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游戏电脑主机哪个牌子好

牌子 3
Tel(押010)82614599E-mail押dszk317@ READING 读书 主编:麻晓东编辑:杨新美校对:么辰2011年10月18日星期二A7 学会出版资源,待挖掘的“金矿” 阴本报记者李芸 野孕育冶征程中的全程陪护 在《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首发式上,作为出版方,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苏青的发言更多的是感恩与感激。
苏青把出版社比喻成助理婴儿出生的白衣天使,他说:“如同一个生命的诞生必须经历十月怀胎方能一朝分娩,一本图书的面世也经历了选题策划、组稿、撰稿、审稿、编辑加工、印刷成书等过程,出版社的编辑出版不过是其中最后的一个重要环节。
” 但实际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这位白衣天使在《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的诞生过程中,不仅是战斗到最后一刻,更是“孕育”征程中一名全程陪护。
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正在合作,出版4卷8册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机械史》。
得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11月在河南召开年会的消息后,出版社两名社领导参与了这次年会。
中国科协所属各全国学会每年一度的年会,是集成了各类专题活动的大型综合性会议,有专题学术会议、有科技进展发布、有论坛讲座等。
这些鲜活的信息和资源都能成为出版线索。
《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就是在此次年会上寻觅到的一个重要选题。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许英说:“当时我们得知,有包括19名两院院士在内的100多名机械工程界专家正在编写未来20年机械工程技术发展 的预测和展望。
我们国家作一般的规划很多,但是技术方向的规划还很少,特别是20年的长期发展规划。
而就机械工程技术发展来说,尽管我国制造业的规模和总量已跻身世界前列,但发展模式仍然比较粗放,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这个课题旨在引导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实现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特别有出版价值。
” 出版社当即表示对这一选题非常感兴趣,并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达成了合作出版意向。
此后,即使图书尚在“孕育”之中,出版社也有专人参与各个环节的工作,积极参加该图书编写的研讨交流会、审稿会等,与编写专家建立良好关系。
2011年7月24日,《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总审稿会议召开。
8月底该书便已付梓出版。
从编辑整理到印刷成书仅仅经历30余天。
无疑,该书在最终的成书环节进入快速通道,与出版社前期深度参与不无关系。
不是结束袁是起点 《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的出版,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看来,并不只是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一个项目合作的完成。
“通过这次图书出版,我们希望两家建立起长期合作的战略关系。
”《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责任编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社长吕建华这样说道,“希望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看到出版社的诚心、专业与实干。
” 中国科协所属各全国学会是推动其所在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许多重要 的思想、观点和见解,都是在全国学会组织的学术交流中率先提出的。
学术会议和学术出版,是学术交流的两种重要方式,《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的出版对其他全国学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陈超志介绍,该学会自1936年建会以来,组织编写了《中国材料工程大典》、《机修手册》等数百种大型工具书、科技图书和相关教材。
出版的学术刊物有《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等60余种,不仅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对推动学科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际上,英美等国的学会对出版更为关注,首先学会主办或出版期刊数量多,大都在数十种左右;其次出版物有影响力,受众面广。
有数据显示,英国物 理学会2008年期刊文章下载次数达1300万,美国化学会每年期刊全文下载数约为6300万。
美国数学会主办的《数学评论》、美国物理学会主办的《物理评论快报》、美国化学会主办的《美国化学会志》都是该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之
一。
这样一来,出版在学会的收入和支出中均占较大比重,特别是品牌期刊,仅《数学评论》的收入就占该学会收入的40%左右,2008年达1000多万美元。
陈超志说:“中国学会中做得比较好的是中华医学会,其旗下的刊物量大且社会评价好。
