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0思想纵横2016年6月8日

太大 3
星期三责任编辑李檬马清伟热线电话:(0531)85193817Email:maqingwei@ 从更高层面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徐占忱 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究竟应该在哪里寻找?今天中国社会中蓬勃兴起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以及它所体现出的基础性、大众性、开放性、泛在性和前沿性,不仅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而持久的支撑,也将给我们的经济社会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怎么认识和看待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其井喷式发展背后的生成要素和驱动条件到底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推进和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践已经远远走在了理论的前面,从更高的层面来认识和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当下和未来中国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体现了生 产力系统中最活跃要素———人的 巨大能动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社会生产力系统,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
人民群众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因此生产关系要想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其变革就必须从人的解放中去寻找答案。
改革开放以来,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总是走在理论的前面。
千百万大众的实践,千百万大众的利益、诉求和愿望,始终决定着我们社会的发展方向。
因此,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同样是当代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科技大发展条件下,在制度变革和政策创新作用下,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30多年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作为劳动者的人,所对应的生产工具已不是相对原始和简单的劳动工具,生产资料也不再仅仅是当时人们赖以活命的土地。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今天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结合方式,与过去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式,汇集成千百万大众参与其中的、浩浩荡荡的大规模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广大人民群众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改革就必须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主动顺应生产力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这应成为推进中国社会变革的基本遵循。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兴起,离不开新一届政府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以及由此推出的一系列为创业创新“松绑”的措施,和多方面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添的“助燃剂”。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普通大 众收获改革红利、实现社会流动 的重要渠道 毋庸讳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下的传统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人格,与创业创新来说确实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人事人才制度和人口户籍政策等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使人们的 生活观念、财富观念、时间观念、风险意识等发生嬗变,使中国人更具有了适应市场化的人格;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城乡人口大流动,传统观念中的安土重迁意识逐渐瓦解,体现现代文明的城市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改变了过去一年很难去趟县城的农民的命运。
作为计划经济堡垒的单位制解体,人们从“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
人们走出原有的小社会“安乐窝”,解去长期以来捆绑在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束缚,走上了创业创新之路。
而这恰恰就是今天方兴未艾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精神大迸发的深层社会根源。
追求个人财富、地位和社会声望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力量,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健全和畅通的向上流动渠道,都是不可或缺的稳定器和张力纾解的活力创造机制。
中国封建社会以科举制度为代表的文官选拔制度,几乎成为几千年来社会底层民众向上流动的唯一渠道,后来的教育考试制度特别是建国后的高考制度一直是中国社会向上流动的主渠道,但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能顺利走过这座桥实现社会流动的毕竟是少数“幸运儿”。
“市场是天生的平等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获得了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一批人通过诚实劳动和艰苦努力成为市场竞争的优胜者,实现了个体向社会上层的流动。
这种市场机制带来的社会流动效应,要远比高考制度带来的社会流动效应大得多。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工业化时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业和创新所需要的资金、技术高门槛,不是普通大众能轻易迈过去的。
工业化社会中商业模式相对单
一,市场空间受地域严重限制,商业机会不足,市场竞争尤为激烈。
与普通大众相比,市场竞争中优胜者也只能说是“小众”。
不容否认,今天中国社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阶层固化和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这需要通过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扶助体系建设来实现。
但是互联网的遍在化和低门槛,使其比市场更具“平等派”特色,依托于“互联网+”的创业和创新无处不在,普通大众都可以参与其中,并找到自己能够获得成功的机会。
因此,互联网时代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流动的又一重要渠道,其特有的草根性为更多人提供了实现人生理想的舞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对传统 经济条件下创业创新的超越和 “扬弃” 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创新从来就不属于技术范畴而属于经济范畴,创新是将“支配的原材料与力量”通过“新组合”引入生产以实现经济发展,创新是经济发展“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
