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坐书城,责编:陈丽丽

电话:23567732020年6月8日星期
日坐书城 □李风玲 家有书房,曰:兰语斋。
每日的清晨,我喜欢端一杯茶,走进兰语。
茶叶在杯子里旋转、舞蹈。
我轻啜一口,感受这温馨一刻。
拉开蓝色条纹的窗纱。
拉开贴了红色剪纸的玻璃门。
我深吸一口从阳台透进来的空气,好爽! 脚下是一盆红豆杉,绿油油的,长势正壮。
君子兰陪在一旁,叶子墨绿肥厚,已经有小小的花苞,鼓了出来。
向楼下望。
是谁栽下了大片的杨树苗,它们摇曳在四月的风里,正是青春年少。
茶水转青。
嫩绿的茶芽已渐次沉进杯底。
再饮一口。
我坐进黑色的转椅。
打开空白的文档,敲下一个题目。
身后是书架。
四架合
一。
满墙。
靠南的两个属于儿子,靠北的两个,属于我。
儿子喜欢社科。
我喜欢文学。
曾经也很希望他能与我高度一致,后来发现,这实在是非常的错误。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任何人,哪怕是自己的儿子。
就让他津津有味地看自己喜爱的贝尔·格里尔斯,他说这是他最崇拜的人。
他说贝尔·格里尔斯是站在食物链最顶端的人,他什么都能吃。
他能战胜一切险恶的环境,每一次都能绝境逢生、化险为夷。
无论何时,只要一提贝尔的名字,儿子立即目光闪亮,他说:“妈,你不用害怕迷路,只要有我在,就保证能把你安全地带出去……” 那一刻,我可真幸福。
儿子也经常在书房画画。
多数是花卉和人物,尤其喜欢柯 南。
柯南的眼睛大大的,头顶总要翘起几根头发。
画好了自己晒到朋友圈,总是引来好友的大片点赞。
他身后的书架上,是四册的《芥子园画集》。
我的身后,则是全套的三毛。
全套的池莉。
全套的雪小禅。
全套的安妮宝贝。
一株吊兰立在书桌的一侧,表情散淡。
它是最不挑剔的植物,不过是从客厅的大吊兰上随意地掐几个叶片,插进一个废弃的水杯。
却是见风就长,很快便绿意葱茏。
书桌的另一头,是铁线蕨。
从名字来看,它应该非常原始。
小小的圆形的叶,散发着幽幽的远古气息。
黑褐色的枝干细细的,像极了铁丝。
用手触碰,非常硬。
铁线蕨,真是名副其实。
一盆绿萝蹲在花架上,长势正旺。
小小的书房。
很多的植物。
却都是不开花的。
它们散发的,多是中性气质。
茶意氤氲,键盘敲击。
我沉浸一个老旧的故事里。
那只养在鱼缸里的小乌龟不时会弄出些声响,它又想爬出缸外,在阳台上慢悠悠地散一会步。
行文过半。
茶水已浅。
起身续水,触到了一旁的滴水观音。
它的叶尖总是湿湿的,滑过肌肤的时候,我感到了微微的凉。
据说这叶尖的水珠有毒,我亦知晓,却因此对它多了几分怜悯和疼惜。
说到底,这不过是植物的一种自我保护,它用这种方式疏离着人类,它的眼角,蓄着永不干涸的泪滴。
就像我,只要日坐书城,便不觉内心荒凉…… fkcll@百花台07 碧水烹茶 □章铜胜 步入中年,喝茶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且是很固执的习惯。
早晨起来,似乎唯有泡好了一杯茶,才会安心,才会感觉到一天的日子真的开始了。
有些习惯,一旦养成了,就会衍生出一些与之相关的偏好,或者说是讲究来。
而我,一直是很随心随意的人,并不会有特别的嗜好和讲究,只是一直喜欢喝茶。
私下里,也总觉得茶的醇香,是淡淡的,泡在杯中,仍有淡淡的春风春雨春阳的清新味道。
