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30日星期五,用什么电脑管家好

管家 5
132021年4月30日星期五副刊专刊部电话:23602884 保文健品摘“坑”老为何屡禁不止第108期 百至岁今许仍渊每冲天:翻译千字16版 当代赘婿不再低人一等14版 梧桐树下报刊亭14版 买“盲盒机票”并非说走就能走 14版 给不安的你14版不妨变得有趣些14版 朱德庸幽默是一种慈悲 16版 泰还坦有尼六克个号被留抹下去的的不中只国是幸爱存情者16版 瞿秋白将《国际歌》由“诗”译成“歌”16版 头发如庄稼应勤“浇水施肥”15版 有福之人,往往有这四种贵相 15版 简单几招赶走“脑疲劳” 15版 失败的感情,值得更温柔地对待 15版 老年人找不到的人工客服 “您好,这里是您的客服小助手……”
开平台时,却发现会员资格没有了,想 或为节省成本,或为提高效率,自动回看的节目也看不成。
刘丽梅想找平台 答的智能客服已经被各家公司和平台的客服问个明白。
中国保健协会调查显示,我国每年保健品销售额高达2000亿元,其中老年消费者占半数以上。
巨大的市场让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采取虚假宣传、欺诈等手段骗取老年人钱财,严重时甚至危害老年人生命健康。
坑老事件屡有发生 近年来,保健品坑害老年消费者的事件屡有发生。
某生物公司的“金能量”产品“大盐湖水”号称含有81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可以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的多种病症。
8万余瓶“大盐湖水”卖了2300多万元,众多老年消费者上当。
这是最高人民检察院不久前发布的“3?
15”典型案例之
一。
经查,江苏常州某生物公司在未取得食品药品生产许可的情况下,以进口食品名义从美国购入大盐湖水成品及原料(氯化镁)自行勾兑灌装,通过制作宣传册、组织销售人员冒充专家授课等方式进行宣传和销售,导致众多老年消费者受骗,社会影响恶劣。
经专家鉴定,该产品不具备其宣传的功效,长期或高浓度服用会导致电解质紊乱,造成腹泻等胃肠道疾病,甚至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
安徽的何某、罗某成立合肥益天颐添商贸有限公司,采取免费让老年人体验红光治疗服务再推销保健品的方式经营。
何某以某基金会总监身份担任年会讲师,低价采购保健品并将其包装成价格昂贵的“一号疫苗”,号称可以有效治疗高血糖、高血脂等多种老年人常见疾病,只要缴纳5000元诚意金就能免费领取两盒。
在他们巧舌如簧的鼓吹下,56名老年人共计被骗62万余元。
部分老年人子女报警后,涉案人员 相继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终审裁定,涉案人员受到法律的严惩。
不法分子有空可钻 为何保健品坑老问题不能彻底解决?多位专家和实务部门有关人士将问题的根源归于两个方面:骗子抓住老年人关注健康的心理,利用他们对产品认知能力有限的弱点,花样翻新虚假宣传诱其上钩;同时,他们与老年人点对点沟通,以口头方式诱惑,不留痕迹和证据,让监管部门难以有效执法。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看到身边不断有老友离世就会更加在意健康问题,但他们对保健品优劣识别能力不强,容易被坑。
”燕山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法律事务办公室主任闫静怡分析说,不法分子抓住老年人这种心理,通过免费体检、“专家”义诊、赠送小礼品等方式吸引他们参与,逐步取得信任,再假借旅游名义组织老年人出游,以便远离其家人干涉,进一步博取信任后顺利推销保健品;有的不法分子在人员聚 集场所或酒店、商用办公楼请“消费者”证明保健品疗效之好,请“知名”专家上升到理论高度打消老年人顾虑,反复洗脑诱骗老年人一步步踏入圈套;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专打感情牌,深入了解老人是否丧偶、子女在不在身边等情况,先“热心帮助”赢得信任,再推销保健品掏空老人钱财。
“一些犯罪嫌疑人供述,他们会给老年人买菜做饭、陪聊天,许多老年人因为人情难拒而妥协,买了他们推销的保健品。
”多地一线办案检察官告诉记者。
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何忠伟说: “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年人失去社会管理和家庭的呵护,不法分子往往乘虚而入。