也有一些学会还不太重视出版或是出版经验不够,与国外学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 吕建华说:“学会有很好的专家资源,有值得出版的学术成果,但对出版环节不太熟悉,我们出版社与中国机械 工程学会等全国学会同为中国科协所 叶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曳袁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编著袁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 属单位,如能建立长期合作,便是互补共荣。
加强学术出版是学会增强力量、扩大影响,提高学术档次的重要途径。
” 《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便是中国科技出版社希望树立的一个成功范例。
苏青说:“应该通过这个项目的合作,动员更多的行业性全国学会定期组织编写类似的‘路线图’,使《路线图》丛书成为展示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决策咨询成果的一张优质名片,成为反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特色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促进中国科协凝聚科技工作者智慧的一个品牌抓手。
” 钱塘江大潮那壮美的自然景观,总是吸引着无数人好奇的眼光。
在浩浩荡荡的钱塘江上,有另一道风景,更值得人们注目:这就是由著名的桥梁学家茅以升主持修建的钱塘江大桥!日前,茅以升的幼子、音乐家茅于润,饱含深情地推出了回忆录《我的父亲茅以升》。
茅于润从一个儿子的角度,通过片段式的文字,记录了父亲一生中点点滴滴的往事。
作为中国桥梁之父的茅以升,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刻苦钻研科学的精神。
茅以升1896年出生南京,1989年以95岁高龄在北京驾鹤西去。
他的一生,历经晚清、民国和社会主义新中国三个截然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
他和很多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一样,幼年 接受了较为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后来又接受西学,在“科技报国”理念的驱动下,到美国学习土木工程专业。
1921年,23岁的他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其博士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因为在工程科学领域的理论贡献,被学术界称为“茅氏定律”。
茅以升作为现代知识分子,有着那个年代知识人共有的特点:志向远大、博学多才、生活简朴、待人温和、努力工作,尤其对所研究之专业发自内心的虔诚和热爱。
他的科学志向、人生理想、爱国情怀都和钱塘江大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我的父亲茅以升》一书,并没有波澜壮阔地记录茅以升修桥造桥的过程,而是通过生活琐事,来复原茅以升当时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上世纪30年代初,茅以升曾在大学、政府专业技术部门先后任职。
当时,在我国大江大河上有不少外国人修建的钢铁大桥,茅以升认为自己作为土木专业的海归博士,不能亲手设计修建属于中国人的大桥,这无疑是件憾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位于杭州的六和塔下的钱塘江面,将修建大桥。
他主动请缨,担当起建设钱塘江大桥的重任。
从此,他将自己的满腔知识奉献给了 天晚上,茅以升写下了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并赋诗一首:“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这是何等悲壮的场面,这是何等爱国的情怀! 钱塘江大桥炸毁后,茅以升带着建桥中所有图表、文卷、相片等14箱重要资料一起撤退。
他和家人在躲避战乱的路途中,舍弃了许多家什,却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尽数保存下来。
抗日战争胜利了,茅以升又受命组织修复大桥。
1948年3月,全部修复工程结束,钱塘江大桥又重新飞跨在钱塘江的波涛之上。
至此,茅以升主持的钱塘江大桥工程前 阴
座 桥 与 陈华
文颗 爱 国 心 后14年,经历了建 桥、炸桥、修桥三个时 期,这是古今中外建 桥史上从未有先例的事情。
钱塘江大桥建成于抗日烽火之 中,再生于和平建设之世。
它不仅在中 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 了可歌可泣的一页,而且在国家经济 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钱塘江大桥 使沪杭与浙赣两条铁路相连接,使钱 塘江两岸由天堑变通途。
钱塘江大桥 既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 碑,又是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
茅以 升把工地办成学校,吸收大批土木工 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为国家 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
我国一些 重要桥梁工程,如武汉长江大桥、南京 长江大桥的一些负责人都曾经历过钱 塘江大桥建设的历练。
大桥,自己的命运和大桥紧密相连。
茅以升在晚年的时候曾经说过: 钱塘江乃著名的险恶之江,水文
“人生乃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 大脑进化决定人类未来 地质条件极为复杂。
其水势不仅受上游山洪暴发之影响,还受下游海潮涨落的约束,若遇台风袭击,江水呈汹涌翻腾之势。
钱塘江底的流沙厚达41 过十之七
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信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
”《我的父亲茅以升》结尾的话让人深思:诗人常把天 米,变幻莫测,素有“钱塘江无底”之上的彩虹喻为人间的桥梁,父亲是用自 说。
