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网页加速器哪个好用

好用 0
1/124 ——本期视点—— (阅读提醒:使用手机阅读的朋友,请按页码提示,进行阅读;使用电脑阅读的朋友,可点击您要阅读的文章标题,直接跳转具体文章内容。
) ·专家观点· ▶观点|互联网医院应成为三级医院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互动平台(来源:光明日报)——第12页【提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都做出了部署。
作为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先行者,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管理层精准预判,互联网诊疗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是有效落实健康中国战略,达成“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重要手段,也是创新业务模式,快速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
同时,医生普遍认为,借助国家相关分级诊疗政策,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互联网医院应成为三级医院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互动平台,患者在基层完成检查,三级医院给予基层远程指导,赋能基层医疗机构,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观点|国家疾控局成立王贺胜出任局长新公卫体系怎么运转?(来源:八点健闻)——第16页【提要】人社部网站日前发布国务院人事任免消息,宣告了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的成立。
新成立的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将聚合原国家卫健委内设的疾病预防控制局、应急办、卫生健康监督中心等部门,以 2/124 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这也意味着中国疾控系统改革的新开始。
分析一位局长和三位副局长的履历,或可看出中国疾控系统将来的定位:在防控机制、应急指挥、专业研究并重的基础上,与医疗机构有更多配合。
而将来,这一新的疾控体系,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也将有更强的应对能力。
▶观点|毛群安:信息化助力疫情防控大有可为(来源:中国科学院)——第23页【提要】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主办的“2021年信任互联大会”在京召开。
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介绍了信息化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多项举措,他表示,“互联网+医疗健康”在助力疫情防控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家卫生健康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总体部署,积极发挥互联网技术“远程、高效、智能、便捷”的独特优势,加强统筹指导、线上帮扶、海外驰援、新技术应用四个方面建设。
另外,在信息化助力新冠肺炎联防联控的同时,网络安全保障也不容忽视。
·分析解读· ▶门诊统筹如何改变医疗市场(来源:LatitudeHealth)——第26页【提要】随着门诊统筹支持的正式落地,医疗市场将由此产生几个重要变化:医疗服务机构尤其是城市社区医疗将获得明显药品增量、零售药店日趋分化以及门诊服务将承接更多住院流量。
随着门诊统筹的 3/124 最终落地,市场结构将进行明显调整。

一,大型医院和城市社区医疗机构将获得明显量增。

二,零售药店面临整体的利空,但院边店的增长将逐渐白热化从而引发市场的洗牌,而其他零售药店则面临医保的压缩之后寻求向大健康产品发展,药店对健康快消产品的销售能力将决定其市场发展前景。