泡茶,最好的水是泉水,或井水,这是爱茶者的共识。
可我最喜欢的却是山间的溪水,溪水里有山泉水,也有从林间落下的露水。
露珠凝聚而成的露水,总会给人一些神秘感,如此看来,溪水的成分好像就比泉水井水要复杂一些了。
清清的溪水,在山间流淌,总是欢 快的,水是不是也因此有了一些欢快的成分在,这就不得而知了。
可我还是希望它会有,果真这样的话,是不是溪水烹出的茶,也有了让人欢快的成分呢。
我喜欢在山间漫步,看杂花生树,看春夏的芽紫叶绿,看秋山的缤纷多彩,也看冬日山间的枯寂,枯寂其实才是最耐看的,也是最丰富的。
一棵树,只有褪去盛装,你才能看清它的筋骨,也才能看出它的与众不同。
茶树在山间,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矮小,被修剪过,也被人精心地照料着,规规矩矩地在山间生长成一道道环山而上,层层叠叠如梯田般的风景。
初春茶树萌芽,整齐嫩绿的茶芽,一根根地伸出来,在春阳里,在春风中,那样清新可爱。
每年春天去茶山上,我总会想到一句诗:翼彼新苗。
此时,我的心也 会如春风中的茶芽,在风中想要飞起来。
茶季的村庄,氤氲着茶香,茶香太浓,也太醉人了。
我经不住这样的诱惑,还是喜欢和三两好友一起去茶山上,汲山间碧水烹茶。
于浩荡春风里,捧一杯新茶,漫谈散叙,享半日清闲,不知其乐何极。
在茶乡,山间常见茶亭,也不一定就是茶亭,可能只是供人小憩的所在,也可能是好事者觉得此处风景尚佳,宜筑亭构轩,点缀风景,于是就有了各式各样的亭与轩,可我还是喜欢将它们当成是茶亭。
既然在这半日之闲里,它能为我们所有,我们为什么不把它当成是我们的茶亭呢。
茶亭,或简陋,或古朴,或簇新。
简陋者,几根毛竹或是山间木料为柱,几根树枝简单加工后搭出顶盖,上覆茅草,亭下几块山石,权作石桌石凳。
古朴者,倒是老式的亭子,不知年代几何,立柱虽然漆皮剥落,但柱形依然圆润,亭子的顶上,翘角飞檐,上覆黛瓦,脊上也许还会有一些瑞兽端然而立。
簇新的茶亭,多是新修 的,仿旧式轩亭的形制,以钢筋水泥浇筑而成。
我不喜欢在新建的茶亭里烹水煮茶,总觉得这样的亭子有些暴发浮浅的痕迹,与茶是不相宜的。
茅亭自然,旧亭有古旧味,与茶为宜。
晴好春日,约上三两好友,于其中取溪涧碧水烹茶,其乐何如。
以碧水烹茶,与挚友聚谈,总感觉是人生一大快意事,人与茶,都在其中找到了最好的知己。
山间,有一种茶叫兰花香,不是茶本身有兰花的香气,而是荒山之上,野生的兰花与野茶共生,杂乱纷然,兰花开时,茶芽正萌,熏染日久,茶也便有了兰花的香气。
春日,山绿,山间的溪流也流淌着浓浓的绿。
水染了春山的绿,是不是也和茶染了兰花的香一样呢。
取山间染绿的溪水烹茶,是不是也成全了水与茶的一段前世姻缘。
我想是,不然碧水烹茶,又怎会生出如此的美好来。
在春日里,取一溪碧水,烹满山新茶,也许只是我心中的一己执念,但我仍然会觉得这是一件无比美好的事情,与三两好友一起,就更觉此日不虚度了。
茶园寻香邓建忠摄 辛夷坞里辛夷花 □王太生 辛夷花是一种在早春很耐看的花,它尖如毛笔头,又称木笔,早春花绽枝头,初苞长半寸许,及至花开似莲,小如盏,紫苞红焰,吐莲与兰花香,木有清气。
想去辛夷坞看花,当然是受唐代诗人王维影响,“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空寂的山中,溪边一篷茅小屋,花树人影,主人不知去哪儿了?其华灼灼,兀自开落。
