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目标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实现,党史学习教育目标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实现

本田 5
25 党史学习教育目标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实现 ———以统编必修4《哲学与文化》为例 杨增岽 王晓晓   摘 要:百年党史内容极为丰富,是重要课程资源。
百年党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 学中国化推进史,也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其自立自信的历史,与《哲学与文化》教材内容紧密相嵌、内在契合。
中国共产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将党史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不仅是在高中思政课开展“四史”教育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高中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树立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有效方式。
教师要在系统学习党史的基础上,遵循尊重历史、论从史出、服务教学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挖掘党史中的哲学原理和文化原理,使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关键词:党史 高中思政课 课程融入 《哲学与文化》 杨增岽,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员;王晓晓,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研究生。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无产阶级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理论基础。
历经一个多世纪,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当中发展出的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成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的文化建设史。
因此,中国共产党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忠诚信奉者与坚定实践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领导者和建设者。
将党史融入高中思政课,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问题,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与文化自信。

一、学党史以明理,掌握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学习掌握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必修4《哲学与文化》是最基础、最全面的内容。
教材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目的是使学生从内心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进性,将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
第一课第三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和基本特征,了 26学党史讲思政一体化专题 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本部分内容理解对于欠缺基础哲学知识储备的高中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
结合以上教学背景,教师展示以下材料,引导学生对所给材料进行讨论。
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
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
①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已经不是旧的、被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的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②。
由于马克思的创造性转换,哲学从此不再是历史终结时分才冉冉起飞的密涅瓦的猫头鹰,而是历史破晓时分便引吭高歌的高卢雄鸡。
③ 通过分析材料并结合历史知识,学生能够理解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方案纷纷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革命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自从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想武器,就掌握了革命主动权,承担起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两大历史任务。
引导学生思考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在于中国革命找到了科学的行动指南,从而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肩负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历史使命的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
在其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将中国革命分成新民主义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是讲清教材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科学性和革命性”“与时俱进”三大基本特征的历史事实支撑。
通过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成就使学生更易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在高中生头脑中更好建构起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认识,更能讲清楚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现实逻辑和历史逻辑。
最后,通过猫头鹰和雄鸡的比喻,使学生更好理解哲学不仅是一种反思性活动,更是一种创造性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同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结合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成果。

二、学党史以增信,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党史是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文化自信是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根基。
教师在第九课第三框“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的教学中融入党史内容,能够为学生理解文化自信提供史实依据。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仅基于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更是基于我们民族苦难和奋斗进而实现伟大社会变革的现实境遇;新时代的今天不仅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更是基于我们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大意义。
回顾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的伟大奋斗历史,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民族精神和文化自觉始终伴随于伟大奋斗历程。
例如,抗美援朝战争以其战争的惨烈和敌我双方实力对比的悬殊成为我们党担当历史使命过程中激发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自豪的重要事件。
抗美援朝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民族自信,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作为“领路人”和主心骨的角色的信心。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一战争使新中国真正在世界站稳了脚跟,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是我国革命精神和先进军事文化的胜利。
教师可截取央视摄制抗美援朝主题纪录片,设置“抗美援朝战争该不该打”这一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辩证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敢于出兵应战世界上经济实力最雄厚、军事力量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的原因。
随后展示以下材料,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在敌我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战争中,中国的正义之师取得最终胜利,令国际社会对中国刮目相看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伟大抗美援朝精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8页。
③梁树发、郝立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2014-2015》,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7页。
党史学习教育目标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实现27 神的内涵以及其强大精神力量。
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涌现出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 臣集体,有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有用胸膛堵住枪眼为战友冲锋开道的黄继光,有烈火烧身岿然不动直至壮烈牺牲的邱少云,有跃入冰河以生命换得朝鲜少年安然无恙的罗盛教……他们用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被祖国人民称为‘最可爱的人’”①。
在新中国成立不久条件极为艰苦的背景下,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新中国社会各界的民族自信,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作为“领路人”角色的信心。
这份自信本质上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发展的自信,是我国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以材料中的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的故事为索引,向学生介绍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与焦裕禄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等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百年奋斗熔铸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连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沉淀为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使学生更好理解教材中“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的要求。
党的历史是一部文化建设史,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历经百年,党推翻了压在旧中国文化发展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历经百年,党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社会治理、道德教化和家风建设;历经百年,党留下了许多文化典籍,以集体智慧不断回应时代主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思想成果依托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充分彰显了科学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力。
学生在理解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对如何处理马、中、西之间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便有了根据。
那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学党史以崇德,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灭人之国,先去其史。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学生的侵蚀,教师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评价和回应,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党内历史人物。
第六课第二框的学习目标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关于毛泽东的评价问题,布置预习作业,了解毛泽东的生平事迹,小组讨论“你认为毛泽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
教师在总结时出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的文本。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立下的伟大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毛泽东同志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
引导学生明白客观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功与过不能离开他所处的时间、地点和条件。
一方面,“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②另一方面,教师也不能回避在时代和历史的局限下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使学生举一反
三,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是否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是否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两个标准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①《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55-156页。
②《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9页。
28学党史讲思政一体化专题 正确的史观是学生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基础,“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而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
现在,一些错误倾向要引起警惕:一些人夸大党史上的失误和曲折,肆意抹黑歪曲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有的将党史事件同现实问题刻意勾连、恶意炒作;有的不信正史信野史,将党史庸俗化、娱乐化,热衷传播八卦轶闻,对非法境外出版物津津乐道,等等”①。
以上习总书记指出的现象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的经典操作,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稳定的高中生而言具有相当的迷惑性和欺骗性。
为此,我们要在课堂上呈现真实党史,使学生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史观本质的极大危害性,从而使别有用心的谣言不攻自破。
历史人物的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历史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客观的,也受到客观历史规律的制约,是客观历史条件的产物,因此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评价。
“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②面对别有用心的污蔑和指责,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它永不出错,而在于它勇于自我纠错,在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把革命不断引向胜利。
教师通过在课堂上讲述共产党员在历史中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使学生采用实事求是的方法评价党内历史人物,认识到人民群众和英雄领袖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理解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这一命题,进而理解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使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强大理论武器,使学生理解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中只有像优秀共产党员们那样劳动奋斗才能实现美好人生。

