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9日星期
四 梅花洲 电话/82533269E-mail/315397963@编辑/陈苏 版式/徐舜苗 校对/王宏伟 ※禾人谈宋 三塔塘上岳王祠 ■董雄 三塔路原是古老大运河的纤道,从西丽 桥到三塔,俗称“三塔塘”,刻印着无数南来 北往纤夫的脚印,演绎了多少悲欢离合的故 事。
唐宋至明清,三塔塘的名胜古迹鳞次栉 比,三塔、茶禅寺、岳王祠、血印柱和成排的 牌坊蔚为壮观。
20
世纪50年代后期,少年的我因为母 亲在三塔草包厂工作,对这条古老的塘路和 那些庙宇牌坊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
那时 在茶禅寺东,有一座残破的汉白玉石牌坊, 面朝大运河,额书“万古精忠”。
两边有厢 墙,上书“精忠”“报国”。
进祠,满目杂草, 乱
七八糟,有池塘,上有小石拱桥,刻有 “流芳桥”。
祠内的古松翠柏陪伴着前后两 座大殿,没有人管,殿堂内没有岳飞的神像, 也没有其他的神像和神位,显得格外的空 旷,游荡的小狗,乱飞的鸟雀,诉说着岳王祠 的沧桑。
那时,我常常在想,纪念岳飞的祠堂怎 岳王祠图片摄于1958年庞艺影收藏 么会建在三塔塘。
一直到参加地名普查后,岳霖子岳珂(1183—1243),在南宋宁宗孙岳琳妻程氏带着家人隐居到现洪合镇的 才慢慢知晓,嘉兴岳王祠由民族英雄岳飞的朝,权发遣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主政一旧岳头等地。
明万历年间,岳飞十八世孙岳 孙子岳珂创立。
方,在嘉兴城内金佗坊建宅(今范蠡湖杨柳元声、岳和声、岳骏声三兄弟先后考中进士, 岳飞风波亭遇害时,长子岳云被杀,另湾附近)定居。
岳珂痛其祖岳飞为秦桧所仕朝辅政。
岳家兄弟因岳氏家祠狭小,在
三 外两个儿子和亲友被流放到惠州等地。
绍害,著《吁天辨诬集》《天定录》等书,合编为塔茶禅寺东,新建岳氏家祠。
兴三十二年(1162)七月,出生在嘉兴的宋孝《金佗粹编》印发。
之后,岳珂一直收集,整 清初,岳氏家祠毁于战乱。
乾隆年间, 宗颁布手谕,抗击金兵,恢复中原大计。
与理岳飞的资料、旧闻和著述。
宋宁宗嘉定十岳飞二十三世孙岳鉴,发奋重建岳氏家祠, 此同时,还为岳飞平反,追复岳飞原有官职,一年(1218),岳珂加上南宋朝廷审查过的各经过30多年的努力,清乾隆五十二年 追封为鄂国公,以礼改葬,三子岳霖开始被种书稿副本,汇集成《鄂国金陀粹编》。
十年(1787),在原址建成岳氏家祠,更名岳王 任用,此举在南宋朝野大得人心。
后,又编《鄂国金陀续编》。
同时,岳珂在金祠。
当时的岳王祠规模宏大,有正殿、寝殿 岳飞一生,小战百余,大战数
十,战无不陀坊宅内建岳祠家庙,手订《岳氏宗谱》,祭和偏殿,供奉岳飞祖父母,岳飞夫妇及子女、 胜。
他以恢复宋朝为己任,忧国忘家,被害祖父母,告慰子孙。
部将等。
岳王祠中还建有岳氏支祠,祭岳珂 后无文集,文稿散佚。
其子岳霖搜访旧闻,岳珂后代世居嘉兴后,成为嘉兴望族之及嘉兴一族,又称金陀祠,成为岳氏南宗的 参稽同异,掇拾未备,命其子岳珂终其志。
一,华夏岳氏之南宗。
元朝时期,岳飞七世宗祠。
清咸丰年间,岳王祠在战乱时又毁, 堂,朝南,面向大运河。
山门前建“万古精 忠”牌坊,旁有“精忠报国”的照墙,祠外是
三 塔路,路中间有一排香樟。
岳王祠内有放生池,建流芳桥。
两座大 殿,前殿为佛寺,供西方三圣,后殿供岳鄂 王,殿前两块分别镶有“忠”“孝”两字的石碑 分立两侧,“浩然正气”“岳忠武王”“忠义常 昭”三块牌匾依次排列。
殿内岳飞题写的 “还我河山”匾高挂堂前,岳飞彩绘座像双目 圆瞪,气吞山河,栩栩如生。
墙壁上一幅幅 岳家军抗金彩图展示岳鄂王和岳家军浩然 正气、忠义常昭的形象。
在岳王祠两边厢房内还陈列有岳飞资 料,包括精忠报国铜爵的拓片。
祠内还有 《满江红》照壁、碑廊以及岳飞二十八世孙、 嘉兴著名画家岳石尘手书《心经》等。
岳王 祠西面是花园,内建观鹤亭、洗鹤池、金陀榭 和乘风亭等仿宋景观。
岳鄂王一生与佛有缘,岳王祠和血印禅 岳庙铜爵拓本
嘉兴博物馆提供寺因果有续,相传当年倭寇在三塔塘抢掠妇女,被关在岳王祠内,和尚仗义放走她们后, 清同治九年(1870)重建。
