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请不要理我,如何保存微信公众号文章

公众 3
文化 ■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公司协办名誉主编:袁仁国 2015年3月27日星期五Tel(押010)62580723E-mail押dushu@
9 在动物保护组织、专家眼里,野生动物的“可爱”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误解,而爱的“泛滥”,更可能会好心办坏事。
爱我,请不要理我 姻本报记者胡珉琦 今年年初,湖南卫视开播的一档动物真人秀节目《奇妙的朋友》在动物保护领域引发了强烈质疑。
微博网友、国内多家环保组织,公开呼吁抵制该节目。
而近日,世界动物园和水族馆联合会(WAZA)、国际灵长类学会(IPS)、联合国类人猿生存合作组织(GRASP)也公开谴责这档节目。
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透过这场愈演愈烈的争论变得“紧张”起来。
宣传动物保护错了吗? 《奇妙的朋友》是湖南卫视2015年第一季度主打的真人秀节目,节目组邀请了6位演艺明星进入野生动物园担任“实习饲养员”,讲述人与动物相处的故事。
这样一档“新鲜”的节目,迅速占据了同时段收视第一的位置。
但很快,《奇妙的朋友》“6宗罪”“7宗罪”等字眼相继出现在网络上。
同时,越来越多的环保组织加入到对节目的声讨队伍中。
他们主要认为该节目让明星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违反国家林业局的禁令,此外,让野生动物穿衣服等将动物人格化的叙事方式违背野生动物福利。
就在3月3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当天,《奇妙的朋友》节目官微发表了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与恢复研发中心主任胡慧建的文章作为回应。
文章指出“:一个节目,能影响多少人共同来爱护动物,这个能量是非常强大的。
《奇妙的朋友》是一个非常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节目。
” 宣传人与动物友好相处,难道错了吗? “可爱”是一种误解 在节目中,明星也如普通人一样,见到熊猫、树袋熊、小黑猩猩这些被公认的“萌”物时,顿时“心都化了”。
但在动物保护组织、专家眼里,野生动物的“可爱”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误解,而爱的“泛 滥”,更可能会好心办坏事。
在《奇妙的朋友》给出的专家文章中提到, “现在动物园饲养的动物大多属于子二代,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只有子二代及之后的动物才可以被正当利用,子二代及之后的动物已基本摆脱野生动物的概念”。
对此,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科普专家郭耕并不赞同。
他认为,动物园里的野生动物本质上依然是“野生动物”,它们只是被关了 “禁闭”,在人类的恩威之下,被迫屈从。
而家畜、宠物等真正的驯化动物是完全依赖于人的,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
在节目中,明星经过训练,很快能与海豚一起为观众表演,海豚“亲人”的个性仿佛是再肯定不过的了。
但事实上,看过纪录片《海豚湾》的人恐怕不陌生,大批的海豚家族被驱赶到一个浅水湾后用渔网拦截起来,然后由水族馆的人员去挑选。
“它们为了与人‘亲近’,是付出了昂贵的生命的代价的。
”郭耕说。
如今,科学家越来越担心,海豚与人类形成了一种模式:第一批冲上浅海的海豚会被当地人收养起来,成为度假者眼中的风景;越来越多的海豚从更远、更深的海洋接踵而至,其中一些海豚难免会遇上那些以“曾与海豚共泳”为荣者;以后海豚就变成为人所用,越来越习惯于被人喂养呵护,甚至会变得主动来寻求人类的庇护。
在野生状态下,海豚一样具有攻击性,例如,宽吻海豚通常会以群居方式生活,它们牙口锋利、尾鳍有力,天生会在群体肉搏战中撕咬或重击对手。
远不是人们能亲近、抚摸的对象。
