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缘何未智,A62021.1.7

盘根 3
责编:王瑶美编:王瑶审校:周晓方电话:68068209 观察 智慧城市缘何未智 几乎没有一个部门的数据毫无保留、全口径与智慧城市建设共享。
没有归集到的数据才是最重要、最核心的数据。
数据是智慧城市的血液。
没有数据,智慧城市就成了无本之木。
记者在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地采访发现,部分地方在建设智慧城市时仍存在数据少、欠账多、成网难、平台重复建设等问题,其背后,则是数据返还难、共享难、积累难的沉疴。
数据少、欠账多、成网难 记者注意到,多数城市的数字城市建设仍在路 上,特别是数字化程度低、数据无法互通、数据应用 重管理轻服务等现象明显,离全面感知、泛在互联、 智能服务的智慧城市还很远。

不少城市数字化程度低、历史欠账多。
以广州 市为例,该市与全国多数城市一样,城市治理长期受制于治理要素信息化和标准化不足、基础数据欠账较多。
为赋予城市建筑和单位法人统一和唯一的“数字身份”,广州市开展大规模清理核准。
其间发现,一个公共厕所居然落有10多户人。
这种人户分离现象也是城市数字化的普遍难点。
部分地方重复建设,数字化投入巨大却难以成网。
记者看到,为加强基层治理和服务质效,各地都在加强数字化治理平台建设。
然而,同一个市不同区县,甚至同一区县的不同乡镇,都争相投入数 简单接入公安、交通运输、城管等部门的信号,让平台具备可视化功能以辅助管理和决策,但并没有积极开发便民服务功能,有些平台有数字无智慧、有管理无治理。
在南京市溧水区,当地的智慧城市系统已开发出40多个服务应用。
其中,仅一个智慧殡葬应用,就让原来一两天才能完成的证明申报和报销流程变成不到一小时就能办完。
溧水区智慧办主任章丽坤说,数据多少决定服务多少,他们也曾想打通医院和社保数据,让市民不带医保卡也能看病,却因缺少数据难以实现。
十万甚至数百万元资金建设同样的平台,不仅导致 碎片化、重复化,而且平台效能参差不齐。
“要数据跟要饭一样” 一名负责区县智慧城市建设的基层干部对此也很无奈:基层不一定想重复建设,问题是上级部门缺少条件和统筹,比如一个市级治理平台给区县一个导流接口就能节省大量资金,但市级层面往往因为硬件不足、容量有限、软件系统与区县格式不统一等问题,无法支撑区县需求。
数据无法互通、甚至缺少数据也让智慧平台难有用武之地。
浙江省金华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当地在推进“无证明城市”改革中发现,数据归集特别是历史数据归集难度大,不同部门不同系统对接难,同一部门不同历史时期使用不同系统也会导致数据不统
一,造成平台数据源不充足、运行难。
数据不充足也会限制地方数字化治理的思维和作为。
记者发现,不少地方数字化治理平台只是 显然,数据是城市数字化建设的核心,数据无法有效共享已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大掣肘。
部分负责智慧城市建设的基层干部表示,许多部门在拒绝数据共享时的口头禅是:“不给你们顶多挨领导一顿骂,给了你们我天天担惊受怕。
” 记者采访发现,部分地方建设数字治理平台准入门槛较低、参与建设运营的企业和机构资质参差不齐,相关部门缺乏监管机制、监管技术,的确可能存在重要敏感数据泄露的隐患。
这种地方平台无法有效保障数据安全的现实,加重了“数据大户”部门的免责心态。
而没有更高层面的统筹,许多掌握核心数据的部门因为担心数据出问题需要担责,就会变着法儿躲闪,更不会主 动研究信息共享机制。
记者还发现,长期以来,国家和省市各部门 直通基层的信息采集系统平台(专网)较多,不少采集项目交叉重复,信息一旦采集上去又缺乏整合、难以返还共享,也给地方城市数字化建设带来难题。
成都市政务服务管理和网络理政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国家和省级层面与地方数据共享机制尚不完善,“纵强横弱”现象突出,特别是受行业管理限制、数据管理权限上收等因素影响,部分数据未进行属地返还,造成地方部分数据使用困难。
目前仅成都一地,就有37个部门的326项数据管理权限不在市本级,其中,132项在国家部委、194项在省级部门。
多地地方干部反映,专网权限限制了地方数据获取及业务开展。
比如,因公安、卫健等部门数据管理权限上收,地方能接触到的人口库中身份、常住人口等信息不再更新,影响了地方人口信息管理、不动产登记等工作的开展和基于人口数据的大数据分析。
又如,虽然民政部通过国家共享平台提供了婚姻登记查询核验接口,但像四川这样的省份,每日数据调用频次被限制在1万次,实际上影响了地方购房资格核验、公积金办理等相关业务办理。
“平时要数据跟要饭一样,能不能要到全凭运气。
”一名负责智慧城市建设的基层干部感慨说,各地展示成果时只能强调平台归集了多少条、多大量 的数据,而不是归集了多少部门、涉及多少权限,这是因为:第
一,几乎没有一个部门的数据毫无保留、全口径与智慧城市建设共享;第
二,还没有归集到的数据才是最重要、最核心的数据。
疫情期间,通过与公安等部门及腾讯、阿里等第三方公司协作,不少城市的智慧平台归集了本地人口、企业信息等数据。
负责数字城市建设的地方干部直观感受到,只有直接服务居民群众才能实现数据积累,归集到更广泛而准确的数据,但疫情防控毕竟是特殊情况,常态化开展服务、实现数据沉淀是各地的迫切需要。