岳王祠中曾置有和尚被缚在石柱乱剑射死,留下石柱血印, 岳珂亲刻“精忠报国”四字的铜爵,南宋亡后民国时建寺纪念。
舍己救人的血印僧人,传 几次失而复得,清道光时,铜爵复供于祠中,承着岳鄂王精忠报国、壮志爱民的信念。
一直到抗战期间遗失。
岳王祠重建成后,成为嘉兴大运河畔新 解放初期,岳王祠和三塔、茶禅寺、血印的名胜景观,各地游客慕名而来。
每年嘉 禅寺仍是三塔塘畔的著名胜迹。
1956年,国兴、上海、杭州等地的岳氏后人都来嘉兴岳 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和巴金,以全国人大代王祠祭拜。
上海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岳飞 表的身份来嘉兴视察岳王祠,给予高度评二十七代孙岳美缇,嘉兴著名画家、岳飞
二 价,认为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十九世孙岳功立等十分关注岳王祠的建设 20世纪60年代,岳王祠荒废,“文革”期和资料收集,开展岳氏后人的联络,不断提 间为社队畜牧场,70年代大殿被拆除,祠基升嘉兴岳王祠的知名度。
如今精忠报国的 为瓦筒厂。
2010年,在血印禅寺东,原嘉兴千古岳王祠和传承岳鄂王忠孝为民的忠义 烈士陵园的旧址上,移地重建岳王祠,历经血印寺的故事,已经成为古运河畔人文自然 三年建成。
新建的岳王祠,两进庭院式祠景观交融的美丽新传说。
※棹歌帆影 胭脂水 ■武桢 之为金鱼池,后来建为金鱼院,旧址在今 小西门附近。
嘉兴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 城外,古老的大运河从杭州而来,经上畜养金鱼最早的地方之
一。
过嘉兴,浩浩荡荡地流向苏州;城内,水路 神奇的发现足以令人津津乐道。
无 汇聚,四通八达。
在浙西,嘉兴是最为典独有偶,除了金鱼池外,同样神奇的还有 型的江南水乡。
《光绪嘉兴府志》卷十二:嘉兴城南的范蠡湖。
据说西施在嘉兴时, “浙西,杭州半山半水,湖州亦然,嘉兴水曾将洗下来的胭脂倾倒于湖中,“湖里的 多山少,实为泽国。
” 螺蛳吃了以后就变成五颜六色的彩螺了” 城外的水,贯通南北,有湖海之气;城(《南湖名胜》)。
相传西施倾倒胭脂的地 里的水,渟洄宛转,有灵秀之气。
方,城内除了范蠡湖外,还有倾脂河—— 北宋诗人陆蒙老宣和初知嘉兴,写了故河道在今天的禾兴路、平家弄附近。
著名的《嘉禾八咏》组诗,其中《金鱼池》写而金鱼院所在,恰在范蠡湖与倾脂河之 道:“池上春风动白苹,池边清浅见金鳞。
”间。
池里鱼生金鳞,不由得令人想起范 描写的是位于嘉禾古城西北月波楼之下蠡湖底的螺生五色。
这么说来,金鱼始 的金鱼池。
据旧志记载,宋初开宝年间见于此,倒也并非无因。
或者正是当年 (968—976),吴越国秀州刺史丁延赞在这流淌于河水中的胭脂,点染了那片池塘 里的一方水池中发现了金色的鲫鱼,遂名里的鳞甲。
昔日的金鱼池已废,现在在月河街蒲鞋弄,建了一个方形的池塘,沿用了金鱼池的旧名,承续着古老的传说。
倾脂河已填,而范蠡湖犹在。
嘉兴古称秀水,而这城里的水,也终是灵秀之气不可掩。
城外的水自不必说。
金鱼院紧靠着小西门,小西门外就是流经嘉兴城西的大运河,官船、商船,南北通航。
我小时候还能见到那种由十几条大船串联起来的船队,重重的货物把船舷几乎压到了水面上。
年少不知道船工漂泊转徙的辛苦,总是欣羡那种可以追求江河湖海的理想。
翻检朱彝尊的棹歌,有一首提到金鱼院,写的正是嘉兴城里、城外的水,还有那船中、岸上的人: 金鱼院外即通津,转粟千艘压水滨。
年少女墙随意望,缝衣恰对柁楼人。
吴藕汀绘《消夏清凉》翻拍自《藕汀花果》 ※梅花三弄城东四牌坊(上) ■薛家煜 石牌坊,我国极具特色的传统建筑物。
旧时,三塔塘曾是嘉兴古牌坊集群地。
徐元观的《牌楼脚下》中,记录了三塔塘上有名有姓的22座历代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的石牌坊。
早年,嘉兴城出东门,到东栅口,沿甪里河、双溪,也有一组牌坊群。
虽然它只是四座牌坊的规模,没有三塔塘的壮观。
