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2019-2020

课程 3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二〇年十一月 目录 前言..................................................................................................................................................................1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2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2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2
(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3
(四)本科生源质量情况...................................................................................................................................4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4
(一)学校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4
1.职称结构........................................................................................................................................5

2.学位结构........................................................................................................................................5

3.年龄结构........................................................................................................................................5
(二)生师比.......................................................................................................................................................6
(三)本科生主讲教师及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6
(四)教学经费投入情况...................................................................................................................................7
(五)教学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8

1.教学用房........................................................................................................................................8


2.图书及图书资源...........................................................................................................................

9


3.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94.信息资源........................................................................................................................................9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9
(一)专业建设...................................................................................................................................................9
(二)课程建设.................................................................................................................................................10
(三)教材建设.................................................................................................................................................10

(四)教学改革.................................................................................................................................................

11

(五)开设课程门数及选修课程开设情况.....................................................................................................

11

(六)课堂教学.................................................................................................................................................

11(七)实践教学.................................................................................................................................................12
(八)毕业论文(设计).................................................................................................................................12
(九)学生创新创业教育.................................................................................................................................13


四、“战疫情”线上教学开展情况.............................................................................................................

14(一)线上教学工作开展总体情况.................................................................................................................14
(二)主要做法.................................................................................................................................................14


1.早谋划,教学工作落地落实.....................................................................................................

14


2.保运行,所有课程应开尽开.....................................................................................................

14


3.求质量,线上线下等质同效.....................................................................................................

15(三)特色创新.................................................................................................................................................15


1.分类指导,助力在线课程建设.................................................................................................

15


2.上下联动,协同保障教学质量.................................................................................................

15(四)取得成效.................................................................................................................................................16


1.教学内容不缩水,确保了线上教学质量.................................................................................

16
I 2.教学平台不受限,丰富了网上学习资源.................................................................................

16(五)改进方向.................................................................................................................................................16
1.存在的问题..................................................................................................................................16

2.改进措施......................................................................................................................................16

五、专业培养能力..........................................................................................................................................17
(一)专业培养目标.........................................................................................................................................17
(二)专业教学资源.........................................................................................................................................17


1.专业实践实训条件.....................................................................................................................

172.专业生师比..................................................................................................................................17
(三)专业人才培养特色.................................................................................................................................18


1.专业人才培养亲产业.................................................................................................................

18


2.专业教学成果有导向.................................................................................................................

19六、质量保障体系..........................................................................................................................................19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19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20


1.一级监控实施有序.....................................................................................................................

20


2.二级监控执行有力.....................................................................................................................

20


3.质量监控闭环有效.....................................................................................................................

20(三)日常监控及运行.....................................................................................................................................20
(三)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21

七、学生学习效果..........................................................................................................................................21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21
(二)应届本科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22
(三)攻读研究生情况.....................................................................................................................................22
(四)就业情况.................................................................................................................................................22
(五)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22
(六)毕业生成就.............................................................................................................................................22

八、特色发展..................................................................................................................................................23
(一)强化思想引领,筑牢理想信念.............................................................................................................23
(二)对标市场需求,突出协同育人.............................................................................................................23

九、需要解决的问题......................................................................................................................................23
(一)师资力量分布不均,高端人才数量相对不足.....................................................................................24

1.原因分析......................................................................................................................................24

2.措施及建议..................................................................................................................................24
(二)教学理念有待提升,教育教学改革亟待深化.....................................................................................24

1.原因分析......................................................................................................................................25