辛夷坞,陕西蓝田县境内、终南山下,四周高而中间低的谷地,长着一大片辛夷树。
只可惜,树在寂静的山谷里,去的人少,美轮美奂的辛夷花无人欣赏。
关于辛夷坞,王维在《辋川集·序》中说,他的别墅在辋川山谷,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竹里馆、辛夷坞,是闲暇时和友人裴迪,吟诗唱和,常去散步的地方。
可见北地群山深处,山谷里长着枝苞漫逸的辛夷树。
它不同于江南的桃花坞,人烟繁华,花朵灿烂,只在寂静的空谷,等有心人专门拜访。
又有着某些相似,一个缀满桃花,一个绽放辛夷花;一个结桃子,一个花谢变成一味草药,但从经济价值来估算,辛夷树不如桃树市场属性。
也不同于杭州的梅家坞,一垄春茶,接一垄春茶,明前连谷雨,一川碧碧茶树,草木生烟,四周青山环绕,茶山叠嶂。
又不同于苏州邓尉山坞的梅花,洁白如雪,清风徐来,阵阵幽香。
坞,这个词让人觉得有静气。
一片静静的山谷,总得长些什么,它有一种小气候,四周群山遮拦,其间水汽氤氲,气候湿润,可耕读,可隐居,可怡情,山间的好多美景,是藏在坞里,人在坞里居住。
辛夷南北皆有,古今皆有,有其沿续和传承性,它自己的草木志。
唐人周昉《簪花仕女图》,铺排仕女、白鹤、狗等,画面以大朵的辛夷花点缀,寓意美人与花。
白玉兰和紫玉兰多有不同。
清人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做了比较:“辛夷即木笔花,玉兰即迎春。
余观木笔、迎春,自是两种:木笔色紫,迎春色白;木笔丛生,二月方开,迎春树高,立春已开。
” 每年春天辛夷花盛开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辛夷坞,那样一个四边高,中间低,长满辛夷树的地方,树开紫花,花树云蒸霞蔚,完全与王维见的是两回事——这个世界最失落的事,是花开繁盛,却无人欣赏。
辛夷坞里辛夷花,有着怎样的应景场面,王维诗中没有说,或许是房前屋后三二株,或许是村庄旁边的三排两行,或许是坡地、山梁,高低错落的一大片。
反正那个叫辛夷坞的地方,应该站着许多花朵如酒盏的辛夷树,春风初拂,花枝乱颤。
山坞辛夷,如节气。
与古花相识,是种缘份。
一位诗人朋友写过一首诗,“你先含苞成一枝笔,然后手腕一转,就批准春天和爱情啊。
”朋友站在树下,仰望着木笔花,流露出一个诗人少有的天真。
辛夷是一味中药,通鼻塞,治头痛。
干燥的花蕾,存放在一格一格香气氤氲的中药铺里。
诗人有鼻炎,那是他多年前为追一个辛夷花一样漂亮的姑娘,淋一场雨感冒落下的病根。
每年春天,花粉传播的季节,除了写诗让他兴奋,鼻炎也让他不停兴奋地打喷嚏。
他从古书上找来药方,采几朵辛夷花,煮鸡蛋吃。
吃过辛夷鸡蛋,一个诗人嗅觉敏感的鼻子,安静多了。
诗人有一个梦想,想在乡下买块地,砌一间房,房子周围种辛夷树,真正进入辛夷花的花意语境。
一场花事,看它的神韵,要到最能展示它的地方。
想当年皮日休在扬州看辛夷花,老皮在诗中说,“一枝拂地成瑶圃,数树参庭是蕊宫。
”江淮之间的树,站在院子里,没有山石、山涧、坡梁、天幕的衬托,总少了辛夷坞的辛夷花泼泼大气。
它能给人遐想,想到站满辛夷树的北方山坞。
紫色本来是宁静颜色,它又生出那么多的想象,想到人在山坡上,站辛夷树下,一树、一坞、一人、一花。
辛夷坞里辛夷花与别处有什么不同?春天的晚上,我和诗人讨论这个问题。
