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工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2021

十大 0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I 目录 学校概况............................................................................................................I 报告说明

..........................................................................................................


V 总体结论

...........................................................................................................


1 一、毕业去向及落实率

...............................................................................................

1二、就业分布

...............................................................................................................

1三、就业质量

...............................................................................................................

2四、对人才培养的评价

...............................................................................................

3五、对就业教育/服务的评价......................................................................................4 第一篇: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6
一、规模和结构

...........................................................................................................

6(一)总体规模

...................................................................................................

6(二)院系与专业结构.......................................................................................7(三)性别结构

...................................................................................................

9(四)生源结构

.................................................................................................

10
二、毕业去向及落实率

.............................................................................................

11(一)总体毕业去向及落实率.........................................................................11
三、社会贡献度

.........................................................................................................

13(一)就业地区

.................................................................................................

13(二)就业行业

.................................................................................................

16(三)就业职业

.................................................................................................

18(四)就业单位

.................................................................................................

19(五)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流向................................................20
四、深造与创业情况

.................................................................................................

23(一)升学情况

.................................................................................................

24(二)自主创业

.................................................................................................

26
I 五、求职过程分析

.....................................................................................................

27(一)获取招聘信息来源.................................................................................28(二)择业关注因素.........................................................................................29(三)求职成功途径.........................................................................................30(四)求职成功的影响因素.............................................................................31
六、待就业群体分析

.................................................................................................

31(一)尚未落实工作的原因.............................................................................32(二)期望就业单位.........................................................................................33(三)期望薪资

.................................................................................................

34(四)需要提升的就业能力.............................................................................

35 第二篇:就业工作举措.................................................................................

37
一、优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促就业工作体系.....................................................37二、构建就业融媒体矩阵,建立疫情常态化下就业工作新格局.........................37三、打造线上线下就业市场,积极开拓就业见习基地.........................................38四、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健全“就业思政”工作体系..............................................38五、持续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充分发挥政策性岗位吸纳作用.....................38六、建立就业数据三级核查体系,保证就业数据真实准确.................................39 第三篇:就业质量相关分析.........................................................................41
一、本科毕业生

.........................................................................................................

41(一)就业机会充分度.....................................................................................41(二)专业对口度

.............................................................................................

42(三)工作满意度

.............................................................................................

42(四)毕业生发展成长度.................................................................................44
二、毕业研究生

.........................................................................................................

45(一)就业机会充分度.....................................................................................45(二)专业对口度

.............................................................................................

46(三)工作满意度

.............................................................................................

47 II (四)毕业生发展成长度.................................................................................48 第四篇:就业发展趋势分析.........................................................................51
一、近三年规模与毕业去向落实率变化趋势.........................................................51二、近五年就业地区变化趋势.................................................................................52三、近三年就业行业变化趋势.................................................................................53 第五篇: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55
一、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的评价.................................................................................55(一)母校满意度

.............................................................................................

55(二)教育教学评价.........................................................................................56(三)基础能力素质.........................................................................................59
二、毕业生对就业教育/服务的评价........................................................................61 第六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及学校的评价................................................63
一、对毕业生的评价

.................................................................................................

63二、对学校招聘服务的评价.....................................................................................65 结语

...............................................................................................................

67 III 学校概况 大连工业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4所轻工业院校之
一,原隶属轻工业部,1998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辽宁省管理为主的体制。
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大连轻工业学院更名为大连工业大学。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逐渐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艺、文、管、经六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以培养食品、轻工、纺织、艺术等专业人才为办学特色的高等学府。
学校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学校入选辽宁省首批“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入选辽宁省高校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
学校设有15个学院(部),49个普通本科专业、3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3个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来华留学),其中学校获批1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
7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并取得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专业项目53项。
学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及“本硕贯通培养”“本科直博生”“硕博连读”“博士申请-审核制”等研究生招生遴选机制。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13000余人,研究生近3000人,每年招收外国留学生500余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5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00余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570余人。
学校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项目人选6人,获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7人;入选“兴辽英才计划”等省级人才项目人选近百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带头人5人,辽宁省教学名师21人。
学校共拥有65个市级以上研究平台,其中包括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活性多糖开发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生物催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
I 程实验室等3个国家级平台,辽宁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农业部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海珍品精深加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贝类专业分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工程技术转移中心、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7个相关部委研究平台,还拥有28个辽宁省研究平台及27个大连市研究平台。
学校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近五年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71项;发表研究论文4572篇,其中被3大检索收录195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27件。
2001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省(部)、市级科技奖178项,其中2003、2005年分别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0、2015、2018年三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8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09年获得大连市科学技术功勋奖。
“十三五”以来,学校以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国家战略为导向,以服务辽宁“五大战略”发展为主线,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牵头组建辽宁省轻工纺织产业校企联盟,成立辽宁省高等学校轻工纺织技术研究院,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搭建平台。
学校拥有国家级、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以服务辽宁、面向全国为基本定位,积极推进校地、校企深度融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学校主办的《大连工业大学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荣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辽宁省一级期刊、辽宁省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等奖项,被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或检索机构收录。
学校重视人才培养质量。
2012年,学校获批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第二批试点实施学校;2014年,获批成为教育部“卓越农林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实施学校;2016年,获批辽宁省第二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和“大学生工程训练创新中心”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2017年获批辽宁省转型示范高校和辽宁省高等学校实训培训基地;2018年获批“大连市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并荣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颁发的“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2019年,学 II 校入围中国大学创业竞争力百强高校,辽宁省仅三所高校上榜。
我校工程教育基础设施改善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
学校是国家级艺术设计生态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辽宁省重点建设的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基地。
近年来,承担国家、省级教学改革立项304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4项。
建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辽宁省创业项目选育基地、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辽宁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辽宁省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共42个。
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和一流课程100余门,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省级精品教材奖9部,省级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8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优秀教材8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1部,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29部,中国轻工业“十三五”规划教材7部。
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省高校创新团队4个,服装学院被评为中国十大时装名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近年来,我校获批承办“辽宁省大学生海洋食品创新大赛”、“辽宁省大学生大数据应用与分析大赛”等七项省级A类赛事,2020年获批数量位居全省高校第
一。
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省级年会、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等国省级大型赛事中取得多项优异成绩,多次荣获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学校在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2018年11月,学校完成本科审核评估工作。
2006年学校被确定为首批“辽宁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
2008年,有24名同学入选北京奥运会礼仪引导员,是全国入选人数最多的高校。
近年来,我校承办了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分析大赛、辽宁省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辽宁省大学生创业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大赛、辽宁省研究生海洋食品创新大赛等六项国省级赛事。
学生在全国机器人大赛、全国“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全国网络商务创新大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等大型赛事中取得多项优异成绩。
III 学校不断推进教育国际化工程。
打造“留学工大”品牌,先后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商请项目和港澳台地区学生培养院校资格,开设了3个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吸引品学兼优的来华留学生到学校学习。
“十三五”期间,招收长短期留学生达到2500人,生源国涵盖51个国家,来华留学学历生占比逐年提高,学生层次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形成了来华留学生本、硕、博培养体系。
经教育部批准,2011年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合作举办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9年与英国格林多大学合作举办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了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服务行业和地方发展所需的国际化人才。
学校与美、英、法、日等国家和地区的106所高校开展了交流与合作。
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法国北加莱公立高等美术学院、日本立命馆大学、日本北陆先端科技大学院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开展校际交流本科生“2+2”项目、本科生“3+1”项目、研究生“2+1”项目、研究生“1+1+1”项目、本硕连读项目、短期互换生项目、国家公派留学等项目,“十三五”期间参加各类交流项目的学生人数累计800余名。
五年来,学校获批国家高端引智项目7项、省市级引智项目20余项。
学校经过不断发展与历史积淀,形成“博学精思,笃行致新”的校训。
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为国家和省市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新的历史阶段,学校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内涵建设,始终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辽宁区域经济发展。
凝心聚力,改革创新,不断追求、止于至善,不断取得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 IV 报告说明 为全面总结和分析毕业生就业状况,完善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健全高校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和就业创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20〕5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与核查工作的通知》(教学厅函〔2021〕19号)相关文件要求,学校遵循全面、准确、科学、严谨的原则,统筹分析毕业生就业状况,编制并正式发布《大连工业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本报告数据来源于两个方面:
1.辽宁省大学生智慧就业创业云平台。
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21年12月31日。
使用数据主要涉及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毕业去向落实率、毕业去向、就业流向等。