2.措施及建议..................................................................................................................................25 II 江西服装学院
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前言 江西服装学院创建于1991年,201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江西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建立江西服装学院,2015年获批学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面向时尚行业,培养创意设计、工程技术、市场推广和经营管理高级专门人才,是江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
学校现有学院9个,开设本科专业25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金牌教授1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支持建设的示范实训基地各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文化艺术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21门,省级优质思政课2门,省级疫情期间线上教学优质课程7门,省级课程育人共享计划1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个,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特色展示项目1个,已形成了以服装教育为特色,艺、工、管、经、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坚持“面向产业,艺工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发展模式,拥有专业实验实训室230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47个。
“十三五”期间,学校荣获江西省本科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2018年,我校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两个专业,在全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名列全省第
一,并于2019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高层次、高薪酬、高体面”就业是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众多品牌企业纷纷来校设立奖学金、开办订单班、设置企业工作室。
建校30年来,8万余名江服毕业生扎根行业,自强不息,涌现出一批如中国“十佳”职业服装设计师刘江宏、万明亮、刘小飞、陈坤、魏新坤、朱理臻、皋小春,以及创业新锐贺鑫、虞泽东、郭志强等知名校友,被国内服装界誉为“江服现象”。
《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半月谈》《中国教育报》、新华网、《江西日报》等众多权威媒体对江服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情况均做了专门报道。
近年来,学院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肯定,先后荣获“全国十大专业特色学校”“中国十大就业质量示范学校”和江西省就业先进单位。
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教育系统“规范管理年”“创新发展年”“提升质量年”先进单位,多次被评为江西省安全稳定先进单位。
学校多次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评为“中国纺织行业人才建设示范院校”。
2019年学校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2014年至2019年学校连续六年荣获全省平安建设(综治工作)先进单位。
2015年至2020年学校连续六年获得“中国时装设计育人奖”。
第1页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对学校各项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强校,植根地方、服务行业”办学思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秉承“勤信博雅”的校训,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主导,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发展目标定位:有特色、高水平的应用技术型大学。
办学类型定位: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兼顾专科教育,适时开展研究生教育。
服务面向定位:植根江西,辐射全国;面向行业,服务社会。
学科专业定位:以服装教育为特色,构建艺、工、管、经、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基础扎实、能力过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拥有艺术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文学5个学科门类,其中服装设计与工程为江西省重点建设学科。
学校围绕时尚产业需求进行专业设置,现有本科专业25个,已形成了以服装教育为特色的艺、工、管、经、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目前本科专业布局结构为:艺术学专业11个占44.00%、工学专业6个占24.00%、管理学专业5个占20.00%、文学专业2个占8.00%、经济学专业1个占4.00%。
本科专业设置情况如图1和表
1。
图1各学科专业占比情况(%) 第2页 学科门类 表1江西服装学院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二级类 专业 批准设立时间(年) 经济学 经济学类 1(020401)国际经济与贸易 2012 2(050303)广告学 文学 新闻传播学类 3(050306T)网络与新媒体 20112019 4(080902)软件工程 2013 计算机类 5(080905)物联网工程 2018 6(080910T)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2019 工学 7(081601)纺织工程 2012 纺织类 8(081602)服装设计与工程 2011 9(081604T)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 2016 10(120202)市场营销 2011 工商管理类 11(120204)财务管理 2017 管理学 12(120205)国际商务 2017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13(120601)物流管理 2018 电子商务类 14(120801)电子商务 2014 15(130301)表演 2011 16(130305)广播电视编导 2013 戏剧与影视学类 17(130307)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2016 18(130309)播音与主持艺术 2016 19(130310)动画 2014 艺术学 美术学类 20(130401)美术学 2013 21(130502)视觉传达设计 2011 22(130503)环境设计 2011 设计学类 23(130504)产品设计 2011 24(130505)服装与服饰设计 2011 25(130508)数字媒体艺术 2012 (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 2019-2020学年本科在校生9257人(含一年级2553人,二年级2996人,三年级 2037人,四年级1671人,其他0人)。
【注】此处数据统计不含新生。
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14461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 67.33%。
第3页 (四)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2020年,学校计划招生2504人,实际录取考生2497人,实际报到2141人。
实际 录取率为99.72%,实际报到率为85.50%。
招收本省学生964人。
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 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20个,文科招生省份21个。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一)学校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学校坚持科学人才观,明确提出“人才强校”战略目标,并确立了师资队伍优先建 设的战略思路。
通过外引内塑,逐步建立了一支师德过硬、数量达标、整体结构趋于合 理、综合素质较高、能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师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
716人, 外聘教师176人。
近两学年教师总数详见表
2。
表2近两学年教师总数 学年 专任教师数外聘教师数折合教师总数 生师比 本学年 716 176 804 17.99 上学年 673 168 757 17.28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的结构详见表
3。
表3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项目 专任教师 数量 比例(%)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总计 716 / 176 / 正高级 55 7.68 13 7.39 其中教授 55 7.68 13 7.39 副高级 174 24.30 47 26.70 其中副教授 163 22.77 26 14.77 职称 中级 212 29.61 62 35.23 其中讲师 198 27.65 33 18.75 初级 206 28.77
3 1.70 其中助教 204 28.49
1 0.57 未评级 69 9.64 51 28.98 博士 48 6.70
2 1.14 最高 硕士 学位 学士 516 72.07 54 30.68 103 14.39 57 32.39 无学位 49 6.84 63 35.80 35
岁及以下 341 47.63 46 26.14 36-45岁 231 32.26 77 43.75 年龄 46-55岁 109 15.22 23 13.07 56岁及以上 35 4.89 30 17.05 第4页
1.职称结构专任教师中,有正高级职称55人,占7.68%;副高级职称174人,占24.30%;具 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1.98%;中级212人,占29.61%;初级206人,占28.77%。
职称结构较为合理。
近两学年教师职称情况见图
2。

2.学位结构 图3近两学年专任教师职称情况(%) 专任教师中,有博士48人,占6.70%;有硕士516人,占72.07%,两项合计78.77%。
近两学年教师学位情况见图
4。

3.年龄结构 图4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学位情况(%) 第5页 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341人,占47.63%;36~45岁231人,占32.26%;46岁以上144人,占20.11%。
近两学年教师年龄情况见图
5。
(二)生师比 图5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16人,外聘教师176人,折合教师总数804人,生师比为 17.99:
1。
(三)本科生主讲教师及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为加强本科教学质量,落实高职称教师为本科生授课的相关要求,修订了《关于高 级职称教师为本科生授课的规定》。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360,占总 课程门数的43.17%;课程门次数为1308,占开课总门次的37.85%。
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34,占总课程门数的16.07%;课程门次数为 313,占开课总门次的9.06%。
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34,占总课程门数 的16.07%;课程门次数为313,占开课总门次的9.06%。
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67,占总课程门数的32.01%;课程门次数为 997,占开课总门次的28.85%。
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45,占总课程 门数的29.38%;课程门次数为952,占开课总门次的27.55%。
注:以上统计包含外聘人员与离职人员。
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62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68人计,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91.18%。
注:以上统计包含离职人员,只统计本校人员。
第6页 图6各职称类别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 图7近两学年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我校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4人,本学年主讲本科课程的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4人,占比为100.00%。
本学年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28人,占授课教授总人数比例的100.00%。
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94门,占所开设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为53.11%。
(四)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20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3493.32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242.67万元,本 第7页 科实习经费支出为380.32万元。
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415.68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249.22元,生均实习经费为390.59元。
近两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详见图
8。
本科教学经费的有效投入,为学校本科教学的正常运行、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及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了经费支持。
图8近两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元) (五)教学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根据2020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78.948万m2,产权占地面积为50.284万m2, 学校总建筑面积为41.466万m2。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228565.94m2, 其中教室面积74793.74m2(含智慧教室面积7416.3m2),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58703.48m2。
拥有体育馆面积8468.48m2。
拥有运动场面积75935.53m2。
按全日制在校生14461人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54.59(m2/生),生均建筑面积为28.67(m2/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5.81(m2/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4.06(m2/生),生均体育馆面积0.59(m2/生),生均运动场面积5.25(m2/生)。
详见表
4。
类别 表4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 占地面积 789480.00 54.59 建筑面积 414660.00 28.67 第8页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228565.94 15.81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58703.48 4.06 体育馆面积 8468.48 0.59 运动场面积 75935.53 5.25
2.图书及图书资源 学校拥有图书馆
1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20162.46m2,阅览室座位数2823个。
图 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44.68万册,当年新增62632册,生均纸质图书100.05册;拥有电 子期刊19.58万册,学位论文283.95万册,音视频65500.0小时。
2020年图书流通量 达到17.27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1718.30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39.66万篇次。

