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编辑:刘秀平E-mail:ncdzzbs@163
财富合理分配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农村大众报评论员肖民
年轻时看庄子写的东西,有这样一句话:“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看了后,当时的笔者从心底发笑:庄子所说的朝菌只长于早晨,蟪蛄只生于夏天,它们如何知晦朔与春秋?要是它们知道了,心底的惊怪可想而知。
笔者就被这相似的事儿惊怪了。
前不久,一艺人因少缴、偷逃税款,被开出罚单,补缴加罚款共计8.83亿元人民币。
有好事者算了一下,这笔钱的折算如下:月收入1万元,作为普通人便是很高的了。
月入1万元,一年12万元,7000年才能收入8.4亿元。
泱泱华夏,文明不过5000年。
此后有媒体报道:某人7500万元一季的《食在囧途》,某人4800万元一季的《极限挑战》,某人参加一档音乐类综艺酬劳为7000万元,某人参加《爸爸去哪儿》酬劳是450万元一天。
对这些数字,笔者真像小伙伴一样地惊呆了。
早知自己没见过大世面,井底之蛙而已。
现在看来, 井底的蛙也能看到天,自己连这种蛙都算不上。
笔者从来不富裕,但也从来没羡慕别人多金。
笔者是这样想的:人家钱多,是靠辛劳加智慧挣来的。
自己没那个本事,每月有现在几千元的收入,也是可以养家的,很知足。
这些年,接触过太多像笔者一样知足的人。
一个普通农民,选择外出打工,一个月能有4000元以上的收入;在家种地,一年能有三四万元的收入。
春节团聚,他们面对老父老母、妻子儿女,一脸的幸福。
一个留在农村或新到农村创业的人,流转着上千亩地,或者规模养着猪鸡,从春到冬的忙碌中提心吊胆地看着老天的脸色、看着市场的脸色,年尾时能有六七十万元的纯收入,过春节时会很感恩。
一个有着几十名员工的企业老板,里里外外焦头烂额地忙上一年,能给员工及时发上工资,年底时还能有百十万元的剩余,那便是在周边人看来最好不过的企业了。
这样的老板自己春风满面,别人看着他时也是春风满面。
一个四五万人的乡镇,众多的乡镇干部,农业、工业、商业、教育、医疗等等行业忙上一年,能有过亿元的财政收入,就算是很不错的乡镇。
对这些诸如此类的满足,笔者更是满足:人应该知足,不仅是为了常乐,而且相较于以前,这都是天文数字。
感激祖国的繁荣昌盛,感谢社会的日新月异,让我们有了知足的资本。
可对于拍一部影视片动辄几千万元、参加个综艺节目一天动辄上百万元的收入,笔者还是觉得出了问题。
不是因为笔者眼红,而是我们整个社会的财富分配问题。
上学以及工作后,笔者真还是看了些马克思的东西。
对这位老人写出来的东西,笔者很是崇拜,尤其是他说的经济基础。
什么是基础?那就是说,其他任何东西,都要建立在其上。
这一基础决定一切。
就此而言,一个社会财富分配公平合理,是一切公平合理的基础。
没了这个基础,一切都是浮云。
绝对的公平合理从来就不存在。
笔者自认为还是个农民,就以 农民的视角说这事儿。
种同样的菜,菜好多卖钱、菜孬少卖钱;菜多时价格低,菜少时价格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
即便是同一天卖同样的菜,五里远的东边集上卖八毛,同样五里远的西边集上卖一块,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
能力有高低,机遇有好坏,皆是常情。
既然是常情,还是在常之中的,反常即为妖。
譬如农民外出打工,同样的技术出同样的力,向南走一天能挣二百元,往北去一天最多八十元。
这样的结果是南边人满为患,北边招不到人。
最终解决的办法,是南北方的打工收入相差在合理的范围内,打工的农民才会有人向南走有人往北去。
现在极个别的行业中的一些人,收入畸高,既是社会的正常选择,也有为妖的成分存在。
说其正常,有人喜欢看喜欢捧,被喜欢的行业及某些人收入高就不足为怪了。
说其为妖,是这些人的畸高收入,是因为有人为其搭建了平台。