但沿河的牌坊,为东栅凤凰洲到郡城的水路,添了一道别样的水乡风光。
这四座牌坊中的两座,地处东栅镇市河双溪的两头。
东头,由甪里河引城区来水,经双溪,在凤凰洲分流成汉塘(平湖塘)、魏塘(嘉善塘)前的会龙山漾南岸,纤塘口的那座牌坊,临水而立,高耸旷野,独领风骚。
因为它是城东水路的第四座牌坊,俗名“四牌楼”,又因它地处汉塘口,乡里人也称它“汉塘牌坊”。
旧时,过牌坊东去,沿汉塘两岸便是十里桑园。
清嘉兴知府许瑶光《南湖八景》诗中的“汉塘春桑”就是此景写照。
这里也是元明时“双溪夕照”的城东胜迹。
汉塘牌坊在水流桑影,晨曦夕阳的景色中,别有洞天。
光绪《嘉兴府志》卷十六“坊表”记:“裕国通商,在常丰坊批验所前。
”明代,东栅为郡城的常丰坊。
明崇祯《嘉兴县志》的“镇海楼图”中的“批验所”,地处汉塘口镇汉楼西侧。
那么,“裕国通商”是否汉塘牌坊的坊名?批验所,官署名。
元始置。
设提领、大使、副使等官,掌批验盐引。
汉塘口,扼守平湖、嘉善航道。
此地置批验所,立“裕国通商”牌坊,就如盐业管理机构的门口挂起醒目的招牌。
批验盐引,我的父辈没人见到。
而平湖来船的纤夫,到了汉塘牌坊下的纤道尽头,便收起纤索,回到船上,或摇橹,或撑篙,进入双溪。
这个场景,灵动自然。
小镇沿河民居楼的窗口前,清代公用码头的河埠头,横跨双溪的会龙桥顶上,东栅老辈只要随意举目东眺,映入眼帘的便是:纤塘,牌坊傲立, 1937年春,东栅人在汉塘牌坊的合影薛家煜提供 桑云覆堤;水中,樯桅扬帆,渔舟起网;两岸,枕水人家,乌瓦白墙……一派诗情画意的水乡风貌。
新中国成立后,嘉兴县人民政府首驻东栅镇时,解放军山炮营在东栅下塘街安营。
小街上的三孔石梁俞公桥,给军马往返带来不便。
于是,战士们将不远处塘口的牌坊拉倒,把石柱移至俞公桥南约50米处,架成平桥。
就此,汉塘牌坊在东栅,在城东消失了。
这座牌坊拆除前,我年幼,记不得有没有看到过这座牌坊。
20年前,我有幸,收集到了一张摄于1937年春,三个东栅前辈在汉塘牌坊下的合影。
这是座冲天式、四柱三间、顶梁五幅三羽云板的牌坊。
泛黄的画面中,三个身穿长衫的青年人,站在牌坊座基的抱柱边,笑容满面。
其中一个还立到了抱柱弧阶上,20世纪40年代青年人的时尚感,潇洒地定格在古牌坊下。
85年前,东栅人进城到照相馆拍照的不多,在乡间拍风景照的更少。
这张汉塘牌坊老照片,是我多年来看到的唯一一张东栅古牌坊留影。
我对它珍视有加,到照相馆翻拍重印,为它撰文,讲故事,把它编入书中。
让更多的东栅人、喜欢乡土文史的人,从中看到嘉兴城东四座牌楼中的汉塘牌坊。
※烟雨往事 当年西瓜好滋味 ■范洪祥 西瓜在我国广为种植,历史悠久,在我们家乡浙江嘉兴栽培至少有400余年历史。
在我的记忆中,初次品尝西瓜也有60多年了。
每次吃西瓜,我总是回想起半个多世纪前的情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家住嘉兴新丰净相的栖凰埭小集镇,附近农村的农民几乎家家种西瓜,每年夏天西瓜上市,大量西瓜销往上海,沪上客商开大船直接来集镇供销社收购。
镇上的供销社设立西瓜收购点,放假的校舍,闲季的茧站仓库里都堆满了大大的、绿绿的让人眼馋的西瓜。
天蒙蒙亮,瓜农就到田里采摘西瓜,摇着装满西瓜的农船从四面八方赶到集镇收购点,收购点的河埠边每天有数十条农船等待着装运过磅后,再择地卸货。
这装装卸卸很费人工,计划经济时代收购点的正式员工很少,根本来不及。
船来得巧,可能只要等半个小时左右,如果不巧,便要等上好几个小时,甚至要忙到晚上。
我们这些放暑假的小孩有幸被临时征用去搬西瓜,大人们用箩筐或抬或挑着百来斤西瓜,而我们则是像击鼓传花那样在两三米距离内抛西瓜,每天可以干五六个小时, 有时晚上也干。
把西瓜堆成一个个小山,专等上海的大船来收西瓜。
因为我们是小孩,每天供销社只给一点零用小钱,但是,吃西瓜不受限制,可以敞开肚子吃。
每当休息时间我们就大吃西瓜,肚子饿了也以西瓜充饥,西瓜吃多了也学会了挑瓜,并知道什么是解放瓜、台黑瓜、小种橄榄马铃、麦柴黄马铃、中马铃和大种马铃等优良品种。
1966年后,受“以粮为纲”的影响,农村西瓜种植量大减,上海大船也不来收购西瓜了,市场西瓜拥有量大减,我也结束了两个暑假抛运西瓜的临工历史。
