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的给养与援军在哪里,手机qq音乐下载的歌曲在哪个文件夹

音乐下载 2
2016年4月13日星期
·教改视野 主编:汪瑞林编辑:汪瑞林设计:聂磊电话:010-82296640邮箱: 11 ⦾前沿论道 音乐教育的给养与援军在哪里 王景 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十五年了,但是在许多地级市及其以下的广大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却还是举步维艰,甚至成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独角戏。
这些地区的音乐教育改革可以说是既少给养又无援军,尽管学校与音乐教师全力投入,但还是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地区的音乐教育存在三个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
需要社会音乐教育提供给养 当今社会音乐教育是游离于学校音乐教育之外的,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商品化与功利化趋势,两者之间几乎没有多少共通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
一,二者的音乐教育理念不同——学校音乐教育倡导以审美为核心,注重传统音乐文化传承,而社会音乐教育存在着技能至上,崇尚西学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不同——目前社会音乐教育的很大一部分承担者是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师以及毕业生,教学内容主要以钢琴、小提琴等西方乐器为主,所使用教材多选自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练习曲以及乐曲,授课主要采取一对一形式。

三,缺少为多数中小学生学习音乐提供服务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更缺少与课程改革相一致的配套学习机制。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笔者以为:一是建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社会音乐教育绿色通道。
首先,教育局、文化局等政府部门要联合起来,充分发挥少年宫、群艺馆与音协的作用,成立面向中小学生的合唱团、民乐团、管乐团、管弦乐团等,聘请了解新课程改革并具有良好专业水平的高校教师或一线教师任教,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育理念渗透到音乐实践中;其次,通过演唱、演奏中小学教材歌曲、教材乐曲,开展唱响、奏响教材歌曲、教材乐曲的专题活 动,让更多的中小学生参与其中,使课堂音乐教学内容在社会音乐教育领域中得到更深层次的体验与表现;再其次,除了演唱、演奏教材上的内容,还要为中小学生量身定选一些适合他们演唱、演奏的更广泛的曲目,使其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有效补给,从而使社会音乐教育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拓展渠道,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绿色通道,使广大的中小学生远离低俗音乐的影响,建立健康、正确的音乐审美观。
二是提供现场聆听音乐会的机会。
学校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音像资料来进行音乐欣赏,学生很少有机会到音乐厅现场聆听音乐。
缺少现场聆听音乐所产生的最直接的感性体验与直观认识,也就缺少了很多现场演奏对于心灵所产生的震撼之感。
对于一线以及省会城市的中小学生来说,现场聆听音乐会正在逐渐成为现实,然而,对于大部分地级市及其以下地区的中小学生来说,很难有这样的机会。
国家应当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级交响乐团、民乐团、管乐团、合唱团定期深入基层,为中小学生举行专场音乐会,使这些音乐会成为乐团的常态活动,并以演唱、演奏中小学生熟悉的作品为主,以及适合中小学生欣赏的其他作品为辅,采取符合他们特点的表演形式,将他们带入音乐的世界中。
家庭音乐教育不可忽视 儿童对音乐作品的体验与认识需 要在不断的重复过程中才能深度掌握,实践证明,越是熟悉的作品,儿童体验越深刻。
学校的音乐教学一周仅仅有两节课或一节课,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只是短时记忆与有限体验,离开学校后,学生也就与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再见了,这就使得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永远处于模糊记忆与浅层体验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度理解,缺乏深度理解,也就丧失了对音乐课的兴趣,转而将对音乐的兴趣迁移到无处不在的流行音乐上。
这也是造成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级市及其以下地区的家长,普遍不重视音乐教育,个别有见地的家长不相信学校音乐教育,选择花重金通过家教与社会音乐教育机构来达到孩子学习音乐的目的。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身学校,一个充满音乐氛围的家庭一定会使孩子受益终身。
