普遍增强。
近年来,音乐学专业师生艺术实践能力与服务地方能力普遍提升,在省教育厅举办的教学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毕节市“乌蒙之音”文化艺术节及各级各类音乐专业比赛中频频获奖;多次参与、承办“同心战贫困、赤字报春晖”“毕节市春节联欢晚会”“祖国您好”大型快闪活动、大型民族歌舞诗“磅礴乌蒙、印象毕节”等省、市级大型文艺活动;成功举办“黔岭歌飞”合唱音乐会、“祖国万岁”大型交响音乐会等高水平专场演出,受到省市专家、同行高度赞扬。
音乐学专业师生在艺术创作、艺术展演领域亮点纷呈。
2008年以来,师生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各类艺术赛事、活动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奖200余人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近年来,师生创作了含贵州省政府文艺奖、多彩贵州音乐创作大赛等省部级创作平台的一大批具有浓郁黔西北民族特色的作品。
承办了政府部门主办的各类艺术创作任务及多项大型演艺活动,创作排演了大型民族歌舞诗《魅力黔西北》《神奇乌蒙·印象毕节》《索玛花开》,大型彝族婚俗歌舞《阿媚恳》,大型扶贫主题晚会《同心战贫困·赤子报春晖》,大型红色题材舞剧《林青的远方》等多部音乐舞蹈精品,受到社会及业内专家好评。
2008年以来,音乐学专业共向社会培养了近400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基础艺术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目前,音乐学专业全体师生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大力推进基于OBE理念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落实立德树人,聚焦课程思政,坚持践行“12224”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艺术办学实力,为培养更多新时代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32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本科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学校每年将人才培养工作列入学校党委、行政的重要日程。
2018-2019学年,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专题研究教学工作33次,听取教学工作汇报、审议教学年度重点工作推进情况,议题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评估与认证、学生教学管理、专业建设、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及审核评估工作等。
学校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例会,及时研究解决本科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定期召开年度学校教学工作会议,适时总结和部署本科教育教学及改革工作。
学校建立了校领导联系教学院制度,领导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育教学状况、深入学生宿舍、食堂了解条件保障情况。
同时通过校长信箱等途径,听取师生员工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到相关单位,督促整改落实。
学校出台并严格执行《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教师教学工作基本规范》《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教师教学事故处理办法》《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实施方案》《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关于“全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等制度文件,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二)质量保障体系及运行情况 学校聚焦学生发展,按照系统性、目标性原则和持续改进的原则,从质量标准、资源、过程、监控、反馈与改进等关键点着力实施质量管理,全面保障教学质量。
学校依托发展规划处成立了评估办公室,负责教学质量的管理、协调工作。
成立了学校教学督导团,通过教学督导团办公室,协调各学院教学督导组开展工作,形成了覆盖全校的二级教学督导机构。
发展规划处会同教务处积极推进学校“3+2+1+X”自我评估体系建设。
建立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毕业设计(论文)评估、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本科教学质量数据常态监测等工作机制,近年来,按计划开展了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估,在省厅引导下逐步推进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工作。
学校通过教学工作例会、督导工作会议、专题会议等书面反馈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及时发布《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毕业论文(设计)抽查评估结果报告》《教学院(部)教学工作评估报告》,推进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33 学校教务处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质量标准和教学质量日常监控机制,通过期初、期中、期末三项常规检查,对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实施日常监控。
督导团及各学院教学督导组本年度共听课1619学时,抽查毕业论文54篇,覆盖14个教学院(部),校外督导专家通过专题讲座、座谈指导、课堂听课等形式开展了针对性的督导,推进内涵建设。
学校建立了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等一系列制度,广泛收集教学信息,对主要教学环节多角度进行监控与保障。
本年度校领导听课20学时,中层领导干部听课369学时,学生全面参与评教。