三,从住院向门诊转移的增量主要由大医院的门诊获取,部分会分润给基层医疗机构。
▶家庭养老产业变局已至,如何抢抓机遇?(来源:艾媒咨询)——第33页【提要】去年年底,中共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积极”二字的提出与“国家战略”的确定,使得养老产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从政策支持层面看,截止今年2月,全国31个省区市党委陆续审议通过了当地“十四五”规划《建议》。
在各地的规划中,养老被给予了重点关注,其中,“对公共场所进行适老化改造”“发展银发经济”成为多个省区市未来五年发展的着力点。
从市场发展层面看,2018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达6.57万亿元,预计2022年可达10.29万亿元。
顺应这个大趋势,大健康行业正被重塑:老年人数的激增使得老年相关疾病的人口基数变大,加上这部分人群对医疗健康的刚需远超任何年龄段,老年人无疑正在成为大健康消费的主流群体之
一。
这带来的结果是,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和创新技术将在需求和政策的支持下,不断衍生和演化。
▶盘点|近两年的医用耗材跨省联盟带量采购(来源:中国医疗保 4/124 险)——第43页【提要】自2019年5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后,医用耗材领域的改革力度被大大加快。
根据方案所明确的医用耗材采购改革方向——对于临床用量较大、采购金额较高、临床使用较成熟、多家企业生产的高值医用耗材,鼓励医疗机构联合开展带量谈判采购,积极探索跨省联盟采购——国家医保局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部署,指导和推动地方探索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
两年来,多数省份均对以省为单位的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开展了探索,显著降低了部分医用耗材的价格。
与此同时,由各地自发形成的跨省联盟采购也遍地开花,以更大的采购量、更强的谈判筹码加速推动新的耗材价格体系形成。
·地方动态· ▶让百姓享受居家医疗广东四川江苏等地推广家庭病床服务(来源:人民日报)——第47页【提要】随着我国老龄化不断加剧,居家医疗服务需求日益迫切。
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2.54亿人,占总人口数18.1%。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1.67亿人,占总人口数11.9%。
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他们对居家医疗服务存在巨大需求。
去年底,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重点由二级及以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对有居家医疗服务需求且行动不便的高龄或失 5/124 能老年人,慢性病、疾病康复期或终末期、出院后仍需医疗服务的老年患者等提供相关医疗服务。
目前,广东、四川、江苏等地积极推广家庭病床服务,让更多百姓享受到居家医疗服务的便利。
专家认为,家庭病床服务是由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提供的一种延伸服务。
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家庭病床的价格机制,体现劳务技术价值,激励医护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关注!浙江省医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正式发布(来源:浙江省健康服务业促进会)——第54页【提要】医药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创新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猛的新兴产业领域之
一,也是生命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生命健康和民生福祉。
为加快推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生命健康科技创新高地,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推动浙江省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特编制浙江省医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规划期为2021—2025年。
·医院管理· ▶以多学科融合,助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医院管理研究中心)——第84页【提要】当前,随着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分子诊断、微创手术、靶向药物治疗、数字化医疗等生物医学及科技的加速创新,疾病防治手段和医疗服务水平也不断提升,临床医学发展已逐渐从单学科、单领 6/124 域迈向多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和紧密协同式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开始发生转变,整体协同发展模式正在成为临床医学新的发展趋势。
医院的学科建设又体现了医院医疗技术能力和质量水平高低,只有建立起强大的学科体系才是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建立医保按DRG付费探索医院绩效考核模式(来源:华夏医界)——第87页【提要】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工作也在快速推进。
DRG控费为第一宗旨,倒逼医院绩效作为指挥棒,需要与时俱进,从“粗放式扩张增收模式”转向“精细化内涵质量效益增长模式”,从增收转向增效,“工作量效能积分绩效模式”适应DRG医保支付制度的变革。
新医改的医保时代,医院不再是单纯追求收入上升,而是追求效益的提升,通过增量绩效增加服务量,控制和消化成本。
成本管控要精准,从传统的事后成本核算转向事前的成本预测、成本控制,降低成本消耗,提高医疗服务能力达到增效的目标,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带量采购· ▶国家医保局:耗材带量采购配送服务是关键!下半场流通再成焦点(来源:Eshare)——第92页【提要】近日,国家医保局价格招采司召开医药配送企业座谈会。
会 7/124 议围绕深化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畅通医药流通环节、提高供应保障能力等内容展开讨论。
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强调,要充分认识配送服务在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深入研究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运行下配送服务的发展趋势,发挥配送企业在医药供应保障中的综合功能,优化资源组合,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完善政策措施,强化改革系统集成,共同将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引向深入。
未来耗材集采,将不仅是价格的竞争,更是配送能力、产品售后等综合实力的竞争。
▶注射剂集采大提速,省区联盟、国采降价压力有多大?(来源:医药经济报)——第96页【提要】4月27日,黑龙江省药品集中采购网发布《“八省二区”医疗保障局关于开展省际联盟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的公告》,由黑龙江牵头的“八省二区”联盟带量采购品种正式浮出水面,除非洛地平和骨化三醇两个药品为口服常释剂型以外,包括托烷司琼、头孢替安、氨甲环酸等在内的19个药品均是注射剂。
同日晚间,新疆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管理平台也发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N”联盟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文件》,集采重心也在往注射剂领域倾斜。
在药品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的顶层设计下,地方集采迎来全面提速。
管窥今年以来省级联盟开展的带量采购,尚未有药企过评的注射剂大品种新晋为降价漩涡中心。
而在国家层面,第5批国采报量目录中注射剂也占比过半。
2021年以来,注射剂集采明显提速,6 8/124 000亿市场大洗牌来势汹汹。
·医保快讯· ▶全国首创新生儿医保参保报销“秒批”服务,看这里如何消除家长痛点(来源:福建省厦门市医疗保障中心)——第100页【提要】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儿童医院信息科科长胡梅英提出了“一条证件‘简办’从新生儿做起”的建议,倡导以政务服务信息平台为基础,将出生证等电子证照集中在助产机构联办,破解新生儿出生后的办证、参保缴费、医保报销的堵点问题。
厦门市医保部门,以问题为导向,以提升群众满意度为目标,针对传统模式新生儿医疗费用报销存在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主动作为,多方协同,全国首创推出“新生儿医保参保报销‘秒批’”服务项目,创新实现出生“一件事”“秒批”办结。
此项创新做法被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央广网等中央级媒体广泛宣传报道。
▶健全医保基金共济机制放大保障效能(来源:经济参考报)——第105页【提要】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改革。
此次改革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二三三”,即调整一个结构、增强两种共济、实现三项“纳入”、扩展三类“支付”。
此次改革通过做大统筹基金并把门诊纳入共济保障,有利于更好发挥医保基金的战略购买作用,优化基层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便 9/124 利群众基层就医,推进三医联动。
▶七部门发布实施意见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应保尽保同时防止泛福利化倾向(来源:国家医保局)——第107页【提要】近日,国家医疗保障局、银保监会等七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在总结运用医保脱贫攻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细化政策接续衔接要求,优化调整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有针对性研究解决保障不足和过度保障问题,探索建立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确保医保脱贫成果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意见》明确通过优化调整医保扶贫政策,健全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统筹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常态化保障平稳过渡。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围绕解决农村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医疗保障问题,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在坚持医保制度普惠性保障功能的同时,增强对困难群众基础性、兜底性保障。
·医疗信息化· ▶数据成为驱动智慧医院建设的“新引擎”(来源:HIT专家网)——第113页【提要】根据国家出台的评估体系,“智慧医院”的建设路径是通过“智慧服务”“智慧医疗”“智慧管理”3个维度,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患者服务与运营管理的能力与水平。
专家表示,应通过高效的信 10/124 息传递与信息系统的协同工作,构建坚实的数据基础与智能应用,促进医院综合能力的整体提升。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通过有效整合、挖掘、治理、分析与利用数据,发挥数据核心价值,最终实现以数据驱动决策、提高医院治理现代化水平的目的,数据正在成为驱动智慧医院建设的“新引擎”。
▶三位一体,传递医疗信息化建设政策新方向(来源:HIT专家网)——第118页【提要】作为医疗服务体系的主力军,公立医院的发展思路与发展质量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共建共享”的实际效果。
在2021CHINC开幕论坛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李大川介绍了2019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有关情况。
他表示,智慧医院建设的顶层设计是医疗、服务、管理的‘三位一体’,应以“智慧服务”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以“电子病历”为核心,进一步夯实智慧医疗的信息化基础;而2021年3月发布的《医院智慧管理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则为医院如何提高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指明了建设方向。
11/124 ----本期内容---- ·专家观点· 观点|互联网医院应成为三级医院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互动平台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刘洋系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党委书记、中国医院协会疾病与健康管理专委会常委【把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都做出了部署。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互联网医院也正式进入大众视野。
互联网医院作为依托于实体医疗机构的新型医疗服务业态,医生及管理者又是如何应对这一转型,进一步为患者做好服务的呢?
作为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先行者,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国际医院”)管理层精准预判,互联网诊疗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是有效落实健康中国战略,达成“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重要手段,也是创新业务模式,快速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
北大国际医院自2015年起开始利用互联网探索患者服务的提升和拓展,通过流程再造,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打造了“一站式 12/124 全程辅助医疗服务模式”,得到人民群众的好评。
从线下到线上,是共赢,不是替代互联网医院,即通过互联网远程为患者提供连续性、一体化医疗 服务,其本质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形成医疗活动在院前和院后的延伸。
它将传统线下“看病难”“看病烦”的诊疗过程转化为线上便捷、舒适的服务流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资源的紧张,实现了就诊分流。
线上诊疗适度拓展和延伸了线下医疗服务的内涵与外延,因此,这种转化并不是替代,而是线上线下的互补共赢。
互联网医院诊疗服务的背后是实体医院作为支撑,专业度值得信任。
对于患者而言,线上诊疗方便初诊挂号难或不方便直接就诊的患者咨询并初步筛查病情,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专业指导,尤其在疫情常态化阶段有着重要的意义;外地需要复诊的手术患者可以利用平台与主诊医师交流当地复查结果,免于远途奔波;患者的病情是不断变化的,利用线上诊疗进行管理,如慢病随访、不良反应院外管理、疼痛家庭护理咨询等。
对于医生而言,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线上诊疗,并充分利用附加功能,如直播、科普文章等综合服务患者,既增加患者满意度,也能有效打造医生个人及医院品牌;平台所提供的技术帮助医生实现同行远程交流,共同探讨疑难病例,同时将大量的临床数据叠加,有利于后续的分析和临床研究转化。
据调查,互联网线上平台服务时间较长的一些三级医院目前线下 13/124 患者数量仍远超于线上,线上诊疗服务还没有形成规模,因此,医院的互联网诊疗之路仍在探索中。
互联网医院仍待系统化完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深入发展,互联网医院诊疗服务有着强势的发展势头,年轻人的认知度、接受度也高,但不可避免的,线上诊疗还需要继续克服一些现有困难,才能真正成为线下诊疗的有效补充。
医生普遍期待,互联网医院能进行系统性完善,强化平台功能,如利用互联网平台引导分配患者流,避免医疗资源的闲置或浪费;增加有效的医疗信息共享手段,优化沟通桥梁;实现线上预约检查、查病历、查报告、缴费等服务,减少就诊时间的浪费;将在线处方纳入医保范畴,节省患者费用。
另外,由于在线问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患者提供的信息,对线上诊疗意见、线上医嘱处方一旦发生争议,将一定程度上影响医生的线上执业,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保护医患合法权益。
此外,互联网诊疗的模式模糊了8小时工作制,医生在线问诊的劳动价值需要在待遇上、职业尊重上进行肯定和激励。
部分医生从保护患者权益角度出发,对线上诊疗的及时有效、连续性有疑惑,认为如何在短时间内解决患者的问题,提升效率和效果是未来需要探讨的问题。
同时,医生普遍认为,借助国家相关分级诊疗政策,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互联网医院应成为三级医院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互动平台,患者在基层完成检查,三级医院给予基层远程指导,赋能 14/124 基层医疗机构,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积极引导,从管理层面推进合理转型大健康时代的未来已来!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也已被纳入 “十四五”规划纲要。
北大国际医院在探索和实践互联网诊疗服务中的体会:医护人员是服务提供的主体,业务展开一定以医务人员为核心;通过“互联网+”技术平台和运营管理,充分发挥医生的效率和价值,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服务、创造更好的社会价值;积极引导,充分调动医生积极性,医生的价值要得到合理回报。
为顺利推进互联网医院项目,北大国际医院门诊部、医务部、医保办、药剂科、运营部、公关部及信息中心等多部门组成互联网诊疗服务推进项目工作组,出台了整套院级管理制度,明确了医疗质量管理责任部门、患者满意度监测及投诉处理责任部门,并为临床科室组织“一对一”的在线诊疗培训,确保医生能够做到规范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
为了鼓励和引导医生积极开展互联网诊疗,北大国际医院同时推出了互联网诊疗的绩效方案,让医生提供更多价值服务的同时获得合理的回报,使得医生能够有较好的获得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北大国际医院深入学习“三明医改”等先进典型,积极研究探索借助互联网医院平台,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新生态,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健康服务,不断践行与优化互联网诊疗服务,为人民健康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15/124 返回目录 观点|国家疾控局成立王贺胜出任局长新公卫体系怎么运转?来源:八点健闻 虽然还未挂牌,人社部网站日前发布的国务院人事任免消息,直接宣告了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的成立。
关于此次大疾控局的成立,整个卫健系统和疾控系统内部传言已久,此次公布,算是一只靴子落地,消息并不突然。
△图片来源:人社部 国务院直属副部级单位与国家医保局同级在人社部网站公布这则消息之前,新成立的国家疾控局就已经召集了一批专家,吃住在昌平,用4天时间讨论具体的机构调整方案。
这次“秘密行动”将是中央级的疾控机构第四次调整。
据接近国家卫健委的人士称,新成立的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将聚合原国家卫健委内设的疾病预防控制局、应急办、卫生健康监督中心等部门,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控中心,CDC)。
此前,中国疾控系统在国家层面主要由行政和事业两大部分组 16/124 成:国家卫健委内设的疾病预防控制局等相关部门,以及直属的中国疾控中心。
其中,国家卫健委内设的疾病预防控制局,主要负责拟定疾病防治规划、免疫规划以及公共卫生问题干预措施并组织实施,完善疾控体系,承担疫情信息发布的工作。
中国疾控中心则是专业技术部门,主要职责是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等工作,为国家制定公共卫生法律法规、政策、规划、项目等提供技术支撑和咨询建议等。
据接近国家卫健委的人士称,该局是国务院直属的副部级单位,级别与国家医保局一样。
另据多位可靠的消息源透露,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相关方案,在“两会”前后曾有过较大变动。
“目前’三定方案’都没出来,工作和人员架构都正在安排。
最近一次干部大会上说,将边工作边建设。
”一位国家卫健委人士向八点健闻介绍。
(注:“三定”,是指对一个部门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及领导职数等三大内容进行确定。
) 他分析,依照以往司局安排经验,“三定”的时间不会过太久,可能在“五一”后。
一位接近中国疾控中心的人士称,国家疾控局这样一个国务院直属局成立之后,全国疾控系统可能有相应划转,“或许会跟烟草专卖 17/124 局一样,从上到下垂直领导”。
此外,疾控系统的薪酬“后面一定有变化”。
新任局长:疫情临危受命,接管湖北卫健委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新任局长王贺胜,是国家卫健委副主任、党 组成员,排名紧随卫健委主任马晓伟之后。
王贺胜1961年出生,在进入国家卫计委之前,曾长期在天津医 科大学、天津市卫计委、天津市委宣传部等任职。
其中,2008年至2014年,他历任天津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天津市卫计委党委书记、主任。
一位卫健系统人士回忆,他当时主管医院医政,对公立医院比较熟悉。
2016年8月,王贺胜出任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后出任国家卫健委副主任。
任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期间,王贺胜负责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政医管、宣传等方面工作。
据接近国家卫健委的人士称,在抗疫过程中,王贺胜有相当的成绩。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爆发后,时任国家卫健委副主任的王贺胜,作为中央指导组成员赴武汉指导相关工作。
根据公开报道,1月23日他就在武汉。
1月24日,他带领前方工作组在武汉红 18/124 十字会医院部署救治工作并看望医务人员。
1月26日,联勤保障部队首批防疫物资运抵汉口火车站,他也在现场交接的负责人之列。
2020年2月,在湖北疫情最为严重时,王贺胜兼任湖北省卫健委主任。
上述接近国家卫健委的人士透露,之后疾控系统的改革,将与公立医院有更多配合。
而新任局长曾主管医政医管,或许也预示着这一方向。
医防融合,即医疗机构和疾控部门的融合,也是多位学者近年的建议。
“你建再好的公共卫生,没有病人会去公共卫生部门,他去的是医院。
所以我认为疾控应该在大卫生系统之下。
”一位研究公共卫生的学者曾对八点健闻分析。
此次履新的常继乐、沈洪兵和孙阳三位副局长中,两位是国家卫健委原疾控相关部门的负责人: 常继乐,国家卫健委内设疾病预防控制局的局长。
1963年出生,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原西安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担任过原甘肃卫生厅副厅长、原卫生部人事司副司长。
孙阳,国家卫健委应急办主任。
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原华西医科大学),1998年在协和医学院获博士学位,做过多年内科医生,原卫生部医改办公立医院改革组组长、原卫计委医管中心主任、中日友好医院院长。
19/124 唯一来自卫健委系统之外的副局长沈洪兵,是一位流行病学专家。
1964年出生,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并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南京医科大学校长。
分析一位局长和三位副局长的履历,或可看出中国疾控系统将来的定位:在防控机制、应急指挥、专业研究并重的基础上,与医疗机构有更多配合。
而将来,这一新的疾控体系,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也将有更强的应对能力。
靴子落地,改革开始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的成立,意味着中国疾控系统改革的新开始。
过去18年里,中国疾控体系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国家疾控中心,是隶属于卫健委的“全额事业单位”。
脱胎于预防医学科学院的CDC,底子里是个研究机构,其优势在于科研而不是疫情防控。
有CDC研究人员做了一个形象类比,它更像是卫健委的‘智囊团’,主要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供技术指导支撑,没有行政管理和独立决策权力。
真正让公众意识到这一沉疴的,是2020年2月27日,武汉疫情时期,钟南山院士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这次疫情暴露的短板就是疾控中心地位太低了,只是卫健委领 20/124 导下的技术部门,疾控中心的特殊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疾控中心只是一个技术部门,只能向上报告,而向地方政府报告以后,地方政府怎么决定是地方政府的事,疾控中心没有权力再进一步做更多工作。
” 中央的这一级疾控中心,与地方上的三级总计3500个疾控中心,虽然都叫疾控中心,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缘起。
整个疾控体系并非一个自上而下一贯到底的四级结构。
长期以来的一个诟病是,中国疾控中心和各级疾控中心并非垂直管理。
国家疾控中心是卫健委直属事业单位,但地方疾控中心的行政管辖权属于地方政府。
除了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和隶属于其下的疾控中心,部分疾控行政职能分散在应急、医政医管部门。
不合理的体系下,医疗、疾控和基层行政管理部门容易各自为战。
多年来,公共卫生界流传有一句俗语——“财神跟着瘟神跑”。
每每有重大疫情发生,各级财政、社会资源、舆论呼声都在支持疾控系统。
但很快“飞鸟尽,良弓藏”,疫情得到控制,太平盛世繁荣,人们也就忘记了瘟神的存在。
财务、人力、资源,曾经投向疾控系统的一切,因为长期看不到收益,以及持续投入的必要性,又纷纷流出。
加之多年来“重治轻防”的观念引导,疾控中心的地位逐年下降。
核心的中青年骨干近年来严重流失,还在读书的学生们也不愿意 21/124 来。
十年前,进入国家疾控中心工作几乎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最令人 艳羡的工作,而对于今天的预防医学,他们更想去赚钱更多的药企或是更具政策决定权的卫健系统,事业单位改革后的、被划分为公益一类的疾控中心收入太低,是摆在择业面前的一道硬门槛。
自武汉疫情爆发以来,关于疾控改革的呼声不断。
2020年两会期间,代表们纷纷拿着疾控改革提案递交到两会上,引发新一轮热议。
改革总体可以分为两派:一种声音是另起炉灶,应在卫健委之外设立疾控局,以此构建的全新体系,应具有独立决策权、发展规划权;另一种声音是内部重组,将卫健委疾控局与疾控中心合并,组建具有行政权、自主权的疾控行政管理机构,赋予疾控中心发布信息等权力。
本次疾控局的成立,意味着争论结束,尘埃落地,改革开始。
但是大疾控局需要担负什么样的责任?
具备什么样的执法权?
新的机构设置是什么样?
这些关键问题的回答,还需要等待“三定”方案。
接下来,除了该局的“三定”方案,需要确定的还有:疾控改革的具体方向怎么定?
遍布全国的各级疾控中心,将有怎样的变动?
疾控人员的薪酬待遇如何提高?
我们拭目以待。
返回目录 22/124 观点|毛群安:信息化助力疫情防控大有可为来源:中国科学院 深化大数据应用,助力精准疫情严防严控毛群安表示,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是疫情防控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手段,加强疫情溯源和监测,能够更加实时、准确、全面地为疫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撑。
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信息化支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论述,2020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大数据分析专题组,会同相关部门,利用大数据技术,为促进人员安全有序流动和复工复产提供支撑作用。

1.大数据助力疫情精准防控谈到疫情精准防控,毛群安表示,从强化数据汇聚着手,目前建立了疫情防控基础信息数据库,数据库通过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向各个地方提供接口服务,实现了数据可用不可见。
截至目前,相关接口累计调用800多亿次。
此外,在创新工作方法方面,变“收数据”为“发数据”,将多源汇聚形成的数据分发各省使用,支撑地方做好精准疫情防控工作。