2.第三方数据调查公司(新锦成)调研数据。
调研面向全校2021届毕业生,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9.92%;使用数据涉及就业相关分析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部分。
用人单位调研数据,面向本校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使用数据涉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及能力评价、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创业服务工作评价等部分。

V 总体结论 VI 总体结论
一、毕业去向及落实率 学校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2.72%。
毕业去向分布详见下图。
协议合同就业48.44% 升学19.44% 毕业去向 毕 落实率 业自主创业0.86%92.72% 去灵活就业23.98%向 暂不就业1.59% 待就业5.70% 图1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及落实率
二、就业分布 学校2021届毕业生中有60.76%的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服务本地经济发展;就业行业以“制造业”为主;工作职业以“其他人员”为主;就业单位以“其他企业”(主要为民营企业)为主。

1 60.76%的毕业生在省内就业 就业行业以“制造业”为主 工作职业以“其他人员”为主 “其他企业”为毕业生的主要选择 图22021届毕业生就业分布
三、就业质量 学校2021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度为72.87%,工作满意度为92.25%,职业期待吻合度为87.00%。
专业对口度72.87% 工作满意度92.25% 职业期待吻合度 87.00% 图32021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
2 学校2021届毕业研究生专业对口度为77.49%,工作满意度为93.66%,职业期待吻合度为87.91%。
专业对口度77.49% 工作满意度93.66% 职业期待吻合度 87.91% 图42021届毕业研究生就业质量
四、对人才培养的评价 2021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为98.30%,对所学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为91.63%,对任课教师的总体满意度为97.07%,对母校学风建设的总体满意度为94.89%,对课堂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为96.67%,对实践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为92.91%。
母校满意度,98.30% 实践教学,92.91% 课程评价,91.63% 课堂教学,96.67% 任课教师,97.07% 学风建设,94.89% 图52021届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的评价
3 五、对就业教育/服务的评价 2021届毕业生对学校各项就业教育/服务的满意度均在93.00%以上;其中对“就业手续办理(如档案迁移等)”、“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和“校园招聘会/宣讲会”的满意度相对较高。
就业手续办理(如档案迁移等),96.10% 职业咨询与辅导,93.81% 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95.78% 就业帮扶与推荐,94.19% 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94.68% 校园招聘会/宣讲会,95.60% 图62021届毕业生对就业教育/服务的评价
4 第一篇 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5 第一篇: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毕业生基本情况包含毕业生的规模结构、毕业去向及落实率、社会贡献度、深造及创业等相关指标,是研究和优化学校培养体系的重要参考,能够为学校人才培养制度的改革发展提供借鉴。

一、规模和结构 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社会就业容量的大小,只有高校人才培养规模及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确保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分析毕业生规模及结构,对于优化高校人才培养规模及专业学科设置,实现人才培养规模与市场行业需求相对接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总体规模 学校2021届毕业生共3720人,其中本科毕业生319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5.81%;毕业研究生52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4.19%。
3192 3720 528 本科毕业生 毕业研究生 总体 图1-12021届毕业生总体及各学历规模(单位:人)
6 毕业研究生,14.19% 本科毕业生,85.81% 图1-22021届毕业生学历分布 数据来源:辽宁省大学生智慧就业创业云平台。
(二)院系与专业结构 学校2021届本科毕业生共分布在11个院系46个专业。
其中,艺术设计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人数较多,占比分别为25.97%、12.06%。
院系 艺术设计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服装学院管理学院 表1-1各院系人 数 829 385 329277 2021届本科毕业生的院系与专业分布 各院系比例 25.97% 12.06% 10.31%8.68% 专业 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风景园林艺术与科技 美术学雕塑 自动化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光源与照明通信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 摄影服装设计与工程 表演人力资源管理 物流管理 各专业人数175171141136605745447864636259592157025196260 各专业比例 5.48%5.36%4.42%4.26%1.88%1.79%1.41%1.38%2.44%2.01%1.97%1.94%1.85%1.85%6.74%2.19%0.78%0.60%1.94%1.88%
7 院系各院系人各院系比 数 例 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商管理 国际经济与贸易 轻化工程 轻工与化学工程 学院 247 7.74% 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包装工程 应用化学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与自动 化学院 237 7.42% 机械电子工程工业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学院 229 7.17% 食品质量与安全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纺织与材料工程 学院 203 6.36%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纺织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生物工程 生物工程学院 164 5.14% 生物技术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视觉传达设计(中外合作 南安普顿国际学 院 151 4.73% 办学)
服装与服饰设计(中外合 作办学) 汉语国际教育 外国语学院 141 4.42% 日语 英语 注:因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各分项占比之和可能存在±0.01%的误差。
数据来源:辽宁省大学生智慧就业创业云平台。
各专业人
数57514770524844338353515014161278177451082927 77 74 594537 各专业比例 1.79%1.60%1.47%2.19%1.63%1.50%1.38%1.03%2.60%1.66%1.60%1.57%4.42%1.91%0.85%2.54%2.41%1.41%3.38%0.91%0.85% 2.41% 2.32% 1.85%1.41%1.16%
8 学校2021届毕业研究生共分布在9个院系25个专业。
其中,艺术设计学院、生 物工程学院毕业研究生人数较多,占比分别为28.41%、13.07%。
表1-22021届毕业研究生的院系与专业分布 院系各院系各院系比 人数 例 专业 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150 28.41% 设计学(艺术设计学院) 美术学(艺术设计学院) 生物学 生物工程学院 69 13.07%
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工程 学院) 轻工技术与工程(轻工与化 学工程学院) 轻工与化学工程 学院 68 12.88% 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 化学 生物质能源与材料 食品学院 68 12.88%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加工与安全 设计学(服装学院) 服装学院 艺术设计(服装学院) 63 11.93% 美术学(服装学院) 纺织科学与工程(服装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纺织与材料工程 学院 53 10.04% 纺织科学与工程(纺织与材
料工程学院) 纤维复合材料 信息科学与工程 学院 21 3.98% 控制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 管理学院 20 3.79% 工商管理农业管理 机械工程与自动 化学院 16 3.03% 机械工程食品机械 注:因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各分项占比之和可能存在±0.01%的误差。
数据来源:辽宁省大学生智慧就业创业云平台。
各专业人数86491545 24 23 191410267127265529 19 5156146142 各专业比例 16.29%9.28%2.84%8.52% 4.55% 4.36% 3.60%2.65%1.89%0.38%12.69%0.19%5.11%4.92%0.95%0.95%5.49% 3.60% 0.95%2.84%1.14%2.65%1.14%2.65%0.38% (三)性别结构 学校2021届毕业生中,男生1524人,女生2196人,男女性别比为0.69:
1。
从各学历层来看,女生人数均多于男生。

9 表1-32021届毕业生性别结构 学历 男生人数男生比例 本科毕业生 1353 42.39% 毕业研究生 171 32.39% 总体 1524 40.97% 数据来源:辽宁省大学生智慧就业创业云平台。
女生人数
18393572196 女生比例57.61%67.61%59.03% 男女性别比0.740.480.69 (四)生源结构 学校2021届毕业生来自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以省内生源为主,所 占比例为51.24%;省外生源主要来自河北省(6.91%)、河南省(5.27%)、黑龙江 省(5.24%)。
生源地 辽宁省河北省河南省黑龙江省山西省山东省贵州省吉林省安徽省甘肃省江苏省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湖南省湖北省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陕西省江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重庆市青海省 表1-42021届毕业生生源地结构 本科毕业生 人数 占比 毕业研究生 人数 占比 168152.66% 225 42.61% 209 6.55% 48 9.09% 157 4.92% 39 7.39% 165 5.17% 30 5.68% 120 3.76% 41 7.77% 81 2.54% 44 8.33% 98 3.07%
2 0.38% 76 2.38% 21 3.98% 77 2.41%
6 1.14% 67 2.10%
7 1.33% 51 1.60% 18 3.41% 47 1.47% 14 2.65% 50 1.57%
3 0.57% 40 1.25%
7 1.33% 44 1.38%
3 0.57% 43 1.35%
2 0.38% 44 1.38% - - 24 0.75%
3 0.57% 22 0.69%
5 0.95% 25 0.78%
1 0.19% 21 0.66%
4 0.76% 14 0.44% - - 11 0.34%
1 0.19%
9 0.28%
1 0.19% 人数
19062571961951611251009783746961534747454427272625141210 总体占比 51.24%6.91%5.27%5.24%4.33%3.36%2.69%2.61%2.23%1.99%1.85%1.64%1.42%1.26%1.26%1.21%1.18%0.73%0.73%0.70%0.67%0.38%0.32%0.27% 10 生源地 本科毕业生 人数 占比 福建省
6 0.19% 天津市
3 0.09% 北京市
2 0.06% 上海市
2 0.06% 宁夏回族自治区
1 0.03% 台湾省
1 0.03% 海南省
1 0.03% 总计 3192
100.00% 数据来源:辽宁省大学生智慧就业创业云平台。

