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段逼真的视频竟是伪造的……,手机里的照片在哪个文件里面

机里 5
7看点 2022年4月28日星期四责任编辑:刘青玥版面:龙靖雨校对:关君华电话:7727162 多地现“变脸”诈骗案 一段段逼真的视频竟是伪造的…… 一段视频、一段语音未必是真人拍摄或者录制。
在你不知道的手机APP后台、支付界面、门禁闸机,或许有人正在盗刷你的脸……去年以来,多地发生“变脸”诈骗案。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随着深度合成技术迅猛发展、落地场景激增,一些不法分子趁机牟利。
音频、视频等合成技术滥用,对人脸、声纹、指纹等个人敏感信息保护形成挑战。
合成动态视频一个2至10元竟能注册手机卡、支付账户 近日,陈先生来到浙江省温州市公安局瓯海分局仙岩派出所报案,称自己被“好友”骗了近5万元。
经过警方核实,骗子用了AI换脸技术,利用陈先生好友阿诚社交平台上先前发布的视频,截取了面部视频画面并进行了“换脸”,从而对陈先生进行了诈骗。
2021年4月,安徽省合肥市警方在公安部“净网2021”专项行动中打掉一个犯罪团伙,该团伙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伪造他人人脸动态视频,为黑灰产业链提供注册手机卡等技术支撑。
在警方抓捕现场,几名犯罪嫌疑人正用电脑将一张张静态照片制作为人脸动态视频。
模拟制作出来的动态人物不仅能做点头、摇头等动作,还可完成眨眼、张嘴、皱眉等丰富表情,效果极为逼真。
在嫌疑人的电脑里,警方发现了十几个G的公民人脸数据,人脸照片和身份证照片分门别类存放在一个个文件夹里。
“身份证正反面照片、手持身份证照片、自拍照等,被称为一套。
”民警介绍,成套照片被称为“料”,出售照片的人被称为“料商”,这些“料”在网上已转手多次,而“料”的主人却毫不知情。
犯罪嫌疑人马某交代,由于制作简单,一个视频价格仅为2至10元,“客户”往往是成百上千购买,牟利空间巨大。
近年来,类似案件在浙江、江苏、河南等多地发生。
浙江衢州中级人民法院的一份刑事裁定书披露:张某、余某等人运用技术手段骗过支付宝人脸识别认证,并使用公民个人信息注册支付宝账户,非法获利数万元。
这些案件的作案流程颇为雷同:不法分子非法获取他人照片或有偿收购他人声音等“物料”,仅需少量音视频样本数据,便可合成媲美真人的伪造音视频,用来实施精准诈骗,侵害他人人身和财产安全,或销售、恶意传播技术换脸不雅视频等,造成肖像权人名誉受损。
网络“叫卖”合成软件教程风险背后存技术漏洞、治理短板 据合肥市公安局包河分局网安大队民警王祥瑞介绍,前述案件中8名犯罪嫌疑人多为社会闲散人员,有的连高中都没有读完。
他们按照网购教程下载软件,花几个月便“自学成才”。
记者在网上联系到一位售卖相关教程的卖家。
卖家介绍,全套软件及教程售价有400元、800元两档,800元的为高阶版本,“过人脸成功率超高”。
记者在演示视频中看到,照片上传至软件后,标注出五官位置,调整脚本参数,一张脸便动了起来。
“五官参数随教程送上,照抄即可。
”据介绍,这些伪造视频不仅通过率高,人工审核都难辨真假。
“目前公众对照片等静态信息易被篡改已有所警惕,但对视频、声音等动态信息内容仍持有较高信任度。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朱军说,深度合成技术飞速演进,让“眼见不再为实”,破解身份核验的难度会越来越低、耗时将越来越短。
专家担心,尽管针对深度合成技术的识别技术不断迭代、检测手段持续增强,但依然没能跑赢“伪造”技术升级的速度。
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任奎说,随着合成技术应用门槛的进一步降低,合成内容已模糊真实与伪造的边界。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安全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田天认为,新型伪造方法层出不穷,网络传播环境日趋复杂,检测算法存在漏洞缺陷等,反深伪检测难度越来越大。
法律规定相对滞后,也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际红说,目前法律规定,禁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但技术如何使用算合理使用,哪些情形下应禁止使用等,没有具体规定;收集或收购个人声纹、照片,使用人脸、指纹、DNA、虹膜等个人生物信息等行为,在哪些范围内构成犯罪、将面临怎样的惩罚,需要司法裁判进一步给出明确指引。
我国首个国家层面的科技伦理治理指导性文件《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近日印发,凸显技术伦理治理的重要性紧迫性。