而水族馆里的“乖孩子”海豚,常常处在紧张、敏感的状态之下,它们卖力表演不过是为了求得“生存”。
节目中,明星们偶尔也见识到了那些“萌”物会抓挠、会咬人的一面,还惊讶不已。
有人甚至为自己真诚的付出,却得不到它们的理解,而感到 “伤心”。
人类很享受那种被需要、被依赖的感觉。
他 在《奇妙的朋友》节目中,明星“实习饲养员”与动物近距离接触。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们付出情感,同样希望得到野生动物在情感上的回馈。
然而,这种付出,并不是野生动物想要的。
距离产生美 郭耕说,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动物自由时,切莫帮倒忙;动物有难时,及时帮一把”。
在他看来,人类对野生动物爱的方式,就是最大程度地不去打扰。
他并不否认动物园存在的价值,但不赞成利用动物园中的资源,用这样的呈现方式告诉人们要保护它们。
因为节目的本质仍然是“娱乐”大众,并在不自觉地迎合观众的一些错误认知。
这么做的后果,很可能违背节目的初衷。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蒋劲松解释,“这会助长目前在中国本已非常严重的野生动物宠物化倾向。
会鼓励无良商人在野外捕捉野生动物,在国际上大肆购买野生动物,刺激非法捕捉、交易野生动物的黑色产业链,让本来就非常艰难的野生动物保护雪上加霜”。
上世纪80年代,台湾地区一档颇受欢迎的节目找来一只红毛猩猩幼儿当嘉宾,引发当地猩猩热,大量猩猩被走私到台湾卖作宠物。
所以,一档科学的动保节目,不是用动物人格化的方式唤起人们对它们的怜爱。
人类正在失去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观,郭耕认为, 这种价值观要求人类践行的,是对野生动物异质性的尊重,是与其保持足够的距离。
事实上,距离并不会阻碍人类欣赏它们、了解它们。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加入到观鸟的队伍中。
在不打扰的前提下,在自然状态下观察野生鸟类的形态、鸣叫,并据此辨认鸟的种类,观察鸟类的取食、栖息、繁殖、迁徙等行为,了解鸟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以及一定区域内鸟类种群的动态变化等。
这种建立在科学知识体系和现代环境保护理念之上,又能满足人们探索和审美的心理需求,才是真正值得推广的活动。
郭耕说,假设可以开发一档与之相关的节目,没有人工背景,让人融入到野生动物栖息的环境中,而不是把他们强拉到节目镜头前。
最大程度地呈现它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既普及了博物学知识,又能让人感受到它们的丰富与珍贵。
被忽视的科普纪录片 其实,说到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节目,BBC、国家地理频道等机构每年都拍摄大量优质的纪录片。
蒋劲松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客观纪录是动保领域最为推崇的一种科普节目形式。
无论从投入制作、科学的解读到画面的呈现,都大大优于当下这类真人秀。
就在《奇妙的朋友》播出之时,国内一家纪录片频道连续两周播出了一部纪实片《野生动物保姆》,节目呈现了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奥地利、澳大利亚的野生动物救助志愿者的生活。
他们为海牛清除皮肤上的水藻,在海滩上抢救龟卵,哺育失去母亲的小浣熊,给小长颈鹿断奶,照料与母亲走失的小海豹……他们养育年幼的生命,教会它们与同伴和平相处,但同时,他们深知自己的使命并不是陪伴,决不能过分亲近,而是最终将它们放归自然。
去年,姚明前往非洲拍摄了一部名为《野性的终结》的纪录片。
在非洲,每年有3.3万头大象因为它们的长牙而被杀死,而近40年来有将近95%的野生犀牛被滥捕滥杀。
纪录片讲述的正是这些动物被不断猎杀的后果,并告诉人们那一个个残忍的事实。
同样是在2014年,国内大荧幕上还公映了一部十分有爱的纪录片电影《狂野非洲3D》,由“狮语者”动物行为学家凯文·理查德森和从小与大象一起长大的玛拉·道格拉斯·汉密尔顿带着摄像机以旅行的方式从非洲南部一路向北,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与狮子、猎豹、美洲豹、黑犀牛和大象们近距离亲密接触。