二、毕业去向及落实率 毕业研究生 人数 占比 - -
1 0.19%
1 0.19% - -
1 0.19% - - - - 528
100.00% 总体 人数 占比
6 0.16%
4 0.11%
3 0.08%
2 0.05%
2 0.05%
1 0.03%
1 0.03% 3720
100.00% 毕业去向落实率反映了当前毕业生的供需状况,也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适应状况。
分析毕业生毕业去向及落实率,对于学校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就业服务工作,以此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与核查工作的通知》,学校按照通知要求,对毕业生毕业去向及落实率做了规范统计和数据计算。
(一)总体毕业去向及落实率 学校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2.72%,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2.26%,毕业研究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5.45%。
92.26% 95.45% 92.72% 本科毕业生 毕业研究生 总体 图1-3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分布 数据来源:辽宁省大学生智慧就业创业云平台。
11 从其去向构成来看,学校2021届毕业生以“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为主(28.84%), “其他录用形式就业”(21.72%)和“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18.25%)次之;分学 历层次来看,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为“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29.95%)、“其他 录用形式就业”(20.74%)和“研究生”(17.14%);毕业研究生的主要去向为“签 就业协议形式就业”(32.39%)。

1-5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分布 毕业去向 毕业去向分类 本科毕业生人数占比 毕业研究生人数占比 总体人数占比 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95629.95%11722.16%107328.84% 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50815.91%17132.39%67918.25% 协议和合同就业科研助理、管理助理200.63%50.95%250.67% 应征义务兵 160.50%- - 160.43% 选调生 20.06%40.76%60.16% 三支一扶 30.09%- - 30.08% 升学 研究生出国、出境 54717.14%501213.79%
5 9.47%0.95% 59716.05%1263.39% 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 310.97%10.19%320.86% 灵活就业 其他录用形式就业自由职业 66220.74%14627.65%80821.72%792.47%50.95%842.26% 不就业拟升学 411.28%- - 411.10% 暂不就业 暂不就业 110.34%40.76%150.40% 拟出国出境 30.09%- - 30.08% 求职中 1655.17%132.46%1784.78% 待就业 拟参加公招考试签约中 200.63%61.14%260.70%50.16%10.19%60.16% 拟应征入伍 20.06%- - 20.05% 注:毕业去向落实率=(协议和合同就业人数+升学人数+灵活就业人数+自主创业人数)÷毕业生总人数× 100.00%。
数据来源:辽宁省大学生智慧就业创业云平台。
12
三、社会贡献度
1 服务地方经济,助推社会发展,是高校的职责之
一,也是高校联结外部的纽带,
体现着高校的社会价值。
社会贡献度的调研评价,能够让高校更加充分的了解自身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作用,并据此优化完善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调整、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工作,加深校地融合,为社会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一)就业地区 大学生是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承载者,是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
大学生对于就业地区选择,是影响整个社会人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的重要因素,因而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区情况,做好毕业生就业选择的正确引导工作至关重要。
就业省份:学校2021届毕业生主要选择在省内就业(60.76%),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其中,本科毕业生、毕业研究生省内就业占比分别为64.24%、41.08%。
此外,省外就业毕业生主要流向了浙江省、北京市和广东省,占比分别为5.51%、4.78%和3.94%。
64.24%35.76% 省内 省外 58.92%41.08% 60.76%39.24% 本科毕业生 毕业研究生 总体 图1-42021届毕业生省内、省外就业占比 1针对毕业去向为协议和合同就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毕业生进一步统计分析其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就业行业及就业职业分布。
13 表1-62021届毕业生就业省份分布 就业省份 本科毕业生 省内就业 64.24% 省外就业 35.76% 浙江省 5.70% 北京市 4.21% 广东省 3.61% 山东省 3.29% 上海市 3.05% 江苏省 2.48% 河北省 3.19% 河南省 1.20% 天津市 0.42% 黑龙江省 0.89% 贵州省 0.99% 四川省 0.89% 陕西省 0.64% 山西省 0.60% 湖南省 0.67% 吉林省 0.57% 湖北省 0.53% 安徽省 0.35% 内蒙古自治区 0.25% 江西省 0.4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0.28% 福建省 0.32% 甘肃省 0.32% 重庆市 0.21% 广西壮族自治区 0.21% 云南省 0.18% 青海省 0.18% 海南省 0.11% 数据来源:辽宁省大学生智慧就业创业云平台。
毕业研究生
41.08%58.92%4.41%8.02%5.81%7.41%4.81%7.41%2.61%3.21%5.01%1.40%0.60%0.80%1.00%0.40%1.00%0.80%1.00%1.40%0.20%0.60%0.20%0.20%0.20%0.20%0.20% 总体60.76%39.24%5.51%4.78%3.94%3.91%3.31%3.22%3.10%1.50%1.11%0.96%0.84%0.84%0.66%0.66%0.63%0.63%0.57%0.45%0.42%0.39%0.33%0.30%0.27%0.21%0.21%0.18%0.15%0.12% 14 中西部就业情况2:学校2021届本科毕业生选择在中部地区就业共148人,占该 学历就业总人数的比例为5.24%;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共117人,占该学历就业总人 数的比例为4.14%。
毕业研究生选择在中部地区就业共45人,占该学历就业总人数 的比例为9.02%;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共20人,占该学历就业总人数的比例为4.01%。
表1-72021届毕业生中西部地区就业情况分布 地区类型 就业地区 本科毕业生 人数 占比 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148西部地区117 5.24%4.14% 其他地区 - 255990.62% 合计 - 2824100.00% 数据来源:辽宁省大学生智慧就业创业云平台。
毕业研究生 人数 占比 45 9.02% 20 4.01% 43486.97% 499100.00% 总体 人数 占比 193 5.81% 137 4.12% 299390.07% 3323100.00% 省内就业城市:在省内就业的毕业生主要流向了大连市(76.49%)和沈阳市 (9.33%);其中,本科毕业生流向大连市(76.64%)的占比相对较高;毕业研究生 则主要流向了大连市(75.12%)。

