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1日星期
一 责任编辑/曹利华视觉设计/李洁
5 童世骏:对孩子要用好“特殊时刻”所提供的教育资源 口述者:童世骏(上海纽约大学校长)采访记者:陈瑜 如何面对疫情,这是这几天童世骏一直与学生和家长们分享的主题。
他认为要利用好“特殊时刻”所带来的特殊教育资源,激励学生们用特殊时期的考验让自己变得更坚强和成熟,在将来走上社会之后承担更大的责任;能够留下一些感恩、自豪的记忆,收获对世界和人生在其他时候得不到的观察。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讲,我始终有这样一个观点,包括之前非典和汶川地震时,我也写文章谈过,这一切我们都不希望它发生,但既然发生了,我们就要把它作为一个有所学习、有所收获的课堂,用好特殊时刻所提供的教育资源。
如何面对疫情,在资源匮乏时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社会权利和义务,如何用自己的力量尽可能弥补疫情给我们造成的损失,这些都是这几天我一直与学生和家长们分享的主题。
上纽大校园只有一栋楼,很早就被封了,我们在外面“遥控”,作应急服务的组织安排。
作为校长和老师,看到这么多孩子们每天被关在房间里,特别是一旦出现阳性了,转运隔离的条件非常艰苦,我们都很心疼。
但在宽慰和帮助他们的同时,也要利用好疫情所带来的特殊教育资源,激励他们用特殊时期的考验让自己变得更坚强和成熟,能够在将来走上社会之后承担更大的责任,不是只留下痛苦、窝囊的记忆,也能够留下一些感恩、自豪 的记忆,收获对世界和人生在其他时候得不到的观察。
但我也一直讲,作为校长我绝对不会以此为借口来放弃帮助同学们克服眼下的困难,不能找借口来放弃我作为管理者对员工和学生所承担的责任。
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在生活和学业上照顾好他们,更要帮助他们用好成长的各种资源。
我们的美方教务长是一位著名历史学家,她也跟同学们讲,我们要考虑将来如何跟我们的孙辈们讲述这段记忆,可以写点日记、做点观察。
什么是将来能让我们自豪的记忆呢?比如说,资源匮乏了,我不仅去争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且要思考如何公平分配、相互帮助。
如果理所当然地觉得,只因为你是某一特定身份的人,就要在社会中占有更大份额的资源,这个想法是不健康的。
之所以说这种想法不太健康,一是因为我们要通过自己奋斗和奋斗的成功来争取更多的回报,而不能满足于坐享其成,二是要看到整个社会的团结安定不仅只 建立在鼓励个人(及其家庭)的奋斗和成功的基础上,而也需要大家彼此关怀,特别是在资源匮乏时有更公平的分配,对弱者有更多的关怀。
从个人成长来说,你要更多地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而不是只想着自己,这其实也是你的重要成就。
特别是像上纽大这样的学校,学生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可能会觉得受苦是一件特别不该落到自己头上的事情,这样的心态如果在像抗疫这样的全民艰苦奋斗的时刻中被强化、固化,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来说,将是疫情之外受到的另一个伤害。
我跟家长们也分享了这些想法,国际学生和中国学生的家长会我们都开了,大家都非常理解,表示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在封控期间遵守防疫规定,确保学习任务的完成,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令我非常触动的是,有同学主动给我写邮件,说平时只考虑自己的学习,没想到这个世界其实还有很多困难,自己平时被保护着照顾着,也想不出能为解脱苦难做点什么,但是在努力地想。
同学们之间也是互帮互 助,有学生突然被送到隔离点去,情绪非常崩溃,他们的同学就帮着来向我们反映情况,询问能否做些开导工作。
当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有些同学是住在校外的,平时他们和社区的居委都相处得很好。
但疫情发生以后,学生们遇到了一些困难,会觉得是天大的事情,在外地和国外的家长们都急得不得了,只能寻求居委会帮助,但又不能每时每刻都得到自以为应该得到的及时响应和特殊照顾,因此就有家长和同学会产生误解,表达埋怨,甚至出现让社区居民和工作人员非常失望的言行。