然而,恰恰是这样一些既科学又具有观赏价值的节目,却并没有被大众所熟知,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小众“艺术”。
给野生动物真正的爱与尊重 姻本报见习记者张晴丹 3月21日,拯救表演动物项目组织在北京举办座谈会,亚洲善待动物组织、北京爱它动物保护公益基金会和北京市启明幼儿园等相关专家参加了此次活动,共同呼吁停播湖南卫视《奇妙的朋友》节目,让更多的人关注动物福利,拒绝动物表演。
与会者认为,爱护野生动物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动物留在自然栖息地,不要去骚扰他们甚至是逼迫他们表演。
在家观看有关动物的纪录片,能够学到更多珍贵的知识,同时也是对动物真正的尊重。
刘慧莉(拯救表演动物项目负责人):这类节目在如此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平台播出,会给公众产生严重的错误导向,即野生动物可以宠物化,这种价值观一旦建立起来,会导致野外盗猎、非法买卖加剧。
现在,私人非法养宠不稀奇,甚至是种类繁多。
最近山东平度一头老虎的坠楼身亡,竟引出了3位人大代 表饲养8只老虎的事例,而处罚又极轻。
这样的法律环境让人工饲养野生动物的违法风险并不高,遭殃的是动物。
HailyChang(亚洲善待动物组织特别项目专员): 无论是否是圈养,野生动物都不该被迫与人类进行互动或表演。
观众在电视上开心地看动物几分钟的表演,却不知道荧幕背后动物被迫接受“训练”时所要承受的长期痛苦。
法律约束和公众自发性拒绝观看表演可以有效避免这类事件发生,近日,美国知名的玲玲马戏团公布消息称即将让所有马戏团里的大象退休,原因是美国越来越多的城市立法禁止动物马戏团表演;此外,美国海洋世界的CEO去年在股票大跌50%后下台,原因就是越来越多的大众了解到把虎鲸囚禁在狭小的水缸里、逼迫他们表演,是多么残酷的一件事情。
张小海(北京爱它动物保护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 我们不应该利用野生动物来唤起人们对动物的爱。
把动物当成一种资源来利用,那动物跟石头没有区别,这种利用没有考虑动物的感受,没有考虑到传递的所谓的爱是否为真爱。
当我们不了解动物时,我建议宁愿慎重一点,也不要推测为“没问题”,收住我们的手,不要去影响它们。
朱葵花(北京市启明幼儿园园长):这档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中,绝大多数是小朋友,我作为从事幼教几十年的教育工作者,很担忧。
孩子们的学习以模仿为主,他们还没有能力判断事物的对与错,节目中频频出现与动物亲密接触的画面,会误导孩子们以为和动物亲密接触没有危险。
作为电视媒体,更重要的是社会责任,在娱乐的同时不要忘记向孩子们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
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动物、面对孩子、面对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时装设计师郭培,鞍马王子邢傲伟,北京电视台主持人、制片人田歌,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陈铎、徐俐、刘芳菲,先锋大提琴演奏家宋昭,青年钢琴家张佳佳,朗诵艺术家徐涛,演员赵立新,舞蹈家王亚彬……3月21日,这些原本活跃在不同领域中的人,却因诗歌走到了一起。
这一天,既是世界诗歌日,也是春分日。
傍晚,在北京东方剧院,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童声合唱响起,“为你读诗———中国首届世界诗歌日音乐会”的大幕也缓缓拉开。
从中国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到中国现当代诗人顾城的《门前》、戴望舒的《偶成》、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再到葡萄牙诗人安德雷森的《愿没有一颗星星》、费尔南多·佩索阿的《你不快乐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智利诗人聂鲁达的《我在这里爱你》,舞台上的读诗人伴着音乐与舞蹈,或慷慨激昂,或婉转低诉,把观众带入到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当天,还有加拿大、波兰、丹麦、哥伦比亚和马耳他等五个国家的驻华大使来到现场,与五位现场听众共同用母语和中文分享了本国诗人笔下的著名诗篇。
