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派陨落?,香港云主机哪个好

香港 2
中国经营报CHINABUSINESSJOURNAL2017.7.24编辑/李静美编/李琼实习校对/刘军lijing@ TMTC3 大股东乐视自身难保酷派或成“弃子” 酷派陨落? 本报记者李正豪北京报道 曾经风光一时的酷派,已是风雨飘摇。
7月15日,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方达”)发出公告,“经与基金托管人协商一致,自2017年7月14日起易方达对旗下证券投资基金持有的酷派集团(002369.HK,以下简称“酷派”)按0.11港元/股进行估值。
”酷派从2017年3月31日收盘价0.72港元/股停牌至今,易方达相当于将酷派的股价估值砍掉0.61港元/股,下调幅度高达85%。
在此之前,香港恒生指数公司已从2017年7月11日起将酷派从恒生环球综合大型股指数、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恒生港股通指数中剔除。
同日,深交所也将酷派从深港通股票名单中调出。
大股东连累酷派 《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得知,在2012年、2013年、2014年间,酷派曾经是增速最快的中国手机厂商之
一,整体市场份额在10%左右,排名中国市场前三;期间,酷派的营收规模也从143亿港元增长到196亿港元、249亿港元;但到2015年,酷派手机市场份额开始一路下滑,排名跌出前十之外,酷派2015年和2016年的营收规模也迅速跌落至146亿港元、79亿港元;2015年股东应占利润还有23亿港元,2016年已是亏损42亿港元。
进入2017年以来,酷派的财报拖延较长———本应在2017年3月底发布的2016年年报,延宕至2017年6月才发布。
据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酷派前三个月亏损约4.6亿港元,上半年亏损额预计将扩大到6亿~8亿港元,去年同期为1.6亿港元。
对于手机业务,贾跃亭在今年年初已经萌生出售的念头。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贾跃亭连自己都顾不了,哪顾得 上酷派这个烂摊子?”目前,由贾跃亭最终控制的乐视控股持有酷派28.87%股份,为第一大股东;由创始人郭德英最终控制的两家公司,合计持有酷派9.24%股份,为第二大股东。
一家金融机构对乐视系的尽调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9月末,整个乐视系亏损97.3亿元,其中手机业务亏损56.6亿元,是最大的亏损源。
也是因为“为乐视手机业务融资承担个人连带担保引发财产保全”,贾跃亭所持乐视网股权被冻结。
在此背景下,乐视手机已是自身难保,2017年7月11日在乐视商城甚至出现“缺货”情况,寄望乐视对酷派施以援手显然是不可能的。
乐视网7月4日公告透露,贾跃亭所持乐视网26.27%股权中,已有99%被司法冻结。
这引发一系列多米诺效应———7月6日,贾跃亭宣布辞去乐视网董事长等一系列职务,彻底从乐视网隐身,在乐视控股也仅保留了执行董事的身份;7月8日,也是易方达等3家机构率先调低了对乐视网的股价估值,目前已有超过20家机构调低乐视网股价估值,认为其股价应折价三成左右。
然后就是7月14日,易方达直接将酷派股价估值砍掉85%。
实际 上最惨的就是酷派。
知情人士透露,对于手机业务,贾跃亭在今年年初已经萌生出售的念头,主要寄望出售旗下手机品牌酷派获取资金,弥补乐视手机的资金缺口,只是苦于没有找到合适的接盘者。
有媒体还披露,推迟发布2016年年报时,兼任酷派董事长的贾跃亭在提交港交所的文件中声称,酷派需要更多时间提供年报审计师要求的信息,这些信息事关“公司安排多笔预付款项和/或贷款的理由以及商业实质”等。
而这些款项之中的核心问题,可能是当初乐视与酷派的一些资金往来无法核对上。
乐视于2015年6月28日以3.508元/股从郭德英手中购得7.8亿股酷派股份,占总股本的17.9%,乐视由此成为酷派第二大股东,总代价为27.3亿港元。
差不多一年后的2016年6月17日,乐视再度以1.9港元/股从郭德英手中受让酷派大约11%的股份,总代价为10.47亿港元,成为酷派第一大股东。
郭德英通过与乐视的两次交易套现37.77亿港元。
因此,看到酷派的今天,也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说,这实际上就是一个郭德英见势不妙、套现离场的故事。
对酷派的未来,通信业观察家项立刚认为,“前面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倒闭,一条是出售。