2.大数据催生新技术智慧防疫健康码作为以大数据为依托的新技术,是科学防疫的有效抓手。
毛群安介绍,加快推动“健康通行码”建设,实现跨地区“一码通行”是防疫工作的重点之
一。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健康 23/124 码这个工具,实现健康码的“一码通行”也是公众特别关心的问题。
国家卫生健康委通过基础数据的互认共享,会同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等部门制定了健康码管理与服务的制度,全国目前基本实现了健康码的“一码通行”。
“互联网+医疗健康”有效助力疫情防控毛群安表示,“互联网+医疗健康”在助力疫情防控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家卫生健康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总体部署,积极发挥互联网技术“远程、高效、智能、便捷”的独特优势,加强四个方面建设:一是加强统筹指导。
抗疫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出台了系列政策,推动发挥信息化在辅助疫情研判、创新诊疗模式、提升服务效率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在委网站集中汇聚、更新发布31个省份有关疫情防控“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资源,便于群众及时获取相关疫情防控和诊疗服务信息。
二是加强线上帮扶。
疫情期间,4万余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更多的医生借助信息化优势,突破了医疗服务供给瓶颈,有力支援了湖北主战场。
比如广东支援荆州医疗队联合荆州市建设互联网医院,广东15家医疗机构、1300多名医生自愿参加,上线18天总访问量就突破10万人次,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三是加强海外驰援。
国际疫情的蔓延,始终牵挂海外华人华侨的所忧所需。
国家卫生健康委依托“一带一路”医学人才培养联盟网站, 24/124 迅速搭建面向海外的互联网健康咨询服务平台,与26家合作机构累计提供咨询服务612万人次。
四是加强新技术应用。
抗击疫情过程中,人工智能、5G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走进了医院,在智能测温查验、数据采样、智能问答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运用5G技术,对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建造过程进行直播,见证了中国奇迹的诞生;搭建高效便捷的平台,帮助火神山医院与解放军总医院的专家实现了针对重症患者的远程会诊。
顺势推动战“疫”做法常态化,强化网络安全保障毛群安强调,在信息化助力新冠肺炎联防联控的同时,网络安全保障不容忽视。
此次疫情也暴露出信息化建设的一些短板,特别是在网络安全方面还有不少的难点,亟待研究解决。
毛群安认为,推动落实卫生健康行业网络信息和数据安全责任,强化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应从五个重点方向,全面落实网络安全保障建设。
一是执行网络安全法和密码法。
严格执行《网络安全法》和《密码法》及配套法规标准,进一步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
二是落实安全责任制。
以责任为抓手,强化宣传教育培训,全面提升网络安全意识,进一步细化考核评价办法。
三是强化安全检查。
加强网络安全监测、检查和通报机制,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管理和防护水平。
25/124 四是加强保护力度。
总结疫情防控经验,加强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力度,指导医疗健康数据分级分类管理,进一步推动数据有序利用。
五是顺应新技术发展,加强商用密码推广应用。
顺应新技术发展、新基建实施和信息技术创新的大趋势,强化供应链安全管理,推进商用密码应用,进一步筑牢网络安全基础。
返回目录 ·分析解读· 门诊统筹如何改变医疗市场来源:LatitudeHealth 随着门诊统筹支持的正式落地,医疗市场将由此产生几个重要变化:医疗服务机构尤其是城市社区医疗将获得明显药品增量、零售药店日趋分化以及门诊服务将承接更多住院流量。
2021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发布,门诊统筹和个帐改革最终明确了方向:从筹资和保障这两个角度全面提高医保的共济功能,从而提高医疗保障的深度。
《意见》明确了门诊统筹首先从慢病开始,逐步扩展到其他费用负担较大的病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部分适合在门诊开展、比住院更经济方便的特殊治疗,可参照住院待遇进行管理”,这意味着 26/124 会有部分住院服务向门诊服务转移。
门诊统筹的方向是“不断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逐步由病种保障向费用保障过渡”,也意味着最终是降低个人的门诊负担,只是在初期筹资额度有限的情况下依病种推进。
虽然《意见》“将符合条件的定点零售药店提供的用药保障服务纳入门诊保障范围,支持外配处方在定点零售药店结算和配药,充分发挥定点零售药店便民、可及的作用”,但是,支持和强制毕竟相差甚远。
如果根据《长期处方管理规范(试行征求意见稿)》来看,政策的核心诉求是在医联体的框架下,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在慢病领域更好的服务病人。
由于基层医疗的收入主要来自药品,长处方能为基层带来更多药品收入,也可以看作政策给予基层提高服务能力的一个重要激励手段。
如果结合门诊统筹的实施来看,与基层医疗机构相比,零售药店的外配处方的优先性明显偏弱。
至于“探索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保障范围”,由于医保额度都在线下医疗机构,门诊统筹只是将基于医院的线上服务囊括进来,病人和服务都围绕在医院内部,对外部平台并不会带来什么价值。
不过,门诊统筹的资金需要从个帐获得,所以个帐规模将明显缩减,适用范围也将有增有减,这将对市场形成较大的影响。
“在职职工个人账户由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计入,计入标准原则上控制在本人参保缴费基数的2%,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 27/124 费全部计入统筹基金;退休人员个人账户原则上由统筹基金按定额划入,划入额度逐步调整到统筹地区根据本意见实施改革当年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的2%左右。
个人账户的具体划入比例或标准,由省级医保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按照以上原则,指导统筹地区结合本地实际研究确定。
调整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结构后,增加的统筹基金主要用于门诊共济保障,提高参保人员门诊待遇。
” 这里明确了单位缴纳的医保资金不再划入个帐,这将缩减大约一半的个帐资金注入。
2019年,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收入58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由于职工医保单位缴纳比例为工资的8%,部分地区如广东只有6%,一般是按照单位缴纳的30%划入个帐,这大概占了工资的1.8%-2.4%。
这意味着职工的个帐将只有原先50%左右的资金划入,这将为医保统筹基金带来2000多亿元。
另外,退休职工的个帐将制定统一标准并不再提高,按照实施当年养老金标准的2%从统筹资金划入并不再提高,这也将缩减统筹资金的损耗。
“个人账户主要用于支付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或定点零售药店发生的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
可以用于支付参保人员本人及其配偶、父母、子女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由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以及在定点零售药店购买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发生的由个人负担的费用。
探索个人账户用于配偶、父母、子女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的个人缴费。
个人账户不得用于公共卫生费用、体育健身或养生保健消费等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的支出。
” 28/124 这里明确了个帐的适用范围有增有减,一方面,允许原先部分地方探索的以家庭为单位共享职工医保的个帐向全国推开,个帐主要支付个人自负部分,另一方面,明确了个帐不得支付公卫、健身和养生保健。
其中尤其注意的是,《意见》要求探索职工医保个帐为直系亲属的居民医保缴纳保费,这意味着与利用个帐购买商保相比,政府更支持利用个帐为基本医保提供支撑。
虽然居民医保的缴费水平不高,政府在其中的补贴更是高达70%左右,但考虑到中国东西部的巨大差异和城乡差异,亲属之间的共济能够给予基本医保用户更好的支持。
从《意见》来看,核心是强化医保的共济功能,将从筹资和医疗保障两方面来展开。
这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将原先个帐筹资的一部分资金注入医保统筹资金池,从而提升医保的共济能力,另一个层面是在原有个帐的基础上以家庭为单位提升筹资和保障能力,其中职工医保个帐为居民医保个帐缴纳保费是筹资层面,职工医保个帐为直系亲属特别是居民医保用户支付医保自负部分是在提升保障层面。
如果从对市场的影响来看,首先,门诊统筹明确利好医疗机构。
由于个帐金额缩减,个人未来在购药上更多的将进入医疗机构。
从卫健委统计公报来看,基层医疗机构在门诊诊次的占比持续萎缩,2013年基层占61%,2019年下降到51.95%。
而各级别医院中增长最快的是三级医院,从2013年占比18%上升到2019年的23.62%。
虽然三级医院的门诊占比持续上升,但城市基层依然获得了较快的增长,而农村基层市场则明显增长乏力。
因此,从增长结构来看,门诊 29/124 统筹将利好大医院和城市社区医疗。
2013年到2019年,社区卫生中心(仅指中心,不含站)的收入结 构变化不大。
药占比一直保持在40%,服务收入占比从21%略降到19%,补助占比从36%增长到37%。
社区卫生中心均机构收入在2019年为2064万元,2013年则为1101万元,年均增速11%,还是比较快的。
推动这一双位数增长的主要是门诊收入增长,2019年门诊收入占社区卫生中心医疗收入的比例为74%,而2013年只有60%。
可见在这期间社区卫生中心明显更加导向门诊,这一方面是社区卫生中心门诊量增长较快,2013年到2019年期间达到了年均5%,不过,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其门诊均次费用的增长,尤其是门诊药费的增长年均增速达到了9%。
而乡镇卫生院的收入严重依赖补助,2019年,乡镇卫生院的收入中,45%来自于补助,比2013年增加了3个百分点,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在2019年为25%,比2013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服务收入占27%,下降1个百分点,其他收入增长2个百分点。
从门诊住院分布来看,乡镇卫生院的门诊占总收入的28%,住院占24%,补贴和其他占49%。
随着门诊统筹的展开,用户将更多的流入院内和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机构的处方不存在大规模外流的基础,甚至OTC会反向流向院内。
而互联网医疗的医保额度又是完全基于线下医疗机构的,第三方平台很难获取可规模化的医保额度。
这从两个方面约束了第三方互联 30/124 网医疗平台未来的规模化,由于门诊统筹和医保个帐的缩减,病人将加速进入医疗机构,处方药和OTC产品将更多的在院内消化,这与平台公司希望的病人外流是完全相反的趋势。
其次,门诊统筹将对药品零售市场产生冲击,市场格局将进一步分化。
根据国家医保局发布的2019年统计公报,个人账户在药店支出费用2029亿元。
而2019年零售药店药品销售额为4008亿元,这意味着零售渠道50.6%的药品销售收入来自医保,一旦医保个帐缩减,零售药店的中长期药品收入将面临下降。
当然,门诊统筹的药品也向药店开放,但需要建立处方流转和监管体系。
更重要的是医生的经济动力必须不再受到药品影响,否则处方外流仍较困难,虽然部分药店能获取门诊统筹的医保额度,但肯定是与医院之间有着强利益关系的院边店将获得更多。
因此,整个药品零售市场将分为与医院有明确利益联接的院边店和其他零售店。
院边店主要承接部分高值耗材和药品。
虽然院边店的营收会较高,但由于要保证院内的利益,毛利会较低,很难有利润。
而其他零售药店则主要销售高毛利的大健康产品和OTC药品,虽然单店营收不高,但能保持5%左右的净利。
随着药店连锁化的加速,在这一市场转型的过程中,院边店会获得持续增长,但竞争也将白热化,主要依赖于院内的关系和利益。
在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市场会出现明显调整。
由于医保个帐的减少和 31/124 对骗保的打压,其他零售药店将越来越减少对医保的依赖,日趋向大健康方向发展,这将考验药店对产品的选择和销售能力。
最后,从DRG的实施影响来看,为了满足打包付费的要求,医院有将住院费用向门诊转移的需求,如果不实施门诊统筹,病人只能使用有限的个帐资金,自费金额将大增,不利于病人的减负。
实施DRG之后,由于单个病案的打包支付,将非手术项目从住院剥离是医院的主要操作手段。
无论是德国推出的整合医疗(门诊和住院的整合),还是台湾地区的医院加大门诊发展力度,都是为了更方便的将可剥离的住院项目移入门诊。
但是,为了不让这些收入被其他医疗机构获取,所有的医院都在加大门诊的发展力度。
如果结合美国市场来看,也是相同的趋势,一旦支付方加大对住院的监管,医院就扩大收购基层诊所的规模,以此保证自身的总收入不下降。
因此,随着医联体和医共体的发展,住院费用将向门诊转移,主要会进入到医院自有门诊,而在院后的管理和服务上,则将部分门诊转移到自身控制的基层医疗机构,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发展。
随着门诊统筹的最终落地,市场结构将进行明显调整。

一,大型医院和城市社区医疗机构将获得明显量增。

二,零售药店面临整体的利空,但院边店的增长将逐渐白热化从而引发市场的洗牌,而其他零售药店则面临医保的压缩之后寻求向大健康产品发展,药店对健康快消产品的销售能力将决定其市场发展前景。