34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习满意度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践行”明德笃学,弘毅力行”的校训,高度重视学风建设,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校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网络评教等不同形式了解学生对学校、教师教学的满意度。
2019年学校组织本、专科2232名毕业生参加“毕业生就业质量问卷”网络调查,通过自愿填写的方式,共收集问卷1830份,回收率为81.99%。
有效问卷1734份,有效率为94.75%。
数据显示,教师授课满意度94.12%;实践课程满意度94.41%;课程设置满意度90.60%;专业设置满意度91.52%;社团活动满意度89.34%。
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评价调查评价结果见表5-
1。
满意度指标教师授课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专业设置社团活动 表5-1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评价调查问卷反馈情况 非常满意 满意 比较满意 不满意 30.57%25.95%25.61%25.20%24.97% 38.00%38.35%37.08%37.89%36.45% 25.55%27.11%27.91%28.43%27.92% 5.13%7.21%8.19%7.38%9.05% 很不满意 0.75%1.38%1.21%1.10%1.61% (二)毕业与就业 我校2019年本科应毕业人数为1684人,其中:取得毕业证人数为1481,未按时毕业203人(其中:结业53人,延长学习年限150人),毕业率87.95%(见图6-1)。
35 图6-1本科生毕业情况 2019年,学校授予学士学位人数为1301,学士学位授予率为87.85%(见图6-2)。
图6-2本科生学位授予情况 2019年学校考取研究生11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0.74%。
2019年应届本科毕业生1481人,已就业人数1301人,初次就业率为87.85%(见图6-3)。
36 图6-3就业情况 (三)评价与成就
1.用人单位情况 截止2019年11月17日,我校组织452家用人单位参加“用人单位问卷调查”网络调查,收集有效问卷319份,有效率为70.58%,调研数据显示,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规模主要是“50人以下”的小微型企业,占比为32.92%。
用人单位所属类型涉及民(私)营企业(120家)、事业单位(96家)、国有企业(38家)、党政机关(33家)、股份制企业(27家)、外(合)资企业(5家),其中主要是“民(私)营企业”,占比为37.62%。
详见下图: 35.00%32.92% 30.00% 25.00%20.00% 21.00%20.38% 15.00%10.00% 5.00% 9.72%9.72%6.27% 0.00% 40.00%37.62% 35.00%30.00% 30.09% 25.00% 20.00% 15.00%10.00% 11.91%10.34%8.46% 5.00%0.00% 1.57% 37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 调研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所招聘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为96.24%,其中非常满意的占比为27.90%,满意的占比为46.39%,比较满意的占比为21.94%。
如图6-4所示: 图6-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 调研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所招聘毕业生能力和素质最满意的方面为“敬业 精神和职业道德”,满意度为97.18%;其次是“适应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 满意度均为96.87%;第三为“执行力”,满意度为96.55%。
详见下表: 素质和能力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 适应能力吃苦耐劳精神 执行力灵活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抗压抗挫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 创新能力 表6-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 非常满意34.1734.4837.3031.3527.5927.2728.2133.8627.9028.8425.0825.39 满意43.8942.9540.7546.0846.3948.2846.7144.2049.8447.3447.6542.95 比较满意19.1219.4418.8119.1222.5720.6921.0017.8717.8719.1221.9424.45 不太满意1.571.571.882.192.192.512.822.512.823.134.085.96 单位:(%) 很不满意满意度 1.25 97.18 1.57 96.87 1.25 96.87 1.25 96.55 1.25 96.55 1.25 96.24 1.25 95.92 1.57 95.92 1.57 95.61 1.57 95.30 1.25 94.67 1.25 92.79 38
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岗位适应性评价
调研数据显示,用人单位认为所招聘的本校毕业生中,58.93%的毕业生能在 3个月以内适应岗位工作,30.09%的毕业生能在3-6个月适应岗位工作,10.97%的毕业生需要6个月以上才能适应岗位工作。
可以看出大部分毕业生在6个月内就能适应岗位工作,说明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较强。
如图6-6所示: 图6-6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岗位适应性评价 39
七、特色发展 (一)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完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顶层设计,努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在2018年贵州省思想政治工作评估中荣获优秀等级。

