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赋能惠民生促善治,2要闻2021年11月9日

作用 8
星期二责任编辑杨庭栋周艳总编室传真:(0531)85193500Email:dbbjzx@126 大数据赋能惠民生促善治 ———山东省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见成效 2021年,我省以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实施“双全双百”工程,围绕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开展大数据创新应用突破行动,让大数据赋能推动政务服务从政府部门供给导向向企业和群众需求导向转变,用数字化解决方案解决公共服务的堵点痛点。

一、大数据赋能政务服 务,打造“互联网+政务服 务”新模式 建立政务服务“双全双百”工程推进机制。
对实施“双全双百”工程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统筹协调、各市各部门协同推进,并明确了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事项清单及责任分工。
要求对标全国最佳实践,以场景应用驱动服务创新,着力构建政务服务新模式。
升级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
一是将政务服务事项的要素均等化、质量目标化、方法规范化,为全省政务服务平台提升提供支撑。
推动实现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事项在名称、表单、时限上同标准办理,把分散在不同部门的事项按场景整合优化,实现“一链办理”,压缩申请材料和办理时限推进即时办理。
二是搭建省级及16市电子证照系统并推动应用。
电子身份证已接入省市两级128个业务应用系统,电子营业执照已接入省市两级110余个部门业务应用系统。
全面推进“电子两证”在政务服务、行政执法检查及社会便利化场景的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共享应用。
建立数据共享机制。
打通信息壁垒,推动各系统数据跨级跨部门共享应用,实现政务资源最优利用、更多申报材料“免提交”。
例如,推动实现公安、民政、财政、司法等部门35类数据向不动产登记“一网通办”的共享服务,支持不动产登记业务“一次办好”。
同时共享房地产权登记数据、建设用地使用权数据,支撑非税监管分析、金融风险防控、低保核实等业务,减少群众办理业务时需提交的资料。
通过共享户籍、就医、出行、殡葬等数据,实现社保待遇无感“静默认证”、高龄津贴“精准发放”。
加快高频民生事项掌上办理。
整合各市自建综合政务服务APP,形成了“1+16+N”的全省一盘棋布局,构建覆盖全省、上下联通的“24小时不打烊”掌上政府。
“爱山东”APP已接入服务事项超过1.8万项,注册用户数突破5000万,获评首届中国政务服务掌办综合指数“A”级,位居全国前列。

二、大数据赋能使公共服 务更加健全精准、政府治理更 加高效 (一)大数据赋能使公共服务更加健全精准 医保卡省内“一卡通行”全覆盖,群众就医更加便捷。
我省在全国率先开通医保卡省内“一卡通行”。
“一卡通行”打通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的刷卡支付区域范围限制,实现了省内互通;打通了使用人员范围限制,实现了家庭成员共济;打通了支付使用载体限制,实现了卡码并行。
目前,全省16市4.68万家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全部开通“一卡通行”功能并稳健运行,2391万参保职工的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至少可惠及全省6401万城镇人口。
群众通过手机可以快速办理医院预约挂号、异地就医备案、社保卡信息查询、就诊费用清单及缴费查询等40项就医事项。
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保线上支付、患者就诊记录开放助力在线复诊和医保医师续方、互联网医院医保基金自动结算,“互联网+医保+医疗+医药”管理模式给群众看病就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
化解房产办证难题取得实效,“交房即办证”“一网通办”。
我省坚持有解思维,出台政策性文件化解因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办证难”。
开发“土地房屋历史遗留问题监管受理系统”,接受群众网上反映问题线索。
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和不动产登记流程改革协同推进,同一阶段的相关审批、设计、验收并行办理,不同阶段的测绘成果实行互认;购房人可以在交房现场同时办理不动产登记、申报缴税、申请水电气热入户,领取不动产权证书,杜绝了新的历史遗留问题产生。
申请人可在线办理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登记申请、网上缴纳税费、领取不动产电子证书,选择任何时间打印纸质证书。
目前全省已有550余个房地产项目实现“交房即办证”,惠及群众17.13万户,走在全国前列。
入学办理实现“零证明零跑腿”,招生更阳光更透明。