3.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159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0.80 万元。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074.83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的10.22%。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11586台(套),合计总值0.892亿元,其中单价10万元 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58台(套),总值1673.69万元,按本科在校生9737人计算,本 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9160.93元。
学校有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

4.信息资源 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10000.0Mbps。
校园网出口带宽30740.0Mbps。
网络接入 信息点数量12000个。
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200个。
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85.0GB。
信 息化工作人员9人。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一)专业建设 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布局,主动对接国家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和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根 据“服务社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按照总体 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要求,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对现有专业适 时调整、优化和提升,构建
1链7群学科专业体系。
近年来,面向现代服装企业智能化生产升级、服务南昌VR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改 善,学校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下增设服装设计与智能制造、服装设计与现代工程两个 方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增设VR虚拟展示和多媒体设计两个方向、环境设计增设环境 室内设计和环境景观设计两个方向,并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协同育人,探索专业共建, 课程共担模式。
面向服装时尚行业进步,学校新增物流管理、物联网工程、网络与新媒 体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专业。
同时根据学校的专业建设规划与专业动态调整机 制,停招了与学校办学定位符合度较弱的美术学专业。
目前,学校打造了以服装与服饰 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等一批行业特点明显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
第9页 2019
年,学校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两个专业入选江西省省级一流本科 专业建设点名单,两个服装专业已形成“在江西有优势、在全国有影响”的品牌专业。
我校专业带头人总人数为2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5人,所占比例为100.00%, 获得博士学位的2人,所占比例为8.00%。
最新版本科培养方案中,各学科培养方案学分统计如下表5所示。
表5全校各学科最新版培养方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学分统计表 学科 必修课学分比例 选修课学分比例 实践教学学分比例 学科 必修课学分比例 选修课学分比例 实践教学学分比例 哲学 - - - 理学 - - - 经济学79.29 20.71 33.88 工学 79.64 20.36 35.64 法学 - - - 农学 - - - 教育学 - - - 医学 - - - 文学 77.06 22.94 32.98
管理学79.72 20.28 34.28 历史学 - - - 艺术学76.98 23.02 36.14 (二)课程建设 学校制订了《江西服装学院“十三五”课程建设规划》《江西服装学院教师课堂教 学质量评价暂行办法》《江西服装学院课程库建设与管理办法》《江西服装学院课程思 政实施方案》等相关制度,实施校院两级课程管理体制。
构建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优质 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示范,网络课程为拓展的课程建设体系,建立了“合格课程— 优秀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课程分级建设机制。
设 立课程建设专项资金,在课程建设不同阶段分别给予建设、培育资金,加大课程建设的 奖励力度,全面推进课程建设,按要求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 必修课等内容。
目前已建有校级优质课堂(程)110
门,“一师一优课”在线359门, 校级精品课程58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21门,省级优质思政课2门, 省级疫情期间线上教学优质课程7门,省级课程育人共享计划1项。
同时,启动了学校 百门专业核心课程在线建设工程,首批自主建设的43门已陆续上线。
(三)教材建设 2019-2020学年,为保证教材建设工作规范、合理、有计划地开展,学校成立了教 材建设委员会,制(修)订《江西服装学院教材选用及征订管理办法》《江西服装学院 高水平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建设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教材选用有原则、有程序,要 求教师选用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内外高水平教材,教研室、学院、教务处层层把关, 加强教材选用的“精品意识”、“精准意识”和“政治意识”,确保优质教材和马工程 教材进课堂,把《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作为必修教材。
学校注重自编教材 建设,通过科研支持与专门教材立项等形式,鼓励、资助教师编写、出版自编教材;鼓 第
10页 励教师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与企业合作联合开发校本教材。
教师主编、参编 公开出版教材2部,其中纺织服装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
(四)教学改革 学校注重教学改革的顶层和整体设计,先后出台了《江西服装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 成果奖励办法》《江西服装学院关于开展“优质课堂--课改先锋课堂”评选活动的办法》 《江西服装学院核心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江西服装学院卓越人才培养实验班工作管理 办法》等文件,探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嵌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合作课程模块, 要求课堂教学要与学校转型同向同行,强化教师课堂实践教学行为与课程理念的融合, 以学生发展,教师成长为总目标,更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有效地促进以能力培养为中 心的课堂教学改革。
通过开展的“优质课堂--课改先锋课堂”活动,体现了教师以学生 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围绕学生的能力培养来设计教学和组织教学。
在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时,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开设“服装大师班” 特色教学,利用“校内名师+行业大师”资源,实施“学历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 的教学模式,“以今日大师育明日大师”,通过业内著名专家培养一批能在服装行业领 域发挥关键作用的新力设计师、版型师。
2019-2020
学年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 目立项10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
(五)开设课程门数及选修课程开设情况 2019-2020学年,学校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834门、 3456门次。
(六)课堂教学 学校通过课堂教学质量绩效的实施,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入教改工作。
强调以学生 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特色发展。
学校坚持“一师一优”课程改革,启动“全 课程思政,全课堂思政”改革,努力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制定学校“金课” 标准,开启了课堂教学“去水增金”的新阶段。
教师们积极开展启发式、探究式、问题 导向式、情景模拟式、案例分析式、讨论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由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能力提高,培养和练就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 能力和创新能力。
统一安排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等劳动教育必修课,通过第二课堂促进 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提升。
近两学年班额统计情况详见表

