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2020,5
(2),11-18PublishedOnlineJune2020inHans./journal/design/10.12677/design.2020.52003 ViewingChineseTraditionalClothingCulturefromtheShapeofSleeves MengfanWang,YonghongWu Nanchang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 Received:May22nd,2020;epted:Jun.5th,2020;published:Jun.12th,2020 Abstract Chinesetraditionalclothingattachesgreatimportancetotheconceptof“leader”,sothesleevedecorationupiesanimportantpositionintheclothing.Inthispaper,thesleeveshapesystemasastartingpoint,toextracttheevolutionofthesleeveshapesystemintheperformanceofthe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s.Thispaperanalyzesthespecialvalueandculturalmeaningofthesleeve,aswellastheoverallstyleofthegarmentreflectedbytheshapeandstructureofthesleeve,whichisapartofthetraditionalclothinginChinesedynasties.Throughtheresearchandinductionoftheextensiveandprofoundclothingculture,thetraditionalclothingculturecanbebetterexploredandinherited,sothatthetraditionalChineseclothingculturecanbespreadandappliedsubtly,anditisalsoofinnovativesignificancetotheChineseclothingdesignindustry. Keywords SleeveShape,TraditionalChineseCostumeCulture 从衣袖的形制看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王梦凡,吴永红 南昌大学,江西南昌 收稿日期:2020年5月22日;录用日期:2020年6月5日;发布日期:2020年6月12日 摘要 中国传统服饰非常重视“领袖”这一观念,所以袖子的装饰在服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以衣袖形制为切入点,提炼出衣袖形制演变过程中表现的个性特点。
通过对中国历代传统服饰中衣袖这一服装部件 文章引用:王梦凡,吴永红.从衣袖的形制看中国传统服饰文化[J].设计,2020,5
(2):11-18.DOI:10.12677/design.2020.52003 王梦凡,吴永红 呈现的形制特点,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特殊价值和文化意味,以及折射出的服饰整体风貌。
再通过研究和归纳博大精深的服饰文化,更好地做到对传统服装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使得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得以传播应用,同时对中国服装设计产业也有创新意义。
关键词 衣袖形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Copyright©2020byauthor(s)andHansPublishersInc.ThisworkislicensedundertheCreativeCommonsAttributionInternationalLicense(CCBY4.0)./licenses/by/4.0/ Openess
1.引言 中国各朝代服饰风格迥异、绚丽多彩,秦汉庄严,晋唐豪放,宋元婉约,明清精美华丽。
衣袖是服装最重要的一部分,其形制、色彩、纹样等各方面与衣身共同构成了服饰的整体特征。
俗话说,窥一斑而见全貌,衣袖作为服装的有机部分,也可通过其体现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
本文将沿衣袖形制发展变化的过程,深入分析其文化内涵,归纳总结出属于我们民族性的衣袖形制特征,并结合现有的衣袖进行比较,便于在设计中传承创新。