然而,司法机关办理此类案件时,如何合理合法地取证是一大难题。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很多销售人员把保健的功效恶 意夸大为疗效,甚至把保健品当成药品推销,他们通过“会销”模式或与老年人点对点沟通、口头方式进行宣传,很少留下在法律上有力的证据,让监管部门难以有效执法。
“口头宣传的东西很难定性,就算去现场他们也不会跟我们说对老年人说的那套话,也没有录音视频证据,查处真的很难。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无奈地对记者说。
综合治理堵塞漏洞 如何避免保健品坑老的骗局发生?刘俊海认为,首先应加强对虚假宣传的监管。
保健品骗局中的更多问题由虚假宣传引发,要从根本上解决错综复杂的虚假宣传问题,就需要监管部门出快手、下重拳。
其次应加大正面宣传力度,让老年人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科学认识、理性选择保健品,通过正规途径购买,认准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小蓝帽”标志,不要选择未注册公司的产品。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提醒老年消费者,购买保健品之前要仔细查看生产企业及经营者经营资质、产品合格证等是否齐全,认真了解使用说明及保健功效、适宜人群等关键内容。
如果商家存在误导消费者、夸大产品疗效等虚假宣传行为,要保留视听资料等证据,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
“老年人缺乏温暖,子女若经常陪伴,打‘亲情牌’卖保健品就不易见效。
”刘俊海说,子女应该更加关心老年人,从心理上进行疏导,提醒他们不要贪小便宜,不要轻信所谓的疗效。
老年人保健品诈骗案件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社会治理课题。
“保健品推销人员往往上门推销,而医疗机构却很难做到这一点。
”闫静怡建议,如果家庭医生能够到老年人家中服务,非法保健品销售人员能钻的空子就会少很多。
最高检第八检察厅副厅长徐全兵认为,可以通过让违法者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加大违法成本,从而震慑和警示 赵婕潜在的制假售假违法者。
(摘自《法治日报》) 广泛采用。
但在部分平台,老年人想找人工客服根本找不到,只能和机器人客服苦苦“纠缠”。
难打通:苦等半小时,只能挂断电话 “我给一个出入境服务热线打电话,打了好几次都没打通。
”北京退休职工张韦义前段时间想咨询一些港澳通行证的问题,在网上搜索之后,发现了一个咨询服务热线。
他分时段打了好几次电话,最后都无人接听。
记者尝试拨打了号码。
一段开场语后,按照语音指令,记者按下了代表“中国公民业务”的1号键,随后又选择了“京籍人员业务”。
可按键之后,语音服务还在继续给咨询者带来“温馨提示”,让人一头雾水。
足足近一分钟之后,终于来到了可以选择咨询业务的步骤。
在近3分钟的点选之后,记者终于听到了“人工服务请按0”,之后则是“正在为您转接,请稍候”。
可没想到一等就是半个小时。
最终还是未能打通。
找不着:没有“联系方式”不了了之 “70岁以上老人可以学车啦!”前段时间,退休在家的梁士安看到了一则老人可以学车的新闻报道。
今年72岁的他,动了去试一试的心思。
梁士安想事先打电话咨询一下车管所,可怎么也找不到车管所的联系方式。
“网上无论怎么搜,都只能出来12122的咨询号码。
”拨号之后,语音会给出“机动车业务”“驾驶证业务”等选项。
到了第五项,终于出来了“车管总所和车管分所的地址及联系方式”,但点选之后,系统只有一长串的地址介绍,最终只能自己打车去现场咨询。
同样找不到联系方式的,还有银行的咨询热线。
听不懂:无论问什么,都回复“对不起” 许多App中的客服系统看似智能, 点选帮助与客服后,一个智能客服 “管家”弹了出来。
管家首先提供了
栏自助服务,包括重置密码、更换手机 号等,随后管家又给出了一些热门咨询 问题,但就是没有刘丽梅想问的。
她注 意到,屏幕的下方还可以自己输入问 题。
但无论她用怎样的话语来表述,这 个智能管家都好像卡壳一样,一遍遍客 气地道歉“:对不起,这个问题我无法回 答,请扩大关键字范围,或使用其他方 式联系我们的其他客服人员。
” 玩套路:人工客服、智能客服画地为牢 在某网购平台上,史永根发现了 一款“天天领现金”的活动,点击之后, 系统提示史永根的“手气很好”,一下子 抽中了499.90元的红包,还差1毛钱,就 可以凑够500元进行提现。