6。
表6近两学年班额统计情况 班额 学年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 30人及以下 本学年上学年 2.151.61 22.458.16 16.7119.73 31-60人 本学年上学年 57.5956.19 75.51122.45 83.2969.53 61-90人 本学年 27.23 0.00 0.00 第11页 班额 90人以上 (七)实践教学 学年上学年本学年上学年 公共必修课(%)23.9013.026.78 公共选修课(%)0.002.042.04 专业课(%)0.040.000.00 学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通过“校内校外相结 合、课上课下相结合”两个结合,坚持“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实行“基础实践-专 业实践-创新实践”三层阶实践教学设计,构建了基本技能基础训练、专业能力实务训练、 创新实践综合训练循序衔接的“一主线二结合三层阶”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制定了《江西服装学院实践教学管理办法》《江西服装学院实验实训室管理办 法》《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和修订了《江西服装学院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等制度,提 出“一鼓励、二倡导、四抓实”的实践教学理念。
为了对实践教学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启用了“校友邦大学生实习实践管理平台”。
目前,学校有实验技术人员
44人,数量较为充足,队伍结构合理,指导高效,管 理到位,实验实训教学规范、有序,整体效果良好。
本学年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 共计238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71门。
学校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47个,本学年共接纳学生7056人次。
(八)毕业论文(设计) 学校制定了《江西服装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江西服装学院毕业设计 (论文)撰写规范》《江西服装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进阶式管理工作制度》和《江西服 装学院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办法》等制度,规范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
实施 校、院二级管理,编制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
各分院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 组,严格执行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文件规定,规范了导师条件、选题、中期检查、 答辩、成绩评定到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等环节管理。
制定《江西服装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明确规定毕业设计(论文)的 评阅、答辩、成绩评定等环节,要求具备主讲教师资格、责任心强、业务水平较高、实 践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担任,各专业根据教师学术方向采取“结构式导师团队”指导, 原则上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数不超过
8人。
通过指导教师资格审核、选题筛查、进阶式指 导,中期检查、论文专项检查等过程管理,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各阶段进行全程质 量监督。
建立毕业论文(设计)查重机制,使用“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检测系统进行 抄袭率检测,防止学术不端行为。
规范论文成绩评定,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分(占
40%)、 评阅教师评分(占30%)和答辩小组评分(30%)三个部分组成,最后还要由学院的答辩 委员会进行最终成绩的审定。
整个毕业设计(论文)过程,遵循“选题-开题-中期-答 辩”全过程多进阶式管理、“分阶段进阶式获取成绩”原则,规范教学管理过程。
通过 进阶式过程指导与管理,启用“中国知网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确保毕 第
12页 业设计(论文)的各个环节的质量。
这些措施的实施,确保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达到了综合训练目的。
本学年共提供了1677个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设计(论文)。
我校共有363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36.64%,学校还聘请了18位外聘教师担任指导老师。
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4.34人。
(九)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2019-2020学年,学校出台了《江西服装学院二级学院创新创业工作年度考核办法》和《江西服装学院“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励办法(试行)》。
创业学院以“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课为基础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全面融入应用型课程体系。
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体系,通过课堂创新创业教育、课外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业能力。
开展创业培训项目33项,开展创新创业讲座3次。
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19.08万元。
拥有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5人,就业指导专职教师4人,创新创业教育兼职导师32人,组织教师创新创业专项培训4场次,至今有8人次参加了创新创业专项培训。
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3个,其中创业示范基地1个,创业孵化园1个,众创空间1个。
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3门。
本学年学校共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个,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个,荣获第十二届“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1项、铜奖3项,如下图
9。
图9第十二届“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奖证书 第13页
四、“战疫情”线上教学开展情况(一)线上教学工作开展总体情况 根据教育部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要求,我校实施线上教学活动,最大程度降低了新冠肺炎疫情对新学期教学工作的影响,并收到了良好效果。
根据江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第二十五场)提出在2020年5月11日前做好学生返校学习准备的指示,为了做好线上线下教学的衔接,在此对线上教学工作措施进行深度分析和评估,并提出持续推进线上线下学习革命的举措,为开学的教学做好准备工作。
通过日常线上教学检查小组和在线督导工作的检查反馈以及全校师生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教学整体情况良好。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我校本科应开课程471门,实开课程470门,超过应开课程的99%。
从线上教学整体来看,学生出勤率达97.80%。
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互动,主动提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从作业提交和学习笔记记录方面来看,整体情况相对较好。
根据学生问卷调查显示,98.9%的同学了解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95.7%的同学收到课程的过程考核和成绩评定方案;96.6%的学生认为教师们都能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并能较好地利用教学平台,进行线上教学与管理课堂;99%的学生对线上教学效果满意;85%的教师对于此次线上教学质量持满意态度。
多数学生知识点掌握较好,课前、课中、课后学习任务完成较好,对教师的线上教学表示满意。
(二)主要做法
1.早谋划,教学工作落地落实2020年2月1日开始,校领导带领教务处、各学院研究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 控期间教学工作安排意见,对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期间的教学工作进行了科学部署。
学校成立了延期开学期间本科教育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包括教学运行组、技术保障组、质量监控与效果评价组等三个工作组,对相关工作进行部署,制定了《江西服装学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教学工作预案》等教学工作实施方案。
教务处迅速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好2020年春季学期线上课程教学准备的通知》等教学管理方案。
网络与信息化管理中心统筹对接数据平台,协调超星学习通、腾讯课堂、雨课堂、智慧树等网络在线课程平台公司提供技术支撑和条件支持。
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及时组织各学院(部)根据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开展线上培训,为教师提供“学习通”“雨课堂”等在线教学平台培训,并提供疫情期间相关网络教学平台教师教学操作指南。