我省精简入学证明材料,对于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和盖章环节、实际办理程序复杂烦琐且有关单位无法证明的、可通过与其他部门信息共享获取相关信息的,原则上一律取消。
重塑入学流程,以县为主建设义务教育入学网上报名招生系统,将原来的“家长现场排队登记—现场提交纸质材料—工作人员录入信息”重塑为“线上信息录入—大数据共享校验”。
网办平台自动调取相关数据材料,实现入学 报名“零证明提交”,家长无需到现场进行审核。
招生工作全流程网上运行,保障了招生过程更阳光、结果更透明,解决了群众对违规招生不满意的堵点和痛点。
目前,全省260万家庭因此受益。
生命周期关键环节服务模式优化重塑,生育、婚姻、社保、老年证等办理更便捷。
自今年3月份起,我省新生儿父母可通过线上申领“出生医学证明”,系统在2个工作日内即可完成审核,纸质出生医学证明可通过邮寄方式送达,实现“零跑腿”。
自6月份起,我省结婚登记双方中有一方为山东省常住户口的,或者非山东省常住户口但一方经常居住地在山东省的,都可以到常住地县级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离)婚登记。
全省145个婚姻登记机关可以办理跨省结婚登记业务,外地人员不用再回户籍所在地,即时就能办理婚姻登记。
退休人员依托人社APP、微信公众号等移动端平台,就能进行领取养老金的“刷脸”认证服务,实现养老金领取的“免审即享”。
截至2021年9月底,社保待遇无感“静默认证”以及高龄津贴“精准发放”人群占全部待遇领取群众总量的90%。
为方便老年人出行,我省开发了全国首个省级老年人电子证照,在“爱山东”APP上就可申领证件。
60周岁(含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只要亮出证照,就可以免费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
(二)大数据赋能使政府治理更加高效 大数据赋能使政务服务从“粗放”向“精准”转变。
通过公安、民政、医保、卫生 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大数据自动开展交叉比对,自动搜索特定对象,自动兑现各项政策,实现“免审即享”“政策找人”。
全省各级政府利用大数据实现了主动挖掘潜在救助对象、促进残疾人“两项补贴”精准发放、提升医疗救助精准度,更好地满足了困难群众的需求。
大数据赋能使政府治理从“反应式行政”向“预测式行政”转型。
大数据治理从方法层面重视预测和预防机制,助力政府治理化被动为主动、由事后应对补救为事前预测防范。
例如,省财政厅利用财政大数据平台,按区域、行业、企业、科目等进行多维度财政分析,及时了解财源结构及增减变化,开展瞪羚企业、房地产企业、“十强”企业等专题分析,洞悉经济发展态势、及时采取对策。
省生态环境厅和省气象局依托共享交换平台的气象和生态环境数据,提前预报未来重污染天气过程发生的时间和程度,为科学应对重污染天气提供了更加精细化的技术支撑。
大数据赋能使政府治理从“单次闭环之治”向“累进循环之治”转型。
依托大数据,政府部门将上一次监管执法 结果作为后续管理的数据支撑,不断优化管理。
例如,我省建成的全国首个省级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实现了农民工工资支付全过程、一体化、智慧化监管,在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重大违法案件通过监管平台公开曝光外,还对被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和个人纳入征信系统并实施惩戒,就具有累进循环之治的特点,治理水平上了更高层次。
大数据赋能推动从“政府一元管理”向“社会多元共治”转变。
政府主动将对政务服务、审批流程改革需求信息引入政务服务互动平台系统,通过这类平台,企业和居民的感受、意愿和需求得以全面展现。
政府可以通过平台广泛感知和汇聚各类信息,通过“好差评”全流程闭环机制的完善、实名“差评”问题整改、“接诉即办”快速反应机制,实现政府服务与群众参与的互动,企业和个人也可以通过平台贡献治理创意、开展监督评价,治理从一元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

三、进一步完善大数据赋 能惠民生的几点启示 正视数字空间的隐性障碍问题,着力弥合数字鸿沟。
大数据赋能政务服务,除了要“心中有数”,还要“数中有心”,着力提高数字政府的温度。
要认识到当前社会的复杂性,正视数字空间的隐性障碍问题,兼顾老年群体的需求,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问题,消除数字鸿沟。
要加速扩大智能化适老终端和服务供给,保留线下政务服务渠道以方便老年人办理业务,把年轻人协助身边老年人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作为重要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内容。
既要“键对键”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又要“面对面”了解民情民意。
网络时代赋予了干部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使命,领导干部要充分挖掘好网络这座宝库并善加利用,常上网看看民意、及时发声、积极回应,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同时,要避免用“键对键”替代“面对面”,必须在心贴心的沟通上下功夫,真正扑下身子走进城乡社区,面对面了解民情民意,把网上与网下、虚拟与现实结合好。