每年西瓜上市,大都是我家农村的亲友送来或者到集市摊点上熟悉的瓜农中购买。
好的西瓜一般皮薄,瓜瓤红或黄,瓜肉脆鲜,甘甜爽口,不能生也不能过熟,要刚好成熟,再放上几天,瓜瓤稍起点沙,切瓜时自裂开,最好吃。
在长期与当地瓜农近距离接触中,我也潜移默化地知道如何分辨、挑选西瓜。
老瓜农告诉我,好吃的西瓜施肥很重要,一般农户家自留地上种的西瓜就比较考究,施的是有机肥、猪羊灰、鸡尿粪,一般不用化肥,用化肥的瓜汁不甜。
西瓜成熟,要看瓜的形状,辨别瓜的皮色和瓜蒂、瓜脐。
凡瓜形端正,瓜皮坚硬饱满、花纹清晰、表皮 稍有凹凸不平的波浪纹,瓜蒂、瓜脐收得紧密,略为缩入,靠地面的瓜皮颜色变黄,就是够熟的标志。
再用手指弹听声音,凡声音坚而脆,如击木板的“咚咚”或“嘚嘚”声,为明显的未熟,声音疲而浊,近似打鼓的“噗噗”声且有震动的传音,已是够熟的表现。
还可以端重量,生瓜含水量多,瓜身较重,成熟的瓜,因瓜肉细脆组织松弛,就比生瓜轻些。
特别要注意,如果瓜皮柔软,瘀黑,敲声太沉,瓜身太轻,甚至摇瓜闻响,那又会是倒瓤烂瓜,已不堪食用。
在乡下,我们吃的西瓜大都比较好,但也不是每次都非常称心。
有时,我跟着母亲到不熟悉的瓜农那里去购买,瓜农帮助挑选,总是说保好、保甜,但是,总是掺杂几只不成熟或过熟的西瓜。
未熟的西瓜白煞煞的瓤,恰似一个冬瓜,过熟的西瓜放了几天瓤烂了,只能忍痛割爱,扔掉。
那时候水果非常稀少,西瓜就成了人们夏天价廉物美的当家水果。
据医书介绍,西瓜含果糖、葡萄糖、维生素
C、蛋白质、粗纤维、钾、磷、钙、铁、钠、镁及各种氨基酸和碱类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有宽中下气、清热解暑、止渴除烦及利尿等功效,能够迅速补充炎夏人体散失的大量水分和消耗的能量。
民间有“暑天半个瓜,药物不用抓”之说;医家则说:“青青西瓜有奇功,避暑解渴胜如冰;甜汁入口清肺腑,玉液琼浆逊此公”。
因此,夏天西瓜是必吃的,有时来了客人也用西瓜招待;走亲访友或探望病人也要提两只西瓜。
特别炎热时,我们便将西瓜用篮子吊在井里,浸上两个时辰后取出,打开西瓜,透心的凉爽,甚是诱人,此时尝一口凉到心底,真是惬意极了。
除了吃西瓜,我们还吃它的皮和籽。
每次吃完西瓜,母亲教我们留下瓜皮,说是吃瓜皮清凉祛热。
可将之去绿皮然后切成手指长短的条块,用盐淡腌一下当凉菜;也可炒来吃;还可放在臭卤甏中臭一下,再蒸煮成臭西瓜皮吃;如果把它晒成西瓜皮干,到冬天还可以蒸来吃。
吃完西瓜留下的瓜子,可卖给商家,也可以晒干加入辅料炒成西瓜子吃。
也有的瓜农专门种着一种瓜,专卖瓜子,他们特别喜欢有人上田里吃瓜,随你吃多少,只要把瓜子留下就行。
临走如果感觉未吃过瘾还可以捎上几只瓜,但讲好瓜子一定要返还的,因为瓜子可以卖上好价钱。
西瓜在我国东南西北都有种植,只是品名、形状、口味与上市季节各有不同。
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参军到河北的张家口,那 里的西瓜由于日照时间长,温差大,与南方的西瓜品味不一样,水分少,甜度高也很好吃。
初秋的天气,当地的老百姓“早穿棉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
在部队当兵吃西瓜不多,只是周日偶尔一只西瓜几个战友“抢”着吃。
我结婚成家后,每年夏天西瓜依然是当家水果,只是皮不再吃了,大多扔掉。
许多时候是将西瓜榨成汁给孩子吃,有时还专门挑选一只小小的西瓜,给孩子做西瓜灯,在挖空的小西瓜四周刻几个吉祥字,里边放上一支蜡烛,用绳子围穿着西瓜,拎在手上,挂在房上看着光闪闪转动着的瓜灯很有文化味。
西瓜年年买、年年吃,单位发的冷饮费、高温费几乎都买了西瓜。
家里有了冰箱后,切好的西瓜在冰箱里可放几天吃,冰凉的西瓜味道,另有风味。
但一年四季能吃上西瓜还是近几年的事。
前些年,乡下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发展,广泛开展大棚种植,小型西瓜特小凤、拿比特、甜蜜蜜甚至还有无籽西瓜等优质产品不断出现,家乡西瓜亩产达2000公斤,许多农民合作社又精心设计纸箱小包装,加上现在冷库冰箱贮藏条件好,还远销省内外,甚至跨海越洋。
寒冷的冬天吃上西瓜已不是稀罕事了。