林中之妖,必有其生存的别样森林;水中之妖,必有其生存的别样江湖。
现在一些人拍影视、搞娱乐,非红得发紫的明星不请,非腕 粗过人腰的大腕不邀,这就让一些人的身价不断攀高,并且只有更高,没有最高。
有张三或李四跳出来说:有人愿花大钱,非明星大腕不邀不请,有人出大钱有人挣大钱,管卿何事?笔者说,一个社会,财富如何分配,绝不是一个行业或一小部分人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的,如果这样,最好的职业是拦路抢劫还有抢银行。
因为国家有国家的秩序,保证着社会各个层面的人安分守己,保证着全社会共同创造的财富以相对公平合理的原则分配到每一个人手中。
如果,社会的正常运转中出现了某一方面的问题,也是很正常的事儿,世界上没有完美到永不出现任何问题的机器。
解决办法是,在正常运转的过程中,把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地解决好。
对上面所说的某些人收入畸高的问题,解决办法基本有两个点:其
一,拆掉为这些人收入畸高搭建的平台,没了平台这些人便没了可以挣畸高收入的场地;其
二,以国家税收的办法,把畸高收入中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拿走,实现社会财富再分配。
规制大数据杀熟须监管跟进 针对作家王小山对飞猪机票“大数据杀熟”的质疑,飞猪10月9日回应称,“飞猪敢于承诺,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利用大数据损害消费者利益。
”飞猪的一位工作人员则表示,飞猪是一个平台,不赚机票款,只赚取对入驻商家的管理费,因此这种所谓的“大数据杀熟”对飞猪来说是损人不利己的事,飞猪没有道理做(10月10日《北京青年报》)。
应该说,“大数据杀熟”是今年以来屡被提及的新事物,主要指网络电商利用大数据技术,针对有忠诚度和黏度的老顾客提供价格较高的商品和服务。
如之前报道,有网友发现,同一段路程,打车软件对两部手机的报价不一样,有旅行App也存在“看人下菜碟”现象,对老顾客提供高定价商品。
而只有强化监管措施,完善监管机制,方可遏制商家杀熟冲动。
市场经济条件下,针对不同消费者给出不同的定价并不罕见,只要价格公开、不属于垄断销售和强买强卖,就应尊重商家的自主经营权。
但杀熟有违商业伦理,一般而言,商家对老顾客提供更加优惠的价格符合商业伦理和经营理念,如会员等级越高,享受的优惠和便利 越多。
这样能培养顾客的忠诚度,提高对商家的认可和信任度,进而占据更多市场份额。
敢于杀熟的商家显然透支了消费者信任,属于见利忘义。
而且,还可能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人们通过网站、App选购商品时,自然认为商品的价格与其他消费者享受的一样,至少不会出现老顾客支付高价的情况。
正是基于这种朴素认知,消费者才不会通过多个账号对比价格。
即杀熟涉嫌对老顾客进行蒙蔽和欺诈,更涉嫌歧视老顾客。
然而现实中,由于商家占据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且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故而很难认定杀熟行为。
如商家掌握着所有用户的信息,可以根据技术手段对消费者“画像”并提供有差别的定价和服务,实施隐蔽而精准的杀熟,而不特定消费者则处于一盘散沙局面,除非每次购物时互通信息,详细对比,否则很难觉察到被杀熟。
此外,商家为吸引新用户注册,一定时期内针对新用户提供优惠价格也在情理之中。
而且,很多商品的价格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尤其是机票、旅馆酒店的价格,可能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随客流、天气等 原因进行调整。
