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潮不拥挤“艺”起奔向你,8大众书画2020年5月16日

水印 5
星期六电话:(0531)85193613 责任编辑 李可可 人潮不拥挤“艺”起奔向你 ———山东美术馆多措并举建设线上服务阵地 绘者说
(1) 我心中的齐白石 □李学明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山东美术馆门票预约连日爆满,为了避免人员聚集,保障来访观众的健康安全,山东美术馆及时在官网等平台发布公告引流。
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冰封”许久的文化旅游业终于重焕生机。
在疫情彻底被攻克之前,把好防疫关依然是重中之重。
特殊时期,山东美术馆创新形式,大力建设线上服务阵地,拉近艺术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山东美术馆作为艺术爱好者的聚集地,有人潮却不拥挤,几大举措解锁观展览、学艺术、深研究的全技能。
方寸之间有乾坤,“云”上漫游看美展 山东美术馆新馆自2013年建成以来,一直注重线上服务的建设与发展,深度挖掘服务潜能、集合场馆资源,陆续打造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线上平台,用文字、图片、影像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发声。
受疫情影响,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各大场馆经历了一段“闭关修行”。
场馆虽然受限,艺术服务却不能停摆。
山东美术馆将网络平台作为实体场馆的“延伸”和“替身”,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官网上开设“网上展厅”专区,制作推出了“能量———改革开放山东美术发展成果展”“葵颂———许江艺术展”“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齐白石特展”等4个重量级展览的网上虚拟展厅、语音视频导览等。
虚拟展厅采用全景拍摄手法,观众跟随指引进入展厅,轻点屏幕就可以选择最佳观展角度,作品的细节可以放大观看,说明牌上的内容也清晰可见。
观众的手机屏幕就像山东美术馆的大门,可以足不出户徜徉艺术殿堂,方寸之间,与美同行。
官网及公众号后台显示,虚拟展厅一经上线就收获了大批观众,展览浏览量均过万,其中“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创下“5万+”的浏览记录。
观众纷纷留言对“云服务”点赞支持:“特殊时期,闭馆不停展,与时俱进,方便民众,为山东美术馆点赞!” 多种形式促美育,专家学者齐开课 在山东美术馆官微及官网上,“美术大讲堂”正持续连载。
山东美术馆学术研究部方辉博士带来《黄宾虹山水画八讲》视频讲座,把理论与绘画实践相结合,深入讲授艺术大师黄宾虹的美学理论;陈钝之博士对楷书、行书、隶书、篆书四种书体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讲解,甄选代表性范本,从用笔技巧、基本点画、结构关系等方面为观众提供指导。
如何选择绘画素材?创作时的着色顺序和方法是什么?在艺术创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那些小问题,进入山东美术馆“艺术云课堂”抖音直播间,将会一一得到解答。
经过不断优化与调整,“艺术云课堂”在深入了解观众需求的基础上,调整课程设置,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习基础的观众群体,综合观众的兴趣爱好,科学规划课程时间和课堂内容,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授课模式,于每周
二、周四19:00准时开讲,内容涵盖油画、水彩等,兼具互动性与趣味性、学术性与实践性。
在老师的耐心讲解下,艺术创作细节在镜头中呈现得清晰明了。
