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副刊,微信上的文件怎么打印出来

打印出来 2
BEIFANGFUKAN 北方副刊 2022年5月5日星期四责任编辑:许维萍视觉设计:董昌秋检校:高峰冰晶 肖复兴 丁香花丛 我去天坛,没有想到,人居然那样多。
大多是去看丁香花的。
这时候,西府海棠落了,紫藤花还没有开,正是丁香花独放的好时候。
天坛里所有的花,都是这几十年后栽的。
明朝建的天坛是皇家祭天的圣坛,只有松柏,没有一朵花。
如今,这一片丁香花丛,有百米之长,成了北京有名的赏丁香花之地。
虽然来天坛那么多次,都错过了丁香花开的时节,这是我第一次见天坛的丁香怒放的盛景。
记忆中,丁香是紫色的,眼前却是一片洁白如雪。
看来,记忆也是不可靠的。
从南头到北头,穿丁香花海,丁香花如同雪花纷纷扑面而来,浓郁的花香,沁人心脾。
游人很多,都是拍照的,人气旺得胜过祈年殿前。
丁香花丛西侧,有一溜长椅,坐在那里的人,大多是走累了休息的,也有拍照换装的,换上漂亮的衣服,再去丁香前拍照。
转了一遭,我来到长椅前,看长椅上几乎坐满了人,只有一位老人的旁边是空的。
我坐在他旁边,向他客气地打了个招呼。
老人手里捧着一本书看,抬起头冲我点点头,算是回礼,然后低头接着看书,他看得很投入,好像书中有迷人的小鹿或仙女,生怕瞬间就会跑走,再也找不到。
我有些好奇,问他:您看的什么书?老人没有回答我,只是把书的封面抬起来,让我看一眼,是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早些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汉译名著系列丛书,这是其中一本,白色的封面,书名醒目。
老人手里书的封面有些破旧,显然这书有些年头 了。
老人看我面露惊讶的神情,似乎有 些隐隐的得意,随手翻了翻书页,显示一下,让我看看,这可不是一般小说之类的流行读物。
我看见书页每一行字的下面,都用密密的红笔道勾勒过,满满一页,全是红道道,像是一道道红丝线,将那一行行的字全部紧紧绑住,不让一个字溜走。
好家伙,叔本华,您够厉害的呀!我禁不住说。
老人这才对我说了句话:你厉害!我不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是表扬我对他的赞扬,还是揶揄我居然也知道叔本华。
我赶忙说:我厉害什么呀,还是您厉害!您这本书,看这书皮,您老早就看过了,现在还看,您才厉害呀!老人浅浅一笑,不再说话,埋头看他的“叔本华”。
我从书包里掏出笔和本,开始画丁香树。
我们两人,互不干扰,一个着眼于热闹的眼前,一个沉浸在遥远的过去。
不知什么时候,耳边传来一个声音:爷爷,您画得真好!我转过身,看见背后站着一个小男孩儿,正在看我画画。
在外面画画的时候,总会有小孩儿凑过来看。
小孩子好奇,天真可爱,我特别愿意和他们说说话,感受一种清纯如水的交流。
当然,得到他们由衷的赞扬,也让我有种说不出的满足,忍不住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远在国外的小孙子。
我把画本递给他看,逗他:你看我画得还行吗?他立刻说:您画得这哪儿是行啊,简直是太好了!比画家画得都棒! 我笑了:你可真舍得用词啊,这么使劲儿地夸我! 他也笑了。
回头看向旁边椅子上一位女子。
我才看见,孩子的母亲正坐在那里,笑吟吟地望着我们。
小男孩又指着画本对我说:您要是再涂上颜色就更好看了! 我说:对,我回家就买颜色去,把它给涂上! 小男孩满意地笑了。
我问他:几岁了?到六月份就十岁了。
上四年级了吧,今天你怎么不去上学?他妈妈在旁边替他回答:早上他说肚子疼,我给老师打电话,老师一听就让他在家休息。