这样一来,除非在同一时间段内,有多个具有相同会员级别的消费者购买相同的商品或服务,否则,莫说普通消费者,即便监管部门也难以分辨何谓正常的价格变化,何谓杀熟。
如前所述,大数据杀熟是商家对传统商业伦理和市场理念的垫付。
如果听之任之,让消费者通过时时关注产品价格、通过不同账号对比价格来维护权益,互联网商业也就失去了便民属性,沦为强势商 家宰割消费者的凶器。
规制大数据杀熟,显然不能依 靠消费者单打独斗,势必由监管部门出面干预,且有必要采取大数据技术反制大数据杀熟,通过大数据技术梳理商家的交易信息,筛查出可疑交易信息并严惩杀熟行为。
这样才能建立诚信、公平、透明的交易环境,避免大数据成为商家牟利工具,消费者沦为先进技术的围猎对象。
(原载《法制日报》,作者:史洪举) “禁止父母住危旧房屋”,好规定如何真落实? 在一些地方,子女住在宽敞明亮的房子,而父母却住在脏、乱、差等条件简陋的危旧房中。
针对此类现象,近日,湖南省吉首市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联合发布《关于敦促赡养义务人履行赡养义务的通告》,敦促子女履行赡养义务。
“自己住高楼父母待茅棚”的子女将面临行政处罚。
(10月10日《潇湘晨报》)《通告》指出,自通告发布之日起,赡养人有安全住房的,要立 即将居住在危旧房屋内的父母接入家中共同生活。
存在多个赡养义务人的,务必协商好赡养事宜,不得相互推诿扯皮。
拒不落实的将面临行政处罚。
首先需要给“子女住高楼父母待茅棚”处罚新规点个赞。
现实生活中,往往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儿女居住的房屋装修漂亮、宽敞明亮,老人居住的房屋阴暗潮湿、空间狭窄,甚至是儿女居住在别墅里老人却居住在棚户区。
我们还会看 到很多人回家探亲的时候,会拍摄图片发朋友圈,很多是“父母在低矮房屋里的景象”,而其实子女居住的都不错。
从这个角度来看吉首市的“养老新规”,看到的是满满善意。
不过,有一种特殊情况不能回避。
有的子女居住在城市里,他们的住房当然是宽敞明亮的好房子,而这些人的父母居住在农村,甚至是居住在贫困村,大多数的家庭居住的都是危旧房屋。
这种情况下, 老人根本没有跟随的意愿,如何处理? 还有一种情况,老人自己不会较真。
制度虽然出台了,老人可能也会埋怨子女“不让自己住到好房子里去”。
可是,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即便是儿女再不孝顺,老人多数也是忍气吞声原谅他们。
老人很少会主动因为自己居住在危旧房屋里,而“举报子女”。
那么,谁来发现这样的问题? (郝雪梅) “不限量套餐” 别换汤不换药 江德斌 三大运营商叫停“不限量套餐”。
在被工商认定为虚假广告、遭消协质疑、工信部也点名批评勒令整改后,上市一年多后,重压下三大运营商已叫停“不限量套餐”的说法,改头换面后亮相的则是“畅享套餐”等。
北京电信相关工作人员称,“集团已经发文不许在营销中使用‘不限量’的说法,相关产品也都下架被新产品替代。
”(10月9日《北京日报》) 运营商对“不限量套餐”宣传吹得天花乱坠,声称可以不限量使用流量,可用户真正在实际使用的时候,却面临着“限量又限速”的尴尬,根本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要花费更高的费用。
显而易见,这是典型的虚假宣传、消费欺诈行为,令广大用户“被套路”了,影响到正常的消费体验。
如今,“不限量套餐”终于在压力下消失了,改头换面成“畅享套餐”,运营商不再公开宣传“不限量”概念,以此终结这个“忽悠之王”产品。
但是,在记者暗访的过程中发现,部分营业员仍然未改变销售模式,开口闭口依然是“我们这款不限量产品”,在运营商网站和App的个别子栏目中,极少数的“不限量”字样还健在。
由此可见,运营商对“不限量套餐”的整改并不彻底,仍然留下了一些口子,无论是出于销售业绩的考虑,还是管理疏漏所致。
运营商应尽快依照监管要求,对遗留问题进行严肃整改,替换掉所有不合规宣传内容。
上个月,国务院第八督查组在北京、天津等地明察暗访,发现三大电信运营商的落实情况距离群众期待尚存差距,消费者集中反映运营商强制消费、杀熟、虚假宣传、明降实涨等几大问题。