2.衣袖与服装的关系 中国历代服饰中对袖子的装饰非常关注,古代袖子不仅在造型上要美,而且要承载一定的实用功能,所以对于服装整体而言,衣袖显得尤为重要。
衣袖的造型还要与衣身相协调,不同类型的服装会产生不同的袖子,其结构和形状也大不相同,而不同的袖子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使其与服装的整体相协调,进而产生有辨识度的审美体验。
衣袖与其他局部造型相比,袖子会更有空间造型感,更贴近服装的整体造型特点,也比其它部位的服装更具代表性。
中国传统的服饰中袖子是与衣身一体的,因此袖子自然具有服装的整体特征。
同时,袖子也可以从服装整体造型上分开,而不论其它部位与服装的关系如何,袖子可以形成并分解成一个独立的系统,这种独立性使它成为一个重要的服装分支,它当然可以被拿出来单独分析和研究,但是袖子和衣服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完全分开的,袖子只有与衣身相连,才被称为衣袖,所以才说衣袖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衣袖与衣身在造型上必须相互协调,中国古代衣袖的形制都与衣身的结构造型相匹配。
但是,服装的主要造型风格对袖子的形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般来说,袖子与衣身相互协调,才能形成合理的比例,比如,宽松衣服的袖子不要太紧,合体的衣服袖子不要太松。
而在传统服装中,男装以直线宽松的衣服为主要风格,衣身长度会到脚背上、袖子的长度覆盖手背,视觉上给人又飘逸又稳重的感觉。
所以袖子本就是属于服装的主体,袖子合理的形制会使服装的整体造型既别树一帜,又协调统一[1]。
3.衣袖形制的演变 在传统的上衣下裳服装风格和深衣的样式中,无论是平放还是展开悬挂,袖子和整个服装都呈现出一种平面状态。
当衣服穿在身上时,袖子会随着手臂的弯曲和运动而变得立体。
一般来说,传统的袖子主要是平袖和长袖,属于宽衣无结构的平面形态。
DOI:10.12677/design.2020.52003 12 设计 王梦凡,吴永红 传统的袖子结构,袖片和衣身是一体的,是构成服装的一般形式。
从大量出土文物和文献来看,各朝代只是根据门幅的不同再结合尺寸的大小进行分割或者拼接。
一般的裁剪方法都是一样的,都是全身的直线裁剪方法,用来处理服装的结构线条大多是直线和对角线。
而袖型其产生的根本原因,都与整体服装有着呼应关系[2]。
3.1.形成期 经过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多元化发展,进入秦汉,衣袖的形制开始进入形成期,为秦汉服饰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秦统一六国后,在服饰上融合七国服饰,建立了完整的服装制度体系。
而真正的发展是在汉朝,汉代四百年中,男子一直以袍为礼服,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缩,汉朝的大袖多为垂胡袖[3]。
所谓“张袂成阴”就是对这种宽大袖子的形容。
汉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衣袖叫琵琶袖。
它的袖口很小,如手腕般粗细,袖身却很大(见图1)。
放一些小东西进去,在袖口处收缩,东西就不会自然脱落[4],所谓“袖里乾坤”形容的就是这种可以藏东西的宽衣大袖。
这种袖子里缝有口袋,并且口袋的型呈倒梯形收口状,开口方向也与袖口相反,这样书信、银子等放在口袋里也不会掉出来。
也是正因为袖子经常用来装银子,所以我们直到现在都会用“两袖清风”这一成语来形容清贫或者不贪污的清官。
宽衣大袖一般为贵族或者有身份的人穿,而平民忙于劳作,不便穿着,再者造价贵重,消费不起,所以相对于宽衣大袖他们的袖子略窄(见图2)。
Figure1.Pipasleeve图
1.琵琶袖 Figure2.Narrowsleeve图
2.窄袖 3.2.发展期 袖子在魏晋时期进入发展期,其时衣袖的最大特点就是大袖。
汉族男服主要是衫,分单、夹两式。
魏晋时期的袍衫与秦汉时期的袍服区别在于袍服袖口有祛,而袍衫为宽敞袖口。
由于不受衣祛的限制, DOI:10.12677/design.2020.52003 13 设计 王梦凡,吴永红服装袖子日趋宽博。
上自王公名士,下及贫民百姓,都以大袖宽衫为时尚([5],p.47)(见图3)。
在男服宽衫的影响下,女子服装款式也多采用褒衣博带、宽衣博袖。
女子衣袖宽大富有曲线变化、袖口缀有一块不同颜色的贴边(见图4)。
Figure3.Largesleeve图
3.大袖 Figure4.Weltsleeve图
4.贴边袖 3.3.成熟期 唐代是衣袖的成熟期,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雍客华贵、精彩纷呈、兼收并蓄、融合统一是其总体特征。
唐代前后共计二百八十九年,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在服饰上初唐与盛唐风格一致,中唐与晚唐风格另是一番风味([5],p.63)。
