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对高校具有“品牌效应”,主编:计红梅

十大 4
编辑:温才妃校对:王心怡E-mail押daxue@ 观察 2014年10月9日星期四Tel:(010)625806167 对话 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颜吾佴: 体育对高校具有“品牌效应” 姻本报记者陈彬 9月初,第18届中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 “如期举行。
在这期间举行的“校长杯”比赛上,数 十名高校领导纷纷挥拍上阵、一展身手。
最终,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颜吾佴第15次站上了男子单打的最高领奖台。
作为北京交通大学学生体育工作的主要负责人,颜吾佴不单球打得好,对于目前国内高校的体育工作,他也有着自己的一番思考。
一流的大学离不开一流的体育。
从表面上看,体育仅仅代表着运动, 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体育 能给人们带来健康,但对于一所学 《中国科学报》:在您看来,体育对于一所大学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颜吾佴:一流的大学离不开一流的体育。
从表面上看,体育仅仅代表着运动,能给人们带来 校来说,其所具有的精神作用在某种情况下是其他教育 健康,但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其所具有的精神作用在某种情况下是其他教育形式不能替代的。
形式不能替代的。
举个例子,体育当中有德育的功能,比如对 学生拼搏精神、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的塑造, 是其他德育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目前大学 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其实多源于内心的封 闭,没有交流对象,缺乏火热的生活,对于改变 这种心理状态,体育是非常好的一条途径。
要知 此外,通过体育这一校园品牌,公众也可以 道,搞体育的人一般都心胸开阔,因为他们从小
从一个侧面了解一所学校———体育成绩好,在 便接受挫折,在失败中成长,这种历练是不搞体相当程度上就代表了学校对体育的重视,对体 育的人很难体会到的。
育精神、人文精神、校园软实力的重视,这所学 在我看来,一所学校对体育的重视,实际上校也一定会有活力。
也是注重人的成长的体现。
大学生的全面成长 除了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外,对一个人的身心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
体育教育需要“半强迫” 《中国科学报》:您曾经提到过,体育对于高 《中国科学报》:在国内,体育教育其实在中 校而言,是具有“品牌效应”的。
对此您如何解释?
小学便展开了,但中小学体育教育更多的是在 颜吾佴: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考试压力下的带有强迫性质的教育。
当学生进 部分,除了对体育精神的培养和弘扬外,体育带入高校后,高校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开展我们的 来的品牌效应对一所大学的文化建设,或者说体育教育? 软实力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颜吾佴:在我看来,体育其实是需要半强迫 这并不难理解,体育最大的特点是通俗且的。
因为一个人由静到动,有一个习惯问题,而体 形式多样、比赛规则透明、成绩一目了然,最容育习惯的养成不完全是自觉行为,需要外界的推 易被大家接受。
因此,体育成绩带来的轰动效应动力,并在这种推动力下,找到乐趣、养成习惯、得 对大学的影响是最直接的。
与此相对,大学的学到升华,最终成为理念。
学校教育就是要告诉学生 科领域越尖端越窄,外界人士并不了解,其影响应该怎么做,但并没有终止学生的思维,而体育 力仅限于圈内人,但有几亿人了解羽毛球,这就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特别之处,就在于学生 是所谓品牌效应。
必须要有亲身的体验,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滋味, 在这一过程中有时需要外力的强制。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强迫主要是靠制度的引导。
除了理念和制度层面外,高校目前开展体育教育还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运动面积小,硬件设施不足,很难做到让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以北交大为例,目前我们有2.5万名学生,有三块田径场,总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加上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和室内场馆,同时能容纳1500名学生锻炼就已经很挤了。
如果除去上体育课时间,按照每天开放10小时计算,注意,我们学校室外运动场晚上是开灯的,一天也只能给15000名学生提供一小时的运动条件,这其中还有教职工、家属、社会人员参加锻炼,显然我校运动场是不够的。
而运动场地不足的现象不光北交大存在,国内很多高校都面临着这一问题。
