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谁管,你家谁管本报记者

小米 4
温济聪 为了能在上班时间确保手机“满血复活”方便接通客户电话,创业女赵静雯常常睡前要在床头给手机充电;为了将自己最美丽、干净的一面展现给公司员工,她常常半夜插上热水器电源,以便第二天一大早起床后就可以洗个澡。
这种需求让她第一时间成了智能插座的用户。
不过,目前红得发紫的智能家居产品在逐步颠覆传统家居方式的同时,也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叫好不叫座”的现实状况。
智能家居该如何抓住消费者的需求“痛点”,在多方竞争的格局下,未来又会有哪些战略布局? 厂商热情比用户高 “为了解决办公室饮水机反复烧水,下班忘了关的问题,我用小米智能家庭套装的人体传感器和小米智能插座搞定,在小米智能家庭App里设置智能场景有人开插座,10分钟没人关闭插座。
大家觉得这个场景实用吗?”小米智能家居负责人高自光日前在其私人微博上与网友互动。
不难发现,对智能家居感兴趣的可不只有赵静雯和高自光。
智能电视机自动播放出你常看的频道,空调根据室温和你的体温适应性自动调节温度和风向,空气净化器根据室内空气质量适量、适度、适时进行调节……而随着小米“牵手”美的推智能空调,魅族宣布与海尔、阿里巴巴联姻,共同打造智能家居生态圈的逐步推进,智能家居正渐行渐近地走向你我生活。
其实,智能家居也叫做智慧家居,上世纪70年代就有国外学者提出过这一概念,但直到1984年美国联合科技公司将建筑设备整合化、信息化概念落地时,才出现了首栋的“智能型建筑”,从此拉开了全球建造智能家居赶时髦的序幕。
按照学术定义,智能家居是以家庭住宅为平台,利用网络通信技术、综合布线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以便提升家居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和艺术性。
不过,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赵静雯使用的智能插座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还不能算得上真正的智能家居。
南京物联传感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张晓君认为,目前市面上所售的智能产品,大多解决的是“人”与“物”之间的互动,还需要靠“人”来控制,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智能联动才是智能家居的真正魅力所在。
“智能家居要与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使人从居家管理中解放出来,而不是反受其累,要实现设备的托管和家庭管理的智慧化。
”张晓君举例说,如果厨房发生了燃气泄漏等事故,在窗户自动打开的同时,也会给在外上班的主人及时报警;此外,燃气泄漏端、多向传感器端和抽油烟机联动结合在一起,自动根据主人的需要和房间的大小、燃气泄漏的严重程度等情况综合、智慧、快速地做出研判并有效执行任务。
“通过各种多向传感器、无线摄像头、智能开关和彩色LED灯泡等一系列智能化电子设备,智能家居为广大用户提供安全、舒适、节能以及多姿多彩的生活和消费体验。
”LifeSmart创始人兼CEO董熠如是说,智能家居的智能化基本是基于“以人为本”逻辑的设定,未来的智能家居,在云端会设计一个类似软件设备的“大脑”,通过采集住户家中的各种各样家居设备的数据,并实时跟踪主人在家中的行为、爱好、适应度等个性化情况,整理归纳出符合主人性格与行为的模拟“逻辑性思维”,自动执行任务安排。
是智能,但智商有点低 智能家居产品在逐步颠覆传统家居方式的同时,也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叫好不叫座”的情况。
有不少消费者直言:“虽然大多数智能家居的外表光鲜亮丽、宣传效果也不错,但它们大多停留在我们的微信朋友圈和微博里,真正把智能家居买回家的人毕竟还是少数。
” 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生院企业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吕本富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有四大原因导致其拥有“叫好不叫座”的烦恼。
由于智能家居并不是普通老百姓的刚性需求,价格也相对较高,目前智能家居对大多数国内普通老百姓来说,还只能算上是“锦上添花”而绝不是“雪中送炭”,如今还在1.0版的发展阶段,并没真正的“痛点”和杀手级应用;智能家居和云计算还没有完全紧密结合,只是逻辑驱动,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智能”驱动,亟需呼唤3.0和4.0版本。
“在使用界面方面,需要进一步考虑周全。
目前在声音、手势层面的用户体验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对老人、儿童等对新兴产品和事物接受起来相对缓慢的群体来说,智能家居的使用并不十分便利。
”吕本富同时表示,电 子消费产品的“颜值”和品牌忠诚度非常重要,目前部分国内的智能家居品牌意识不强。
其实,智能家居并没有广告中宣传的那么“智能”,有些家居概念炒作的意味反而远远将实际应用的价值“淹没”。
不少业内人士坦陈,目前,很多市场上打着“智能”家居旗号的产品往往偏离用户的实际需求,附加上几个并不成熟的传感器,和连界面设计都不完整的APP,给人一种“智能不‘智’”的感觉。
