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长要能,什么小程序游戏好玩

好玩 5
02学前周刊·管理主编:纪秀君编辑:赵彩侠设计:丁京红校对:张静电话:010—82296609邮箱:jybxqzy@QQ群:112447945 2020年3月15日星期日 管理方略 园 长 要 能﹃ 看丛小燕 见 ﹄课 程 应邀参加我区一所幼儿园面向全市的游戏观摩活动。
刚进园所大门,我就被门口一排海报吸引了,每幅海报都以“幼儿园要来客人了”为题,分别围绕“客人从哪里来”“我要和客人做朋友”“客人来了说什么”“我请客人吃什么”等内容,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表征。
这些内容之所以吸引我,并不在于海报制作得精美,而在于全部出自孩子之手。
签到处也按客人所在地区作了划分,用孩子们绘制的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物、特色美食等作为标识,直观形象。
时值晨间入园,每个孩子都热情主动地和客人打招呼,“老师您从哪里来”“老师您到我们班做客吧”……一切井井有条,活动的课程意味已初露端倪。
这次观摩让我感慨颇多,我想起了半年前在这里看到的另一次展示活动。
同样的幼儿园,同样的园长,同样的老师和孩子,但活动状态却不尽如人意:老师们小心翼翼,孩子们拘谨不自然,园长一副生怕被挑毛病的样子。
在随后的教研活动中,我抛出以下问题:是什么左右了孩子原本自主的游戏?变“你要来”为“欢迎你来”,园长要变的是什么?外来观摩,观摩的仅仅是游戏活动吗?无论是日常游戏还是观摩展示,我们应该珍视什么? 当时我并不知道这所园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没想到仅仅过了半年,就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实在让人惊喜。
惊喜之余,我也开始思考,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怎样才能拥有良好的课程领导力呢? 要有敏锐的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是园长课程领导力重要元素之
一。
课程意识是指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它蕴含着对课程理论的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课程推进的建设意识等。
作为课程第一责任人的园长,其课程意识直接影响课程质量。
对外观摩展示,从表面理解,对于园长,是管理的事情,对于教师,是教学的事情,对于孩子,是活动的事情。
三者看似互不相干,但如果把它看作一件幼儿园里每个人共同的事情,带着以儿童为本的儿童观、支持与发展儿童的教育观、自由自主的游戏观和深度学习的课程观,那么,这件事就从迎接观摩的活动变成“幼儿园要来客人了”的生成课程,就从被动活动变成了主动活动。
如果把这些活动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完整链条,就形成了“课程”。
那么,究竟是什么左右了孩 子们原本自主的游戏?不言而喻,是园所要展示好活动的“功利心”,而这对于孩子和教师却是干扰和束缚。
所以,对于园长来说,要有对儿童的敬畏之心,要有对游戏的尊重之心,要有教育者的定力和底气。
孩子的游戏状态自然、真实,这才是展示者和观摩者最期待看到的。
变“你要来”为“欢迎你来”,园长要变的是什么?当然是理念,理念变天地宽。
束缚园长、教师和孩子的枷锁一旦打开,大家的内驱力自然就增强了“,幼儿园要来客人了”这一生成课程就有了生命力。
幼儿园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就是生活,即幼儿园的所有活动都具有课程价值。
巧妙链接起园长、教师和幼儿三方对于“幼儿园要来客人了”这个情感交汇点和课程生成点的,恰恰是园长敏锐的课程意识。
这种敏锐的课程意识源于对幼儿的了解、对幼儿学习方式的尊重和对幼儿探究欲望的支持。
时刻葆有游戏精神 游戏精神是一个人自主地创造和愉悦地体验生命的能力、生存的价值和生活幸福的积极精神。
它表现为自由与自主、愉悦与参与、体验与探索、平等与包容、开放与创造的精神。
案例中的园长,是一名从小学转岗到幼儿园刚一年的新园长。
