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EFING,BRIEFING2015

城市 7
年10月(第1期) 简天津市旧城区改造生态化技术工程中心 TianjinEcologicalEngineeringCenterofUrbanRenewal 报理事单位 编辑中心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邮箱:teec@电话:022-87559156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 网址:/ 天津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地址: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 喜邦国际建筑设计公司 1895大厦338室 新闻动态|NEWS 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专家RichardRegister受邀成为天津市规划协会首届“大师讲堂”活动演讲嘉宾 2015年7月25日,天津首届规划“大师讲堂”活动在天津市规划展览馆举行。
此次活动由天津市规划学会主办,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喜邦国际建筑设计公司和天津市旧城区改造生态化技术工程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共同协办,“生态城市”概念创始人、国际知名的生态理论学家和教育家、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专家RichardRegister受邀成为主讲嘉宾。
此次活动由天津规划协会秘书长王学斌主持,天津市规划局副局长侯学刚,工程中心主任宋昆,副理事长樊斌,工程中心副主任、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陈天教授出席了此次活动,活动吸引了来自天津规划行业的政府管理人员、规划师以及高校教师、学生等近150人前来聆听交流。
活动首先由RichardRegister做了题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态城市:建设原则和进程》的学术演讲,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生态城市建设的理念、原则和设计细节,并针对天津生态城市建设现状提出了宝贵的见解。
此后,活动进入圆桌会议环节,此环节由天津规划设计大师陈天教授主持,会议就如何让生态理念与天津的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展开深入讨论,除了讨论嘉宾逐一发表见解之外,与会听众均积极参与讨论,不仅为当前天津的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很多宝贵的见解,也对天津未来的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美好展望。
活动最后,RichardRegister受邀成为天津规划学会荣誉顾问,天津市规划局副局长侯学刚和天津规划协会秘书长王学斌为其颁发了荣誉证书,同时,RichardRegister向天津规划协会赠送了自己的代表著作《生态城市:重建城市与自然的平衡》,他衷心期望自己的生态城市理念能为天津的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内部供稿) 理查德·瑞吉斯特受邀成为天津规划学会荣誉顾问陈天教授主持圆桌会议环节 “天津市旧城区改造生态化技术工程中心”召开首次理事会议   2015年8月6日,“天津市旧城区改造生态化技术工程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首次理事会议在1895创意大厦召开,工程中心各理事单位领导共9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分为两个环节,在第一个环节中,首先,由工程中心主任宋昆从申请过程、科委要求、发展定位以及合同指标解读等方面向各位理事会成员介绍了工程中心前期建设情况及今后两年发展计划。
然后,工程中心副理事长樊斌向各位理事会成员回顾了工程中心的发起初衷,并从管理模式、组建形式等方面对工程中心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在第二个环节中,各位理事会成员代表分别根据自身单位的情况,对工程中心提出了要求和支持。
然后,各位理事会成员对工程中心的运行机制和发展方向提出了见解,并对工程中心的定位达成一致意见。
  最后,理事会成员对工程中心的理事会章程进行了深入讨论,为工程中心的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 确的方向。
(内部供稿) 工程中心与天津生态城展开科研合作 2015年8月27日,工程中心主任宋昆、副主任陈天、祝捷一行到天津生态城,与生态城管理委员会、生态城绿色建筑研究院和生态城公屋建设有限公司等相关人员,展开关于被动房建设方面的交流探讨。
首先,生态城管委会、绿建院和公屋公司的相关人员介绍了各自单位的基本情况,并详细介绍了最近开展的关于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方向的相关科研情况以及遇到的科研瓶颈问题;然后,宋昆主任介绍了工程中心的主要科研方向、团队和科研成果转化情况,并对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的科研工作的开展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思路;最后,四家单位在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的科研领域达成合作共识。
今后,四家单位将共同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并共同努力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以及示范工程的建设施工。
(内部供稿) 新闻动态|NEWS 交流会现场 2014/012014/062014/092014/122015/05 天津市生态城市技术工程中心大事记 由喜邦国际建筑设计公司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空间设计研究所联合发起。
纳入天津市工程中心体系,暂定名称为“天津市生态城市技术工程中心”,并进入准备申报材料阶段。
经与天津市科委和天津大学科研院多次沟通,名称确定为“天津市旧城区改造生态化技术工程中心”,通过初审。
经过对申请书的反复修改并与市科委和天大科研院的反复沟通讨论,进入专家评审和答辩阶段。
获得批复。
2015年共65家拟建工程中心,47家通过初审,经专家评审,28家获得批复,淘汰率高达50%以上。