熊彼特给出了创新的五种情形:采用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掠取和控制原材料和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 组织。
企业家精神是产生创新的动力源泉,是具有发现市场机会的眼光、承担风险的勇气和强大行动能力的个性化人格特质,企业家精神具有非持久性、非阶级(层)性、非继承性和理性四个特质。
熊彼特(1883-1950)及其之后的几十年,社会生产方式以高度集中化大生产方式为主。
由于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相比,在财力投入、科技环境创造、人才资源吸引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大企业推动创新是那个时代创新的最主要实现方式。
这一模式下的创新由于巨大的商业利润,使得创新行为和过程的封闭性成为突出特征。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创新的模式出现了向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式创新转向,创新参与从大企业拓展到中小企业,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其他主体也参与进来,开放式思维撬动了更多的创新资源,形成了系统性、网络式、集群化的创新行为和过程模式。
这一模式下的创新尽管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协同性,但仍不具有人人可参与其中的大众性。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个人化、小规模、分散式、渐进性的创新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创业创新活动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社会大众人人可及的事情。
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一批集众人之智、汇众人之财、齐众人之力的创意、创业、创造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全社会的创业活力和创新潜能被激发出来,并使得那些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人,无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科技工作者、大学毕业生,还是普通农民、家庭妇女、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甚至一些残障人士,都能够参与进来,都能够找到“用其智、得其利、创其富”的机会和空间。
以“淘宝网”等电子商务为例,凭借技术难度小、进入门槛低、初始资金需求量少等优势,千百万普通民众实现了创业梦想,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淘宝村”。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现代技术发展与普通民众疏离的境况,这是那些村民过去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
“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 下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绝不是 有些人认为的“网上卖东西” 人类作为具有高度智能的类存在物,其知识生成、传播和继承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往。
互联网带来的人与人之间交往方式和手段的变革,带来了人类知识的爆炸式产生,即时传播、海量数据和无所不在———人类交往的时空约束被彻底地打破了。
今天,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行业和每一个职能领域,成为不可或缺且日益重要的生产要素。
随着数据收集、管理、挖掘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将催生出一大批新产业。
大数据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经济资产,就像货币和黄金一样,这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一次社会革命,它将对国家治理模式、企业决策、组织和业务流程、个人生活方式等产生巨大的影响。
今天,社会生活正日益高度数据化,整个社会生活都可以用数据来表征,每个人都是行走着的数据生成器。
数据信息的传播也从单中心、单向传播向多中心、网络裂变式传播转变。
比如,传统条件下对消费者需求只能依据人口统计特征来描述,而个人需求所具有的隐蔽性、复杂性、易变性和情景依赖性无从把握,现在大数据通过细分化、个性化、精准化、动态化可以实时模式化其行为模式。
“互联网+”和大数据带来了传统的重构的同时,更催生了无数的商业机会和盈利空间,它把人重新组织进新的财富创造体系之中。
今天的大众创业万众创 新,绝不是有些人认为的“不过是网上卖东西”,它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社会服务化和商业模式创 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 巨量空间 20世纪后半叶以来,由西方发展国家肇始,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
后工业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1990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球GDP的比重首次突破60%,2007年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服务业就业人数(42%)超过农业(36.1%)和制造业(21.9%)。
服务业的大发展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结果。
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不仅使服务的内涵、手段、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更具有革命性的,它使千百年来人类对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消费之间相对清晰的边界不再存在。
原有的有形产品正在变成个性化、定制化和公众高度参与的过程,旧有的以产品为中心的价值链定位正在向以满足客户需求的系统化解决方案转变。
需求的多样化、多元化、细微化、定向化等,为服务模式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给社会大众带来了巨量的创新和盈利空间。
此外,互联网创新成果和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形成了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创新要素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在所有产业都可以找到深度融合和成长的空间,这给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现价值、创造价值、解决问题的路径,也改变了消费者的需求内容、需求结构和需求方式。
千百万大众作为具有自身特性和个人偏好的独立消费者,也成为形形色色、不断演进的商业模式的直接参与者、发现者和创建者。
特别是现代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极强的衍生和拓展能力,基于平台商业模式的向上、向下延伸、跨界和全方位扩张,催生了难以数计的商机。
苹果公司为iPhone手机推出应用程序商店(AppStore)模式,为无数独立软件开发商提供开发工具,鼓励他们将软件上传到AppStore,应用商店允许用户直接从iTunes商店浏览、购买和下载应用程序(苹果公司提取30%的版税),AppStore技术平台发挥了强大的双边网络效应,推动了苹果从原来的ipod向iPhone平台商业模式转变。