“此外,有不少智能家居企业生产产品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是单纯为了竞争。
”方正科技研发中心总监陈实如表示,智能家居行业本应成为一个各个家居品牌产品之间互联互通、互相交互的平台,为实现各品牌之间设备的兼容搭建沟通桥梁,以确保不同品牌的家居之间可以无障碍地“对话”。
但目前来看,各个品牌之间仍然处于“互联不通”的状态之下,唯有少数智能家居才能实现将自身的软件应用连接到其他不同品牌、不同功能的家居产品上,无法创造出全新的智慧家庭优越体验。
小心黑客入侵 其实,智能家居产品唯有抓住用户的需求“痛点”才会得到用户的认可,解决“叫好不叫座”的问题。
在陈实如看来,智能家居想要在国内普及,首先要成为普通消费者的必需品,功能层面没有必要过于“花哨”,唯有解决用户的实际需要,贴近用户的心理和行为习惯,才能被消费者认为是“放心产品”、“靠谱产品”。
与此同时,解决好产品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势在必行。
随着家庭互联网概念发展得如火如荼,愈来愈多的商家做智能电视、智能路由器和智能空调、冰箱等,而这些智能硬件均需要通过WIFI联网。
“一方面,目前WIFI在四屏区域的作用较强,但对洗衣机、厨房用具、冰箱、空调等白色家具以及窗帘、门禁等的控制力相对很弱;另一方面,并不稳定的WIFI也会给智能家居带来困扰,有时信号断断续续,不能为智能家居的正常运转提供可靠网络担保。
”董熠坦言。
“就安全性而言,最重要的还是家庭人员的安全问题。
”吕本富告诉记者,安全始终是智能家居使用的最重要环节。
尽管大多数智能家居安装了嵌入式系统,但这并不能阻止黑客通过WIFI入侵设备。
试想,如果家庭中的智能门锁、智能摄像头等重要设备遭到破坏和攻击,用户的家庭信息、个人活动等极具隐私性的问题得不到安全保障,甚至遭受别有用心的人员威胁,智能家居的使用率会骤然下降,购买率会非常低。
不过,张晓君则认为,与WIFI协议相比,ZigBee协议更稳定,安全系数也更高,能在几千个微小的多向传感器之间实现相互协调通信,为智能家居带来一定的安全保障。
而要想“叫好又叫座”,商家应将“诚信”二字放在重要位置。
陈实如认 为,现在不少普通产品加上“智能”二字后,其价格也是瞬间成倍增长,但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智能”家居的本来面目。
要想让消费者既感觉价格不虚高,产品功能又可信靠谱,商家应始终保持诚信。
单个的智能产品称不上是智能家居,一套完整的解决与运行方案对智能家居来说必不可少。
“碎片化的单个智 能产品不是消费者的诉求,基于家庭安防、煤气阀控制、灯光控制等多个场景的有效联动,才能获取令消费者满意的多元化智能设计家居产品。
”张晓君认为,智能家居要想抓住消费者“痛点”谋求战略布局,理应从单纯销售产品过渡到为消费者提供大数据服务和管理,彰显出智能家居产业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巨大转变。
智能家居企业要想获取巨大利润,绝不能仅仅依靠自家企业“单兵作战”,而是通过智能家居整合平台,提供消费者提供良好服务。
此外,建立行之有效的行业规范和标准也尤为关键。
“统一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可为消费者和企业双方带来更大收益;智能家居统一与开放的系统平台的建立,才能让国内智能家居领域更有话语权,促进行业硬件和软件产品不断走向成熟。
”董熠坦陈,行业生态圈的建立会成为今年智能家居产业发展的“重头戏”,加强产业合作,强强联合重铸行业生态圈,共享“互联网+”、“宽带中国”战略带来的机遇和红利。
温故 身与货孰多 张忱 最近听了一件事,心里很不是滋味。
一位素未谋面的长辈,每天第一时间看盘,看一会儿,就卧在床上,从担忧市场转为担忧自己的身体……老子说,身与货孰多,无价的身体和有价的货利,到底哪个重要?当然是前者,无论是有“货”还是无“货”,“货”多还是“货”少,是曾经有过,还是期望将来有,都是如此。
无论“货”如何变化,“身”都不能受到严重影响,这是底线。
否则,就应该远离它。
科学家们的一项研究显示,股价波动、金融市场不稳定,从生理学角度看,或许与人体内皮质醇和睾酮两种激素的作用有关。
皮质醇会让人在遇到压力时,提升人体内血糖水平,让身体及时反应;而更高的睾酮激素水平,则会产生更多自信、乐观的情愫。
估计很多市场行为,都是在此类激素的作用下产生的:充足的血糖让人觉得有力量,与乐观、自信情绪相激荡,使头脑发热,也让很多买菜时砍价的人不看价钱就买入。
人的身体是一台精密的机器,有双向的机能,能给自己鼓劲,也能给自己泄气;激素能促使人狂热,也就能让人郁闷。
投资不仅要分析标的物的优长,分析别人的策略,更要分析自己;不仅要分析人性,也要检查身体。
在入市之前,首先要弄清楚,自己到底能承受多少,心理上能承受多大的波动冲击,身体上能抵抗多少次振荡击打? 如果早已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就像某些人说的那样,“从死人堆里爬出来 的”,对这些能够心中有数,建好市场与身心的防火墙,自可放心进退;而若是新兵,对这些都还很迷惘,动辄在激情高歌与唉声叹气之间徘徊,那就最好隔岸观火,最多也是小试牛刀,只以买零食买烟买手机链的钱怡情,不至于伤到无价的“身”。
人生苦短,市场无常,不可能不犯错,能够不犯大错,已经非常难得。
大多数人,多少都会犯些不大不小的错误,能够阻隔错误的扩散,不至于引发 更严重的后果,在最艰苦的情境之中,保住最重要的东西,长期坚持,总能在某一层面胜出。
还是那句话,身与货孰多,是毋庸置疑的。
本刊执行主编刘溟编辑郭文鹃谢慧联系邮箱jjrblm@

标签: #培训机构 #文件 #蓝牙 #缓存 #苏州 #配置文件 #济南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