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日星期
一 ·大学校园 主编:储召生编辑:李薇薇设计:聂磊校对:冯华电话:010-82296642邮箱:liww@ 12 特别报道 一个西部知识分子的力量 ———毛世昌与三任印度大使的故事 ■通讯员陈柏彤柯溢能 “泰戈尔的《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等诗集我都读过,许多诗句让我记忆犹新。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出访印度时发表题为《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演讲中的一部分。
而文中的泰戈尔于1924年的访华,沟通了自清末以来几乎中断的中印文化联系。
在兰州大学,有这样一位研究泰戈尔的学者———毛世昌,以自己对印度文化的满腔热爱和不懈努力,成为为中国西部高校与印度文化交往提供路标的先行者。
友谊花开《齐德拉》 “女子在印度乡村河边梳洗,顶着水罐婀娜多姿地走在路上,男子则吹着笛子环绕身边”———这一演绎泰戈尔巨著《齐德拉》的场景,出现在兰州大学的舞台上。
为纪念泰戈尔150周年诞辰、迎接中印友好年,由印度驻华使馆和兰州大学共同出资排练的泰戈尔的音乐舞蹈诗剧《齐德拉》在兰州大学首演,时任印度驻华大使苏杰生亲临现场观看。
《齐德拉》的上演不仅在国内引发颇多关注,在国外也引起了较大反响。
毛世昌介绍,他所策划并编排的诗剧《齐德拉》曾在印度举办“金砖五国”会议前夕,在全印度广播电台播放,并且在印度三家最大的报纸配以彩色图片的形式对该剧报道。
“不仅在印度有很大影响,当时戏演完后,美国、澳大利亚、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国也报道了此事并播放了我们的录像片段。
”毛世昌自豪地说。
排演《齐德拉》的想法萌发于毛世昌在印度尼赫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开始行动于2007年。
这年年底,毛世昌指导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生排演了英语版的泰戈尔名剧《齐德拉》,在兰大校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随后,毛世昌参加北京大学主办的“纪念谭云山、师觉月110周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时遇到了时任印度驻华大使尼如帕玛·拉奥女士。
“不知能否与印度合作编排泰戈尔的名剧?”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毛世昌主动上前, 跟拉奥大使交流了想与印度驻华使馆合作排演戏剧的构想。
“我自己都没有想到,大使认同了我的想法,并有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直到如今,毛世昌回忆起这件事,仍然很兴奋。
而《齐德拉》编排更加实质性的互动,是在苏杰生担任大使以后。
苏杰生大使与萨胡参赞都是毛世昌在印度尼赫鲁大学的校友,并且萨胡参赞与毛世昌是同一个系,同一个导师。
这种渊源使得他们之间产生了一种信任感,为双方策划《齐德拉》奠定了基础。
毛世昌说:“这种信任非常重要,特别是他能把排演《齐德拉》这个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重任交给我们,我觉得很大程度上也源于这种互相信任。
” 在排演期间,苏杰生大使还来到兰州大学调研诗剧的准备情况,对在诗剧编排中加入了中国武术元素感到非常惊喜。
一花引来万花开 2014年11月,印度宝莱坞歌舞团访华巡演要到达兰州站,得知这个消息后,毛世昌主动联系了现任印度大使馆秘书马利克先生,询问是否需要配合。
令他惊喜的是,新一任印度大使康特先生提出一定要来兰大,并且要做两件事,一是做演讲,二是要到兰州大学印度文化研究中心座谈。
“中印关系越来越密切,谁都离不开谁,由于历史文化因素,印度政府很关注我们西部。
”毛世昌说,“兰州大学是中国西部高校积极和印度发展文化交流关系,进而建立更广泛更密切关系的开拓者。
” 康特大使如约来到兰州大学,并作了主题为“中印文化经济友好合作发展前景”报告,在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印度文化研究中心与师生们进行了将近一个小时的座谈。
大使十分关心印度文化研究中心的发展,他详细询问了中心科研团队发展情况、将来与印方开展合作交流的计划。
毛世昌向大使介绍了兰大印度文化研究团队共同努力的主要成果,包括已经出版的8本专著以及等待出版的4本专著和《齐德拉》的碟片。
毛世昌告诉大使:“《印度文化词 典》虽然只用两年时间写成,但酝酿了十年。