您知道,因为这阵的疫情,老师和学校都很谨慎,学生有不舒服的,就给放假了……我对小男孩儿说:不去也好,要不你妈妈还不能带你来看丁香呢!小男孩儿笑了。
哪个小男孩儿没有过翘课的经历呢?翘课,满足了小男孩儿对自由的向往。
他妈妈对他说:快跟爷爷说再见吧,咱们该回家吃午饭复习功课了!小男孩儿蹦蹦跳跳地跑走了。
中午时分,丁香花丛旁拍照的人少了很多,长椅也空了好多。
我准备到百花亭再转转,看看那边的牡丹有没有冒出花骨朵儿来。
看看身边的老人还在认真地看书,没打搅他,起身悄悄地走了。
转了一圈儿回来,又走过丁香花丛前,看见老人还在读他的“叔本华”。
浓郁的丁香花影,斑斑点点,洒满他一身。
花开种种 (组诗) 吉尚泉 像一片云走在归乡的路上 五月,像一片云带来老家的消息,而我正走在归乡的路上一半是涛声一半是花开 如果鸥鸟的低旋可以拉长视野,一声汽笛可以落地我依然,愿意在五月怀念葱郁的往事把一场劳动当作擦亮的记忆 春苗可以再一次破土落霞的倒影里乡路婉转,巧合着纸质的归期当众花粲然,点缀成荫我的故乡可否还像一幅经年的水墨在时光里铺展等待掌声倏然响起 返乡的母亲 五月,返乡的母亲一定侧着身子走过田垄,把一缕白发留在春天 躲在桃花的背面返乡的母亲,一定凝视绿色的小院向六股河行注目礼 乡音仿佛带露的颂词聆听远方的雷鸣更多的风雨落在梦里。
坡地上有待锄的杂草风吹过旷野,她依然不肯回头 五月,返乡的母亲像一个动词注解着我辽阔的天空 是否像雁阵自南向北,掠过群山和流水我不知道最初绽放的一朵是否要经过千百次酝酿 五月,我曾和父亲在坡地上锄禾一簇簇紫丁香被忽略的日子汗水是唯一的主题 有突然的响鞭,就有冲出栅栏的羊群你说一花一世界而花开的种种总有无法描绘的色彩,不能触碰的娇羞,甚至风吹过时,偶尔的落英都成为歌吟者抒怀的心境,总把他乡作故乡的从容 对五月的描述 像对一幅国画的解读在河之源丛林有荒芜之美,而我终于可以坐下来和一块石头说话 五月,父亲要从土里取出春天聆听庄稼的低语他的回答总是枝繁叶茂成为五月最后的证词 一个动作里,有时光的擦痕他弯下的腰身仿佛凝固的句号。
在五月我心中的河流也有迂回之美 炊烟升起但我深知炊烟底下都有一个母亲我们的母亲深知炊烟需要母亲来固定自己 花开种种 我不知道,五月的花开 本版插画胡文光 读书 从公众号里“淘金” 孙成文 每天睁开眼,翻看手机,第一选项就是浏览一番自己关注的公众号又更新了哪些文章,觉得感兴趣的篇目,就点击收藏。
睡前,再打开收藏的文章细细地读。
这是近几年来养成的用手机阅读的习惯。
新媒体时代,一部手机就是一座缩微图书馆。
我喜欢文学,除了阅读纸质书籍,为了更快地读到最新的文学信息和作家文章,还关注了《十月》《星星》《中国作家》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等文学杂志和出版社的公众号,关注了刊发哲学、美学、艺术等内容的《人文之窗》等公众号。
这些公众号在纸质刊物出版后,都会在公众号里全文推出当期的一两篇重点作品。
尽管我没有订阅纸质杂志,但依然可以从公众号里读到这些有分量的作品。
还有一点好处,读完公众号文章之后,还可以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或体会直接发到留言栏里和编辑交流。
我是一名教师,在阅读公众号文章过程中,一发现有可以开启学生智慧和心灵的好文章,我总是先收藏,复制粘贴到微信文件传输助手里,重新编辑,再打印出来分享给学生们阅读。
从公众号里分享阅读文章成了我拓展延伸教学活动的重要方法。
经典作品的深度解析、优秀诗文的精彩演绎,我都会分享给学生们。
今年寒假期间,一个学生在QQ上跟我谈起他读《红楼梦》时遇到的问题。
大致是秦钟死后,贾宝玉跟柳湘莲说,十月一了,我要去他坟上祭扫一下。