从专业基础来说,她未必深厚扎实,但事实证明,如果园长有童趣、爱孩子,同时又能带着老师一起支持孩子游戏,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更有意义。
比如,当孩子们提出“为园长设计接待客人的新衣服”时,园长积极配合孩子们的“工作”:测量“三围”、制作发卡、讨论哪种花色的布料更好看……孩子们在园长的鼓励下、在教师的支持下,通过小组合作,利用户外活动、区域游戏等时间,一项项完成了他们认为要迎接客人的最重要的事。
如果没有园长的游戏精神做支撑,这些活动或许就是另一种状态了。
这也不禁让我想起了南京鹤琴幼儿园张俊园长带领老师们在开学第一天的升旗仪式上,身穿毛绒玩偶服装,变身“青蛙王子”讲话的故事。
孩子们在惊喜中消除了入园和升班的焦虑。
在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园的一日活动都是课程,幼儿园里的老师懂得为幼儿的游戏创设支持性条件,幼儿园处处充满游戏的趣味,散发着宽松、自由、和谐与创造的气息。
正如周桂勋教授所说,游戏课程化要求幼儿园教师能够理解游戏和生活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和教育意义,同时要求他们能够理解、观察、记录、分析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的表现,看到并看懂这些活动蕴含的教育契机。
葆有游戏精神的幼儿园园长,才能时刻抓住宝贵的活动契机,让孩子们在自由、自主、自发的游戏情境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站在儿童立场思考问题 从常规理解,上述案例中的观摩活动,本来应该是园所与外来成员的一次互动,幼儿只需要按正常节奏活动即可,至少在接待环节,他们不太需要亲身参与。
但事实上,园长没有这么做,观摩的所有环节,幼儿都参与其中、深度卷入。
我不禁又陷入了思考:无论是日常游戏还是观摩展示,我们应该珍视什么?当然要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珍视游戏的宝贵价值,珍视儿童在游戏中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的《小孩不小歌》这样说:“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这首诗歌充分体现了相信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的教育思想,这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当遵循的原则。
只有当园长及所有教师,不再把孩子仅仅当成展示活动的一环,而是把他们完完全全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所有的活动流程与决策,幼儿才能真正成为幼儿园的主人,其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被尊重。
当然,这需要园长真正具备儿童视角。
园长及所有教师要既理性,又灵活,在幼儿园的任何活动的任何环节,都不能有意或无意地把幼儿排斥在外,而是要优先考虑如何让幼儿参与其中。
管理者只有在日常活动中,时刻坚持心中有儿童,眼中有课程,脑中想游戏,幼儿园的课程才能真正发展儿童、成就儿童。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教育和体育局) 名园长专栏 美的环境孕育会审美的儿童 吴丽珍 有这样一所被花花草草包围的幼儿园。
园长、教师、孩子、家长都对幼儿园的植物做了精心设计和培育。
院子里不仅有梅兰竹菊、银杏林,还有荷花池。
所有墙角均长着各种植物,有散尾葵、鹅掌柴、龟背竹,还有许多野草。
园里随处摆放着孩子们的写生板、画架,装果子的小篮小筐。
就连顶楼也被开发出一片多肉天地。
一楼每个班级都有一块入户小花园,低矮的栅栏,园里植物长势喜人…… 期末的一场主题装扮秀中,孩子们将自己打扮成各种植物种子、花朵、果实,演绎了“拇指上的多肉宝宝”“我班门前的荷花池”“蒲公英”等。