”康特大使也主动提出向兰州大学印度文化研究中心赠送图书资料。
毛世昌展示了康特大使以印度政府的名义赠送给兰州大学的图书清单,从古到今的各方面经典著作共2000册。
毛世昌说:“自从中印关系正常化以来,真正意义上甘肃和印度的文化交流是从兰大开始的。
” 文化交流之花恒久绽放 谈到与印度大使交往的渊源,毛世昌自然而然地就回忆起自己2002年至2008年在印度尼赫鲁大学的留学经历。
正是由于玄奘取经的经历、佛教传播的广博、印度文化的源远流长的深深吸引,让毛世昌把归国的日期一推再推,从本来的访学一年到最后留学将近6年才回中国。
毛世昌还介绍了他关于修建中—尼—印铁路,建设中国—尼泊尔—印度经济文化大通道的设想。
该设想在2014年的南亚年会上引起了与会者的激烈讨论。
该构想有利于打通中国到南亚的经济大通道和文化大通道。
毛世昌的铁路构想是从中国口岸樟木到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再从加德满都到印度钻石四边形上的圣城瓦拉纳西。
“只要三国政府和民间从世代友好、战略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应该是不难实现的。
”虽然毛世昌是一个专注于文化研究的知识分子,但是他却时时刻刻考虑着中印经济、文化发展的大事情。
随着中印学者间、政府间的交往越来越多,互信关系越来越强,在新的一年里,毛世昌的愿望之一就是再回到印度去了解最新的发展变化。
他打算从母校尼赫鲁大学开始,到泰戈尔的国际大学,再到孟买、德里、恒河、喜马拉雅山、科摩林角……在印度文化的海洋中再畅游一遍,在充满回忆和激情的地方再走一趟。
“中印发展是大趋势,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和新任大使的好的开头。
”毛世昌说,他还会不断地写关于泰戈尔以及印度文化的书,再去印度进行考察,并且继续努力把兰州大学甚至省内外的印度文化研究力量整合起来,做一个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并且承担好这个角色。
画说校园 校园文艺 原厦门创理工话学剧院舞台上“师生共醉” ■本报记者熊杰 近日,由厦门理工学院师生联手打造的三幕话剧《陪楼》在学校首演。
来观看演出的,除了在校师生外,还有厦门市教育与文化界人士。
这部由非表演专业学生演出的话剧,却在这些专业人士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带着惊奇,记者走进了话剧《陪楼》的台前幕后。
本土题材小说搬上舞台 古筝轻起,乐音流淌。
昏黄的灯光落下,旁白娓娓道来,将观众带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万国租界”———鼓浪屿。
这是话剧《陪楼》开场时的场景。
《陪楼》讲述了厦门沦陷、日军占领鼓浪屿后,侨商龙家别墅里佣人住的陪楼成了难民、抗日分子、地下党的藏身之地,演绎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鼓浪屿上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情感命运与家国情怀。
这部戏剧是首届厦门台湾大学生戏剧节中厦门理工学院的展演剧目,由学校“厦理巴人”学生话剧社表演,而剧本由小说《陪楼》改编而成,作者是该校教师袁雅琴。
记者了解到,袁雅琴为写《陪楼》,屡次登上鼓浪屿,翻阅史料,采访老居民,最终让这部小说充满了小岛风情。
袁雅琴说,服务地方是厦门理工学院的办学定位之
一,写本地故事、挖掘和传播本地历史与文化,也是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具体工作形式之
一。
来厦门必去鼓浪屿,提到厦门必说鼓浪屿。
话剧从策划到演出,始终都围绕着鼓浪屿展开。
演戏看戏体验地方历史 这台民国戏剧,除了编剧和导演两位老师外,其余全是90后大学生,有一半以上是工科生,全部是非表演专业出身。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被看好的剧组,演的戏却受到各界好评。
演出结束后,厦门市政协副主席潘世建说:“厦门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和发展史,《陪楼》以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为切入点,为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本地历史的窗户。
” 厦门市集美区宣传部部长赖朝晖 说:“看完戏既体验到了学校的校园文化,也看到了集美学村的文化魅力。
” 厦门理工学院教师余德英的娘家就在鼓浪屿,她认为学生很接地气地演绎了鼓浪屿故事。
首演结束后不久,剧组就接到其它高校的演出邀请,他们将走进厦大、福大演出。
