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在哪,店开到哪,A042022

实体店 3
年4月8日星期五责编王炎美编宁付兴 审读昝阳 荣根年在自家全羊馆里展示卤制熟货。
老乡在哪,店开到哪 很多人想象的城中村遍地瓦砾,然而张村河畔并非刻板印象中那般破败,这里的商业街氤氲人间烟火。
熙熙攘攘的人群,灯火通明的美食铺位,曲折悠长的小巷伴随着急切的回家步伐,城中村的夜晚才是它最有魅力的时候,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食”,抚慰着那些思乡游子的味蕾。
到了傍晚,大张村的主路上,每时每刻人流如织,车流不息。
红色、黄色……多彩的小门头霓虹灯亮着,热气腾腾的大包子,还有“滋啦”的热油声,烟火气息着实浓厚。
安徽牛肉板面、武汉热干面、河南烩面、重庆小面……日前,记者来到位于董家下庄科苑纬一路的小商业街,从头走到尾,光是面店就有七八种,十几家面馆分散在商业街上,门头有大有小。
看门头就能知道,商业街汇集了各地的风味,从南到北,四川麻辣烫、东北风味烧烤、河南风味羊肉汤……大多数是外地来青人开的,在这条街上没啥网红店,却有人气很高的几家店,经常有人端着一碗饭站在门口吃。
随着麦岛、朱家洼、山东头这些熟悉的村名一个个从地图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社区,很多人也从四面八方,向着张村河两岸聚集。
一位五十多岁的工人正在一家小超市门口挑打折的菜,手里一把油 菜一把菠菜,看了看犹豫了一下。
“没坏哩,就是蔫了点,一把
元,回家一炒就是一个菜。
”店老板刘金枝(化名)在屋内吆喝着。
“一开始是家里老头在青岛打工,后来孩子们上大学了,我就跟着老头出来了,一来就是十年,巴适得很。
”刘金枝用一口浓重的四川乡音介绍自己,用一个“巴适”表达出舒服的意思,说出了自己在青岛的十年感受。
刘金枝今年55岁,一开始是跟着丈夫出去打零工,在王家村租房居住,两个人一间20平方米的平房,一个月只需要三百块钱,水电费另算。
没过几年,为了交通更便利,搬到了朱家洼村。
再后来因为社区改造,刘金枝和丈夫搬到了董家下庄,刘金枝考虑到打零工收入不稳定,便琢磨着做点小买卖。
“因为很多老乡在青岛务工,不少人都居住在周围,我就想干脆开个小超市吧,总归是有老乡捧场的。
”话刚落下,两位戴着安全帽的顾客把一堆东西放在柜面上,刘金枝用手随意地拢了一下头发,埋头算账,还抹去了4毛钱的零头,不多一会,支付宝提醒到账36元。
有了电子支付后,刘金枝结账方便了很多,碰到不会用电子支付的老乡,刘金枝还会教着他们如何使用。
蔬菜水果,零食速食品,日用百货……刘金枝的小店,虽然店面不足60平方米,但是“五脏俱全”,薄利多 销,一天能实现三四百元的利润,一年能收入十万元左右。
刘金枝算着比自己打零工挣得多,而且没有打零工辛苦,不忙的时候,可以盯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发呆,也可以随时沉浸在手机屏幕上。
刚开店的时候,早上有很多老乡早起进店买方便面,但是没有热水,需要自己回家烧水。
后来刘金枝每天早上都会早起烧热水,老乡们进店泡碗方便面,扒拉上几口,身上热乎乎地去干活,不买泡面的也可以接热水喝,就像是一个“驿站”,方便了这些亲人不在身边,漂在外的异乡人。
“城市建设总是需要工人的,这里建设完了就开发下一个地方,这点不怕,老乡们在哪,我们就开哪去。
”说起拆迁改造将面临的闭店问题,刘金枝倒是很乐观。
因为很多工友都是组团似的找活租房住,人员较多,自然也就有消费,其实很多务工人员挣的钱并不算少,甚至比一般白领还要多。
但是在他们的消费理念里,房子月租只有几百,旅馆住一晚30块起,十元就能管饱的盖饭,绝不能叫磕碜,是省下来给家人。