“诗歌的历史跟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它的表达形式也和人类的肤色一样多元。
不管是传统书写的诗句,还是口耳相传的诗谣,诗歌都是 春日当有诗 姻本报记者张文静 徐涛 五国驻华大使与观众共同读诗。
“为你读诗”供图 人与人之间一种亲密的表达方式。
它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信仰着他们共同坚守的人类命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写给本次音乐会的英文信中说道,“因此,诗歌也是和平最质朴的表达—————求同存异。
每一首诗歌都是独特的,但也都象征着人类的普 世经验和诉求;它跨越了时间、空间和地域文化,时刻提醒着我们人类是一个大家庭。
这便是世界诗歌日的意义,也是中国首届世界诗歌日音乐会的意义所在。
” 此次诗歌日音乐会由微信公众号“为你读诗”团队举办。
2013年6月1日,由20位各行业 人士联合发起的“为你读诗”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每晚10点准时为听众推送至少一位嘉宾朗读的诗歌。
从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读叶芝的《当你老了》,到演员陈建斌读曹操的《短歌行》,再到歌手李健读雨果的《当一切入睡》“,为你读诗”已经伴随听众走过了600多个夜晚。
如今,“为你读诗”不仅会推送名人读诗,也会播放普通观众发来的诗歌朗诵。
提起参与创办“为你读诗”的初衷,该微信公众号联合发起人、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主任彭雪峰坦言,诗歌是自己发自内心的爱好,“在我们日常的忙忙碌碌当中,还是应该给自己留一点闲暇和个人空间,让我们的内心回到诗情画意中去,让我们的心能够静下来,节奏能够慢下来,让我们每天都伴着诗意入睡”。
“诗歌和青春有关,和爱有关,和美有关。
”联合发起人、时尚传媒集团总裁刘江说道,“每个人心里都有诗,你不要忘记它,不要丢弃它,你可以找到它。
” 在当天的诗歌日音乐会现场,“为你读诗”创始人潘杰客还透露,“为你读诗”首部有声诗歌图书将于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与读者见面,该书收录了包括李彦宏、北岛、汪涵、朱亚文、陈建斌、星云大师、白岩松、王刚、尚雯婕、朱哲琴、乔榛、陈铎、夏雨等在内的60位嘉宾的读诗作品。
艺术速递 歌剧 《玫瑰骑士》 时间:2015.4.9~2015.4.12地点:国家大剧院歌剧院 歌剧《玫瑰骑士》是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最负盛名的作品之
一,于1909年创作。
歌剧的文学脚本由奥地利作家、诗人霍夫曼施塔尔特意创作。
1911年1月26日,该歌剧在德国德累斯顿宫廷剧院首演。
这场三幕歌剧以18世纪维也纳的贵族社会为故事背景,以奢华、庸俗的生活为情节,讲述了一场情人和婚姻交错的爱情故事。
在剧中,公爵夫人趁公爵出外打猎不在家的夜里,与年轻贵族奥克塔维安偷偷幽会。
清晨,公爵夫人的表兄突然到来。
为了遮掩丑事,公爵夫人把情人奥克塔维安推进邻房换装,化装成一个娇美的侍女。
没想到,不明真相的男爵竟然请奥克塔维安作为代表自己向富豪之女苏菲赠送表达爱情的银玫瑰的骑士。
无奈,奥克塔维安只有从命,向苏菲转达了奥克斯男爵的求婚。
不想造化弄人,苏菲在接受玫瑰的瞬间竟对奥克塔维安一见钟情…… 歌剧将当时的浪漫主义与怀旧气氛结合得天衣无缝,剧中三位主角的爱情细腻而又真实。
整部歌剧以精致美妙的手法营造出维也纳圆舞曲的气氛感与色彩感,成为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话剧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时间:2015.3.31~2015.4.5地点:北京保利剧院 作家辛夷坞的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销售量超过300万册。