一群来自外地的学生,为什么能演绎出厦门本地味道呢?记者了解到,这一切源于他们对角色的挖掘与体验。
女主角阿秀扮演者史馨怡说,自己是四川人,要演这个角色,必须去挖掘闽南人的文化特质,“阿秀是一个朴实、坚强、痴情的人,相对四川妹子的辣,阿秀更多了一些内秀。
” 副导演林颖是位“工科男”,为加深对剧本时代背景的了解与感悟,他陪主创人员在去年暑假多次赴鼓浪屿采风、调研,揣摩人物性格和时代特点,尝试获得对闽南文化的理性认知。
把话剧进行到底 作为一所应用型大学,厦门理工学院要求学生除了“会动手”,还要“通人文”。
该校校长陈文哲在看完《陪楼》演出后,对学生说,希望学校未来能更好地实现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科技与艺术相结合。
林颖学的是电子封装专业,从没学过表演。
他介绍,由于很多团员都是话剧初级入门者,大家只能在指导教师刘芭的带领下,从发声、形体、走路姿势等基本功练起,虽然枯燥,但随着一次次的训练,对话剧的热爱也随之加深,团员们意识到话剧的学习可以积淀人文素养。
” 史馨怡热爱话剧,她曾演过莎士比亚戏剧。
她说:“莎剧中的台词有些是中古英语,尽管教师在口型与发音要求上极其苛刻,但我们在排演中能得到全方位的进步,这次演《陪楼》,则让我们积累了历史知识。
” 在此次排演《陪楼》的过程中,厦门理工学院有的教师主动把家里的字画、衣服和古董等拿出来作道具,正因为有了这些“老物件”,《陪楼》的舞台布景才更具真实性,舞台画面也更有历史感。
不少学生演员感言,以前演过一些话剧,但都觉得形式大于内容,自有了《陪楼》,才发现让人感受到幸福的戏剧是可以实现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的。
“《陪楼》是厦门的,是学校的,是我们自己的。
” 春节过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纷纷离家。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侯家庙乡小慢岭村,今年大学生村官刘盼盼当起了“代理家长”。
刘盼盼和其他志愿者为留守儿童辅导作业,带他们做游戏、进行社会实践,不仅解决了老人带孩子的困难,还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和课余生活。
图为刘盼盼和留守儿童一起下俄罗斯方块棋。
CFP供图 博物大学 中南财大:方圆之中阅尽古今 ■通讯员邓杨徐剑飞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逸夫图书馆二楼东南边,有一座“价值连城”的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这是国内高校中第一家以“货币”为主题的博物馆。
中国几千年的货币史“陈列”在660平方米的展厅里,丰富的金融史料和货币实物令人目不暇接。
藏家的慷慨捐赠 11年前,武汉市资深钱币藏家郑开顺先生苦于子女对钱币收藏兴趣不大,于是将自己价值千万元的中国历代货币及金融实物,共计1488件捐赠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正是因为郑开顺先生的慷慨捐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于2004年建造了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
此后,随着来自中国银行、台湾淡江大学王国刚教授等机构和个人的捐赠进入馆中,再加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历年积累的货币实物和部分藏品,这间博物馆逐渐收藏了4000余件货币、票据、借贷契约实物原件和金融史料。
“这些藏品可以为专家学者提供非常直接的实物研究支持,这不单涉及金融学研 究,还涉及法律史、经济史的研究。
除了服务校内教学、科研之外,该馆也免费向社会开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馆长高利红表示。
两大镇馆之宝 明代钱币“泰昌通宝折五”和“大明通行宝钞”可以称得上是该博物馆的两大镇馆之宝。
“泰昌通宝”是明朝第十四任皇帝朱常洛的年号钱,但此人仅当了29天皇帝便驾崩,未来得及铸钱,于是其子熹宗便补铸了一部分“泰昌”钱,但数量不多,版别更少,其中“折五”钱发行极少,现存于世的“泰昌通宝”多为一文小钱。
“泰昌通宝折五”的出现,也打破了人们流传的“泰昌通宝无大钱”之说。
据博物馆馆员黄丽介绍,经专家考证,目前国内外尚未发现有除此之外的第二枚“泰昌通宝折五”,这枚绝世孤品被史学界称为无价之宝。
“大明通行宝钞”是世界上幅面最大的纸币,面积为33.8×22厘米,其大小如同现今的报纸单页,是明朝发行的唯一纸币,现存世数量也是极其稀少。