从衣袖风格上看,唐代妇女更加喜欢比较飘逸的服饰,例如大袖或是半袖,盛唐以后,袖子逐渐放大。
文宗即位时,曾下令衣袖一律不得超过三尺,但“诏下,人多怨也”。
反而日趋宽大[6]。
区别于前朝,唐朝时期还流行半臂,所谓半臂又称半袖短衫,是从短儒演变出来的一种服饰,一般穿在窄袖外边,不可单独穿用(见图5)。
而宋朝大体上沿袭隋唐旧制,加上国内外战争连绵,无意在服饰上用心,所以袖子形制上很少有创新。
3.4.衰退期 进入明朝立即恢复汉族礼仪,吸取“周汉唐宋”服饰制度。
明朝皇帝朱元璋用袖子的宽度来表现阶级的高贵和卑微。
只有贵族才能穿宽袖的衣服,老百姓没有穿这种衣服的资格,明代无论窄袖或大袖,都以琵琶式为多(见图6)。
明末由于统治者政治力量的虚弱和对国民的残酷压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满族趁虚而入建立清朝,所以在时间上结束了我们汉族的朝代,而衣袖的形制受到满族游牧文化影响出现马蹄袖(见图7),但它不属于真正意义上一直沿袭下来的传统服饰形制,衣袖形制也进入了衰退期。
DOI:10.12677/design.2020.52003 14 设计 王梦凡,吴永红 Figure5.Halfsleeve图
5.半袖 Figure6.VariousPipasleeves图
6.琵琶式袖 Figure7.Horseshoesleeve图
7.马蹄袖 DOI:10.12677/design.2020.52003 15 设计 王梦凡,吴永红
4.衣袖形制的类别 在传统的衣袖中各朝代流行袖型不同,但大多袖型都是同时存在发展的,只是形状略有差别而已,主要分为箭袖、琵琶袖、垂胡袖、窄袖、广袖、直袖、短袖等袖型(见图8)。
Figure8.Mainsleevetype图
8.主要袖型 箭袖起源于北方民族的服饰,类似于现在西式上衣的袖子。
北方民族服饰多为箭袖,寒冷地区的袖子大多数是非常宽厚的,这样便于袖口上翻,也利于骑射以及劳作。
袖口可以放下保暖。
明朝北方的佣人中也有这样的穿着出现。
因为袖口又窄又小,做任何工作都很方便,也很容易保暖[7]。
所以千百年后,从军服、官服到百姓常服,箭袖广为流传,成为传统服饰的一种袖制。
琵琶袖是汉服袖型的一种,多见于明制汉服。
琵琶袖一般用来做深衣服或者其他衣服的。
因其袖子大、袖口小、腋窝窄、形似琵琶而得名。
在袖子臂肘部下,牛颈下垂部分呈圆而宽的形状。
袖子的狭窄部分因袖口而被称为“曲”。
琵琶袖整体呈弧形,这样便于肘部伸直和弯曲,把袖口收紧又方便日常活动。
垂胡袖袖型袖管极宽大,如广袖状,垂胡袖多见于汉服的曲裾,裁剪时裁成广袖的样式,缝合时于袖口打褶收拢,区别于常见于明袄的琵琶袖。
而琵琶袖只出现在明代,它的袖子的弧线明显大大小于垂胡袖,基本没有下垂和堆积(垂胡袖是一定有下垂或堆积的),最有特点的是琵琶袖的袖子在接近袖口时,袖口下端逐渐向上收,一般袖口不另接袖边的多。
汉服中的大袖和广袖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都是和窄袖相对而言的,只是不同时期的叫法区别而已。
5.从衣袖形制的演变看传统服饰文化 魏晋南北朝随着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胡服成为一种普遍的服饰,而胡服对普通人的服饰影响最大,他们将胡服中窄袖吸收到原有的服饰中来。
DOI:10.12677/design.2020.52003 16 设计 王梦凡,吴永红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稳定与繁荣,对服饰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仅继承了历史服饰,还启发了后世服饰制度的发展,成为我国古代服饰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唐代的女装比较开放,唐初盛行窄袖衫襦。
盛唐时,还流行一种袒胸大袖衫襦,为贵族妇女的服装,这也和当时开放的思想密切相关。
唐代妇女以丰满的身体为美,所以衣服也越来越宽大。
宋代的服饰趋于保守,大体沿袭唐朝的服饰制度,但在服饰的风格和称呼上有一定的差别。
宋代短袍有宽袖和窄袖两种款式。
穿褙子和半臂的人也很常见的,但它们不能用作礼服来穿。
总体来说,宋代的服饰更为拘谨保守,给人一种朴素、干净、典雅的感觉,这与当时的社会形势,特别是程朱哲学的影响密切相关。
在宋代,女装除了北宋时期曾经流行的大袖衫之外,窄、瘦、长、奇是这个时期女装的主要特点。
明代的服饰大体上继承了唐代的服饰,但也保留了宋元时期的一些服饰样式。
明代女装朴素典雅,基本沿袭唐宋,但衣长略有不同。
明初,窄袖衫襦、长裙和褙子很盛行,但是礼服还是要穿大袖衫。
到了中期,大袖长衫襦,短裙开始盛行。
明末,人们又开始转为窄袖、长衫盛行。
袖子,其实大多都是圆袂,代表着天圆地方中的天圆,所以在其形制和裁剪上,是不能被改变的。
事实上根据现在的科学观,这是不对的,但是在古代,对天圆地方学的研究不仅仅是关于地理概念,它讲究的是规律、文化,因此,这才是它真正价值所在,也是这些文化理念在服饰中的体现,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