” 创始人进退之间 郭德英通过减持酷派股份,降低酷派在奇酷科技的影响力和在ivvi的控制力,已逐步淡出智能手机业务。
前述业内人士透露,早在和奇虎360谈判成立奇酷品牌之前,郭德英就已萌生退意,问过奇虎360创始人周鸿韦是否会控股酷派的打算,但周鸿韦只想得到酷派在技术和产能上的支持,因此双方在2014年12月成立合资公司奇酷科技,打造一个新的手机品牌———奇酷,同时,酷派旗下“大神”品牌也以奇酷科技为基础,与“奇酷”品牌协同运作。
而且在郭德英找到贾跃亭作为酷派“接盘侠”的过程中,奇虎 360、酷派、乐视还上演了一出“三角纠纷”。
最初,奇虎360投资4亿美元在奇酷科技中占股45%;后来,2015年上半年,奇虎360又增资4500万美元,将占股比例提高到49.5%。
但在2015年6月,周鸿韦发现乐视与酷派勾勾搭搭,成为酷派第二大股东。
奇虎360就以此为借口,要求酷派回购奇虎360在奇酷科技49.5%股权,代价为14.85亿美元。
因为在成立奇酷科技时,奇虎 360和酷派已经约定在先,奇酷做互联网手机,酷派做零售渠道和运营商渠道,互不越界。
酷派引入乐视,等于支援奇虎360的竞争对手,因此,奇虎360要求行使当初约定的“认沽期权”———由酷派按两倍于市场价的价格,回购奇虎360所持奇酷科技股权。
最终,双方和解,酷派没有回购,但将奇虎360所持奇酷科技股份由49.5%提升至75%,酷派的持股比例则由50.5%降到25%。
经此一役,奇虎360获得了酷 7月14日起易方达对旗下证券投资基金持有的酷派按0.11港元/股进行估值,较此前0.72港元/股停牌时价格下调了85%。
本报资料室/图 派旗下最好的品牌“大神”以及最新打造的品牌“奇酷”的控制权,而郭德英在寻找“接盘侠”的道路上也更进一步,2016年6月让乐视控股一举成为酷派的第一大股东。
除此以外,酷派2014年11月与渠道商及酷派两位高管(李斌、张光强)一起,号称出资10亿元在线下打造独立于酷派和“大神”的全新品牌———ivvi。
但据酷派2016年12月2日公告,酷派以人民币2.72亿元的价格将80%的ivvi股权卖给超多维,酷派仍然保留20%的ivvi股权。
至此,郭德英通过减持酷派股份,同时被动降低酷派在奇酷科技的影响力,主动降低酷派在ivvi的控制力,已逐步淡出智能手机业务。
可叹的是,在正式兼任酷派董事长的2016年8月6日,贾跃亭还在自己的微博上放言,两年之内将乐视手机+酷派手机卖出1亿台。
而出自华为的手机圈名人刘江峰,也在正式出任酷派CEO的2016年8月16日放出豪言,酷派五年之内销售超亿重回行业第
一。
如今,在现实面前,贾跃亭和刘江峰的豪言似乎成了“笑话”。
错过转型窗口期 2012年小米已经出现了,互联网手机新势力出现了,但酷派不为所动。
郭德英在2014年以后逐步套现离场,也是由酷派的成长经历决定的。
1990年代的酷派,是中国第一家能提供寻呼系统的厂商。
在2000年代则成为中国市场上双模双待智能手机的鼻祖。
郭德英2016年8月5日发出的《致酷派全体员工的一封信》称,酷派引领过诸多业界创新,比如“2003年全球第一款智能彩屏CDMA1X手机、2005年全球第一款双网双待手机、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半年时间完成了Android平台转型、2012年首款LTE4G手机成功突破北美市场且同年整体市场份额进入全国前三、2013年广东省政府质量奖和深圳市长质量奖、2014年‘领航4G’市场份额全国第
一、累计八千项发明创造技术专利”等。
但这些风光无限的 过往并不足以阻止郭德英“弃船而逃”,从2016年8月6日开始,贾跃亭正式取代郭德英成为酷派董事长,郭德英仅保留名誉董事长的身份。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凭借早年间卖BP机和固定电话机等产品时与电信运营商结下的良好关系,酷派成为电信运营商的第一批合作伙伴。
因此,2008年前后,电信运营商还是上马3G的时候,酷派得到机会为电信运营商生产大量3G制式的定制手机,为推动电信运营商从2G向3G升级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此过程中,酷派在全国各地运营商系统建立了良好的分销系统,还获得了高额的补贴,也为进入‘中华酷联’第一阵营奠定基础。
” 该人士认为,从时间上来看,酷派最辉煌的时期是2012~2014 年,实际上正是这个时期的辉煌,造成了酷派此后的盛极而衰,因为“2012年小米已经出现了,互联网手机新势力出现了,但酷派不为所动;华为开始放弃运营商渠道,当时光景不如酷派的OPPO、vivo也开始脱离运营商体系,只有酷派仍然紧跟运营商;这时候小米的背后紧跟着魅族、华为的荣耀、中兴的nubia、联想的乐檬等一大批互联网手机品牌,只有酷派不为所动,仅仅在2014年底推出面向社会化渠道的ivvi品牌,错过了互联网手机的风口。