在融合应用中培育动能,全力保障信息安全。
要加快推动以云兴企、以数引企、以企兴产、以产聚人,在融合应用中育动能,不断催生数字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要始终把信息安全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头等大事,从安全制度、安全设施、安全管理等方面下大力气,保障大数据赋能惠民生行稳致远。
(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践活动组山东省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院) (上接第一版)“只要国家需要,只要党报需要,我们的新闻纸生产就会坚持到最后!”为保证新闻纸供应,把新闻纸这类国家战略储备物资的话语权牢牢握在国产纸企业手中,华泰义不容辞地扛起政治担当,宁可亏损也要保留年产新闻纸110万吨的市场供应量,确保国产新闻纸的市场份额和国际话语权,保证纸媒尤其是党报,不被进口新闻纸卡脖子。
产业担当——— 先强后大,不做“虚胖 子”,内外双循环 正如铁器的出现成为历史时期划分的标志一样,造纸行业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李建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说,如果当时头脑一发热,华泰早就可能超过了几百万吨的规模,但那顶多是个大而不强的“虚胖子”,没多少“肌肉”,石头绊一下都很难爬起来。
所以,冷静分析了自己的实力和面临的形势后,华泰毫不犹豫地确定了“做强做大,先强后大”以及先外循环后双循环的发展策略。
对于企业而言,做强做大要“先谋势后谋利”。
为了打造一身结实的“肌肉”,华泰从建厂之初就将质量视为延续企业生命的关键所在。
记者在华泰听到这样一个故事:1995年,华泰开发的牛皮挂面箱板纸上市初期,因抄纸机调试误差,产出一部分不合格产品。
当时这种产品市场上正在俏销,国内客户昼夜排队拉货。
一位潍坊客户找到企业的销售部门,表示不嫌弃这批纸,想买下来,却被李建华断然拒绝:“不合格产品不入库,更不允许出厂,宁肯损失20万,也不能让消费者受半点损失!”当着客户的面,他责成当事职工及车间主任当众锯断20多个纸辊,重新打 一张纸的民族担当 浆。
在场的客户不由得竖起大拇指:“冲你们这种精神,就是再等上几天,我也要买华泰的产品!” 质量,是通过细节上点滴改进实现的。
走进华泰集团电仪总工程师魏国华的创新工作室,你会被各式各样的技术革新所吸引。
“别小看这些小改小革!”魏国华指着其中一件工业控制柜冷却器的应用控制器向记者介绍,“我们用这个改造的产品替代控制柜原有空调,不仅优化了冷却和净化效果,还大大提高了纸品的质量,但价格只有空调的1/20,一年直接和间接增收节支上亿元。
”让记者更没想到的是,这位曾经打败了洋专家的全国技术能手只有初中学历。
华泰股份总经理魏文光介绍:“在华泰,创新不论大小。
我们倡导全员自主创新,从细节处挖掘效益,不但使企业始终站在自主创新的前沿,还为集团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保证。
”今天的华泰,重大科技创新与小改小革同频发力,累计申请专利176项,主持或参与制定了26项国家行业标准。
在11月3日颁布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泰参与完成的“高性能木材化学浆绿色制备与高值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斩获二等奖,至此,华泰已累计拥有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成为造纸行业获奖最多的企业。
在企业具备一定实力后,华泰开始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 在国内,为最大程度地贴近消费和原材料市场,打造沿黄三角、长三角、珠三角的“三点一线”全国战略布局,占据了河海港运、陆路交通及航空运输等重要枢纽,形成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全方位、区域一体化销售全网络覆盖,产品涵盖新闻纸、文化纸、铜版纸、特种纸、包装纸等100多种产品。
在国际,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增强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上的话语权。
其中,与芬兰斯道拉恩索公司合资建 设的SC纸项目、与比利时索尔维集团合资建设的电子级、食品级高端双氧水项目,产品均填补了国内空白。
今年5月,华泰又与奥地利安德里茨集团签约30万吨化机浆升级改造项目,现有的漂白化学机械浆生产线,改造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文化纸化机浆线。
生态担当——— 产量是钱,环保是命,不 能要钱不要命 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造纸行业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
建厂之初,华泰和其他造纸企业一样,全部用麦秆造纸、用碱漂白,排出的废气臭气熏天。
为了不让老百姓指责,不让乡亲和员工生活在恶劣环境里,华泰下定决心上治污设备。