2.保运行,所有课程应开尽开 学校给在校教师每人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为线上教学提供了基本硬件设备。
校内课程平台已推广使用多年,学校对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力度也在持续增加,建立了“服装在线教育综合平台”“服装超星”“服装学堂”三大线上教学平台,时至今日已经硕果累累,在线课程共计402门,省校两级优质课、精品课均全部上传到课程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真正为疫情期间的全校线上教学做到了未雨绸缪。
学校提 第14页 供了学习通、腾讯会议、QQ课堂、腾讯课堂、钉钉等多种网络教学平台,设立线上教学技术师生交流平台,方便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和方法,并将各平台技术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纳入学校教师在线教学咨询交流QQ群和学生在线教学咨询交流QQ群,及时解答师生遇到的问题。

3.求质量,线上线下等质同效 自开展线上教学以来,学校高效、有序、保质的推进教学计划的落实,保证线上教学平稳有序,鼓励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教学活动,经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学校线上教学由“保运行”进入“提质量”阶段。
在做好在线教学组织准备工作、做实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做牢、做全开课教学预案。
具体包括:一是各教研室集思广益,集体备课,充实教学内容和丰富教学手段;二是任课教师积极建课,提前预备两套课程教学预案,确保能够在教学过程及时切换教学平台;三是教学管理人员协助落实所有班级课表安排、任课教师所担任课程的网络平台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辅导方式、作业数量和考核方式等具体措施,组建网上教学班;四是学生管理人员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引导学生适应线上教学,把疫情防控知识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网上教学第一课,教育引导学生尽快适应线上学习方式;五是组织线上期中考试,检验线上教学质量;六是校院两级督导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线上教学督查,针对发现的问题,提供整改意见及建议。
(三)特色创新
1.分类指导,助力在线课程建设学校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尚属首次,对延期开学期间如何开展通识课程学习、专业课 程学习、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实习实践教学以及自主技能训练等进行了详细安排。
同时,对教学管理人员、学生、教师等提出了具体要求,确保教学要求不变,教学质量不降。
为加强对2020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的管理与指导,学校全面启用了“校友邦大学生实习实践管理平台”和“中国知网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进行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学校加大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分类指导国家一流课程、省校两级优质课、精品课程建设,建立了“服装在线教育综合平台”“服装超星”“服装学堂”三大线上教学平台,建成在线课程共计402门,其中省级线上优质课程7门。

2.上下联动,协同保障教学质量 为达到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等质同效”的目标,学校成立了日常线上教学检查小组和在线督导工作小组,采用领导听课(如图10)、督导听课、校院两级在线检查、教学日志等多种方式,开展在线教学运行质量监控工作。
根据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日常线上教学检查的要求,检查人员组织开展巡课,抽查校内外在线教学平台的课程资源、教学资料准备情况,以及各教学单位直播教学回放视频、教学互动交流截图等形式,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反馈各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整改措施。
第15页 图10校领导督查线上课堂教学 (四)取得成效
1.教学内容不缩水,确保了线上教学质量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提前部署,为“停课不停学”的如期开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 动指南。
三级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协调了各二级教学单位及相关职能部门做好在线教学的各项工作,加强了过程管理。
教学进度按照原教学计划安排同步开展,教学内容不缩水,确保了教学质量,稳步推进了线上教学的实施。
其中,《女装设计》《服装表演编导与策划》《服装人因工程学》《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材料学》等七门课程获评为江西省防疫期间线上教学优质课。

2.教学平台不受限,丰富了网上学习资源 学校积极为任课教师提供线上教学的软硬件条件,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网络教学平台。
教师们利用学习通、腾讯会议、QQ课堂、腾讯课堂、钉钉等工具,以MOOC、SPOC、直播、录播等多种形式,并结合微信、QQ群分享教学视频+答疑互动、讨论交流等方式,与身处天南海北的学生们相约云课堂,为同学们带来一场又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通过审核在建的“一师一优”“百门核心课程”等在线课程共计402门,省校两级优质课、精品课均全部上传到课程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
(五)改进方向
1.存在的问题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在线上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少有效监管,一些学 生受条件受限,线上学习断断续续;部分学生不太适应线上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对线上教学存在融入较慢、压力较大的现象;加之网络资源过于庞杂,部分学生对资源分类存在困难,学生是否全程在线上课,很难得到保证。

2.改进措施 针对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学校完善线上教学信息员制度,从学生中间遴选教学信息员,通过签到、小测验、随机点名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阶段性考试检查学习效果。
做好课前知识点课件碎片化,课后答疑工作。
利用线上答疑课、QQ群、微 第16页 信群给学生答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各教学单位积极改革线下课堂点名制度,鼓励教师用课堂互动解答课程问题或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完成课程互动话题作为到课证明,杜绝学生在线而不专心学习的不良现象。