大自然的美,被孩子们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所让人印象深刻的幼儿园引人思考:幼儿园的环境究竟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影响? 幼儿时刻在受环境的熏陶 环境是幼儿生活和受教育的场所,它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和情感。
儿童与环境的关系异于成人与环境的关系。
成人欣赏环境可以记住它、回想它,而儿童对环境有一种神秘的吸收力。
凡是在周遭环境中看到的、听到的,都将化为他们心灵的一部分。
陈鹤琴说:“爱美是儿童的天性,当儿童跑到一个优美的环境里面,看看四周是苍翠的树木、鲜艳的花朵,还有各种有趣的小动物,眼前是一幅美丽的画面,试想他会不会发生一种美感和愉快的体验?”因此,环境是最好的审美教育载体,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在园有机会感受到各种美的事物、美的景象,鼓励孩子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和素材,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模仿或创作。
幼儿园的美包含多种因素 幼儿园是需要美的,但这种美不单是视觉上的漂亮、好看,更是适合孩子、吸引孩子,让孩子在其中获得美的感受、美的体验,甚至是创造美的能力。
一所美的幼儿园包含多种元素。
美的幼儿园,首先要有自然元素。
“最美的幼儿园就是走进去像大自然
样,里面有很多花草树木,它们一年四季 吴丽珍福建省名园长,特级教师,福建省幼教学科带头人,现任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二幼儿园园长。
曾获“第四届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荣誉称号,参与研究的课题曾荣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有明显的变化。
”“最美的幼儿园有很多花摆成的迷宫,看看小朋友能不能从花迷宫里走出来,还要有很多小蝌蚪,可以让小朋友去捞。
”“最美的幼儿园有大大的操场、绿绿的草地。
”…… 在询问孩子最美的幼儿园是什么样子时,无一例外,他们都提到了“自然”。
孩子是热爱自然的,他们天生对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同情和共鸣。
无论是花草带来的愉悦、虫鸟带来的惊奇,还是流水引发的想象,都会给孩子带来精神世界的充实。
因此,幼儿园应当给予孩子在丰富的自然环境中活动的机会。
其次,美的幼儿园整体上要协调。
环境是否美观,很大因素在于整体的协调感,比如色彩柔和、物品摆放有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幼儿园的墙壁,它通常是展览的背景幕布。
活动室的墙面多人使用,有老师、保育员、孩子,因此墙面堆积着各种物品。
当墙上内容太多,就会给人造成视觉轰炸的感觉。
蒙台梭利认为,真正的美建立在简洁的基础上,孩子活动的环境在视觉上要协调、生动、美观、大方,但又不显得过分刺激和凌乱。
环境应该显得平和而有滋养力,使孩子乐在其中。
同时,幼儿园的色彩也要协调。
比如,作为展示幼儿作品的墙面或底衬一般采用中性色或冷色调,因为孩子的作品会比较大胆地使用鲜艳色彩。
另外,在一个活动室空间内,颜色不能超过三种,并且要有一个主色调做统领。
装修时,活动室墙面、家具和地板尽量使用中性色或浅色。
再其次,幼儿园的美是一种灵动的状态。
孩子是好奇的、好动的、好新鲜 的,环境中的美也要有吸引、刺激孩子的地方。
这些有赖于我们精心设计,比如,巧妙地在某处做些分隔、连接,形成小洞、小场所,让孩子有享受独处的空间。
比如,某幼儿园根据孩子们的建议,在二楼走廊上找个点,设置了一个弯弯曲曲的滑梯,出口连接到一楼操场,这对孩子来说就十分有趣。
另外,静态的物种也可以活跃起来。
比如操场上的大树,就可以成为孩子很好的游戏伙伴,类似攀爬、采摘类的游戏都可以开展。
这样,树就“动”起来了。
园所环境与幼儿需求仍有距离 幼儿园环境的美感很重要,然而在实践中,我们看到,一些幼儿园,包括建筑外观设计、内部装修、空间布局等,离孩子的需要仍有差距。
首先,缺乏对园所文化环境的整体思考。
一些园所对自身文化定位不清,幼儿园缺乏一种价值观的引领,环境就缺少“主心骨”。
比如在一所幼儿园,我们看到环境文化的整体设计看似丰富多彩,但深入了解后,就发现与孩子的发展是“两张皮”的。