挑战视作新机遇,线上线下同发力 特殊时期的线上项目,旨在消弭地域、时空限制,转变传统观看艺术品的方式,持续面向观众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疫情不仅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也让山东美术馆深刻意识到了线上建设的重要性,加快了建设的步伐。
只有紧跟新时代、用好新技术,不断拓展服务渠道、挖掘服务潜能,才能做出令公众满意的优质文化服务。
当前,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成为了最受关注的传播渠道,山东美术馆灵活运用平台,接连推出活动:山东美术馆馆长张望直播带领观众线上参观山东美术馆;咖啡厅、文创空间、公共教育空间、阅读空间……全方位解锁山东美术馆文化服务;公共教育部主任赵军直播详细介绍山东美术馆A层的艺术助力空间,生动讲述山东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特色;馆员宿慧在山东美术馆亲子图书角直播为幼儿讲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到“美育从小做起”的意义。
. 线下,“时代叙事———山东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将于5月16日在山东美术馆推出,全面展示山东美术馆自2015年以来在收藏研究领域的风貌与成果。
疫情终将被战胜,相信观者如织的场景也将不久重现。
山东美术馆将持续推动官网、官微、头条、抖音以及即将上线的小程序,形成完整链条,打造线上活动常态化,将线下线上两者优势融合,实现艺术与观众的“零距离”,让艺术成为一种习惯,让山东美术馆以艺术为伴,“艺”无反顾奔向你。
(张楚杭) 山东美术馆网上虚拟展厅“艺术云课堂”直播教授水彩画创作 山东美术馆馆长张望直播带领观众线上观展 “艺术云课堂”直播教授油画创作 画廊周北京2020将于5月22日开启 疫情下如何化危为机?这里或有答案 画廊周北京2020即将启幕。
无论是主办方798物业还
是每一家参展机构,都需要克服以往没有经历过的困难。
这是个需要彼此联动,化危机为转机的时刻。
画廊周北京2020即将启动艺术生态走向何方? 去年画廊周北京,798艺术区举行了“中国艺术高峰论坛”,今年此类活动只能转为线上进行。
可以预期的是,实际来到798的访客数量会减少很多。
不过,脱离了常规操作,也许更能激发出全新的创造力。
今年画廊周北京公共单元“塑|像”主题展览的策展人尤洋,在以往的策展经历中曾意识到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在“疫情”下都被扩大了,比如,现在的图像生产比20年前更快了,但展览呈现逻辑却与20年前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年轻一代的写作者、策展人更加注重文本阐释与学术研究,往往忽略对视觉的关注;当代艺术与外界的对接通道依然很窄,艺术与大众的互动显然不够等。
基于这些思考,此次由他策划的大型户外公共单元展览,会分为三个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梳理798艺术园区内既有的公共艺术作品;第二部分是委托创作性质的作品;第三部分是更多具有互动性质的作品。
近一半国际VIP嘉宾缺席但依然有展览作品被预订 往年,画廊周北京都会邀请来自全球各地300-400位 嘉宾参加VIP开幕晚宴。
今年疫情的直接影响是,最重要的一场VIP开幕晚宴不得不取消,接近往年一半人数的国际VIP无法到场。
因此,今年画廊周北京组委会重点向外地藏家、VIP嘉宾发出了邀请。
据画廊周北京总监王一妃介绍,目前只有不到100人的嘉宾团预计将会参加。
王一妃说:“今年的社交属性弱了一些,但我们看到展览的内容会更强一些。
” 去年画廊周北京开始筹备线上APP平台,在今年疫情之前刚开发完成了一期。
当前情形下,组委会紧急开发了二期的补充功能:针对VIP客户可以显示作品的价格,希望促成画廊的线上销售。
据王一妃了解,目前已有画廊的展览作品被全部预订。
