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7,全国排名前20的大学都有哪些

都有哪些 2
2017年6月20日星期二Tel:(010)62580712 执行主编:陈彬编辑:王之康 VIEWS 校对:何工劳E-mail押bchen@ 视角
7 对话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英语系终身教授童明: 教授治校并非少数专家治校 姻本报记者温才妃实习生许悦 教授治校,作为大学学术管理的传统模式,已经存在数百年之久。
时至今日,它仍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中之重。
高教界人士普遍认为,教授治校是解决高校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
然而,我们真正了解什么是教授治校吗?中西方对教授治校的理解又有哪些差异呢? 为此,记者采访了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英语系终身教授童明。
教授治校是大学民主治校架构的一部分 《中国科学报》:您所经历的“教授治校”是怎样一个架构? 童明:教授治校是民主治校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全职教授(包括助理教授和副教授)负责教学和学术的所有设计、安排、管理和实施,并且以系为基本单位,对设置哪些职务、人员招聘、职称评定升迁等相关事宜向校方提出教授集体的意见。
教授群体有自己的机构,如教授参议院,他们就大学治理的各种问题向校方提出建议或咨询,参与大学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教授治校”英文是“self-governance”,直译为“自主管理”,意思是上面那些事都是教授专业内的事,应该以我们为主体,由我们管理。
教授治校并不是教授统管大学的所有事务。
美国大学是教授代表的团队和校长带领的行政团队相互搭配的动态组合。
行政团队提供并管理资源,如资金和设施,负责法律和审批,但是行政力量不干预教学秩序、课程设置,就连从年轻教授到资深教授的提拔过程,都是由资深教授评价,最后由院长、教务主任和校长签字批准。
当教授的团体和校长的团队在某些事务上 记者快评 近年来,时不时就会 有高校设立一些冷门专 冷业,在经过媒体报道后, 成为公众议论的热点话 题,远有几年前曾出现过 门的“爬树课”、马铃薯学 院,近则有前不久出现在 专公众视野中的电子竞技 专业,以及刚刚被媒体曝 出的“瑜伽硕士”。
业据报道,云南民族大 学“中印瑜伽学院、南亚学 院”于今年6月正式挂牌 的“中印瑜伽学院总院”。
这 ﹃也是国内高校中成立的 首家瑜伽学院。
从今年
9 姻 个陈 月起,该学院计划招收40 彬名本科生,并将从今年年 底起,计划招收30名研究 性生。
此消息一出,公众便议 论纷纷,议论的焦点主要 集中在作为一项实践性 ﹄运动,所谓“学历”究竟能 与有什么作用? 应该说,公众对于设 ﹃置“瑜伽硕士”必要性的质 疑并不是独有的,大部分 共冷门专业都会遇到类似 的质疑。
在这方面,公众的 观点往往会有些片面,毕 性竟对于某项冷门专业的 存在价值、意义乃至于未 ﹄来发展,相关学者要比普 通公众看得更加透彻,也 更清楚其教学和研究的 必要性。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专业所研 究的具体内容虽然不尽相同,但不同层 次的学历教育却有着某些共同的学术要 求,比如专科教育更多要求学生掌握实 际应用能力,本科教育则在教授技术的 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基础, 而研究生则要更加突出研究性。
对于这 些要求,冷门学科也必须遵守。
在这一要求下,瑜伽专业的硕士教 学也应该更加突出研究性,包括对瑜伽 运动本身的研究、瑜伽运动在社会层面 的价值研究等。
仅根据目前媒体披露出 的课程内容(瑜伽体式、瑜伽调息、瑜伽 洁净法、瑜伽理疗法、生理学、解剖学、印 度哲学、中国哲学等)来看,这方面的课 程体系似乎并不健全,瑜伽硕士的主题 课程依然以“如何练瑜伽”为主。
如此, 开办一门硕士课程和一门专科课程究 竟还会有多大的区别呢? 不久前,笔者曾在无意中看到一张 网传的“电竞专业考试试卷”,该篇试卷 的几乎所有题目全部聚焦于某些电竞 游戏的技术性问题,诸如某位“英雄”的 各种属性,哪几位“英雄”搭配“战斗力” 更强等。