诗人说,王维的辛夷是落寞的,那是他一个人的花,而你所遥望的辛夷坞里辛夷花,花开得是热烈的,是从未去过的地方,远方的花,它只在一个人的山坞独自绽放。
那一声“惜肉惜狗” □江育彬 从我家到外婆家,直线距离不过十里路。
外婆在江南,我家在江北,中间隔了一条榕江。
因为要走路又要过渡,见一面不容易,便觉得山长水远一般。
记得小时候,母亲带着我和弟弟从家里出发,走十里路便到了镇里,路过市集买一块肉或者一条鱼,然后再走到渡口坐船。
渡船是比舢板大一点的木船,每次只能运载十来个人,加上自行车和挑担,便是满满当当。
坐渡船,最怕的是碰到大船,红头船、小火轮带着哒哒的马达声卷起浪头,将渡船晃得险象环生。
经验丰富的船夫会将船头对准浪头,这样木船只会高低起伏,而不会左右摇摆。
即便是有惊无险, 也制造出许多紧张的情绪。
上了岸,还要走上三四里 路。
到了家门口,急不可耐喊一声“外婆,我们来了”,外婆便从屋里迎上来,喜出望外,拉住我们的手忙不迭说“惜肉惜狗”。
到了外婆家,第一件事就是到书柜里找书看。
外婆的书,大部分是远在香港的大舅邮寄过来的,商务印书局出版,繁体竖版,一般人还真看不来。
书其实也不是很多,大概十几本那么多,一套《今古奇观》,一套《说岳全传》,一套《隋唐英雄传》,一套《水浒传》,一套《三国演义》,还有一本《潮州音字典》,也是繁体版的。
年头最远的是那本《潮州八音表》,看那残破不堪的样子,该是民国时期的。
对于那些书,我也看不大明白,只是对书里面的人物插图比较感兴趣。
字都是“老字”,排版也是竖列的,看起来很是吃力。
即便阅读费劲,外婆还是把这些书当成宝贝,有空就给我讲起书里的故事。
几个舅舅也是喜欢看书的人,在旁边插插嘴,做些补充,一家人聊着聊着就有了一种气氛。
外婆“讲古”,面色祥和,那些艰辛的岁月娓娓道来,云淡风轻,不带一点辛酸,也不带一丝感慨,就像昨天看的一出戏,置身事外将剧情重温一遍。
外婆家的院子,种了许多花花草草,长势最好的要数那株金银花,青翠蓬勃,枝蔓爬满了架子和墙头。
有时候到了门口,只见外婆戴着老花镜,坐在门槛上看书。
看到院子里的金银花开得灿烂,金黄点点,淡淡的香味在院子里飘来飘去,一院的芬芳,便觉得眼前一切像画一样。
外婆看来看去还是那些书,她笑着说,看到后面又忘记 前面的,百读不厌,常读常新。
在外婆众多孙辈中,我是最 大的,也是跟她最谈得来的。
一见面,就念叨着“惜肉惜狗”。
这一句充满着疼惜之情的称呼,从我蹒跚学步讲到而立之年。
外婆眼中的我,永远是孩子。
工作后,经常出差,每次回家后总会去看看外婆。
和外婆喝上几杯茶,拉一段家常,讲几句三国,好像不这样做,就少了点什么一样。
那一年春节,我带着老婆孩子过江去看外婆。
外婆抱着我的孩子放在腿上,嘴里念叨着“惜肉惜狗”,那一刻,恍然如梦。
也就在那一年,外婆走完她八十八年的人生路。
有时去走亲戚,路过外婆的老屋,会停下车来看几眼。
老屋还是旧时模样,只是大门紧闭。
那株金银花从墙里面探出头,依然青翠蓬勃。
那一声“惜肉惜狗”,仿佛萦绕耳畔。
胭脂色往事 □桑飞月 在吾乡,有一种花,名曰红花。
将红花的红色素浸入淀粉,可得旧时女子妆扮时所用的胭脂。
红花,又叫刺红花,红蓝花,是桔梗目菊科植物。
红花的花,是头状花序,上面长满干燥的狭细花管。
和小蓟很像,都有着一个怒发冲冠似的杀马特发型。
只不过,小蓟的发色是淡紫的,红花的发色,却是橙红色的,鲜亮夺目。
若将两种花放在一起,那就是两个巴啦啦小魔仙了。
对于花,人们多是喜爱的,吾乡人也是如此。