三,从住院向门诊 32/124 转移的增量主要由大医院的门诊获取,部分会分润给基层医疗机构。
返回目录 家庭养老产业变局已至,如何抢抓机遇? 来源:艾媒咨询 我国养老健康产业正在迎来一场新的变局。
去年年底,中共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积极 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积极”二字的提出与“国家战略”的 确定,使得养老产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从政策支持层面看,截止今年
2月,全国31个省区市党委陆续 审议通过了当地“十四五”规划《建议》。
在各地的规划中,养老被 给予了重点关注,其中,“对公共场所进行适老化改造”“发展银发 经济”成为多个省区市未来五年发展的着力点。
从市场发展层面看,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2018
年我国养老产 业市场规模达6.57万亿元,预计2022年可达10.29万亿元。
这背后, 是我国老龄人数的快速增加,2020年10月民政部新闻发布会的数据 显示,“十四五”期间预测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
顺应这个大趋势,大健康行业正被重塑:老年人数的激增使得老 年相关疾病的人口基数变大,加上这部分人群对医疗健康的刚需远超 任何年龄段,老年人无疑正在成为大健康消费的主流群体之
一。
这带 来的结果是,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和创新技术将在需求和政策的支持 下,不断衍生和演化。
33
/124 变局之下,一幅面向老年人的健康产业发展蓝图正在描绘。
老龄化挑战日趋严峻,中国式养老难点在哪?
我国社会的老龄化正在加速。
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当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时,则被视为进入到了老龄化社会。
按照这一标准,我国于1999年前后便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20年过去,我国的老人占到总人口的比例已经扩大了一倍。
特别是从明年开始,1962-1975年连续14年出生高峰的人群正步入老龄化,也就是说后续十多年我国将迎来老龄化高峰,大约有超2亿老年人的增量。
另一方面,我国人口目前也呈现出人均寿命延长、生育率下降等特点。
根据《2012年世界人口展望》,由于多年来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截止2015年,我国大约有1.5亿个独生子女家庭。
综上看,老龄人口增多和孩子多为独生子女这两个因素的叠加带来最显著的问题便是,需要照护的人群数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涨,且老年人口抚养比也在持续攀升。
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7.8%,而上个世纪90年代该项数据比例不足9%。
这意味着,以前1个老年人平均有11个人赡养,而现在1个老人平均只有约6个人赡养,社会的养老负担不断加重,子女赡养老人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从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多年的部分国家的经验来看,建立健 34/124 全的养老金体系是应对养老负担的有效举措。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在积极进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改革,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与建设,我国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形成了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为主的多层次、多支柱新型养老保险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养老压力。
但是,囿于老龄人口的快速增加,基本养老保险目前面临着两个问题。
一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有限。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9》显示,全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12310万人,养老保险基金支出49228亿元,平均每人每月养老保险待遇3332.5元,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同期全国有16032万人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人均162元一个月,替代率低。
二是财政负担压力大。
作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供款方,政府给付老年人口基本养老金,同时对居民缴费予以补助。
根据社科院在2019年4月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显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结余或许在2035年耗尽,十四五期间我国养老金保障缺口可能达到8到10万亿元。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市场呼唤新的解决方案。
80后90后等年轻一代,如何思考家庭养老问题?
面对养老这个万亿级市场大风口,不论是房地产企业,还是科技巨头,亦或是一些创新企业,都在积极探索与布局。
例如作为我国房企的代表之一的万科,就先后尝试了多种养老商 35/124 业模式,包括推出以护理需求为主的楼盘和打造提供“自理、介护、介助”的一站式养老社区等;腾讯在金融相关业务上,也相继推了多只养老目标基金。
可以看到,养老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
但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个市场足够大,加上较高的市场增速,行业天花板还将被持续抬高。
在这个发展过程里面,有一个趋势值得注意:站在出生人口的角度,把2021年作为时间节点,90后的人口正处于而立之年,80后步入40岁,这部分群体的父母正处于即将60岁以及60岁+的老龄化阶段,加上子女处在刚养育和K12教育的阶段,“上有老下有小”的80后90后是当前家庭养老压力最大的社会群体。
“现在一般情况下,就是一对夫妻供养四位老人。
这与以前多个子女供养一对父母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善诊创始人兼CEO吴竑兴表示,“80后90后这代人由于受到大学扩招的影响,从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完成了向一二线城市不可逆的人口流动,这导致陪伴老人与照顾父母的健康就成了非常困难的事。
” 从这个痛点出发,吴竑兴与团队于2015年成立了善诊,通过专注银发大健康赛道来帮助年轻人解决父母的健康问题,目前服务用户突破千万,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父母健康服务平台。
善诊的打法是,以“定制体检—健康管理—保险支付”形成产品闭环,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
“我们要做的是,让子女从亲力亲为照顾父母健康逐渐转变为通过购买服务来帮助父母 36/124 进行养老。
”在吴竑兴看来,商业模式背后的逻辑出发点在于,老龄化并非局部变量,而是全局变量,即市场增量不只是老龄群体需要什么,而是涉及父母与子女整个群体的需求。
针对此,善诊的具体业务布局主要在三个方面。
在体检服务方面,子女用户可以在善诊平台(微信公众号、小程序、APP等)上为身处异地的父母进行预约体检服务。
为了让体检更加个性化,在善诊平台上有善诊的医学团队根据用户需求,专为中老年人设计的定制体检,使体检更有针对性。
另外,在体检结束后,善诊还将继续提供“三甲医院专家语音解读体检报告”的服务,帮助子女和父母去解读体检表里各项指标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家庭健康顾问服务方面,善诊为用户提供了包含1对1专属健康咨询、个性化健康管控方案、家庭健康档案定制等⼀体化家庭健康管理服务。
该项服务意在帮助用户父母在疾病预防、饮食调理、运动健康等方面进行合理管控,目前已累计覆盖超100000个家庭。
保险支付方面,善诊基于⻓期对银发⼈群健康数据的研究,配合覆盖全国的健康服务网络,以“风控+健康服务”的模式,联合合作伙伴在行业内首创“老年医疗险”。
目前,善诊基于自主研发的Alpha精准风控引擎,针对银发及非标体群体,为行业提供创新的健康险解决方案,提供涵盖产品设计、定价支持、核保风控、再保安排、营销支持及健康管理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37/124 可以发现,善诊从体检切入,为子女帮助父母解决健康问题提供了清晰的行为路径。
首先,老年人的体检是刚性需求,至少一年要检查一次,复购率和依从度高;再者,当父母在体检之后发现了健康问题,或者日常需要健康服务,也可使用善诊的家庭健康顾问享受一体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最后,从支付的角度看,“老年医疗险”也为用户提供了多元的支付手段。
“这里面最大的改变就是将支付方从‘父母’转移到‘子女’。
为什么以前的父母很少去体检?
这背后是老年人害怕花钱的群体心理。
现在子女为父母购买了这样的一项服务,如果不用,父母就会‘怕浪费钱’。
”吴竑兴表示,“老年人群很关心自己的健康,但都不太愿意劳烦子女,子女也很想照顾父母,但离家远也成为了年轻人的痛点。
” 正是支付方与需求方的分离,善诊提供的方案既解决了子女担心父母的心理需求,又解决了父母的真实医疗健康需求。
站在更高的维度来看,若要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不光要提供好的医疗服务,还需要改变人群的生活习惯。
也就是说,要让被动的医疗治疗转向主动的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
但健康管理往往是反人性的,这使得老年群体的依从度很低。
“我们发现,一旦子女买了单,老年人的依从度也会显著提高。
”吴竑兴认为,这对于养老健康产业或许能带来更多的借鉴意义,从而有助于我国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提升。
38/124 在运营方式上,善诊基于对目前老年群体已经开始触碰移动互联网但还未深入的习惯,为老年群体提供了微信公众号或微信群的这一服务路径,从而降低了中老年群体的使用门槛。
不仅如此,为了让老年群体拥有科学的健康观念,善诊也在积极为用户提供权威的健康科普。
综上,基于80后90后照顾父母健康的痛点,通过分离“支付方”与“需求方”,善诊寻找到了养老产业新的模式路径。
事实也证明,在这个模式中,子女照顾父母健康的难点得以解决,父母健康管理的依从性也得到了提高。
老年健康险有机会吗?
在医疗健康领域,找到合适的支付方一直是商业模式构建的关键环节。
观察养老健康领域,除了上文提到的基本养老保险外,专门针对老年群体的商业化的“老年健康险”却一直存在严重的缺口。
背后的原因是老年人患病率高,治疗费用昂贵。
比如相关数据显示,老年人恶性肿瘤发病率比年轻人高6倍。
这导致的结果是,市场上主流的“老年健康险”在产品设计上,很少有真正结合老年人身体状况进行量身定制的。
另外,为了抵御风险,“老年健康险”相关产品的价格一般也会比其他健康险产品贵几倍。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核心在于健康风控能力。
“我们通过健康服 39/124 务网络、家庭健康顾问和大量的用户社群,沉淀了海量用户授权的中老年健康大数据”吴竑兴表示,通过数据驱动,善诊致力于打通健康服务到保险支付的闭环。
基于数据,善诊打造出了一款针对银发群体的Alpha保险精准风控引擎。
该引擎的亮点在于用自动核保的方式替代以前传统的线下人工核保,解决了老年医疗产品“质量和规模化”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借助于Alpha模型,保险企业可以根据不同投保人的健康状况,对投保个体进行精准风控管理,实现高年龄段人群的个性化承保。
举个例子,当子女为父母购买“老年健康险”后,可以到善诊平台进行体检,然后得出体检数据,善诊Alpha风控模式根据体检数据为用户提供类似信用分的“善诊分值”。
保险企业基于这个分值来确定是否对用户承保,以及承保范围和保费。
“从2019年上市以来,老年健康险已经完成了实际理赔经验对前端风控模型有效性的验证。
”吴竑兴表示,国内首款老年医疗险就是善诊联合RGA美国再保险和安心保险于2019年3月推出。
根据介绍,这款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体的医疗险,提供百万保额与保障,填补了该年龄段人群健康险的空白,产品接受最高80岁人群购买,最长可续保至100岁。
截至目前,善诊目前已经推出多款产品,极大地满足了中老年群体的购险需求。
40/124 未来趋势演变养老健康产业尽管已经涌入无数的玩家,但也还只是发展的初步阶段。
在十四五的“规划纲要”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作为单独设立的一个章节,重点提出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不难发现,养老健康的难点很多也很杂,每一个痛点的解决都将带来一个广阔的市场机会。
但万变不离其宗,笼统的说,未来养老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存量供给的适老升级,二是增量供给的创新型服务。
在存量供给方面,适老化升级带来的是养老质量的提升。
比如缓解老年人因生理机能变化导致的生活不适应,让老年人避免受到人身伤害,并增强老人居家生活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在这个领域里面,建筑设计类、医疗器械研发、医疗信息化的企业都将有机会。
比如由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孵化的福康通,其是一家以智慧健康养老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培育企业。
该企业自主研发了健康一体机信息系统、生命体征检测系统、适老化改造信息服务系统、居家养老服务系统软件、老年人能力评估软件、感观康复训练系统、福康通健康数据采集信息工作站系统、福康通智慧养老信息化云平台等现代化养老信息技术平台。
41/124 公开招投标数据显示,自2019年1月以来,福康通先后承担40多个地方性的适老化改造项目,是国内提供此类解决方案最多的企业。
在增量供给方面,创新型服务则是优化养老健康资源的匹配或重塑整个健康生态的供需。
比如险资与房企相结合,使得养老社区成为了保险服务中的一环,而不是如同过往的地产商主要做房产售卖或运营为主的单一模式。
比如泰康、太平洋、新华、国寿保险等推出的“保单+养老”的业务,即消费者购买指定种类及金额的保险产品即可取得养老社区入住资格,然后再支付相对市场中高水平的服务月费。
又比如,善诊所提出的“父母健康找善诊”的理念,也是在分离了支付方与需求方后,重构了整个养老健康的交易模式,并提高了用户健康管理的依从性。
另外,去年善诊获得了“互联网医院牌照”,这无疑为善诊未来进行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了可能。
也就是说,在未来,善诊在增量供给方面,还会带来更多创新型服务。
众所周知,老龄化并不是父母,也不是子女独自面对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每一个个体都参与的全社会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大,一时之间很难解决。
但幸运的是,一批先行者已经走在路上,去探索与寻求问题最优的解法。
而在这个过程中,时间或许是最好的答案,也是最强的壁垒。
返回目录 42/124 盘点|近两年的医用耗材跨省联盟带量采购来源:中国医疗保险 自2019年5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后,医用耗材领域的改革力度被大大加快。
根据方案所明确的医用耗材采购改革方向——对于临床用量较大、采购金额较高、临床使用较成熟、多家企业生产的高值医用耗材,鼓励医疗机构联合开展带量谈判采购,积极探索跨省联盟采购——国家医保局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部署,指导和推动地方探索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
两年来,多数省份均对以省为单位的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开展了探索,显著降低了部分医用耗材的价格。
与此同时,由各地自发形成的跨省联盟采购也遍地开花,以更大的采购量、更强的谈判筹码加速推动新的耗材价格体系形成。
近两年医用耗材区域联盟带量采购实践情况目前来看,医用耗材的区域联盟带量采购有的是依托相对固定的采购联盟,其中比较典型“3+N”(京津冀+黑吉辽蒙晋鲁)采购联盟就,就是最初由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优势,探索打造的京津冀等9个省、市、区组成的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联盟。
再有部分则是地方自发组成、相对临时的采购联盟,如重庆、贵州、云南、河南四省组成了“渝贵滇豫”采购联盟,以及四川牵头启 43/124 动的“六省二区”(四川、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西藏、甘肃)联盟。
采购品种上,明确选择量大且较稳定的医用耗材,保证临床治疗方案的可延续性。
不过,采购对象并不仅仅限于高值耗材,医用打印胶片之类的临床用量大、市场成熟的低值耗材也会被被囊括其中。
而 44/124 对于高值采购的采购范围,基本都在国家医保局2020年底下发的文件《关于开展高值医用耗材第二批集中采购数据快速采集与价格监测的通知》中,所提及的已经开展的两批“采购数据快速采集与价格监测”范围内。
采购量上,计算基数基础一般以联合采购地区医疗机构上报采购需求量的一定比例累加确定。
不同采购联盟的比例一般确定在60%到80%之间,这一水平与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80%)基本一致。
各联盟的采购量约定情况如下表: 采购周期上,由于各采购联盟基本都是首次开展某种医用耗材的 45/124 大规模带量采购,因此除“六省二区”联盟(采购周期为两年)、广东、江西、河南三省联盟(采购周期至2022年12月31日)外,其余联盟采购的采购周期均按照带量采购试点的通行标准“1年”来设置。
采购实施范围上,总体上和药品一致,主要为联盟地区内公立医疗机构、军队医疗机构为主,鼓励医保定点非公立医疗机构自愿参与。
不过考虑到使用到所采购耗材的使用场景,多数采购文件都明确标明医疗机构需具备“开展所采购耗材相关手术”的条件,或直接限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
从药品到耗材区域联盟带量采购渐成趋势继药品之后,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开展路径也已基本明晰。
近一年医用耗材的集中带量采购明显升级,已经从原来以省、甚至以地市级为单位独立开展的相对小范围的带量采购,正在向着国家和地方联动、全国一盘棋的方向发展。
不仅国家医保局先后组织了血管介入类(冠脉支架)、骨科类(人工髋关节、人工膝关节)国家层面的集中带量采购,也有上文中所提及的多个更大范围的跨省采购联盟相继试水,整体加快了医用耗材带量采购的节奏。
业内学者普遍认为,与单个地区独立开展带量采购相比,跨区域联盟带量在耗材带量采购上具有量大、议价能力强等优势,能够将单一省份量较小的耗材品种纳入带量采购,联合以量换价成功率较高,联盟参与方统一进行带量采购将大幅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和企业负 46/124 担。
国家医保局一直以来也支持地方对药品和耗材区域联盟带量采购的探索。
今年3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胡静林赴陕西调研,重点了解国家组织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实施情况、陕西省牵头组织的跨省联盟采购开展情况。
胡静林强调,坚定不移推进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要发挥好区域联盟的牵头作用,优化完善工作机制,持续扩大集中采购范围,抓好集采结果的落地落实。
不过,相比于制度框架已经基本成熟,并有“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加持的药品来说,医用耗材带量采购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更长时间逐步完善。
并且,在开展政策探索实还需要更多考虑医用耗材区别于药品的特殊之处,如质量标准不统
一、需要伴随服务(前期培训、专业人员跟台)、国产替代性相对较差等,在产品遴选、采购量和采购周期约定、中选规则的确定上要格外谨慎,短期内对裁量采购的比例不应过高,以免对临床治疗带来影响。
返回目录 ·地方动态· 让百姓享受居家医疗广东四川江苏等地推广家庭病床服务来源:人民日报 随着我国老龄化不断加剧,居家医疗服务需求日益迫切。
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2.54亿人,占总人口数18.1%。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1.67亿人,占总人口数11.9%。
我国失能、 47/124 半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他们对居家医疗服务存在巨大需求。
2020年12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 发《关于加强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重点由二级及以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对有居家医疗服务需求且行动不便的高龄或失能老年人,慢性病、疾病康复期或终末期、出院后仍需医疗服务的老年患者等提供相关医疗服务。
目前,广东、四川、江苏等地积极推广家庭病床服务,让更多百姓享受到居家医疗服务的便利。
病床可以设在家里家住四川省成都市的黄婆婆是一名“老病号”,患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等疾病,几乎每个月都需要到医院进行一次抽血复查。
她家到医院的来回路程需要1个多小时,再加上挂号、排队等,看一次病通常需要消耗半天时间。
黄婆婆今年70岁了,每次去医院都觉得力不从心,家里人也跟着受累。
最近,黄婆婆申请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后医疗服务中心”服务。
中心医护团队上门采集血样并送检,再依据她的病情进行随访,黄婆婆在家就完成了复诊,享受到了专业医疗服务。
从1984年开始,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就建立了家庭病床科,如今称为“后医疗服务中心”。
中心主任傅晓辉介绍,这里负责患者出院后的管理与服务,服务人群囊括了入院治疗后的患者、出院患者、有后续治疗需求的患者,提供相应的治疗服务,例如换管、抽血、肌 48/124 肉注射、拆线、换药、出院后病情监测等。
近年来,成都市探索整合民政部门的家庭照护床位、卫健部门的家庭医生、家庭病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医保部门的长期照护保险,将老年医疗、护理、康复、营养健康管理等服务延伸至家庭。
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展家庭病床服务,节约了患者的就诊成本,缓解了看病难问题。
4月14日上午,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望湖村郁郁葱葱的乡间田坎上,走来一群穿着红色马甲、背着灰色背包的人,他们是七都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
几乎每周,他们都会利用工作闲暇时间,走村串户,给村里行动不便的村民们提供家庭病床服务。
穿过几条弯弯曲曲的村道,大约十几分钟到了望湖村25组村民黄卫萍女士家。
刚进门,医护人员就忙开了,测血压、做心电图、采血样……“老婆婆,您最近血糖都比较正常,但还是要多下床动动。
”沈文仙医生一手拿着血糖试纸,一手慢慢地将病人扶起来。
黄女士的婆婆今年80岁,瘫痪在床,11年前因脑血管瘤进行了两次开颅手术。
公公也在7年前因脑中风而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
每隔两个月,黄卫萍就要喊来亲戚朋友帮忙,用担架抬着老人去医院检查。
2018年,七都镇卫生院和两位老人签订家庭病床合约后,两位老人就很少去医院了,医生会定期上门进行基础项目检查,在家里就能享受在医院一样的医疗服务。
“虽然病床设在家里,但医疗服务不打折扣。
”黄女士说,公公 49/124 刚瘫痪在床的那几年,身上很多地方都长了褥疮。
但这两年来,在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公公一次褥疮也没长过,身体也在持续好转。
医疗支出大幅下降一些地方将家庭病床纳入医保,并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大大缓解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家住苏州市姑苏区的老王今年63岁,因脑中风瘫痪在床已有多年。
2019年5月,在吴门桥街道润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张蕴乐的建议下,老王签约了家庭病床服务。
此后,张医生每周都会到老王家查床、治疗、护理,并在特定病历上记录服务过程。
4月13日下午4点,当天的门诊工作结束,张医生骑上电瓶车来到了老王家。
一进门,张医生就将家庭医生助诊包放在桌子上。
助诊包容量不大,却是一个“百宝箱”,装满了各种小型医疗仪器,微型B超机、心电图仪、血压仪、血糖测试仪等。
“利用家庭医生助诊包与智慧医疗,我们不仅可以在老年人家中实现体温、血压、血糖、脉氧、肝功能、血脂、尿酸、血红蛋白、尿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和超声等检测功能,还能远程连线医联体专家,通过屏幕实现面对面会诊。
”张蕴乐说。
润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黎介绍,中心自2007年开设家庭病床,主要针对因年老或者体弱而行动不便、住院就诊确有困难的患者。
服务对象包括长期卧床不起的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瘫痪在床患者、老年性痴呆患者等。
中心建立了家庭病床管理网络,成 50/124 立管理小组,由组长及各团队责任医生组团开展家庭病床服务。
同时还对家庭病床服务质量、服务对象的满意度等定期评估。
自从签约了家庭病床,老王的儿媳杨女士明显地感觉到婆婆的医疗支出大幅下降,一个结算周期是180天,半年内共花费了4000元,报销3600多元,自费部分400元不到。
过去婆婆每年在医疗上的支出都在1万元以上,如今减少到每年花费不到1000元,这让杨女士非常惊喜。
苏州市卫健委基层卫生与老龄健康处处长于可人介绍,原则上由具备开设家庭病床资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家庭病床服务。
苏州市将家庭病床建设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每年都有财政上的补贴。
家庭病床纳入医保项目,除起付线、建床费50元、巡诊费每次自费25元外,其他费用按比例享受报销,超过起付标准累计在4000元限额内按90%的比例结付。
为了精准了解老人健康养老需求,2019年以来,成都市对老人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进行了专业评估。
对有居家医疗需求的高龄、重病、失能、失智等特殊困难老年人,优先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老年人群营养健康管理与照护制度,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健康管理、安宁疗护等服务。
全市10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有90家已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2020年5月,成都市将城乡居民纳入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覆盖范围。
截至2020年底,累计受理失能评定4.32万人,通过评定并享受待遇3.19万人。
其中居家 51/124 照护1.89万人,机构照护和机构上门照护0.31万人。
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苗艳青认为,开展家庭病床 服务有利于更好地照护失能老人,既可满足患者长期医疗服务的需求,又可让患者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康复、疗养,同时不占用大医院医疗资源,提高了医疗资源使用效率。
一些地方将家庭病床纳入医保,并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大大缓解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苗艳青认为,对有家庭病床需求的65岁以上老人评估病情之后,将其纳入慢病管理服务项目中,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当地的居委会进行专业照顾和管理,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家庭病床的价格机制,体现劳务技术价值,激励医护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苏州市吴江区横扇卫生院已有签约家庭病床24张。
按照卫生院目前的人力物力,最多只能建200张,这与居民旺盛的需求不相匹配。
院长任鸣炜告诉记者,卫生院开始寻求第三方力量的介入,与社会养老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家庭病床的建设。
横扇街道北横村22组村民老赵是家庭病床的受益者。
7年前,双目失明的老赵从家中楼梯上摔下后一直瘫痪在床。
签约家庭病床后,横扇卫生院的医生会定期上门提供医疗服务,与卫生院签约的苏州久久春晖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也会派遣义工上门提供康复、理疗服 52/124 务。
“医生工作忙一点,如无特殊情况,基本上只能保证每周去一次, 但我们义工每两天就会去一次。
”苏州久久春晖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义工徐永宝说。
4月14日下午两点,横扇卫生院的孙春英医生来到了老赵家中。
见到医生来,老赵翻过身来,用双手用力撑在床板上,身体慢慢地往床头移动,短短几秒钟时间便坐了起来。
“老赵恢复得真好,才半年多工夫,他就能自己坐起来了。
”老赵的妻子说。
“正是因为有了社会力量的参与,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拓宽家庭病床的服务深度,让患者真正在家里享受到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任鸣炜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些互联网平台和医疗机构或是护理人员合作,发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满足居家康复等人群的需求。
苗艳青认为,家庭病床服务是由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提供的一种延伸服务。
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家庭病床的价格机制,体现劳务技术价值,激励医护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一些地方探索在医保、长护险之外提供社会化的家庭病床类服务,明码标价收费,服务项目更多,可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返回目录 53/124 关注!浙江省医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正式发布来源:浙江省健康服务业促进会 医药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创新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猛的新兴产业领域之
一,也是生命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生命健康和民生福祉。
为加快推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生命健康科技创新高地,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推动浙江省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特编制本规划。
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一)现实基础
1.产业基础稳步提升,集聚发展态势明显。
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含医药、医疗器械、制药专用设备制造)实现工业总产值2150.71亿元、营业收入2084.70亿元、利润总额373.45亿元,出口交货值544.76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6%、12.0%.21.3%和13.4%,增幅位居各行业前列。
11家企业入选“中国医药工业百强”;5家企业入选省“雄鹰行动”培育企业;50家医药企业在沪深股市上市,占全国同行企业总数近1/7。
杭州钱塘新区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平台、绍兴滨海新区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平台、台州医药产业集聚区等重点园区,及杭州医药港、磐安“江南药镇”等特色小镇建设有序推进,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高。
54/124 表1“十三五”时期浙江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
2.重点行业优势明显,细分领域加快突破。
化学制剂领域,入选国家药品集中釆购企业数、中标品种数均列全国第二位,盐酸恩沙替尼、达诺瑞韦钠片、拉维达韦等肺癌、丙肝领域1类新药先后获批上市。
化学原料药领域,自2008年以来出口规模始终位居全国第
一,维生素、氨基酸、激素等品类具有较强竞争力。
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植入式心脏瓣膜、人工耳蜗等前沿产品研发全国领先,CT、MRI、PET-CT等高端医疗设备在国内具有一定地位。
体外诊断试剂领域,拥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产品基本覆盖所有种类。
中药领域,拥有5家全国中药百强企业,“浙八味”、新“浙八味”影响力不断提升。