所以圆袂收祛,像图腾一样,反映了当时的文化。
但是,如果我们不把袖口收紧,古人断不会把袖子当作口袋去放东西,这同时体现了袖子的实用价值。
其次是广袂,真正的广袂并不是像现在这种像大三角型一样的敞口,只是“胡”很大而已,很多袖子里还缝制了倒三角型布袋,这样还是可以放置一些物品的。
一直以来,汉服的袖子除了唐以后常穿的小袖子外,主要还是唐宋明朝的圆袖子,尤其是明代,基本恢复了汉代的圆袖制度。
同时,中国传统服饰受传统儒家思想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在服饰上特别强调其象征意义和表面的装饰效果,主要体现在袖子的造型简洁流畅,也比较注重细节的美感(见图9)。
Figure9.Sleevefeatureschangechart图
9.袖型特色变化图 DOI:10.12677/design.2020.52003 17 设计 王梦凡,吴永红
6.传统服饰文化对当代设计的价值 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在服装设计中,如果巧妙的融入传统文化,将会提升服装的内涵和感染力,从而提高服装在世界辨识度。
而传统文化融入服装设计的同时,也是对文化的延续、历史的传承和激活,没有文化支撑的设计是空洞没有灵魂的,传统服饰所流露的情感是现代服装无法取代的。
在求异的消费观影响下,传统服饰中所体现出的独特性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同时也可以加强传统服饰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地位。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传统服饰文化似乎已经被遗忘。
人们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丢失了传统文明,如今当我们再去观望历史,我们应该开始正视其价值。
传统服装文化对我们的创新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就如同三宅一生所言:“传统不是现代的对立面,而是现代的源泉”所以服饰文化的传承是中国服装设计师应该有承担责任的民族意识。
要明白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只有更加突出民族个性,才能促进我国服装业的质的变化。
只有把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渗透到服装设计师的思想观念中,才能创造出更多体现东方的气质和神韵。
从这个角度讲,传统服饰对文化传承的价值是非同寻常的。
7.总结 衣袖作为窥探服饰发展的一面镜子,在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袖子形制的演变成为仪式中一个重要的单位。
中国传统服饰更加注重“写意”,在符合服装的基本功能范围下,中国传统服饰具有更重要的社会礼仪和道德功能,上升到美学层面则反映了人们对“美”和“善”的追求,其形制的演变和发展中,中国传统服饰的“美”和“善”体现在中国传统服饰的神韵,着装的美貌以及协调社会环境,讲究服装的形式和内容美。
只有剥离那些外在的具象形态,去着重体现传统文化的服饰,才是中国服饰最佳的表现形式。
只有将“形式”的使用转化为“内容”的管理,才能打破既定的局面以及传统服饰的限制,更好的设计出既具有传统文化的现代服装。
总之,在关于传统袖子演变的研究中,我们认识到了传统价值观和历史的智慧,对于传统服饰的传承和创新也有了新的认知,从而可以借用传统文化的力量,激励出创新的火花,用它来指引我们服装设计道路上更加明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胡丽莎.从衣袖的装饰语言看传统服饰创新[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07.[2]胡丽莎.中西衣袖之比较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21
(2):41-44.[3]赵刚,张技术,徐思民.中国服装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4]刘永福.古人衣袖里暗藏玄机[J].人才资源开发,2018
(5):18.[5]赵刚,张技术,徐思民.中国服装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47+63.[6]华梅,戢范.服装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8.[7]付业飞.《红楼梦》服饰文化翻译研究探析[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5. DOI:10.12677/design.2020.52003 18 设计
