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课程),非正式申报材料

恶搞 0
仅供预览 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书(线下课程)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专业类代码:0825--环境科学与工程类课程负责人:宋琳 联系电话:申报学校:暨南大学填表日期:2021-06-24推荐单位: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二〇二一年四月 2021-06-2518:27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环境监测 课程负责人负责人所在单位课程编码 宋琳暨南大学08100069 是否曾否 被推荐 选课编码 201910560 课程分类 专业课 课程性质 必修 开课年级 大
面向专业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学时 36 学分先修(前序)课程名称后续课程名称 主要教材 最近两期开课时间 最近两期 2.0分析化学 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 书名 书号 作者 《环境监测》(第五版) 978-7-04050987-
8 奚旦立 第一期:2020-03-06~2020-07-17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 教师名称:宋琳 第二期:2021-03-01~2021-07-26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 教师名称:宋琳 41 出版社 出版时间 高等教育出2019-01-01 版社 教务系统截图 教务系统截图 第1页,共8页 学生总人数
二、授课教师(教学团队) 课程团队主要成员 序号姓名出生年月单位 职务 职称 手机号码 电子邮箱 授课任务 课程整体建 暨南大学 1382648 songlin11 设规划、课堂教学、课
1 宋琳 197811环境学院 无 副教授 4113 3@163.com 程资源建设 ,总成绩评 定 实践教学及
2 孟佩佩198211暨南大学 无 实验师 1582024 mengppei@163.co 相应教学资源建设、实 环境学院 8004 m践考核成绩 评定 平行班课堂 暨南大学 1591315 dragonfla 教学、案例库建设、课
3 龙焰 198009环境学院 无 副教授 2627 mely@16 程项目库建 设、课程项 目考查评分 竞赛辅导、
4 陆钢 198306暨南大学 无 副教授1598928 kp2442@ 协同育人模式建设、实 环境学院 4166践考核成绩 评定 课程负责人和团队其他主要成员教学情况 承担教学任务(近五年):
1.《环境监测》200学时
2.《环境监测实验》200学时 教学研究情况:
1.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基于“SPOC+智慧工具”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2020-2022)
2.暨南大学第十六批教育技术“创新工程”项目:“环境监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应用,2020‐20213.暨南大学第四期在线开放课程项目:环境监测。

4.暨南大学教学改革促进会项目:“信息时代下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会”
5.暨南大学第二十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一流专业建设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 第2页,共8页 与实践(2020-2021)
6.主持暨南大学第二十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2019‐2020)
7.暨南大学第十五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学思想的转变与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以环境监测课程为例”(2013‐2016) 获得教学奖励:
1.《环境监测》被认定为2020年度广东省线下一流课程
2.《环境监测》教学案例荣获“广东省疫情阶段在线教学优秀案例(第一批)”二等奖;
3.《环境监测-空气与空气污染源》微视频在第二十四届全国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中获“创新作品奖”。

三、课程目标 暨南大学是“双一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综合性211大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学科已进入ESI全球前1%,软科全国排名14,NatureIndex国内排名22。
本课程作为核心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知识目标:
1.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掌握主要环境指标分析测定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技术;
3.掌握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原理和方法。
能力目标:
1.针对不同的监测目的和环境介质,具备利用环境监测获取环境信息的能力;
2.具备承担环境监测工作各环节岗位任务的能力;
3.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能够清晰表达个人观点,并能与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素质目标:
1.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重的思想;
2.培养实事求是,科学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3.培养终身学习的学习习惯。

