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春天到南京。
过了饭点,许多饭馆都已闭门打烊,好在 终于在偏僻处寻得一间。
我一个人,口干舌燥,翻了半天菜谱,便想吃一点汤汤 水水的东西,遂点了一个炒茄子,又点了一只百鲜锅。
那只 百鲜锅,分量很大,是用河蚌肉、毛豆、青草与鸡蛋、肉丝同 煮。
那青草很青,在一锅的鸡蛋汤中,几乎显出浓绿了。
吃 了一下,仿佛有强烈的春天之味——直白一点,也可以说是 草腥之味——然而那草腥味是好闻的。
这青草我不认识,也算是人生第一次吃。
喝了两碗汤, 觉
得清鲜——河蚌肉、毛豆都是清鲜之物,又有青草的味 道,就更添了一些清爽的感觉。
于是特意叫了服务员来请 教青草的名字。
说是草头,也叫秧草。
我问是不是紫云 英。
摇头又说不是。
服务员是个小伙子,说他家乡扬中,这 草头是很常见的青菜——怎么你浙江没有呢? 我还真没有吃过。
那秧草,每一枝都是三枚心形的小 叶,看上去与紫 一碗草头慰乡情 □周华诚 云英颇有些相像。
这时候,小伙子又说,在他们老家扬中,有一道菜非常有名,秧草烧河豚。
河豚红烧, 浓汤里裹挟着秧 草,秧草虽只是 配菜,却与河豚 的搭配是浑然天 成,一荤一素,相 得益彰。
这倒勾起我 吃河豚的记忆 了。
有位苏州的 朋友告诉我,秧 草烧河豚,秧草 比河豚更好吃。
在江苏和上海, 秧草是春天里常 见的家常佳肴。
在太仓,还有酒 香草头、糟油草 头两种做法。
早 春,草头最嫩的 时候,最宜于清 炒起来吃,有甘 甜的口感。
这东 西虽然日常得 很,却也并不是 四季都可以吃 到。
譬如扬中, 乡村家家都会种 一畦两畦秧草, 春天出叶之后, 一茬茬地吃,吃 到初夏要老了, 就多掐一些回来,晒干、切碎,然后用一个很大的坛子,将它 一层一层地叠起来,叫作腌草头,可以一直吃到来年。
上海人清炒草头,也是要加酒,吃起来,有一股子浓郁 的酒香。
我后来知道,这秧草,也就是苜蓿,因为开小小的金花, 苏州人叫它金花菜。
将苜蓿叶和玉米面搅和在一起,蒸熟 了吃,叫作“拿勾”。
苜
蓿,一直是在书里读到这个植物,我却并没有吃过 它。
只知道它跟紫云英一样,既是牲畜的饲料,也是绿肥的 一种。
不过,这玩意儿在哪里都可以生长,生命力相当顽 强。
有一年,我记得是到四川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地区去, 坡上山地,长满这种绿色的饲料,两颊深红的藏族小朋友告 诉我,那就是苜蓿。
苜蓿常在唐诗里出现,也就不多说了;在国外也很常见 ——爱默生曾写梭罗:“他喜欢苜蓿纯洁的香味。
他对于某 些植物特别有好感,尤其是睡莲;次之,就是龙胆、常春藤、 永生花,与一棵菩提树,每年
7月中旬它开花的时候他总去 看它。
他认为凭香气比凭视觉来审查更为玄妙——更玄 妙,也更可靠。
” 苜蓿的香,到底是怎样的“纯洁”,恐怕梭罗自己都难以 一下说清吧。
但是煮成汤,苏浙沪的人还是很喜欢吃,到底 清鲜可口——在南京的夜晚初识草头,我也就爱上这种青 草的味道。
那日虽然错过正常的饭点,找饭馆费了不少力 气,却与苜蓿不期而遇,也算是意外的收获。
于是喝了三碗 汤。
回到住处,还是感到高兴,在日记里记它一笔。
过了两天,读费孝通的文章,他在《乡土中国》中提到, 初次出国,他的奶妈偷偷把一包用红纸包裹着的东西塞进 箱子底下,并悄悄对他说,假如到了国外水土不服,老是想 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那是一包灶 上的泥土。
我觉得对于江苏人或上海人来说,如果把那一包灶土 换成一包草头干,也未尝不可。
千里之外想家的时候,煮
一 碗草头汤来吃,大概同样有医治水土不服的功效。
本版稿件作者如涉稿酬,请与
lswbscgh@联系 2021.3.14星期日编辑李傲美编贾舒轶 大家V微语 原谅自己□钱庄 ●“那个时候的我已经尽力而为了。