这样的幼儿园环境缺少内涵,当然也没有美感。
其次,环境创设缺乏儿童本位。
一些幼儿园里,我们发现环境创设往往是成人在唱主角。
比如教师包办所有的环境创设,精美的装饰、精致的手工,然而成人的审美与视角,以及成人代劳往往限制或剥夺了孩子感受美、创造美的机会。
与此同时,一些幼儿园环境人工因素占比太大,比如所有地方都铺上了塑胶或者地板,没有一片草地,没有一个山坡,甚至没有小水池。
孩子热爱自 然的天性很难得到释放。
再其次,缺乏美学素养和艺术表现 能力。
比如幼儿园色彩搭配无序、花哨,教师错误地认为颜色越多越美,颜色越鲜艳孩子越喜爱。
如幼儿园建筑外墙喜欢用红黄蓝绿大面积粉刷,或者室内某一面墙上色彩过多,不但不美,而且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给幼儿自己创设环境的机会 孩子是幼儿园的小主人,园所的环境设计,首先要充分倾听孩子、了解孩子,并且充分地信任孩子,把空间适度留白,让孩子自己进行环境的美感打造。
比如,我们幼儿园一楼大厅的环境创设,以往通常由教师做总体设计,然后去各班级收集相关主题作品进行布置。
但去年秋天,教师尝试把这块“黄金宝地”留给大
(1)班孩子。
一听到这个任务,孩子们都有些惊讶,但很快就由惊讶变为惊喜。
教师先组织大家讨论要展现什么主题内容,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秋游去看过的菊花展,教师同意了孩子们的想法,接着讨论“怎么展出菊花”。
有的孩子说要有假山,那里菊花品种最多,最漂亮。
还有的孩子提出要有摆花的层架,菊花应高低错落摆放才好…… 教师又提出了难题:“幼儿园里没有那么多菊花可以展出怎么办?”孩子们纷纷出主意:可以去买,可以去借,可以自己画,可以动手做……接着孩子们开始菊花写生、观看菊花的视频、制作菊花。
因为任务在身,大
(1)班的孩子还迁移玩游戏的经验,进行小组分工并分配任务。
有的做假山,有的画设计图,有的画水墨菊花,有的手工制作菊花。
最后,他们用了三天就把“我们的菊展”布置起来了,丰富美观的内容,让教师眼前一亮,这一环境创设也成了幼儿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因此,在园所环境设计上,一定要避免园长“一言堂”,或以园长自身的审美好恶统领一切。
与此同时,教师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品位与美学素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日常活动中,把美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
你们去一线,孩子我们管 日前,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吕山乡中心幼儿园的 老师陪抗疫一线医护人员袁月红的孩子邵若萁一起玩 益智游戏。
幼儿园为若萁“私人定制”每日活动,周 一至周五每天安排一位老师,轮流上门和孩子一起讲 故事、做游戏、做手工、锻炼等,让孩子感受到即使 妈妈不在,也有人关心自己。
据悉,长兴县教育局为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子女
对一配备教师志愿者,通过线上和线下等方式提供亲 情陪护、心理咨询等,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助力他 们全身心投入抗疫斗争。
许斌华
摄 园长点评 搭建活动丰富孩子精神世界 杨招娣 彩虹城建构区里,乐乐看见欢欢走来,招呼道:“我们一起来搭吧。
”于是两个人开始忙乎,他们有商有量,一会儿说搭出指挥塔,一会儿又说搭出什么,时而兴高采烈,时而低头思考。
整整40分钟,乐乐和欢欢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搭建工作中。
教师很好奇:“哎,你们在搭什么呀?”“跨海大桥。
”“怎么想到搭跨海大桥了?”乐乐说:“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跨海大桥了。
”“噢,这样啊!搭桥过程中有好玩的事吗?”“我们搭了3个指挥塔,最高的是飞机指挥塔,中间是火车指挥塔,最低的是轮船指挥塔。
”“真有趣!你们搭好了吗?”“没有,跨海大桥远处还有很多房子……”说完,他们立了块“未完工”的招牌就收拾多余积木回活动室了。