《中国科学报》:但是近几年,国内很多高校都在扩建新校区,校园面积有了大幅度的扩大,您觉得这有利于缓解硬件条件不足的现状吗? 颜吾佴:新校区的建设当然能够缓解这一困境。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高校都建有 新校区,即便是建了新校区的学校,在数量众多的学生面前,也仅仅只能是“缓解”矛盾,并不见得能解决这一问题。
总之,高校体育一方面需要加强引导,另一方面也要建更多的硬件设施。
但即便如此,最终还是会有一部分学生始终坚持锻炼,另一部分则比较被动,这将是国内高校的一种常态。
至于人人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那还是比较遥远的奋斗目标。
保课时明标准 《中国科学报》:对于高校的体育教育,您有没有一个整体的设想? 颜吾佴:7月召开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出台了一些文件,明确要求中小学体育课不能被占用,其实大学也应该如此。
事实上,随着各大学纷纷压缩学生课时,把体育课压缩的想法一直都存在。
对于体育教育而言,体育教学永远是第一位的,但体育教学的课时数是有限的。
体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且要不断重复、循序渐进的课程,否则是学不会的。
于是,这就出现一个问题:以羽毛球为例,体育课要教会学生打羽毛球,但什么叫作“会打”?有没有一定的标准呢? 因此,我们的体育教育,首先要保证体育课教学的课时数,第二要制定体育各个项目的标准。
我们开了几十门体育选修课,教育主管部门也要求我们要让学生掌握一两项终身喜爱的体育项目,但是到底什么算是教会了学生这项运动,目前并没有标准,只是由老师自己掌握,这种情况也需要改变。
此外,我们还要把群众性体育运动开展起来。
通俗地说,就是要多组织比赛,以此带动学生的运动热情。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可以不把比赛的结果看得很重,但比赛本身必须要决出冠军,这是群众体育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当然,高校体育要搞好,最重要的依然是要有一个合理的顶层设计。
只有在制度上有了保证,我们才好操作,也更便于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不过,要形成这样的机制,我们还需要作更多的努力。
域外传真 大学排行榜: 日前,最新的泰晤士报大学排名发布。
前十名的高校中有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人们对此并不感到惊奇。
而稍早发布的QS(QuacquarelliSymonds)大学排行榜中,麻省理工排名第
一,剑桥、帝国理工、哈佛和牛津紧随其后。
包括上海交大所发布的大学排行榜在内,这些排行榜上,都是英国和美国大学占据统治地位。
然而,有这样一位闯入者———瑞士。
只有八百万 瑞 姻金姆 士 ·托马 为斯 何 表 现 突 出 人口的瑞士有两所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进入QS排行榜的前20名,有7所大学同时在泰晤士报大学排行榜和QS排行榜进入前200名。
这样的成绩比许多经济更成功、更大的国家都要出色。
那么,瑞士高等教育方面的成功秘诀何在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这些排行榜是如何排名的。
这三家知名的大学排行榜都设置了一系列的衡量指标。
QS排行榜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学术声誉(基于问卷调查,40%),其次是师生比(20%),教师平均引用率(20%),雇主评价(基于问卷调查,10%),国际生比率(5%)和国际教师比率(5%)。
瑞士高校的成功部分地 折射出这个国家在研究方面 的高投入:将GDP的2.2%用 于发展科研,这一数字是欧盟成员国平均数 (1.1%)的两倍。
QS调研总监本·索特则称,位于日内瓦 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给瑞士的科研机构带来许 多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的机会,瑞士的大学 因此受益良多。
他说这“极大地放大了他 们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瑞士顶尖大学在科研方面的优秀表 现确保了它们可以吸引世界范围内的
流教工,从而帮助他们在特定领域内做得 更加出色。
位于西欧中心的地理位置也使 得瑞士对于国际教师以及学生来说都颇 具吸引力:它拥有
5个国家作为屏障,有 3种官方语言(法语、德语、意大利语)。
因 此,瑞士的大学里,有21%的学生来自国 外。
都柏林技术学院分管科研的艾伦·哈 泽尔科恩指出,瑞士的大小赋予其国际教 师方面的优势:“如果你是一个小国家,你 很可能有更多的人在其他国家获得博士 学位。
” 像许多
QS排行榜上前20名的学校 一样,瑞士联邦理工和洛桑联邦理工都侧重技术和科学方面。
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倾向于用英文发表研究成果,而且QS测评时参考的斯高帕斯数据库也更欢迎英文的作品,这为侧重科学的研究机构带来优势———人文学科领域的学者通常更喜欢以他们自己的语言发表文章。
科学家们通常也喜欢在期刊上发表论文,人文类的学者则更喜欢把研究成果发表在书中或者干脆作为专著出版,而这些并不在斯高帕斯数据库的收录范围之中。
这又为侧重理工类的大学带来了优势。
德国高等教育中心主任弗兰克·希格尔说:“如果你是一所人文类的大学,那么你就永远不要想进入QS排行榜了。