对此,有网友质疑:“学习这些 内容究竟该去网吧,还是该去教室呢?” 总
之,对于所谓“冷门专业”的开 设,公众应该保持一种宽容的心态,但 课程开设者本身却需要认真思考。
毕 竟,当一名学生踏入专业的门槛之后, 究竟应该对其“授道”还是“授术”,将关 系着学生未来发展的命运。
产生分歧时,由教授组成的参议会就会发挥作
用。
教授通过推选轮流当参议员,校长的团队(副校长、教务主任、各个院长等)要与教授团体沟通,在适当的场合接受答询,共同讨论学校建设的问题。
这是我所看到的“教授治校”的基本架构。
《中国科学报》:您所经历的“教授治校”在日常的教学中又是怎样体现的?童明:举个例子。
我所在的英语系,全部课程都是由教授集体根据教学需要和各个教授的特长设置的。
我说的是专业课,专业课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美国大学课程又分通识课、专业课两部分。
设置跨学科的通识课,学校有专门的委员会,将通识课分为各个板块,由各院系提出自己的课程方案,经过专门的校级委员会讨论、批准。
专业课由各系的系务会确定,但每门课程都要经过院校两级的审核批准。
如果一门课两三年既没人教,也没人选,会被取消。
可以随时提出提案设置新课程,但要走上面的过程。
讲授同一门课程,两个教授上课的内容可能会有一部分重合,但也有很多的不同。
授课教授根据自己的专业以及对这门课框架的理解来选材并写出课程表。
教授的英文为“professor”,动词toprofess不仅仅是讲课,而是讲授形成自己哲学观点和立场的课,对正教授、资深教授更是如此。
所以,这个词就有了学术自由和学术发展的涵义;学生选教授也有他们参与某种价值取向的意味。
教授在课堂有学术自主权。
教授有选择传授哪些知识的权利,学生也有选择哪位教授的权利,是一种相对自然的选择。
教授治校呼唤真正的民主 《中国科学报》:教授治校在国内高校开展得不甚理想。
您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童明:如果讲教授治校而不明白这个传统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有可能误入歧途。
现在国内的“话语权”大行其道,那是权力的权,不是权利的权。
在民主不充分的前提下,某些人的“话语权”大于其他人,而且大很多。
这样一来,所谓的教授治校就可能变成几个专家甚至学阀的治校。
资深教授治校的作用固然不能忽略,但教授治校更是一个结构问题,是校长团队和教授团队之间配合,形成民主自由的大学教育和科研。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教授治校的传统已经被搁置了几十年,要恢复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要承认大学教育是自由精神的体现,承认学术的规律和由此形成的学术共同体,才能让教授真正作为主体,解决课程、科研、学科建设等问题;让行政团体成为大学的助力,而不是阻力,这些还需要 “现在国内的“话语权”大行其道,那是权力的权,不是权利的权。
在民主不充分的前提下,某些人的“话语权”大于其他人,而且大很多。
这样一来,所谓的教授治校就可能变成几个专家甚至学阀的治校。
我们不懈的努力。
建设一流大学,靠“放卫星”的方式是做不到的。
《中国科学报》:在您看来,恢复教授治校的关键是什么? 童明:中国的大学也曾有过辉煌,有过真正意义上的教授治校。
那时候,学生和教授对资深学者的尊重是自然形成的,看重的是一个人的思想、成就和社会影响,而不是权力赋予的头衔。
权力应该是公权。
如果不讲思想的自由,不讲民主,权力就会私相授受,就会腐败。
然而,我们现在更多依靠的是上意,由权力决定谁是或谁不是专家,这就难以服人。
教授治校的前提是民主。
招聘某一名教师、设定某一门课程、学术上出现的争论,首先要从系务会的讨论开始。
系务会的运作不是体悟上意,而是了解大家的共识和分歧,形成政策须通过投票来决定,并不是一两个教授说了算。
正如我前面所说,没有权利为基础的权力,“话语权”越大,越是背离大学的基本价值。
“文革”时期,大学的基本价值和传统受到毁灭性的冲击。
当时,狠批外行不能领导内行。
后来外行长期领导内行,甚至出现上面的领导不懂教育规律乱给政策、乱下命令的情况。
应该把教授治校的概念搞清楚,在价值取向上搞清楚,这样大学才是大学,才能按照教育和学术的规律运行。
教授治校应列入考核指标 《中国科学报》:教授治校是否要接受相关外部机制的考核和评估? 童明:是的。
在美国高校,审核年轻教授的工作由资深教授完成,由院长提出最终意见。