1-82021届毕业生省内就业城市分布 省内就业城市 本科毕业生 大连市 76.64% 沈阳市 9.50% 鞍山市 2.76% 盘锦市 2.48% 营口市 1.10% 抚顺市 1.16% 朝阳市 0.88% 辽阳市 0.94% 阜新市 1.05% 锦州市 0.88% 葫芦岛市 0.83% 丹东市 0.72% 铁岭市 0.72% 本溪市 0.33% 数据来源:辽宁省大学生智慧就业创业云平台。
毕业研究生
75.12%7.80%2.93%0.98%1.95%0.98%1.95%1.46%0.49%1.46%1.46%2.44%0.49%0.49% 总体76.49%9.33%2.78%2.33%1.19%1.14%0.99%0.99%0.99%0.94%0.89%0.89%0.69%0.35% 2中部地区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是山西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西部地区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是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15 生源地与就业地域交叉分析:省内生源中,77.94%选择留在本省就业;41.76%的
省外生源选择在省内就业,26.30%的省外生源回生源地就业。
省外就业,22.06% 省内生源 省内就业,77.94% 图1-52021届省内生源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数据来源:辽宁省大学生智慧就业创业云平台。
省内就业,41.76% 省外生源 其他省份就业,31.94% 回生源地就业,26.30% 图1-62021届省外生源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数据来源:辽宁省大学生智慧就业创业云平台。
(二)就业行业 通过调研分析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可以有效掌握毕业生就业规律,为学校未来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学校2021届毕业生行业布局与学校专业设置及培养定位相契合;主要流向了“制造业”(22.1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5.31%)及“批发和零售业”(11.74%)。
从不同学历层次来看,本科毕业生主要行业流向为“制造业”(21.3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6.30%)次之;毕业研究生主要行业流向为“制造业”(26.19%),“教育”(15.80%)次之。
16 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批发和零售业教育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建筑业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2.14%15.31%11.74%10.06%7.48%7.22%5.09%4.18%4.18%1.90% 0.00% 20.00% 图1-72021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十个行业分布 数据来源:辽宁省大学生智慧就业创业云平台。
40.00% 表1-92021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量占比排名前十的行业分布 就业行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 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建筑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数据来源:辽宁省大学生智慧就业创业云平台。
占比21.32%16.30%12.88%8.90%7.40%7.35%5.66%4.43%2.74%2.19% 表1-102021届毕业研究生就业量占比排名前十的行业分布 就业行业制造业 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占比26.19%15.80%11.29%10.38%7.90% 17 就业行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农、林、牧、渔业 数据来源:辽宁省大学生智慧就业创业云平台。
(三)就业职业 占比6.55%6.09%2.93%2.26%2.26% 通过调研分析毕业生就业职业分布情况,可以了解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优势和局限,进而有助于学校优化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确保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
2021届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主要为“其他人员”,占比为31.98%;其次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3.51%)及“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6.99%)。
其他人员 31.98% 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23.51%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16.99% 工程技术人员 12.06% 教学人员 4.43% 科学研究人员 3.43% 文学艺术工作人员 2.39% 商业和服务人员 2.16% 公务员
0.77% 金融业务人员0.62% 0.00% 20.00% 40.00% 图1-82021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十个职业分布 数据来源:辽宁省大学生智慧就业创业云平台。
18 表1-112021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量占比排名前十的职业分布 就业职业其他人员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教学人员商业和服务人员科学研究人员文学艺术工作人员金融业务人员新闻出版和文化工作人员 数据来源:辽宁省大学生智慧就业创业云平台。
占比33.75%25.45%17.34%12.15%3.43%2.27%1.67%1.30%0.70%0.56% 表1-122021届毕业研究生就业量占比排名前十的职业分布 就业职业其他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教学人员文学艺术工作人员公务员商业和服务人员农林牧渔业技术人员 数据来源:辽宁省大学生智慧就业创业云平台。
占比23.29%15.30%13.93%12.10%11.64%9.36%7.76%2.28%1.60%0.68% (四)就业单位 通过调研分析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情况,能够清晰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职业选择,对于学校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个性化就业服务有重要作用。
学校2021届本科毕业生单位流向以“其他企业”(主要为民营企业)为主,占比为63.67%;“升学”次之,占比为18.47%。
毕业研究生单位流向以“其他企业”为主,占比为65.67%;“升学”次之,占比为9.72%。
19 表1-132021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就业单位性质 本科毕业生 其他企业(主要为民营企业) 63.67% 升学 18.47% 国有企业 3.36% 出国、出境 4.11% 自由职业 2.68% 三资企业 2.14% 其他 1.66% 高等教育单位 0.14% 自主创业 1.05% 党政机关 0.75% 科研助理 0.68% 入伍 0.54% 其他事业单位 0.27% 中初教育单位 0.03% 地方基层项目 0.10% 升学(非全日制) 0.10% 医疗卫生单位 0.10% 国家基层项目 0.10% 科研设计单位 - 部队 - 城镇社区 0.03% 注:其他企业指除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之外的所有企业。
数据来源:辽宁省大学生智慧就业创业云平台。
毕业研究生
65.67%9.72%6.94%0.99%0.99%1.98%0.60%5.95%0.20%1.59%0.99%1.39%1.59%0.79%0.40%0.20%- 总体63.96%17.19%3.89%3.65%2.44%2.12%1.51%0.99%0.93%0.87%0.72%0.46%0.43%0.26%0.20%0.09%0.09%0.09%0.06%0.03%0.03% (五)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流向 2021届毕业生中,共135人进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就业,详细分布见下表。
表1-142021届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人数统计列表 世界500强企业名称 排名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4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5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13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20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25 信诺 28 人数
3634321 20 世界500强企业名称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安盛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京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恒力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润有限公司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日立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英特尔公司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西门子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 拜耳集团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 百威英博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 埃森哲中国联合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加拿大永明金融集团鞍钢集团有限公司纬创集团达能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21 排名293242444656596167697495101108112115121126137149150160194227231236248258260301309336349371379400421454488 人数711112171322111212111111111113412812311111 注:世界500强:《财富》杂志每年评选的“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本调查统计以《财富》2021年发布的世界500强名单为依据。
数据来源:辽宁省大学生智慧就业创业云平台。
2021届毕业生中,共110人进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 股份有限公司等中国500强企业就业,详细分布见下表。
表1-152021届毕业生进入中国500强企业人数统计列表 中国500强企业名称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华润置地有限公司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恒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金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百度股份有限公司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唯品会控股有限公司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神州数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阳光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排名12367891013152636384144516269757698102103104107114121124137138145151 人数71413122771421121128112113111115 22 中国500强企业名称 排名 人数 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 158
1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165
1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79
1 紫光股份有限公司 191
1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198
1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199
2 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204
3 玖龙纸业(控股)有限公司 215
1 江西正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34
1 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 257
2 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296
1 山煤国际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99
1 北方华锦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337
1 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374
1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382
1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384
1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389
6 内蒙古鄂尔多斯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415
1 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422
1 花样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432
1 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433
2 申通快递股份有限公司 442
1 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 451
1 注:中国
500强:《财富》(中文版)杂志每年评选的“中国最大五百家公司”,本调查统计以《财富》 (中文版)2021年发布的中国500强名单为依据。
数据来源:辽宁省大学生智慧就业创业云平台。