” 一些学者高度质疑排行榜上的某些指标。
哈泽尔科恩指出,国际生的比例高,只能损伤大学的质量,而非提高之。
而教职员工的引用率作为大学教与学的衡量指标,它的有用性也遭到了质疑。
哈泽尔科恩将其描述为“完全无意义的、关于质量的争议性指标”。
而索特称“师生比是必要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日益数字化的世界中,如果你准备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术支持时,这一数据就更有必要”。
排名的最大困难是晕轮效应。
用教育学院国际高等教育教授西蒙·马金森的话说是“现有声誉会主导判断”。
他说:“新的大学难以追上最顶尖的那一批学校,这正是因为声誉持续循环,从而保护了它们的位置;声誉保持研究资金的不断流入,高质量的学生和教师也愿意加入,这又进一步保证了大学的质量。
” 那么,还有其他衡量大学的方法吗?马金森认为莱登排行是可行的。
该排行使用单一而非聚合的指标,并且以数据得出而非通过调查,从而提供了一个更精确地衡量大学研究表现的方法论。
排名当然是诱人的,但是综合不同指标的测量有其危险性:我们忽略了各个独立领域彼此间存在的重要性不同。
我们同时也面临着这样一个风险:各个大学和国家变得如此关注排名,从而花费大量精力去努力提高自己排行榜上的某些指标,但它们却忽略了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的质量究竟如何。
(作者供职于英国《卫报》,本报记者韩琨编译)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世界高教发展面临的挑战 姻刘尧 美国盖洛普公司在华盛顿发布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97%的美国民众认可高等教育的必要性,但67%的民众表示高昂的学费成为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一道障碍。
美国南新罕布什尔大学校长保罗·
J.勒布朗克(PaulJ.LeBlanc)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美国的教育者必须认识到,失败的高等教育体系会影响国家的未来。
在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于北京举办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中国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说“,整个世界,大学正处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十字路口。
大学的危机,既有思想危机,也有结构性和质量上的危机。
” 中美两个高等教育大国面临的危机,在世界其他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看法并非危言耸听。
全球化挑战 2013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周刊》曾刊登伊丽莎白的《一个不同的世界》一文。
该文认为,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融合,交通和通讯的进一步发展,全球化更为广阔和深入,每个国家都在推动自己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国际流动学生,在2025年可能达到800万人。
过去的10余年间,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办了国际课程、联合培养课程,以及在国外建设新校园。
区域协定正在兴起,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
针对来势强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联合国国际大学协会2012年发布的《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须强调学术价值》声明指出,尽管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了诸多益处,但也有许多潜在的负面影响。
有学者认为,一是存在竞争取代合作的危险。
随着高等教育在某些方面成为全球化产业,商业及其他利益的竞争有时甚至超越了基本的学术价值和目标,存在着竞争取代合作的危险。
二是不利于文化多样性。
比如,英语的广泛应用可能会有损高等教育语言的多样性等等,这些均不利于文化多样性。
三是不利于高等教育多元化。
过分追求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会导致政府将资源集中在个别几所大学,危害世界高等教育系统的多元化。
四是学术霸权的形成。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后是学术“发达国”与“依附国”的权力关系。
对学术“依附国”来说,基于认识的后知后觉或话语建构的不足,处于学术输入的弱势地位是难于避免的。
信息化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等国家先后实施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2012年,我国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虽然各国教育信息化进展不同,但已经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推出开放课程以来,很快在世界范围掀起了建设热潮,许多大学建起了开放课程平台。