学生提了两个问题,一是,十月一是什么日子,为何要在这天祭扫;一是,曹雪芹在北京写的《红楼梦》,北京也有十月一祭扫的风俗吗? 我先回答了他第一个问题,阴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有祭扫逝者的风俗,寓意天冷了,要给逝者送寒衣。
关于第二个问题,恰好我从一个公众号里收藏了红学家冯其庸的《〈红楼梦〉最了不起的是什么》一文。
我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了学生,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外出学习或开会,往返车程总有几个小时,这样的富余时间用来阅读从各个公众号收藏的文章最好了。
这些文章,多则万余字,少则四五千字,我就像春蚕吃桑叶一样,一点点地阅读。
读到高兴处,笑意顺着眼角爬上来,读到低沉处,就默默思索一番。
用手机阅读自己喜欢的文章,我享受到了随时随地的便利,也感受到不断丰富的内心。
也许有人说,这是碎片化阅读。
但我以为,碎片化阅读和深度阅读并不矛盾。
碎片化阅读是一种概略性阅读,在这种广博的浏览中,也许可以找到新的阅读方向,也许可以找到新的兴趣。
而新方向和新兴趣,皆有可能转化为深度阅读。
快节奏是当下社会生活的主旋律,而真正的阅读需要慢下来,当一个人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时,我相信,他会慢慢读出真实的生命和世界,读出真正强健的自己。
初步统计了一下,一年里,我从公众号里至少有300多万字的阅读量。
看似碎片化阅读,但连在一块,还是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知识领地。
我相信,涓涓细流,可以汇聚成江河,时间久了,七尺绸缎也能织成万里彩虹。
07 节气风物 万物并秀始于夏
樽 开 唐红生首夏 春天刚刚离去,夏日就款款而豆鼓了,蚕豆也成熟 ,独 来。
节气反映自然节律的变化,立夏标了。
小时候挖猪草时, 对落 志着夏季的开始。
《历书》写道“:斗指东顺带摘一些蚕豆,再去 花 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拔几把野竹笋。
母亲 飞 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也说“:夏,将它们做好,香气

假也。
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由此可见,溢,那滋味至今难忘。
立夏后,日照增强,气温升高,万物蓬勃 这个时节,喜欢约 生长,尤其在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直立长几个人走进山中。
树 大。
此时,我想起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木、翠竹、青草、藤蔓, 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立夏用的是“天地绿影婆娑,人也被深深 始交,万物并秀”。
是啊,天地间风暖昼浅浅的绿染透。
当然, 长,自此万物繁茂。
也能见到一簇簇山花,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白的如雪、粉的似霞、 来。
”季节由春转夏,我国由于地域广红的像火。
金银花初 阔,南北温差大,江南已呈现“绿树浓阴开时是白色的,快凋谢 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景象,而北时转黄,黄白相间,微 方仍处于“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微馨香,朴素淡雅。