学校为此设立三项标准:第一项是教学,第二项是科研,第三项是对学校的贡献。
所谓对学校的贡献,就是教授参与教授治校的过程。
比如,是否参加过委员会或教授参议院,是否做过某个中心的主任等。
这些头衔都属于服务性质,不是什么官职。
三项标准,权重均衡。
如果某位教授有一项不及格,学校就不再聘用。
除非他拿到终身职教授,但在那之前都是非常严格的。
这一点不同于现在国内高校考核时重科研、轻教学的做法。
重视科研当然是对的,但切忌搞成考核的唯一标准,更要警惕把科研搞成“大跃进”时期的“放卫星”。
对大学每个专业系,美国都有外部的评估机构来评估。
他们怎么评估呢?举个例子,上一次,外部评估机构来我们系里评估,提前打了招呼,说某月某日到某月某日他们会来,他们悄悄地过来,听课,向学生了解情况,也和一些教授私下谈,最后他们离开时,和系里几位教授和系主任一起用了午餐,讲了他们评估的意见。
我们没有用一分钱接待他们,那顿午餐还是对方付的账。
域外传真英国大学正在经历“前1%”之争 姻萨利·威尔 自从雷丁大学被强制收回其在全球大学机构前1%的声明后,英国各大学为吸引生源而做出的声明开始备受质疑。
今年4月,有人向英国广告监管机构———英国广告标准局投诉。
投诉者称,雷丁大学声称其排名在世界大学的前1%是一种误导,是没有事实支撑的。
在英国广告标准局与雷丁大学联系后,后者在没有要求进行全面调查的情况下就同意移除声明。
雷丁大学的这一举动无疑对各大高校带来了冲击。
因为自从英国政府出台关于控制学费的相关政策规定之后,英国大学之间对于国内外生源的争夺就变得更加激烈了。
而如果标榜自己位居全球“前1%”,无疑会增加学校的吸引力。
在英国,还有一些院校同样发表了位居前1%的言论,这其中包括南安普顿大学、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等,在广告标准局介入后,如今它们也面临着如何证明其声明真实性的压力。
雷丁大学的排名声明是从其世界大学前200的排名而来的。
该排名来源于两个世界权威性的大学排行榜———QS世界大学排名和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根据6月8日发布的QS世界大学排名,雷丁大学排名为全球第188位。
雷丁大学通讯部门的查尔斯·海曼表示,根据估计,目前全球有超过2万所大学,因此从排名来看,他们既然位居世界大学的前200名之内,自然也就在世界大学的前1%。
但是由于没有一个排名体系能够真正地将世界上的每所大学都算进评估内,雷丁大学因此也只能被迫承认他们的声明是无法被证实的。
正因为如此,目前英国很多大学都将“世界排名前1%”的声明替换为在其官网上庆祝排名进入全球前200位。
海曼指出,大学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管,但还要与那些能够做出这种声明的英国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大学竞争。
这对于英国大学如何在英国市场以及国际上的自身定位有着很 重要的意义,它们需要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与此同时,有些大学并不想就此妥协。
比如 南安普顿大学便决定不撤回“世界大学前1%”的声明,并表示南安普顿大学位居世界大学前1%再次被本周的QS世界大学排名所证实。
QS世界大学排名检验了世界上26000所大学中的佼佼者,南安普顿大学排名全球第102位。
能取得这样的位置,是经过了先前长期的建设,南安普顿大学有足够的信心展示出这个位置的实力。
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理事尼克·希尔曼认为,广告标准局的介入是在提示大学的市场部门,应该确保他们的每一条声明都是真实且有理据的。
到现在为止,还有30~40所英国大学声称其排名在前10位,面对这样声明,我们或许可以加以讽刺,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样的说法也揭示着现今我们还有着多少不同的“排名”。
(作者系英国卫报教育通讯员萨利·威尔,许悦编译) 高教视点舆论关注高校自主招生不能走偏 姻熊丙奇 高考刚结束,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测试又密集展开。
6月10日至22日,北大、清华、人大等90所全国试点高校举行自主招生测试并确定入选资格考生名单。