如果家长观念转变了,并付诸行动,家庭就会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有效延伸,成为潜移默化的最佳境地,就可以起到双倍的教育效果。
要使学校音乐教育与家庭音乐教育建立起有效连接,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使家庭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有效延伸。
首先,学校与音乐教师要利用家访、家长会等机会,帮助家长弄清楚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儿童学习音乐是为了在音乐的熏染下快乐、健康地成长,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建立多元文化价值观,使家长们转变观念,赢得他们的认同;其次,要指导家长在家庭内营造音乐氛围,尤其在孩子的生活区和活动区,适时引导孩子聆听、歌唱、演奏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让音乐伴随孩子左右;再其次,要充分利用学校建立的通讯平台,将最新的教学内容及时通知家长,积极引导家长在假日郊游、朋友聚会、闲暇时光等不同生活 场域中,与孩子共同进行音乐实践。
二是让音乐成为家长与孩子感情 联络的中间纽带。
家庭是儿童最熟悉的生活环境, 也是他们最放松,最适合通过音乐与父母建立联系的场域,如果家长能够充当孩子音乐实践的合作者,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兴奋不过的事情,在孩子的指挥与讲解下,共同进行家庭音乐游戏,一同交流音乐带来的感受,分享音乐带来的快乐,音乐定会成为家长与孩子感情联络的中间纽带,成为维系家长与孩子之间亲密关系的最佳方式。
这种亲密关系可以有效帮助孩子度过很多成长中的关键期,比如逆反期。
音乐一旦发挥了情感性作用,定会深深植根到儿童的心灵深处,从而培养起他们对音乐的持久兴趣。
从源头做好音乐教师教育 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与教学能力成为入职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而事实上,教育理论知识储备与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恰恰是长期以来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软肋。
由于长期受到音乐学院教学体制的惯性影响,音乐教师教育专业重音乐实践,轻教育理论与教学能力培养的现象长期存在且根深蒂固。
当前的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师教育课程+音乐学科教育课程)不够完善,没有将教师教育课程与音乐学科教育课程进行很好的对接;在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上,没有深入研究中小学,更没有结合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现象,将音乐教育的最前沿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渗透到相关课程中。
解决这个脱节现象的首要对策是完善课程体系的构建,尤其是教师教育课程与音乐学科教育课程的协调对接。
教育部于2011年10月颁布了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为《标准》),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与能力要求提供了新的蓝本。
《标准》将教师教育课程分为三个目标领域和六个学习领域。
三个目标领域为: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六个学习领域为:儿童发展与学习、中小学教育基础,中小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
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紧紧围绕三个目标领域和六个学习领域进行设计;音乐学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无论是音乐心理学、教育学,还是教学法都要紧密结合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将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生理特点以及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科学运用于音乐教育理论的学习中,将教师教育与音乐学科教育两类课程进行恰当对接,按照《标准》要求,将两者完美组合起来,构建起新的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加快课程建设步伐。
只有这样,才能在新一轮的中小学教育改革中起到引领作用,培养出教育理论知识储备与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的毕业生。
此外,还要加强教育实践环节。
加强音乐教师教育实践,要在建立稳定实习基地、建立专职教育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在教学中渗透新课程标准等方面下功夫,培养实习生的创造性与开放性意识。