五、专业培养能力(一)专业培养目标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有特色、高水平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定位,明确提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基础扎实、能力过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倡导“德能兼修、知行合
一、尚艺尚技、唯精唯勤”的江服学风,通过“第二课堂”为载体的江服“五色”教育,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健康的身心,深厚的艺术修养,扎实的技术本领,以及不懈的创新精神,为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广泛听取用人单位意见,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进一步吸收企业和科研院所专家、技术人员深度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针对岗位群需要、以能力为本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探索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专业教学资源
1.专业实践实训条件校内建有江西省现代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服装设计实验中心、服装工程实验中 心等7个实践教学中心,建有服装性能检测、服装立体裁剪等230个实验实训室,涵盖全校所有专业,自主设计建造了集收藏、展示、教学和研究于一体的服装博物馆,建有大型专业T台的服装表演大厅。
学校以“面向行业、服务企业、促进就业”为理念,整合社会资源,不断深化校府(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先后与石狮市政府、共青城市政府、厦门布塔集团、泉州利郎、泉州卡宾集团、雅戈尔集团等单位共建了具有“实践教学基地、教师产学研基地、教师企业研修地、企业导师来源地、学生就业基地”等多功能的校外实践基地247个。
不断推动产业及社会资源转化成教学资源,深化产教融通。
使学校校企合作的模式得到进一步深化,取得良好的效果。

2.专业生师比 2019-2020学年,学校有本科生9737人,专业教师为564人,专业生师比平均情况17.26:
1。
5个学学科门类包含经济学类、文学类、工学类、管理学类、艺术学类9个二级学科类别,分专业教师数量情况详见表
7。
第17页 表7分专业教师数量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专任教师数量 生师比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1 16.82 050303 广告学 15 18.93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8 10.13 080902 软件工程 16 24.56 080905 物联网工程 10 10.90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10 6.30 081601 纺织工程
9 1.89 081602 服装设计与工程 58 14.05 081604T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 12 8.58 120202 市场营销
8 9.38 120204 财务管理 36 24.81 120205 国际商务
8 10.25 120601 物流管理
8 9.75 120801 电子商务 13 24.38 130301 表演 14 15.36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39 16.31 130307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12 10.00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15 19.67 130310 动画 27 20.44 130401 美术学
0 --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20 21.30 130503 环境设计 45 18.16 130504 产品设计 20 22.20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112 17.04 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 38 21.79 (三)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1.专业人才培养亲产业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特色立校初心,始终坚持面向行业办学,专注服务 服装时尚产业,根据服装全产业链的岗位群和“科技、时尚、绿色”的产业新特征,紧 跟产业升级的新变化,设置(调整)本科专业,打造专业群,构建了“一链七群”的特 色专业体系。
同时,根据学校主干专业的特点,探索出一条“艺技兼容、产教融合、校 企合作”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特色之路。
坚持立德为先、立学为基,坚持“一切为了 学生的健康成长”,既加强专业教育,注重“高素质、重应用、强能力”,更加强思想 品德建设,注重“树理想、讲诚信、强意志”。
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主观能动性,以培 养目标作为成果导向教育的起点及归宿。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推进学分制管理,强化应 第
18页 用能力培养。
构筑“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全过程融入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2.专业教学成果有导向 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以成果为导向,统领人才培养。
毕业设计教学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做好毕业设计教学的同时,积极将学生毕业设计成果推向市场和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的舞台。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一次新冠疫情,让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姗姗来迟,不过,北京中纺永景与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共克时艰,将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之江西服装学院毕业设计作品专场发布会搬上云端,让时尚不缺席。
2015-2020连续六年获得“中国时装设计育人奖”和“人才培养成果奖”以及四次蝉联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第一名,两次获得“新人奖”第二名的好成绩。
2020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之江西服装学院毕业设计作品专场发布会见图11。
图112020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之江西服装学院毕业设计作品专场发布会
六、质量保障体系(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始终将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牢固树立质量意识。
近年来,学校教学投入持续提高,并出台了一系列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措施。
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不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在教师职称评聘和各类定职定级政策中,把教学效果、教学工作任务、教改项目与教学成果等作为必要条件和重要考核内容,全面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激励广大教师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基本职责和崇高使命,学校的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人才 第19页 培养质量逐年提高。
2019-2020学年,学校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成立了教授评议会,召开党委校长办公会专题研究本科教学会议次数21次。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2019-2020学年修订了《江西服装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汇编》,继续对本科教学实施全过程、全环节、全方位的质量保障。
学校对教学质量实施两级监控,形成“教学实施—教学相关方评价反馈—教学调整”监控闭环。

1.一级监控实施有序 学校学术委员会和教授评议会监控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大教学改革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建设与发展方向,指导教务处及各二级学院(部)进行教学建设与改革。
教务处监控教学管理工作规程、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等教学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和师资等教学资源的配备利用情况,负责向学术委员会汇报,向二级学院(部)及相关职能处室反馈教学资源和教学质量状态信息。
校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监督与评价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以及教师职业道德、履行职责等情况,对教学和教学管理部门制度实施及相关教学管理状况实施再监督。
负责向学校务会提供教学质量决策依据,通过教学督导工作简报向各院(部)及相关处室、教师反馈相关教学质量信息。

2.二级监控执行有力 学院(部)主要监控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在本院(部)的实施落实情况,重点监控本学院各专业建设与发展、教学计划实施状况、教学文件的齐备、产学研结合、素质教育、教学资源配置等运行状况,其中教研室主要监控学校及二级学院(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在本教研室的实施落实情况。
重点是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学期授课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教师教案及教学水平的改进与提高等。