行业资讯|INFORMATION “转型与重生——天津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学术沙龙活动成功召开   2015年9月11日下午,“转型与重生——天津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学术沙龙活动在天津方标世纪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会议室成功举行。
  活动由天津市城市规划学(协)会秘书长王学斌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天津市旧城区改造生态化技术工程中心主任宋昆教授主持。
活动首先围绕“天津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主题,邀请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徐苏斌教授、天津方标世纪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徐书剑先生、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陈畅女士、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展二鹏先生分别作了主题报告。
他们不仅介绍了天津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整体情况,国内外成功案例,还在政策层面和技术层面提出了将天津市工业遗产利用和保护结合到城市规划建设中去的途径和方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中,来自天津市规划局、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日本东京大学、天津博物馆、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华汇环境规划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渤海规划院、北京喜邦国际建筑设计公司、天津方标世纪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和学者分别从不同层面和角度,针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思考和探讨;同时阐述了保护与利用工业遗产的重要性和历史责任,以及如何对天津市城市建设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具体做法等。
围绕着每一个发言的思想和思路,与会者们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现场学术气氛热烈而浓郁。
从理论、技术、组织三个层面都提出了非常好的实施建议和政策措施,有内容、有深度、有思想,达到了预期目标,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供稿) 学术沙龙现场 新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10月1日实施   近日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获悉,新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将于今年10月1日实施。
  新标准首次实现了建筑节能专业领域的全覆盖,这些专业领域涵盖建筑与建筑热工、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给水排水、电气、可再生能源应用。
新标准还建立了涵盖八种主要公共建筑类型及系统形式的典型公共建筑模型及数据库,为节能指标的分析计算提供了基础。
  此外,新标准以2005版的节能水平为基准,结合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建筑的分布情况,明确了本次修订后我国公共建筑整体节能量的提升水平。
这种基于动态基准的节能率评价方法也符合目前国际习惯做法。
(中国保温网) 我国将加快海绵城市建设 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在9日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住建部副部长陆克华表示,我国将加快雨水蓄排顺畅并合理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
目前,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建设方案。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要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
住建部强调,各地应强化规划引领,将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道路、绿地、水相关专项规划的刚性控制指标,同时创新建设运营机制,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中国政府网) 我国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时间表”   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已经明确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
  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9日在此间说,目前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有关部署,确定的目标核心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围绕这一目标确定的时间表是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这个要求。
如果一个城市建成区有100平方公里的话,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要达到这个要求;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求。
这是一个总要求,各地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目标,但是只能往前,不能往后。