2008年出现的慕课,在2012年发生井喷现象开始持续发酵,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
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知识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教与学突破了时间、空间和地点的限制,无论大学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上机模式取代上学模式的一天终将会到来。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曾预言“,未来50年内,美国4500所大学将会消失一半”。
尽管2014年美国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37%的美国人同意网络大学能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但仍远远低于对传统大学77%的信任度,不过这个数据还在增长中。
盖洛普教育项目总监布兰登·巴斯蒂德说“:眼看着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网络大学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学位,我们可能正处于才刚刚开始接纳网络教育学位的时间节点,转折点说来就来。
”欧洲大学协会也在讨论认可大学生慕课中完成的学分,同时设法保证慕课的学习质量。
看来信息化是无法阻挡的趋势,在线教育被广泛认同恐怕只是个时间问题。
对于大学来说,信息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我们不能肯定大学是否会因此消亡,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唯一能确定的是大学必须作出积极的回应与改变。
职业化挑战 1828年的《耶鲁报告》提出,“学生获得某一专业的知识,就像脑子里装进了一件物品,但这种填充在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当中,从长远来讲并没有太多的价值。
”大学的作用在于,为未来世界培养具有前瞻性眼光的领导者。
何为当代的“大学之道”?2013年4月7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之大学校长论坛上,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说,企业要求大学毕业生有更多的能力来促进企业长期发展,就意味着大学需要全面关注学生发展。
关于高等教育的本质究竟为何?大学究竟是要培养专业人才还是博雅人才?事实上,大学适应社会要求的职业化趋势似乎已经难以阻挡。
2013年,英国广播公司国际广播报道,英国工业联合会的报告指出,用人单位对具有大学及以上水平的技术需求日益增长,单纯依靠传统大学课程培养人才已无法跟上用人单位的需求。
预计到2020年,近一半的从业人员都将担任“高技能角色”。
为应对这一挑战,报告建议降低技术工作的门槛,并增加参与到高水平技能培训的路径,使传统学术教育不再是成为高水平技术人员的唯一途径。
报告特别指出,应扭转传统观念,鼓励年轻人参加那些过去被轻视的技术和职业课程,对技术和职业教育这条路径与传统学术路径要一视同仁。
2014年,我国政府已经明确改革方向,全国1200多所普通大学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本科大学正好占50%左右。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
今后,中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高等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 高教观点 “地方本科院校将转型职业教育”已成为越来越多人关心的话题。
那么,如何才可能成功转型?转型的难度主要又在哪里?从目前的论述看,我们判断的标准似乎都是从“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这个视角出发,即主要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市场上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来研究问题。
这个立论视角无疑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要进一步解决好这个问题,还需要我们从更多的视角来分析背后的原因,形成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基于这种思考,笔者拟从我国高校的科研力量整体分布特点以及学科专业结构的整体分布特点两个视角,来进一步统计、分析和评述问题。
首先,除高职高专院校外,新建本科院校这个群体的科研力量整体上是非常薄弱的,其科研总量在全国高校科研总量中的比例与其高校数量在全国高校数量中的比例相比,是很不匹配的。
这个特点一方面决定了这些新建本科院校的未来战略转型对我国高校的科研总产出的影响将很小,另一方面也决定了这些院校很难在科研上取得大的发展。
上述结论来自于笔者对我国高校科研力量分布的统计结果。