3.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平台载体逐步完善。
全省共布局了西湖大学、浙大医学中心等基础研究平台,良渚实验室、西湖实验室等省实验室,3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9家医药领域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组建10个医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
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 55/124 入比重达4.9%,在各工业行业中位居前列。
“十三五”期间,共获批新药生产批件14个、创新药临床批件201个,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15项;率先建立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技术转化平台,累计获得286个持有人文号。

4.新兴业态加速涌现,“互联网+”优势显现。
我省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趋势明显,17个项目入围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9个相关平台入围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名单。
作为国家“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新业态新模式在我省不断涌现,“互联网+”药文旅养等三产融合加速发展,研发合同外包(CRO)等服务机构加快成长,尤其是在第三方智能诊断、生命健康大数据、药物率先研发、在线极速问诊、数字化防疫平台等新兴领域,培育出一大批高成长企业。

5.绿色制造深入推进,品牌质量全面升级。
我省医药产业加快向现代制药模式转变。
2019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15年下降19.1%,比工业平均降幅高3.5个百分点。
“十三五”时期,认定医疗装备类国内首台(套)产品5项,省内首台(套)32项;155个医药、医疗器械产品列入“浙江制造精品”,3家企业获省政府质量(创新)奖。
截至2020年12月底,全省共有58个品种、93个品规仿制药成功通过一致性评价,数量居全国第三位;21个中药材品种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5个品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6.医药储备体系健全,保供能力明显提升。
制定《浙江省省级重 56/124 要商品应急储备管理办法》,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储备体系和省级医药储备承储单位公开招标制度。
积极推动短缺药品生产,依托龙头企业开展“小品种药品集中生产基地"建设。
全省医药储备结构持续优化,医药储备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甲型H7N9流感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以及G20峰会等重大活动中均发挥积极作用,确保储备物资的及时、有效供应,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身体安全。
我省医药产业也存在一些短板:一是总体规模能级偏小,医药工业总规模全国排名近两年处在第五位左右;全省医药制造百亿企业仅2家,尚无“中国医药工业百强”前十企业。
二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国字号”重大创新载体较少,生物样本库、基因库、三级生物防护实验室等专业创新基础设施存在缺位;“十三五”期间,全省获批1类新药品规6个,通过国家药监局获批创新医疗器械6个,远低于领先省市。
三是服务体系尚需完善,研发合同外包(CRO)、生产外包(CMO)等高水平服务机构较少,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安全性评价机构、医疗器械检测服务平台等资源不足,疫苗批签发机构空缺,针对性的投融资体系有待健全。
四是专业人才队伍不足,省内注册审批服务人员及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药品注册等专业人才亟待培育。
五是发展空间制约突出,全省大部分地区三类工业用地稀缺,创新资源与土地、环保等产业化要素集聚空间分离,跨区域协作机制有待完善,高能级产业平台有待进一步打造。
57/124 (二)发展环境“十四五”时期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推进和后疫情时代交汇的特殊时期,为医药产业的加速发展带来新一轮机遇。