同时,也诱发了各大IT系统提供商、网络运营商、手机终端制造商推出自己的“AppStore”,现在应用商店中的各类软件可谓五花八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
中国是一个赶超型的发展中大国,西方发达国家历时态走过的路程,在中国则是共时态并存在,中国不仅要在工业3.0基础上迈向4.0,同时还要补2.0方面的课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其广泛参与性和渗透性,在最基本经济运作层面推动了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技术水平和不同商业模式的融合。
中国有9亿多劳动力,包括高职在内的高校在校人数超过3500万,每年有70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蕴藏着无比巨大的知识存量和创新能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成了千百万大众和当代最新技术的切近钩连,体现了中国现有发展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全方位对接,“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将在中国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这可能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
总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人摆脱相对保守的思想意识和原有体制束缚的又一次解放。
它体现了当代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特点的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方式新变革,孕含着中国经济转型的真正动力,并且正在向我们昭示着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前进方向。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战略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全省社科院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纪要 6月3日,“全省社科院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在山东社科院召开,来自全省社科院系统的近20位专家学者,就总书记讲话的重要意义、深刻内涵以及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等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与会专家认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春天已经来临。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声春雷,也是滋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场及时雨,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供了思想指南和实践动力,是新形势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献。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与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文明素质有着直接联系。
在世界风云激荡,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哲学社会科学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创新。
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全面提升哲学社会科学 创新能力,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时代和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
”与会专家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之魂,必须牢牢坚持。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
哲学社会科学既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领域,又是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战线。
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按照中央精神和要求,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扎根中国现实土壤,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创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之路。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体现到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各个方面,这应该是我们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要着力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核心、以哲学社会 科学相关学科为支撑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
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础学科以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新闻学等学科的建设,形成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
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研究,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加强对重大思想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重大实践经验的深入研究,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指导地位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
”与会专家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历史使命。
时代的发展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启迪。
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传统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担当。
创新求实、启智开先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和必然要求,是推动学术研究、实践创造、社会发 展、历史前进的现实需要和职责使然。
当下的时代是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 是充满机遇、面临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只 争朝夕、大有作为的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开创性事业,改革开放 30多年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改革创新、开放 竞争、科学发展、全面进步的时代,哲学社 会科学不断繁荣发展。
以党的十八大为标 志,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领域 进入了新阶段,建设科技强国、文化强国对 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要求。