(2),11-18PublishedOnlineJune2020inHans./journal/design/10.12677/design.2020.52003 ViewingChineseTraditionalClothingCulturefromtheShapeofSleeves MengfanWang,YonghongWu Nanchang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 Received:May22nd,2020;epted:Jun.5th,2020;published:Jun.12th,2020 Abstract Chinesetraditionalclothingattachesgreatimportancetotheconceptof“leader”,sothesleevedecorationupiesanimportantpositionintheclothing.Inthispaper,thesleeveshapesystemasastartingpoint,toextracttheevolutionofthesleeveshapesystemintheperformanceofthe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s.Thispaperanalyzesthespecialvalueandculturalmeaningofthesleeve,aswellastheoverallstyleofthegarmentreflectedbytheshapeandstructureofthesleeve,whichisapartofthetraditionalclothinginChinesedynasties.Throughtheresearchandinductionoftheextensiveandprofoundclothingculture,thetraditionalclothingculturecanbebetterexploredandinherited,sothatthetraditionalChineseclothingculturecanbespreadandappliedsubtly,anditisalsoofinnovativesignificancetotheChineseclothingdesignindustry. Keywords SleeveShape,TraditionalChineseCostumeCulture 从衣袖的形制看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王梦凡,吴永红 南昌大学,江西南昌 收稿日期:2020年5月22日;录用日期:2020年6月5日;发布日期:2020年6月12日 摘要 中国传统服饰非常重视“领袖”这一观念,所以袖子的装饰在服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以衣袖形制为切入点,提炼出衣袖形制演变过程中表现的个性特点。
通过对中国历代传统服饰中衣袖这一服装部件 文章引用:王梦凡,吴永红.从衣袖的形制看中国传统服饰文化[J].设计,2020,5
(2):11-18.DOI:10.12677/design.2020.52003 王梦凡,吴永红 呈现的形制特点,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特殊价值和文化意味,以及折射出的服饰整体风貌。
再通过研究和归纳博大精深的服饰文化,更好地做到对传统服装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使得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得以传播应用,同时对中国服装设计产业也有创新意义。
关键词 衣袖形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Copyright©2020byauthor(s)andHansPublishersInc.ThisworkislicensedundertheCreativeCommonsAttributionInternationalLicense(CCBY4.0)./licenses/by/4.0/ Openess
1.引言 中国各朝代服饰风格迥异、绚丽多彩,秦汉庄严,晋唐豪放,宋元婉约,明清精美华丽。
衣袖是服装最重要的一部分,其形制、色彩、纹样等各方面与衣身共同构成了服饰的整体特征。
俗话说,窥一斑而见全貌,衣袖作为服装的有机部分,也可通过其体现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
本文将沿衣袖形制发展变化的过程,深入分析其文化内涵,归纳总结出属于我们民族性的衣袖形制特征,并结合现有的衣袖进行比较,便于在设计中传承创新。
2.衣袖与服装的关系 中国历代服饰中对袖子的装饰非常关注,古代袖子不仅在造型上要美,而且要承载一定的实用功能,所以对于服装整体而言,衣袖显得尤为重要。
