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微信公众号附件怎么添加

附件 7
附件
2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学院(公章) 学位点名称:畜牧学学位点代码:0905 2022年3月31日
一、总体概况 1.1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畜牧学学科始于1981年任继周院士创办的甘肃省草原 生态研究所,2002年学科随研究所整体并入兰州大学成立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建所之初,汇聚了以著名养羊学家张尚德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畜牧专家,使本学科成为支撑研究所和学院快速发展的主要学科之
一,并于2010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本学科建有农业农村部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有效性和耐受性评价机构、甘肃省草食畜牧行业技术中心等5个省部级平台。
汇聚了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吉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日本鸟取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一批青年学者,45岁以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3%。
近五年累计到账科研经费4200余万元;获省科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
本学科设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生产与产品安全和动物生物学与生物技术4个研究方向。
在牛羊重要功能基因挖掘和基因组育种及绵羊新品种(系)选育、牛羊瘤胃健康和重要性状发育的营养调控、牦牛藏羊瘤胃生态与营养代谢、放牧调控家畜生产力的机制和新型功能性青贮乳酸菌制剂开发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研究特色和优势。
联合全国20余家单位开展湖羊联合育种,建立2000只肉羊的基因组选择参考群体,研发出湖羊的基因组选择技 术,选育出湖羊新品系4个、肉羊新品种选育群3个;揭示了藏系牛羊抗逆性营养代谢特征与机制、绵羊消化道微生物变异性影响瘤胃功能及肌肉脂肪酸组成的机制、放牧系统中土草畜相互作用机制;创制了新型功能性青贮乳酸菌制剂并揭示其对全株玉米及苜蓿青贮的调控机理。
1.2研究生导师队伍基本情况 畜牧学学科共有专任教师23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5人、讲师及实验师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6人,45岁以下17位专任教师中,10位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日本鸟取大学及荷兰瓦赫宁根大学。
此外,学科配备3名专职实验人员。
学科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广泛开展合作,提升学术和教学水平。
聘请全国畜牧总站研究员王宗礼,中国农业科学院姚斌院士、王加启、张军民、张宏福、卜登攀、刁其玉、屠焰、阎萍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王敏等9名知名专家为兼职教授;新加坡大祥资源公司技术总监、原澳大利亚南澳农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汝应俊为萃英讲席教授。
1.3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2021年畜牧学学科录取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生10名,分别来自兰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甘肃农业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院校。
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共计15名, 在读硕士研究生28名。
2021年学科紧抓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导师把关、学科 点审核、学院抽检匿名评阅,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监督的论文质量监督体系;研究生学位论文一审通过率达到100%。
2021年,毕业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18名,全部取得相应学位。
2021年整体就业率为100%,主要就业单位为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本学科在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党委的统一领导和安排部署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综合改革,以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带动学科建设。
2.1坚持名师引领,推动课程思政改革 任继周、南志标两位院士非常关心畜牧学科的发展,与学科师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互动,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与厚重家国情怀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学子,激励着学科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言传身教于学生。
学院和学科通过上课准入、名师传帮带、集体备课、教学比赛、思政课交流、名师课观摩、学生评教、教学督导等活动,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和水平。
2.2强化党支部作用,突出党建“领航” 坚持党建和业务相结合。
结合学科实际,形成支部+研究所的模式,师生党支部书记由本学科带头人担任,发挥党支部和党员教师示范引领作用;不断丰富和改进“三会一课”的形式,提高学习实效,采取活动+(支部+研究所+工会+学工)模式,强化党建和业务相结合;形成“科研助力三农,服务乡村振兴”的支部活动品牌,长期坚持服务脱贫攻坚,坚定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考察,定期开展支委培训及党建工作论坛,组织开展“两个传承”(革命精神、科学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交流经验,辐射带动,提升水平,铸牢理想信念。
2.3建强思政工作队伍,健全“三全育人”体系 学院设有研工组,配有副书记、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秘书及兼职辅导员和副班主任,配齐配强辅导员。
以研究所为基本管理单位,形成了学工、导师、授课教师、博士后和实验人员等全员参与的科研小组、实验室管理小组、党支部和班委会等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
2.4聚焦主阵地,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 依托“三走进”、课程思政、研究生微信公众号《山月知草竞》等平台,积极创建思政特色品牌,传递国家大政方针,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引导;通过学习典型人物、优秀校友事迹等,达到思政育人润物无声的效果。
2.5加强基地建设,注重实践教育 学科在临泽建立家畜温室气体监测试验基地、民勤建立绵羊性能测定试验基地、天祝建立绵羊育种试验基地,充分利用试验基地及红色教育基地,形成了生产实践、科技支农、红色教育为内容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
坚持每位研究生都必须在试验基地进行生产实践或生产性试验,提高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组织研究生参加基地周边的会宁、高台、南梁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活动,加强党性修养,强化价值导向;坚持党员教师与学生牵头,深入甘肃深度贫困地区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培养实践能力和爱国情怀。
2.6聚焦思政队伍,做实三全育人 一是配齐配强辅导员,专设研工组。
由副书记、组织员、辅导员组成专职思政队伍,兼职辅导员和研秘组成兼职思政队伍;二是“三走进”、“结对帮扶”全覆盖,教职工全员参与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三是强化能力建设定期开展思政队伍、支部委员培训及论坛;三是加强制度保障,制定《“三走进”方案实施办法》、《兼职辅导员聘任管理办法》。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本学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畜牧学复合型人才。
在课程教学与质量督导上始终坚持德育为先、与时俱进、突出特色,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将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方案中硕博课程贯通设置,学分要求灵活,学生可以按需选修课程。
根据兰州大学草畜一体化和草地农业研究的特色,将《草地农业生态学》列为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
突出草畜结合和放牧管理研究方向特色,为博士生开设《放牧管理》。
硕士增加了方法类和技术类课程,如《畜牧学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论文写作指导与专业英语》、《动物遗传学实验技术》、《动物营养学实验技术》、《饲料加工及检测技术》等,形成了本学科的特色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3.2创新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注重授课实效 课程团队集体备课,协同授课老师查漏补缺、丰富教学内容。
《畜牧学研究前沿》课程由本学科各方向教师每人开设1个专题进行讲授,提高授课实效。
组织研究生赴兰州精准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系统学习奶牛饲料配方软件CPM-Dairy、奶牛饲养管理要点等内容,有效补充课堂授课内容的局限。
授课方式上,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意开拓学生学术思维。
邀请行业专家进课堂,每年不少于50人次的学术讲座或报告,开拓学生学术视野;每年组织“学术活动月”活动,邀请行业专家并组织青年教师、博硕士研究生做报告,提升青年教师及研究生学术能力。
3.3强化过程管理和质量督导,提高培养质量 本学科所有课程接受研究生院的督导检查;学院党政班 子不定期抽查授课情况,抽查次数每人每学期不少于5次,督导提升课程质量;学科负责人也不定期抽查了解授课情况。
同时,制定培养管理工作细则、印制试验记录本、编印《研 究生手册》,加强对课程学习、技能训练、开题论证、论文 制作与撰写、毕业答辩的管理和督导,提高培养质量。
开设研究生课程情况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开课学期
学时备注 1畜牧学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2 草地农业生态学
3 实验室安全管理
4 畜牧学前沿
5 畜牧学Seminar
6 高级动物生理学
7 高级动物生物化学
8 反刍动物营养学
9 动物基因组学 10 动物生殖生理学 11 动物遗传原理与育种方法 12 高级动物营养学 13 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 14 放牧管理 15 动物生产专题 16 饲料加工及检测技术 17 动物遗传学实验技术 学科通开课
学科通开课学科通开课学科通开课学科通开课学科通开课学科通开课学科方向课学科方向课学科方向课学科方向课学科方向课学科方向课学科方向课研究方向课研究方向课研究方向课 2021秋362021秋542021秋362021秋182021秋362021秋362021秋362021秋362021秋362021秋362021秋362021秋362021秋362021秋362021秋362021秋362021秋36 3.4导师选拔培训上岗考核情况 2021年学科继续实施研究生导师岗聘计划,推动导师岗位的动态调整、进退有序,促进导师队伍的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实现导师培训与交流的常态化,制度化。
学院组织新选聘导师积极参加研究生院组织的各种培训,同时通过业务研讨会、专题报告等方式探索常态化、体系化的导师培训工作。
让导师深入了解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的政策,如入学与注册、考核与成绩记载、转专业与转学、休学与复学、退学、毕业结业与肄业、学业证书管理等具体工作,了解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常见问题、处置方法及应急预案及学校研究生奖助体系等。
所有导师考核均合格,准予上岗。
3.5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学科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不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根据学校和学院的要求并结合学科实际情况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学院根据兰州大学发布的《兰州大学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方案》、《兰州大学教师师德考核办法》,成立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小组,明确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职责,行政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师德建设负直接领导责任,党组织负责人也负有直接领导责任;成立了思想政治考察工作小组,加强 对拟引进人员的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考察。
学院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进行专题研究、给予经费保障等。