而凑整的办 法,是让史永根把活动链接转给微信里 的其他好友。
但需要注意的是,凑整必 须在24小时之内完成。
一天的时间里, 即使邀请了多名好友,甚至连不常联系 的人都发送了活动邀请链接,史永根最 终还是没能补上这1毛钱。
花了大把精力,最终还是功亏
篑,史永根觉得智能客服是不是在故 意玩套路。
除了上述问题,老年人在咨询客 服时,还有可能根本得不到回应。
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副教授刘成 良认为,为老人提供公共服务,不能盲 部分当事人姓名为化名目追求技术先进而忽视了服务对象的 特质。
( ) (摘自《快乐老人报》) 实则无能。
有时求助者问了半天,系 网上问诊遇难题隐私泄露难防维权标准待定 “生活在小城市,想到大城市去好医院看次病,交通、挂号、排队都要耗费不少精力,网上问诊确实方便,但就怕隐私信息被泄露。
”近日,身患疾病的吉林四平市民王丽(化名)因工作太忙、专家号难挂,开始考虑网上远程问诊。
“我虽然没用过网上医院,但不管是自己还是家人身体出现问题,都会到网上查询相关病例以做参考,每年的常规体检报告也是在App上查询下载的,所以特别担心有一天自己的健康信息会被曝光,或者可能已经被曝光,不知道它们最终会流向哪里、用到何处。
”因为对个人隐私泄露的担忧,王丽一直犹豫要不要远程问诊。
去年4月,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监测发现20余款App存在涉嫌隐私不合规行为。
一份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7月9日,在暗网论坛以3元/条价格售卖的医院实时挂号数据,是由第三方预约挂号网站的短信平台导致的泄露。
该事件中,每日10万条挂号信息包含用户的姓名、手机号、对应科室等,是医疗诈骗和精准营销类黑产需要的核心数据。
除了隐私信息易泄露,诸如“在线医生”“在线专家”身份难辨真假、医托陷阱密布等问题也层出不穷。
网络医疗平台是否值得信任,是否会通过夸大患者病情、推荐高价药品的形式获 “长高”产品靠谱吗?身高难破“基因天花板” “怎么通过健身让自己快速增高?”“矮,选个专业要被学校挑,谈个恋爱要 被对象挑,逛个商场要被衣服挑,找个工作要被公司挑,烦恼有谁懂?”“我奶奶听说骨头汤补钙长个儿,就天天喂我喝,一个暑假过去,我变胖了,就是没长高”……网上很多人想要突破“基因的天花板”,或者分享“长高”路上的辛酸史。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44岁的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别为169.7厘米和158厘米,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加1.2厘米和0.8厘米。
6-17岁的男孩和女孩各年龄组身高平均分别增加了1.6厘米和1厘米。
女孩婷婷的父亲身高1米
7,母亲身高不到1米
6,按照遗传靶身高公式计算,婷婷最终身高理论上不会达到1米
6。
婷婷的父母怕她长不高,到处寻医问药,尝试长高偏方和“刺激骨骼生长”的保健品。
婷婷服用保健品后一年长高了8厘米,父母很欣慰。
可是有一天,婷婷的母亲发现才7岁的女儿乳房开始发育了。
到医院检查发现,婷婷的性腺轴提前发育,骨龄已经9岁多。
由于现在远没有达到与骨龄相匹配的身高,甚至情况 还不如服用保健品之前。
如果不及时就医干预,以后很可能连1米5都长不到。
像这样担心孩子身高而焦虑的家长实在不少。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发现,众多“长高”产品:长高神器、长高钙片、长高激素、长高拉伸器、长高外用产品等等,仅一款长高钙片的月销量就5万多单。
中日友好医院国际部主任、生长发育门诊主任医师张知新表示,不提倡对人群正常身高范围内家族性偏矮儿童进行药物和其他方式干预。
那么,多给孩子喝牛奶、骨头汤,多吃有营养的食物总没错吧?并不是。
吃得太多、太好反而可能提前停止生长。
张知新表示,一般情况下,男孩骨龄在18岁时完全闭合,女孩16岁完全闭合。
骨龄从开始到闭合的时间是生长期,就好比盖楼的工期。
如果骨龄提前闭合,意味着盖楼的工期被压缩,要是加班加点把楼盖起来,那未来孩子的身高是没问题的。
否则,孩子可能达不到理想身高,成“高小孩矮大人”。
也有孩子骨龄闭合比较晚,长得慢。
在儿童期可能比别人矮,但到青春期却“长高很多”。
“高小孩矮大人”现象的出现、孩子 热点 责任编辑:杨玉燕 骨龄提前闭合,很可能是家长们对身高要求过高的结果。