在今年的最高法工作报告中,包括人脸安全在内的个人信息安全等多次被提及。
专家提醒,针对花样翻新的“变脸”诈骗,公众要提高防范意识,不轻易提供人脸、指纹等个人生物信息给他人,不过度公开或分享动图、视频等;网络转账前要通过电话、视频等多种沟通渠道核验对方身份。
一旦发现风险,及时报警求助。
■据新华网 个性手机壳撬动“大生意” 手机壳正在成为年轻人频繁更换的独特配饰。
继盲盒、新式茶饮之后,年轻人日益升级的审美和表达需求让这个小小的配件撬动出巨大的“生意经”。
据NPDGroup数据,75%以上的智能手机用户会使用手机壳,25%以上的人会购买两个以上手机壳。
而来自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仅2021年,国内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就累计3.51亿部。
老用户“进货式”买手机壳 深夜11点,白领付女士在精挑细选了一个多小时后,终于锁定了一款心仪的手机壳下单付款。
这已是她在半年内购买的第3个手机壳,“我周围越来越多的朋友会根据季节、心情和重要节日来更换手机壳,甚至有女生整箱购买手机壳。
” 抓娃娃机手机壳、波士顿龙虾手机壳、手风琴手机壳、自制头像手机壳、大金链子手机壳……在B站上,《你敢信这是手机壳》引发了大量讨论,许多网友纷纷“求(购买)链接”。
“现在换手机壳就跟当年换QQ说说一样,表达的是最近对生活的态度。
”大学生小雷表示。
“从消费用户数据来看,超过50%的购买手机壳用户为老用户,活跃买家人均购买近50只手机壳,复购率达200%以上。
”淘特相关负责人表示,手机壳成为淘特上最不起眼、却最有消费活力的品类之
一。
2021年,淘特手机壳销售量同比增长242%,消费者“进货式”批量购买手机壳成为一种消费新现象。
不少品牌以高端化路线赋予了手机壳更多价值。
记者梳理发现,价格在20元—40元之间的手机壳最为畅销,但也有单价在300元—700元左右的手机壳。
潮流品牌PITAKA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其在天猫店铺内比较受欢迎的是芳纶纤维、碳纤维等新复合材料制作的产品,最畅销的一款磁吸芳纶纤维手机壳零售价为389元,月销量超500件。
个性化定制不“撞壳” “比起撞衫,更尴尬的是撞手机壳。
”小雷表示,比起“大路货”,越来越多人青睐定制款手机壳。
在各大电商平台,活跃着大量定制商家。
记者和在线客服沟通完具体手机型号和需要定制的图片,客服会在很短时间内生成手机效果图,供消费者确认下单。
部分商家在消费者选好手机型号和手机壳材质后,还提供DIY小程序,供消费者自由上传图片、发挥艺术细胞。
以一家月销量超过7000单的店铺为例,供消费者选择的手机壳材质就有 夜光玻璃、黑磨砂软壳等14种,售价在18.8元至38元不等。
消费者可以在小程序上选择图片、背景色、贴纸模板等,并有AI自动抠图等工具作为辅助。
手机壳品牌CASETiFY提供品牌原创设计和用户个性化定制两种。
其官网上手机壳不仅可以打印照片、名字,还能定制手机壳材质、重量等,并让消费者边挑选边看效果图,产品销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均手机壳销售超300万件。
不过,记者看到,该品牌一款个性化皮革腕带手机壳,售价为135美元(约合人民币870元)。
“消费者的喜好和流行趋势也很难把握,这让部分追求轻运营的商家选择售卖定制化手机壳。
”深圳华强北商家徐先生表示,一家网店专门招设计师设计手机壳成本较高,且销量不确定,不如把选择权交给消费者,“来图定制,买家提供图片,卖家加工图片的话,至少能保证减少库存。
” 塑造领头品牌仍需下功夫 记者注意到,手机壳这个容量巨大且充满机遇的赛道,不仅吸引着无数小商家,同样也被各大手机厂商所看重。
投资机构也闻风而至。
2021年6月,CASETiFY获得C资本数千万美金A轮融资;2021年12月,“玩壳工厂”获得小米、顺为资本数千万元A轮融资,这一细分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专业型选手”。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国内市场主流仍然是低价手机壳。
“手机壳行业目前缺乏统一标准,市场上的手机壳质量参差不齐,差距悬殊。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某种程度上,消费者不是不愿意买更贵的手机壳,而是不愿意为低品质的手机壳付更多钱。
他表示,未来这门生意有着巨大想象空间,但想要获得持续增长,需要品牌下功夫做好原创设计,加大版权保护意识,用真正优质原创的手机壳,撑起年轻人的消费升级潮。
■据北京日报

标签: #代码 #文件夹 #人工智能 #文件夹 #文件 #缓存 #高档 #数码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