博物馆里还收有不少品相完好的珍稀货币。
其中年代最久远的货币,是公元前21世纪便开始使用的贝币,即一种刻有货币标志的海贝;最小的铜币,是西汉发行的“鸡目五铢钱”,仅有0.2克重,直径不足1厘米;最大的铜币是太平天国所铸的“大花钱”,一枚铜钱竟和街头的烧饼一样大小。
货币历史的魅力 作为武汉市科普教育基地和武汉市洪山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现在每年要接待校内外访客4万人左右。
去年,博物馆还推出“私人定制”服务,参观者可提前预约,并提供自己的观展要求,工作人员将为参观者免费提供个性化的导游服务。
众多的钱币收藏爱好者和青少年成为这所博物馆的粉丝。
2012年的暑假,一位广西的中学生因为对钱币感兴趣,在父母的陪同下专程到武汉,就为了找到这所博物馆以一睹为快。
该馆副馆长王年咏认为:“博物馆是‘学术富矿’,为跨学科课题攻关提供了重要载体,也为推广学术成果、推动学术研究提供了互动平台。
” 学业观察 微信撬动高校后勤管理 ■实习生刘翩翩 “手指轻轻一点,即可解决你的报修问题!”这是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公寓47号楼张贴的一张宣传单,下面印着大大的二维码。
不时有进出的学生拿起手机,扫码关注。
据了解,许多高校后勤管理部门都在尝试运用微信,以求贴近师生的媒介使用习惯,更好地服务师生。
各出奇招,无限服务 中国传媒大学后勤管理处的微信公众平台,除常规信息推送外,该公号还有报修、查询邮单、报失招领等多种功能。
关于微信报修,该校学生小张体会深刻:“我在下午1点用微信报修了宿舍卫生间的水管漏水问题,维修人员不到3点就到宿舍解决了问题。
本来怀疑微信平台存在处理滞后的现象,如此看来是多虑了。
”对此,该校后勤管理处副处长严文明说:“自2014年4月,我们制作了手机版网页,将微信平台系统与网站系统进行整合,微信报修的数据统一进入网站服务器,与网络报修、电话报修系统使用同一个数据库,便于服务大厅24小时进行派单和回访。
” 据上海师范大学后勤部门唐老师介绍,该校后勤部门微信公众号已有将近15000个粉丝,其中服务公告、服务信息、电影选座都是比较受欢迎的功能。
“在建的新功能还有很多,比如我们正拟筹建浴室查询系统,利用浴室刷卡计费系统读取进出浴室数据,学生上网即可查询浴室使用情况,计划洗浴时间。
” “去年12月中旬,校区紧急停电,我们通过微信平台及时推送了一条突发紧急停电的消息,平复了大家的情绪,同时迅速与后勤的水电中心联系, 40分钟左右就处理好了问题。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后勤部门的周老师说。
投诉更轻松,压力即动力 过去,师生若想投诉后勤服务,最常用的是电话或网站留言。
“有时手边没有电话号码,投诉也就不了了之;网站也受到上网设备的限制。
”学生表示。
对于建设微信反馈通道,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普遍比较重视。
在中山大学总务处东校区后勤办的“建言献策”栏目中,小编用鲜明的社交媒体风格的语言说道:“要投诉,找小晴!”“直接微信留言,当然,记得提供处理问题的必要信息,必要的时候,‘有图有真相’,随手拍个照片发给我们!” 手指一点,即可投诉。
微信为投诉、建议减少了障碍,为后勤服务单位增加了舆论监督的压力,有助于提升服务意识。
运用新媒体管理全方位 微信等新媒体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着全方位的重塑,而学生一向是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
由于后勤工作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高校后勤部门及时利用各类新媒体与师生近距离沟通、处理问题,已经势在必行。
“连校门口的水果摊位都在推广淘点点、微信支付之类的电子渠道。
在如此浓厚的新媒体氛围中,后勤部门推出微信平台,我觉得很亲切,感觉自己作为接受服务的主体,是被关注的。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左纤丽说。
当然,新媒体在后勤管理中的应用也存在不成熟的地方,如缺乏整体规划、缺乏专业人才、推广程度不足等。
但随着媒介环境的变迁,努力适应新媒体工作方式,拥抱新媒体校园文化,是高校后勤传统管理转向现代管理的重要变革。
社址:北京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邮政编码:100082电话中继线:82296688电报挂号:81108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海工商广字第0128号(1-1)印刷:解放军报印刷厂定价:每月24.00元零售每份:1郾00元