3.质量监控闭环有效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系统,单靠一个部门监测其全部过程状态信息十分困难。
我校各教学职能部门都很注意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
学校充分利用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员、教学管理人员不同环节的检查监控,加强质量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及利用,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一般性问题当面反馈沟通;普遍性或倾向性问题以质评中心简报等形式集中在教学例会、经验总结报告会上反馈沟通;重点难点问题以年度质量分析报告形式不定期在校务会上反馈,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在长效完善的教学监控体系监测和协调下,目前我校的教学质量基本上能够得到保障,并在监控体系运行机制的推动下一步一个台阶,不断提高。
(三)日常监控及运行 第20页 加强校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的组织机构建设,健全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组织机构,着力做好“一个完善”、“两个加强”。
即,进一步完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学生监督信息反馈机制建设,加强教学质保体系的反应灵敏度和协调有效性。
学校实行校、院两级督导制,现有校级专职督导7人,院级兼职督导22人,其成员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热爱教育事业,业务能力较强,为人正派公正,颇得教师信任的骨干教师。
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尤其是课堂质量监控,构建起由教学工作会议、教学日常检查、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学评估、教学奖励、毕业生问卷调查等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每学期“三期”常规教学检查是学校进行日常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措施之
一。
在教学检查活动中,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和院(部)负责人、教学督导组专家、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全面参与课程检查、随堂听课、师生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的检查活动,全面了解教学运行情况,检查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气等。
所有监督评价数据都应用于学校对院(部)教师等各个层面的教学质量评估,并将其作为对学院(部)教师个人年终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并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和薪酬分配的必要参考数据。
2019-2020学年,学校两级督导员共听课2208学时,校领导听课80学时,中层领导干部听课648学时,本科生参与评教162460人次,共下发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简报11期、教学督导简报4期。
召开本科学生代表座谈会2次,教师座谈会1次。
组织开展试卷、毕业论文(设计)专项检查2次,根据查找的问题,分析原因,将整改意见反馈给各学院(部)。
(三)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信息与数据利用,按照教学主管部门有关要求建立信息公开机制,接受社会监督,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对教学质量的警示与调控作用,为领导决策、改进教学工作提供依据。
通过数据平台分析诊断,办学条件逐年优化;分学年按时公开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委托第三方开展就业调查,编制《年度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通过数据质量信息分析了解学校的本科教学质量状况,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向学校最高管理层、各有关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和教师反馈信息,促使其及时改进工作。
通过质量信息的广泛征集、全面分析和反馈,形成了自我诊断、自我反思、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的教学质量自我管理机制,有效推动了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七、学生学习效果(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校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优秀学生报告会”,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
通过实行学业预警制度,督促学生刻苦学习。
实行过程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机制,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学 第21页 习满意度及课堂纪律展开调查,本学年召开学生座谈会2次,4027名学生参加调查问卷。
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总体满意率为87.47%,其满意率90%以上的有6项,分别为所学专业92.50%、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94.44%、教师的敬业精神96.03%、教室的教学条件及环境91.56%、图书馆的学习资源和环境97.04%、教务管理系统90.51%。
(二)应届本科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2020年共有本科毕业生1671人,实际毕业人数1636人,毕业率为97.91%,学位授予率为97.62%。
(三)攻读研究生情况 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层次,出台了《江西服装学院关于加强本科生考研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文件,开展了本科学生考研准备工作,在图书馆开设考研复习自习室。
2020届本科毕业生共29人升学,其中24人考取了国内硕士研究生。
(四)就业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学生就业,同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内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实现了从毕业生入学、毕业、就业及职业发展的全过程服务,贯穿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学校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在2009-2018年的每三年一次的全省就业评估中,均被评为就业工作优秀等级学校。
先后荣获“中国纺织服装校企合作示范院校”“中国十大就业质量示范学校”“全国创就业典范高校”、江西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西日报、《江西教育》杂志等媒体对我校就业工作均给予关注。
截至2020年8月31日,学校2020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75.67%。
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企业,占87.40%。
升学29人,占1.77%,其中出国(境)留学5人,占0.40%。
(五)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及规模大小不同的企业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95.74%,对我校毕业生专业技能掌握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满意度为94.25%,对毕业生的诚实、敬业、团队合作等职业素质水平满意度为96.55%。
(六)毕业生成就 学校毕业生年年供不应求,“高层次、高薪酬、高体面”就业是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众多品牌企业纷纷来校设置奖学金、开设订单班。
建校以来,8万余名江服毕业生扎根行业,自强不息,涌现出一批如中国“十佳”职业服装设计师刘江宏、万明亮、刘小飞、陈坤、魏新坤、朱理臻、皋小春,以及创业新锐贺鑫、虞泽东、郭志强等知名校友,被国内服装界誉为“江服现象”。
《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 第22页 台《中国之声》《半月谈》《中国教育报》、新华网、《江西日报》等众多权威媒体对江服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情况均做了专门报道。