四 梅花洲 电话/82533269E-mail/315397963@编辑/陈苏 版式/徐舜苗 校对/王宏伟 ※禾人谈宋 三塔塘上岳王祠 ■董雄 三塔路原是古老大运河的纤道,从西丽 桥到三塔,俗称“三塔塘”,刻印着无数南来 北往纤夫的脚印,演绎了多少悲欢离合的故 事。
唐宋至明清,三塔塘的名胜古迹鳞次栉 比,三塔、茶禅寺、岳王祠、血印柱和成排的 牌坊蔚为壮观。
20
世纪50年代后期,少年的我因为母 亲在三塔草包厂工作,对这条古老的塘路和 那些庙宇牌坊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
那时 在茶禅寺东,有一座残破的汉白玉石牌坊, 面朝大运河,额书“万古精忠”。
两边有厢 墙,上书“精忠”“报国”。
进祠,满目杂草, 乱
七八糟,有池塘,上有小石拱桥,刻有 “流芳桥”。
祠内的古松翠柏陪伴着前后两 座大殿,没有人管,殿堂内没有岳飞的神像, 也没有其他的神像和神位,显得格外的空 旷,游荡的小狗,乱飞的鸟雀,诉说着岳王祠 的沧桑。
那时,我常常在想,纪念岳飞的祠堂怎 岳王祠图片摄于1958年庞艺影收藏 么会建在三塔塘。
一直到参加地名普查后,岳霖子岳珂(1183—1243),在南宋宁宗孙岳琳妻程氏带着家人隐居到现洪合镇的 才慢慢知晓,嘉兴岳王祠由民族英雄岳飞的朝,权发遣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主政一旧岳头等地。
明万历年间,岳飞十八世孙岳 孙子岳珂创立。
方,在嘉兴城内金佗坊建宅(今范蠡湖杨柳元声、岳和声、岳骏声三兄弟先后考中进士, 岳飞风波亭遇害时,长子岳云被杀,另湾附近)定居。
岳珂痛其祖岳飞为秦桧所仕朝辅政。
岳家兄弟因岳氏家祠狭小,在
三 外两个儿子和亲友被流放到惠州等地。
绍害,著《吁天辨诬集》《天定录》等书,合编为塔茶禅寺东,新建岳氏家祠。
兴三十二年(1162)七月,出生在嘉兴的宋孝《金佗粹编》印发。
之后,岳珂一直收集,整 清初,岳氏家祠毁于战乱。
乾隆年间, 宗颁布手谕,抗击金兵,恢复中原大计。
与理岳飞的资料、旧闻和著述。
宋宁宗嘉定十岳飞二十三世孙岳鉴,发奋重建岳氏家祠, 此同时,还为岳飞平反,追复岳飞原有官职,一年(1218),岳珂加上南宋朝廷审查过的各经过30多年的努力,清乾隆五十二年 追封为鄂国公,以礼改葬,三子岳霖开始被种书稿副本,汇集成《鄂国金陀粹编》。
十年(1787),在原址建成岳氏家祠,更名岳王 任用,此举在南宋朝野大得人心。
后,又编《鄂国金陀续编》。
同时,岳珂在金祠。
当时的岳王祠规模宏大,有正殿、寝殿 岳飞一生,小战百余,大战数
十,战无不陀坊宅内建岳祠家庙,手订《岳氏宗谱》,祭和偏殿,供奉岳飞祖父母,岳飞夫妇及子女、 胜。
他以恢复宋朝为己任,忧国忘家,被害祖父母,告慰子孙。
部将等。
岳王祠中还建有岳氏支祠,祭岳珂 后无文集,文稿散佚。
其子岳霖搜访旧闻,岳珂后代世居嘉兴后,成为嘉兴望族之及嘉兴一族,又称金陀祠,成为岳氏南宗的 参稽同异,掇拾未备,命其子岳珂终其志。
一,华夏岳氏之南宗。
元朝时期,岳飞七世宗祠。
清咸丰年间,岳王祠在战乱时又毁, 堂,朝南,面向大运河。
山门前建“万古精 忠”牌坊,旁有“精忠报国”的照墙,祠外是
三 塔路,路中间有一排香樟。
岳王祠内有放生池,建流芳桥。
两座大 殿,前殿为佛寺,供西方三圣,后殿供岳鄂 王,殿前两块分别镶有“忠”“孝”两字的石碑 分立两侧,“浩然正气”“岳忠武王”“忠义常 昭”三块牌匾依次排列。
殿内岳飞题写的 “还我河山”匾高挂堂前,岳飞彩绘座像双目 圆瞪,气吞山河,栩栩如生。
墙壁上一幅幅 岳家军抗金彩图展示岳鄂王和岳家军浩然 正气、忠义常昭的形象。
在岳王祠两边厢房内还陈列有岳飞资 料,包括精忠报国铜爵的拓片。
祠内还有 《满江红》照壁、碑廊以及岳飞二十八世孙、 嘉兴著名画家岳石尘手书《心经》等。
岳王 祠西面是花园,内建观鹤亭、洗鹤池、金陀榭 和乘风亭等仿宋景观。
岳鄂王一生与佛有缘,岳王祠和血印禅 岳庙铜爵拓本
嘉兴博物馆提供寺因果有续,相传当年倭寇在三塔塘抢掠妇女,被关在岳王祠内,和尚仗义放走她们后, 清同治九年(1870)重建。
岳王祠中曾置有和尚被缚在石柱乱剑射死,留下石柱血印, 岳珂亲刻“精忠报国”四字的铜爵,南宋亡后民国时建寺纪念。