过量摄入蛋白质可能提早启动性腺,性激素加速骨龄增长,孩子提早发育,长高的时间因此缩短。
张知新发现,在疫情期间,呼吸科、儿科的儿童青少年患者在减少,而内分泌遗传代谢专科在全国的门诊量都在上升,或者至少维持疫情前的状况,很多患儿都是来看性早熟的,并且骨龄往往比正常范围还要高。
“孩子在家里的时间增多,时时刻刻都可以吃东西,摄入的美食很多,甚至还有人参、海参、蜂王浆等。
就像花一样,总浇肥花开得早,就不再长高了。
要让孩子充分自然生长,不要有过多的、反季节食物的摄入,否则肥胖、性早熟、提早发育的机会就增加了。
” “身高不是越高越好,身高是人类长期进化与环境适应,为满足和适应自身身体各种器官组织的大小及功能活动而建立的最合适高度。
”张知新建议,要科 张曼玉学地认识、对待身高问题。
(摘自《中国青年报》) 手机清理软件“坑”过你吗 统却总是答非所问,无法解决问题。
刘丽梅几个月前曾经在某视频网 站花100多元开了年度会员,刚开始几天没出现什么问题,可最近几天再打 私家车托管后竟成网约车律师:车主可起诉解除合同 2019年初,王先生在昌平区天乐4S店购买了一辆新能源汽车,并按销售人员的推荐办理了为期5年的托管业务。
按托管合同,他的车会成为某单位的内部用车,并且不会驶出北京。
王先生每个月可以得到4000元收益。
同时4S店将承担车辆托管期间产生的违章、保养等一切费用。
今年初,王先生突然发现,自己托管的车有两次违章发生在河北省。
“这违反了当初的承诺,产生的滞纳金已经好几千了。
” 记者了解到,像王先生一样将车辆托管给天乐4S店的车主有几十位。
今年3月份,部分车主来到店内要求看自己的车,最终等了一个小时后,这些托管的车辆才陆续开到店内。
王先生说“:仅仅一年半的时间,车上就出现多处划痕,而且前后保险杠也 裂了,轮胎的花纹都快磨平了。
开车过来的司机说是跑网约车的,是从一家租车公司那里拿的这辆车。
很多车主的情况都一样,私家车怎么变成网约车了。
我的车一年半跑了17万公里。
”当天王先生等车主并没有拿回车辆。
为什么托管车辆会变成网约车?天乐4S店并未答复。
京师律师事务所的许浩律师认为,车主和4S店签署的托管协议中,虽然规定4S店拥有车辆的使用权,但是使用权并没有细化。
虽然协议中对于车辆用途未做明确的约定,根据诚实信用原则,4S店应当提前取得车主同意后才能将车辆转租,并说明用途,否则构成违约。
车主可以起诉要求解除合同,要求4S店及 张群琛时归还车辆并赔偿损失。
(摘自《北京晚报》) 不要用“学区房”挤压孩子发展 幼升小入学将至,北京市部分房日后,在海淀区新登记并取得房屋不 屋中介开始“蹭车”推销学区房。
押宝型买房先聊“入学概率” 动产权证书的住房用于申请入学的,将不再对应一所学校,实施多校划片, 利等,值得探讨。
“想买房,数学必须得好。
”刘先生并根据学位情况派位入学。
”但中介依 “患者隐私权是指患者拥有保护自身的隐私部位、病史、身体缺陷、特殊经历、遭遇等隐私,不受任何形式的 告,点击后,手机下载安装了一款叫“内存优化大师”的APP,自动清理过程中继续蹦出“清理手机缓存”的提醒,再次点 像,将其打上“容易被误导和诱导”的群体标签。
于是,各种低俗、劣质甚至带有欺骗套路的广告和内容就会源源不断地推 打算把大兴区的房子换到城区,几乎每个中介推荐房子的时候都在算入学概率。
在广安门内大街上的一家房产 然不遗余力地宣传这片房子的紧俏。
专家说学区房降温要靠组合拳 其实,无论是入学概率,还是稀缺 外来侵犯的权利。
”广东广和(长春)律 击后,手机又下载安装了“超强清理大送到老人的手机上。
更严重的是,平台可中介门店,一位中介拍着胸脯说,只要属性,都是中介的一种过度包装。
如 师事务所律师王雨琦说,法律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泄露患者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目前,作为一种消费新业态,互联网医疗的患者隐私权保护维权案例还属凤毛麟角,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可能并不知道个人信息已被泄露或泄露后应参照什么样的标准进行维权。
王雨琦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患者隐私权保护落到实处。
同时,在互联网医院建设方面,也应提高平台软硬件技术水平,提高医务人员法律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患者自我保护和维权意 柳姗姗识,形成保护隐私数据的合力。
(摘自《工人日报》) 表面上是“安全提示”,能清理手机垃圾,实则骗取点击量,读取隐私信息,有的甚至设下精准陷阱进行诈骗……日前,4款手机清理APP因违规收集老年人个人信息遭曝光。