衣袖的造型还要与衣身相协调,不同类型的服装会产生不同的袖子,其结构和形状也大不相同,而不同的袖子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使其与服装的整体相协调,进而产生有辨识度的审美体验。
衣袖与其他局部造型相比,袖子会更有空间造型感,更贴近服装的整体造型特点,也比其它部位的服装更具代表性。
中国传统的服饰中袖子是与衣身一体的,因此袖子自然具有服装的整体特征。
同时,袖子也可以从服装整体造型上分开,而不论其它部位与服装的关系如何,袖子可以形成并分解成一个独立的系统,这种独立性使它成为一个重要的服装分支,它当然可以被拿出来单独分析和研究,但是袖子和衣服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完全分开的,袖子只有与衣身相连,才被称为衣袖,所以才说衣袖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衣袖与衣身在造型上必须相互协调,中国古代衣袖的形制都与衣身的结构造型相匹配。
但是,服装的主要造型风格对袖子的形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般来说,袖子与衣身相互协调,才能形成合理的比例,比如,宽松衣服的袖子不要太紧,合体的衣服袖子不要太松。
而在传统服装中,男装以直线宽松的衣服为主要风格,衣身长度会到脚背上、袖子的长度覆盖手背,视觉上给人又飘逸又稳重的感觉。
所以袖子本就是属于服装的主体,袖子合理的形制会使服装的整体造型既别树一帜,又协调统一[1]。
3.衣袖形制的演变 在传统的上衣下裳服装风格和深衣的样式中,无论是平放还是展开悬挂,袖子和整个服装都呈现出一种平面状态。
当衣服穿在身上时,袖子会随着手臂的弯曲和运动而变得立体。
一般来说,传统的袖子主要是平袖和长袖,属于宽衣无结构的平面形态。
DOI:10.12677/design.2020.52003 12 设计 王梦凡,吴永红 传统的袖子结构,袖片和衣身是一体的,是构成服装的一般形式。
从大量出土文物和文献来看,各朝代只是根据门幅的不同再结合尺寸的大小进行分割或者拼接。
一般的裁剪方法都是一样的,都是全身的直线裁剪方法,用来处理服装的结构线条大多是直线和对角线。
而袖型其产生的根本原因,都与整体服装有着呼应关系[2]。
3.1.形成期 经过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多元化发展,进入秦汉,衣袖的形制开始进入形成期,为秦汉服饰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秦统一六国后,在服饰上融合七国服饰,建立了完整的服装制度体系。
而真正的发展是在汉朝,汉代四百年中,男子一直以袍为礼服,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缩,汉朝的大袖多为垂胡袖[3]。
所谓“张袂成阴”就是对这种宽大袖子的形容。
汉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衣袖叫琵琶袖。
它的袖口很小,如手腕般粗细,袖身却很大(见图1)。
放一些小东西进去,在袖口处收缩,东西就不会自然脱落[4],所谓“袖里乾坤”形容的就是这种可以藏东西的宽衣大袖。
这种袖子里缝有口袋,并且口袋的型呈倒梯形收口状,开口方向也与袖口相反,这样书信、银子等放在口袋里也不会掉出来。
也是正因为袖子经常用来装银子,所以我们直到现在都会用“两袖清风”这一成语来形容清贫或者不贪污的清官。
宽衣大袖一般为贵族或者有身份的人穿,而平民忙于劳作,不便穿着,再者造价贵重,消费不起,所以相对于宽衣大袖他们的袖子略窄(见图2)。
Figure1.Pipasleeve图
1.琵琶袖 Figure2.Narrowsleeve图
2.窄袖 3.2.发展期 袖子在魏晋时期进入发展期,其时衣袖的最大特点就是大袖。
汉族男服主要是衫,分单、夹两式。
魏晋时期的袍衫与秦汉时期的袍服区别在于袍服袖口有祛,而袍衫为宽敞袖口。
由于不受衣祛的限制, DOI:10.12677/design.2020.52003 13 设计 王梦凡,吴永红服装袖子日趋宽博。
上自王公名士,下及贫民百姓,都以大袖宽衫为时尚([5],p.47)(见图3)。
在男服宽衫的影响下,女子服装款式也多采用褒衣博带、宽衣博袖。
女子衣袖宽大富有曲线变化、袖口缀有一块不同颜色的贴边(见图4)。
Figure3.Largesleeve图
3.大袖 Figure4.Weltsleeve图
4.贴边袖 3.3.成熟期 唐代是衣袖的成熟期,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雍客华贵、精彩纷呈、兼收并蓄、融合统一是其总体特征。
唐代前后共计二百八十九年,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在服饰上初唐与盛唐风格一致,中唐与晚唐风格另是一番风味([5],p.63)。
从衣袖风格上看,唐代妇女更加喜欢比较飘逸的服饰,例如大袖或是半袖,盛唐以后,袖子逐渐放大。