”大多时候这句话都是真的,我们之所以做了一件事、一个不够好的选择,只是因为那时的自己只能做成这样了。
或者是现实的局限、或者是心理状态的局限,结果如此。
●自爱首先是接受现实。
接受全部的现实,接受当时的自己实际上没有可能做得更好的现实。
一个已经“做到了当时所能做的最好”的自己,不应该让后来的自己反复责怪,更不值得让后来的自己一直生活在自责和煎熬中。
●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个自己,那就是当下的、此时此地的这一个。
你只能与这个自己和平相处。
你只有原谅自己,生活才会有出路。
那些年那些事儿 茶缸 □伍柳 赏画,看的是感觉。
某天,读到“山有 文史杂谈 一片青青小竹园,散落三三两两的帘青人家, 山水的“格”三远:自山下而仰山 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垂髫小儿,青竹做木马,村中戏耍。
门前沟渠,从附近山上流泻而下的泉水,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句话出自《林 □王太生 轰然有声。
村头卵石滩上,站着巨冠如绿云的大 泉高致》。
《林泉高致》是宋人郭熙的一樟树。
部画论。
多么传神的字眼,一座山,有 这样竹、泉萦绕的村庄,风景清丽,自 了林与泉这两样东西,整座山的品位和然是林泉高致。
格调都上去了。
林,是蓊蓊郁郁的参天大树夹杂着奇 “三远”,郭熙作了解释:“高远之色清花异草、鸣禽鸟兽;泉,是石缝间流泻的 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水,砂石过滤,清澈澄明。
前几年,我在皖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南的山中见过这样的水,曾捧泉直饮。
冲融而缥缈。
” 对高致这个词的解释,我倾向于清高 这本书,其实是可以作为赏画与旅行雅致。
的案头读物来读的。
有一次,在千岛湖上坐船。
浮于浩浩 读这一年四季的景致,水色是这么清:碧水之上,看到湖心有孤岛。
它们原本是 春绿、夏碧、秋青、冬深。
天色是这么净:春一座山,被水淹了,露在外面的成为岛,先 晃、夏苍、秋净、冬暗。
前山上的树木还在,倘若岛上有间小屋,
四 看这一年四季的山水云气,春融怡,周围是水,真的如古人所说“舍南舍北皆春 夏蓊郁,秋疏薄,冬暗淡。
水”,可谓林泉高致。
林泉高致是山水的 我一直觉得,唯美的风景里,要有干“格”,是一幅清高雅致的江南山水画。
净的植物和纯朴的人。
在一条江的源头 一个人如果是一处风景,怎样算得上 和安静的民宿里,我看山里的农人挖笋,是林泉高致?这个人起码要有情趣,低调 从深山里挑出,堆在路边摆卖。
笋是山里又谦逊。
他实际上藏着许多东西,却一直 干净的植物,一层一层剥去笋衣。
甘于无名。
归途灯火暖□王国梁 我加班到很晚才回家,一个人走在冬夜寂寞的长街,心中颇有几分凄寒。
长街空旷,车辆和行人已经稀少,偶有车辆从身边飞驰而过,带来一股更深的凉意。
人世浮沉,生活艰辛,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属于自己的寒夜。
就在我不经意抬眼间,忽然看到前面楼群的万家灯火。
密密麻麻的窗子里,几乎所有的灯火都亮了起来。
那些灯火,散发出来的光都是一样的,温馨、静美,暖意四射。
这样的灯光连成一片,使得一栋栋楼房都散发着一种诱人的光彩。
我想,如果没有灯光,黑漆漆的楼群该是多么恐怖,就像一棵棵森然的老树一般,沉默得让人窒息。
万家灯火,是这个世界温暖的聚集地,是人最温暖的归宿。
无论外面的世界有多寒冷,无论你的归途有多漫长,只要有一盏为你而亮的灯火,你便会觉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万家灯火让我眼前一亮,心中升腾起无边的暖意。