四、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 建设发展历程:《环境监测》自1981年暨南大学环境生物学专业设立之日起开始开设,至今已有39年。
本课程是环境类学科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目前作为暨南大学环境学院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设置在第四学期(大二下学期),2.0学分36学时,面向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是其他专业课的先修课程。
第3页,共8页 本门课程早在2005年即被立项成为暨南大学校级精品课程进行建设,同期组建教学团队。
宋琳作为第二代课程负责人,自2015年开始逐渐将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与教育教学相融合,将新型智慧型教学工具应用于教学实践,广泛搜集优质网络课程资源,筹备建设课程专属的学习平台。
2017年之后,大规模在线课程开始逐渐增多,团队成员优选优质课程资与平台,开始探索一套“互联式+智慧型”的师生共讲式的线下探究式课堂。
目前,持续的课程建设已积累了丰富的习题、案例、多媒体课件、微视频、课程项目等教学资源,教学团队也已建立了一套全新的、有别于传统线下课堂的教学和考评体系。
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一)教学理念陈旧,教师教学只注重课上的教,而忽视课下的学,课上课下联系不紧密。
造成有限的课堂时间全部用在了知识点的讲解上,灌输式课堂缺少师生互动,没有讨论探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课程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学生学习缺乏对理论体系的整体认识。
造成学生学习单个知识点时易掌握,一但涉及实践和实操时却频频出错。
(三)学习风气不佳,学生学习平时散漫,期末临时抱佛脚,所得成绩大多数依靠临时记忆,造成本课程的学习对后续课程起不到该有的先修基础作用。
(四)课内课外无连接,学生学以致用动力不足。
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
一、重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结合,对学生更多的是能力和思维的训练。
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
让这门先修课程真正的成为学生日后学习、科研和工作的基础。

二、重教学理念针对只注重教,而忽视学的理念陈旧问题,我们对教学理念进行重构。
以学习为中心重新设计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优质教学资源,搭建课程教学平台,引用业内认可度最高的在线课程资源,结合团队成员自行拍摄制作的理论、实践教学视频,为学生打造课下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使得师生之间通过课堂与平台,课上课下实时互联互通,方便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重构教学过程针对课程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的问题,我们重构整个教学过程,包括重构课程内容体系,调整章节顺序,提炼核心主线。
重构教学方法体系,摒弃传统课堂的“师讲生听”,以“师问生思”为导向,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思考”,采用归纳梳理式教学法、问题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法为基本元素的方法体系,通过核心主线串讲的归纳梳理式教学法建立分散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
整个教学过程由知识传递经由问题思辨讨论、案例分析达到知识内化,再由项目实训达到能力的提升。
老师作为组织者和启发者,提出梳理的题目、框架和方法,由学生来展开“发现式 第4页,共8页 学习”。
将信息化技术手段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和智慧工具,将课前、课中、课后有效联接,师生均是有备而来,课堂教学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效率效果双提升。

四、重构考核体系 针对“平时不学习,期末抱佛脚”的学习现象,我们对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重构。
由原先的只注重结果评价,改为过程与结果并重,细化平时成绩的考核细则,降低期末考试的成绩权重,将原有一道期末考试综合分析题,改为小组考查项目,分组合作完成并进行汇报答辩。
不仅从书面上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更从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团队协作、实践能力等方面全面考查,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的课程目标。

五、重构育人模式 针对课内课外无连接的情况,团队成员提出“以赛促教”的激励模式,鼓励并辅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课外学术活动及竞赛,参赛或获奖都将得到课程的额外加分。
这种模式激发学生在荣誉竞逐中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感,达到从知识传递到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
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情况:为落实以上五大教学改革策略,在课堂中老师分别以“先行组织者”、“问题启发者”、“案例剖析者”以及“项目管理者”的身份,围绕“知识-问题-案例-项目”四个层次的教学内容,组织实施“互联式+智慧型”师生共讲式探究式课堂教学:(一)以“框架指引-思维导图”为流程,实施归纳式理论梳理教学。
(二)以“课堂讨论-投票-分享分析”为流程,实施思辨式问题探究教学活动。
(三)以“案例剖析-项目实训”为流程,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剖析强化知识理解,达到知识内化。
再由项目实训达到能力提升。
(四)以“专业教学+课程思政+以赛促教”为形式,实施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
课程成绩评定方式:主要分为三大块:
一、平时成绩40%包括考勤5%,课堂互动10%,课堂测验10%,课后作业15%;
二、实践考查20%分组合作完成,每个小组一个题目,根据要求制定一份环境监测方案,并进行集中汇报答辩,现场考核打分(具体实施要求和考核细则详见“最近一期的测验、考试及考核”试题部分中的第三部分,课程项目考核);
三、期末考试40%闭卷考试,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题型,具体分为:填空、选择(单项或多项)、判断、简答、计算等。
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情况: 第5页,共8页 经过一系列重构之后的全新教学体系带来的教学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学生对课程有了更高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大为提高。
学习平台的搭建有助于学生自主、灵活安排学习时间,线上讨论区及课程qq群则消除了师生之间的时空距离,可随时展开讨论和答疑。
智慧工具的使用不但有机联结课上与课下,还使课堂重新焕发生机。
归纳式梳理教学法使得分散的知识点有机结合,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更系统更完整。
这种“互联式、智慧型”的师生共讲式探究课堂在2020年疫情期间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取得甚至超越了传统线下课堂的教学效果,与未采用此教学模式的另一环境监测平行班相比,在期末测试中,客观题平均分比平行班整整高出10分有余。
课程教学案例还获得了疫情期间广东省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二等奖。
课程本身也被评为“广东省2020年度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一流课程)”。
由课程团队拍摄制作的课程微视频《环境监测——空气与空气污染源》在2020年第二十四届全国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中获得“创新作品”奖。
学生也更加积极的参与课外学术活动和竞赛,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实验技能比赛、环境实践虚拟仿真大赛等,并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参赛和获奖数量在近三年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