“不能等到智慧城市建好再去考虑如何服务群众。
我们亟须转变观念,深化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认识。
”章丽坤认为,部分地方城市数字化与政务服务网络化等未能有效互通,影响数据汇集,阻碍智慧城市建设进展,最终将制约当地数字化治理和服务群众的水平。
促进数据规范有效流通 没有数据的自由流通,智慧城市就无法生长。
各方认为,当前,迫切需要以智慧城市建设为 契机形成以服务为导向的数据结构和应用体系。
推动数据有序公开、有效流动,供社会各部门共 享,降低社会信息成本,做大行政改革和数字化的 红利。
有专家建议,国家层面应加快健全完善数据流 通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
立法保障数据资源权益、 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等,以推动数据流通和市场化 应用,真正发挥数据要素对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的 作用。
部分基层干部表示,国家层面需完善制度,将 相应数据管理权限按需下放基层。
加快推动垂直 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资源的属地返还,尤其是支撑地 方政府城市数字化治理所需数据返还。
同时,还应推进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数据共享 和省市地区间横向数据共享,推动行政审批改革、 综合执法改革、营商环境建设和市民服务创新等改 革成果数字化,把改革和建设统一起来,实现数字 化治理效能的全面有效提升。
也有专家建议合理安排数字城市数据节点。
比如,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副院长王晓庆建议长 三角地区在土地相对充裕、新能源比较丰富的江苏 北部等地区建立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而就全国来 说则可实施“东数西算”,或是部分省区实施“南数 北算”,以解决区域供应不匹配、地方发展不均衡、 数字化系统建维成本高等问题。
据《瞭望》 好久不见,家中那块屏幕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尹为鉴 2020年结束了,并且不会再回来。
但2020年并非与我们再无瓜葛,因为它所带来的种种改变,至今仍在。
老戴就职于一家外资企业,曾经动辄飞往海外的他,在整个2020年彻底“着陆”。
新冠肺炎这只黑天鹅让老戴整个上半年都居家办公,过去是不着家,而如今却常常整天泡在家中。
“没有出差任务了,开完会、完成工作,剩下的时间都是在家里。
”老戴说,2020年自己最大的改变就是回归了家庭,过往的忙忙碌碌一夜之间消失不见,每天最多的事情就是陪老婆孩子。
“其实一开始也不能说是陪他们,毕竟在家里我们也是分别抱着手机,我刷微博,老婆看淘宝,孩子看动画片。
”老戴颇有些尴尬地挠了挠鼻子,他觉得手机虽然让他们接触大千世界,但却偏偏容易忽视身边的家人。
“时间久了,老婆发觉全家吃完饭后竟然一句话都没有说过,她对这件事非常在意。
所以之后我们就定了一条规矩,饭后一家人要坐在一起看电视,谁也不准玩手机。
” 于是在这特殊的一年里,老戴和他的家人擦掉了电视柜上那层厚厚的灰尘,他们打开了久违的电视机,从《琅琊榜》刷到了《庆余年》,把漫威的电影看了一遍又一遍。
谈到2020年自己最大的感触,老戴只感慨了一句:好久不见,家里的那块屏幕。
关键词家庭价值放大 回归家庭,对于相当一部分人而言,这就是他们2020年最大的变化。
疫情让人们的生活轨迹变得简单,纵使国内疫情形势日渐放缓,但奔波之余,“常在家中”仍是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中国居民逐渐习惯的事情。
2020,就是变局之年,市场在变,规则在变,生活也在改变。
但依旧是那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挑战与机遇并存”,这是硬币的正反两面,一面到来之际,另一面也势必随行。
即如老戴一家坐到家庭电视面前那样,中国智能电视领域在2020年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数据显示,自疫情发生后,中国客厅大屏的日均收视总时长增加了22.7%,平均日观看时长也较过去增加了半个小时。
家庭这块屏幕,在移动手机高速发展的时代,焕发出了生机。
1月5日,家庭互联网AI云平台聚好看发布了《AI让我们在一起·2020聚好看生态屏白皮书》,对互联网电视、社交电视、智慧屏等家庭生态屏的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解析。
根据《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聚好看生态屏已覆盖全球6700万家庭,活跃家庭2490万。
用户日均观看时长达412分钟,近个
7 小时;全年累计点播1583亿次,点播量同比增长53.4%,相当于地球上每个人平均在聚好看上点播21次;用户AI交互使用次数高达26.38亿次。