比如仅就2012年国内论文发表情况统计看,“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校均发表CSSCI论文404篇,发表CSCD论文874篇;一般本科高校校均发表CSSCI论文55篇,发表CSCD论文171篇;新建本科高校校均发表CSSCI论文约5篇,发表CSCD论文约9篇;高 新 建 本 科 高 校﹃ 姻汤建 偏 民文 ﹄现 象 须 重 视 职高专院校校均发表CSSCI论文 约1篇,发表CSCD论文约3篇。
也就是说,单从国 内论文的发表分布看,560所2000年以来新设的本 科高校,其科研总量之和只占到了全国高校科研总 量的约3%。
当然,如果再统计国际论文发表情况分 布的话,上述结果也不会变,甚至可能还会更低。
另外,笔者还对上述四个层次类型高校2012 年获得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情况进行了统计,发 现“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校均获得国内发明专 利授权195项,一般本科高校校均21项,新建本科 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校均获得却都不到1项。
也 就是说,从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情况分布看, 560所2000年以来新设的本科高校,其科研总量 之和只占到了全部高校科研总量的约1%。
由此可 见,与“985工程”“211工程”高校以及1999年扩招 前就已建立的老牌本科高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 的科研力量从整体上看确实非常薄弱。
其次,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偏文”现象 也很明显,该结论笔者也是从上述国内论文的分 布统计数据中推算得出的。
比如,“985工程” “211工程”高校2012年校均发表CSSCI论文 404篇,发表CSCD论文874篇,则我们可以计 算得出该层次类型高校学科和专业的文/理科 分布比例为0.461;同理可推算出一般本科高 校、新建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高校的文/理比例 分别为0.321、0.591和0.3
1。
如果进一步考 虑到2012年CSSCI、CSCD这两个库的论文收录 总量不同,如2012年CSCD库论文收录总数约为 28万篇,其中高校发表的论文约为19万篇,CSSCI 库论文收录总数约为9.4万篇,其中高校发表的论 文数量约为7.7万篇,那么,我们也可以将上述
类高校的文/理比例进一步折算为“标准”系数。
其折算后的结果为:“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 文/理比例为1.14
1,一般本科高校文/理比例 为0.80
1,新建本科高校文/理比例为1.47
1, 高职高专院校的文/理比例为0.74
1。
也就是说, 一般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文科比例最低、理 科比例最高,新建本科高校的文科比例最高、理科 比例最低,特别是独立学院的文/理科比例已达到 了1.71
1,其“偏文”现象已非常明显,需要引起我 们的重视。
上述四种层次类型高校在科研力量分布上的 统计结果足以给我们提供丰富的启示。
简单地说, 一是实施新的转型发展确实是非常必要的,二是 要同时看到转型的难度所在。
启示一:各层次
/类型高校确实要对自身有清 醒的认识,要科学地做好战略定位。
笔者认为,现在 提出要引导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从表面上看好 像是为了缓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但从 实质上看,仍在于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实现 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从上述全国高校 科研力量分布看,很明显的一个特征是各层次类型 高校科研成果的数量占比和高校数量占比很不平 衡,1999
年以前建立的约600所本科高校的科研成 果总量占了约95%,而2000年后的新建本科院校,再 加上约1300所高职高专院校,其占比只有约5%,甚 至还不到。
显然,这也在提示我们,除了极少数确有 科研实力的以外,绝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确 实应该是朝应用型高校发展,而不能和“985工程” “211工程”等高校一样,以学术性作为自己的基本方 向。
否则,学术方面不会做,应用方面又做不好,新建 本科院校会失去生存力和竞争力。
启示二:在鼓励转型的战略方针已经基本确 定的情况下,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转型过程中 存在的困难不小。
转型的困难不仅存在于教师、家 长、学生的观念层面,也存在于这些高校实验设 备、实训场所、师资配备、经费投入、学科专业设置 等硬件方面。
新建本科院校,特别是独立学院群 体,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整体上还存在着比较明显 的“投资不足、空心化、过度理论化、文科专业比例 偏高”等问题,这一方面显示了这些院校未来应朝 应用型、技术型方向发展的必要性,同时也在另
方面提示出了转型的难度所在。
显然,在高等教育 的格局重组中,如何解决好新建本科院校的“偏 文”现象也是一个需要值得重视的问题! (作者系浙江树人大学科学计量学研究中心主任)

标签: #河南 #大学排名 #银川 #仙草 #清茶 #哪些因素 #有哪些 #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