我忽然想,此刻我的家中一定也是灯火通明。
母亲和妻子每晚必定会等我回家,无论多晚她们都会等。
寒夜清寂,两个人一定把孩子哄睡了,然后一同到客厅看电视。
电视的声音很小,她们一边看一边聊,说话的声音也很小。
夜晚显得更加安静。
母亲一定会时不时起来,朝着窗外张望,然后轻叹一声说:“唉,这么晚了,咋还不回来!”灯光安静无言,照彻夜晚,也点亮我心中那盏灯。
我跟母亲和妻子说过很多次,让她们不要等我,先睡。
可她们从来不听,为了让我回家能够看到自家亮着的灯,为了让我开门后有人相迎。
汪曾祺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 我觉得,只有人在归途,才能更深切地感受到灯火可亲。
不管我们的归途多寂寞,最终赶往的都是家。
只有家的灯火,对我们的诱惑力才是最大的。
想想有家人为你守候,有灯火为你而亮,连脚步都会变得轻捷。
朋友老李独自在异乡打拼,一个人租住在简陋的房子里。
他经常不回家,说家有啥可回的,里面连个人都没有。
我理解他的感受,没有一盏为他而亮的灯火,家充其量只是房子。
有了灯火,有了为你点亮灯火的家人,家才是真正的家。
我亲眼见过春节前老李归心似箭的样子,每天跑东跑西买礼品,忙得满头大汗都不肯休息会儿。
每年他都是第一时间抢购车票,不惜使出浑身解数。
因为,千里之外,有一盏为他而亮的灯火。
归途灯火暖,人间温情在。
我抬头凝望着一扇扇灯火通明的窗子,觉得那种光亮是那么柔和、温馨,像是慈爱柔情的目光一样,让人恨不得一下奔过去,投入家的怀抱。
家的灯火可亲,还在于它的无限包容。
我在想,这一盏灯火在等谁?那一盏灯火在等谁?一盏盏灯火,都在等待属于自己的夜归人。
无论你在多么卑微的角落里,充当着多么微不足道的角色,家都会给予你最温暖的拥抱。
家中没有人会嫌弃你的人微言轻,没有人会嫌弃你的懦弱无力,你永远都是家人的天。
归途漫漫,灯火暖暖。
心中的灯火被点亮,力量陡然升起。
这样想着的时候,我到了楼下。
抬头看到自家的窗子,那柔和的灯光让我的眼睛似乎湿润了,鼻子有点酸。
我使劲吸吸鼻子,迈开大步,向家走去…… 有一次上街买茶具,进得店里,就被那琳琅满目的茶具所吸引,一时竟不知如何挑选。
热情的营业员不厌其烦地介绍着,我忽然觉得其中缺点什么,想了半天,才意识到,这里没有那种搪瓷做的茶缸。
一问,营业员的脸沉了下来,她奇怪地望着我,那神情分明在说:都什么年月了,谁还用茶缸? 确实,都什么年月了,谁还用茶缸? 茶缸似乎只属于过去时。
但在记忆深处,我对茶缸总有一丝念想。
用现在的眼光看,那茶缸真的是其貌不扬,又有点傻大笨粗,无法和当下精致的茶具相比,但在我心里,却不敢小瞧那茶缸——它的用处其实很大,对了,正确的说法是,它曾经的用处很大。
茶缸最直接的用处,就是用来喝水。
茶缸的容量大,可以让人喝个痛快,一天劳动下来,进屋用大茶缸喝水,那个痛快劲儿,绝非精致的小茶杯可以媲美。
大茶缸还可以代替茶壶,用它沏茶,其容量绝不比一把茶壶小。
还记得上大学时,有个同学去食堂买饭,一时找不到饭盒,干脆就端个茶缸去了。
以前,在买早点的人流中,端着茶缸买豆浆或老豆腐的顾客,也不鲜见。
还有个场景,我记忆犹新。
那是上大学时,一次班里组织一台晚会,其中有个节目是口琴独奏。
因为自己也喜欢口琴,对这个节目就特别关注,也记忆很深。
几支曲子吹过,台下一片喝彩,在热烈的掌声中,演奏的同学再次登台——大家发现他的手中除了口琴,又多了一只茶缸,就是那种喝水用的大茶缸。
大家都用不解的目光望着这位同学,不知这个道具有什么用处。
只见这位同学将口琴和茶缸端在一起,欢快而有节奏的乐曲骤然响起,口琴的声音立刻显得非常浑厚有力,像是经过一个巨大的音箱传送出来。
我明白了:此刻,那只大茶缸就是一个巨大的音箱,口琴的声音首先灌进茶缸这个“音箱”,再由茶缸反射出来,这时的声音不仅被茶缸所聚拢,还带有一种浑厚的低重音——现在想来,有点摇滚的感觉。
这真是个意外的惊喜,大家报以更加热烈的掌声,不仅为口琴,更为那只可爱的大茶缸。