舍己救人的血印僧人,传 几次失而复得,清道光时,铜爵复供于祠中,承着岳鄂王精忠报国、壮志爱民的信念。
一直到抗战期间遗失。
岳王祠重建成后,成为嘉兴大运河畔新 解放初期,岳王祠和三塔、茶禅寺、血印的名胜景观,各地游客慕名而来。
每年嘉 禅寺仍是三塔塘畔的著名胜迹。
1956年,国兴、上海、杭州等地的岳氏后人都来嘉兴岳 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和巴金,以全国人大代王祠祭拜。
上海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岳飞 表的身份来嘉兴视察岳王祠,给予高度评二十七代孙岳美缇,嘉兴著名画家、岳飞
二 价,认为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十九世孙岳功立等十分关注岳王祠的建设 20世纪60年代,岳王祠荒废,“文革”期和资料收集,开展岳氏后人的联络,不断提 间为社队畜牧场,70年代大殿被拆除,祠基升嘉兴岳王祠的知名度。
如今精忠报国的 为瓦筒厂。
2010年,在血印禅寺东,原嘉兴千古岳王祠和传承岳鄂王忠孝为民的忠义 烈士陵园的旧址上,移地重建岳王祠,历经血印寺的故事,已经成为古运河畔人文自然 三年建成。
新建的岳王祠,两进庭院式祠景观交融的美丽新传说。
※棹歌帆影 胭脂水 ■武桢 之为金鱼池,后来建为金鱼院,旧址在今 小西门附近。
嘉兴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 城外,古老的大运河从杭州而来,经上畜养金鱼最早的地方之
一。
过嘉兴,浩浩荡荡地流向苏州;城内,水路 神奇的发现足以令人津津乐道。
无 汇聚,四通八达。
在浙西,嘉兴是最为典独有偶,除了金鱼池外,同样神奇的还有 型的江南水乡。
《光绪嘉兴府志》卷十二:嘉兴城南的范蠡湖。
据说西施在嘉兴时, “浙西,杭州半山半水,湖州亦然,嘉兴水曾将洗下来的胭脂倾倒于湖中,“湖里的 多山少,实为泽国。
” 螺蛳吃了以后就变成五颜六色的彩螺了” 城外的水,贯通南北,有湖海之气;城(《南湖名胜》)。
相传西施倾倒胭脂的地 里的水,渟洄宛转,有灵秀之气。
方,城内除了范蠡湖外,还有倾脂河—— 北宋诗人陆蒙老宣和初知嘉兴,写了故河道在今天的禾兴路、平家弄附近。
著名的《嘉禾八咏》组诗,其中《金鱼池》写而金鱼院所在,恰在范蠡湖与倾脂河之 道:“池上春风动白苹,池边清浅见金鳞。
”间。
池里鱼生金鳞,不由得令人想起范 描写的是位于嘉禾古城西北月波楼之下蠡湖底的螺生五色。
这么说来,金鱼始 的金鱼池。
据旧志记载,宋初开宝年间见于此,倒也并非无因。
或者正是当年 (968—976),吴越国秀州刺史丁延赞在这流淌于河水中的胭脂,点染了那片池塘 里的一方水池中发现了金色的鲫鱼,遂名里的鳞甲。
昔日的金鱼池已废,现在在月河街蒲鞋弄,建了一个方形的池塘,沿用了金鱼池的旧名,承续着古老的传说。
倾脂河已填,而范蠡湖犹在。
嘉兴古称秀水,而这城里的水,也终是灵秀之气不可掩。
城外的水自不必说。
金鱼院紧靠着小西门,小西门外就是流经嘉兴城西的大运河,官船、商船,南北通航。
我小时候还能见到那种由十几条大船串联起来的船队,重重的货物把船舷几乎压到了水面上。
年少不知道船工漂泊转徙的辛苦,总是欣羡那种可以追求江河湖海的理想。
翻检朱彝尊的棹歌,有一首提到金鱼院,写的正是嘉兴城里、城外的水,还有那船中、岸上的人: 金鱼院外即通津,转粟千艘压水滨。
年少女墙随意望,缝衣恰对柁楼人。
吴藕汀绘《消夏清凉》翻拍自《藕汀花果》 ※梅花三弄城东四牌坊(上) ■薛家煜 石牌坊,我国极具特色的传统建筑物。
旧时,三塔塘曾是嘉兴古牌坊集群地。
徐元观的《牌楼脚下》中,记录了三塔塘上有名有姓的22座历代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的石牌坊。
早年,嘉兴城出东门,到东栅口,沿甪里河、双溪,也有一组牌坊群。
虽然它只是四座牌坊的规模,没有三塔塘的壮观。
但沿河的牌坊,为东栅凤凰洲到郡城的水路,添了一道别样的水乡风光。
这四座牌坊中的两座,地处东栅镇市河双溪的两头。