因此,运营商在取消“不限量套餐”后,不能再换汤不换药了,还要做得更彻底些,杜绝任何“套路”消费。
看了后,当时的笔者从心底发笑:庄子所说的朝菌只长于早晨,蟪蛄只生于夏天,它们如何知晦朔与春秋?要是它们知道了,心底的惊怪可想而知。
笔者就被这相似的事儿惊怪了。
前不久,一艺人因少缴、偷逃税款,被开出罚单,补缴加罚款共计8.83亿元人民币。
有好事者算了一下,这笔钱的折算如下:月收入1万元,作为普通人便是很高的了。
月入1万元,一年12万元,7000年才能收入8.4亿元。
泱泱华夏,文明不过5000年。
此后有媒体报道:某人7500万元一季的《食在囧途》,某人4800万元一季的《极限挑战》,某人参加一档音乐类综艺酬劳为7000万元,某人参加《爸爸去哪儿》酬劳是450万元一天。
对这些数字,笔者真像小伙伴一样地惊呆了。
早知自己没见过大世面,井底之蛙而已。
现在看来, 井底的蛙也能看到天,自己连这种蛙都算不上。
笔者从来不富裕,但也从来没羡慕别人多金。
笔者是这样想的:人家钱多,是靠辛劳加智慧挣来的。
自己没那个本事,每月有现在几千元的收入,也是可以养家的,很知足。
这些年,接触过太多像笔者一样知足的人。
一个普通农民,选择外出打工,一个月能有4000元以上的收入;在家种地,一年能有三四万元的收入。
春节团聚,他们面对老父老母、妻子儿女,一脸的幸福。
一个留在农村或新到农村创业的人,流转着上千亩地,或者规模养着猪鸡,从春到冬的忙碌中提心吊胆地看着老天的脸色、看着市场的脸色,年尾时能有六七十万元的纯收入,过春节时会很感恩。
一个有着几十名员工的企业老板,里里外外焦头烂额地忙上一年,能给员工及时发上工资,年底时还能有百十万元的剩余,那便是在周边人看来最好不过的企业了。
这样的老板自己春风满面,别人看着他时也是春风满面。
一个四五万人的乡镇,众多的乡镇干部,农业、工业、商业、教育、医疗等等行业忙上一年,能有过亿元的财政收入,就算是很不错的乡镇。
对这些诸如此类的满足,笔者更是满足:人应该知足,不仅是为了常乐,而且相较于以前,这都是天文数字。
感激祖国的繁荣昌盛,感谢社会的日新月异,让我们有了知足的资本。
可对于拍一部影视片动辄几千万元、参加个综艺节目一天动辄上百万元的收入,笔者还是觉得出了问题。
不是因为笔者眼红,而是我们整个社会的财富分配问题。
上学以及工作后,笔者真还是看了些马克思的东西。
对这位老人写出来的东西,笔者很是崇拜,尤其是他说的经济基础。
什么是基础?那就是说,其他任何东西,都要建立在其上。
这一基础决定一切。
就此而言,一个社会财富分配公平合理,是一切公平合理的基础。
没了这个基础,一切都是浮云。
绝对的公平合理从来就不存在。
笔者自认为还是个农民,就以 农民的视角说这事儿。
种同样的菜,菜好多卖钱、菜孬少卖钱;菜多时价格低,菜少时价格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
即便是同一天卖同样的菜,五里远的东边集上卖八毛,同样五里远的西边集上卖一块,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
能力有高低,机遇有好坏,皆是常情。
既然是常情,还是在常之中的,反常即为妖。
譬如农民外出打工,同样的技术出同样的力,向南走一天能挣二百元,往北去一天最多八十元。
这样的结果是南边人满为患,北边招不到人。
最终解决的办法,是南北方的打工收入相差在合理的范围内,打工的农民才会有人向南走有人往北去。
现在极个别的行业中的一些人,收入畸高,既是社会的正常选择,也有为妖的成分存在。
说其正常,有人喜欢看喜欢捧,被喜欢的行业及某些人收入高就不足为怪了。
说其为妖,是这些人的畸高收入,是因为有人为其搭建了平台。
林中之妖,必有其生存的别样森林;水中之妖,必有其生存的别样江湖。
现在一些人拍影视、搞娱乐,非红得发紫的明星不请,非腕 粗过人腰的大腕不邀,这就让一些人的身价不断攀高,并且只有更高,没有最高。