五、课程特色与创新 第
一,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了“互联式+智慧型师生共讲探究式课堂”创新教育理论体系; 在教育教学中深度融合信息化技术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优质课程资源,搭建课程学习平台,师生实现基于“平台+课堂”的互联互通。
采用微信“雨课堂”及QQ群等智慧教学工具及即时通讯工具联结课上与课下,教学过程信息化程度高。

二,形成了“知识-问题-案例-项目”不断递进的多维创新教学方法体系; 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归纳梳理式教学法、问题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法,以核心主线串讲的归纳梳理式教学法建立了分散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
整个教学过程由知识传递经由问题思辨讨论、案例分析达到知识内化,再由项目实训达到能力的提升。

三,建立了“过程与结果并重,笔试与口试结合”的全方位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细化平时成绩,增设实践考查,笔试(期末考试)口试(汇报答辩)结合,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更全面更多元,更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也有利于改善平时散漫、期末临时抱佛脚的学习现象,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课程建设计划 第一年:
1、在教学形式、教学环节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继续完善“三位一体”的系统重构与改革,继续融入和深化课程思政,根据课程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第6页,共8页
2、总结前期改革成果并应用于教学平行班;第二年:
1、完善课程平台建设,使之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习导图、预习知识、完成作业、复习总结的师生互联互通的作用;
2、完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增加实践环节,比如个人或小组说课,一方面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训练学生总结提炼核心问题的能力;第三年:
1、实践教学改革,将传统的以演示为主的实验课程打造成以提高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以设计型和研究型实验为主的高阶性实验课程;
2、充分利用已经建设成熟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完善实验课程体系。
第四年:
1、继续完善多元化、多角度、全方位的课程评价和考核体系。

2、继续推进智慧工具在课堂的应用,继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融合,打造信息化的智慧课堂。

3、继续探索多元协同育人模式,建立完善的育人机制和体系。
第五年:
1、总结教学改革成果,推广应用到其它同类课程,扩大影响,带动一批课程朝着金课建设标准发展;
2、积极响应新工科建设号召,形成以“环境监测”为核心的新工科“金课”课程群。

七、附件材料清单
1.课程负责人和团队成员的10分钟“说课”视频《环境监测》说课-暨南大学-环境监测说课
2.教学设计样例说明代表性教学设计样例说明-附件2教学样例设计说明
3.最近一学期的教学日历2020-2021
(2)环境监测教学日历-附件3-教学日历2020-2021
(2)环境监测教学日历-附件3教学日历
4.最近一学期的测验、考试(考核)及答案(成果等)最近一学期的测验、考试及课程考核题目-附件4考试题目最近一学期的测验、考试答案及课程考核成果-附件4考试答案
5.最近两学期的学生成绩分布统计最近两学期学生成绩分布-附件5成绩分布
6.最近一学期的课程教案最近一学期的课程教案-附件6课程教案
7.最近一学期学生评教结果统计 第7页,共8页 最近一学期学生评教数据-附件7-学生评教数据
8.最近一次学校对课堂教学评价 最近一次学校对课堂教学的评价-附件8课堂评价
9.教学(课堂或实践)实录视频 课堂实录-课堂实录10.课程团队成员和课程内容政治审查意见 课程团队政审意见-附件10政审意见11.课程内容学术性评价意见 课程内容的学术性评价意见-附件11课程内容学术性评价意见12.其他材料 环境学院学生课外学术竞赛获奖证书(部分)-附件12环境学院学生课外学生竞赛获奖证书(部分) 第8页,共8页

标签: #增量 #文件 #文件 #音频文件 #备份文件 #应用程序 #后缀 #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