譬如,他们叫桃花,为桃花儿,名字末梢带着温软的儿化声,像在叫小女儿,流露着欢喜。
但叫红花时,口气恍被冰冻过似的,硬邦邦的,叫做“红货”,似乎就没把它当花看。
红花的叶和苞片,边缘都呈锯齿状,齿顶有针刺。
越靠近花,齿刺越长。
人们爱它不得,便尽 其能,将其种在菜园子边上,挡牛羊,也挡人。
总的说来,是个不得宠的看门花。
不过,多年后,我却在城中的一家花店里,看到了这种花。
其齿刺已被修去,温顺了许多。
他们又给它起了个艺名,叫菠萝花,说是花骨朵像只小菠萝。
但熟人都知道,那就是红花啦。
红花初绽时呈橘黄色,之后越来越红。
好像一个女孩子,初始是黄毛丫头,长着长着,就披红嫁衣了。
我挑了十枝带回家,插在瓷罐里,瞬间,往事如潮水,汹涌而来。
在我们乡下,红花灼灼其华的时候是在端午。
端午,小孩子们要佩戴五色线和香囊。
五色线,即用五种不同颜色的线拧在一起,戴在手腕、脚踝和脖子里,到了农历六月
六,再解下来扔到溪水里冲走,据说照此能辟邪去病。
在那个清素的年代,端午的 色彩,是艳丽的,诱人的。
尤其女孩子们,又爱手工,又爱五色线。
然而,大人们有时会比较忙,无暇估计这些事时,我便和邻居的娟子一起,自己动手制作五色线,缝香囊。
娟子与我同年同月生,大小仅相差两天,宛若姐妹。
黑白日子里,针线筐里的线,也只有黑白色。
我们便跑到菜地,摘下一些红花,把白线放在其中来回捋,通过对力度的控制,可将其染成黄色和红色。
再去随便寻些什么草,最好是艾草,用其染出绿线。
如此,红黄绿黑白,五色有了,日子里也出现了彩虹。
后来,我在一个手工艺活态展示馆里看染布,发现红花真的是一种染料。
古时,人们常用它来染大红色,即所谓的真红。
唐代李中曾写到:红花颜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
说明红花染色效果非同凡响。
当得知红花还是古法制胭脂的重要原料时,我在想,童年时那些无忧无虑的趣事,多像搽在人生底子上的一抹胭脂红啊。
岁月逐日苍白,我们时不时地,要借助回忆,来往这苍白上搽一点儿胭脂色。
娟子三岁时,她妈妈就不在 身边了。
随后,她又有了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在各种纷杂的原因下,她辍学了。
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假日回家时,偶尔会听乡人说起一些有关她的消息: 娟子学会了开吊车……娟子去广州打工了。
娟子上个月回来了,在饭店里端盘子时,手臂被烫伤了……听这些话时,我心里很痛,但又只能沉默。
可能是因身世原因,娟子自小脾气强硬,像红花,防御心理很强,谁敢欺负她,她会捋起袖子跟人打架,打得皮青脸肿,一滴泪不落。
我常用她这一点来安慰自己,心想,她总不会逆来顺受委屈自己的吧,真希望她能过得好。
时光荏苒,转瞬许多年过去了。
有天,我被人拽到了一个群里,在那儿,我惊喜地遇见了三十年后的娟子。
如我所期待的那样,她和丈夫孩子一起,也在某个城市里幸福地生活着。
说起当年的红花念法,她说,我一直觉得是红火。
我笑她,真乐观。
人到底也还要乐观些好。
时至今日,往日事的胭脂色,都在逐渐褪去,但好在,我们的日子,越来越柔软。
这就够了,不是吗?

标签: #java #声音 #变速箱 #长安 #车牌号 #有一 #都说 #c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