东头,由甪里河引城区来水,经双溪,在凤凰洲分流成汉塘(平湖塘)、魏塘(嘉善塘)前的会龙山漾南岸,纤塘口的那座牌坊,临水而立,高耸旷野,独领风骚。
因为它是城东水路的第四座牌坊,俗名“四牌楼”,又因它地处汉塘口,乡里人也称它“汉塘牌坊”。
旧时,过牌坊东去,沿汉塘两岸便是十里桑园。
清嘉兴知府许瑶光《南湖八景》诗中的“汉塘春桑”就是此景写照。
这里也是元明时“双溪夕照”的城东胜迹。
汉塘牌坊在水流桑影,晨曦夕阳的景色中,别有洞天。
光绪《嘉兴府志》卷十六“坊表”记:“裕国通商,在常丰坊批验所前。
”明代,东栅为郡城的常丰坊。
明崇祯《嘉兴县志》的“镇海楼图”中的“批验所”,地处汉塘口镇汉楼西侧。
那么,“裕国通商”是否汉塘牌坊的坊名?批验所,官署名。
元始置。
设提领、大使、副使等官,掌批验盐引。
汉塘口,扼守平湖、嘉善航道。
此地置批验所,立“裕国通商”牌坊,就如盐业管理机构的门口挂起醒目的招牌。
批验盐引,我的父辈没人见到。
而平湖来船的纤夫,到了汉塘牌坊下的纤道尽头,便收起纤索,回到船上,或摇橹,或撑篙,进入双溪。
这个场景,灵动自然。
小镇沿河民居楼的窗口前,清代公用码头的河埠头,横跨双溪的会龙桥顶上,东栅老辈只要随意举目东眺,映入眼帘的便是:纤塘,牌坊傲立, 1937年春,东栅人在汉塘牌坊的合影薛家煜提供 桑云覆堤;水中,樯桅扬帆,渔舟起网;两岸,枕水人家,乌瓦白墙……一派诗情画意的水乡风貌。
新中国成立后,嘉兴县人民政府首驻东栅镇时,解放军山炮营在东栅下塘街安营。
小街上的三孔石梁俞公桥,给军马往返带来不便。
于是,战士们将不远处塘口的牌坊拉倒,把石柱移至俞公桥南约50米处,架成平桥。
就此,汉塘牌坊在东栅,在城东消失了。
这座牌坊拆除前,我年幼,记不得有没有看到过这座牌坊。
20年前,我有幸,收集到了一张摄于1937年春,三个东栅前辈在汉塘牌坊下的合影。
这是座冲天式、四柱三间、顶梁五幅三羽云板的牌坊。
泛黄的画面中,三个身穿长衫的青年人,站在牌坊座基的抱柱边,笑容满面。
其中一个还立到了抱柱弧阶上,20世纪40年代青年人的时尚感,潇洒地定格在古牌坊下。
85年前,东栅人进城到照相馆拍照的不多,在乡间拍风景照的更少。
这张汉塘牌坊老照片,是我多年来看到的唯一一张东栅古牌坊留影。
我对它珍视有加,到照相馆翻拍重印,为它撰文,讲故事,把它编入书中。
让更多的东栅人、喜欢乡土文史的人,从中看到嘉兴城东四座牌楼中的汉塘牌坊。
※烟雨往事 当年西瓜好滋味 ■范洪祥 西瓜在我国广为种植,历史悠久,在我们家乡浙江嘉兴栽培至少有400余年历史。
在我的记忆中,初次品尝西瓜也有60多年了。
每次吃西瓜,我总是回想起半个多世纪前的情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家住嘉兴新丰净相的栖凰埭小集镇,附近农村的农民几乎家家种西瓜,每年夏天西瓜上市,大量西瓜销往上海,沪上客商开大船直接来集镇供销社收购。
镇上的供销社设立西瓜收购点,放假的校舍,闲季的茧站仓库里都堆满了大大的、绿绿的让人眼馋的西瓜。
天蒙蒙亮,瓜农就到田里采摘西瓜,摇着装满西瓜的农船从四面八方赶到集镇收购点,收购点的河埠边每天有数十条农船等待着装运过磅后,再择地卸货。
这装装卸卸很费人工,计划经济时代收购点的正式员工很少,根本来不及。
船来得巧,可能只要等半个小时左右,如果不巧,便要等上好几个小时,甚至要忙到晚上。
我们这些放暑假的小孩有幸被临时征用去搬西瓜,大人们用箩筐或抬或挑着百来斤西瓜,而我们则是像击鼓传花那样在两三米距离内抛西瓜,每天可以干五六个小时, 有时晚上也干。
把西瓜堆成一个个小山,专等上海的大船来收西瓜。
因为我们是小孩,每天供销社只给一点零用小钱,但是,吃西瓜不受限制,可以敞开肚子吃。
每当休息时间我们就大吃西瓜,肚子饿了也以西瓜充饥,西瓜吃多了也学会了挑瓜,并知道什么是解放瓜、台黑瓜、小种橄榄马铃、麦柴黄马铃、中马铃和大种马铃等优良品种。
1966年后,受“以粮为纲”的影响,农村西瓜种植量大减,上海大船也不来收购西瓜了,市场西瓜拥有量大减,我也结束了两个暑假抛运西瓜的临工历史。
每年西瓜上市,大都是我家农村的亲友送来或者到集市摊点上熟悉的瓜农中购买。
好的西瓜一般皮薄,瓜瓤红或黄,瓜肉脆鲜,甘甜爽口,不能生也不能过熟,要刚好成熟,再放上几天,瓜瓤稍起点沙,切瓜时自裂开,最好吃。
