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书亭,我的文件夹在哪里

夹在 6
2021年5月21日星期
曝书亭 电话/82533229E-mail/xiuzhou82533229@编辑人/戴群设计/严宽校对/徐明祥 ※新书荐读 ※品书沙龙 梁庄十年 作者:梁鸿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21年1月 亲爱的图书馆 苏珊·奥尔琳著文泽尔译出版社:文汇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5月 【关于本书】 梁鸿,学者、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出版有非虚构文学著作《梁庄十年》《出梁庄记》和《中国在梁庄》,学术著作《黄花苔与皂角树》《新启蒙话语建构》《外省笔记》《“灵光”的消逝》等,学术随笔集《历史与我的瞬间》,小说集《神圣家族》,长篇小说《梁光正的光》《四象》。
2010年,《中国在梁庄》首次出版,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下的中国村庄的变迁。
十年之后,作者梁鸿再次回到故乡,重访当年的书中记述的人和事。
十年当中,一切都在发生改变,又似乎全无变化:一些人永远离开了这里,一些在外漂泊的人重返此地,村庄的面貌、河流和土地都与从前不同。
而人事变幻之中,梁庄和梁庄人所透露出的生机和活力却不减当年。
此次回归,梁鸿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家乡,以细腻的描写和敏锐的洞察,将梁庄的人们再次带回我们的视野,并借由对他们生活的追溯,描摹出一个普通村庄绵长而有力的生命线——这生命线既属于那些“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人们,也属于身处同一股时代洪流的人们。
【精彩文摘】 站在时间的长河之中看历史洪流滔滔而来 为什么要再写“梁庄”?“梁庄”新的表现形式在哪里?新的思想和新的哲学在哪里? 这是我放在文档开头的第一句话。
每天打开文档,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句话。
它会让我有那么片刻的停顿,犹疑、思考,也是提醒。
这一发问,既是就现实而言,也是就文学而言。
中国当代村庄仍在动荡之中,或改造,或衰败,或消失,而更重要的是,随着村庄的改变,数千年以来的中国文化形态、性格形态及情感生成形态也在发生变化。
我想以“梁庄”为样本,做持续的观察,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直到我个人去世,这样下来,几十年下来,就会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村庄志”,以记录时代内部的种种变迁。
从结构而言,“梁庄十年”仍然以个体生命故事为基本内容,他们的出生、成长、死亡是最值得书写也最迷人的事情;其次,也会把“梁庄”作为一个有机体,它的某一座房屋,某一处花园,都是生机勃勃且意味深长的事情,都值得细细道来。
但是,好像还有什么地方完全不一样了。
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作为写作者和生活者的“我”与梁庄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这十年之中,我仍然保持着一年回家两到三次的节奏,每次回家——一开始是父亲陪着我,2015年以后是我的姐姐们和霞子陪着我,我都会坐在村庄路口的红伟家,和大家一起聊天、说话、打牌,间或看着路边来来往往的人,大家打招呼,或聊几句天。
五奶奶还是其中最活跃的、话最多的,大堂哥仍然经常醉着,龙叔仍然在那个大茶杯里泡着酽酽的浓茶,一句话一口痰,花婶仍然站在门口,勉强撑着笑容。