在这里我也作为学校领导向居委会的同志们表示歉意,同时也恳请他们理解孩子们在这样的特殊时刻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相信他们在经历这样的磨练后会有更好的成长。
以上是我这些天来作为教育者的观察和思考。
另外,我觉得这次抗疫还有一个非常大的意外收获,是让我们小区真正像一个集体了。
原来我们的小区,就像萨特所说的公共汽车上的乘客,说起来他们是一个group,但其实不是
一 个munity,哪怕是同一个楼里的,也不过就是点头之交。
疫情之前,我们楼是没有微信群的,后来我们在隔壁同事的帮助下,建了个微信群。
现在这个微信群每天都热闹得不得了,有邻居缺什么东西在群里问谁家有,很多人回复;也有邻居主动说自己多了什么,谁需要拿去;还有人说自己身体出了什么问题,马上就有人来响应。
昨天晚上正好发生了一件“惊心动魄”的事情。
小区里有位老人突发心脏病,他的老伴在楼微信群里呼救,然后这幢楼的志愿者就发到我们小区的群里。
我们都在帮着打120,一开始打不通,后来我打通了,告诉他们时得知,有邻居通知老人的儿子,儿子已经赶到将他接走送去医院了,好在去医院检查后发现是虚惊一场。
可以看到,居民之间的友爱、相互帮助的意愿和能力是非常强的。
这是社会建设的宝贵资源,是可以好好进一步开发的。
遗憾的是,事后,居委会有同志告知以后碰到这种事情有一张名单,可以知 道该怎样处理,这样的交流方式让业主们感到很“受伤”。
这很值得我们反思,我想居委会的同志也可能都很委屈,他们的工作非常尽责,非常辛苦,但在与居民沟通中却常常遇到挫折。
我想,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专业培训来避免的。
比如我们做老师的都知道,对学生有些词、有些口气是不能用的,有些请求和疑问是必须回应的。
这些都是可以通过专业培训和业务交流来习得的。
第二天,我们志愿者群里出现了很多医生,他们说自己昨天睡得早,不知道情况,然后他们把自己的联系方式放在了群里,说下次出现类似的情况就直接联系他们,我看到之后非常感动。
这时,如果在群里也能够看到居委会感谢的声音,相信业主们和居委会的关系能够得到很大的缓和。
通过当下的疫情,不仅让我看到小区层面有非常宝贵的资源可以用得更好,也有非常遗憾的空白需要去弥补。
之所以说遗憾,是因为这些遗憾其实不难弥补,用点力动点脑筋,就可以让我们的日常生活质量和党群关系得到很大的改善。
王泠一:菜口采 述访 者记 场:者 王: 泠薛 一伟 ,(上 平 是海 社 会 科 永学 院 上 不海 国 际 消经 济 交 流 失中 心 研 的究 员 民生晴雨表) 考都能 上 ,非 市的 让人 海 常强 头 民 社会 调 等民 看到 科 菜场 生 春 学院 和 大课 天的 王 蔬菜 题 希 泠供。
望 一研 应的 蔬菜 ,点燃 究员 重要 供应 必胜 谈到性,认做好了的信念 他对 为这 ,老 。
这段 是上 百姓 疫情 海这 的餐 的 个 桌稳 观察 国际 了 思大,就 4月10日,是我和在复旦大学任教的夫人要英居家封闭管理的第11天。
因3月31日,本居住小区就有不良情况而提前进入浦西封控状态。
之前,我连续四天到复旦居住区域圈的菜场去采购蔬菜、鸡蛋、咸鸭蛋和猪肉;最远一次到了虹口区。
4月1日,复旦历史系八五级同宿舍同学、家住武汉的蔡丽泽亲切地问候加鼓励我,以他两年前全家的切身体会,告诉我封控没有想象的可怕、生活照样可以继续,只是没有社交会很不习惯。
我则坦诚回复老同学打算居家一月,正好做些有益思考,观察一下上海是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的。
10天下来,思考最多的课题就是菜场和蔬菜供应;真是从社会大需求和实际生活中来,也是理论联系实际新挑战。
关注菜场建设和蔬菜供应及物流成本,是源于我的人生导师张仲礼先生的教导。
张先生(1920-2015)是享有国际声誉的经济学家,曾任上海社科院院长和六至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20年人大代表生涯中,张先生曾被《文汇报》等主流媒体誉为“议案大王”;由他本人以及他领头提交的议案所反映的问题与对策,均获政府主管部门呼应且及时得以解决。
张先生在调研基础上经常反映的社情民意就是菜场的建设,他认为这是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头等民生大课题。
理由很朴素:老百姓不会天天生病、孩子总有学业毕业的时候、职员工资随着经济发展总会逐渐增加,但每家每户每天离不开的菜场,如不注意就会出现供应链问题。