过了饭点,许多饭馆都已闭门打烊,好在 终于在偏僻处寻得一间。
我一个人,口干舌燥,翻了半天菜谱,便想吃一点汤汤 水水的东西,遂点了一个炒茄子,又点了一只百鲜锅。
那只 百鲜锅,分量很大,是用河蚌肉、毛豆、青草与鸡蛋、肉丝同 煮。
那青草很青,在一锅的鸡蛋汤中,几乎显出浓绿了。
吃 了一下,仿佛有强烈的春天之味——直白一点,也可以说是 草腥之味——然而那草腥味是好闻的。
这青草我不认识,也算是人生第一次吃。
喝了两碗汤, 觉
得清鲜——河蚌肉、毛豆都是清鲜之物,又有青草的味 道,就更添了一些清爽的感觉。
于是特意叫了服务员来请 教青草的名字。
说是草头,也叫秧草。
我问是不是紫云 英。
摇头又说不是。
服务员是个小伙子,说他家乡扬中,这 草头是很常见的青菜——怎么你浙江没有呢? 我还真没有吃过。
那秧草,每一枝都是三枚心形的小 叶,看上去与紫 一碗草头慰乡情 □周华诚 云英颇有些相像。
这时候,小伙子又说,在他们老家扬中,有一道菜非常有名,秧草烧河豚。
河豚红烧, 浓汤里裹挟着秧 草,秧草虽只是 配菜,却与河豚 的搭配是浑然天 成,一荤一素,相 得益彰。
这倒勾起我 吃河豚的记忆 了。
有位苏州的 朋友告诉我,秧 草烧河豚,秧草 比河豚更好吃。
在江苏和上海, 秧草是春天里常 见的家常佳肴。
在太仓,还有酒 香草头、糟油草 头两种做法。
早 春,草头最嫩的 时候,最宜于清 炒起来吃,有甘 甜的口感。
这东 西虽然日常得 很,却也并不是 四季都可以吃 到。
譬如扬中, 乡村家家都会种 一畦两畦秧草, 春天出叶之后, 一茬茬地吃,吃 到初夏要老了, 就多掐一些回来,晒干、切碎,然后用一个很大的坛子,将它 一层一层地叠起来,叫作腌草头,可以一直吃到来年。
上海人清炒草头,也是要加酒,吃起来,有一股子浓郁 的酒香。
我后来知道,这秧草,也就是苜蓿,因为开小小的金花, 苏州人叫它金花菜。
将苜蓿叶和玉米面搅和在一起,蒸熟 了吃,叫作“拿勾”。
苜
蓿,一直是在书里读到这个植物,我却并没有吃过 它。
只知道它跟紫云英一样,既是牲畜的饲料,也是绿肥的 一种。
不过,这玩意儿在哪里都可以生长,生命力相当顽 强。
有一年,我记得是到四川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地区去, 坡上山地,长满这种绿色的饲料,两颊深红的藏族小朋友告 诉我,那就是苜蓿。
苜蓿常在唐诗里出现,也就不多说了;在国外也很常见 ——爱默生曾写梭罗:“他喜欢苜蓿纯洁的香味。
他对于某 些植物特别有好感,尤其是睡莲;次之,就是龙胆、常春藤、 永生花,与一棵菩提树,每年
7月中旬它开花的时候他总去 看它。
他认为凭香气比凭视觉来审查更为玄妙——更玄 妙,也更可靠。
” 苜蓿的香,到底是怎样的“纯洁”,恐怕梭罗自己都难以 一下说清吧。
但是煮成汤,苏浙沪的人还是很喜欢吃,到底 清鲜可口——在南京的夜晚初识草头,我也就爱上这种青 草的味道。
那日虽然错过正常的饭点,找饭馆费了不少力 气,却与苜蓿不期而遇,也算是意外的收获。
于是喝了三碗 汤。
回到住处,还是感到高兴,在日记里记它一笔。
过了两天,读费孝通的文章,他在《乡土中国》中提到, 初次出国,他的奶妈偷偷把一包用红纸包裹着的东西塞进 箱子底下,并悄悄对他说,假如到了国外水土不服,老是想 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那是一包灶 上的泥土。
我觉得对于江苏人或上海人来说,如果把那一包灶土 换成一包草头干,也未尝不可。
千里之外想家的时候,煮
一 碗草头汤来吃,大概同样有医治水土不服的功效。
本版稿件作者如涉稿酬,请与
lswbscgh@联系 2021.3.14星期日编辑李傲美编贾舒轶 大家V微语 原谅自己□钱庄 ●“那个时候的我已经尽力而为了。
”大多时候这句话都是真的,我们之所以做了一件事、一个不够好的选择,只是因为那时的自己只能做成这样了。
或者是现实的局限、或者是心理状态的局限,结果如此。