(2)师德师风建设做法一是建立教职工理论学习制度,认真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育队伍”、“立德树人”、“四有好老师”及“四个引路人”等重要论述,学习职能部门编印的《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典型案例汇编》等材料。
二是组织师德师风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学校和学院开展的各类培训。
三是加强实践教育,参加学院或党支部专门组织的全院或学科教师实践教育活动,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参观考察;组织教师参与志愿服务、脱贫攻坚等工作。
四是加强对引进教师的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把关,严格执行“三谈三审”制度。
五是学院按照《兰州大学教师师德考核办法》组织开展专任教师师德师风年度考核工作,与每一位教师签订年度《师德师风承诺书》,建立师德档案;注重师德考核结果运用,把师德考核情况纳入人才计划申报、干部选拔、荣誉称 号申请、职级晋升等教师发展全过程,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3)学术训练情况①争取科研项目,开展科研训练。
畜牧学科团队导师积极争取省部级科研项目,要求研究生参与前沿性、探索性科研工作,畜牧学科研究生要求独立承担科研项目,进入畜牧学科研究生系统开展实验室仪器使用训练、生产实践训练和科学试验训练。
②产学研相结合,开展生产实践训练。
畜牧学科团队积极争取企业实习机会,与甘肃润牧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兰天同和农业有限公司、民勤县德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培养研究生开展试验和生产实习,培养研究生在生产实践中挖掘科学问题和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
③定期开展文献汇报和试验进展汇报。
每周开展文献阅读汇报及试验进展交流,落实导师组培养模式,导师和研究生积极互动,把握研究生学术方向,培养学生演讲、阅读、理解科研论文能力;以导师组为指导,针对不同研究方向学生开展写作培训,培养研究生独立写作能力。
④开展学风教育,培养良好学生氛围,定期讲解学术不端案例,审核科研数据,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发生。