疫情下启动的798物业 如何肩负行业的责任? 目前,798园区内已有中小画廊机构退出画廊周北京,而在更大范围内,拍卖无法启动,画廊不能展开营销,艺术家没有进项,一系列艺术品相关的展览运输、装裱服务等也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接下来的影响或许还将持续加深。
作为去年参观人群突破千万人次的798艺术区,此时的行为无疑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今年2月份,798物业宣布,将落实为园区内画廊减免2月份租金的扶持政策。
为了使今年所有参展机构能够顺利参加,主办方推出了许多配套支持性政策,成本投入并不比往年少。
北京画廊协会会长、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负责人夏季风认为,这些措施,无论是大到政府层面,还是具体到798物业,以及798艺术区在国内,甚至全球的影响力方面,都起到了正面积极的作用。
画廊周北京2020展览项目一半更新一半照旧 受疫情影响,许多机构原计划呈现的展览都不得不作 出调整。
尤其是许多有国外艺术家参加的展览。
从目前机构公布的展览计划来看,一个明显的变化 是:往年约三分之一的展览都是西方艺术家的面孔,今年 除了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第一空间带来一支由俄罗斯艺术家 组成的艺术组合全新亮相,以及偏锋画廊将推出其代理艺 术家约翰·麦克林去世一周年的个展之外,已经没有往年 西方艺术家展览“遍地开花”的场面。
草场地艺术区的画廊及参展机构此次集体受到了影 响,基本都退出了今年的画廊周北京。
除了这些被迫调整的展览计划,还有约一半机构的展 览是按照原计划执行,只是将展期作了调整。
面对疫情,有太多需要准备和调整的方方面面。
如 今,无论是艺术生产,还是市场销售,抑或推广营销,如 何把握线下、线上联动,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因素中展开 工作,将危机化为转机,这是画廊周北京主办方、每一家 参展机构、画廊,每一个参与个体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 题。
(来自雅昌网) 我小时候,腿上长黄水疮,父亲常用自行车带我
去找当地很有名的一位老先生治疗。
这位老先生姓常,是我父亲很要好的朋友。
说来有意思,他的形象很像晚年的齐白石,他戴着一副旁边垂着链子的老花镜,牙齿脱落,颧骨高凸,稀疏的须髯垂到胸前,说话幽幽的,一身的仙风道骨。
更有意思的是,他脸盆里的图案是齐白石画的虾,抄药方的本子里也印有齐白石的人物画。
有一次,我拿着那个本子看来看去,舍不得松手。
老先生看出了我的心思,他知道我喜欢画画,就从本子上撕下那页《松坪竹马图》送给了我。
回到家我便小心地贴到平时积攒资料的夹子里。
那时候学画,资料太少了,得到这样一幅画页,如获至宝。
在后来几十年的笔墨生涯里,长了几许行止见识,经了几番人生磨砺,秃笔多了,老砚薄了,齐白石这三个字,越发地往心里去。
我画室的书架上,摆着各种版本的齐白石的集子。
窗明几净,焚上支香,沏上壶茶,我便静静地坐在画案前翻看他的画集,和他默默地对话,这是我生活里最惬意的时光。
齐白石的不凡与高妙之处,是他把自己真正地融入了印里、书里、诗里、画里。
他有一颗灿灿的赤子之心,纯真而质朴。
他的乡愁,渗透在他的血液里,刻在他的骨子里。
他一生都在真诚而动情地诉说着对家乡那无尽无休的思念和眷恋。
每当我看到他那老笔纷披里写出的一棵白菜、一根萝卜、一盏残烛、一挂爆仗、一丝垂柳、一抹夕阳、一条游鱼、一只蜻蜓,就马上想到我的祖父、我的伯父、我的父母和生我养我的那个荒村,想到那清明的柳丝,夏夜的繁星,中秋的明月,冬日的大雪,想起宅前在秋风里泛着银光的荻苇塘,想起村后清澈见底的徒骇河,想起我们一家人与祖父相依为命的清欢岁月。
这些岁月里有欢乐也有泪水,有幸福的相聚也有悲怆的别离。
这些岁月是令人眷恋的,是值得回味的,这些经历里的许多美好瞬间像是刻在我的记忆里。
每当我兴之所至,这些瞬间便影片般一幕一幕如在眼前,使我胸中勃勃,下笔即可找到感觉。
那种心思,那种乡愁,种种笔墨似乎是从心里自然流淌出来的。