●自爱首先是接受现实。
接受全部的现实,接受当时的自己实际上没有可能做得更好的现实。
一个已经“做到了当时所能做的最好”的自己,不应该让后来的自己反复责怪,更不值得让后来的自己一直生活在自责和煎熬中。
●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个自己,那就是当下的、此时此地的这一个。
你只能与这个自己和平相处。
你只有原谅自己,生活才会有出路。
那些年那些事儿 茶缸 □伍柳 赏画,看的是感觉。
某天,读到“山有 文史杂谈 一片青青小竹园,散落三三两两的帘青人家, 山水的“格”三远:自山下而仰山 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垂髫小儿,青竹做木马,村中戏耍。
门前沟渠,从附近山上流泻而下的泉水,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句话出自《林 □王太生 轰然有声。
村头卵石滩上,站着巨冠如绿云的大 泉高致》。
《林泉高致》是宋人郭熙的一樟树。
部画论。
多么传神的字眼,一座山,有 这样竹、泉萦绕的村庄,风景清丽,自 了林与泉这两样东西,整座山的品位和然是林泉高致。
格调都上去了。
林,是蓊蓊郁郁的参天大树夹杂着奇 “三远”,郭熙作了解释:“高远之色清花异草、鸣禽鸟兽;泉,是石缝间流泻的 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水,砂石过滤,清澈澄明。
前几年,我在皖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南的山中见过这样的水,曾捧泉直饮。
冲融而缥缈。
” 对高致这个词的解释,我倾向于清高 这本书,其实是可以作为赏画与旅行雅致。
的案头读物来读的。
有一次,在千岛湖上坐船。
浮于浩浩 读这一年四季的景致,水色是这么清:碧水之上,看到湖心有孤岛。
它们原本是 春绿、夏碧、秋青、冬深。
天色是这么净:春一座山,被水淹了,露在外面的成为岛,先 晃、夏苍、秋净、冬暗。
前山上的树木还在,倘若岛上有间小屋,
四 看这一年四季的山水云气,春融怡,周围是水,真的如古人所说“舍南舍北皆春 夏蓊郁,秋疏薄,冬暗淡。
水”,可谓林泉高致。
林泉高致是山水的 我一直觉得,唯美的风景里,要有干“格”,是一幅清高雅致的江南山水画。
净的植物和纯朴的人。
在一条江的源头 一个人如果是一处风景,怎样算得上 和安静的民宿里,我看山里的农人挖笋,是林泉高致?这个人起码要有情趣,低调 从深山里挑出,堆在路边摆卖。
笋是山里又谦逊。
他实际上藏着许多东西,却一直 干净的植物,一层一层剥去笋衣。
甘于无名。
归途灯火暖□王国梁 我加班到很晚才回家,一个人走在冬夜寂寞的长街,心中颇有几分凄寒。
长街空旷,车辆和行人已经稀少,偶有车辆从身边飞驰而过,带来一股更深的凉意。
人世浮沉,生活艰辛,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属于自己的寒夜。
就在我不经意抬眼间,忽然看到前面楼群的万家灯火。
密密麻麻的窗子里,几乎所有的灯火都亮了起来。
那些灯火,散发出来的光都是一样的,温馨、静美,暖意四射。
这样的灯光连成一片,使得一栋栋楼房都散发着一种诱人的光彩。
我想,如果没有灯光,黑漆漆的楼群该是多么恐怖,就像一棵棵森然的老树一般,沉默得让人窒息。
万家灯火,是这个世界温暖的聚集地,是人最温暖的归宿。
无论外面的世界有多寒冷,无论你的归途有多漫长,只要有一盏为你而亮的灯火,你便会觉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万家灯火让我眼前一亮,心中升腾起无边的暖意。
我忽然想,此刻我的家中一定也是灯火通明。
母亲和妻子每晚必定会等我回家,无论多晚她们都会等。