除了会遇到不少高校“扎堆”考核,测试时间“撞车”,更让考生头痛的是各种或脑洞大开或完全摸不着头脑的测试题目。
在高考结束后,“吐槽”自主招生高校面试题变为网友的“新节目”。
这并不奇怪,高校面试题就如高考作文题一样,大家都可以发表一点意见,也激发大家的讨论兴趣。
而对于自主招生题的吐槽,大多来源于对自主招生究竟要考察学生什么并不理解。
在笔者看来,高校为招到适合本校的学生,可以加强对自主招生笔试、面试的研究,提高自主招生的专业性。
而从尊重高校自主招生权出发,舆论没有必要关注高校自主招生究竟怎么考试,质疑其考题的难易等。
或有人说,舆论质疑高校自主招生题目“偏”“难”“怪”,这是表达对高校自主招生的关切。
但 从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出发,招生属于学校自主办学事务,应该尊重学校。
舆论的质疑也有干涉学校自主权之嫌。
舆论可以关注高校自主招生是否做到公平、公正,监督高校自主招生中的不公平、不公正问题,但学校如何评价学生不属于舆论监督的范畴。
像媒体质疑高校题目“奇葩”,有很多是对自主招生题目断章取义,同时以传统标准答案思维看自主招生题。
自主招生面试是学生和面试老师进行对话、交流。
因此,很多引起媒体关注的题目其实是考生和教授对话中,根据前面的话题引出来的。
但媒体报道时并没有提及背景,于是就让题目变得“奇葩”。
比如,曾经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的“如来佛大还是玉皇大帝大”的问题,其背景是学生在自荐材料中提到自己喜欢中国古典名著,尤其喜欢《西游记》,于是老师便问了一个与《西游记》相关的题目。
自主招生的考题是开放式的,主要考察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考生有独到的观念,自圆其说即可。
对于开放式题目,显然不能用标准答案思维评价。
按照这种思维评价考题,就会质疑考题是“为难”考生。
甚至还会得到自主招生题目不利于农村考生发挥的问题。
比如老师问学生为何在加油站不能打手机。
有人就质疑农村孩子家里没车,怎么知道加油时不能用手机?这就是胡搅蛮缠。
难道回答有关“神舟”飞船的问题,还得自己亲自去一次太空吗? 近年来,我国舆论对高校自主招生的关注“走偏”了。
这一方面与我国高校长期缺乏自主招 生权,舆论不清楚大学自主招生的边界在哪里有关;另一方面则需要学校用好自主招生权。
客观而言,近年来高校试点自主招生,学校内还没有建立起用好自主招生权的机制,对于自主招生的笔试、面试还比较随意,没有发挥学校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形成专业的评价体系。
大学在进行自主招生时,要在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管理下成立独立的招生委员会,负责制定招生标准并监督落实。
这样会提高自主招生的评价、选拔质量,以此促进学校科学选拔人才,同时引导基础教育关注学生个性、兴趣培养。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图片来源新华社 科学家是光鲜的,但你 东是否能体会科学家曾经经历 在华逆境的顽强与坚韧?科学事 业是伟大的,但你是否能感 大受实验室日复一日的枯燥与 学学寂寞?一名合格的科研人才 青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储备?如 术何在科研方向的选择上找到 年一条新路?如何平衡好科研 师与生活? 氛生围绕青年师生们感兴趣 与的成长话题,日前,东华大学 CALMTALK首次科学沙龙姻 围中开讲。
该校先进低维材料中本 外心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代表 报记 中科们面向青年师生,畅谈“科学者 学与人生”,让师生们在浓浓的黄 学术文化氛围中传承理念、辛 感家感受真谛。
共除了坚守,还有情怀 受话﹃论坛上,有学生提问,科 科研的过程非常枯燥,如何寻 真学找坚持的动力?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谛之者不如乐之者,做科研的 人最高境界是乐在其中”,中科生院院士何鸣元坦言,如今社﹄会日趋多元化,人们有很多 选择,如果实在没有科研兴 趣,可以不做研究,社会需要 多样化的人才,选择适合自 己的路同样可以成功。
“人往前走,如果你的目标是名和利,那走不 远。
如果是对科学、对真理的追求,才会有动力。