一 ·大学校园 主编:储召生编辑:李薇薇设计:聂磊校对:冯华电话:010-82296642邮箱:liww@ 12 特别报道 一个西部知识分子的力量 ———毛世昌与三任印度大使的故事 ■通讯员陈柏彤柯溢能 “泰戈尔的《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等诗集我都读过,许多诗句让我记忆犹新。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出访印度时发表题为《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演讲中的一部分。
而文中的泰戈尔于1924年的访华,沟通了自清末以来几乎中断的中印文化联系。
在兰州大学,有这样一位研究泰戈尔的学者———毛世昌,以自己对印度文化的满腔热爱和不懈努力,成为为中国西部高校与印度文化交往提供路标的先行者。
友谊花开《齐德拉》 “女子在印度乡村河边梳洗,顶着水罐婀娜多姿地走在路上,男子则吹着笛子环绕身边”———这一演绎泰戈尔巨著《齐德拉》的场景,出现在兰州大学的舞台上。
为纪念泰戈尔150周年诞辰、迎接中印友好年,由印度驻华使馆和兰州大学共同出资排练的泰戈尔的音乐舞蹈诗剧《齐德拉》在兰州大学首演,时任印度驻华大使苏杰生亲临现场观看。
《齐德拉》的上演不仅在国内引发颇多关注,在国外也引起了较大反响。
毛世昌介绍,他所策划并编排的诗剧《齐德拉》曾在印度举办“金砖五国”会议前夕,在全印度广播电台播放,并且在印度三家最大的报纸配以彩色图片的形式对该剧报道。
“不仅在印度有很大影响,当时戏演完后,美国、澳大利亚、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国也报道了此事并播放了我们的录像片段。
”毛世昌自豪地说。
排演《齐德拉》的想法萌发于毛世昌在印度尼赫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开始行动于2007年。
这年年底,毛世昌指导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生排演了英语版的泰戈尔名剧《齐德拉》,在兰大校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随后,毛世昌参加北京大学主办的“纪念谭云山、师觉月110周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时遇到了时任印度驻华大使尼如帕玛·拉奥女士。
“不知能否与印度合作编排泰戈尔的名剧?”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毛世昌主动上前, 跟拉奥大使交流了想与印度驻华使馆合作排演戏剧的构想。
“我自己都没有想到,大使认同了我的想法,并有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直到如今,毛世昌回忆起这件事,仍然很兴奋。
而《齐德拉》编排更加实质性的互动,是在苏杰生担任大使以后。
苏杰生大使与萨胡参赞都是毛世昌在印度尼赫鲁大学的校友,并且萨胡参赞与毛世昌是同一个系,同一个导师。
这种渊源使得他们之间产生了一种信任感,为双方策划《齐德拉》奠定了基础。
毛世昌说:“这种信任非常重要,特别是他能把排演《齐德拉》这个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重任交给我们,我觉得很大程度上也源于这种互相信任。
” 在排演期间,苏杰生大使还来到兰州大学调研诗剧的准备情况,对在诗剧编排中加入了中国武术元素感到非常惊喜。
一花引来万花开 2014年11月,印度宝莱坞歌舞团访华巡演要到达兰州站,得知这个消息后,毛世昌主动联系了现任印度大使馆秘书马利克先生,询问是否需要配合。
令他惊喜的是,新一任印度大使康特先生提出一定要来兰大,并且要做两件事,一是做演讲,二是要到兰州大学印度文化研究中心座谈。
“中印关系越来越密切,谁都离不开谁,由于历史文化因素,印度政府很关注我们西部。
”毛世昌说,“兰州大学是中国西部高校积极和印度发展文化交流关系,进而建立更广泛更密切关系的开拓者。
” 康特大使如约来到兰州大学,并作了主题为“中印文化经济友好合作发展前景”报告,在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印度文化研究中心与师生们进行了将近一个小时的座谈。
大使十分关心印度文化研究中心的发展,他详细询问了中心科研团队发展情况、将来与印方开展合作交流的计划。
毛世昌向大使介绍了兰大印度文化研究团队共同努力的主要成果,包括已经出版的8本专著以及等待出版的4本专著和《齐德拉》的碟片。
毛世昌告诉大使:“《印度文化词 典》虽然只用两年时间写成,但酝酿了十年。
”康特大使也主动提出向兰州大学印度文化研究中心赠送图书资料。