  陆克华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说,按照国务院要求,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选择了16个城市今年开展试点。
江苏、安徽、辽宁等省印发了指导意见,要求在全省范围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通过人工和自然的结合、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结合、地上和地下的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将推动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解决水体黑臭问题,调节微气候、改善水生态等。
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目标,而是一个综合目标,即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自然下垫面和生态本底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湿地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对雨水具有吸收和释放功能,能够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
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加强规划建设管控,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采取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使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和绿地、水系等具备对雨水的吸纳、蓄滞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新华网) 行业资讯|INFORMATION 2015国际生态设计奖颁奖典礼新闻发布会在沪隆重举行   2015年9月26日下午,2015国际生态设计奖·米兰世博会中国馆颁奖典礼新闻发布会暨朱仁民生态修复设计演讲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举行。
来自大陆、台湾及新加坡等地的设计行业代表,海内外的近百名设计精英及媒体记者朋友共同出席了本次新闻发布会,现场气氛热烈。
  据悉,2015国际生态奖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以及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和泰国等境内外设计师的参赛作品共计600多件,经过业界专家的两轮评选,共评选出100余件获奖作品,国际生态设计奖从4月29日上海启动仪式到现在短短5个月,能获得如此成绩,与全国30多个城市设计师积极参与支持密不可分。
  2015首届国际生态设计精英邀请赛作为中国乃至全球第一个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设计赛事,由“国际生态环境设计联盟”(简称IEED,总部位于米兰)鼎力支持。
大赛主旨以保护生态、维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战略来展示和推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当下工作与生活环境变化,以及唤起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历史责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级建筑大师郑时龄,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主持设计师苏丹,知名建筑评论家李武英,生态修复设计大师朱仁民等国内外特邀评委对本届国际生态奖均寄予积极评价。
(群鸟网) 两部门联合印发《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推动
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和绿色建筑发展。
  根据方案,到2018年,绿色建材生产比重明显提升,发展质量明显改善。
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30%,绿色建筑应用比例达到50%,试点示范工程应用比例达到70%,既有建筑改造应用比例提高到80%。
(住房城乡建设部网站)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认知与全面解析   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等多重目标的有效手段,各地应按照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依据试行办法对建设效果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
  据悉,根据试行办法,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负责指导和监督各地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并对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情况进行抽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
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坚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公平透明、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显示度6个方面,采取实地考察、查阅资料及监测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城市自查、省级评价、部级抽查3个阶段进行。
  建设“海绵城市”促进人水和谐  “海绵城市”通过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可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三大功能。