” 该人士指出,分水岭是2014年7月国资委发文明确要求电信运营商在三年之内大幅削减20%左右的销售和营销成本,电信运营商开始调低定制机、合约机的补贴力度,酷派背靠运营商的好日子结束了,而且此时市场格局已变,酷 派再做布局已经失去了先机,已经注定了逐步衰落的命运。
国际电子商情分析师孙昌旭认为,酷派衰落的原因应该阶段性分析,郭德英时代的旧酷派和刘江峰时代的新酷派所犯的错误不一样,“郭德英时代酷派最早推出3G、4G手机,有一定的影响力,错在长期依赖运营商导致对公开市场不熟悉。
而小米、OPPO、vivo的崛起对酷派冲击很大,在这个过程中,酷派跟不上市场节奏,转型不及时,也导致了一些问题。
刘江峰时代最主要的问题是选错了靠山,没钱,严重影响了发展。
” 也有业内人士提出,尽管最近两三年表现不尽如人意,但酷派仍有其价值,其中最大的价值就是20多年积累的超过10000件专利,同时,在搭建供应链、提供生产线等方面的能力也不容忽视。
价格战致利润下滑超20%网宿科技转向海外寻出路 本报实习记者李哲北京报道 “对网宿科技来说,市场竞争已经极度恶劣。
面对价格战,我们的CDN服务基本处于微利状态, 特别是视频业务。
”网宿科技市场部工作人员魏静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说道。
7月14日,网宿科技发出的2017年半年报业绩预告中,企业 利润预计下滑20%~40%。
在阿里云CDN、迅雷星域CDN等一众对手的价格战攻势下,国内CDN行业的龙头企业网宿科技的利润下滑成为不争的事实。
面对如此局 面,网宿科技将目光投向海外,加快海外布局,2017年实施重大资产重组连续收购韩国CDNetworksCo.,Ltd.公司和俄罗斯CDN-VIDEOLLC公司。
CDN价格战愈演愈烈 网宿科技发布的2017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预计盈利3.51亿~4.69亿元。
然而这个数字与上年同期相比,降低了约20%~40%。
面对利润增长下滑,魏静告诉记者:“2017年上半年利润增长降低主要是由于国内CDN市场竞争比较恶劣,市场价格继续下降,导致公司毛利率下降,直接对净利润产生影响。
” 恐怕绝大多数互联网用户并不了解CDN为何物,但是大部分使用手机、电脑的人都非常关心自家的网速,CDN解决的就是网速快慢问题。
CDN(内容分发网络)是依靠部署在各地的边缘服务器(俗称“节点”),通过中心平台的负载均衡、内容分发、调度等功能模块,使用户就近获取所需内容,降低网络拥塞,提高用户访问响应速度和命中率。
CDN业务的兴起主要是由于目前网络建设的滞后,带宽无法满足用户对流量和传输速度的需求。
根据研究机构MicroMarketMonitor的数据显示,全球CDN市场规模预计2019年将达到121亿美元,超过50%的互联网流量通过CDN进行加速。
可以说,对于任何依赖互 联网的企业而言,选择CDN服务已经成了企业的必修课。
目前,国内CDN领域比较活跃的企业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以网宿科技为代表的传统CDN企业。
网宿科技自2005年开始进军CDN领域,截至2016年,CDN业务占网宿科技总营收的90.82%,达到40.38亿元。
二是以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为代表的自建CDN企业。
这类企业起初自建CDN只是为了服务自身发展需求,随着自建CDN规模不断扩大,将部分CDN服务用于商用。
三是以迅雷旗下星域CDN为代表的共享CDN企业。
迅雷通过赚钱宝这样一个硬件产品,把个人用户的闲置带宽变成CDN节点,再转售给企业。
2017年一季度,迅雷CDN业务同比增长234%。
2015年,主流云平台的竞争已经十分激烈,反观CDN领域,行业龙头企业网宿科技2014财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04.12%,达到4.84亿元。
重要的是,云计算与CDN有许多相通之处,进军CDN领域,对于云计算企业来说,门槛并不算高。
此外,云计算企业主打的云主机、存储、数据库等 业务在用户积累、迁移及产业布局方面的周期较长,短时间内无法通过云计算收入的增长来拉动整体营收增长。
这时,依靠流量结算的CDN市场,就成了云计算企业眼中实现快速做大收入的香饽饽。
然而,对于云计算企业来说,想要从耕耘CDN市场多年的传统CDN企业手中分得一杯羹,也绝非易事。
于是,低价便成为惟一工具。
2015年6月,阿里云CDN、腾讯云CDN相继宣布下调资费价格,调整幅度超过20%。
随后,包括BAT巨头在内的互联网公司相继进入CDN领域,利用其云服务的基础,对传统的CDN企业开启了一场硝烟弥漫的价格战。
“市场竞争已经极度恶劣。
目前我们任务是增收入、保利润。
今年中报利润是下滑的,不过我们公司利润的绝对值还是能够保持在4亿元左右的状态。
我们不会完全以互联网公司这种方式来打价格战。
”在谈到国内CDN市场竞争时,魏静提到,“因为CDN也算是整个大类的云计算范畴,行业的参与者其实是想用CDN的营收去做大云计算的营收,它们没有区分是云计算还是CDN。