当时工程技术界认为,在钱塘江上己的生命,化作了彩虹,用留在人间。
以 果的总结。
弗林回顾了70多个研究,包大、水准最高的训练研究计划之
一。
尽管早在2001年就有研究人员架桥比登天还难。
《我的父亲茅以升》茅以升为首的我国桥梁工程界的先驱, 括1932年~1978年间超过7500名测受训的对象是12~14岁的学龄儿童,提出,电脑游戏阻碍青少年大脑发育当中写到,茅以升通宵达旦熬夜,与同在钱塘江大桥建设中所显示出的伟大 试者的数据,结果发现,每隔10年人们训练目的是提高他们的观察技巧和并可能导致儿童无法控制的暴力行行精心设计图纸、反复谋划,还满身泥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为人先的科技创新 的平均IQ分增长3分,也就是说人的分类、归纳或演绎推理、语言的准确为,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却得出了相泞地和工人们一起劳动,采用“射水精神,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 智商增长率大约为每10年提升3%。
依运用、解决问题能力、创造力和决断反的结论,认为如果阅读为信息社会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奋斗精神,永远是鼓舞我们为祖国的 据人类智商的这种增长率,如果把一名力。
的到来作了最好的准备,那么玩电脑桥中的80多个技术难题。
在当时中国繁荣富强不懈奋斗的精神财富。
在1990年的IQ测试得到平均分的青 训练对象是463名学生,接受为游戏就是在为一个信息爆炸的数字化科技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一项工程能 年送回到60年前,那么他的成绩将排期一年的特殊课程教育,同时挑选了未来作准备。
有如此多的技术创新,即便在今天看 在人群的前1/6。
假设是在一个有30人432名同龄学生作为对照组,接受常规 瑞典国立公共卫生研究院最近发来,也是极不简单。
1937年9月26日, 的班级中,那他的成绩就突然会跃居到课程教育。
在研究前和结束之后,所有表的一篇报告系统性地总结了30篇历经5年的建设,钱塘江大桥建成通 前5名。
受试者都接受大量测试以评估他们的已发表的探讨电脑游戏效应的研究成车,这是中国人自主修建的第一座公 然而,也有人怀疑人类这种智商逐智商,尤其是解决问题能力和逻辑推果,共有6项研究证明游戏能增强空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
年提高的结论。
比如,有的研究者认为,理能力。
结果,与普通教育组的学生相间技巧和反应时间,同时这些研究没 《我的父亲茅以升》当中写到,钱 人的智商提高即使是一种可能,也是得比,接受特殊训练的学生智商平均提有显示游戏对人的注意力有损害。
塘江大桥是茅以升引以为傲的作品, 力于教育普及和进步的结果,因为这可升了10%。
其实,电脑游戏只是今天人们生也是让他最伤心的地方。
大桥建成后, 以提高人们在词汇量和常识方面(这是智商分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智商 接受现代生活的挑战可提高智商 活方式的变化之
一,如果不拘泥于为了娱乐而游戏,而是开发计算机用于 日军的铁蹄步步紧逼,战事越来越紧。
通车后的钱塘江大桥,为往大后方撤 中更为重要的内容———解决问题的能 训练或工作的严肃游戏,例如用来改退的人员、战备物质提供了宝贵的时 力无关。
但是,事实却证明,这种批评是 然而,在生活中,现代人智商的提善领导力、注意力、判断力、协同能力间。
今天我们不能想象钱塘江大桥上 站不住脚的。
弗林发现,人们智商逐年高还是大量依赖于面对生活的挑战并和空间感知的游戏,包括《大脑年龄:那紧张运输的景象,滔滔的江水可能 叶超负荷的大脑要要要信息过载与工作记忆的极限曳袁[瑞典]托克尔窑克林伯格著袁周建国尧周东译袁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提高表现在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显著,但词汇量方面的进步却几乎看不到。
人类智商是如何提升的 适应社会的发展。
例如,计算机和IT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于人类的生活不仅让所有人受到挑战,而且把人类引入了一个生活节奏更快、脑力劳动更强、认知速度提高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 训练你的大脑》、《激光手术师:显微任务》等,都明显地提高了受训者的智商。
当然,人类的智商并不仅是在电脑和网络这样的现代生活面前得到提 就是最好的见证。
到1937年12月,日军的炮火在杭州城内响起,杭州失守已成定局。
在当时紧急的情况下,如果不炸毁钱塘江大桥,这无异于给日军提供交通上的便利,有助于日军侵略 智商包括7个方面,观察力、注意的智商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除了升,就是平常的生活,如阅读、写作、填的步伐。
茅以升强忍内心巨大的悲痛, 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分析判断工作上应用计算机外,就连计算机游戏词游戏、下棋、讨论、演奏乐器、各种体1937年12月23日,伴随着一声冲天 阴张田勘 能力和应变能力,如果人类的智商在这7个方面是在逐年提升的话,那么,造成 也在帮助人类提高智商,而且可以说,正是电脑游戏的普及让现代人的智商 育运动等,都可以提升人的智商。
因此,当人类智商不断提升之时,也是社 的巨响,施工5年、凝结无数人智慧、耗资150万美元、通车仅仅89天的钱 叶我的父亲茅以升曳袁茅于润著袁浙 人在过去之所以超越一切生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大脑的进化。
同样地,大脑的进化也决定着人类的今天和未来。
这是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院和斯德哥尔摩脑研究院认知神经科学教授托克尔·克林伯格(TorkelKlingberg)在其新著《超负荷的大脑———信息过载与工作记忆的极限》中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
这种提升的原因是什么?《超负荷的大脑》一书对此有多种解释,但归纳起来有两点,一是专门的训练,二是人类创造和建设的现代生活反过来促进了大脑的进化。