毛世昌展示了康特大使以印度政府的名义赠送给兰州大学的图书清单,从古到今的各方面经典著作共2000册。
毛世昌说:“自从中印关系正常化以来,真正意义上甘肃和印度的文化交流是从兰大开始的。
” 文化交流之花恒久绽放 谈到与印度大使交往的渊源,毛世昌自然而然地就回忆起自己2002年至2008年在印度尼赫鲁大学的留学经历。
正是由于玄奘取经的经历、佛教传播的广博、印度文化的源远流长的深深吸引,让毛世昌把归国的日期一推再推,从本来的访学一年到最后留学将近6年才回中国。
毛世昌还介绍了他关于修建中—尼—印铁路,建设中国—尼泊尔—印度经济文化大通道的设想。
该设想在2014年的南亚年会上引起了与会者的激烈讨论。
该构想有利于打通中国到南亚的经济大通道和文化大通道。
毛世昌的铁路构想是从中国口岸樟木到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再从加德满都到印度钻石四边形上的圣城瓦拉纳西。
“只要三国政府和民间从世代友好、战略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应该是不难实现的。
”虽然毛世昌是一个专注于文化研究的知识分子,但是他却时时刻刻考虑着中印经济、文化发展的大事情。
随着中印学者间、政府间的交往越来越多,互信关系越来越强,在新的一年里,毛世昌的愿望之一就是再回到印度去了解最新的发展变化。
他打算从母校尼赫鲁大学开始,到泰戈尔的国际大学,再到孟买、德里、恒河、喜马拉雅山、科摩林角……在印度文化的海洋中再畅游一遍,在充满回忆和激情的地方再走一趟。
“中印发展是大趋势,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和新任大使的好的开头。
”毛世昌说,他还会不断地写关于泰戈尔以及印度文化的书,再去印度进行考察,并且继续努力把兰州大学甚至省内外的印度文化研究力量整合起来,做一个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并且承担好这个角色。
画说校园 校园文艺 原厦门创理工话学剧院舞台上“师生共醉” ■本报记者熊杰 近日,由厦门理工学院师生联手打造的三幕话剧《陪楼》在学校首演。
来观看演出的,除了在校师生外,还有厦门市教育与文化界人士。
这部由非表演专业学生演出的话剧,却在这些专业人士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带着惊奇,记者走进了话剧《陪楼》的台前幕后。
本土题材小说搬上舞台 古筝轻起,乐音流淌。
昏黄的灯光落下,旁白娓娓道来,将观众带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万国租界”———鼓浪屿。
这是话剧《陪楼》开场时的场景。
《陪楼》讲述了厦门沦陷、日军占领鼓浪屿后,侨商龙家别墅里佣人住的陪楼成了难民、抗日分子、地下党的藏身之地,演绎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鼓浪屿上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情感命运与家国情怀。
这部戏剧是首届厦门台湾大学生戏剧节中厦门理工学院的展演剧目,由学校“厦理巴人”学生话剧社表演,而剧本由小说《陪楼》改编而成,作者是该校教师袁雅琴。
记者了解到,袁雅琴为写《陪楼》,屡次登上鼓浪屿,翻阅史料,采访老居民,最终让这部小说充满了小岛风情。
袁雅琴说,服务地方是厦门理工学院的办学定位之
一,写本地故事、挖掘和传播本地历史与文化,也是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具体工作形式之
一。
来厦门必去鼓浪屿,提到厦门必说鼓浪屿。
话剧从策划到演出,始终都围绕着鼓浪屿展开。
演戏看戏体验地方历史 这台民国戏剧,除了编剧和导演两位老师外,其余全是90后大学生,有一半以上是工科生,全部是非表演专业出身。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被看好的剧组,演的戏却受到各界好评。
演出结束后,厦门市政协副主席潘世建说:“厦门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和发展史,《陪楼》以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为切入点,为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本地历史的窗户。
” 厦门市集美区宣传部部长赖朝晖 说:“看完戏既体验到了学校的校园文化,也看到了集美学村的文化魅力。
” 厦门理工学院教师余德英的娘家就在鼓浪屿,她认为学生很接地气地演绎了鼓浪屿故事。
首演结束后不久,剧组就接到其它高校的演出邀请,他们将走进厦大、福大演出。
一群来自外地的学生,为什么能演绎出厦门本地味道呢?记者了解到,这一切源于他们对角色的挖掘与体验。