课程改革精神必须渗透到社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以及音乐教师教育中,只有建立起这三者与学校音乐教育之间的互动之势,建立起稳定的架构,形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音乐教育改革的绿色网络,才能使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作者单位: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学院) “绿色健康”课程走进食品加工厂 日前,扬州育才实验学校诚邀学校家长志工膳食管理组、膳食管理委员会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及教师代表到扬州港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参观交流,了解生猪科学饲养和食品加工过程。
这是该校“绿色健康”课程的内容之
一。
赵政摄影报道 ⦾听课 漏读一个字生成的教学契机 吴奇 《孔乙己》是中学课文中的经典篇目。
好的教学预设,精彩纷呈,案例颇多。
但课上的精彩“生成”却很鲜见。
“读完《孔乙己》,关于小说中的主人公孔乙己,你最能记得的是什么?”浙江省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开始了教学。
“孔乙己满口的之乎者也。
”“孔乙己的善良。
”“孔乙己的懒惰。
”学生们真实又很拘谨地发言,课堂气氛有些“安静”。
“或者说,你对孔乙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肖老师温和地变换了一种提问方式。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
”一个男生站了起来,轻声地读着酒客们嘲笑孔乙己的场景“,他们又故意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店内充满着快活的空气。
” 学生读完坐下。
肖老师不露声色地说:“这位同学少读了一个字,大家听出来吗?“”咦,少读一个字?”我和同学们都吃了一惊,但马上就有学生说:“少了一个‘外’字,应该是‘店内外’。
”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店内外充满着快活的空气。
” 课堂上误读或少读一个字,这事都很正常,纠正过来就是了。
我心里想。
“那能不能就改成‘店内’呢?店内充满着快活的空气,本来就是在咸亨酒店内喝酒的,为什么鲁迅要写成‘店内外’呢?”肖老师追问了一句。
肖老师追问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要偏离教学预设?或者是要文本细读?我猜测着,思考着。
“大家想想‘,店内外’充满着快活的空气,这‘外’字,会让我们读出什么来?”肖老师的追问令我惊醒:这不是课堂上一次绝好的生成吗! 课堂生成总是在不经意中突现,要么发现不了,要么即使发现了,为了“预设”机械执行课堂设计而舍弃。
像火花一样瞬间消逝的生成,没有敏锐的课堂观察能力是抓不住的,没有深厚的教学功底也不会利用好的。
“我们先看看店‘内’,有哪些人?都在干什么?”“短衣帮”“穿长衫的”“小伙计”“掌柜”“有的叫道”“他们又故意高声嚷道”,学生纷纷回答。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鲁镇的咸亨酒店,聚集了这样的一帮人:百无聊赖,麻木不仁,以取笑同样底层的人的苦难为乐,冷眼嘲笑,挖苦讽刺。
这就是鲁迅笔下的冷漠麻木的看客。
“店‘外’,外到怎样的范围?”“曲尺形的大柜台外”“鲁镇”,学生 又谨慎地回答了。
对初中的孩子们来说,回答这样的问题是很难的。
细细推敲这“外”字,真是妙!小说中的“店外”,自然是簇拥在酒店柜台前,可这“外”的出现,恰恰是扩大了麻木冷漠的人群范围。
这“店外”,就是镇里,就是镇外,就是整个社会内外。
这些人“创造”了社会的冷漠、凉薄!作为老师,是多么期待学生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啊! 面对学生出现的窘迫,肖老师安慰学生“,没事,要读懂鲁迅的‘店内外’,我想还是先来读读店里的相关细节,看看咸亨酒店里的人是怎么样惦记着孔乙己的伤疤和那被打折的腿的?”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思考。
鲁迅为什么要说‘店内外’。
孔乙 己,无处遁逃,这内外快活的空气中,孔乙己必然是的确死了!”肖老师为这节课做了小结。
在肖老师“我们的语文”博客上,我又读到肖老师课后对“外”字的精辟分析:这“店内外”的“外”,很值得品味,前来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不一定来喝酒,但他们一定是来凑这热闹,他们的目的相同,都要在嘲笑孔乙己的话语中找到快活。
我们可以想象,孔乙己的到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这些人似乎有了默契有了约定,孔乙己的出现给他们无聊麻木的心瞬间打上一针鸡血。
我眼睛一闭,人流仿佛散成一个圈,慢慢地向咸亨酒店聚拢,慢慢围住孔乙己这一个可怜的人。
……鲁迅的文章里,常常有这样的场景出现,围观的,伸长脖颈的,哄的一声发笑喝彩的。
若只是囿于小小的酒店,这快活的空气里又怎么溢出这无限的凄惶和悲哀?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 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在教学动态进程中,教师除了要把握好预设的教学环节外,还应突破原有设计,捕捉和处理好教学中产生的没有预见到的新的即时性问题,顺学而导,教中求变,这“店内外”的错读,该是一个多好的生成契机! 初二的孩子,小说阅读的能力不强,但愿这突如其来的漏读,能给他们带来一点思考。
而我,也因为这“店内外”,找到了新的教学设计。
我这样设计,先引导学生阅读“店内”快活的有关细节,再想想没有写进小说里的“店外”人的嘴脸,最后思考“店内外”下的小说主旨。