“海绵城市”建设可有效地解决我省城市水安全、水污染、水短缺、生态退化等问题,应科学谋划并将其付诸实施。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城市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保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的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这表明,建设“海绵城市”已经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和生态省,有条件也应该率先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在城市转型发展、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上作出示范。
  “海绵城市”的提出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2014年的658个,城镇化率达到54.77%,城市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又以城市水问题表现最为突出。
  水安全问题  一方面,受“重地上、轻地下”等习惯思维的影响,城市排水设施建设不足,“逢雨必涝”成为城市顽疾,据统计,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水涝。
另一方面,传统城市到处都是水泥硬地面,城市绿地等“软地面”在竖向设计上又高于硬地面,雨水下渗量很小,也未考虑“滞”和“蓄”的空间,容易造成积水内涝,更严重的是,阻碍地下水补给,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
如2014年海口市漏斗区面积为726平方公里,比2004年增加了48平方公里,其中2008至2013年海口漏斗区面积持续扩大。
  水生态问题  传统城市建设造成大量湖河水系、湿地等城市蓝线受到侵蚀,据调查,我国湿地面积比10年前减少3.4万平方公里,海南东部沿海超过20%的湿地消失,土壤、气候等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另一方面,城市河、湖、海等水岸被大量水泥硬化,甚至这种城市化水岸修筑模式已向乡村田园蔓延,人为割裂了水与土壤、水与水之间的自然联系,导致水的自然循环规律被干扰,水生物多样性减少,水生态系统被破坏。
  水污染问题  以海南为例,目前主要江河及湖库水质保持优良,但是城市内河、部分入海河流水质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改善,据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全省城市内河水质达标率仅51.4%。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城市污水都是到下游、末端集中处理,长距离的污水管网工程,不仅耗费资金和地下空间资源,而且污水沿途“跑、冒、滴、漏”,以致污水处理厂负荷不足,又造成新的环境污染。
  水短缺问题  海南降雨量充沛,人们很难联想到缺水问题,然而事实上海南也季节性缺水、区域性缺水,如今年6月份的干旱造成多个城市用水告急,原因就是海南降雨在时间、空间上分布不均衡,加上岛屿地理上中间高、四周低,河短坡陡,水来得急、去得也快,而位于城市的自然调蓄空间大量被挤占,人工蓄水设施又不足,导致大量雨水白白流走。
    “海绵城市”的基本认知  “海绵城市”让城市回归自然。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三大功能。
  “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
传统城市习惯于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建设模式,结果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海绵城市”则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低影响发展模式。
在城市排水上,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是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而“海绵城市”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追求城市人水和谐。
热点聚焦|FOCUS 捷克伏尔塔瓦河明湖湿地公园   “海绵城市”的认识误区  “海绵城市”是否要花很多钱?  从算大账的角度出发,“海绵城市”不但具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更具有经济效益,可谓花钱少、办事好。
一是“海绵城市”注重依靠自然力量渗水、蓄水、排水,大大减少了排水设施的工程建设量。
二是传统的大马路、大广场、排水设施维护费用高,“海绵城市”依托生态修复、生态处理,运行维护要求低、成本也低。
三是“海绵城市”还能收获雨水资源利用、污染源防治、暴雨内涝灾害缓解等综合效益,降低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以及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当然,我们不主张对老旧城区单独进行海绵化改造,而是提倡利用老旧城综合改造时,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进去,适当添置一些“海绵体”,这虽然会增加一些建设成本,但却是城市生态修复所必须还的“旧账“。
  “海绵城市”是否要替换原来的排水系统?  当一个城市遇到降雨时,首先是城市各类“海绵体”吸水、渗水功能发挥作用,其次是蓄水设施吸纳、调蓄,再次是随着“海绵体”的饱和,就需要进入传统排水系统排除。
显然,“海绵城市”对传统排水系统不是取代,而是一种“减负”和“补充”,这也要求“海绵城市”建设要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传统排水系统及超标雨水排放系统,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保障的完整系统。
  “海绵城市”的建设思路  转变思想观念。
建设“海绵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也是城市建设领域的调结构、转方式。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全社会转变观念、形成共识,特别是各市县政府作为城市建设的直接责任人,更需要充分认识到“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并付诸实际行动,各个相关部门和行业也要同步推进。
为此需要在不同层面开展大量宣传、培训工作,既包括住建、水务、国土等管理部门培训,也包括规划、设计、施工等专业培训,还包括投融资政策和运作方式方面的培训等。