四、深造与创业情况 毕业生深造及创业情况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也是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重要抓手;另外创新创业是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国家鼓励各大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全力做好毕业生创业指导和支持工作。
进一步对毕业生深造和自主创业情况进行调查,可以为学校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与指导服务工作提供一手数据和参考资料。
23 (一)升学情况 毕业生升学率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衡量同级同类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
通过调研分析毕业生国内升学的情况可以了解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双一流院校升学情况:2021届毕业生国内升学人数为597人,其中148人升入“双一流”院校,主要流向院校见下表。
表1-162021届毕业生主要升学双一流院校分布 学校名称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 江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苏州大学东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辽宁大学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注:主要流向院校指流向该校人数≥3的院校;数据来源:辽宁省大学生智慧就业创业云平台。
人数1611105555444433333 24 升学原因:2021届毕业生选择升学的原因主要为“增加择业资本,站在更高求职点”(38.56%),其次是“提高综合素质/能力”(33.22%)。
增加择业资本,站在更高求职点 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对专业感兴趣,愿深入学习缓解就业压力 受周围环境(如父母、同学)影响其他 11.69%11.19%2.84%2.50% 0.00% 20.00% 38.56%33.22% 40.00% 60.00% 图1-92021届毕业生选择升学的主要原因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升学专业相关性:升学专业相关度为90.74%,可见大部分学生还是在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继续深造。
不相关,5.72% 基本相关,15.15% 很不相关,3.54% 很相关,48.65% 相关,26.94% 图1-102021届毕业生升学专业与原专业相关性分布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跨专业升学原因:2021届毕业生跨专业升学原因主要为“出于个人兴趣”(43.64%),其次是“就业前景好”(27.27%)。
25 出于个人兴趣 就业前景好 考取难度低志愿外被调剂 学习压力小其他 12.73%5.45%1.82% 9.09% 0.00% 20.00% 27.27% 43.64% 40.00% 60.00% 图1-112021届毕业生跨专业升学原因分布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二)自主创业 创新创业是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国家鼓励各大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毕业生自主创业情况的调研分析是评价高校在毕业生创业指导和支持工作的重要依据。
创业行业:2021届毕业生创业行业呈多元化分布,主要集中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批发和零售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批发和零售业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农、林、牧、渔业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教育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采矿业 10.71%7.14%7.14%7.14%3.57%3.57%3.57%3.57%3.57%3.57% 25.00%21.43% 0.00% 20.00% 图1-122021届毕业生创业行业分布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40.00% 26 专业知识对创业的帮助度:2021届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对创业的帮助度为75.00%。
其中,“有很大帮助”占14.29%,“有帮助”占25.00%。
完全没帮助,14.29% 基本没帮助,10.71% 有很大帮助,14.29% 有一些帮助,35.71% 有帮助,25.00% 图1-132021届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对创业的帮助度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创业困难:2021届毕业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为“资金问题”及“市场推广”。
资金问题 44.44% 市场推广 18.52% 缺乏指导 18.52% 产品问题 14.81% 其他 3.70% 0.00% 20.00% 40.00% 图
1-142021届毕业生创业困难分布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60.00%
五、求职过程分析 择业求职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开始,是独立走向生活的第一步。
这不仅仅是谋取一份工作的过程,也是适应社会、进行自我社会化、进一步健全人格和提高心理素质的过程,不断克服内部障碍,提高自身素质,不断适应外部环境,满足社会需求,才能最终实现职业目标。
27 (一)获取招聘信息来源 求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从各种渠道寻找有效信息并加以整合分析,尽可能获得一切求职机会。
2021届本科毕业生获取招聘信息的来源主要为“校园招聘会”,占比为26.71%,毕业研究生获取招聘信息的来源主要为“校外各类招聘网站信息”,占比为28.08%。
校园招聘会校外各类招聘网站信息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公共平台/网站/海报等) 家庭或其他社会关系校外招聘会 学校老师推荐工作实习 报告/杂志发布的招聘其他 11.39%11.67%8.64%5.36%5.73%5.68%4.14%5.36%2.54%2.52%1.45%3.47% 15.02%14.20% 26.71%23.66%24.38% 28.08% 本科毕业生毕业研究生 0.00% 20.00% 40.00% 图1-152021届毕业生获取招聘信息的来源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28 (二)择业关注因素 求职过程既是检验个人自身知识、技能及所形成的人格、择业观与社会需求是否相适应的过程,也是体现个人生活与理想追求的过程。
2021届本科毕业生在择业时候最关注的因素为“个人发展空间”,占比为30.84%,毕业研究生在择业时候最关注的因素亦为“个人发展空间”,占比为40.38%。
个人发展空间 薪酬福利水平个人兴趣爱好 工作稳定性专业对口程度 工作地点可兼顾家庭及亲友关系 地方人才引进政策单位社会声誉 17.00%11.99% 15.60%10.41% 13.26%14.51% 11.43%6.94% 7.18%9.15% 3.15%2.84% 0.81%2.21% 0.73%1.58% 0.00% 20.00% 30.84%40.38% 本科毕业生毕业研究生 40.00% 60.00% 图1-162021届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关注的因素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29 (三)求职成功途径 调研毕业生求职成功途径,可以让高校在未来的就业服务工作上更有侧重点和聚焦点。
2021届本科毕业生落实第一份工作的主要渠道为“校园招聘会”,占比为27.84%,毕业研究生落实第一份工作的主要渠道亦为“校园招聘会”,占比为26.09%。
本科 27.84%23.45%10.98%9.08%6.09%4.39%4.29%2.00%11.88% 校园招聘会校外各类招聘网站信息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公共 平台/网站/海报等)家庭或其他社会关系 校外招聘会学校老师推荐 工作实习报告/杂志发布的招聘 其他 研究生 26.09%25.00%10.14%5.07%5.80%8.33%3.99%2.90%12.68% 图1-172021届毕业生求职途径分布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30 (四)求职成功的影响因素 求职成功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调研分析毕业生求职成功的影响因素,让学校在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上更加有针对性,从而实现毕业生的更充分就业。
2021届本科毕业生认为影响求职成功的关键因素主要为“专业相关能力强”(37.01%)和“实践、实习经验丰富”(20.46%),毕业研究生认为影响求职成功的关键因素主要为“专业相关能力强”(38.91%)和“学历层次高”(28.00%)。
本科 37.01%20.46%11.43%7.52%7.52%6.02%3.51%2.91%2.31%1.30% 专业相关能力强实践、实习经验丰富 学历层次高掌握求职技巧掌握充分的就业信息 母校声誉高人脉关系广形象气质好资格证书、获奖经历多学生干部经历 研究生 38.91%15.27% 28.00%4.36%4.73%2.18%1.82%1.45%2.18%1.09% 图1-182021届毕业生求职成功的影响因素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六、待就业群体分析
3 高校作为人才输出的主要来源地,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毫无疑问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各地多方发力,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平稳顺利,但每年仍有“有 3此部分针对未就业状态为“求职中”的毕业生群体进行调查分析。
31 求职意愿,但尚未就业”的毕业生群体存在。
2020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为2020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不断线就业服务的通知》,要求高校及属地政府加强对这一毕业生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坚持以服务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加强组织领导,压实相关部门和院系责任,确保毕业生就业不断线服务工作落实到位。
从待就业毕业生群体自身出发,分析包括“未落实工作的原因、期望的就业单位、薪资、需要提升的就业能力”在内的指标,可以为学校在完善这一毕业生群体的就业指导工作上提供参考。
(一)尚未落实工作的原因 调研分析待就业毕业生尚未落实工作的原因,有助于贯彻落实国家就业帮扶政策,实现毕业生更充分就业。
2021届“求职中”的本科毕业生尚未落实工作的主要原因为“有工作意向,还在观望”(42.37%)和“缺乏相关实习、实践经验”(25.42%),“求职中”的毕业研究生尚未落实工作的主要原因为“有工作意向,还在观望”(22.22%)。
本科 研究生 42.37%25.42%6.78%6.78%5.08%13.56% 有工作意向,还在观望缺乏相关实习、实践经验专业不对口,就业面窄对未来职业规划思考不足专业知识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 其他 22.22%0.00% 11.11%0.00% 11.11%55.56% 图1-19尚未落实工作的原因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32 (二)期望就业单位 通过统计分析待就业毕业生的期待就业单位,使学校在选择就业信息、组织招聘会、就业推荐等工作上更加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就业指导效率和服务水平。
2021届“求职中”的本科毕业生期望的就业单位主要为“科研设计单位”(23.73%);“求职中”的毕业研究生期望的就业单位主要为“民营企业/个体”(33.33%)。
科研设计单位 国有企业0.00%其他事业单位 党政机关 民营企业/个体 高等教育单位 3.39% 三资企业中初教育单位 3.39%0.00% 3.39% 其他0.00%0.00% 23.73%22.22%15.25% 13.56%11.11%11.86%11.11%11.86% 11.11% 11.11%13.56% 20.00% 图1-20求职单位期望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33.33% 本科毕业生毕业研究生 40.00% 33 (三)期望薪资 通过统计分析待就业毕业生的期望薪资,学校可以动态调整就业指导和相关就业课程安排,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金钱观。
2021届“求职中”的本科毕业生期望的薪资主要集中在“8000元至8999元”(20.34%);“求职中”的毕业研究生期望的薪资主要集中在“10000元及以上”(22.22%)等。
8000元至8999元5000元至5999元 10000元及以上4000元至4999元6000元至6999元7000元至7999元9000元至9999元3000元至3999元 3000元以下 11.11% 20.34% 0.00% 18.64% 13.56% 22.22% 13.56% 22.22% 13.56% 22.22% 8.47%
11.11% 6.78%11.11% 3.39%0.00% 1.69%0.00% 0.00% 20.00% 图1-21求职薪资期望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本科毕业生毕业研究生 40.00% 34 (四)需要提升的就业能力 通过调研分析待就业毕业生需要提升的就业能力,对优化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针对性的制定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
2021届“求职中”的本科毕业生认为自身需要提升的就业能力主要为“实习实践经历”(52.54%);“求职中”的毕业研究生认为自身需要提升的就业能力主要为“专业知识”“求职心态”“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均为22.22%。
本科 研究生 52.54%30.51%5.08%5.08%3.39%3.39% 实习实践经历专业知识 简历、面试等求职技能求职心态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其他 11.11%22.22% 11.11%22.22%22.22% 11.11% 图1-22需要提升的就业能力分布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35 第二篇 就业工作举措 36 第二篇:就业工作举措 按照学校我为群众办实事的要求,结合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2021年,我校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列为本年度“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工作。

一、优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促就业工作体系 学校全面落实“一把手”工程,“三级包保”责任制,形成了全校各部门、各学院有机联动的工作格局。
为调动学院积极性,实施就业数据天天报、就业统计日日审的就业统计审核机制,采取阶段就业目标和年度就业目标相结合,加强过程监控和年度考核,动态掌握学校就业数据。
进入就业关键期,各学院精准施策,挂图作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更强。
及时召开就业工作相关会议,落实教育部、辽宁省和学校党委有关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
召开2021年招生就业工作会议暨2020年招生就业工作表彰大会,部署2021年工作任务。
分层次分阶段召开校院两级就业专项会议22次,分管校领导带领招生就业处负责同志,对全校11个学院进行走访,听取汇报并实地研讨解决学院就业工作的痛点和堵点问题。
学校出台《大连工业大学关于做好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大连工业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等多项校处级文件,形成全员化、全过程化促就业新局面。