多好的一条路!既有文本阅读,也有小说情境体验,而小说的主旨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自然而深刻!点拨得好,课堂的容量、思维的容量,在这个有限的空间会被拓展和延伸,我很是享受这样的突变。
“店内外”,让肖老师拓出了《孔乙己》教学的一条新路;听这样精彩的课,也让我获得了一种精妙的教学设计。
(作者单位:天津中学) ⦾分享 有兴趣引路读书就是乐事 吕桂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名言都说明了儿童阅读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让班级“墨香弥漫,书声琅琅”,引导孩子爱上阅读,拥有一个书香浸润的童年是我的教学理念和追求。
推荐读本,激发兴趣 每天早晨,学生们走进教室,就会自觉地坐在位子上,拿出《清照文化》读本,或者是《在农历的天空下》,在班干部的带领下,开始晨读,齐读,自由读,背诵……时间久了,孩子们不仅积累了大量的文化经典,还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班里的图书角上贴着“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孩子无论走到哪里看到的都是倡导读书的内容,班级散发一种浓郁的书香气息。
我还鼓励班里的学生带一些课外书籍摆放在图书角,学生除了上课时间不可以借,其他时间都可以在图书角借阅书籍。
为了吸引学生,我还给学生讲述课外书的主要内容或者精彩的故事片段。
记得在学习《丑小鸭》后,我向学生推荐了《安徒生童话》,还给同学们讲了书中的另一个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展示了童话世界的神奇,当我看到学生们那听故事时专注的眼神,下课后迫不及待地借阅时,我心中窃喜。
而后班上掀起了一股童话热,下课了他们不是看安徒生的作品,就是三五成群交流得热火朝天。
好书推介更离不开学生的参与。
有学生刚买了新书或看了一本好书,会在阅读交流会上向学生推荐。
同学们听到自己的小伙伴推荐的书总会特别喜欢。
学生在好书推荐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外阅读兴趣。
教会方法,引领兴趣 大声读书。
小学生的阅读重在积累。
在阅读的名著中,总会有描写细腻、富有人生哲理、句子优美等的句段。
在阅读课上,有时我会让学生抽出二十分钟的时间大声地读书,读背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和优美片段,读背古诗词与名言警句,绝不挪为它用,有时觉得阅读课的时间不够用,还会给他们合理分配时间去读书。
读思结合。
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的知识。
”因此,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
读写结合。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
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笔记形式来记笔记。
读书也是一种创作。
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学生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累了,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棵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鸟兽虫鱼,这样,给阅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开展活动,发展兴趣 我通过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交流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
我让学生们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分享前一天的阅读收获。
在最初的几天,我先挑选爱读书、会读书的孩子进行阅读交流汇报,给其他学生作示范引领。
刚开始是读自己在阅读中积累的好词佳句和优美片段。
班上的学生轮流读,每节课一人读,这是人人必须参与的,后来提高要求,可以推荐那些自认为对大家有用的刊物或书,也可以谈自己的读书收获,每节课一到两人。
每一节语文课都是如此。
每周五下午的第二节课,是阅读课,一上课,我会先给同学们讲故事,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兴奋的光,听得津津有味。
当老师讲完故事,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时,效果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不仅我讲,有时也让学生讲,还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
这样,学生有了自主的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
我特别鼓励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看书,做孩子的阅读榜样。
我要求孩子每天在家读书半小时,鼓励孩子写简短的读书笔记;引导家长与孩子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变得更加浓厚。
(作者单位:山东章丘市清照小学)

标签: #文件夹 #文件夹 #文件夹 #迅雷 #文件夹 #三星手机 #cdn #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