对于这两点,克林伯格特别引用了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之一坎德尔(EricKandel)的话来描述:“人类改变自身脑功能的能力,可能会像铁器时代冶金术的发展那样,彻底改变历 提高有了一个契机。
会变得更为文明和富足之时。
塘江大桥被炸毁!大桥被炸毁的这一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 《死亡课》填补国民认知空白 人的智商一直在提升 对于人类大脑的功能和智商水平的认识,克林伯格在《超负荷的大脑》一书中引用了著名的弗林效应予以肯定。
20世纪80年代,新西兰社会学家弗林(JamesFlynn)在进行智商(IQ)测试时发现了一个让人们普遍感到欢欣鼓舞的现象:人的IQ一直在增长。
智商即智力商数,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智商的评估是由智力年龄除以实足年龄再乘以100。
一般是把人群的IQ平均分定为100。
在对一个人群进行IQ测试时,测试对象也往往要求进行旧版本的IQ测试,用来评估两个测试是否一致。
弗林发现,每次在某一人群中进行测试时,他们的旧版IQ测试都做得更好。
例如,当一组18岁的青年进行一份20年前的IQ测验时,他们并不像20年前的同龄人一样得到100分,而是总会略高一些。
这一现象是对数量较多的研究结 史的面貌。
”一些人认为,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 活对人类社会有不少的负作用,至少造成压力增多,疾病频发,如精神疾病的发病居高不下,因此有很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出许多轻松面对生活的药方,例如,要求减慢生活节奏,慢慢工作,慢慢吃饭,多点休闲,花点时间思考等。
但是,克林伯格在书中却推荐了另一种方法,力求找到人类认知要求和自身能力之间的最优平衡点,以使人们不仅得到深深的满足感,也能将人的大脑的能力最大化地开发出来,从而创造更好的人类文明。
如此看来,人类提升智商的两种主要方式就值得推广。
智商提高的第一种方式是训练,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一般的。
这种训练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与委内瑞拉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一起在该国的中部城市巴基西梅托的穷人区进行了一项智力计划研究,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 叶死亡课:关于死亡尧临终和丧亲之痛曳袁[美]查尔斯窑科尔等著袁榕励译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阴吴彬 死亡对于人而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很多人不愿意直面它,这其中中国人就占大多数。
中国人历来有对死亡回避的传统,甚至是隐晦,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他可能要死了,这个人就会有些不舒服甚至抓狂,他会认为这非常晦气,甚至因此他会真的丧命。
事实上,这只是人们各自文化的不同,产生的相应的心理反应。
西方人似乎对死亡的理解就豁然得多,这可能也源于其哲学思维的影响,在中国孔子强调“未知生,焉知死”,但是苏格拉底这位西方哲学的先驱却认为对死亡的探索、思考很有意义。
《死亡课: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这本书,通过很多调查和数据告诉了我们关于死亡问题的整个体系,当然这些调查和数据也基本上是美国的,但是从其中能够得知死亡并非单独的事件而是一个体系。
死亡不仅仅只有对亲人的安慰,还有对死者临终的关注,这个临终期可能很短也可能比较长,包括 对艾滋病、癌症病人的关注。
然而死亡不仅仅能够延伸出心理关注,还包括了对死亡原因的分析,通过对死亡人群的具体信息的收集了解到不同人群面临的死亡风险,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减少悲剧的发生,要知道死亡不仅仅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它也将是实践改善的对象。
此外,谈到儿童对死亡的理解时,让我回忆起了很多事情。
小时候当我和朋友们谈到死亡时,大家都没有恐惧的感觉而是嬉笑了事,但这样的情况很危险,导致后来有两个小伙 伴丧命,这与他们的死亡观有很大关系。
我认为,要让儿童加深对死亡的理解或者说是恐惧,这能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儿童的死亡率。
可以当做一本操作手册来看,也可以当做一本很有哲理的著作,从《死亡课》中确实能体会到一些深刻的理念。
死亡对于人来讲实质上是躯体的毁灭、腐朽,但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因为死亡完全消逝,一个超越死亡的人不是说这个人抗拒了对死亡的恐惧,而是他认识到了死亡的本质通过它就要将自己最宝 贵的东西留在这个世上或是留给自己的亲人。
作为精英人物不论是政治、思想各个领域,他们都会把自己最为深刻的思想和观点留给世界,以此来超越死亡带给他们所谓的时间惩罚,思想则成为永恒的东西超越了时间。
西方人对宗教情有独钟,也因此产生出一种宿命论 的认识,即死亡是上帝的安排没有必要进行逆向的抗争,那是徒劳的。
我相信自己不是一个宿命论者,但死亡确实是一个无法抗拒的事情,不管用多少手段都要面对的事实,那么就应该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不要企图逆水行舟而要顺水推舟,要将死亡在自己心中变得很正常、很自然,就像那个三段论一样:“人总是会死的,墨子是人,那么墨子会死的。
” 《死亡课》中,虽然还有不少东西有待深入,也并非根据中国社会研究出的成果,但是这本书仍然对我们的死亡观起到很大影响,甚至超出了死亡概念范畴。
中国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说基本上 是空白,但是国民应该加深这部分的认知,才能使死者安详、生者安心。

标签: #内存条 #处理器 #电脑主机 #网卡 #备案号 #两台 #显示器 #电脑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