世界上真正的艺术都是往人心里去的,这样的艺术才能打动人,因为它和你的心灵是相通的。
它没有古今,没有新旧,无隔无碍,无雕无饰,它可以打破国界,穿越时空。
梵高的油画往人心里去,古琴家管平湖先生弹的《良宵吟》往人心里去,大足石刻、麦积山石刻和青州龙兴寺的佛造像也属此类艺术。
我曾在苏州一个专门收藏砖雕的朋友那里,看到一块砖雕精品,雕的是“王质烂柯”的故事,砖雕中的人物不足5厘米大,人物的举手投足,语言顾盼,情态俱足,呼之欲出。
我在这块小小的砖雕前足足待了半天,那里边有一种说不清的东西勾魂似的让人着迷,这种艺术与你心有灵犀,一下便直入你的灵府,让你怦然心动。
齐白石绘画里的人物、山水、花鸟似乎都蕴含了这样一种魅力。
世间天才型的艺术家,有的与寿命没有多少关系,像王希孟、任伯年、梵高等。
有的却与寿命有着太大的关系。
假如齐白石的寿命像任伯年那样促迫,如今恐怕很少有人提及齐白石这个名字了。
可以说齐白石的耄耋之寿,成就了齐白石。
但,齐白石也可能感知到他在艺术上潜在的空间,这种感知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有一种非凡的生命力使得他对这种巨大的空间具有了一种渴望和向往,就是这种向往唤起了老先生勃勃的生命力,使得他直到耄耋依然精力充沛,笔下生机勃勃。
此中的奥秘,未必如此,但,也未必不如此。
世间也不乏长寿的书画家,但晚年在艺术的追求上每况愈下,有高寿但艺术上却没有迈向新的高度。
齐白石却是大器晚成的典型。
他的艺术在老年之际越发的日新月异,神采焕发。
在这段金子般珍贵的时光里,他造型洗练,图式出奇,笔减意丰,他能在不足巴掌大的册页里依旧以那老辣而婀娜的笔法恣肆挥洒,那里面真是“一草一木栖神明”。
这种作品让人真正领略到了他手上的绝活。
一个画家,能把一管毛笔玩到这等火候,明眼人自能从中领悟出他在画案前花费了多少心思。
在这段时光里,他的人物画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他的人物画精品,构图大疏大密,出人意外,险中生妙,妙不可言。
炼形夸张传神,洗练精妙,这种“似与不似”的写形手段,鲜有人能与之相比,这才是中国人物画追求的高度。
齐白石的人物画是真正“写”出来的,他下笔老辣而有生机,变化多端,妙趣横生,似有神助。
他曾说“三日不作画,笔无狂态”,有了这种“狂态”,笔下才能生出许多妙来,这是可遇不可求的状态,这是功夫、胆量、才情的总和。
这种“狂态”是世间一般画师俗工一生也不可能梦见的状态。
他的题跋字字珠玑,往往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人生妙悟。
个中之趣令人玩味不尽,真正达到了古人所说的那种“妙在画外”的境界。
可以说写意人物画虽早在宋代就由梁楷开宗立派,但却在中国画坛上沉寂了700多年。
终于,到了这位“杏子坞老民”手里,突然弄起了一座高峰,让人仰之弥高,感叹不已,感叹之余,也令人深思。
如今,每当我出差去北京,必然要到荣宝斋转一圈。
特别在冬日里,温暖的阳光透过那老式的窗棂照进室内,荣宝斋窗明几净,温暖如春,呈现出这个百年老店特有的雅致和温馨,在陈设讲究的老店里到处都似乎可看到老先生的水印作品,恍似这个老店里到处都有这位“杏子坞老民”的气息。
让人觉着老先生依旧活着———他自在地坐在铁栅书屋里刻印、吟诗、挥毫,拿着长了毛的点心招待客人。
我有时竟想,假如造物主再给老先生延寿20年,说不定我就能去铁栅书屋见上这位老神仙,我的笔下也许会弄出一番别样的景象来。
也未可知! 李学明,1954年生于山东莘县。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出版国内统一刊号:CN37-0001邮发代号:23-1社址: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邮编:250014电话查询:(0531)82968989报价全月45.00元零售价:3.00元广告许可证:鲁工商广字第01001号广告部电话:85196701/6708昨日开机4:10印完6:50大众华泰印务公司(大众日报印刷厂)印刷

标签: #公众 #公众 #是怎么 #火了 #编辑器 #公众 #公众 #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