有张三或李四跳出来说:有人愿花大钱,非明星大腕不邀不请,有人出大钱有人挣大钱,管卿何事?笔者说,一个社会,财富如何分配,绝不是一个行业或一小部分人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的,如果这样,最好的职业是拦路抢劫还有抢银行。
因为国家有国家的秩序,保证着社会各个层面的人安分守己,保证着全社会共同创造的财富以相对公平合理的原则分配到每一个人手中。
如果,社会的正常运转中出现了某一方面的问题,也是很正常的事儿,世界上没有完美到永不出现任何问题的机器。
解决办法是,在正常运转的过程中,把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地解决好。
对上面所说的某些人收入畸高的问题,解决办法基本有两个点:其
一,拆掉为这些人收入畸高搭建的平台,没了平台这些人便没了可以挣畸高收入的场地;其
二,以国家税收的办法,把畸高收入中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拿走,实现社会财富再分配。
规制大数据杀熟须监管跟进 针对作家王小山对飞猪机票“大数据杀熟”的质疑,飞猪10月9日回应称,“飞猪敢于承诺,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利用大数据损害消费者利益。
”飞猪的一位工作人员则表示,飞猪是一个平台,不赚机票款,只赚取对入驻商家的管理费,因此这种所谓的“大数据杀熟”对飞猪来说是损人不利己的事,飞猪没有道理做(10月10日《北京青年报》)。
应该说,“大数据杀熟”是今年以来屡被提及的新事物,主要指网络电商利用大数据技术,针对有忠诚度和黏度的老顾客提供价格较高的商品和服务。
如之前报道,有网友发现,同一段路程,打车软件对两部手机的报价不一样,有旅行App也存在“看人下菜碟”现象,对老顾客提供高定价商品。
而只有强化监管措施,完善监管机制,方可遏制商家杀熟冲动。
市场经济条件下,针对不同消费者给出不同的定价并不罕见,只要价格公开、不属于垄断销售和强买强卖,就应尊重商家的自主经营权。
但杀熟有违商业伦理,一般而言,商家对老顾客提供更加优惠的价格符合商业伦理和经营理念,如会员等级越高,享受的优惠和便利 越多。
这样能培养顾客的忠诚度,提高对商家的认可和信任度,进而占据更多市场份额。
敢于杀熟的商家显然透支了消费者信任,属于见利忘义。
而且,还可能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人们通过网站、App选购商品时,自然认为商品的价格与其他消费者享受的一样,至少不会出现老顾客支付高价的情况。
正是基于这种朴素认知,消费者才不会通过多个账号对比价格。
即杀熟涉嫌对老顾客进行蒙蔽和欺诈,更涉嫌歧视老顾客。
然而现实中,由于商家占据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且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故而很难认定杀熟行为。
如商家掌握着所有用户的信息,可以根据技术手段对消费者“画像”并提供有差别的定价和服务,实施隐蔽而精准的杀熟,而不特定消费者则处于一盘散沙局面,除非每次购物时互通信息,详细对比,否则很难觉察到被杀熟。
此外,商家为吸引新用户注册,一定时期内针对新用户提供优惠价格也在情理之中。
而且,很多商品的价格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尤其是机票、旅馆酒店的价格,可能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随客流、天气等 原因进行调整。
这样一来,除非在同一时间段内,有多个具有相同会员级别的消费者购买相同的商品或服务,否则,莫说普通消费者,即便监管部门也难以分辨何谓正常的价格变化,何谓杀熟。
如前所述,大数据杀熟是商家对传统商业伦理和市场理念的垫付。
如果听之任之,让消费者通过时时关注产品价格、通过不同账号对比价格来维护权益,互联网商业也就失去了便民属性,沦为强势商 家宰割消费者的凶器。