八、特色发展(一)强化思想引领,筑牢理想信念 一是构建了“12345”学生体系,通过打造一个理念、两个围绕、三支队伍、四项常态化、五个重点的学生工作模式,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生工作,创新的组织形式,提高的育人效果,得到了教育部评估专家的高度肯定;二是打造了学校特色的“五色”共青团育人模式,通过实施红色基因教育、古色人文教育、绿色成长教育、本色道德教育和炫色时尚教育,形成了学校特色的一团一品共青团品牌,活跃了校园文化;三是凝练了学校学生资助评审“七步工作法”,在学生资助评审中实施宣传教育、庄重承诺、健全组织、分配名额、民主评议、规范材料、处理善后等七步评审法,规范了资助评审流程、标准化建设了资助档案,公平评审,得到了教育厅的高度肯定,获得了学校师生的广泛好评,资助材料连续9年一次性被教育厅审查通过,连续8年零投诉;四是形成了学生宿舍“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辅导员、宿管员和学生干部三支力量共同作用于宿舍管理,形成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管理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宿舍管理工作。
学校连续5年获得了全省高校宿舍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五是构建了少数民族学生“相通相融”的教育模式,通过实施民族文化融合、社区生活融合、育人方式融合和教学科研融合,有效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相同相融,促进了各民族学生交流沟通,学校先后获得了第七批全国民族团结创建示范单位、江西省第二批民族团结创建示范单位。
(二)对标市场需求,突出协同育人 一是学校立足江西区域经济,面向国家服装产业,积极融入行业,与省内外服装企业不断深化合作,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路径。
二是学校章程明确“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学校重大事务决策”,为此学校聘请一批行业企业专家参加校学术委员会、校理事会、校教学委员会,并成立了以业界专家为主的技术委员会。
三是行业企业专家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教学标准的制定,指导制定基于岗位能力的实训、实习方案,保障了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对接。
四是利用校企合作资源,积极探索和行业企业共同开设“卓越人才实验班”“名企订单班”“服装大师班”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实行双指导、双评价制,由校内导师和产业导师共同对学生论文(毕业设计)进行过程指导和答辩考核。
五是通过对校企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交流,搭建稳定的校外实践平台,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固化了实现路径。
我校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的《价值引领知能双修服装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的成果集中呈现了产业与学校在改革创新,开展“产学”合作、共同探索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和新路径。

九、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23页 (一)师资力量分布不均,高端人才数量相对不足 学校师资水平整体上能够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但各专业之间存在师资力量分布不均衡问题。
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等优势专业中高职称教师占比较大,师资力量较强。
部分新建专业如物联网工程、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播音与主持艺术、电子商务等高职称、高学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较少、师资力量相对较弱。
教师队伍中有一定数量的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但与学校发展需求相比,仍存在高水平领军人才、教学名师不足的问题。

1.原因分析
(1)专业建设基础不均衡。
部分专业开办时间长,基础条件较好,师资力量较强,升本后学校为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设置新专业,原有基础相对薄弱,师资来源紧缺,队伍建设难度较大。
学校部分学科基础较薄弱,高水平科研平台数量少,未形成较完整的学术体系,不能为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提供更好的平台。
学校已有的政策措施对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的激励程度不够。

(2)吸引高端人才的平台相对缺乏。
从引进环境分析,引才竞争十分激烈,加之学校底子薄,高端人才引进条件有限,安家费、办公场所、研究条件较之于同类高校竞争力不强;学校省级以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较少,缺乏吸引和稳定高学层次人才的软环境;缺乏地方政府给予的人才配套政策,如子女入学入托、安家费和人才津贴享受免税政策等。
没有完全按照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来谋划、落实重点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人才的研究方向不集中,难以形成团队,长远的事业发展吸引力较为缺乏。

2.措施及建议
(1)做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按照“分析需求,严格计划,分步实施,重在质量,优化结构”的整改思路,全面落实“师资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精心编制“师资队伍建设十四五规划”,努力建设一支具有“江服”特色的“四有”好教师队伍。
对现有师资队伍,按照不同专业、不同岗位,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教师配备工作,侧重向师资比较薄弱的新办专业倾斜;对高层次人才,加大聘任力度,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政策;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加强国际交流,拓展专任教师的国际教育视野,增加具有国际教育背景和教育教学经历的教师;对标“双万计划”建设目标,进一步推进江西省工业设计中心等产教融合平台的项目建设,落实科研平台、教学团队建设的有关制度,加强各类省级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建设。

(2)优化薪酬激励体系。
通过抢抓机遇、锐意改革,加快学校发展步伐,提升学校整体实力,做大学校事业平台,为教师发展提供更多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机遇。
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综合运用绩效考核、薪酬改革、教学科研奖励、住房等措施,提高教师收入和福利水平,增强学校对人才的吸引力。
学校用好江西省人事改革政策,探索实行高层次人才“年薪制”,种好梧桐树,引得金凤凰。
(二)教学理念有待提升,教育教学改革亟待深化 第24页 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仍需提升,对自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反思还不够;部分教师在探索研究式、启发式、案例式、情景式、讨论式和课题式等教学方法上的动力不足;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待加强。

1.原因分析 教师思想观念更新不够,教育教学改革能力有待提升部分教师对应用型办学定位和本科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不够深入,对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主要精力放在日常教学和常规事务中,没有足够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主观能动性不强;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投入教育教学改革的政策上有待完善,部分教师对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研究不够,缺乏课堂教学改革的兴趣和热情,科研成果在教育教学的运用上还不到位;教师信息素养和应用水平不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形势。

2.措施及建议 通过到应用型人才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高校学习和专家讲座、讨论交流等形式,加强对教师和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培训力度,促进全校进一步树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观念,进一步明确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梳理并完善学校鼓励教师投入教育教学改革的文件,综合运用薪酬绩效和评奖评优等手段,引导教师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的研究,进一步加强科研反哺教学的能力。
单列专教师培养培训经费,用于支持教师参加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的进修学习,不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通过到应用型人才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高校学习和专家讲座、讨论交流等形式,加强对教师和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培训力度,促进全校进一步树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观念,进一步明确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梳理并完善学校鼓励教师投入教育教学改革的文件,综合运用薪酬绩效和评奖评优等手段,引导教师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的研究,进一步加强科研反哺教学的能力。
单列专教师培养培训经费,用于支持教师参加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的进修学习,不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江西服装学院二〇二〇年十一月二十日 第25页

标签: #android #文件 #小米 #便宜 #机构 #苹果电脑 #文件 #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