在长期与当地瓜农近距离接触中,我也潜移默化地知道如何分辨、挑选西瓜。
老瓜农告诉我,好吃的西瓜施肥很重要,一般农户家自留地上种的西瓜就比较考究,施的是有机肥、猪羊灰、鸡尿粪,一般不用化肥,用化肥的瓜汁不甜。
西瓜成熟,要看瓜的形状,辨别瓜的皮色和瓜蒂、瓜脐。
凡瓜形端正,瓜皮坚硬饱满、花纹清晰、表皮 稍有凹凸不平的波浪纹,瓜蒂、瓜脐收得紧密,略为缩入,靠地面的瓜皮颜色变黄,就是够熟的标志。
再用手指弹听声音,凡声音坚而脆,如击木板的“咚咚”或“嘚嘚”声,为明显的未熟,声音疲而浊,近似打鼓的“噗噗”声且有震动的传音,已是够熟的表现。
还可以端重量,生瓜含水量多,瓜身较重,成熟的瓜,因瓜肉细脆组织松弛,就比生瓜轻些。
特别要注意,如果瓜皮柔软,瘀黑,敲声太沉,瓜身太轻,甚至摇瓜闻响,那又会是倒瓤烂瓜,已不堪食用。
在乡下,我们吃的西瓜大都比较好,但也不是每次都非常称心。
有时,我跟着母亲到不熟悉的瓜农那里去购买,瓜农帮助挑选,总是说保好、保甜,但是,总是掺杂几只不成熟或过熟的西瓜。
未熟的西瓜白煞煞的瓤,恰似一个冬瓜,过熟的西瓜放了几天瓤烂了,只能忍痛割爱,扔掉。
那时候水果非常稀少,西瓜就成了人们夏天价廉物美的当家水果。
据医书介绍,西瓜含果糖、葡萄糖、维生素
C、蛋白质、粗纤维、钾、磷、钙、铁、钠、镁及各种氨基酸和碱类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有宽中下气、清热解暑、止渴除烦及利尿等功效,能够迅速补充炎夏人体散失的大量水分和消耗的能量。
民间有“暑天半个瓜,药物不用抓”之说;医家则说:“青青西瓜有奇功,避暑解渴胜如冰;甜汁入口清肺腑,玉液琼浆逊此公”。
因此,夏天西瓜是必吃的,有时来了客人也用西瓜招待;走亲访友或探望病人也要提两只西瓜。
特别炎热时,我们便将西瓜用篮子吊在井里,浸上两个时辰后取出,打开西瓜,透心的凉爽,甚是诱人,此时尝一口凉到心底,真是惬意极了。
除了吃西瓜,我们还吃它的皮和籽。
每次吃完西瓜,母亲教我们留下瓜皮,说是吃瓜皮清凉祛热。
可将之去绿皮然后切成手指长短的条块,用盐淡腌一下当凉菜;也可炒来吃;还可放在臭卤甏中臭一下,再蒸煮成臭西瓜皮吃;如果把它晒成西瓜皮干,到冬天还可以蒸来吃。
吃完西瓜留下的瓜子,可卖给商家,也可以晒干加入辅料炒成西瓜子吃。
也有的瓜农专门种着一种瓜,专卖瓜子,他们特别喜欢有人上田里吃瓜,随你吃多少,只要把瓜子留下就行。
临走如果感觉未吃过瘾还可以捎上几只瓜,但讲好瓜子一定要返还的,因为瓜子可以卖上好价钱。
西瓜在我国东南西北都有种植,只是品名、形状、口味与上市季节各有不同。
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参军到河北的张家口,那 里的西瓜由于日照时间长,温差大,与南方的西瓜品味不一样,水分少,甜度高也很好吃。
初秋的天气,当地的老百姓“早穿棉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
在部队当兵吃西瓜不多,只是周日偶尔一只西瓜几个战友“抢”着吃。
我结婚成家后,每年夏天西瓜依然是当家水果,只是皮不再吃了,大多扔掉。
许多时候是将西瓜榨成汁给孩子吃,有时还专门挑选一只小小的西瓜,给孩子做西瓜灯,在挖空的小西瓜四周刻几个吉祥字,里边放上一支蜡烛,用绳子围穿着西瓜,拎在手上,挂在房上看着光闪闪转动着的瓜灯很有文化味。
西瓜年年买、年年吃,单位发的冷饮费、高温费几乎都买了西瓜。
家里有了冰箱后,切好的西瓜在冰箱里可放几天吃,冰凉的西瓜味道,另有风味。
但一年四季能吃上西瓜还是近几年的事。
前些年,乡下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发展,广泛开展大棚种植,小型西瓜特小凤、拿比特、甜蜜蜜甚至还有无籽西瓜等优质产品不断出现,家乡西瓜亩产达2000公斤,许多农民合作社又精心设计纸箱小包装,加上现在冷库冰箱贮藏条件好,还远销省内外,甚至跨海越洋。
寒冷的冬天吃上西瓜已不是稀罕事了。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