为何越“清理”越卡顿? 70多岁的李奶奶在用智能手机看新闻、小说时,总是收到“内存不足”“病毒文件”“垃圾清理”等“安全提示”,她根据提示下载清理软件清理后,却发现“安全提示”越来越多,手机也越来越卡。
此外,李奶奶还发现,手机里经常出现一些“诱人”的广告,如红包领钱、金币赚钱、走路挣钱等。
很多老人在使用智能手机时,都遇到过同样的问题。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络安全中心的专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检测。
在一款小说阅读软件里,正常阅读过程中出现了清理软件的广 师”,不断地提醒、下载、清理,同样的路径接力重复,手机上又安装了“智能清理大师”和“手机管家Pro”。
仅仅几分钟,
4 信息安全不容忽视款清理类软件就在手机上“安家落户”。
测试发现,各类清理“大师”表面上是在清理手机垃圾,实际上却在后台大量窃取用户信息。
专家在对“手机管家Pro”的测试中发现,短短8.75秒,该APP就读取了890次用户应用程序列表、1300多次手机用户识别码(IMSI)、900多次手机设备身份识别码(IMEI)。
专家指出,这类手机清理软件通过高频读取手机信息并不断上传,使CPU高负荷运行,导致手机卡顿,从而达到让用户不断点击下载APP的目的,形成了恶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这类APP长期在老人手机中驻扎,就会不断在后台发送用户数据信息,对老人们进行用户精准画 能会将收集到的用户信息打包卖给不法分子,从事电信诈骗违法犯罪行为。
对此,工信部已第一时间作出处理。
通过技术检测,查实“内存优化大师”“智能清理大师”“超强清理大师”“手机管家Pro”4款APP存在欺骗误导用户下载、违规处理个人信息两项违规动作,已要求主要应用商店下架。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的智能手机通常都有出厂自带的手机管家或类似清理软件,能有效清理“垃圾”、优化内存,用户无须另行下载第三方此类APP。
对用户来说,如何正确识别正规手机APP,保障自身信息安全?有专家建议:第
一,到手机自带的正规应用市场或官方网站下载软件,遇到弹窗不随便点击;第
二,对手机进行安全设置,建立“防火墙”;第
三,下载应用之后及时卸载软 乔彩件安装包,释放内存空间,减少卡顿。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您预算够,我肯定能帮您上最好的小学。
不瞒您说,我和同事们都得研究这些入学政策。
好学校的特点、往年招生情况都在我脑子里。
暗访过程中,记者也碰到一些中介给房子算“入学概率”。
在朝阳门南小街的一家门店,中介竭力推荐购买某胡同的房子,理由是紧邻某重点小学高年级部,入学概率比其他地方都大。
一家门店干脆打出了“100%”的概率说:“不管是不是多校划片,住这一带的孩子往年都进了重点小学。
” 稀缺牌每套房都是“熊猫房” “在中介嘴里,能上好学校的房子都跟熊猫似的。
”市民牛女士最近问了几家中介,都是统一口径“出一套卖一套,有些家长连房子都不看就付钱”。
万柳中路附近的一家房产中介门店,墙上贴着海淀区教委、海淀区房管局的温馨提示,明确告知“2019年1月
1 东城区教委工作人员明确表示,没有任何住房在入学时可以享受高概率,都是计算机派位。
城六区更是通过明确“六年一学位”,实施“多校划片”等措施,为学区房降温。
然而,部分家长还是会扎堆儿奔城区看房。
面对这种尴尬局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孩子成长发展,首要决定因素是自己,而不是学校。
实际上,有些家长把孩子强行送入了所谓的名校,但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成才效果。
家长应该量力而为,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进一步加大宣传解读力度,减少中介歪解的机会。
张航(摘自《北京晚报》) 今晚文摘文章见报后,请原作者速与编辑部联系,以便寄发稿费。
联系电话:(022)23602884

标签: #病毒感染 #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 #疱疹 #病毒感染 #呼吸道 #寻常 #杀毒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