他强调,无论社会怎么进步、无论经济增长到怎样的体量,菜场是永不消失的民生晴雨表!张先生1958年自美归国后,一直居住在长宁区镇宁路,家门口就有菜场,成了他民生调研的最重要场所。
我是他的学术秘书,在撰写其传记著作《智库之宝张仲礼》时,张先生多次回忆履职人大代表时对菜场的考察。
最初是短缺经济背景下的供应不足,接着是食品安全问题,再后是外地(主要是华东地区)蔬菜如何进上海……问题一个接一个地解决,这两年上海菜场琳琅满目,每条鱼、每头猪都可追溯到产地,大型蔬菜批发市场不仅对接华东主要产地且连接到了华北和东北……可谓欣欣向荣的局面了。
但张先生还是多次提出,要居安思危,要研究自然灾害条件下的应对之策,如台风、暴雨或流域洪水等。
张先生晚年住院期间,还多次对生鲜平台、网络交易、手机支付等市民买菜新手段提出他的意见,比如,数字鸿沟能否尽快消除?不见面的蔬菜和肉蛋交易如何保证质量?网络或手机支付的安全性如何?独居或高龄老人的买菜难问题如何解决以及谁去帮助解决? 当此次疫情突袭上海后,这些疑问都成了挑战!买菜面前,可真是人人平等。
我的邻居,很多是年富力强、新知敏锐的大学教师和机关干部,一样需要日常的厨房供应。
可是,清明过后还是有地方出现了生活物资短缺问题;大家只能交流如何压缩餐桌欲望,简单、再简单。
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民生就是保供应、保餐桌,老百姓才能足不出户。
好在市委公开信明确要求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哪里群众有需要就到哪里去战斗。
上海市政府则在新闻发布会上承诺——积极打通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百米,让老百姓看到春天的希望。
几乎所有的援助上海医疗队所在省市,都同步向上海发出蔬菜、肉类、粮食,甚至婴儿食品的物流车。
流动的菜场和流动的车手从各地星夜赶来,在社会公众的心理上已点燃了必胜信念。
我所在的小区,在4月6日得到了蔬菜援助和分发服务,大家一片欢腾。
有意思的是,一位居住在小区的复旦留学生与我夫人交流时说,这在其父母生活的西欧国家是无法想象的,真正感知到了中国人民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从我的朋友圈交流情况来看,上海各社区都在行动中。
独居和高龄老人的买菜难问题,开始有工作人员和党员志愿者送货上门;快递小哥的队伍正在复苏,市场主体企业也在恢复功能;家庭主妇的焦虑开始缓解,城市正从突然袭击的最初惊愕中恢复抵抗能力。
小区里的人们相信,如常的上海即将回来!因为连续六次在小区进行核酸检测,同一个门号的邻居终于不再是点头之交的陌生人,大家都憧憬着在人间四月天一定还能吃上马兰头和腌笃鲜!有着文学博士学位的夫人普通话很标准,今天朗诵了海子的名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虎年的倒春寒里听着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尤其是“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我坚信,市井气的上海传统菜场就像弄堂,不会消失也决不会被电商所替代。
打赢这场防御战后,最热闹的公共场所一定是菜场。
这是如常上海的活力源,也是张先生的理想国。
4月10日,也正好是先生的诞辰日。
你先救人!一定要把市民安全地以最快速度护送到最近的医院! 口述者:汪洋(岳阳医院防疫物资运输组司机)采访记者唐闻佳 汪洋是岳阳医院防疫物资运输组司机,开了15年车。
4月 以来的经历让他感慨“,我从没想过繁华的大上海,有一天会如此安静”。
我叫汪洋,自从退伍后进入岳阳医院工的医院!” 作已整整15年。
其实,我从没想过繁华的 丝毫不敢耽误,我一边用手机开始查询 大上海,有一天会如此“安静”。
而作为医院最近的医院,一边喊这对夫妻赶紧上车,提 “小车班”的我,也在3月初接到了新任务:醒他们上车后赶紧准备48小时核酸阴性报 成为医院防疫物资运输组的一名司机。
我告。
在医院工作的我很清楚,这是现在的 们这个司机五人小组,吃住都在医院,24小“必需品”,可以节约急救时间。
时待命,白天黑夜都可能会接到任务,如外 最近的曹安医院,距离8公里之外,小 出接送人员、传送防疫物资等。
车一路向医院奔去!“医院怎么大门好像关 4月5日,一条新任务来了,需要前往着?”快到医院外,我有点着急,按了喇叭, 嘉定区拿回一批医疗抗疫物资。
我开着值班室有人跑了出来。
“你好,你们医院还 车就上路了。