文宗即位时,曾下令衣袖一律不得超过三尺,但“诏下,人多怨也”。
反而日趋宽大[6]。
区别于前朝,唐朝时期还流行半臂,所谓半臂又称半袖短衫,是从短儒演变出来的一种服饰,一般穿在窄袖外边,不可单独穿用(见图5)。
而宋朝大体上沿袭隋唐旧制,加上国内外战争连绵,无意在服饰上用心,所以袖子形制上很少有创新。
3.4.衰退期 进入明朝立即恢复汉族礼仪,吸取“周汉唐宋”服饰制度。
明朝皇帝朱元璋用袖子的宽度来表现阶级的高贵和卑微。
只有贵族才能穿宽袖的衣服,老百姓没有穿这种衣服的资格,明代无论窄袖或大袖,都以琵琶式为多(见图6)。
明末由于统治者政治力量的虚弱和对国民的残酷压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满族趁虚而入建立清朝,所以在时间上结束了我们汉族的朝代,而衣袖的形制受到满族游牧文化影响出现马蹄袖(见图7),但它不属于真正意义上一直沿袭下来的传统服饰形制,衣袖形制也进入了衰退期。
DOI:10.12677/design.2020.52003 14 设计 王梦凡,吴永红 Figure5.Halfsleeve图
5.半袖 Figure6.VariousPipasleeves图
6.琵琶式袖 Figure7.Horseshoesleeve图
7.马蹄袖 DOI:10.12677/design.2020.52003 15 设计 王梦凡,吴永红
4.衣袖形制的类别 在传统的衣袖中各朝代流行袖型不同,但大多袖型都是同时存在发展的,只是形状略有差别而已,主要分为箭袖、琵琶袖、垂胡袖、窄袖、广袖、直袖、短袖等袖型(见图8)。
Figure8.Mainsleevetype图
8.主要袖型 箭袖起源于北方民族的服饰,类似于现在西式上衣的袖子。
北方民族服饰多为箭袖,寒冷地区的袖子大多数是非常宽厚的,这样便于袖口上翻,也利于骑射以及劳作。
袖口可以放下保暖。
明朝北方的佣人中也有这样的穿着出现。
因为袖口又窄又小,做任何工作都很方便,也很容易保暖[7]。
所以千百年后,从军服、官服到百姓常服,箭袖广为流传,成为传统服饰的一种袖制。
琵琶袖是汉服袖型的一种,多见于明制汉服。
琵琶袖一般用来做深衣服或者其他衣服的。
因其袖子大、袖口小、腋窝窄、形似琵琶而得名。
在袖子臂肘部下,牛颈下垂部分呈圆而宽的形状。
袖子的狭窄部分因袖口而被称为“曲”。
琵琶袖整体呈弧形,这样便于肘部伸直和弯曲,把袖口收紧又方便日常活动。
垂胡袖袖型袖管极宽大,如广袖状,垂胡袖多见于汉服的曲裾,裁剪时裁成广袖的样式,缝合时于袖口打褶收拢,区别于常见于明袄的琵琶袖。
而琵琶袖只出现在明代,它的袖子的弧线明显大大小于垂胡袖,基本没有下垂和堆积(垂胡袖是一定有下垂或堆积的),最有特点的是琵琶袖的袖子在接近袖口时,袖口下端逐渐向上收,一般袖口不另接袖边的多。
汉服中的大袖和广袖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都是和窄袖相对而言的,只是不同时期的叫法区别而已。
5.从衣袖形制的演变看传统服饰文化 魏晋南北朝随着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胡服成为一种普遍的服饰,而胡服对普通人的服饰影响最大,他们将胡服中窄袖吸收到原有的服饰中来。
DOI:10.12677/design.2020.52003 16 设计 王梦凡,吴永红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稳定与繁荣,对服饰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仅继承了历史服饰,还启发了后世服饰制度的发展,成为我国古代服饰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唐代的女装比较开放,唐初盛行窄袖衫襦。
盛唐时,还流行一种袒胸大袖衫襦,为贵族妇女的服装,这也和当时开放的思想密切相关。
唐代妇女以丰满的身体为美,所以衣服也越来越宽大。
宋代的服饰趋于保守,大体沿袭唐朝的服饰制度,但在服饰的风格和称呼上有一定的差别。
宋代短袍有宽袖和窄袖两种款式。
穿褙子和半臂的人也很常见的,但它们不能用作礼服来穿。
总体来说,宋代的服饰更为拘谨保守,给人一种朴素、干净、典雅的感觉,这与当时的社会形势,特别是程朱哲学的影响密切相关。
在宋代,女装除了北宋时期曾经流行的大袖衫之外,窄、瘦、长、奇是这个时期女装的主要特点。
明代的服饰大体上继承了唐代的服饰,但也保留了宋元时期的一些服饰样式。
明代女装朴素典雅,基本沿袭唐宋,但衣长略有不同。
明初,窄袖衫襦、长裙和褙子很盛行,但是礼服还是要穿大袖衫。
到了中期,大袖长衫襦,短裙开始盛行。
明末,人们又开始转为窄袖、长衫盛行。
袖子,其实大多都是圆袂,代表着天圆地方中的天圆,所以在其形制和裁剪上,是不能被改变的。
事实上根据现在的科学观,这是不对的,但是在古代,对天圆地方学的研究不仅仅是关于地理概念,它讲究的是规律、文化,因此,这才是它真正价值所在,也是这些文化理念在服饰中的体现,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
所以圆袂收祛,像图腾一样,反映了当时的文化。