规制大数据杀熟,显然不能依 靠消费者单打独斗,势必由监管部门出面干预,且有必要采取大数据技术反制大数据杀熟,通过大数据技术梳理商家的交易信息,筛查出可疑交易信息并严惩杀熟行为。
这样才能建立诚信、公平、透明的交易环境,避免大数据成为商家牟利工具,消费者沦为先进技术的围猎对象。
(原载《法制日报》,作者:史洪举) “禁止父母住危旧房屋”,好规定如何真落实? 在一些地方,子女住在宽敞明亮的房子,而父母却住在脏、乱、差等条件简陋的危旧房中。
针对此类现象,近日,湖南省吉首市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联合发布《关于敦促赡养义务人履行赡养义务的通告》,敦促子女履行赡养义务。
“自己住高楼父母待茅棚”的子女将面临行政处罚。
(10月10日《潇湘晨报》)《通告》指出,自通告发布之日起,赡养人有安全住房的,要立 即将居住在危旧房屋内的父母接入家中共同生活。
存在多个赡养义务人的,务必协商好赡养事宜,不得相互推诿扯皮。
拒不落实的将面临行政处罚。
首先需要给“子女住高楼父母待茅棚”处罚新规点个赞。
现实生活中,往往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儿女居住的房屋装修漂亮、宽敞明亮,老人居住的房屋阴暗潮湿、空间狭窄,甚至是儿女居住在别墅里老人却居住在棚户区。
我们还会看 到很多人回家探亲的时候,会拍摄图片发朋友圈,很多是“父母在低矮房屋里的景象”,而其实子女居住的都不错。
从这个角度来看吉首市的“养老新规”,看到的是满满善意。
不过,有一种特殊情况不能回避。
有的子女居住在城市里,他们的住房当然是宽敞明亮的好房子,而这些人的父母居住在农村,甚至是居住在贫困村,大多数的家庭居住的都是危旧房屋。
这种情况下, 老人根本没有跟随的意愿,如何处理? 还有一种情况,老人自己不会较真。
制度虽然出台了,老人可能也会埋怨子女“不让自己住到好房子里去”。
可是,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即便是儿女再不孝顺,老人多数也是忍气吞声原谅他们。
老人很少会主动因为自己居住在危旧房屋里,而“举报子女”。
那么,谁来发现这样的问题? (郝雪梅) “不限量套餐” 别换汤不换药 江德斌 三大运营商叫停“不限量套餐”。
在被工商认定为虚假广告、遭消协质疑、工信部也点名批评勒令整改后,上市一年多后,重压下三大运营商已叫停“不限量套餐”的说法,改头换面后亮相的则是“畅享套餐”等。
北京电信相关工作人员称,“集团已经发文不许在营销中使用‘不限量’的说法,相关产品也都下架被新产品替代。
”(10月9日《北京日报》) 运营商对“不限量套餐”宣传吹得天花乱坠,声称可以不限量使用流量,可用户真正在实际使用的时候,却面临着“限量又限速”的尴尬,根本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要花费更高的费用。
显而易见,这是典型的虚假宣传、消费欺诈行为,令广大用户“被套路”了,影响到正常的消费体验。
如今,“不限量套餐”终于在压力下消失了,改头换面成“畅享套餐”,运营商不再公开宣传“不限量”概念,以此终结这个“忽悠之王”产品。
但是,在记者暗访的过程中发现,部分营业员仍然未改变销售模式,开口闭口依然是“我们这款不限量产品”,在运营商网站和App的个别子栏目中,极少数的“不限量”字样还健在。
由此可见,运营商对“不限量套餐”的整改并不彻底,仍然留下了一些口子,无论是出于销售业绩的考虑,还是管理疏漏所致。
运营商应尽快依照监管要求,对遗留问题进行严肃整改,替换掉所有不合规宣传内容。
上个月,国务院第八督查组在北京、天津等地明察暗访,发现三大电信运营商的落实情况距离群众期待尚存差距,消费者集中反映运营商强制消费、杀熟、虚假宣传、明降实涨等几大问题。
因此,运营商在取消“不限量套餐”后,不能再换汤不换药了,还要做得更彻底些,杜绝任何“套路”消费。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