下午2点多,车行到星华公开着吗?我车上有名女同志,肚子疼得厉 路曹安公路,突然,一男一女拦住了我,我害……”“你稍等,我马上喊医生出来!”得到 紧急刹车…… 这个回答,我放下心,准备离开,夫妻俩连声 道谢。
“我能不能先送他们去医院?“”你先救人!” 我想,是谁遇到都会伸出援手的。
我是一名退伍军人,我们一直说“退伍不褪色”,脱下的是军装,不变的是守护,尤其是退伍 后到岳阳医院工作这些年,医院的同事都很 “师傅,求求你帮帮忙!送我们去医院有情怀,永远会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这 好吗?”“师傅,我老婆肚子痛得厉害,‘120’样的医院文化深深感染着我。
还要有一会儿再来,能不能麻烦您送我们去 附近的医院?她真的疼得不行了。
”那一刻,真的,眼瞅着一个大男人快要哭出来了,而他身旁的姑娘已非常虚弱,手紧紧捂着腹 每天的事情、变化很多,每一件都是“紧要事” 部,脸色发白,眉头紧锁,非常痛苦。
我心想,我有任务在身,前方医疗队也 和这对年轻夫妻说再见后,我赶紧继续 在“打仗”,急等物资,我不能耽误。
但眼前,上路去取物资。
然后我才知道,这批物资要 一个活生生的人这样求你,又在封控期,他送到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医院的医疗 们短期内可能遇不到第二辆车了。
于是,我队等着用。
我一路开得很快,我很清楚,这 拨通了医院的电话。
“路上遇到一对夫妻,姑是紧要事。
娘很痛苦,我能不能先送他们去医院?”我不 这轮疫情从3月份发生以来,每天的事 是很有把握电话那头的回答,没想到,却得情、变化很多,白天黑夜都会有紧急任务。
到了一个十分明确的回答:“你先救人!一哪里有物资了,要赶紧去取;方舱医疗队有 定要把市民安全地、以最快速度护送到最近什么要输送,也得赶紧过去;标本要去取,把 汪洋(左)送医疗队出征。
消杀人员第一时间送到指定场地……每一件都是“紧要事”,因为环环相扣。
想想也对,消杀人员要是没有到,消杀没做好,后头工作没办法推进。
“与病毒赛跑”,我在第一线感受着医务人员的这份拼搏劲。
平时,我们“小车班”也很忙,白天黑夜也需要待命。
有时,遇到医院晚上抢救病人,需要我们去血液中心紧急取血,那也是十万火急的。
而现在,我们进入的是一种新的“战斗模式”。
让我特别有感触的是,这些天“在路上”,看见了不少,感动很多。
去方舱医院,能看见原来在医院常见的医生、护士,他们忙得满头大汗,脸上是被口罩压的深深痕迹,一名我们医院的后勤保洁女同志,脚崴了,还在坚持工作。
有一次我去虹口区的采样点,给医务人员送饭,才发现他们一盒盒午饭还没来得及吃,推拿科龚利主任以及一批大专家,就和大伙一起给居民采样,从上午忙到下午,脱下防护服,一脸疲惫,满头湿发……医疗队员在前头拼,我们司机们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保障后方,给抗疫医务人员的家属帮忙送药、送点生活物资,他们中有的是高龄老人。
走出小区,我特别有感触,他们的儿子、女儿在第一线拼搏,我们在后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就是在支持这些“白衣战士”、在支持战“疫”。
不少医务人员在车上没多久就睡着了,真的太累了 自从进入防疫物资运输组,我们几个驾驶员就睡在医院的驾驶班。
睡眠虽然不能保证,但没有一个人“退后”。
我们每天往返于方舱医院、定点医院、岳阳医院之间,有时一天要跑两三次,所有人全力以赴。
朱正文是我们运输组的组长,也是一名共产党员。
4月3日晚上,安顿好10个月大的女儿,他只用了半小时就带着行李回到医院,安排好工作,当晚就赶到岳阳医院驻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医疗队驻地,投入工作。
现在是上海疫情防控关键期,岳阳医院的大量医护奔赴定点医院、方舱医院、核酸采样点……身处其中,就是一种大家在一起战斗的感觉,没有人抱怨或叫苦叫累。
这些天,不少医务人员在我的车上没多久就睡着了,真的太累了。
这个时候,我就把车稍微开慢点。
我想,他们稍微休息片刻,哪怕20分钟也好。
战“疫”大局,我看到的是远处的一个片段,一个画面,点点滴滴,但在我心里却化成一股力量。
我的父母、爱人、孩子目前都在外地,因为我,他们现在也无比关心上海的疫情,母亲年纪大了,容易担心,让我每天报一个平安。
我太忙了,电话就压缩为一条短信。
儿行千里母担忧,她的担心我理解。
现在,我只希望上海疫情早日结束,期待“在路上”的我,能重新迎回车水马龙的上海。
届时,我让老婆、孩子和父母到上海来好好玩一玩,我们全家可以团聚。