1.生命科技加速突破,数字赋能持续增强。
21世纪,免疫治疗、基因编辑、核酸药物、脑机融合等生命科学技术加速从实验走向应用,数字技术、材料科学、影像技术、智能技术等进一步推动医药产业融合创新,5G远程医疗、AI辅助诊断等“互联网+”模式加速落地,为产业发展开辟新蓝海。

2.公众意识全面提升,健康需求不断升级。
随着新型城镇化加速、大众生活水平提升、人口老龄化加剧、健康教育普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等长期趋势的不断深入,公众对医药产业的认知、关注度和需求明显提升,尤其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下,医药内需市场将得到进一步激活。

3.产业格局加快构建,高端资源加速集聚。
“十四五”时期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医药产业格局重构加快,科技、人才、资本等优质资源加速流入我国,医药产业进入兼并重组高峰期,为我省加快全球高端资源的集聚和承接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4.政策规划持续助推,改革试点积极开展。
深化改革和鼓励合规创新成为医药产业政策主导导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疫苗管理法》等相继出台或 58/124 修订施行,“三医联动”“六医统筹”效应进一步发挥,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等举措深入推进,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机制环境不断优化。
宏观形势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众多新挑战。
一是全球经济衰退和贸易争端加速全球化产业体系和创新网络的重构,技术“卡脖子”和产业链“断供”风险加大,产业国际化发展面临挑战。
二是我国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并向医疗器械领域拓展,企业经营管理战略转型和创新能力提升的步伐亟待加快。
三是国内各地竞相布局生命健康领域,相继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医药产业发展,创新资源与人才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

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以高水平现代化为导向,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数字化改革为驱动,围绕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建设要求,深入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服务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加快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医药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引导医药制造智能化、低碳化发展,构建医药产业“双循环”发展格局,建设全国领先的医药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力争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药产业创新高地。
59/124 (二)发展原则创新引领。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全球医药产业发展新趋势,坚持超前部署、融合发展,聚焦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全面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关键技术控制力,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数字赋能。
深刻把握数字技术、生物技术交叉融合趋势,加快发展“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模式,培育数字融合新业态,加快医药产业全要素、各环节、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多元协同。
建立健全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长效机制,推动政府、企业、高校、行业协会、服务机构等多方协同,探索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共同营造卓越营商环境,全面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开放共享。
融入全球生命健康创新生态和医药产业制造网络,全面接轨长三角体制机制融通、创新资源共享、产业协同布局进程,整合国际国内两种市场资源,提升面向“双循环”新格局的供给能力,推动产业高水平开放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省医药产业竞争实力、自主创新能力、龙头引领生态、数字融合水平实现新发展,构建形成生物医药标志性产业链,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医药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努力打造国际知名的 60/124 医药出口制剂基地。
产业竞争实力实现新提升。
到2025年,全省医药产业总产值力 争达到4000亿元,规模进入全国各省市区前四位;建成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布局10个以上“新星”产业群,产业链安全性、稳定性升级,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
到2025年,建成一批高能级技术创新平台和专业服务平台,基本形成完备的产业协同创新链条,全省规模以上医药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5.5%,“十四五”期间,力争获批创新药生产批件10个、创新医疗器械10个,攻克一批医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
龙头辐射引领形成新生态。
到2025年,全省超百亿医药行业龙头企业集团达5家以上,“单项冠军”企业总数达到8家、“隐形冠军”企业总数达30家,形成世界一流企业集团、引领细分领域“冠军”企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和具有活力的创新创业主体融通发展的新生态。
数字融合发展呈现新格局。
到2025年,全省医药产业累计建成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3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0个。
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跨界耦合、产城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深化,产业大脑、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新基建支撑有力,涌现出一大批“互联网+”生命健康新业态新模式,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61/124
三、发展重点领域(一)突出打造标志性产业链
1.化学药产业链。
加快化学药核心技术产品替代,实现关键环节自主可控,推动化学药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
重点发展创新型药物制剂,围绕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加快开发基于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原研药物;推进改良型新药上市,加快临床急需、专利到期药物的仿制药开发;加大罕见病等短缺药物开发力度;面向儿童等特殊人群,发展新型注射给药系统、口服调释给药系统、经皮和粘膜给药系统及其适用剂型。
发展重点原料药及中间体,发展市场紧缺、高附加值的特色原料药及中间体,围绕晶型选择、药物耐受、药代动力学等方向探索新技术应用,推进先进结晶技 62/124 术、粒体控制技术、连续流生产技术、手性合成技术等工艺升级,推动原料药产业绿色发展。
提升发展高端和新型药用辅料,围绕质量均一性和重现性,发展用于高端制剂和新型制剂、可提供特定功能的辅料和功能性材料。

2.生物技术药产业链。
以基因工程、遗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生物技术研发创新与应用为核心,推动关键紧缺环节与产品国产化。
在生物技术药物领域,支持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蛋白质工程、生物信息学等新兴领域技术产业化,重点推动针对肿瘤、免疫系统、血液疾病等方向的抗体药物开发;支持重组胰岛素、重组干扰素、重组凝血因子等重组蛋白药物及多肽药物开发;加快核酸药物、免疫细胞治疗药物、干细胞治疗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等市场紧缺产品开发;支持生物类似药研发。
在新型疫苗领域,围绕感染性疾病与肿瘤等应用方向,支持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技术路线开发,提升疫苗应急研发能力,加快新冠肺炎疫苗、流感疫苗、13价肺炎疫苗、HPV疫苗、乳腺癌疫苗、类风湿疫苗等研发与产业化。
在紧缺生物制品领域,积极发展血液制品、生化试剂、新型生物反应器和佐剂等,开发人工设计细胞、基因设计制品、病毒样颗粒等制备技术,探索布局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微米级生物机器人等前瞻领域。

3.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
围绕诊断、治疗、监护与生命支持、保健康复等医疗全链条需求,着力打造医疗器械产业链。
在智能诊断领 63/124 域,围绕免疫诊断、分子诊断、流式细胞分析等,积极发展新型基因测序仪、新型即时检测设备、生化分析仪、质谱分析仪等;积极攻关新型成像技术、辅助诊断算法,大力发展智能化、精准化、诊疗一体化高端影像设备及关键部件。
在智能治疗装备领域,大力发展医用内窥镜及配套设备、准分子激光系统、手术导航系统等整机系统及核心部件,积极发展重离子治疗、放射治疗、超声治疗、磁场治疗装备及智能手术机器人。
在高端植(介)入领域,加快心脑血管植(介)入器械与高值耗材、人工角膜、人工晶体、人工耳蜗等开发;加快消融类、电刺激类等新型医用材料研发,积极发展人体组织器官修复再生、生物功能恢复增进类新产品,推动3D打印、数据芯片等新技术应用。
在智能康复领域,大力推进脑-机接口、人-机-点融合等技术创新,培育智能假肢、眼脑健康、神经障碍治疗、残疾患者康复训练、意识障碍患者检测等产品与服务。
在其他器械领域,鼓励发展新型监护与生命支持装备、中医诊疗装备、妇幼健康装备等高端医疗器械。

4.现代中药产业链。
以道地优势药材为基础,加快名优中成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和优势中药复方与活性成分研究,推动国际认可的中药标准体系建设,实现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点发展中成药,推动医疗机构制剂加速转化,开发现代海洋中药新产品,探索中药基因组学、新型制剂技术等研发应用,形成一批疗效确切、剂型先进、临床价值高的特色中成药;发展中药种植与饮片,提升“浙八味”和新“浙八味”等浙产中药材品质,推动无硫饮片、定量压制饮片、直接口服饮 64/124 片等工艺提升,支持中药配方颗粒、冻干饮片、破壁饮片等特色饮片开发,发展中药提取物新产品。
创新中药衍生产品,鼓励以浙产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化妆品及中药日化产品等研发应用。
加快发展中药服务,推进中药生产、制剂、整体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领域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开发,推进代煎、泛丸等中医协定方制剂化发展,提升患者依从性,鼓励发展中药材产地初加工、中药材中药饮片加工等领域的共享服务。
(二)部署高水平创新服务链
1.研发服务。
大力培育新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CRO)、定制研发生产(CDMO)等专业外包服务,吸引国内外知名专业外包服务机构在省内设立分中心,加快推动一批高水平合同研发企业成长;鼓励医药行业龙头企业基于上下游外包服务需求裂变发展专业外包解决方案;支持医药合同研发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培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机构(GLP),逐步形成高端生产性服务的业态集聚效应。

2.临床验证。
鼓励省内大型医院利用临床试验机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药物临床服务。
深度参与产业临床验证服务,积极引培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支持医疗机构与政府、高校、第三方机构等合作,打造集药物发现、药代动力学研究、药效动力学研究、医疗器械设计、药品与医疗器械安全性评价、质量标准研究等为一体的综合平台,构建开放协同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服务体系。
65/124
3.数字融合。
支持发展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化药物研发平台,支持药物精准研发;围绕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出生缺陷疾病等,发展疾病精准干预和治疗的关键技术,深化系统定制开发、跨媒体辅助诊疗等融合应用;基于人工智能基因测序、基因大数据、脑科学与脑机接口、高端医学影像分析等融合技术应用,加快开发药物制剂和高端医疗器械新产品。

4.委托生产。
积极发展医药生产外包服务,加快药物制备和工艺技术开发,推动原料药生产、中间体制造、制剂生产包装、临床用药等服务专业化;鼓励龙头企业、专业机构等建设医药领域共享工厂、GMP(良好生产规范)中试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生产企业接受委托生产,构建符合专业标准和绿色安全要求的产能整合体系,发展医药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服务。

5.注册申报。
聚焦医药上市审评环节的专业申报需求,大力引培药品注册、新药申报、专利申请、检验检测、报关代理、合规咨询、技术交易等专业服务机构,健全市场化的第三方专业服务体系。
支持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医药产业集聚的园区平台布局设立医药创新和审评柔性服务站,打通服务延伸“最后一公里”,为医药企业开展量身定制服务。
(三)延伸布局供应链上下游
1.制药设备。
加快高端制药设备国产化,突破高端设备亟需的关键材料和零部件瓶颈;重点发展大型化、成套化、精细化的新型制剂 66/124 工艺设备、大规模生物反应器、柔性化无菌制剂生产线、智能包装机器人、光学检测设备等,提升设备的稳定性与合规性;加快医药生产工控系统、智能感知元器件等核心技术研发,加强在线检测、在线监控、在位清洗消毒、高密闭和隔离等技术应用;延伸发展装备技术定制化解决方案,提高设备的自诊断、自修复能力,围绕人工智能药物合成路线设计、机器人全流程执行等探索制药设备新模型、新工艺。

2.包装材料。
加快发展具有高阻隔性能、物理机械性能、药品相容性、生物安全性能等的新型包装材料,推动新型包装设计,发展多室袋输液包装、儿童等特殊人群安全友好包装等,重点支持中性硼硅玻璃管等疫苗包装材料发展。
支持气雾剂、粉雾剂专用给药装置及电子注射笔、自我给药系统、预灌封注射器、自动混药装置等新型注射装置发展。

3.互联网+新业态。
围绕医药研发、健康管理等,发展生物大数据、医疗健康大数据共享平台,鼓励药文旅养融合发展。
基于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医药供应链全周期可追溯的数字化协同管理。
构建精准诊断技术、精准治疗、精准药物有机结合的精准医疗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基于智能穿戴设备的“互联网+”远程健康服务新模式,开发应用集健康监测、智慧识别、基因诊断、智能随访、临床决策支持等功能的智慧服务系统,发展“互联网+”慢病管理、基层健康管理等新模式。
加快发展“互联网+医药流通”,健全电子处方流转平台建设,支持医药电商及新零售规范创新发展,推动医药冷链物流数字化升 67/124 级。
(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构建“一核两带两圈”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强化医药产业 空间供给,健全全省平台载体梯度协同体系。

1.一个科技创新策源核:依托杭州市打造全省医药产业研发制造 的创新策源核,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的集聚优势,接轨长三角地区,联动湖州、嘉兴、宁波等地加快生物技术药产业链培育;重点提升未来科技城(海创园)、杭州医药港等平台载体的科技创新带动能力,实现对医药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赋能、数字赋能和机制赋能,引领全省医药产业技术突破、人才培育与模式变革,构建以杭州为辐射中心的产业发展梯度合作空间。