1.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学校出台《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方案》,提出“统筹开展课程育人、着力加强实践育人、扎实推动科研育人、深入实施文化育人、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切实强化管理育人、不断深化服务育人、全面完善资助育人、积极优化组织育人”等十大建设任务。

2.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
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出台《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建设。
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使每一位教师树立起育人的意识和责任,基本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
2017年学校以省、校两级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教改课题为抓手,启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研究;2018年邀请国内思政名师来校做培训报告、公开课,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做好引领,首批以10门专业导论课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2019年学校党委出台了《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建立由校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提出了3年建设目标,形成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

3.搭建立体思政工作平台、探索大学德育新途径 聚焦立德树人,建设新时代青年讲习所、黔西北红色文化传承成果展示中心、校史馆、“流仓三部曲”“开放三课堂”“网上三展馆”易班等系列思政平台,邀 40 请校领导、知名教授、思政名师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活动,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主动搭建思政育人平台,探索大学德育新途径。
(二)创新引领、多元融合、借力政府、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发展 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凸显办学特色,增强服务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积极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新模式,发挥学科门类齐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对口支援高校帮扶和试验区统一战线资源丰富的优势,立足实际、多元融合、主动作为,探索了一条适合学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路子,2016年学校获批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2019年成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

1.构建“12345”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进专创融合 学校紧密围绕“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教师,结合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拓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核心内涵,构建“12345”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即成立“一个”学院、搭建“两创”平台,实施“三项”制度,贯穿“四个”阶段,推进“五个”融合。
经过三年的持续建设,基本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全校齐抓共管、部门分工协作、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全员覆盖、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工作格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2.校政携手,探索深度融合发展的创业就业新路子 为了进一步健全毕节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探索服务和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新途径,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高质量的就业创业,充分发挥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助推试验区脱贫攻坚,学校立足校园,面向全市,校政携手“512”工程,共同打造创业就业合作模式。
2016年,中共毕节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发《毕节市深化政校合作深化就业创业改革工作方案》(毕改领发〔2016〕8号),明确由毕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携手,分别实施校政合作创业意识培养工程,校政合作创业能力提升工程,校政合作创业实践孵化工程,校政合作创业服务地方工程,校政合作创业理论研究工程。
具体开展12个子项目建设(简称“512工程”)。
目前,毕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双方现已累计投入资金800万元用于创新创业软硬件设施改造和建设。
已完成毕节市创业学院、 41 毕节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毕节市SIYB创业培训中心、毕节市众创空间示范园、毕节市互联网+青年创业产业园、毕节市就业创业能力培训中心、职业技能鉴定所、毕节市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

3.践行新发展理念,开发人力资源,助力试验区精准脱贫 学校立足“12345”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面向毕节试验区,校政深度融合,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的重要批示,着力推进人力资源开发。
2019年5月学校与毕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启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项目,建设场地6000平米,投入经费1000万元,全面推动地方人力资源服务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学校先后组织3万余名学生参加精准扶贫创新创业活动,将“双孢菇种植技术推广与示范”“半夏种植与推广”等创新创业项目实现科技项目转化,服务于脱贫攻坚。
同时,整合毕节市创业者协会、毕节市信智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等单位的资源,组建100余人的“创新创业专家辅导团队”,紧紧围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农村产业革命”三大核心,面向全市企事业单位、创业者、贫困户、劳动力提供创新创业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实地考察辅导、资源整合共享等服务。
举办毕节市“决战贫困•创赢毕节”全民创业大赛、毕节市“乡村厨师技能大比武”、毕节企业管理者论坛、信智就业扶贫工程、专家实地巡回辅导等活动,年度服务650余家企业,让学校教师走出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策划组织了贫困劳动力(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农民感恩励志教育、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等培训,发挥高校教师专业技术优势,推动专业理论的市场化应用,年度培训辅导1.6万人次。
42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学校已形成一定的专业规模,并拥有一定数量的优势特色专业,但专业设置较分散,专业调整机制不够完善,教学资源未能合理配置和有效聚集,专业内涵建设相对较缓、整体发展不均衡。
有的专业对地方的服务能力不足,就业质量不高;有的专业师资引进困难,专业培养能力不足;学校办学经费有限,难以支撑工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势在必行。
对策建议:尽快完成专业优化调整工作,按照《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科专业设置与预警管理办法》,完善专业预警和淘汰长效机制。
一是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办学实力,适度控制办学规模,撤销部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专业;二是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停招办学条件不达标的专业;三是依托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加大专业建设水平。
(二)强化队伍建设,增强教师教学能力 学校坚持通过“引培”并举,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但对照本科专业质量标准、专业认证与评估指标,我校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仍需要继续优化,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仍待提升。
作为地方高校,因区域劣势、机制不畅,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面临引人不易、留人亦难的困境,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同时,教师对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入,教师行业实践经验还不足,新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亟待提升,部分教师对教学改革创新缺乏动力,教师的教学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对策建议:一是加强人才队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设,做好高层次人才的稳定、培育和引进工作;二是完善教师培训、激励机制,逐步构建青年教师保合格、骨干教师上台阶、教学名师卓越的教师培训和激励体系;推进落实学分制管理的继续教育制管理制度,完善培训管理办法,促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使教师培训常态化;三是引导教师深入基层开展服务,积极参加校内外培训,推动教师有效使用移动互联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的教学软件,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43 (三)严格教风学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已初步构建了学分制管理的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管理,严格课程考核和评价,取消毕业前清考,严把毕业出口关,严格教师教学纪律,学校教风、学风渐好。
但是由于之前的毕业“清考”带来的侥幸过关心理在少数学生中依然存在,加之各学院学风、考风建设成效参差不齐,有的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学习目标不明确,精力投入不够,有的教师教学投入不足,教风不严,不深入研究教学,不关注学生学习成效,导致课程目标达成度不高,不能有效支撑毕业要求。
对策建议:一是围绕“让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全面深化学风教风整顿活动,建设优良教风学风;二是完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变教学评价理念,适度增大学生学习压力,以学生的最终获得为教学评价指标,提高课程目标达成度;三是进一步落实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在全面实施过程性考核的基础上,扩大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改革,分步推进“教考分离”,完善课程重修制度,杜绝毕业变相“清考”行为。
44

标签: #中老年 #养老院 #十大 #装修 #模式 #十大 #长春 #乳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