二、构建就业融媒体矩阵,建立疫情常态化下就业工作新格局 升级学校“互联网+精准就业”平台,积极构建以学校就业微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和抖音平台为主就业融媒体矩阵,精准推送招聘公告3000余条,浏览量100000余次。
开展线上“直播带岗”活动,采访用人单位招聘负责人,进行岗位推介,同时针对政策咨询、面试策略、就业方向、留辽留连就业等问题进行解答,深受学生欢迎,直播带岗观众人数达到2.3万。
积极开展网络招聘服务,鼓励用人单位通过线上宣讲、远程面试、网上签约开展校园招聘。
深度挖掘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使用习惯,建立大连工业大学用人单位数据库,目前数据库有用人单位3082家。
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周期内,我校举办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493场,提供就业岗68742个。
37
三、打造线上线下就业市场,积极开拓就业见习基地 依托大连工业大学智慧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举办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412场;成功举办2021届毕业生秋季校园双选洽谈会、2021届毕业生春季校园双选洽谈会和大连工业大学毕业生线上双选会(国聘行动)等校级招聘会8场,学院举办行业性招聘会2场。
全校提供招聘岗位需求总数为129119个,毕业生人均推荐工作岗位达36个。
强化协同育人,加大就业基地和就业市场的拓展力度,走访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就业市场,与珠海、泰州、绍兴等市建立校地合作,与上海链家、烟台明远集团和沃尔玛等实力名企开展校企合作。
校院两级走访瓦轴集团、大连沃尔玛、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大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积极回访校友,加深感情纽带。
建立省内外就业基地156个,全年增加就业基地56%。

四、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健全“就业思政”工作体系 学校将“就业思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及时摸清毕业生求职意向,做好“强信心”的教育引导和“暖人心”的指导服务工作。
举办“生涯辅航工程”、“靶向施策”等系列活动,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为学生开展培训讲座,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时宣传辽宁和大连的就业政策、组织辽宁和大连专场招聘会,引导学生在辽在连就业。

五、持续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充分发挥政策性岗位吸纳作用 学校出台《大连工业大学脱贫家庭、边缘易致贫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专项活动实施方案》,针对“脱贫家庭、边缘易致贫家庭毕业生”制定帮扶措施,搭建结对帮扶体系,2021届毕业生中有就业意愿的脱贫家庭、边缘易致贫家庭毕业生实现100%就业。
为低保家庭、脱贫家庭、农村低收入家庭中的毕业生93人办理求职补贴,50人参加岗位见习,提高就业竞争力。
38 支持学生参加科研助理,报名参军入伍、选调生,报考第二学位等多种途径就业,鼓励毕业生参加“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中央基层就业项目,引导更多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乡村振兴一线就业创业。

六、建立就业数据三级核查体系,保证就业数据真实准确 实行就业数据报送机制,学生边就业,学院边统计,学校边审核,发布就业周报
月报共计28次。
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在就业数据由学生本人确认、学院自查和学校核查的基础上,学校与北京新锦成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实施2021届毕业生就业数据第三方核查,形成《大连工业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核查报告》,有力确保就业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从9月份开始,教育部和辽宁省对我校就业数据进行全面核查,目前结果已经反馈给我校,学校就业数据真实可靠,没有问题。
39 第三篇 就业质量相关分析 40 第三篇:就业质量相关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以学生为评估主体,构建多维
指标体系,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毕业生岗位适配性、就业质量及职业发展情况,为学校改进和完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参考。
其中,毕业生对自身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包括就业机会充分情况、目前工作与所学专业的对口情况、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目前工作与自身职业期待的吻合情况、工作稳定性情况。

一、本科毕业生 (一)就业机会充分度 就业机会充分度是指毕业生所学专业在社会市场上就业机会的多少,可以作为衡量专业结构设置和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是否相契合的影响因素。
总体就业机会充分度:55.39%的本科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的就业机会较多,11.21%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的就业机会较少。
55.39% 33.40% 11.21% 较多 一般 较少 图3-12021届本科毕业生对就业机会的评价 注:就业机会“较多”占比为选择“非常多”、“比较多”占比之和,“较少”占比为选择“比较少”、“非常少”占比之和。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41 (二)专业对口度 专业对口度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可以作为高校未来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设置的参考因素。
总体专业对口度:72.87%的本科毕业生认为目前就职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可见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及技能与实际工作的契合度较高,能够学以致用。
37.03% 15.64% 20.20% 20.69% 6.44% 很对口 对口 基本对口 不对口 很不对口 图
3-22021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度分布 注:专业对口度评价维度包括“很对口”、“对口”、“基本对口”、“不对口”、“很不对口”和“无法评价”;其中,对口度为选择“很对口”、“对口”和“基本对口”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无法评价人数”的比例。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三)工作满意度
4 工作满意度是对当前所从事的工作是否满意的一种价值判断,受很多因素影响。
毕业生工作满意度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客观了解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对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有重要意义。
工作总体及各方面的满意度:学校2021届本科毕业生对目前工作总体满意度为92.25%;对职业发展前景、工作内容、薪酬的满意度分别为87.54%、90.09%、84.37%。
可见本科毕业生对初入职场的岗位和工作内容等方面均比较认同。
4工作总体满意度为独立题目,不能根据职业发展前景满意度、工作内容满意度、薪酬满意度计算得出。
42 92.25% 90.09% 87.54% 84.37% 工作总体 工作内容 职业前景 工作薪酬 图
3-32021届本科毕业生对工作满意度的评价 注:评价维度包括“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和“无法评价”;其中,满意度为选择“很满意”、“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无法评价人数”的比例。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主要就业行业的工作满意度:就业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00.00%)的本科毕业生对目前工作满意度评价相对较高;而就业于“教育”(84.34%)的本科毕业生对目前工作满意度评价相对较低。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制造业建筑业教育0.00% 20.00% 40.00% 60.00% 100.00%100.00%97.87%95.56%94.50%93.24%91.30%90.00%89.57%89.47%84.34%80.00%100.00% 图3-42021届本科毕业生主要就业行业的工作满意度分布 注:主要就业行业指就业人数≥20人的行业。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43 (四)毕业生发展成长度 毕业生发展成长度包含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和工作稳定性两个指标。
职业期待吻合度是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与职业匹配度的指标之
一,也是影响毕业生工作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1.职业期待吻合度总体职业期待吻合度:2021届本科毕业生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与自身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87.00%,其中“很符合”所占比为16.40%,“符合”所占比例为24.20%;可见目前已落实的工作整体比较符合自身的就业期望。
46.40% 16.40%很符合 24.20%符合 基本符合 11.10%不符合 1.90%很不符合 图3-52021届本科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情况 注:职业期待吻合度评价维度包括“很符合”、“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很不符合”和“无法评价”;其中,吻合度为选择“很符合”、“符合”和“基本符合”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无法评价人数”的比例。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44
2.工作稳定性本校2021届本科毕业生的离职率为24.10%,离职次数集中在1次。
1次,19.86% 2次,3.31% 3次及以上,0.93% 0次,75.90% 图3-62021届本科毕业生离职情况分布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二、毕业研究生
5 (一)就业机会充分度 就业机会充分度是指毕业生所学专业在社会市场上就业机会的多少,可以作为衡量专业结构设置和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是否相契合的影响因素。
总体就业机会充分度:51.34%的毕业研究生认为所学专业的就业机会较多,11.29%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的就业机会较少。
5因毕业研究生各专业调研回收样本量较少,故未展开描述分析。
45 51.34% 37.37% 11.29% 较多 一般 较少 图
3-72021届毕业研究生对就业机会的评价 注:就业机会“较多”占比为选择“非常多”、“比较多”占比之和,“较少”占比为选择“比较少”、“非常少”占比之和。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二)专业对口度 专业对口度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可以作为高校未来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设置的参考因素。
总体专业对口度:77.49%的毕业研究生认为目前就职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可见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及技能与实际工作的契合度较高,能够学以致用。
38.38% 22.14% 16.97% 18.45% 4.06% 很对口 对口 基本对口 不对口 很不对口 图
3-82021届毕业研究生专业对口度分布 注:专业对口度评价维度包括“很对口”、“对口”、“基本对口”、“不对口”、“很不对口”和“无法评价”;其中,对口度为选择“很对口”、“对口”和“基本对口”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无法评价人数”的比例。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46 (三)工作满意度
6 工作满意度是对当前所从事的工作是否满意的一种价值判断,受很多因素影响。
毕业生工作满意度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客观了解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对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有重要意义。
工作总体及各方面的满意度:学校2021届毕业研究生对目前工作总体满意度为93.66%;对职业发展前景、工作内容、薪酬的满意度分别为90.60%、91.04%、83.21%。
可见毕业研究生对初入职场的岗位和工作内容等方面均比较认同。
93.66% 91.04% 90.60% 83.21% 工作总体 工作内容 职业前景 工作薪酬 图3-92021届毕业研究生对工作满意度的评价 注:评价维度包括“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和“无法评价”;其中,满意度为选择“很满意”、“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无法评价人数”的比例。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主要就业行业的工作满意度:就业于“教育”(97.06%)的毕业研究生对目前工作满意度评价相对较高;而就业于“制造业”(92.86%)的毕业研究生对目前工作满意度评价相对较低。
6工作总体满意度为独立题目,不能根据职业发展前景满意度、工作内容满意度、薪酬满意度计算得出。
47 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制造业 0.00%20.00%40.00%60.00%80.00%图3-102021届毕业研究生主要就业行业的工作满意度分布注:主要就业行业指就业人数≥20人的行业。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97.06%94.94%92.86%100.00% (四)毕业生发展成长度 毕业生发展成长度包含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和工作稳定性两个指标。
职业期待吻合度是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与职业匹配度的指标之
一,也是影响毕业生工作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1.职业期待吻合度 总体职业期待吻合度:2021届毕业研究生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与自身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87.91%,其中“很符合”所占比为21.98%,“符合”所占比例为17.95%。
47.99% 21.98%很符合 17.95%符合 基本符合 10.62%不符合 1.47%很不符合 图3-112021届毕业研究生职业期待吻合情况 注:职业期待吻合度评价维度包括“很符合”、“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很不符合”和“无法评价”;其中,吻合度为选择“很符合”、“符合”和“基本符合”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无法评价人数”的比例。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48
2.工作稳定性本校2021届毕业研究生的离职率为10.07%,离职次数集中在1次。
1次,7.84% 2次,1.87% 3次及以上,0.37% 0次,89.93% 图3-122021届毕业研究生离职情况分布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49 第四篇 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50 第四篇: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为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学校对近年毕业生7的就业状况包括毕业生规模、毕业去向落实率、就业地区、行业等各项指标进行了总体比对分析。