2013年,根据该小说改编、赵薇执导的同名电影上映,更是引发了巨大反响,收获了超过7亿元票房。
如今,这本畅销小说也被搬上了话剧舞台。
话剧版《致青春》由国大创艺剧团与中国煤矿文工团联手打造,讲述了一个单身白领丽人郑微在工作中碰见大学时代的恋人陈孝正后开始回忆校园生活的故事。
那时的郑微与陈孝正因为一次次误会而针锋相对,却也在一次次围追堵截中逐渐靠近,欢喜冤家终成甜蜜恋人。
转眼要大学毕业,他们却又不得不面临爱情与现实的抉择…… 不同于小说和电影,话剧版《致青春》需要在一个立体空间内呈现出不同的时空变化。
试图表现出同样一群人的变与不变,是此次话剧创作在技术和表演上的一次全新尝试。
不论是学校电话亭中的偶然邂逅、寝室中肆无忌惮的秘密谈话,还是食堂中的争吵冲突……在全程由钢琴现场伴奏的舞台上,一幕幕关于青春的场景行云流水般呈现在观众眼前。
另外,与电影相比,话剧版《致青春》还从小说中挖掘出了不少新剧情,希望能给观众带来惊喜。
儿童剧 《小飞侠彼得·潘》 时间:2015.4.4~2015.4.12地点:中国儿童剧场 童话《小飞侠彼得·潘》是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詹姆斯·巴里最为著名的剧作,讲述了永远不会长大的彼得·潘与永远不想长大的小女孩温迪在“梦幻岛”上和小伙伴们一起收获友谊,并与海盗船长虎克斗智斗勇的奇幻故事。
此后,彼得·潘这一形象相继被搬上戏剧舞台和好莱坞银幕,成为世界儿童故事的经典之
一。
此次上演的儿童剧《小飞侠彼得·潘》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集结多位实力“剧匠”共同打造。
参演该剧的演员均选自剧院一线创作团队,包括邓晓光、郭斌、韩文亮等。
同时,该剧还会聚了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一线的舞美创作人员。
造型设计由服装设计师、国家一级舞台美术设计文戈担任。
舞美设计则由曾经打造了《天才小精灵》《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等作品的申奥挑起大梁。
该剧还将使用多媒体手段打造出奇幻曼妙的舞台。
该剧导演、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廖向红表示,《小飞侠彼得·潘》的人物个个身怀绝技,如何能在舞台上实现人物“飞起来”的能力,变成了最大挑战。
她相信,在团队努力下能让演员们“挣脱地心引力”。
音乐会 德国乌尔姆麻雀童声合唱团音乐会 时间:2015.4.10地点: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 许多看过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人,都被影片中那天籁般的童声合唱所感动。
近期,德国乌尔姆麻雀童声合唱团的演出将为人们提供一个现场感受童声合唱魅力的机会。
德国乌尔姆麻雀童声合唱团创立于1958年,是德国最著名的童声合唱团之
一,如今包括预备合唱团、儿童合唱团、青年合唱团和LesPasserelles室内乐合唱团等组成部分,共有200多名团员。
在合唱团成立以来的50多年中,数千名青少年歌手从这里成长,走上更为广阔的音乐道路。
合唱团注重团队声音的质量,也不断融入新的音乐类型。
2002年,合唱团获得了德国国际合唱节比赛的第一名。
此后,爵士乐和流行音乐等音乐形式也被融入到合唱团的表演之中。
2004年,在比利时举行的第52届欧洲音乐节上,合唱团又摘得欧洲合唱比赛的桂冠。
该合唱团在世界各地举办过数百场音乐会,曾出访荷兰、以色列、南非、日本、俄罗斯、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赞誉。
此次演出由该合唱团艺术总监、荷兰合唱指挥家汉斯·德·哥力德指挥,将给观众带来《菩提树》《月亮升起》《罗蕾莱》《山谷之中》等近20首歌曲。
栏目主持:艾林

标签: #公众 #公众 #公众 #公众 #程序 #如何设置 #程序 #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