毫无疑问,在过去的一年里,家庭电视的价值正在持续放大。
这一方面缘于疫情带来的受迫性,让用户增加了家庭场景的生活时间;另一方面也必须要看到,电视在维系家庭成员情感方面的价值亦在增强。
海信视像科技总裁、聚好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于芝涛表示:“屏幕将会成为我们寻找答案、寻找朋友、寻找新闻、寻找意义、寻找我们自 用户画像更接近于“年轻父母”这一群体。
需要关注的是,在手机和电脑两块屏幕高速 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传统印象中更接近于电视屏幕的人群往往是中老年群体,而聚好看的核心受众却呈现年轻化态势,这便是颇为有趣的现象。
产品制造商不能一味地将这种现象归结于疫情的倒逼,用户全年的高粘度表现核心必然是需求得到了满足。
而在这个层面,聚好看生态屏所提供的场景化服务便是一个重要的探索。
据了解,聚好看目 己是谁以及能够成为谁的首选目标。
”家庭这块屏幕,在情感交互方面的价值其实从 未改变。
也许繁忙会让我们暂时忽略这块屏幕的重要性,但时间终归会将记忆唤起。
家庭的价值无与伦比,这便是聚好看本次发布《白皮书》所要阐述的重要断言。
关键词在场景中创造幸福 在《白皮书》中,另一组数据是值得关注的。
记者看到,在聚好看服务的所有家庭中,2人户及以上家庭比例达到95.4%,两代人小家庭(孩子未成年)占比31.6%,这即是证明聚好看生态屏服务用户多为结构稳定且完整的家庭。
而在用户年龄分布上,占比最高的两个年龄段分别为“26至30岁”与“31至35岁”。
结合家庭结构数据可以看出,整个2020年,聚好看的核心 前能够为用户提供IOT、社交、办公、观影、音乐、健身、游戏、购物、教育、生活服务、出行、健康等13大维度的全场景智慧生活服务,并在场景之上叠加了角色与情感的需求维度,升级个性化服务体验。
例如,聚好看行业率先研发了海信社交电视HiTable系统,首创1000路视频通话、AI体感健身以及共享放映厅、AI全景看家等功能,可以支持观影模式与私人健身计划定制,带给家庭这块屏更多想象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讲,聚好看所塑造的这块家庭屏幕,其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已不再是单纯的“看”,由“玩”到“用”,在场景中创造幸福才是黏住年轻父母们的核心要素。
以在线教育场景为例,2020年聚好看知识频道新增家庭用户数同比去年扩大了5.4倍,家庭活跃用户同比翻了4.9倍。
数字的背后显然是聚好看满足了年轻父母为子女投资教育的需求,家庭价值的无限放大,不仅是亲情方面的彰显,更在于对家庭未来的关注。
重庆重钢总医院的赵医生说,自己所在的医院是新型冠状病毒定点收治医院,没有充足的精力照顾家庭,孩子的学习成绩便成了最为担心的事情。
“特别是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候,我几乎回不了家,学校又迟迟不能复课,我非常怕孩子的成绩落下。
但好在家里的电视给我们提供了在线教育的服务,即便是现在,孩子也每天都通过聚好看教育学习同步课。
” 赵医生的故事更像是年轻父母们的缩影,他们 对于家庭这块屏幕的需求虽说丰富,但却也简单,无非是希望电视能“看”到他们的心坎里。
关键词拥抱“慢行者” 年轻群体是聚好看的主流受众,但并不意味着将另一群人“拒之门外”。
《白皮书》显示,聚好看生态屏服务的家庭中,35.3%的家庭有60岁以上老人,“慢行者”群体在聚好看用户中仍有较大比重。
事实上,随着场景内容不断丰富,智能科技持续深入,如何让全年龄段人群快速粘合至屏幕端,始终是聚好看所求索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2020年的聚好看以“简洁模式”“远程操控”等人性化功能做出了回答。
来自南宁的李先生告诉记者,如今的电视更新迭代的速度极快,虽然各种“黑科技”层出不穷,但对于家中的老年人而言一点也不友好。
“因为我是和父母还有自己的孩子住在一起,老人喜欢看看电视剧,孩子看动画片,我则是刷院线大片,一家人不仅对电视内容有要求,在操控上的需求其实更大。
老人嘛,年纪大了,新东西玩不转,按键上的符号又看不清,所以聚好看的简洁模式还是很贴心的。
” “还有远程操控也很有意思,我父母有时候实在搞不懂电视怎么用,会打电话给我,让我帮他们远程操控。
在这个时候,我在他们眼中的形象就会无比高大。
”李先生笑着打趣,他觉得真正有价值的“黑科技”就应该是有温度的事物,电视这块屏幕应是为所有人服务。
数据显示,2020年聚好看“远程操控”使用量同比增长709.66%,“简洁模式”已服务600万+老人。
拥抱“慢行者”,这即是聚好看令“黑科技”放下身段,让家中这块屏幕充满温度。
回归家庭,这便是2020年诸多变局之中最具温度的那个。
纵然未来的生活充满种种不确定,但“家文化”一定会是后疫情时代的中国最具羁绊性的那个词汇。
走遍四海又历尽千帆的人,终究会回到家中寻一方温暖。
而家中的那块屏幕,或许已是好久不见,但最终仍会重新遇见。

标签: #手机 #美工 #文件 #cad #管理器 #茄子 #模式 #固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