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公众号文章,远·见:公众号文章2022

公众 2
年3月30日 纷来沓至,大势所趋——IDC未来技术篇 战略发展部投研模块张晓跃 伴随中国新基建风起,数据中心不意外地成为市场的焦点,尽管近期行业热 度略有下降,但其仍是投资市场的“香饽饽”。
而且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外 资热钱的持续涌入、公募REITs的不断开拓,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能够穿越 经济周期的IDC资产仍将持续受市场追捧。
数据中心,顾名思义,与“数据”是紧密结合的,其技术属性不言而喻。
对其 技术趋势的前瞻性探索,有利于规避技术迭代带来的风险。
未来是“数字化”的世界,对数据及算力资源的索取必将向绿色低碳、灵活敏 捷、快速响应、成本优化等趋势发展。
于是,我们尝试去探索几项“似乎并不遥 远”的
IDC相关技术,也希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大家分享。

一、冷却技术——把“空调”装在机柜上?把服务器“泡”在液体里?还是将数 据中心置于海底? 随着单机柜功率提升,制冷系统末端将更贴近服务器,呈“机房级冷却→机 柜级冷却→服务器级冷却”的演变趋势,具体而言: 机房级冷却将遭遇瓶颈。
当前主流单机柜功率为
5~8kW,一般采用向机房 送冷风的方式冷却。
然而,随着算力及散热需求提升,空调风机电耗将大幅提升, 既难满足日益严苛的PUE(数据中心总能耗/IT设备能耗)要求,也将拉高运维成 本。
机柜级冷却在2-3年后有望大显身手。
2-3年后,主流单机柜功率有望达到 10~15kW。
将“小空调”(冷却管路+小风机)装在每架机柜上的机柜级冷却方 式,因其“空调”更贴近服务器,制冷效果更佳、单位运维成本相对更低,届时将
1 “大施拳脚”。

服务器级/芯片级冷却有望在5年后开始渗透,“液冷”时代届时或将开启。
5-10年后,越来越多机柜功率将超过30kW(如AI业务需使用更高功率GPU服务器)。
那时,“风冷”将“力有不逮”,而“液冷”将成为“不二之选”。
业界常谈及的浸没式液冷,属于服务器级/芯片级冷却,就是将服务器/芯片浸没在冷却液中,可使PUE降至1.1或更低。
但液冷的冷却液成本很高,且要改变服务器设计及运维方式,需全行业统一标准、全产业链共同配合方能实现规模化商用。
不过,由于届时真实需求的广泛存在,相信部分客户也会愿意支付“溢价”,此外,首批数据中心液冷行业标准于2022年4月1日起实施,这将进一步推动液冷的发展。
因此,我们认为当前仍处于市场导入期的液冷技术,预计在5~10年后将更加成熟并拥有更多“用武之地”。
接下来再从冷源的角度做以分析,显然若尽可能采用外界自然环境中的冷源制冷,是可以降低电耗和PUE的,这也必将成为一个趋势: 用冷风:间接蒸发制冷技术有望加快市场渗透。
自然环境中干燥的冷空气与水接触后,水会蒸发,使得空气温度更低,间接蒸发制冷技术便是将此室外侧的
2 低温空气作为冷源,对IDC机房室内侧的空气进行降温。
“东数西算”政策下,将有更多IDC在西北地区投用,恰好满足间接蒸发制冷技术的气候条件和应用场景。
预计该技术短期内便会有更广泛的应用。
用冷水:运维问题是海底数据中心商用的“拦路虎”。
海底数据中心指将IDC密闭舱置于海底并使海水流经封闭的管道为之降温,PUE虽可降至1.1,但处理故障需将IDC舱拉出海面,耗时长达8小时之久,距离商用较远,如微软2018年便进行了尝试,但后续商用进展非常有限。