一 责任编辑/曹利华视觉设计/李洁
5 童世骏:对孩子要用好“特殊时刻”所提供的教育资源 口述者:童世骏(上海纽约大学校长)采访记者:陈瑜 如何面对疫情,这是这几天童世骏一直与学生和家长们分享的主题。
他认为要利用好“特殊时刻”所带来的特殊教育资源,激励学生们用特殊时期的考验让自己变得更坚强和成熟,在将来走上社会之后承担更大的责任;能够留下一些感恩、自豪的记忆,收获对世界和人生在其他时候得不到的观察。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讲,我始终有这样一个观点,包括之前非典和汶川地震时,我也写文章谈过,这一切我们都不希望它发生,但既然发生了,我们就要把它作为一个有所学习、有所收获的课堂,用好特殊时刻所提供的教育资源。
如何面对疫情,在资源匮乏时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社会权利和义务,如何用自己的力量尽可能弥补疫情给我们造成的损失,这些都是这几天我一直与学生和家长们分享的主题。
上纽大校园只有一栋楼,很早就被封了,我们在外面“遥控”,作应急服务的组织安排。
作为校长和老师,看到这么多孩子们每天被关在房间里,特别是一旦出现阳性了,转运隔离的条件非常艰苦,我们都很心疼。
但在宽慰和帮助他们的同时,也要利用好疫情所带来的特殊教育资源,激励他们用特殊时期的考验让自己变得更坚强和成熟,能够在将来走上社会之后承担更大的责任,不是只留下痛苦、窝囊的记忆,也能够留下一些感恩、自豪 的记忆,收获对世界和人生在其他时候得不到的观察。
但我也一直讲,作为校长我绝对不会以此为借口来放弃帮助同学们克服眼下的困难,不能找借口来放弃我作为管理者对员工和学生所承担的责任。
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在生活和学业上照顾好他们,更要帮助他们用好成长的各种资源。
我们的美方教务长是一位著名历史学家,她也跟同学们讲,我们要考虑将来如何跟我们的孙辈们讲述这段记忆,可以写点日记、做点观察。
什么是将来能让我们自豪的记忆呢?比如说,资源匮乏了,我不仅去争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且要思考如何公平分配、相互帮助。
如果理所当然地觉得,只因为你是某一特定身份的人,就要在社会中占有更大份额的资源,这个想法是不健康的。
之所以说这种想法不太健康,一是因为我们要通过自己奋斗和奋斗的成功来争取更多的回报,而不能满足于坐享其成,二是要看到整个社会的团结安定不仅只 建立在鼓励个人(及其家庭)的奋斗和成功的基础上,而也需要大家彼此关怀,特别是在资源匮乏时有更公平的分配,对弱者有更多的关怀。
从个人成长来说,你要更多地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而不是只想着自己,这其实也是你的重要成就。
特别是像上纽大这样的学校,学生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可能会觉得受苦是一件特别不该落到自己头上的事情,这样的心态如果在像抗疫这样的全民艰苦奋斗的时刻中被强化、固化,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来说,将是疫情之外受到的另一个伤害。
我跟家长们也分享了这些想法,国际学生和中国学生的家长会我们都开了,大家都非常理解,表示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在封控期间遵守防疫规定,确保学习任务的完成,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令我非常触动的是,有同学主动给我写邮件,说平时只考虑自己的学习,没想到这个世界其实还有很多困难,自己平时被保护着照顾着,也想不出能为解脱苦难做点什么,但是在努力地想。
同学们之间也是互帮互 助,有学生突然被送到隔离点去,情绪非常崩溃,他们的同学就帮着来向我们反映情况,询问能否做些开导工作。
当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有些同学是住在校外的,平时他们和社区的居委都相处得很好。
但疫情发生以后,学生们遇到了一些困难,会觉得是天大的事情,在外地和国外的家长们都急得不得了,只能寻求居委会帮助,但又不能每时每刻都得到自以为应该得到的及时响应和特殊照顾,因此就有家长和同学会产生误解,表达埋怨,甚至出现让社区居民和工作人员非常失望的言行。