我厅将联合省内主要媒体以及省委党校开展多方位的宣传培训。
  抓好微循环建设。
可以对城市各类新建和改造项目,先启动各类具有末端微循环功能的“海绵体”建设,如建筑、小区的雨水收集利用,城市下凹式绿地建设,道路、广场采用透水铺装,污水处理尽量采用就近、生态模式等等,这些项目即使在大海绵系统未形成的情况下,也能单独实施,且不妨碍未来系统化。
  大力推广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起基础性的作用。
从小区下凹式绿地、绿色屋顶、建筑物内蓄水装置或周边小型、分散的蓄水设施抓起,积极为雨水利用及回补地下水提供渗透路径,充分利用各类自然条件,推进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创建绿色小区、绿色社区。
  加强规划引导管控。
省级利用“多规合一”契机,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强化对森林、水系、湖泊等大海绵体的保护,强化城市绿线、蓝线等划定。
各市县应将“海绵城市”的要求贯穿于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规划的全过程,并转化为具体管控指标,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创新城市投融资模式。
“海绵城市”既有普通建筑、小区等社会领域里的工作内容,又有城市公园、广场等公共领域里的内容。
对社会领域内容,应通过法规规章以及适当奖励等措施,组织社会力量去自行实施,政府加强监管评估来确保落实;对公共领域里的项目内容,除财政直接投入实施外,也可以由政府制定具体的操作办法,采取ppp模式等引进社会资本参与。
  制定标准规范及鼓励政策。
结合国家《海绵城市建设指南》,制定我省“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标准、规程规范,争取出台一部地方综合性法规,以保障“海绵城市”主要指标和管控措施的落实。
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和施工应用,力争培育一批“海绵城市”新型产业和创新型企业,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做出贡献。
(慧聪水工业网) 住建部和工信部出台《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
<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18年,绿色建材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提高到20%,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30%,绿色建筑应用比例达到50%,试点示范工程应用比例达到70%,既有建筑改造应用比例提高到80%。
  全文地址:/s?
__biz=MzAwMzMyNDQ2OQ==&mid=210513253&idx=1&sn=524e10406710f45167c9f8181481c63c&scene=23&srcid=0902HaMoA (工信部原材料司) 热点聚焦|FOCUS 德国埃姆舍河 他山之石:国外建设“海绵城市”成功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海绵城市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追求城市人水和谐,已经成为各国城市建设的重要选择。
  英国:源头入手 一举两用  近年来,英国政府愈发重视国内水资源短缺问题。
英国环境署预测,英国人均降雨量远低于地中海等地区。
随着人口压力的不断上升和气候变化带来的降水分布变化,英国将面临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压力,英格兰东南部地区甚至将不再适宜农业耕种。
此外,2014年初的洪水也对当前英国各地的市政排水系统和防洪应对措施提出了挑战。
  为解决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和提升伦敦等大城市的市政排水能力,英国政府积极鼓励在居民家中、社区和商业建筑设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以从根源上解决上述两大问题。
  英国雨水再利用管理协会最新数据显示,近年来,随着水价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使用雨水收集系统。
一般房屋雨水收集系统的造价在1500英镑至3000英镑之间。
当前英国家庭用雨水收集系统多用于满足家庭灌溉、洗衣等非饮用水需要。
家庭用雨水收集系统多在家中设置1000升至7500升的储水罐,雨水直接从屋顶收集,并通过导水管简单过滤或者更为复杂的自净过滤系统后导入地下储水罐储存。
  一直以来,英国政府都在采取立法手段,通过《住房建筑管理规定》等法律规定,间接促进家庭雨水回收系统的普及。
在2006年至2015年间,英国政府针对新建房屋设立1到6级的评估体系,要求所有的新建房屋至少达到3级以上的可持续利用标准才能获得开工许可,而其中最重要的提升等级方式之一就是建立雨水回收系统。
2015年之后,英国政府为更有针对性控制水资源利用效率,直接要求单一住房单元的居民每天设计用水量不超过125升才能获得开工许可。
这一规定也要求开发商和居民更加积极地在家中建立雨水回收系统。
  与此同时,英国政府也高度看重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对于提升城市排水能力和应对突发强降雨的效用。
英国雨水利用管理协会数据显示,当前建立的家庭雨水收集系统,能够使单一家庭应对突发降雨能力提升至一年一遇的水平。
与此同时,大型设施和社区建立自身规模的雨水收集系统后,社区应对突发降水的能力有可能提升至30年一遇的水平。
在此基础上,水务公司在大伦敦区周边建立的30个左右的大型蓄水湖,其应对能力则有可能提升至百年一遇,大伦敦区的主排水河道泰晤士河的应对能力也会相应大幅上升。
  法国:形态不
一 提升循环  位于欧洲大陆西端的法国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明显,全年降雨量较为充沛。
法国作为现代城市雏形起源国之
一,其境内不少主要城市的排水、防涝以及雨水循环处理的设计思路各具特色,形态不
一。
这些不同的地表水处理体系如同海绵一般,既使得城市免受了内涝之苦,还提升了水循环利用率。
  如果说巴黎市的城市水循环设计思路源自人体,那么另一座法国著名城市里昂的水循环处理则是因地制宜,充分借助了自然的力量。
相比于巴黎,里昂的城市水循环并不过分突出地下排水管的作用,城市中的数个社区区域内各有低洼地面,其雨水收集充分借助了地面走势的特点,让雨水通过精密设计的水渠流入这些低洼地域。
  里昂市中心的中央公园便建立在一片低洼地中。
当地建筑设计师在建造该公园时,特意留出了一个容量为870立方米的储水池。