基 本上是以赔本的方式出售CDN服务。
而在企业级市场里烧钱是不明智的选择。
” 记者统计了解到,相同规格的套餐,相对其他企业的价格,网宿科技普遍高出一倍以上。
以50TB的流量包规格为例,网宿科技为0.52元/GB/月,百度云为0.28元/GB/月,阿里云为0.20元/GB(阿里云为包年价格折算费用),迅雷为0.14元/GB/月。
对此,魏静解释称:“我们官网的价格与阿里这些企业的价格进行对标,意义不太大。
我们是打包式的一揽子服务,阿里的CDN属于自助性,加来加去价格就上去了。
经常有客户和我们说,其实阿里的服务并没有看上去那么便宜。
” 然而,与去年相比,网宿科技CDN服务的价格被迫降低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面对频繁的降价潮,网宿科技的市值也从去年6月的568亿元跌至目前的234.5亿元。
“我们认为目前国内CDN市场的价格战已经处于一种比较极端的状态了。
目前,我们的定价基本处于微利状态,特别是视频业务。
今年根据客户的需求,也对价格进行了调整。
” 目光投向海外CDN 进入2017年以后,网宿科技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海外市场,加快海外CDN领域的布局,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目前来看,中美CDN企业中,也只有我们和Akamai是处于盈利状态。
”魏静提到。
3月29日,网宿科技实施重大资产重组。
网宿科技通过全资子公司香港网宿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网宿”)以现金方式向日本KDDI公司购买其持有的韩国CDNetworksCo.,Ltd.公司(以下简称CDNW公司)12149768股股份,占CDNW公司发行在外流通股(不含库存股)比例的97.82%。
交易价格21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2.7亿元)。
随后,网宿科技再次通过香港网宿使用募集资金4.305亿卢布(约合774.93万美元)收购俄罗斯CDN-VIDEOLLC公司(以下简称“CDN-VIDEO”)70%的股权。
上述两笔交易分别于3月24日和5月17日完成交割。
记者了解到,收购CDNW公司是网宿科技自2012年上市以来的第一起大型跨国并购。
CDNW公司在CDN领域颇具实力,其在韩国CDN市场占有率排名第
一,在日本CDN市场排名第
三,服务的知名客户包括三星、DELL、ebay等公司。
业内人士认为,收购CDNW公司,对于网宿科技而言,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大节省了网宿科技业务全球化的时间。
令其迅速从一家以偏中国本土色彩公司转型为 拥有全球服务能力的跨国公司。
“2010年网宿科技就开始布局 海外市场。
先后在美国、马来西亚、爱尔兰、印度设立子公司。
目前公司在海外已经布局了大约116个节点。
连续的两笔收购主要是布局海外市场,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不大。
”魏静在谈到网宿科技海外布局时说,“韩国的这家企业在海外是比较有名的,无论是品牌还是研发能力,都属于第二梯队的企业,完成对CDNW公司的收购,有利于公司扩展海外市场,特别是韩国、日本等亚洲市场。
由于俄罗斯是一个人口大国,互联网用户的基数比较大,收购CDN-VIDEO,一方面是出于开发俄罗斯本国的CDN市场,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俄罗斯的地域优势覆盖欧洲市场。
再加上公司之前在欧洲的一些布局,可以更好地开发欧洲市场。
” 此外,7月12日,网宿科技子公司香港网宿使用募集资金1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约1.02亿元)对其全资子公司香港申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申嘉”)增资。
网宿科技表示,此次增资是为了加快海外业务拓展及海外CDN项目建设进度,由香港申嘉承担海外CDN项目部分投资建设。
记者了解到,网宿科技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投入10.68亿元用于海外CDN项目建设,逐步打造全球化CDN平台,服务于国内企业的海外业务、海外企业的入境业务以及海外客户在海外地区的落地需求。

标签: #网站建设 #服务器 #便宜 #服务器 #主机 #好用 #便宜 #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