在这里我也作为学校领导向居委会的同志们表示歉意,同时也恳请他们理解孩子们在这样的特殊时刻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相信他们在经历这样的磨练后会有更好的成长。
以上是我这些天来作为教育者的观察和思考。
另外,我觉得这次抗疫还有一个非常大的意外收获,是让我们小区真正像一个集体了。
原来我们的小区,就像萨特所说的公共汽车上的乘客,说起来他们是一个group,但其实不是
一 个munity,哪怕是同一个楼里的,也不过就是点头之交。
疫情之前,我们楼是没有微信群的,后来我们在隔壁同事的帮助下,建了个微信群。
现在这个微信群每天都热闹得不得了,有邻居缺什么东西在群里问谁家有,很多人回复;也有邻居主动说自己多了什么,谁需要拿去;还有人说自己身体出了什么问题,马上就有人来响应。
昨天晚上正好发生了一件“惊心动魄”的事情。
小区里有位老人突发心脏病,他的老伴在楼微信群里呼救,然后这幢楼的志愿者就发到我们小区的群里。
我们都在帮着打120,一开始打不通,后来我打通了,告诉他们时得知,有邻居通知老人的儿子,儿子已经赶到将他接走送去医院了,好在去医院检查后发现是虚惊一场。
可以看到,居民之间的友爱、相互帮助的意愿和能力是非常强的。
这是社会建设的宝贵资源,是可以好好进一步开发的。
遗憾的是,事后,居委会有同志告知以后碰到这种事情有一张名单,可以知 道该怎样处理,这样的交流方式让业主们感到很“受伤”。
这很值得我们反思,我想居委会的同志也可能都很委屈,他们的工作非常尽责,非常辛苦,但在与居民沟通中却常常遇到挫折。
我想,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专业培训来避免的。
比如我们做老师的都知道,对学生有些词、有些口气是不能用的,有些请求和疑问是必须回应的。
这些都是可以通过专业培训和业务交流来习得的。
第二天,我们志愿者群里出现了很多医生,他们说自己昨天睡得早,不知道情况,然后他们把自己的联系方式放在了群里,说下次出现类似的情况就直接联系他们,我看到之后非常感动。
这时,如果在群里也能够看到居委会感谢的声音,相信业主们和居委会的关系能够得到很大的缓和。
通过当下的疫情,不仅让我看到小区层面有非常宝贵的资源可以用得更好,也有非常遗憾的空白需要去弥补。
之所以说遗憾,是因为这些遗憾其实不难弥补,用点力动点脑筋,就可以让我们的日常生活质量和党群关系得到很大的改善。
王泠一:菜口采 述访 者记 场:者 王: 泠薛 一伟 ,(上 平 是海 社 会 科 永学 院 上 不海 国 际 消经 济 交 流 失中 心 研 的究 员 民生晴雨表) 考都能 上 ,非 市的 让人 海 常强 头 民 社会 调 等民 看到 科 菜场 生 春 学院 和 大课 天的 王 蔬菜 题 希 泠供。
望 一研 应的 蔬菜 ,点燃 究员 重要 供应 必胜 谈到性,认做好了的信念 他对 为这 ,老 。
这段 是上 百姓 疫情 海这 的餐 的 个 桌稳 观察 国际 了 思大,就 4月10日,是我和在复旦大学任教的夫人要英居家封闭管理的第11天。
因3月31日,本居住小区就有不良情况而提前进入浦西封控状态。
之前,我连续四天到复旦居住区域圈的菜场去采购蔬菜、鸡蛋、咸鸭蛋和猪肉;最远一次到了虹口区。
4月1日,复旦历史系八五级同宿舍同学、家住武汉的蔡丽泽亲切地问候加鼓励我,以他两年前全家的切身体会,告诉我封控没有想象的可怕、生活照样可以继续,只是没有社交会很不习惯。
我则坦诚回复老同学打算居家一月,正好做些有益思考,观察一下上海是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的。
10天下来,思考最多的课题就是菜场和蔬菜供应;真是从社会大需求和实际生活中来,也是理论联系实际新挑战。
关注菜场建设和蔬菜供应及物流成本,是源于我的人生导师张仲礼先生的教导。
张先生(1920-2015)是享有国际声誉的经济学家,曾任上海社科院院长和六至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20年人大代表生涯中,张先生曾被《文汇报》等主流媒体誉为“议案大王”;由他本人以及他领头提交的议案所反映的问题与对策,均获政府主管部门呼应且及时得以解决。
张先生在调研基础上经常反映的社情民意就是菜场的建设,他认为这是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头等民生大课题。
理由很朴素:老百姓不会天天生病、孩子总有学业毕业的时候、职员工资随着经济发展总会逐渐增加,但每家每户每天离不开的菜场,如不注意就会出现供应链问题。
他强调,无论社会怎么进步、无论经济增长到怎样的体量,菜场是永不消失的民生晴雨表!张先生1958年自美归国后,一直居住在长宁区镇宁路,家门口就有菜场,成了他民生调研的最重要场所。