一、近三年规模与毕业去向落实率变化趋势 学校历来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将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作为工作重心。
如下图所示,近三届毕业生规模保持稳定,毕业去向落实率快速回升,就业状况良好;其中2021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较2020届上升4.94个百分点;毕业研究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较2020届上涨8.72个百分点;2021届毕业生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较2020届上涨5.50个百分点。
358635543192 本科毕业生 633709528毕业研究生 421942633720 总体 2019届2020届2021届 图4-12019-2021届毕业生规模分布(单位:人) 数据来源:1.2019和2020届数据来自《大连工业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2021届数据来自辽宁省大学生智慧就业创业云平台。
7因毕业研究生人数较少,数据代表性不足,部分项目仅讨论本科毕业生。
51 100.00%90.00%80.00%70.00%60.00%50.00% 本科毕业生毕业研究生总体 2019届96.76%96.15%96.66% 2020届87.32%86.73%87.22% 2021届92.26%95.45%92.72% 图4-22019-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分布 数据来源:1.2019和2020届数据来自大连工业大学招生就业处;2.2021届数据来自辽宁省大学生智慧就业创业云平台。

二、近五年就业地区变化趋势 如下图所示,学校近五届本科毕业生在省内就业的比例均在55.76%及以上,其中2021年本科毕业生省内就业比例为64.24%;这一流向与学校的定位相契合,为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80.00% 60.00% 40.00% 20.00% 0.00%本科毕业生 2017届65.78% 2018届63.32% 2019届66.41% 2020届55.76% 2021届64.24% 图4-32017-2021届本科毕业生省内就业比例 数据来源:1.2017、2018、2019和2020届数据来自《大连工业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2021届数据来自辽宁省大学生智慧就业创业云平台。
52
三、近三年就业行业变化趋势 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分布较为广泛,覆盖了“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多个行业;其中“制造业”领域为近三届本科毕业生主要行业流向,占比均在16.71%及以上。
20.00% 0.00% 2019届2020届2021届 制造业 16.71%26.28%21.32%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1.44% 5.98% 16.30% 批发和零售业 12.50%6.84%12.88% 教育 4.48%12.82%8.90%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5.24%5.98%7.40% 建筑业 5.63%6.84%7.35%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 服务业 3.03% 2.35% 5.66% 图4-42019-2021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数据来源:1.2019和2020届数据来自《大连工业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2021届数据来自辽宁省大学生智慧就业创业云平台。
53 第五篇 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 54 第五篇: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直接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
作为高
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评价主体,在学校教学及就业工作上的反馈建议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改进和完善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调研指标包括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及毕业生对就业教育/服务的评价。

一、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的评价 (一)母校满意度 98.30%的毕业生对母校感到满意,总体满意度较高。
其中,本科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为98.08%,毕业研究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为99.45%。
可见毕业生对母校人才培养过程及校风学风等方面均比较认同。
98.08% 99.45% 98.30% 本科毕业生 毕业研究生 总体 图5-12021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 注:满意度评价维度包括“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和“无法评价”,满意度为选择“很满意”、“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无法评价人数”的比例。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55 (二)教育教学评价
1.对所学课程的评价课程包括专业课和公共课,调查了解学生对于所学课程的掌握情况,以及课程对 于他们工作的帮助情况有助于学校更有针对性的改革教育教学。
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2021届本科毕业生对所学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为91.07%;毕业研究生对所学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为94.59%。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00% 本科毕业生毕业研究生总体 课程总体满意度91.07%94.59%91.63% 专业课掌握度93.57%95.89%93.94% 专业课满足度89.04%92.84%89.64% 公共课帮助度90.61%95.03%91.30% 图5-22021届毕业生对所学课程的评价 注:
1.评价维度包括“很符合”、“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很不符合”和“无法评价”;其中,掌握度/满足度/帮助度均为选择“很符合”、“符合”和“基本符合”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无法评价人数”的比例。
该百分比越高,毕业生反映越符合,表示毕业生对所学课程越满意。

2.课程总体满意度=(专业课掌握度+专业课满足度+公共课帮助度)/3。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2.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师资队伍既是教学的主体力量,又是办学的主要条件,也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最关键的因素。
调查了解毕业生对母校任课教师在师德师风、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方面的评价,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2021届本科毕业生对学校任课教师的总体满意度为96.81%;毕业研究生对任课教师的总体满意度为98.41%。
可见母校任课教师在师德师风、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方面均得到毕业生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评价。
56 100.00%80.00%60.00%40.00%20.00%0.00% 本科毕业生毕业研究生总体 任课教师总体96.81%98.41%97.07% 师德师风97.67%98.91%97.87% 教学态度96.41%97.96%96.66% 图5-32021届毕业生对任课教师的评价 教学水平96.35%98.37%96.68% 注:
1.评价维度包括“很符合”、“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很不符合”和“无法评价”;其中,符合度为选择“很符合”、“符合”和“基本符合”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无法评价人数”的比例。

2.任课教师总体满意度=(师德师风+教学态度+教学水平)/3。
该百分比越高,毕业生反映越符合,表示
毕业生对任课教师越满意。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3.对母校学风建设的评价 学风能体现一所学校的学习氛围,也代表着学校的精神风貌。
调查了解毕业生对 母校整体在课堂听讲、课后自习和学习交流方面的评价,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2021
届本科毕业生对母校学风建设的总体满意度为94.30%,毕业研究生对母校 学风建设的总体满意度为97.99%。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00% 本科毕业生毕业研究生总体 学风建设总体94.30%97.99%94.89% 学习交流94.31%98.35%94.96% 课后自习92.40%96.98%93.13% 课堂听讲96.20%98.63%96.59% 图5-42021届毕业生对学风建设的评价 注:
1.评价维度包括“很符合”、“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很不符合”和“无法评价”;其中,符合度为选择“很符合”、“符合”和“基本符合”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无法评价人数”的比例。