雨天时,公园周边建筑上流下的雨水会被引水渠集中引入这个储水池内。
储水池内不仅安装了现代化的雨水净化系统,还种植了许多水生植被以辅助净化。
随后,经过净化后的水被重新引入到城市绿化区中灌溉植被。
  里昂市位于法国的索恩河与罗纳河交汇处,虽然水资源较为丰富,但里昂的水务管理者仍不愿放弃对雨水的利用,并为此做出了极其细致的工作。
首先,里昂市区内各个社区收集的雨水被纳入到了城市一体化的水循环体系中,由当地政府负责对水质进行统一监测与管控;其次,里昂政府将本市各处的道路规模、土壤类别与地型走势等信息进行了统一梳理并公示,任何市区内新的建筑项目均需要考虑到这些基本信息,将雨水管理纳入设计规划中,并接受当地政府的查验考核。
凭借着这种精细化的城市水循环监管体系,里昂市近年来多次获得国际城市水务管理领域的评比冠军。
  实际上,在法国诸多具备良好城市水循环系统的城市中,巴黎与里昂仅仅是代表之
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法国在对一些小型城镇进行水循环规划与管理时,应用了更多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与技术。
负责设计规划法国莱佩尔勒市“海绵城市”概念的BASE建筑事务所工作人员认为,弱化城市与水界限的设计规划思路未来或将成为业界潮流,让冰冷的混凝土河堤与水电站被设计精妙的植被与大片绿化带代替,既有利于城市内水的自然循环,也有助于环保,说到底,是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学术视野|VIEW 英国布里斯托尔海滨公共景观空间法国生态城市预想   韩国:提高渗透性 重塑水环境  韩国首都首尔市在过去60年间经历了急速的城市化进程,在跨入国际一流大都市行列的同时,也染上了区域性水循环恶化等都市病。
在这一时期,首尔地区的地表不透水率增长了6倍,降水排水越来越多地依赖人工排水设施,削弱了自然水循环能力。
为改变这种局面,首尔市政府制定了《建设健康的水循环城市综合发展规划》,从提高地表的渗透性入手,提升土地自身的蓄水能力,将首尔市打造成“让水可以呼吸的绿色城市”。
  城市水循环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问题的不断升级迫使首尔市政府下决心从制度上保障城市水循环的改善,并于2013年10月底发布了《建设健康的水循环城市综合发展规划》,提出到2050年大气降水地表直接排出比例下降21.9%,地下基底排出增长2.2倍,使年平均降水量的40%成为地下水的推进目标。
该规划的实质就是发挥土壤如海绵似的吸水、储水作用。
  为此,首尔市提出了5方面的解决方案:一是以政府机关为先导,改善地表透水状况。
首先在沥青、花岗岩覆盖的道路两侧修建绿化带,同时使道路地形便于雨水的自然渗入,分阶段地将路边人行道和停车场的不透水地砖更换为透水地砖。
特别是从2015年开始,首尔市将确保人行道等设施的透水性列为义务性措施。
二是引导城市拆迁改造工程优先考虑水循环恢复。
首尔市规定,未来针对老旧小区的拆迁改造工程在设计审核阶段,主管部门必须首先和水循环管理部门对方案进行事先商议,有效降低城市开发对自然水循环的影响。
三是扩大雨水利用设施的普及率。
首尔市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积极通过媒体宣传雨水的利用价值,引导市民提高水循环意识,提高雨水在城市农业和景观中的使用率。
四是引导市民积极参与水循环城市建设。
首尔市选定几个生活小区进行水循环改造,包括铺设透水地砖、建造雨水花坛、设置雨水收储设施。
五是加强水循环技术研究和制度建设。
包括水循环的实地监测体系、水循环技术和改造模型的研究。
  首尔市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复原首尔的水循环系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市民共同努力参与,首尔市就有信心重塑健康的水环境,让市民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
(经济日报驻首尔记者杨明)   日本:建设储水池 增强再利用  7月24日傍晚时分,梅雨季节的东京又一次迎来暴雨。
由于时值晚高峰,东京交通枢纽之一的涩谷车站附近的多条街道“水漫金山”,一条半地下的车站站台进水,多个进口闸机被迫关闭,车站工作人员全员出动清理积水。
涩谷车站不仅是东京的交通枢纽,也是年轻人购物娱乐的中心区,这里3条地铁线路与2条轻轨铁路会合,但是这里的“水害”多年未解,不过日本媒体在报道此次水害时附加了一句,2年之后将看不到这样的事情。
  因为从今年年初开始,涩谷车站周边地区开始了整体开发工程。
包括车站工程在内的4个开发区块将新建9栋大楼,车站大楼将建成地上47层的综合商业大楼。
但更吸引人的是在地下25米深处,将建造一个4000吨的地下储水池,相当于8个标准游泳池的储水量。
这种储水池一池多用,当降雨量超过每小时50毫米时,它可以把周边一带的雨水集中储存,解决附近瞬间排水能力的不足,同时与东京庞大的地下排水系统相连,在大雨高峰过后再陆续把雨水排放。
更重要的是该储水池能起到调节池的作用,平时池中储存一定量的雨水,雨季过后在地面缺水时随时可以抽出来供地面浇花、除尘、消防等使用,甚至可以净化后供市民生活使用。
  这一工程反映了日本对处理雨水的思路从单纯排放到排放与利用有效结合的变化。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修改了建筑法,要求大型建筑物和大型建筑群必须建设地下雨水储存池和再利用系统。
刚落成不久的日本最高塔——东京天空树也建有一个可回收利用的排蓄水系统。
蓄水池能储存7000吨雨水,可供其所在的东京墨田区23万人使用一天,主要用作灾害发生时的生活用水或消防用水。
  东京的排水系统工程浩大,东京实行雨水和生活污水分流处理,地下的各种排水管道延长总计达1.58万公里。
地面上江户川、荒川、隅田川、神田川多条河流纵横,这些水系在美化城市、提供城市水源的同时,发挥着排涝、泄洪的重要作用。
上世纪90年代,东京大兴土木,建设了巨型分洪工程——“首都圈外郭放水路”。
该工程的主题项目是一条位于地下50米处,全长6.3公里、直径10.6米的隧道。
隧道一头连接东京城市下水道,另一头连接入海河流江户川,在发生暴雨时可以用大型抽水机把城市雨水抽入河流,使之排入大海。
  日本的“绿地覆盖率”为66%,东京的公园绿地就有地区公园、近邻公园、街区公园、运动公园、广域公园、综合公园、特殊公园等等,数量达2795处,总面积1969公顷,人均绿地面积3平方米以上。
为稳固这一成果,日本出台了一大批相关法规,形成了完整而长期的绿地保护体制。
这些措施在净化空气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地面涵养水分。
(经济日报) 学术视野|VIEW 韩国首尔汉江盘浦大桥 日本“地下宫殿” (本刊由天津市旧城区改造生态化技术工程中心编辑)

标签: #小米 #文件夹 #文件夹 #文件夹 #文件夹 #管理软件 #华为 #文件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