点评:幼儿在活动时往往是无意识的,说了做了就过了。
我们需要去识别教育的意义,在价值点上和幼儿一起去聊。
把幼儿下意识做的事,通过说不断丰满、完善。
幼儿说的过程就是赋予它意义的过程,也是在创造、在联结。
幼儿搭跨海大桥背后的意图是什么?有什么意义?我需要从这些地方把空间撑开,让故事拥有更多可能。
第二天彩虹城时间,教师先让孩子们说说是否喜欢跨海大桥,如果喜欢,喜欢它什么。
孩子们都说喜欢,有的说喜欢长长的大桥,有的说喜欢炮台,有的说 喜欢指挥塔……教师又问:“在搭建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欢欢马上说:“这个地方太小了,刚才弟弟妹妹撞到我们的积木了。
”“飞机场搭不下了。
”“没有开火车的地方。
”……“怎么解决呢?”孩子们提议换个大的地方,这样可以搭更多东西,也不会被撞到了。
说干就干,乐乐提议一起去幼儿园里找个更大的场地。
这时很多孩子都加入到大桥建构组来了。
从三楼走廊到一楼操场,幼儿园的角角落落他们都走了个遍。
最后定下三个地方可选:山坡脚下、三楼彩虹桥、大操场。
然后全组投票决定在山坡脚下搭,理由如下:大操场每天要做操,而跨海大桥要搭很多天;三楼彩虹桥有斜坡,搭起来有困难;山坡脚下,可以边晒太阳边搭。
可是建构材料在三楼,怎样搬到一楼呢?孩子们又七嘴八舌地开始讨论运输,然后各显身手,有的抱着积木从三楼跑到一楼,有的整筐乘着电梯到一楼,还有的孩子从三楼吊下一只篮子…… 点评:除了建构区,我们还可以把跨海大桥建在哪里?材料怎么运?教师发现孩子们想要搭建更多,看到还有很多故事可发展,于是和他们一起去探寻方向,从而把这些故事引发出来。
随着加入的队员越来越多,孩子们很快就搭好了最长的大桥,从路的一头一直延伸到另一头。
大桥旁边还有什么 呢?孩子们三三两两,一边协商一边动手搭建。
一组:我们要搭一个停车场,里面有加油站,薯片桶做加油器,奶粉罐当汽车。
二组:最长大桥很长,司机要休息,还缺一个酒店,还要造餐厅。
酒店里还应该有健身馆、游泳池。
三组:搭很多小房子,可以住“小人”。
小房子的外面有沙滩,游泳累了就可以在这里躺一会儿,看看烟花。
……搭建主题一直在源源不断地生成,教师会问他们:你们在搭什么?有什么用?在最长大桥旁边还有什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点评:孩子们搭得好不好,只是一方面,我们更应该关注他们建构的过程,聆听发生了什么,聆听他们在讲述什么故事。
从视觉上看,我并不认为他们搭得好、搭得美观,但听了孩子们的故事后,就会觉得很精彩。
只有走近了,我们才能看到孩子们的样貌,建构也才能真正活起来。
建构不是形的建构,而是意义的建构。
搭建一直持续,有时多了只小狗,有时多了条美人鱼,有时多了根羽毛,建构区里每天都在发生很多有意思的事。
当建构进行到第四周时,要下雨了,最长大桥怎么办?当然不能被动地等待下雨, 然后被风吹了、被破坏了。
所以,大家一致决定拆桥。
在拆桥之前,老师打算和孩子们聊聊:怎样把最长大桥留下来?孩子们说拍照纪念;换个地方重新搭一次;画下来;发朋友圈;请好朋友一起来看……老师又问:你想为这座大桥做点什么?给它取个什么名字?最长大桥要拆掉了,你心情怎么样?可以搞什么活动和它说再见? 当孩子们充分表达他们的可惜、不舍、伤心后……大家终于和最长大桥告别了,把所有的材料又送回建构区。
点评: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要和很多美好的东西说再见,然后去创造新的世界。
和最长大桥一起走过的日子,孩子们已经和它建立了有意义的联结,对他们来说,大桥是有生命的。
大桥要拆了,孩子们失望、伤心,因为大桥已经变成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需要让孩子们把记忆留存起来,让他们表达出来,然后开启一个新的世界。
教师和孩子们共生长的过程,是在具体情境和场景中展开的,是现场式的,它源于孩子又影响孩子。
美好的外形,不是建构真正的目的,完善富有生命意义的精神世界才是目的。
建构是让孩子们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让孩子们赋予自己的世界更多意义的过程。
(作者系浙江省诸暨市行知幼教集团园长)

标签: #什么用 #什么用 #有什么 #公众 #靠什么 #公众 #叫什么 #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