我看着他们,看着时间在他们脸上慢慢流逝,就像看见我自己和我自己的生活,我也在变老,也在时间之中,我的父亲已去世,我身边的那么多人,一个个去世。
我们互相看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无法分出彼此。
我到每家聊天说话,找各种理由,组各种饭局,老年人的,青年人的,小孩子的,把吴镇的饭馆吃遍,我也在各家吃,在丰定家、赵嫂家、五奶奶家,谁回来了,谁又走了,都是吃饭的理由,我出入他们的厨房就像在我自己家,因为他们知道,我自己家的房屋已经几成废墟。
一切都回到了最初的状态。
我和梁庄的关系变成了一个人和自己家庭的关系。
爱,欢喜,关心,深深依恋,但同时也忧心忡忡。
我就像一个孩子,蹦蹦跳跳的,依赖梁庄,喜欢梁庄的每一个人,无论是生者还是死者。
我的爱多得我自己都兜不住,要溢出来。
他们不知道我那么爱他们,不知道我在听到他们的快乐时有多快乐,听到他们的悲伤时有多悲伤。
这是我的秘密,也是我的荣幸。
从最初的“看山是山”,看到了梁庄、五奶奶和无数的亲人,到“看山不是山”,每种事物、每个人的身上都被赋予无数的镜像,现在,又回到了“看山是山”的状态。
五奶奶就是五奶奶,明太爷就是明太爷,吴桂兰就是吴桂兰,梁庄、吴镇和所有的历史都隐在后面,没有地域性格,没有社会因素,我只看见他们的容貌,他们的欢笑、悲哀,看见他们身后的那个空间,电线杆、老公路、燕子、湿得要滴下水的乌云。
我看见的是他们本身,非常具体,他们的每一个行动、表情和神态,都如浮雕一样,栩栩如生,超然于时间和空间之外。
就像我们看待我们的亲人,你很难用一种整体性来叙说,因为你和他/她太熟悉了,那么多细节交织在一起,根本无法用抽象的概念来衡量。
这几乎让人吃惊,而且感觉美妙。
因为有共同的经历和度过,因为有真实的时间长度和真实的人生长度,感觉到人物本身也具有矗立于山河之间的、近乎永恒的真实性。
包括我自己。
我觉得我真的成为了历史中的一分子,消融在梁庄,和梁庄人一起,站在时间的长河之中,看历史洪流滔滔而来,共同体味浪花击打的感觉。
最终,我想形成一种长河式的记录。
时间的长河,生命的长河,一切都浩浩荡荡,永不复返。
湍水,一条抽象的、具象的河流,承载了一代代人的到来、成长和离去。
我想写出这长河般浩浩荡荡的过程,想让每一朵浪花都经过阳光的折射。
这也是“梁庄十年”最根本的思想起点和哲学起点。
我也期待着,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2030年,2040年,再写梁庄,那时候会是什么样子,我自己,梁庄,梁庄里的那些人,五奶奶、姐姐、霞子、龙叔、阳阳,很多人,他们会是什么样子,我充满好奇和期待,我几乎等不及时间的到来。
但愿我能活到那个时候。
(节选,标题为编辑拟定) 【关于本书】 1986年4月29号上午,洛杉矶公共图书馆发生了一场火灾。
七个小时后,火才被扑灭,四十万本书被烧毁,七十万本书被损坏。
这是美国有史以来大的图书馆火灾事件,却迟迟没找到真凶。
二十五年后,《纽约客》专职作家苏珊·奥尔琳偶然得知此事,她决定重启调查,追踪涉嫌谋害百万册图书的神秘凶手。
她走访犯罪嫌疑人的亲友,请教当时的馆员和办案人员,借助前沿的纵火侦查技术,甚至亲手烧毁了一本书。
在一次次交谈和质问中,在一趟趟图书馆漫步后,一场调查逐渐变为一场长达七年的图书馆之旅—— 她还原了火灾当天的现场状况,从《莎士比亚》全集到《华氏451》,记下每一页被烧毁的文字;她也还原了火灾后的全城救书行动,从无名之辈到商业大亨,记下每一个为书奔走的爱书人;她探访每一个少为人知的部门,从咨询台到货运部,详尽介绍现代图书馆如同机械般精准的运作方式和庞大体系;她回溯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的前世今生,从仅白人男士使用的小房间到无家可归者的庇护所,亦展望了图书馆作为公民教育中心的美好未来。
这是一封献给图书馆的情书,也是一本了解图书馆的百科全书。
在历史的灰烬中,跟随苏珊·奥尔琳的脚步,让我们走在静谧而丰富的书架间,走进有序空间背后的复杂体系,走向每一座隽永的图书馆——火可以烧毁书籍,但无法烧毁知识,更无法烧毁我们的记忆和好奇,我们的生命故事。