于是,早在20世纪90年代,华泰就引进了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治污设备,花掉了前一年营业收入的30%,达到了“废水可以养鱼”的污水治理水平。
2001年,先于国家要求,华泰又自觉淘汰了草浆造纸技术,采用国际现代化设备,启动了二次纤维原料造纸技术。
每生产一吨纸,用水只有8立方米,而之前的落后技术,则需要用80立方米的水。
不仅如此,采用现代化设备后,“20万吨造纸量用工3500人”的低效模式也彻底扭转,华泰达到了“40万吨造纸量用工100人”的新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李建华悟出了治理企业的一个信条:“产量是钱,环保是命,我们不能要钱不要命!
” 虽然观念的改变不能解决一切,但没有观念的改变,一切都不可能改变。
在环保上,华泰舍得花真金白银。
他们先后投入40多亿元,增上废水厌氧生物处理项目、三级化学处理项目、废水深度处理项目、木质素项目等,实现废水层层处理、循环利用,外排水COD含量国家标准为60mg/L,而华泰降到了40mg/L以 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四个脱硝工程、三个烟气超低排放工程、两个水处理项目等也于近年先后投入运行,达到超低排放、清洁生产标准。
环保治理的同时,华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废渣、废灰、废水等全部进行回收利用,让废物在园区内被“吃干榨尽”。
公司利用水处理产生的沼气增上沼气提纯项目,利用热电产生的余热增上余热回收工程,利用造纸黑液增上木质素项目,利用热电粉煤灰增上加气块建材项目,通过废物回收利用构建起“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循环生态链。
“我们不敢说达到了行业污染治理的最高水平,但是不断地创新,确实帮助华泰纸业实现了生态文明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平衡发展。
”华泰股份副总经理谢士兵说,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引进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集团吨纸耗水量由原来的80-100立方米降至6-10立方米,产品综合能耗下降21.4%,综合效益提高40%。
将环保视为企业的“生命工程”,让华泰得到了各方赞许,也构筑起了“绿色华泰”的核心竞争力。
10月30日,华泰股份三季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111.5亿元,同比增长25.65%;实现归母净利润7.6亿元,同比增长53.7%。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华泰高质量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
如今,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下,华泰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十四五’期间,集团计划投资两个100亿,发展高端、高科技、现代化的绿色生态项目。
同时,围绕‘林浆纸一体化’战略,积极布局绿化、大型林场等业务,不断开发国际碳汇、森林经营管理项目,探索造纸产业链‘双碳’路径。
”华泰股份董事长李晓亮语气坚定,信心满满。
擦目前,我省已建成国家、亮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山27个、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 ﹃单位103个儒2021年开展中医药文化进 东医乡村“千人千场中医药文化科 文普知识巡讲活动”2500余场, 受益群众25万余人 加快化扁□本报记者王凯本报通讯员高晖 鹊故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了首场全国中 构医药新闻发布会,会上,我省介绍了高质量推进 里中医药工作重大政策措施和成绩,以及“十四五”时期“加快推进中医药特色发展”“推动中 建医药文化宣传”等方面的举措。
针近年来,山东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科普宣 传,印发《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弘扬传承工程实施 砭方案》,擦亮“儒医文化、扁鹊故里、针砭发源 中发地”齐鲁中医药文化“三张名片”,构建中医药 文化高地,推动全省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并向中医 源药强省跨越。
医中医药在文明对话和全球合作中具有怎样的 地地位,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前段时间举办的首届﹄尼山世界中医药论坛,以“中医药与人类命运共 同体”为主题开展交流对话。
黄璐琦、王琦、程 药齐京、李佃贵等30多位国内著名学者和来自海外的 鲁专家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为中医药文化走向世 界与世界文明共融、共通打下了良好基础,引起 中社会热烈反响。