寒夜清寂,两个人一定把孩子哄睡了,然后一同到客厅看电视。
电视的声音很小,她们一边看一边聊,说话的声音也很小。
夜晚显得更加安静。
母亲一定会时不时起来,朝着窗外张望,然后轻叹一声说:“唉,这么晚了,咋还不回来!”灯光安静无言,照彻夜晚,也点亮我心中那盏灯。
我跟母亲和妻子说过很多次,让她们不要等我,先睡。
可她们从来不听,为了让我回家能够看到自家亮着的灯,为了让我开门后有人相迎。
汪曾祺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 我觉得,只有人在归途,才能更深切地感受到灯火可亲。
不管我们的归途多寂寞,最终赶往的都是家。
只有家的灯火,对我们的诱惑力才是最大的。
想想有家人为你守候,有灯火为你而亮,连脚步都会变得轻捷。
朋友老李独自在异乡打拼,一个人租住在简陋的房子里。
他经常不回家,说家有啥可回的,里面连个人都没有。
我理解他的感受,没有一盏为他而亮的灯火,家充其量只是房子。
有了灯火,有了为你点亮灯火的家人,家才是真正的家。
我亲眼见过春节前老李归心似箭的样子,每天跑东跑西买礼品,忙得满头大汗都不肯休息会儿。
每年他都是第一时间抢购车票,不惜使出浑身解数。
因为,千里之外,有一盏为他而亮的灯火。
归途灯火暖,人间温情在。
我抬头凝望着一扇扇灯火通明的窗子,觉得那种光亮是那么柔和、温馨,像是慈爱柔情的目光一样,让人恨不得一下奔过去,投入家的怀抱。
家的灯火可亲,还在于它的无限包容。
我在想,这一盏灯火在等谁?那一盏灯火在等谁?一盏盏灯火,都在等待属于自己的夜归人。
无论你在多么卑微的角落里,充当着多么微不足道的角色,家都会给予你最温暖的拥抱。
家中没有人会嫌弃你的人微言轻,没有人会嫌弃你的懦弱无力,你永远都是家人的天。
归途漫漫,灯火暖暖。
心中的灯火被点亮,力量陡然升起。
这样想着的时候,我到了楼下。
抬头看到自家的窗子,那柔和的灯光让我的眼睛似乎湿润了,鼻子有点酸。
我使劲吸吸鼻子,迈开大步,向家走去…… 有一次上街买茶具,进得店里,就被那琳琅满目的茶具所吸引,一时竟不知如何挑选。
热情的营业员不厌其烦地介绍着,我忽然觉得其中缺点什么,想了半天,才意识到,这里没有那种搪瓷做的茶缸。
一问,营业员的脸沉了下来,她奇怪地望着我,那神情分明在说:都什么年月了,谁还用茶缸? 确实,都什么年月了,谁还用茶缸? 茶缸似乎只属于过去时。
但在记忆深处,我对茶缸总有一丝念想。
用现在的眼光看,那茶缸真的是其貌不扬,又有点傻大笨粗,无法和当下精致的茶具相比,但在我心里,却不敢小瞧那茶缸——它的用处其实很大,对了,正确的说法是,它曾经的用处很大。
茶缸最直接的用处,就是用来喝水。
茶缸的容量大,可以让人喝个痛快,一天劳动下来,进屋用大茶缸喝水,那个痛快劲儿,绝非精致的小茶杯可以媲美。
大茶缸还可以代替茶壶,用它沏茶,其容量绝不比一把茶壶小。
还记得上大学时,有个同学去食堂买饭,一时找不到饭盒,干脆就端个茶缸去了。
以前,在买早点的人流中,端着茶缸买豆浆或老豆腐的顾客,也不鲜见。
还有个场景,我记忆犹新。
那是上大学时,一次班里组织一台晚会,其中有个节目是口琴独奏。
因为自己也喜欢口琴,对这个节目就特别关注,也记忆很深。
几支曲子吹过,台下一片喝彩,在热烈的掌声中,演奏的同学再次登台——大家发现他的手中除了口琴,又多了一只茶缸,就是那种喝水用的大茶缸。
大家都用不解的目光望着这位同学,不知这个道具有什么用处。
只见这位同学将口琴和茶缸端在一起,欢快而有节奏的乐曲骤然响起,口琴的声音立刻显得非常浑厚有力,像是经过一个巨大的音箱传送出来。
我明白了:此刻,那只大茶缸就是一个巨大的音箱,口琴的声音首先灌进茶缸这个“音箱”,再由茶缸反射出来,这时的声音不仅被茶缸所聚拢,还带有一种浑厚的低重音——现在想来,有点摇滚的感觉。
这真是个意外的惊喜,大家报以更加热烈的掌声,不仅为口琴,更为那只可爱的大茶缸。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