【精彩文摘】 在图书馆待的时间永远都不够长 我是在图书馆里长大的,至少我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童年时期的我住在克利夫兰郊区,离榭柯高地公共图书馆系统下辖的伯特伦·伍兹分馆只有几个街区的距离。
从我还很小的时候开始,每周都会跟妈妈一起去好几次图书馆。
每一次,我都会跟妈妈一起走进大门,不过一进门就会分道扬镳,各自朝着自己最喜欢的区域走去:要知道,即便是在我仅有四五岁时,我就已经得到大人的许可,得以在图书馆内独自行动。
过了一会儿,我们又在借阅台重聚,一起等待柜台里的馆员将书里的借阅卡取出来,并用登记章盖上印戳——盖章的声音特别大,像是时间的巨拳在重重地捶击借阅卡:在那一行行属于他人和过去的、歪歪扭扭的截止日期下方,再印上一行歪歪扭扭的截止日期。
我们在图书馆待的时间,对我而言永远都不够长,因为这个地方实在太丰富了。
我喜欢在一排排的书架边来回晃悠,一遍遍地扫视书脊,直到被什么东西一下子吸引住才会停下脚步。
每次造访都十分梦幻,宛如过渡平滑又自然的幕间乐曲,每次造访都向我承诺:我离开时比抵达时更富有了。
这和跟妈妈去商店完全不同,后者意味着我想要的东西和妈妈愿意给我买的东西之间的拉锯战,但是在图书馆里,我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
在借阅登记完成之后,我喜欢待在车里,把所有借来的书摞到大腿上,感受它们坚实而温暖的重量,享受它们聚酯薄膜制的书套贴在腿上的触感。
离开一个不用付钱就能拿到东西的 地方实在令我兴奋,很快就能读到的新书也令我激动不已。
在回家的路上,我跟妈妈讨论如何规划阅读的先后次序,以及需要大概多久才能还书:我们都认为这种谈话是郑重而严肃的。
直至图书到期、需要归还或者续借之前,我们都可以慢悠悠地度过这段迷人却又转瞬即逝的时光。
对了,我们也一致认为,伯特伦·伍兹分馆里所有的馆员都很漂亮。
我们常常会在回家路上花好几分钟时间来讨论她们的美貌,接下来,妈妈总是会说出同样的话:如果可以自由选择任一职业来相伴终生的话,那她肯定会选择当一名图书馆馆员。
接着,我们两个会在心里不约而同地感叹这将是件多么神奇的事,车里这时就会出现一段短暂的沉默。
当我长大了一些之后,通常会自己走去图书馆,尽可能地多带些书回家。
当然,我偶尔还是会跟妈妈一起去,还会在路上感到同样的陶醉,仿佛我还是那个孩子。
即便是在高中的最后一年,我已经常自己开车前往,我们仍会时不时结伴同行。
一旦有妈妈在身边,这段旅程徐徐展开时的感觉就会跟小时候完全一样:同样的节奏,同样的间歇,同样的感触和幻想,完完全全一样,都是我们曾经多次遵循的那种完美且深沉的韵律。
眼下这些日子里,当我再一次开始想起妈妈的时候——尽管她已经永远逝去了,我仍然很愿意想象我们两人坐在车里,一同前往伯特伦·伍兹分馆,在那里进行一次更为波澜壮阔的旅程。
(节选,标题为编辑拟定) 用一生写一本书 ——《飘》读后感 ■陈锦英 《飘》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用毕生的心血凝结成的作品。
这部作品可以称得上有史以来最经典的爱情巨著之
一,记得第一次读完它,就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同时,作者对书中的描述的人生、友情、爱情,也让我感触颇多,甚至让我惊叹,无论是在语言、构思,还是在心理、细节的描写上,我从来没读到过如此笔触细腻又绚丽多姿的生动画面。
当然,这完全归功于玛格丽特优秀的笔力和精益求精的写作态度。
从1927年提笔到1936年小说问世,她整整用十年时间去完成这部巨著。
十年磨一剑,她把她卓越的才华和时间交给了《飘》的字里行间,她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得简直要从书中走出来,活灵活现地给你使上几个眼色。
书中的主角郝思嘉,她是如此美丽动人,小伙子们无不围绕着她转。
但她深深爱着卫希礼,同时,她相信卫希礼也爱着她。
但卫希礼却与自己的表妹媚兰结了婚。
一气之下,郝思嘉嫁给了媚兰的哥哥查理。