构建中国特色 哲学社会科学,开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的新局面,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 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深入研 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中面临的
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当代哲学社会科 学工作者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 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 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 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 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 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对 策、推出新成果,真正成为“社会风尚的引 领者”。
(本版编辑) 瘦身健体 与做强做大 □时英 “瘦身健体”并不是不允许国企继续做强做 优做大,而是在“瘦身”的基础上“健体”。
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实施阶段,在“三去
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的要求下,我国去产能、去库存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大量“僵尸企业”艰难的淘汰过程给改革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为了进一步推进国企改革,5月18日,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委会议时强调,要大力推动中央企业的“瘦身健体”提质增效。
会上列出了此次央企“瘦身健体”的时间表和任务清单,即从2016年起力争在三年内使多数央企的管理层级由目前的5~9层减少至3~4层以下,法人单位减少20%左右。
并要求,在“瘦身健体”过程中,要积极转变国有资产监管职能,创新监管方式,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央企“瘦身健体”是在我国加速推进国企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的;是针对当前央企存在的主业不强、管理层级过多和冗员“包袱”过重等突出问题,开出的“主药方”;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这一改革举措自提出以来就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有观点认为这显示了国企改革方向的根本转变,即不再强调国企做强做大,而要精简国企规模。
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呢? 从过去改革的经验看,“做强做大”和“瘦身健体”并不冲突。
早在2003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而随后2004年,国资委发布的《关于推动中央企业清理整合所属企业减少企业管理层次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到,要在2005年底前原则上将央企法人管理层次基本控制在三层以内。
当时就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国企清理和兼并重组。
2005年,我国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了国企“做强做大”的重要性。
但随后一大批国有企业走上了盲目扩大企业规模的道路,因此在2009年,国资委再次下发了相关文件要求央企书面报告其管理层级情况,并多次强调国企要继续压缩管理层级。
2015年中央《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也再次提到要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与此同时,文件中也提到了要继续加快国有企业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合理限定法人层级,有效压缩管理层级。
因此,要求央企“瘦身健体”并不是不允许国企继续做强做优做大,而是在“瘦身”的基础上“健体”。
当前的部分国企就如同身体里潜藏各种疾病的胖子,首先要通过大量的运动把多余的脂肪去掉,在此基础上,才能“健体”,降低患病的风险,进一步提高身体抵抗外界冲击的能力,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国企要更加健康的发展,必须先削减“脂肪”。
这里的脂肪就是繁杂的管理层级、大量过剩的产能、亏损严重的非主业资产以及与企业盈利能力严重不匹配的企业重负,只有把这些多余的脂肪去除掉,才能更好的“健体”。
我们应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力度推进管理层级的缩减。
经过多年努力,国企目前仍存在着层级过多的问题,带来了严重的资产损失,尤其是壳企业的增多给经济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所以此次“瘦身健体”的重点就在于管理层级的缩减。
二是鼓励创新促发展,积极发展新经济。
央企也要积极创新,既要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也要进行产品、技术和经营模式的创新,寻找新的增长点,不断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是做强做优主业。
当前我国存在着一些“大央企”,涉及的业务繁多,有些跟主业根本没有任何联系,只要有利益就上,没有长远规划,也不顾是否挤占了民营企业的空间,而且在周期性的影响下出现了严重的过剩和亏损,造成了极大的社会损失。
所以,此次“瘦身健体”提出要在今明两年压减央企10%左右钢铁和煤炭现有产能,3年间处置央企子公司中的345户大中型“僵尸企业”,并加快剥离企业办大学和历史遗留问题,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做强主业。
四是积极推进央企的降本增效。
降低企业成本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的五大任务之
一,央企也不例外。
要强化央企的成本管控,减少应收账款,缩减库存规模和亏损面,力争在今明两年使亏损子企业亏损额下降30%,亏损面缩减30%;实现降本增效1000亿元以上。
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即“瘦身健体”的根本目的在于国企的提质增效,增强竞争力,而不是简单的缩减规模。
因此,国企“瘦身健体”并不是与“做强做大”相悖的改革措施,而是为国企发展打下更为坚实发展基础的重要一步,是解决国企当前发展困境所提出的切实可行的关键举措。
国企的“做强做优做大”仍是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包括压缩管理层级、淘汰落后产能、做强主业和创新发展等在内的“瘦身健体”,将进一步有利于国企做强做优。
需要注意的是,央企“瘦身健体”能否顺利推进,最为重要的仍是监督。
必须通过强化企业内部、出资人、社会参与监督,建立健全核查、移交等机制,以加强和完善对央企“瘦身健体”过程的监督,重点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
这是国企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经验和教训。
但也要注意,过于强调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同样可能带来国企整改过程中的不作为、不敢改等问题,这就需要对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划分。
同时,国资监管机构职能的转变也势在必行。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标签: #文件 #密码 #文件 #文件 #文件夹 #机里 #文件名 #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