金 红”之景。
银花一蒂二花,成双成 行走在城里的人行道上,风不疾不对,似鸳鸯对舞,直至 徐。
粗大的香樟树换上了新叶,香气不红颜老去,令人啧啧称 浓不淡,让人不由自主地深嗅几下。
举奇。
蓬蘽又称野草莓, 首仰望,郁郁葱葱的枝叶间开出了米黄泛着鲜艳的红晕,圆鼓鼓的。
吃上几 的碎花,密密匝匝,虽不悦目,但那一缕粒,甘醇甜美,滋润解渴,禁不住勾起儿 清香,那么沁人心脾。
时漫山遍野采撷的快乐回忆。
“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 立夏前后槐花盛开。
山里的槐花 开。
”一旁的石榴似乎最解夏意,点燃了
特别蓬勃,一串串洁白的小花挂满枝 初夏激情。
苍劲虬曲的石榴树,片片绿头,芳香弥漫,远远地就能闻到。
高枝 叶在阳光下发亮,缀满的花朵宛如小铃上花儿闪着银光,只能仰头观赏。
低枝 铛,挤挤挨挨,红红火火,分外撩人。
上嫩绿间伸出一穗穗花儿,白白的,有 此时,乡间的夏意已经很浓了。
村的含苞,有的绽放。
槐花的吃法有好几 庄、田野、道路都是绿的,甚至天空也洇种,我偏爱槐花炒鸡蛋和槐花饼,清新 染成绿色。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香甜,飘逸着山野气息。
胜花时。
”放眼望去,草木葳蕤,浅绿、淡 山中也能见到乌饭树,我们叫它乌 绿、浓绿、墨绿……绿意恣意流淌。
每饭草,嫩叶微微泛红。
每到此时,父亲 一株健壮的小麦都铆足了劲,吸纳阳会撸几把新叶,洗净后放入石臼中捣 光,把养分源源不断地送上麦穗。
青青碎,叶渣加适量水浸泡,再用纱布过滤, 的麦芒齐刷刷地指向云天,麦粒日渐饱用汁水煮糯米饭。
饭熟后打开锅盖,紫 满起来。
风儿吹过,麦田似波涛般涌黑色泛着油亮,香味扑鼻。
吃时撒上白 动,仿佛可以闻到升腾的麦香。
清清池糖,香甜软糯又劲道。
其实,营养丰富 塘边,蛙鸣嘹亮,仿佛在为扬花灌浆的的乌饭古已有之,到唐代已成为寻常美 麦子助威鼓劲。
食。
杜甫《赠李白》诗中有句“岂无青精 田间地头的时蔬一茬接一饭,使我颜色好”,青精饭正是乌饭。
茬,可以慢慢品尝。
豌 立夏是夏季的嫩芽,长着长着就活 力四射、热情迸发。
站在季节的路口, 与春天道个别,感谢明媚绚烂的春光和 鸟语花香的陪伴。
迎接“万物并秀”之 日,踏着自然的节律,挥洒激情,昂扬向 上、向上…… 五月的重心
随着土地歌咏归拢诗行遍野的波纹里阳光铺满大地一季春水在故乡人的额头流淌 耕牛的叫声装进发动机里种子,跟紧节气步伐播进土地内部期待,更多花香鸟语 地头同样奔忙的小虫衔着一小段向往谨慎地朝季节的深处爬去 淹没母亲的草 习惯于母亲粗糙的手安抚亲情,宽慰土地一手牵着幼子一手间苗,拔草,施肥 薄得透青的日子被母亲过慢 五月歌谣 (外三首) 丁显涛 温情的目光牵引有条不紊的耕牛走出寒冷季节 我们渐渐长高如结实的苞米棒子炫耀于房檐下 母亲老了,依旧留在地里那些她拔不动的草淹没了她母亲,成为草的一部分土地的一部分 而我们,被风吹成南飞的大雁 呵护 坚硬的铁即使碰得血淋淋也不吭气骨骼支撑牢固的天空 受伤了,只有水火能安抚火的怀里 爱包容一切水以泪水,以轻柔抚慰 凡尘人间水火皆亲人 风一吹 风一吹,树在动依附的枯叶,做出飞翔姿态 盘踞天空的雄鹰飘摇,像断线的风筝在找寻回归大地的灵魂 绿色窗帘遮挡不住春光内心酝酿已久的诗句终被流水感动 风一吹,心也跟着动覆土之下,是洁白云朵打开每一处都是柔情无限的蔚蓝 本版邮箱:lnrbbffk@lnrbbffk@

标签: #打印机 #管理员权限 #时需 #后缀 #文件 #文件格式 #乱码 #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