(4)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情况 畜牧学科开展《畜牧学Seminar》课程,要求学科所有研究生开展学术进展汇报;2021年成功举办“兰州大学反刍动物研究所2021年学术活动月暨甘肃省草食畜牧业论坛”,来自24家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48位专家,应邀做学术报告。
兰州大学畜牧学科10位教师做畜牧学科前沿报告、3位博士后进行学术交流。
21位博士研究生、26位硕士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
全国畜牧领域专家、企业技术人员、研究生等2000余人次参加线上线下交流。
2021年研究生参加“2021中国草食动物科技大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参加学校或学院组织的学术报告或研究生学术年会并做口头报告。

(5)研究生奖助情况2021年,畜牧学科根据学院要求,充分发挥奖助学金的正面导向和育人功能,广泛征求师生意见修订我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选实施细则》及《研究生奖助学金评选办法》,完成学科所有导师的配套助研津贴及审核工作。
2021年获得博士国家奖学金2人次,国重学术十杰奖学金3人次,隆基奖学金1人次。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4.1人才培养 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修订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
实施研究生课程体系提升计划,探索硕博课程体系贯通方案,鼓励开设学科交叉课程;在专业学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双导师三段制”培养模式,争取校企联合,建立相关实习和实训基地。
4.2教师(导师)队伍建设2021年畜牧学科引进教授1名,翠英博士后3人。
4.3科学研究2021年学科师生发表论文40篇,其中英文论文25篇, 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1项,各类省部级项目8项,获得企业委托等横向课题4项、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畜牧学科开展湖羊新品系选育工作,在民勤基地持续推进“千羊计划”,研发出的牛羊全混合颗粒饲料配制技术等技术实现产业化。
4.4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畜牧学科在学院统筹下,以最美奋斗者任继周和全国
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志标院士为楷模,打造独具特色的学院 文化。
学院坚持开展“院士面对面”、“支部+”“两个传承”、“送读书”、“微党课大赛”、“教职工及研究生运动会”等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丰富畜牧学科文化内涵。
依托“绿海泛舟”、“草业珠峰”等系列活动,举办师生座谈会、校友见面会等,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畜牧学科目前主要问题仍然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导师队伍规模较小,实验室及办公条件有限,拔尖人才引进困难。

2.缺少动物试验基地,对学科科研试验开展和项目申报造成巨大阻碍。

3.高水平科研成果、国家级教材、国家奖及国际交流等主要评价指标偏少或空白。

六、改进措施 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下一步思路举措。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展试验室空间继续坚持“立足培养,着力引进;延揽名师,扶植新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结构合理,提升素质”的队伍建设思路,以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高级人才引进政策、“青年研究员”、“萃英博士后”等渠道,吸引优秀青年人才来团队工作,并提供科研平台着力 培养青年教师。
依托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利用各实 验室设施设备及基地,开展广泛合作,扩展实验室空间。

2.积极推进校企联合动物试验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学院现有野外台站资源,协调开展科学试验, 同时依托学科导师团队与企业开展产学研联合实验基地建设,包括民勤实验基地、中国科学院皋兰试验基地。

3.开展国际交流、加快教材建设组织畜牧学科教师参与国家级教材主编和参编工作,依托草地生物资源与草食畜生产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标签: #程序 #公众 #公众 #公众 #功能 #公众 #怎么做 #外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