女主角阿秀扮演者史馨怡说,自己是四川人,要演这个角色,必须去挖掘闽南人的文化特质,“阿秀是一个朴实、坚强、痴情的人,相对四川妹子的辣,阿秀更多了一些内秀。
” 副导演林颖是位“工科男”,为加深对剧本时代背景的了解与感悟,他陪主创人员在去年暑假多次赴鼓浪屿采风、调研,揣摩人物性格和时代特点,尝试获得对闽南文化的理性认知。
把话剧进行到底 作为一所应用型大学,厦门理工学院要求学生除了“会动手”,还要“通人文”。
该校校长陈文哲在看完《陪楼》演出后,对学生说,希望学校未来能更好地实现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科技与艺术相结合。
林颖学的是电子封装专业,从没学过表演。
他介绍,由于很多团员都是话剧初级入门者,大家只能在指导教师刘芭的带领下,从发声、形体、走路姿势等基本功练起,虽然枯燥,但随着一次次的训练,对话剧的热爱也随之加深,团员们意识到话剧的学习可以积淀人文素养。
” 史馨怡热爱话剧,她曾演过莎士比亚戏剧。
她说:“莎剧中的台词有些是中古英语,尽管教师在口型与发音要求上极其苛刻,但我们在排演中能得到全方位的进步,这次演《陪楼》,则让我们积累了历史知识。
” 在此次排演《陪楼》的过程中,厦门理工学院有的教师主动把家里的字画、衣服和古董等拿出来作道具,正因为有了这些“老物件”,《陪楼》的舞台布景才更具真实性,舞台画面也更有历史感。
不少学生演员感言,以前演过一些话剧,但都觉得形式大于内容,自有了《陪楼》,才发现让人感受到幸福的戏剧是可以实现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的。
“《陪楼》是厦门的,是学校的,是我们自己的。
” 春节过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纷纷离家。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侯家庙乡小慢岭村,今年大学生村官刘盼盼当起了“代理家长”。
刘盼盼和其他志愿者为留守儿童辅导作业,带他们做游戏、进行社会实践,不仅解决了老人带孩子的困难,还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和课余生活。
图为刘盼盼和留守儿童一起下俄罗斯方块棋。
CFP供图 博物大学 中南财大:方圆之中阅尽古今 ■通讯员邓杨徐剑飞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逸夫图书馆二楼东南边,有一座“价值连城”的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这是国内高校中第一家以“货币”为主题的博物馆。
中国几千年的货币史“陈列”在660平方米的展厅里,丰富的金融史料和货币实物令人目不暇接。
藏家的慷慨捐赠 11年前,武汉市资深钱币藏家郑开顺先生苦于子女对钱币收藏兴趣不大,于是将自己价值千万元的中国历代货币及金融实物,共计1488件捐赠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正是因为郑开顺先生的慷慨捐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于2004年建造了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
此后,随着来自中国银行、台湾淡江大学王国刚教授等机构和个人的捐赠进入馆中,再加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历年积累的货币实物和部分藏品,这间博物馆逐渐收藏了4000余件货币、票据、借贷契约实物原件和金融史料。
“这些藏品可以为专家学者提供非常直接的实物研究支持,这不单涉及金融学研 究,还涉及法律史、经济史的研究。
除了服务校内教学、科研之外,该馆也免费向社会开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馆长高利红表示。
两大镇馆之宝 明代钱币“泰昌通宝折五”和“大明通行宝钞”可以称得上是该博物馆的两大镇馆之宝。
“泰昌通宝”是明朝第十四任皇帝朱常洛的年号钱,但此人仅当了29天皇帝便驾崩,未来得及铸钱,于是其子熹宗便补铸了一部分“泰昌”钱,但数量不多,版别更少,其中“折五”钱发行极少,现存于世的“泰昌通宝”多为一文小钱。
“泰昌通宝折五”的出现,也打破了人们流传的“泰昌通宝无大钱”之说。
据博物馆馆员黄丽介绍,经专家考证,目前国内外尚未发现有除此之外的第二枚“泰昌通宝折五”,这枚绝世孤品被史学界称为无价之宝。
“大明通行宝钞”是世界上幅面最大的纸币,面积为33.8×22厘米,其大小如同现今的报纸单页,是明朝发行的唯一纸币,现存世数量也是极其稀少。
博物馆里还收有不少品相完好的珍稀货币。