但是,如果我们不把袖口收紧,古人断不会把袖子当作口袋去放东西,这同时体现了袖子的实用价值。
其次是广袂,真正的广袂并不是像现在这种像大三角型一样的敞口,只是“胡”很大而已,很多袖子里还缝制了倒三角型布袋,这样还是可以放置一些物品的。
一直以来,汉服的袖子除了唐以后常穿的小袖子外,主要还是唐宋明朝的圆袖子,尤其是明代,基本恢复了汉代的圆袖制度。
同时,中国传统服饰受传统儒家思想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在服饰上特别强调其象征意义和表面的装饰效果,主要体现在袖子的造型简洁流畅,也比较注重细节的美感(见图9)。
Figure9.Sleevefeatureschangechart图
9.袖型特色变化图 DOI:10.12677/design.2020.52003 17 设计 王梦凡,吴永红
6.传统服饰文化对当代设计的价值 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在服装设计中,如果巧妙的融入传统文化,将会提升服装的内涵和感染力,从而提高服装在世界辨识度。
而传统文化融入服装设计的同时,也是对文化的延续、历史的传承和激活,没有文化支撑的设计是空洞没有灵魂的,传统服饰所流露的情感是现代服装无法取代的。
在求异的消费观影响下,传统服饰中所体现出的独特性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同时也可以加强传统服饰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地位。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传统服饰文化似乎已经被遗忘。
人们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丢失了传统文明,如今当我们再去观望历史,我们应该开始正视其价值。
传统服装文化对我们的创新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就如同三宅一生所言:“传统不是现代的对立面,而是现代的源泉”所以服饰文化的传承是中国服装设计师应该有承担责任的民族意识。
要明白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只有更加突出民族个性,才能促进我国服装业的质的变化。
只有把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渗透到服装设计师的思想观念中,才能创造出更多体现东方的气质和神韵。
从这个角度讲,传统服饰对文化传承的价值是非同寻常的。
7.总结 衣袖作为窥探服饰发展的一面镜子,在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袖子形制的演变成为仪式中一个重要的单位。
中国传统服饰更加注重“写意”,在符合服装的基本功能范围下,中国传统服饰具有更重要的社会礼仪和道德功能,上升到美学层面则反映了人们对“美”和“善”的追求,其形制的演变和发展中,中国传统服饰的“美”和“善”体现在中国传统服饰的神韵,着装的美貌以及协调社会环境,讲究服装的形式和内容美。
只有剥离那些外在的具象形态,去着重体现传统文化的服饰,才是中国服饰最佳的表现形式。
只有将“形式”的使用转化为“内容”的管理,才能打破既定的局面以及传统服饰的限制,更好的设计出既具有传统文化的现代服装。
总之,在关于传统袖子演变的研究中,我们认识到了传统价值观和历史的智慧,对于传统服饰的传承和创新也有了新的认知,从而可以借用传统文化的力量,激励出创新的火花,用它来指引我们服装设计道路上更加明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胡丽莎.从衣袖的装饰语言看传统服饰创新[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07.[2]胡丽莎.中西衣袖之比较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21
(2):41-44.[3]赵刚,张技术,徐思民.中国服装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4]刘永福.古人衣袖里暗藏玄机[J].人才资源开发,2018
(5):18.[5]赵刚,张技术,徐思民.中国服装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47+63.[6]华梅,戢范.服装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8.[7]付业飞.《红楼梦》服饰文化翻译研究探析[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5. DOI:10.12677/design.2020.52003 18 设计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