二、边缘计算——“杂货铺”?“沃尔玛”?还是“沃尔玛+便利蜂”? 满足消费者“买东西”的店铺逐渐从“杂货铺”,走向“大商超/大卖场”,而如今又涌现出众多“连锁便利店”。
IDC也一样,正逐步走向集约化和规模化,未来在城市属地也可能会涌现靠近用户终端、满足低时延需求的小型“边缘数据中心”,最终形成“云+边+端”的“前店后厂”模式:远端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为边缘数据中心提供后台计算和存储支持;而边缘数据中心,则实现对终端需求的快速响应。
中短期内,IDC集约化、规模化之势不改。
与美国不同,中国IDC仍处于集
3 约化、规模化的初期阶段,发展“超大型数据中心”仍是中国IDC行业的主要趋势之
一。
从成本角度,集约化规模化可降低PUE及单机柜运维成本;从需求角度,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导致上云增多,云厂商的大规模需求需要更多大型数据中心。
边缘数据中心是必要的,但或许不是现在。
普通人一天互联网应用所产生数据量一般不超过1GB,而一辆自动驾驶汽车行驶1小时便可产生4TB数据,堪称“数据海啸”。
未来,随着5G和物联网、车联网等规模化落地,海量数据上云会造成“网络堵车”,无法满足车联网等海量数据的低时延需求。
而部署在本地的边缘数据中心则可很好地满足这类低时延需求。
但是,边缘技术当前面临两大核心问题:一是应用场景,需要车联网、VR/AR、远程医疗等应用广泛落地,即所谓“风起云涌,势不可挡;风平浪静,一如既往”;二是成本,边缘数据中心规模小、数量多、部署分散,若都配备完整的运维团队显然成本太高,而要做到标准化、产品化、智能化仍需假以时日。
因此,预计未来5-10年,发展边缘数据中心的时机可能才将成熟,而中短期或许可与CDN(内容分发网络)业务相结合,实现边缘网络节点的共用。

三、预制化IDC——“预制菜”不香嘛? IDC有时也需要“模块化设计、预制化生产、装配式安装”。
云服务商和互联网企业是数据中心的主要客户,他们有时需要数据中心能够快速交付,比如从选址到建成运营要求9个月内完成。
预制化技术便可应付这类场景。
与“搭积木”原理一样,可将“IDC积木”分成IT模块、制冷模块、供电模块、发电机模块进行设计和预生产,再将“积木”拼插安装,工期可缩短50%。
预制化技术改变招采模式。
采购时不再是项目型“招标采购”,而是常用“积木”定期备货即可。
未来,小型边缘数据中心的建设可能也更需要“预制化”。

四、锂电池储能技术——给IDC装一个大型“锂电池”如何?
4 IDC也可以有“大电池”。
储能系统可看作一个“大电池”,可充电和放电。
近年来,锂电池储能系统商用前景广阔。
那么,是否可以给IDC装配锂电池储能系统呢?其用途无外乎三类:一是与光伏发电相配合,平抑发电波动性;二是做替代UPS铅蓄电池;三是利用不同时段电价的峰谷价差套利。
在客户接纳的前提下,在部分地区采用储能进行峰谷电价差套利具有可行性。
电力支出约占IDC运维成本的60%,若在低电价时段给“大电池”充电、在高电价时段将“大电池”存储的电释放给IDC设备,将大幅降低电费支出。
经测算,当每度电的峰谷价差达到0.6元,储能系统便可达到盈亏平衡。
以广东省为例,工商业用电峰谷价差甚至超过1元/kWh,投资锂电池储能的IRR超15%,位于广东省的IDC利用锂电池储能进行套利将更“划算”。
注:广东以广州电价为例,福建以福州为例,北京以郊区为例,贵州为两部制用户峰谷价差数据来源:各省电力公司,远洋资本战略发展部整理 尽管上述技术的应用仍面临诸多困难,或尚需时日。
但是,完全有理由看好它们未来的应用:从客户的角度,可以满足其对高算力、低时延、快速交付等更高阶需求;从企业的角度,可以满足其对PUE管控、低成本高效率运营等多方位诉
5 求。
当前市场上那些已经占据行业一席之地、谋求长远发展的大型IDC企业,可 提前一步适时适量布局新技术。
因为,尽管其当前依靠的可能是规模和资源优势,但要赢得未来,技术将是关键。

6

标签: #公众 #公众 #程序 #后端 #菜单栏 #公众 #菜单栏 #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