四、学党史以力行,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与人生理想 高中阶段是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并开始思考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等问
题。
教材第六课第3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要求学生掌握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论,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百年党史正是由这样的榜样人物绘就书写,如战争年代保家卫国、和平年代为民造福的老英雄张富清;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人民公仆焦裕禄;勤学苦练、勇于创新的大国工匠高凤林;身残志坚、勇敢顽强的时代偶像张海迪……优秀共产党员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舍小家为大家,是值得挖掘的教学素材。
中国共产党460多万个基层组织,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筑起一座座抗击疫情的坚强堡垒。
在疫情危及人民生命安全的危难关头,共产党员冲在最前面,全国3900多万名党员、干部战斗在抗疫一线,1300多万名党员参加志愿服务,近400名党员、干部为保卫人民生命安全献出了宝贵生命。
广大党员自觉捐款,为疫情防控斗争真情奉献。
③ 教师组织探究任务,分析疫情中共产党员的做法,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应当处理好小我与大我、奉献和索取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的人民性,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做出回答。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设计“我家的党史故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同学向身边党员同志了解其奋斗故事并在课堂中分享讨论,加深学生对党员的了解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该教学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身边实例增加学生对党的亲切感,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发挥教育合力作用,激励青年一代在奉献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学生心中播种自我实现的种子,立志开创新的历史伟业。
同时教师也要指出,疫情当中中国共产党460多万个基层组织分布在各行各业,各自以不同的贡献方式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引申出我们强调在社会的 ①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
②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人民日报》2020年6月8日。
深化高校思政课党史教育的实践逻辑29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在新高考政策下,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个人选科情况,从自身天赋兴趣出发,着眼于国家发展需要进行自己的未来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
总之,党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内容,拥有催人奋进的力量,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党史融入课程教学中,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
思政课应当充分运用党史素材,引导处于“拔节孕穗期”阶段的青年学生早立志、立大志、立长志,以坚定其奉献自我、服务社会的职业目标和理想,抵御社会上的投机浮躁和急功近利之风,激励学生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砥砺自我、增长才干。
【本文系2019年度教材建设研究教育部规划重点项目“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19GH-ZD-ZH-Y-01)、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中心(北京师范大学)项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教育宣传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 (责任编辑:王园园) 深化高校思政课党史教育的实践逻辑 冯留建 江 薇   摘 要: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是我们党的一项优良传统,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 立足现实,培养时代新人的需要。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遵循一定的价值逻辑,内容逻辑和路径选择。
遵循价值逻辑,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重大历史事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党史观;遵循内容逻辑,讲好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百年历史、进行理论探索的百年历史、坚持自我革命的百年历史、构筑精神谱系的百年历史;选择科学路径,讲好党史故事、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不断深化高校思政课中的党史教育。
关键词:党史教育 高校思政课 实践逻辑 冯留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薇,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进行党史教育的重要性,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着重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
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同向同行。
在知识结构上,党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内容,党史教育

标签: #打不开 #本田 #复仇者 #打不开 #程序员 #内衣 #牌照 #打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