2.学风建设总体满意度=(课堂听讲+课后自习+学习交流)/3。
该百分比越高,毕业生反映越符合,表示
毕业生对母校学风建设越满意。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57
4.对课堂教学的评价 课堂教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本环节,是高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21届本科毕业生对课堂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为96.38%,毕业研究生对课堂教学 的总体满意度为98.2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00% 本科毕业生毕业研究生总体 课堂教学总体96.38%98.20%96.67% 师生互动95.08%97.55%95.48% 教学效果96.46%98.64%96.81% 反馈指导95.67%97.00%95.89% 课堂纪律97.15%98.91%97.44% 课程目标97.52%98.91%97.74% 图5-52021届毕业生对课堂教学各方面评价的分布 注:
1.毕业生对课程教学的评价,其评价维度包括“很符合”、“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很不符合”和“无法评价”,其中,符合度为选择“很符合”、“符合”和“基本符合”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无法评价人数”的比例。
该百分比越高,毕业生反映越符合,表示毕业生对课堂教学越满意。

2.课堂教学总体满意度=(课程目标+课程纪律+师生互动+反馈指导+教学效果)/5。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5.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实践教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本环节,是高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确保高校教学质量和毕业生与当前社会需求契合度的关键因素。
2021届本科毕业生对母校实践教学总体满意度为92.48%,毕业研究生对母校实践教学总体满意度为95.14%。
可见学校实践教学各方面均得到了毕业生的广泛认可。
58 100.00%80.00%60.00%40.00%20.00%0.00% 本科毕业生毕业研究生总体 实践教学总体92.48%95.14%92.91% 内容实用性93.46%97.25%94.07% 开展充分性89.19%92.03%89.65% 组织管理有效性94.79%96.14%95.00% 图5-62021届毕业生对实践教学的评价 注:
1.毕业生认为母校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帮助情况,其评价维度包括“很符合”、“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很不符合”和“无法评价”。
其中,符合度为选择“很符合”、“符合”和“基本符合”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无法评价人数”的比例。
该百分比越高,表示毕业生对实践教学越满意。

2.实践教学总体满意度=(实践教学内容实用性+实践教学开展充分性+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有效性)/3。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三)基础能力素质 毕业生应根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梳理全新的就业观念,努力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高校培养人才模式,总结提出了以下多项当代大学生需具备的基础能力和专业素质能力。
此次调查内容主要是毕业生对自身各项能力水平的重要度、水平及其满足目前工作需求程度的评价,对于学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对基础能力素质的评价:对于目前工作需求而言,学校2021届本科毕业生认为重要性排名前十位的基础能力素质依次为:主动学习、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团队意识、创新思维、情绪调节、严谨负责、坚韧自信、保持健康和制定计划;而自身这十项基础能力素质的水平均在3.28分及以上;其中“团队意识”和“主动学习”的水平相对较高,均值分别为4.15分和3.88分。
59 40.51%35.47%32.03%29.53%28.53%25.77%25.40%23.17%20.68%20.20% 重要度主动学习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团队意识创新思维情绪调节严谨负责坚韧自信保持健康制定计划 水平 3.883.813.85 4.153.433.283.543.633.383.83 图5-72021届本科毕业生认为重要性占比排名前十位的基础能力及其水平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对于目前工作需求而言,学校2021届毕业研究生认为重要性排名前十位的基础能力素质依次为:主动学习、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团队意识、严谨负责、组织协调、制定计划、坚韧自信和情绪调节;而自身这十项基础能力素质的水平均在3.30分及以上;其中“团队意识”和“主动学习”的水平相对较高,均值分别为4.30分和4.07分。
44.41%35.97%35.69%35.42%31.88%26.16%23.43%23.43%23.16%23.16% 重要度 水平 主动学习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团队意识严谨负责制定计划组织协调情绪调节坚韧自信 4.073.933.933.44 4.303.48 3.923.853.303.71 图5-82021届毕业研究生认为基础能力重要性占比排名前十位的水平分布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60
二、毕业生对就业教育/服务的评价 调查了解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教育/服务的满意度,包含就业教育(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职业咨询与辅导);就业服务(校园招聘会/宣讲会、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就业帮扶推荐、就业手续办理)。
学校2021届毕业生对学校各项就业教育/服务的满意度均在93.00%以上;其中满意度最高的三方面是“就业手续办理(如档案迁移等)”、“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和“校园招聘会/宣讲会”。
一方面表明学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得到了毕业生的认可;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校就业工作在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00% 本科毕业生毕业研究生总体 就业手续办理(如档案迁移等) 95.98% 96.70% 96.10% 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 95.71%96.14%95.78% 校园招聘会/宣讲会 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 95.66%95.32%95.60% 94.66%94.78%94.68% 就业帮扶与推荐 94.24%93.92%94.19% 职业咨询与辅导 93.89%93.37%93.81% 图5-92021届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教育/服务的评价 注:满意度为选择“很满意”、“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的比例。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61 第六篇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及学校的评价 62 第六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及学校的评价 为实现供需畅通对接,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及存在的问题,
学校建立了毕业生质量外部测评体系,结合调研需求,研发设计了用人单位调研问卷,邀请录用过本校毕业生且密切合作的用人单位进行调研。
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对毕业生的评价、对学校招聘服务的评价等方面。

一、对毕业生的评价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客观地反映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市场需求的适配度,对于未来改进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毕业生的评价指标包括毕业生总体满意度、毕业生政治素养满意度、毕业生专业水平满意度、毕业生职业能力满意度。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度:99.12%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感到满意,其中评价为“很满意”的占比相对较高,为79.82%。
基本满意,2.63% 满意,16.67% 很不满意,0.88% 很满意,79.82% 图6-1用人单位对2021届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6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政治素养满意度:99.12%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政治素养感到满意,其中评价为“很满意”的占比相对较高,为78.41%。
基本满意,3.96% 满意,16.74% 不满意,0.44% 很不满意,0.44% 很满意,78.41% 图6-2用人单位对2021届毕业生政治素养的满意度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水平满意度:99.12%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专业水平感到满意,其中评价为“很满意”的占比相对较高,为78.41%。
基本满意,4.41% 满意,16.30% 不满意,0.88% 很满意,78.41% 图6-3用人单位对2021届毕业生专业水平的满意度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满意度:99.12%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感到满意,其中评价为“很满意”的占比相对较高,为73.68%。
64 基本满意,4.39% 满意,21.05% 很不满意,0.88% 很满意,73.68% 图6-4用人单位对2021届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满意度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二、对学校招聘服务的评价 学校招聘服务工作是联系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重要纽带,可以满足用人单位招聘优质毕业生的需求,也是毕业生接收招聘信息,实现求职目的的主要途径。
用人单位对学校招聘服务的评价能够为优化学校招聘服务工作提供参考,提高学校招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用人单位对本校招聘服务的满意度为100.00%;其中74.34%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招聘服务表示“很满意”,19.03%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招聘服务表示“满意”。
可见,用人单位对本校招聘服务的满意度较高。
基本满意,6.64% 满意,19.03% 很满意,74.34% 图6-5用人单位对学校招聘服务的满意度 注:满意度为选择“很满意”、“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的比例。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65 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校应在加强校企沟通(30.57%)、增加招聘场次(17.47%)、拓宽服务项目(16.59%)等方面来加强就业工作。
加强校企沟通 增加招聘场次 拓宽服务项目 改进服务态度 3.49% 其他 3.06% 0.00% 17.47%16.59% 30.57% 20.00% 40.00% 图6-6用人单位对学校招聘服务工作的建议 注:此题为多选题,故各选项占比之和不等于100.00%。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66 结语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既是民生,也是国计,是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稳就业、保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为统领,以品质就业服务为支撑,精准施策,多方发力,来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必须抓紧抓实抓好。
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尤其是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
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落实已有的政策和措施,努力创造就业岗位,尽力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同时寄语广大青年,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要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的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希望广大青年学生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刻苦学习,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在创新创业中展示才华、服务社会。
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不能单单依靠国家发力,在面对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新挑战和新要求,学校更要有新举措、新作为。
未来的工作中,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会议精神,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聚焦学生求职中的所思所忧所盼,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措施和服务手段,健全就业服务机制;加强就业资源统筹,突出困难帮扶;引导扶持毕业生创新创业,努力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同时,强化开放意识,重视教育质量,激发内涵素养,引导学生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鼓励学生深入基层一线建功立业,逐梦青春,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67 68

标签: #姓氏 #品牌服装 #前十 #前十 #十大 #广东 #关键词 #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