文不仅是尼山世界中医药论坛,举办(济南) 医扁鹊国际论坛、泰山论灸,筹备针砭起源地大会药等活动,持续提升了“三张名片”的影响力和吸 化引力,一批齐鲁中医药文化品牌在国内外叫响。
文省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省中医化药管理局副局长庄严介绍,“十四五”时期,山 东将深化齐鲁中医药文化精髓研究,全面整理齐 高名鲁中医药古籍,以国家重大文化保护工程《中华地片医藏》编纂为核心,汇聚中医药典籍研究顶尖人 才,开展中医药古籍研究保护,建设国内一流的高水平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典籍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
我省重视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将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机构文化内涵、文化主题、文化氛围和文化宣传功能建设,提升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管用水平。
加强基层社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阵地建设,遴选建设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打造覆盖广、可及性强的中医药文化科普传播网络,建设新媒体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
同时,我省将制作更多高质量中医药文化产品,健全完善中医药文化科普传播团队和巡讲工作长效机制。
大力开展“中医药伴我成长———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广泛开展以“中医中药中国行”主题活动为核心的群众性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让中医药文化走基层、进乡村。
目前,我省已建成国家、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7个、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单位103个,形成立体多样的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
2021年开展中医药文化进乡村“千人千场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巡讲活动”2500余场,受益群众25万余人,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学习交流会举行 □记者张春晓通讯员孟宏恩报道本报济南讯11月7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交流会在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举行。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省直有关部门和济南市、东营市的1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要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部署新要求,进行深入研讨交流。
下一步,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进一步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要求,抓好教学培训,抓好科研智库,抓好平台合作,抓好宣讲宣传,在服务中心大局上精确发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要求在齐鲁大地开花结果。
我省全面推广应用电子驾驶证 □记者张依盟通讯员马晓伟报道本报济南11月8日讯为进一步深化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我省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积极推行电子驾驶证,方便群众出行。
日前,全省16市已全面推广应用电子驾驶证,是全国首批实现全面推广的五个省份之
一。
目前,已有470万人申领电子驾驶证,占我省全部驾驶人的13.7%。
记者了解到,从申领人的年龄、驾龄结构看,35岁以下占60%,35岁以上占40%,10年以下驾龄占57.9%,10年以上驾龄占42.1%。
目前申领电子驾驶证人数排名前五的市是:青岛、济南、潍坊、临沂、菏泽。
电子驾驶证和纸质驾驶证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全国通用,适用于执法管理、公共服务等多个场景。
在办理交管业务、驾车出行、租赁车辆等活动中,公安交管部门、相关行业可在线核验电子驾驶证。
□通讯员陈清林宋延安报道11月8日,在阳谷县侨润街道西八村花卉大棚里,花农在帮助客户挑选花卉。
近年来,阳谷县探索“党建+合作社+集体+农户”等多元化经营模式,发展花卉产业。

标签: #统计学 #关键技术 #洛阳 #数据挖掘 #特征 #什么意思 #数据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