” 美国工程院院士程正迪说,很多人会问他,在美国 有钱有名有好条件,为何还要回母校东华大学,迎 难而上创办先进低维材料中心?动力何在?是因为 一直记着自己是名老师。
教师向社会交代的不是 发表了几篇好文章,而是培养了多少好学生。
“作 为老师,我希望中国学生、母校学子能得到更好的 教育,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这是我的初衷。
” 中科院院士江明表示,科研需要坚守,在全世 界都一样,但在中国,做科研还要有点情怀。
“这样 的爱国情怀是我们的老师传承给我们的”,他表 示,如程正迪常念及导师钱宝钧,自己也难忘恩师 于同隐、钱人元,他们这一代人成长在抗日战争时 期,导师们有强烈的报国情怀。
国家过去贫弱,与 几亿人口应有的贡献不相称,如今的我们要记住 自己国家的状况,为中国梦有所贡献。
既要深度,也要广度 创新是科研的灵魂,如何在科研事业中闯出
一条新路,是东华师生非常关心的话题。
对科研人员而言,知识储备既需要有深度,也要有广度。
美国石溪大学教授萧守道用“一横一竖”进行了比喻“,一竖”就是年轻时在某个学科方面把根扎得越深越好;“一横”就是年长时很多学科都有涉猎,争取比较多的选择面。
有了深度和广度,科研人员就可以自如地整合学科方向,明确自己的选择。
美国阿克伦聚合物系统公司总裁哈里斯对此观点给予认同,他强调,成功的科研需要思想开放的科研人员,要保持广泛的兴趣,各个领域都要有所涉猎并融会贯通,对看起来不可能的事还要敢于去尝试。
程正迪是著名的高分子物理学家,其常与青年师生讨论他们的研究方向,并叮嘱他们做科研不能随波逐流,一定要找准切入点,要学会在两个不同领域的边界上找课题,要做别人没做过、没做到的事情。
“当然,这样可能会在冷门领域长时间坐冷板凳,需要静心多读书多实验多思考。
科研有瓶颈,面对迷茫时需要的是毅力与执着,突破瓶颈后,面对选择需要的是睿智与决心,我们老一代的应多关心年轻人”。
科学研究应与国家发展、现实需求结合。
何鸣元强调“,从学校到企业,又从企业回到学校,我做工业做了几十年,有职业病,看到论文,首先想到是它有没有用?看到发明,我首先想到的是成本多少?学生需要技术经济的观念,从国家的观念、现实的需求来科研,才有可能做创新。
” 开拓视野,尝试创新 国际化教育背景下,如何看待中外教育,对青年师生给予怎样的成长建议?中外科学家踊跃发言。
萧守道直言,很多人做学术没有安全感,因为项目申报竞争激烈,这也可能是造成中国学术界“习惯跟随、缺乏创新”保守文化的原因之
一。
创新精神应该从小培养,要让孩子敢于去尝试与创新。
美国工程院院士艾尔莎是一位家庭、事业双丰收的女科学家。
“工作、感情、孩子以及个人都需要时间,既然没办法将时间变多,就只能学会把握时间合理规划。
”艾尔莎告诉大家,工作与生活都很重要,关键是,要学会坚持好好规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不仅要努力地工作,更要智慧地工作。
“同时也要保证与人交流,而且要广泛交流,不断为生活增添色彩。
” 艾尔莎还分享了自己对于中国学生的看法。
她认为中国学生成绩、基础都非常好,但有时怯于提问,也较少质疑老师。
她鼓励学生要敢于开口,丰富国际化教育经历,在多样化的环境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法国中央研究院教授洛茨同样鼓励青年师生要拓宽视野。
因为机会是无限的,只有多和他人交流,不懂就问,才有可能丰富信息,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日本东北大学教授阵内浩司认为,国外学术经历会影响人的一生:“因为我们能接触到不同国家同行有关科学、有关人生的新观点,可以把握到机会取长补短,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 据悉,此次科学沙龙为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国际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学术委员会是先进低维材料中心的学术咨询、评审和决策机构,目前12名委员均为国际相应学术界、产业界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标签: #郓城 #牌子 #面霜 #冰箱 #美容院 #十大 #著名 #顶级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