“虽然口味上吃不惯,但是心里热乎滴。
”刘金枝讲,由于疫情原因,她和丈夫两年没回老家过春节了,去年腊月廿
九,房东特意给她送来家里包的糕。
今年春节,刘金枝从家里背回来一些腊肉,拿给房东亲戚们分一分。
全羊馆“兼职”职介 在小商业街上,各式劳保用品店也很显眼,各种迷彩服、手拉箱、布包、劳保鞋、电热水壶、电热毯、塑料桶等摆放在店门口,时不时有人扎进店里面询问价格,也会为讲价两块钱拉扯半天。
“80块钱就能置办一身了,结实耐用,这个鞋销量不错。
”劳保用品店老板李先生说,居住在此的务工者大多数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上,为了节省生活成本选择居住于此。
很多人都不大会网购,所以直接在劳保店里买东西,是他们的主要顾客,也有一些本地居民去买干活的衣服,但是年轻人去店里购买的很少。
“喝汤送饼,服务热情,劳务合作,工资及时。
”一家全羊馆店门口贴着红底黄字的介绍,简洁明了,还有店老板公开的微信电话,屋内热气腾腾。
记者推开了店门,八张桌子,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店内,桌面干净整洁,没有任何污垢。
“现烙的饼,松软可口,香味十足,好吃,我经常来吃。
”一位工友举着手中的饼扯高了嗓门,跟记者介绍,仿佛是在做自家生意。
“只要工友们愿意吃,一碗15块钱的羊杂汤,免费续汤吃饼,管饱。
”荣记全羊馆负责人荣根年告诉记者,店里的饼都是现揉现做的,并不是批发来的,很多工友觉得大饼的味道像是家里的味道。
最多的时候,这家小店可以容纳30个人同时进餐,90%的客源都是外来务工者。
荣根年已经52岁,是江苏连云港人,来青岛二十多年了。
妻子是河南人,现在已经安家在青岛。
2021年,为了帮助爱人实现就业,荣根年将妻子老家的河南风味羊汤开店到青岛。
“50平方米的小店一年房租只需要两万
二,跟其他地方的门头相比,算是很实惠了。
”荣根年说,在开店之前,从市北到李沧再到崂山,他考察了一个多月的门店地址,最后选中了董家下庄这条小商业街,就是因为附近的城中村,务工人员较多,流动量大,房租便宜。
“只要工地活不忙的时候,我就会在店里帮忙,后来发现有一些进店吃饭的顾客,讨论找活的问题。
因为我从事装修工作二十多年了,积累了很多资源,是可以介绍一些活给他们的,而且工资都是有保障的。
”在进门吃饭的同时,荣根年还会给需要工作的工友们推荐工作。
“吸引我的,环境气候是一方面,说实话,最吸引我的,是因为青岛人实在,所以我愿意打交道。
”荣根年笑着说,株洲路两侧区域,张村河两岸区域的“城中村”,对大多数来青岛拼搏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性价比颇高的栖身之处,低廉的房价,便捷的衣食住行,也可以说是体现了青岛包容性的一方面。
与羊汤馆负责人相比,荣根年更多的身份,应该是一名青岛建设发展的“见证者”。
2000年,荣根年一人来到青岛从零开始打拼,跟着装修队干工程,后来有了合适的机会,自己开始和青岛本地企业合伙做项目,荣根年负责现场工程部分。
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荣根年承接了很多大型国企房改后职工宿舍的维修与维护,小到一根排水管,大到一间房的结构,青岛的变化,他看在眼里。
“城市更新是必然的,不可能永远都是低矮破,我来青岛这么多年,看到了太多变化。
”荣根年表示,生意在哪都是做,城市发展是必经之路,也正是因为城市更新与改造,才能扩大务工人员的就业,有建设项目就有务工人员的身影,激活生产力,促进城市经济循环发展。

标签: #兑换券 #化工 #车牌 #挂在 #程序 #自带 #驾驶证 #车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