我是他的学术秘书,在撰写其传记著作《智库之宝张仲礼》时,张先生多次回忆履职人大代表时对菜场的考察。
最初是短缺经济背景下的供应不足,接着是食品安全问题,再后是外地(主要是华东地区)蔬菜如何进上海……问题一个接一个地解决,这两年上海菜场琳琅满目,每条鱼、每头猪都可追溯到产地,大型蔬菜批发市场不仅对接华东主要产地且连接到了华北和东北……可谓欣欣向荣的局面了。
但张先生还是多次提出,要居安思危,要研究自然灾害条件下的应对之策,如台风、暴雨或流域洪水等。
张先生晚年住院期间,还多次对生鲜平台、网络交易、手机支付等市民买菜新手段提出他的意见,比如,数字鸿沟能否尽快消除?不见面的蔬菜和肉蛋交易如何保证质量?网络或手机支付的安全性如何?独居或高龄老人的买菜难问题如何解决以及谁去帮助解决? 当此次疫情突袭上海后,这些疑问都成了挑战!买菜面前,可真是人人平等。
我的邻居,很多是年富力强、新知敏锐的大学教师和机关干部,一样需要日常的厨房供应。
可是,清明过后还是有地方出现了生活物资短缺问题;大家只能交流如何压缩餐桌欲望,简单、再简单。
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民生就是保供应、保餐桌,老百姓才能足不出户。
好在市委公开信明确要求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哪里群众有需要就到哪里去战斗。
上海市政府则在新闻发布会上承诺——积极打通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百米,让老百姓看到春天的希望。
几乎所有的援助上海医疗队所在省市,都同步向上海发出蔬菜、肉类、粮食,甚至婴儿食品的物流车。
流动的菜场和流动的车手从各地星夜赶来,在社会公众的心理上已点燃了必胜信念。
我所在的小区,在4月6日得到了蔬菜援助和分发服务,大家一片欢腾。
有意思的是,一位居住在小区的复旦留学生与我夫人交流时说,这在其父母生活的西欧国家是无法想象的,真正感知到了中国人民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从我的朋友圈交流情况来看,上海各社区都在行动中。
独居和高龄老人的买菜难问题,开始有工作人员和党员志愿者送货上门;快递小哥的队伍正在复苏,市场主体企业也在恢复功能;家庭主妇的焦虑开始缓解,城市正从突然袭击的最初惊愕中恢复抵抗能力。
小区里的人们相信,如常的上海即将回来!因为连续六次在小区进行核酸检测,同一个门号的邻居终于不再是点头之交的陌生人,大家都憧憬着在人间四月天一定还能吃上马兰头和腌笃鲜!有着文学博士学位的夫人普通话很标准,今天朗诵了海子的名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虎年的倒春寒里听着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尤其是“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我坚信,市井气的上海传统菜场就像弄堂,不会消失也决不会被电商所替代。
打赢这场防御战后,最热闹的公共场所一定是菜场。
这是如常上海的活力源,也是张先生的理想国。
4月10日,也正好是先生的诞辰日。
你先救人!一定要把市民安全地以最快速度护送到最近的医院! 口述者:汪洋(岳阳医院防疫物资运输组司机)采访记者唐闻佳 汪洋是岳阳医院防疫物资运输组司机,开了15年车。
4月 以来的经历让他感慨“,我从没想过繁华的大上海,有一天会如此安静”。
我叫汪洋,自从退伍后进入岳阳医院工的医院!” 作已整整15年。
其实,我从没想过繁华的 丝毫不敢耽误,我一边用手机开始查询 大上海,有一天会如此“安静”。
而作为医院最近的医院,一边喊这对夫妻赶紧上车,提 “小车班”的我,也在3月初接到了新任务:醒他们上车后赶紧准备48小时核酸阴性报 成为医院防疫物资运输组的一名司机。
我告。
在医院工作的我很清楚,这是现在的 们这个司机五人小组,吃住都在医院,24小“必需品”,可以节约急救时间。
时待命,白天黑夜都可能会接到任务,如外 最近的曹安医院,距离8公里之外,小 出接送人员、传送防疫物资等。
车一路向医院奔去!“医院怎么大门好像关 4月5日,一条新任务来了,需要前往着?”快到医院外,我有点着急,按了喇叭, 嘉定区拿回一批医疗抗疫物资。
我开着值班室有人跑了出来。
“你好,你们医院还 车就上路了。
下午2点多,车行到星华公开着吗?我车上有名女同志,肚子疼得厉 路曹安公路,突然,一男一女拦住了我,我害……”“你稍等,我马上喊医生出来!”得到 紧急刹车…… 这个回答,我放下心,准备离开,夫妻俩连声 道谢。