但郝思嘉还是觉得卫希礼是爱她的,她也没有没有放弃对卫希礼的爱。
郝思嘉丰富而主观的心理活动描写,会使读者陷入很多的猜测。
多数读者会认为郝思嘉在自作多情,卫希礼根本不爱她,他爱的是媚兰。
但作家描述卫希礼的笔触并不多,把这个悬念深深地藏了起来,直到卫希礼从战争中幸存回来。
战争使卫希礼穷困潦倒、无家可归,他寄留在塔拉农庄后院砍柴时,对郝思嘉的冲动之举才算真正表露了他的心迹。
卫希礼生活在旧思想的桎梏中,不能勇敢地直面一切,始终冲不破旧思想的制约,按照原有的社会规则战战兢兢地生活着。
郝思嘉,她是一个无畏的勇士,她像男人一样勇敢地战斗着。
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美好而富裕的生活奋斗着。
她是永不言败的,她在伤心的时候总是说“:我暂时不想这些了,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这是打不败的勇士才有的坚韧的精神。
她的梦想是能与卫希礼在一起,还有就是让生活变得富裕。
然而,卫希礼从来不认为让生活变得富裕是他的理想。
卫希礼只是一个神话,而多少女子却总是会迷恋这样的人,不知道幸福就在自己身边,从而错失了爱的人。
从主观上来说,卫希礼、弗兰克、瑞德这三个男人我最喜欢的还是卫希礼。
虽然卫希礼是陈旧思想的代表,但他遵循着社会的规则,不会去轻易破坏,就像他遵守婚姻的规则一样,不会在婚外另生事端,这正是我喜欢的有担当有责任的样子。
弗兰克虽然善良、可亲,但他没有自己的主见,不坚守自己所相信的,意志不够坚定。
瑞德是小说的男主人公,他虽然爱着郝思嘉,但他的爱太过于自私,不够强烈,不够完整。
这也是悲剧的根源之
一,当郝思嘉反省后回来找他,他却因为他过往所受到的伤害而遗弃了郝思嘉。
之前也因为出于对郝思嘉的恨而去找妓女。
如果爱得足够充分,爱得足够忘我,就不会有这种极端的报复。
喜爱这部小说,最喜爱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的本领,真实却并不完美的人物性格,还有悲剧性的故事结局。
悲剧的,留有悬念的结局总是最美的,这部小说与张爱玲的《半生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语言的生动,心理描写的细腻是名著中的高峰之作“。
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她的脸色已经变了。
”“她的心如同花岗岩一般冰冷。
”“他脸上又恢复了过去那种无动于衷的面具。
“”他又瘦又高,棱角不分明,性情温和……整个外表造成一种没有精力的假想。
”“能够耐心地捡起碎片,把它们用胶水粘在一起,然后告诉我自己,修复过的跟新的一样好。
打破的就是打破的,我宁愿去回忆它还完好无损的时候的样子,而不愿去修好它,然后在我的有生之年看着那破碎的地方。
” 我从来没有看过任何一部作品,它的语言如此细腻,比喻如此恰当而让人耳目一新又具有魅力。
它的外貌描写就像一位具有高超手法的绘画大师,寥寥几笔,就能将人的神情姿态和面貌,甚至是灵魂尽显出来。
《飘》虽然是一部爱情故事,但它所展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历史,又从细节上展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贵族白人和黑奴的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这对那个时期的史实研究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如果你要深入研究《飘》,那就要看它不同的译本,特别是名家译本,如果有能力更应该看它的英文原著。
这也是一部特别适合学生看的小说,它的各种描写手法对孩子写作的提高极为有用。
在这里读懂嘉兴

标签: #程序 #到哪里 #web #桌面 #学习软件 #服务器托管 #应用程序 #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