2.两大产业创新赋能带:沿湖州、杭州、绍兴、金华、台州等地布局制药产业创新赋能带,带动全省化学药产业链提升发展,全面强化医药产业重大项目空间承接能力,打造国际知名的医药出口制剂基地。
沿嘉兴、杭州、宁波、金华、温州等地布局医疗器械创新赋能带,带动全省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加快壮大,推动医疗器械制造与电子信息、软件工程、精密制造等领域融合发展。

3.两个生态发展产业圈:山区生态医药产业圈:依托金华、衢州、丽水等地,发挥山区生态资源及中药材特色强镇、道地优势产区、“道地药园"示范基地等建设优势,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中药产业链,延伸发展天然药物健康产品和先进生物制造等。
海洋生态医药产业 68/124 圈:依托宁波、舟山、台州、温州等地,积极发展以海洋生物资源创新利用和精深加工为基础的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生物制品等。

四、主要任务(一)布局前瞻引领的技术创新体系
1.布局高水平创新载体。
加快医药领域基础性、前沿性重大创新平台谋划布局,全力争取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在浙江布点与创建。
依托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G60科创走廊等战略性创新平台,加快优质科创资源集聚。
发挥好浙江大学、西湖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等名校名院作用;依托创新能力突出的领军企业和高校院所,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优势创新资源,布局建设医药领域省技术创新中心。
加快医药领域省实验室布局,重点推动良渚实验室、西湖实验室、瓯江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载体建设;支持之江实验室、湖畔实验室、甬江实验室等开展生物技术与数字技术、材料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
加快健全创新资源共享体系,探索多方参与的载体共建机制,优化产业创新生态。

2.加快基础关键技术攻关。
强化生物医药领域基础研究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科技创新尖峰、尖兵、领雁、领航四大计划,加大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对生物医药领域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支持力度,集聚全省优势科研力量开展联合攻关。
重点围绕新一代 69/124 基因操作技术、基因存储技术、绿色制药技术、药材育种技术、合成生物技术、分子诊断技术、单细胞多组学、生物安全技术、脑科学与脑机接口等新兴领域,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与医药产业交叉融合等热点方向,扎实开展医药前沿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科学研究,力争取得国际引领性原创成果突破;面向临床重大需求,优先支持近 期有望突破技术壁垒或取得全球领先原创成果的项目,力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先科技成果和高价值专利。

3.强化临床研究协同创新。
支持省内医疗机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加强与医药企业的联动协作,加大临床专家招引力度,提升全省临床研究水平和临床试验能力建设。
推动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医疗机构资源丰富地区及海南博鳌乐城等国际医疗旅游先行试验区开展临床医学研究合作。
加快完善省内医疗机构考核评价机制,鼓励医院和医生参与临床研究。
对接企业需求与各类临床资源,探索组建“临床试验加速器",提升临床试验平均启动时间,加快临床试验样本有效供给,探索建立药品器械试验数据保护制度。
优化临床试验立项和伦理审查程序,探索将伦理审查提前到新药临床试验(IND)审批前进行,加快审查进度支持临床试验立项。

4.推动关键创新成果转化。
加快医药新技术产业化,推动全球新药在浙江首发,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在我省转化。
加强对在浙江新取得创新药物、改良型 70/124 新药、首仿药、创新医疗器械、创新疫苗、生物类似药注册批件并在浙江生产的投资项目支持力度。
完善创新产品优先审查和罕见病药物优先审查、快速评审机制,优化变更中试、稳定性研究等审批或备案流程,缩短创新成果转化周期。
强化产学研合作体系,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健全提升中国(浙江)卫生健康科技研发与转化平台功能,争取国家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发挥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平台作用;推进省药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联盟建设,积极引培第三方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构建医药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
(二)打造高效可靠的产业链发展体系
1.推动产业链基础提升。
针对依赖进口和国外授权的医药研发生产环节,加快产业链大数据中心建设和产业大脑应用,组织实施一批行业示范带动性强的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补齐医药产业链创新短板。
支持省内制剂龙头企业牵头,加强与原料药、药用辅料、制药设备、药用包装材料企业及CRO机构等深度合作,重点围绕行业广泛使用的高端药用辅料、依赖进口的主要原料药、重要制药工艺技术及装备、高精密药物分析仪器设备和软件技术等,全方位开展联合攻关。
鼓励医药企业、科研院所、专业机构、大型医院等组建技术创新联盟,探索技术、设备、数据、样本等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引导企业在新药研发布局过程中强化沟通协作,避免资源浪费与同质竞争。

2.推进上下游一体化发展。
围绕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改革要 71/124 求,以上下游一体化为方向,鼓励建立从原料药到制剂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增强产业链垂直整合与横向联合能力,带动产业链整体实现降本增效。
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自身研发部门、制药工艺平台、检验检测部门、医药物流平台等职能的专业化、服务化发展,延伸成为产业链专业环节。
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供应链整合、关键技术掌握、股权并购等方式,构建企业上下游共同体,支持制剂企业、原料药企业等通过相互持股等方式增强合作韧性,支持依托共同体搭建研发、产能与渠道共享平台,构建与畅通多渠道、网络化的区域供应体系。

3.深化产业链延链补链。
建立医药产业链核心技术环节风险清单库,在迭代健全核心技术清单基础上,围绕省内、长三角、国内、国外四个来源,全面排摸、整理、储备、挖掘和更新断链断供替代线索,健全产业链断链断供风险清单。
根据风险清单,不断完善摸排、跟踪、研判、推进工作机制,加快实施一批医药产业链延链补链项目,提升对重要原料、辅料、高端装备等薄弱环节及实验动物资源、生物样本等关键资源的支持力度。
综合运用股权投资、收购、兼并、技术买断、合资等方式,推动产业链重大项目精准招引。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机构加快开展原料药、重要辅料、包装材料、生产工艺与设备等变更的预研及验证性研究,确保变更后的药品一致性。
(三)完善专业集聚的平台支撑体系
1.推动集聚平台能级提升。
高水平建设一批医药产业基地(园区),规划形成一批产业集中度高、创新能力强、市场化水平高、特 72/124 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不断强化平台资源引聚能力、提升医药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大力支持杭州钱塘新区、绍兴滨海新区等“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加快推动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园区、杭州湾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园、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金华生物医药产业园、南太湖生物医药园等平台能级提升;支持台州等打造制剂和高效原料药一体化发展的先进制造基地;支持各地根据自身特色推进一批医药产业特色小镇、小微企业园建设。

2.推进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推动医药领域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服务能力升级,在重点集聚平台针对性建设“医药创新和审评柔性服务站”。
面向医药产业共性服务需求,积极争取国家级审评服务、疫苗批签发分支机构落地,整合提升国家(浙江)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国家药监局仿制药评价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药物安全评价中心、省创新药物成药性评价公共服务平台、省原料药安全研究中心、省药品接触材料质量控制研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药物智能化设计研发服务平台、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浙江大学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评价平台、省生物医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加快健全生物技术、医疗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检验检测服务,提升服务覆盖能力、精准性与及时性。
建设省级遗传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加强与国家遗传信息管理办公室对接,帮助企业提升相关事项申报获批效率。

3.加快专业资源平台建设。
支持各地建立医药产业特需的专业样 73/124 本库、蛋白元件资源库、生物资源基因库、生物产业标准物质库等专业资源平台。
依托浙江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杭州医学院、中科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等高校院所,谋划建立具有产业应用价值、科研前瞻性和浙江特色的省级精品样本库和全景生命数据库,探索构建高通量、低成本、标准化的生物样本与数据存储管理认证体系。
布局建设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加快推进杭州医学院建设满足大动物实验需求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争创国家级中药种质资源库,推进中药资源保护、守正创新、文化传承。
通过合作共建、设立分中心与流动站等方式,推动国家级专业资源平台在浙江布局设点。
探索与国际高端样本库、资源库开展战略合作,畅通医药产业发展必需的生物资源对接渠道。
(四)建立梯度成长的企业培育体系
1.打造全球领军企业集团。
深化推进“雄鹰行动”,对标全球行业标杆,着力推动医药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围绕“单项冠军之省”建设,加快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推进国内外龙头医药企业集团在浙江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全力招引一批总部经济项目,大力支持本土企业回归。
支持有条件企业利用线上线下平台,以数字化、服务化等为方向衍生拓展新板块,建立以平台型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生态系统。

2.持续推动企业境内外上市。
深入推进“凤凰行动”计划,建立 74/124 上市和并购重组重点企业库,动态关注龙头骨干企业,针对医药行业发展规律提供上市辅导;健全与资本市场的多元渠道对接,强化拟上市企业募投项目的要素配置保障,持续提升主板、新三板、创业板和海外上市的浙江医药企业数量。
着力发挥现有上市公司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开展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支持企业推进跨境投资和全球资本运作,并购海外优质医药产业资源。

3.加快形成创新型企业群落。
深入实施医药领域“雏鹰行动",持续引导创新型中小企业往“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增强企业的专业化研发能力与协作配套能力,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五企”培育体系。
加快培育医药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产业平台。
围绕稳企业、防风险、扩投资,搭建企业、政府、高等院校、行业协会、投资服务机构紧密合作的开放对接平台;建立高成长企业培育库,着力推动具备领先研发能力和“互联网+”基因的潜力型医药企业成长。
积极推动医药领域的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建设,培育一批拥有特色技术、创新人才团队的双创基地和创新型中小企业。
(五)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体系
1.依托品牌建设开拓医药市场。
做强“浙产好药”“浙造器械”品牌,打响医药行业“浙江制造"品牌。
强化“品字标”品牌、出口名牌等品牌培育;支持医药老字号传承创新,发挥医药老字号在服务民生、促进消费中的作用;加强品牌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一体打造 75/124 “名品+名企+名产业+名产地”。
发挥品牌优势,推动创新产品参与国家、省组织药械集中带量釆购;积极拓展民营医院、基层和社区医疗机构、院外零售市场等渠道;支持生产企业加强与健康服务平台开展战略合作,开拓医药网络零售市场。
支持企业深拓国际市场,实施制剂国际化营销战略,巩固提升原料药市场优势,积极推动医疗设备产品出口。
建设一批“浙八味”、新“浙八味”等道地药材规模化生产基地,推进区域性公共品牌注册和保护。

2.完善医药全流程质量管控。
强化医药质量监控平台建设,加强临床研究规范性建设和监管,健全医药安全风险实时监控评估体系。
构建涵盖医药原料、医药产品、医药服务等质量标准一体化的共享数据库和可溯源体系,为医药新品种、中成药大品种、医药新业态产品的质量批间一致性和品质评价服务提供支持。
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引导企业推广质量控制、自动化和在线监测等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全面落实年度报告制度,加强重点企业与品种的飞行检查,实施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风险项目化管理。
依托省市各级信用平台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档案,加强医药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3.加快创新医药产品推广应用。
健全医药创新产品评价机制,简化创新药品和创新医疗器械采购流程。
优化药品器械推广应用制度,推动采购人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允许范围内优先釆购自主创新产品和服务,将符合相关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及医用耗材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积极推动省内创新药品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
鼓励医 76/124 疗机构加大对疗效确切、质量可控、供应稳定的创新医药产品采购比重。
深入实施制造业首台(套)提升工程,深化“浙江制造精品"政策,加大对医疗器械、药品等创新产品推广应用的激励;加强政府釆购进口产品管理,推动医疗机构优先使用被认定为首台(套)产品的医疗装备、软件;推动医疗设备领域的产学研用合作,支持首台(套)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经遴选纳入国产大型医用设备省级推广应用。

4.提升重点领域标准话语权。
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引导企业推进标准化应用,鼓励企业按照国内外先进标准改造提升医药产品,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及设备。
加强医药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支持企业主导制定一批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推动医药创新成果向标准转化。
推进国家级和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积极组建行业标准联盟,促进标准体系完善过程中的技术、管理、知识产权等全方位合作。
加强标准国际化工作,深化国际双多边标准化合作交流,推进国内外技术标准互认互通。
(六)建设数字赋能的绿色智造体系
1.打造医药领域“产业大脑”。
加快建设医药领域企业级、行业级、产业链级、区域级、特定环节型平台协同互补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以工业互联网为支撑,鼓励医药领域领军型平台企业、链主型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等,主动承担产业大脑细分行业试点应用建设。
依托产业大脑建设,深度推进生命科技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挖掘医药领域数字化改革的应用场景创新;推动医药工业技术 77/124 软件化,加快开发一批行业性以及特定场景的工业APP;培育一批数字应用能力领先的标杆企业,鼓励企业在合成、筛选、药理、药效、安全评价、临床评价等环节应用数字化研发工具;鼓励面向产业链共性需求,探索基于产业大脑的医药共享制造新模式。