其中年代最久远的货币,是公元前21世纪便开始使用的贝币,即一种刻有货币标志的海贝;最小的铜币,是西汉发行的“鸡目五铢钱”,仅有0.2克重,直径不足1厘米;最大的铜币是太平天国所铸的“大花钱”,一枚铜钱竟和街头的烧饼一样大小。
货币历史的魅力 作为武汉市科普教育基地和武汉市洪山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现在每年要接待校内外访客4万人左右。
去年,博物馆还推出“私人定制”服务,参观者可提前预约,并提供自己的观展要求,工作人员将为参观者免费提供个性化的导游服务。
众多的钱币收藏爱好者和青少年成为这所博物馆的粉丝。
2012年的暑假,一位广西的中学生因为对钱币感兴趣,在父母的陪同下专程到武汉,就为了找到这所博物馆以一睹为快。
该馆副馆长王年咏认为:“博物馆是‘学术富矿’,为跨学科课题攻关提供了重要载体,也为推广学术成果、推动学术研究提供了互动平台。
” 学业观察 微信撬动高校后勤管理 ■实习生刘翩翩 “手指轻轻一点,即可解决你的报修问题!”这是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公寓47号楼张贴的一张宣传单,下面印着大大的二维码。
不时有进出的学生拿起手机,扫码关注。
据了解,许多高校后勤管理部门都在尝试运用微信,以求贴近师生的媒介使用习惯,更好地服务师生。
各出奇招,无限服务 中国传媒大学后勤管理处的微信公众平台,除常规信息推送外,该公号还有报修、查询邮单、报失招领等多种功能。
关于微信报修,该校学生小张体会深刻:“我在下午1点用微信报修了宿舍卫生间的水管漏水问题,维修人员不到3点就到宿舍解决了问题。
本来怀疑微信平台存在处理滞后的现象,如此看来是多虑了。
”对此,该校后勤管理处副处长严文明说:“自2014年4月,我们制作了手机版网页,将微信平台系统与网站系统进行整合,微信报修的数据统一进入网站服务器,与网络报修、电话报修系统使用同一个数据库,便于服务大厅24小时进行派单和回访。
” 据上海师范大学后勤部门唐老师介绍,该校后勤部门微信公众号已有将近15000个粉丝,其中服务公告、服务信息、电影选座都是比较受欢迎的功能。
“在建的新功能还有很多,比如我们正拟筹建浴室查询系统,利用浴室刷卡计费系统读取进出浴室数据,学生上网即可查询浴室使用情况,计划洗浴时间。
” “去年12月中旬,校区紧急停电,我们通过微信平台及时推送了一条突发紧急停电的消息,平复了大家的情绪,同时迅速与后勤的水电中心联系, 40分钟左右就处理好了问题。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后勤部门的周老师说。
投诉更轻松,压力即动力 过去,师生若想投诉后勤服务,最常用的是电话或网站留言。
“有时手边没有电话号码,投诉也就不了了之;网站也受到上网设备的限制。
”学生表示。
对于建设微信反馈通道,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普遍比较重视。
在中山大学总务处东校区后勤办的“建言献策”栏目中,小编用鲜明的社交媒体风格的语言说道:“要投诉,找小晴!”“直接微信留言,当然,记得提供处理问题的必要信息,必要的时候,‘有图有真相’,随手拍个照片发给我们!” 手指一点,即可投诉。
微信为投诉、建议减少了障碍,为后勤服务单位增加了舆论监督的压力,有助于提升服务意识。
运用新媒体管理全方位 微信等新媒体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着全方位的重塑,而学生一向是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
由于后勤工作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高校后勤部门及时利用各类新媒体与师生近距离沟通、处理问题,已经势在必行。
“连校门口的水果摊位都在推广淘点点、微信支付之类的电子渠道。
在如此浓厚的新媒体氛围中,后勤部门推出微信平台,我觉得很亲切,感觉自己作为接受服务的主体,是被关注的。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左纤丽说。
当然,新媒体在后勤管理中的应用也存在不成熟的地方,如缺乏整体规划、缺乏专业人才、推广程度不足等。
但随着媒介环境的变迁,努力适应新媒体工作方式,拥抱新媒体校园文化,是高校后勤传统管理转向现代管理的重要变革。
社址:北京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邮政编码:100082电话中继线:82296688电报挂号:81108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海工商广字第0128号(1-1)印刷:解放军报印刷厂定价:每月24.00元零售每份:1郾00元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