“我能不能先送他们去医院?“”你先救人!” 我想,是谁遇到都会伸出援手的。
我是一名退伍军人,我们一直说“退伍不褪色”,脱下的是军装,不变的是守护,尤其是退伍 后到岳阳医院工作这些年,医院的同事都很 “师傅,求求你帮帮忙!送我们去医院有情怀,永远会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这 好吗?”“师傅,我老婆肚子痛得厉害,‘120’样的医院文化深深感染着我。
还要有一会儿再来,能不能麻烦您送我们去 附近的医院?她真的疼得不行了。
”那一刻,真的,眼瞅着一个大男人快要哭出来了,而他身旁的姑娘已非常虚弱,手紧紧捂着腹 每天的事情、变化很多,每一件都是“紧要事” 部,脸色发白,眉头紧锁,非常痛苦。
我心想,我有任务在身,前方医疗队也 和这对年轻夫妻说再见后,我赶紧继续 在“打仗”,急等物资,我不能耽误。
但眼前,上路去取物资。
然后我才知道,这批物资要 一个活生生的人这样求你,又在封控期,他送到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医院的医疗 们短期内可能遇不到第二辆车了。
于是,我队等着用。
我一路开得很快,我很清楚,这 拨通了医院的电话。
“路上遇到一对夫妻,姑是紧要事。
娘很痛苦,我能不能先送他们去医院?”我不 这轮疫情从3月份发生以来,每天的事 是很有把握电话那头的回答,没想到,却得情、变化很多,白天黑夜都会有紧急任务。
到了一个十分明确的回答:“你先救人!一哪里有物资了,要赶紧去取;方舱医疗队有 定要把市民安全地、以最快速度护送到最近什么要输送,也得赶紧过去;标本要去取,把 汪洋(左)送医疗队出征。
消杀人员第一时间送到指定场地……每一件都是“紧要事”,因为环环相扣。
想想也对,消杀人员要是没有到,消杀没做好,后头工作没办法推进。
“与病毒赛跑”,我在第一线感受着医务人员的这份拼搏劲。
平时,我们“小车班”也很忙,白天黑夜也需要待命。
有时,遇到医院晚上抢救病人,需要我们去血液中心紧急取血,那也是十万火急的。
而现在,我们进入的是一种新的“战斗模式”。
让我特别有感触的是,这些天“在路上”,看见了不少,感动很多。
去方舱医院,能看见原来在医院常见的医生、护士,他们忙得满头大汗,脸上是被口罩压的深深痕迹,一名我们医院的后勤保洁女同志,脚崴了,还在坚持工作。
有一次我去虹口区的采样点,给医务人员送饭,才发现他们一盒盒午饭还没来得及吃,推拿科龚利主任以及一批大专家,就和大伙一起给居民采样,从上午忙到下午,脱下防护服,一脸疲惫,满头湿发……医疗队员在前头拼,我们司机们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保障后方,给抗疫医务人员的家属帮忙送药、送点生活物资,他们中有的是高龄老人。
走出小区,我特别有感触,他们的儿子、女儿在第一线拼搏,我们在后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就是在支持这些“白衣战士”、在支持战“疫”。
不少医务人员在车上没多久就睡着了,真的太累了 自从进入防疫物资运输组,我们几个驾驶员就睡在医院的驾驶班。
睡眠虽然不能保证,但没有一个人“退后”。
我们每天往返于方舱医院、定点医院、岳阳医院之间,有时一天要跑两三次,所有人全力以赴。
朱正文是我们运输组的组长,也是一名共产党员。
4月3日晚上,安顿好10个月大的女儿,他只用了半小时就带着行李回到医院,安排好工作,当晚就赶到岳阳医院驻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医疗队驻地,投入工作。
现在是上海疫情防控关键期,岳阳医院的大量医护奔赴定点医院、方舱医院、核酸采样点……身处其中,就是一种大家在一起战斗的感觉,没有人抱怨或叫苦叫累。
这些天,不少医务人员在我的车上没多久就睡着了,真的太累了。
这个时候,我就把车稍微开慢点。
我想,他们稍微休息片刻,哪怕20分钟也好。
战“疫”大局,我看到的是远处的一个片段,一个画面,点点滴滴,但在我心里却化成一股力量。
我的父母、爱人、孩子目前都在外地,因为我,他们现在也无比关心上海的疫情,母亲年纪大了,容易担心,让我每天报一个平安。
我太忙了,电话就压缩为一条短信。
儿行千里母担忧,她的担心我理解。
现在,我只希望上海疫情早日结束,期待“在路上”的我,能重新迎回车水马龙的上海。
届时,我让老婆、孩子和父母到上海来好好玩一玩,我们全家可以团聚。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