2.培育建设医药“未来工厂”。
依托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创建基础,纵深推进药品器械生产过程智能化,遴选一批符合医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工厂进入“未来工厂”入库名单,培育打造医药行业省级“未来工厂”。
鼓励医药企业加强业务信息系统与装备集成,强化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和大数据应用。
鼓励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等应用,优化设备状态、作业操作、环境情况等数据采集和动态感知,实现医药制造工艺仿真优化、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反馈和自适应控制。
针对医药产业不同细分领域“未来工厂”建设特性,加快推进数字化服务商队伍培育,发展针对性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3.加快医药企业绿色安全发展。
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引导企业采用循环型、低碳化生产方式,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与环保原料,提高绿色医药生产装备配置和密闭化、连续化、自动化、管道化水平,推进绿色产品、绿色工厂与绿色供应链建设。
支持医药企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生产全过程精准管控,强化在线监测与安全监控,提升环境保护和资源处理的预判和分析能力。
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管控要求,新改扩建医药产业项目合理进行选址布局。
围绕重点平台、重点项目,探索制定符合实际的差异化环境和安全准入政 78/124 策,配建危化品仓储、危废集中处理、高效污染治理等安全环保设施,提高行业安全生产水平;深化副产物循环利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污染物综合治理,建设一批绿色园区、循环经济园区、低碳工业园区和节水标杆园区。
(七)构建开放共享的协同发展体系
1.引导省内产业有序梯度协同。
打造省内医药产业创新平台和产业化平台间的梯度合作体系,通过建设定向输送的产业化基地、“产业飞地”、产业合作园等,引导杭州等地的创新溢出在省内平台科学有序承接,形成“一对多”“多对多”的平台载体合作网络。
支持各地依托上下游投入产出关系、龙头企业分支机构布局等,开展产业链共建、共创、共享,重点围绕新型化药制剂、生物技术药物的原料药需求,布局一批协同制造基地。
引导各地医药产业园区平台、特色小镇、小微园区和双创空间等形成梯度协作,强化项目信息共通,避免重复建设,最大限度提升医药产业资源要素整体利用率。

2.推进跨区域平台协同合作。
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围绕医药产业科技创新、评审审批、流通储备、药品监管、临床资源合作、知识产权保护、重大项目推进、自贸区机制创新等方向,探索推进长三角医药产业联盟、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等建设,构建长三角地区互认互信合作机制。
加强与北京、苏州、深圳等地高能级医药产业平台的资源对接、机制对接,形成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跨地区平台交互体系,探索布局一批虚拟产业集群。
深化省内区域协同发展, 79/124 鼓励全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医疗器械注册人在省内平台引入高新技术产品、开展委托生产,探索飞地“双向共赢”协作机制与跨地区监管机制,提升创新资源转化能力。

3.推动医药产业全球精准布局。
围绕产业薄弱领域开展全球精准合作,突出招引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强、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支持省内医药企业从境外引进先进技术进行产业化。
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全球研发网络建设,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优化知识产权产业链布局和国际布局,形成一批高价值自主知识产权。
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制造中心、原辅料生产基地等产业链跨国部署,鼓励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谋划建设跨境产业合作园区,提升重要原料、产品等供应渠道的多元化与稳定性。
实施中医药海外发展工程,推动中医药技术、药物、标准和服务全球化。
(八)健全常态化的医药储备体系
1.全面提升医药储备能级。
按照“平战结合”原则,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储备体系,加强应急演习。
建设“一核多点”的省级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基地,推进设区市储备中心全覆盖,在重点县(市、区)建立规模储备点,全面提升医疗物资统筹调配、综合管理、协调联动、分级保障能力。
加强公共卫生事件跟踪监测和分析研判,优化储备品种结构,及时调整储备目录,加强防护用品、短缺药品、疫苗等的储备。
针对流通效率低、生产周期长、应急时急需的品类,加强产能和物资储备。
落实属地责任和储备单位主体责任,健全储备管理制度, 80/124 加强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2.构建精密智控保障体系。
按照闭环管理要求,建立完善应急状 态下统一指挥、省市联动、运输协调、物资调拨、进口捐赠、会商决策、交办督导、信息通报等工作机制。
加快推进省重要医疗物资智能监测管控调度平台建设和功能迭代升级,做好重点保供单位产能、产量和库存监测。
推动公共卫生领域相关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
支持应急医疗物资领域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平时定期、灾时定时”的产业链数据采集监测机制。

3.强化生产储备支撑能力。
推动各地结合实际,支持企业保障生产条件、稳定产能,加强生产能力储备、流通储备和医疗机构物资储备。
培育应急医疗物资产业链,推进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探索建设一批应急医疗物资生产能力基地。
提高应急扩容转产能力,推广“抗疫生产十法"等经验做法,完善应急状态下应急药械包容审慎监管及技术服务机制。
利用企业码深化“三服务”,持续做好重点保供单位的政策支持和联系服务。

五、保障措施(一)强化政策协同推进围绕医药产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强化规划实施协同配合,加强发展改革、经信、科技、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商务、卫生健康、药监、医保、教育等部门政策协同,推动省市县三级联动,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加强与国家政策衔接,加大财政、税收、要素 81/124 等方面政策支持,优化医药产业重点项目的用地、用能、排污权等要素资源配置,探索排污权指标市场化交易机制。
依托生物医药产业链专家服务团等,加强对产业发展、政策制定、重大项目评估等工作的智力支撑,面向全省医药企业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指导。
更好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的桥梁纽带作用,提供政策咨询、加强行业自律,营造卓越的行业发展氛围。
(二)优化审评监督机制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进一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创新医药领域的数字化监管与服务,构建药品安全协同智治体系。
创新评审审批机制,完善优先审查和快速审评机制,落实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备案、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制、生物等效性试验备案等,加快已上市药品变更备案速度。
着力增强医药审评队伍力量配备和能力建设,扩充技术审评力量,提升审评效率。
研究建立跨地区监管协作机制和长三角药品医疗器械检查互认互信合作机制。
进一步完善临床研究特殊物品便利化监管制度,推进通关便利化。
全面实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积极推进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精准实施“銀鹏行动”计划、“万人计划”、省领军型团队计划等各类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引培高端领军人才、杰出中青年专家和具有国际影响力创新研究团队。
优化医药学科专业设置,加强新医科建设,着力培育交叉复合型人才。
构建临床研究、数据分析、法规事务、 82/124 质量管理、专业中介等紧缺型、实用型人才队伍,依托职业技能培训、技能人才评价、职业技能竞赛等强化医药技能人才培养。
完善医药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办法,重点优化研发人才、临床人才、生产人才、评审人才、检验人才等评价激励制度,健全高层次医药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
(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发挥省转型升级产业基金作用,加大对医药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优势上市企业做大做强、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质早期项目服务、海内外优质成长期项目落地、创新型企业发展等支持。
鼓励各地设立由政府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企业化运作、专业精准扶持的医药产业基金,构建多方参与的基金运作模式,形成对新药创制全生命周期支持的金融服务体系。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医药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创新融资租赁、担保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金融服务模式。
鼓励重点投资机构牵头建立医药投融资服务平台,提供项目路演、政策咨询、机构对接、风险评估等专业服务。
鼓励保险机构探索建立合同研发生产第三方责任保险制度,针对性开发覆盖药品医疗器械研发、临床试验、生产全生命周期“共保”的药品器械安全责任等险种。
(五)完善水资源保障机制严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探索建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后评估制度。
加快节水示范工程建设,建立节水激励机制。
推进节水技术改 83/124 造,推动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积极发展中水回用、海水淡化、分质供水、雨水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
加强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排污处理。
开展医药企业水平衡测试工作。
加强区域节水评估工作,实行水资源红黄蓝管理制度。
制订节水强制性标准,逐步实行用水产品用水效率标识管理。
返回目录 ·医院管理· 以多学科融合,助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医院管理研究中心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分子诊断、微创手术、靶向药物治疗、数字化医疗等生物医学及科技的加速创新,疾病防治手段和医疗服务水平也不断提升,临床医学发展已逐渐从单学科、单领域迈向多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和紧密协同式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开始发生转变,整体协同发展模式正在成为临床医学新的发展趋势。
诊疗模式的变革医院诊疗模式的变革,可以概括为以下4种类型。

(1)单学科诊疗模式。
患者根据疾病发作器官的划分在医院寻找对应学科进行诊疗,一旦不属于该科室救治范围,患者只能够重新到其他对应科室进行就诊。
这种单学科的诊疗模式,医生与患者属于一 84/124 种“一对一”的就诊模式,患者一旦有多个疾病或重大疾病其诊疗状况与体验都比较差。

(2)松散协作医疗模式。
以疾病为中心进行学科交叉整合,将门诊相关科室、检查设置在同一区域,实施联合诊治,相关器官的内外科病区重新布局,打破学科间藩篱,以学科群模式发展,是一种学科松散协作的模式。

(3)多学科协作医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Teamwork,MDT)。
是针对某种疾病或某个系统疾病,由两个以上的相关学科组成相对固定的专家工作组,通过定期的多学科临床讨论或查房,为患者提出最优选的整体诊疗方案的诊疗模式。
MDT模式是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由梅奥诊所首先提出的,90年代后经过MD安德森等医疗中心的正规化后迅速发展。
首先是集中在肿瘤诊疗领域,现已经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等复杂疾病治疗,肿瘤MDT现在仍然占到美国所有疾病MDT的60%左右。
以病人为中心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能较好地解决综合医院“专”与“全”的矛盾,使传统的个体式经验性医疗模式转变为现代的小组协作规范化决策模式,由此推动全方位、专业化、规范化诊治策略与合理化医疗资源整合配置。
该治疗模式特别适用于肿瘤、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复杂疾病的诊断。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2007年我国部分医院正式开始采用了MDT模式。
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医院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一项调查显示我国三级公立医院MDT开展率为67.31%, 85/124 开展的平均时间是3.36年。
医院管理人员对本院多学科协作诊疗流程的满意度偏低。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组织方式、收费方式、激励方式等尚没形成统一的机制。

(4)以系统疾病为中心的多学科融合模式。
如上海市在2017年发布的《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十三五”规划》中就提出“鼓励学科融合,建立以疾病为中心的专病专科临床诊疗中心,提升学科综合实力”。
通过整合多学科资源,紧密型交叉发展,以特定疾病为中心建立全诊疗链式服务模式,将成为未来疾病诊疗的一种重要模式。
通过中心化建设可以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融合医、药、护、技及营养、心理、康复等诸多专科医师,不仅使患者获得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还可增强学科间交流、促进学科间合作、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议上,指出以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更好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
这种以系统疾病为中心的多学科融合模式,也是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一种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
如何进行多学科融合模式发展医院的学科建设体现了医院医疗技术能力和质量水平高低,只有建立起强大的学科体系才是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鼓励医院进行诊疗模式变革。
在今年的全国医疗管理工作会议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对于如何进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国家卫健委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坚持存量改革与增量发展相结合,存量改 86/124 革就是做好4个协同,区域协同、机构协同、专科协同、人员协同。
其中在专科协同方面,将探索心脏中心、神经中心、肿瘤中心等综合学科发展模式,促进专科协同发展。
卫生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需要积极推动医院进行诊疗模式变革,建立以系统疾病为中心的多学科融合模式,来改变公立医院运营管理模式和重大疾病的医疗救治能力。
从医院管理的角度来看,多学科融合发展将发挥着学科自身建设、学科之间共同建设及相互交叉协作所产生的综合效能,在管理模式创新、服务流程优化、诊疗水平提升等方面能够带来显著成效。

2、加强人才建设培养。
人才是多学科融合发展建设的根本。
以疾病为中心的多学科融合,涉及到“医、教、研、人、财、物”各个环节,需要通过凝聚多方资源,只有加大人才培养才能带动技术水平与科研能力的提升。

3、建立综合学科内部的学术交流培训机制。
为相应专科医务人员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计划,建立基于医疗技术、质量控制、临床路径、单病种质量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的综合评价机制。
返回目录 建立医保按DRG付费探索医院绩效考核模式来源:华夏医界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RelatedGroup,DRG)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工作也在快速推进,而我国公立医院当前的绩效模式已经无法适应DRG支付方式, 87/124 医院如果不进行绩效改革,那么只能被动的承担越来越沉重的成本压力。
该如何设计出适合DRG医保支付方式的绩效考核模式才能适应医改新形势,并解决DRG医保支付方式带来的各种困惑,已经成为现代医院管理的一个难题。
所谓的DRG支付方式,即按诊断相关分类付费或按病种付费的方式,跟DRG按病种付费相对应的是“按项目付费”的方式。
“按项目付费”的最大弊端是医生开“大处方”,从而导致医院提供过度医疗。

1、建立医保按DRG付费体系是医改的大趋势《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55号)明确指出:探索建立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体系。
按疾病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复杂程度和实际资源消耗水平等进行病种分组,坚持分组公开、分组逻辑公开和基础费率公开,结合实际确定和调整完善各组之间的相对比价关系。
可以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技术为支撑进行医疗机构诊疗成本与疗效测量评价,加强不同医疗机构同一病种组间的横向比较,利用评价结果完善医保付费机制,促进医疗机构提升绩效、控制费用。
加快提升医保精细化管理水平,逐步将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用于实际付费并扩大应用范围。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收费、付费标准包括医保基金和个人付费在内的全部医疗费用。
此外,伴随我国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慢性疾病谱的改变,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急需加速;而人们对医疗健康消费需求的无限性和医 88/124 院对收入追求的无限性正需要DRG这样的控费工具。
我国进入了老龄化时代,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为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预计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达到
2.

标签: #ct #免费版 #cma #含金量 #服务器 #服务器 #比较好 #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