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段“下移”带来的职教律动,怎么做淘宝美工

怎么做 0
2014年11月17日星期一/主编:翟帆编辑:钟伟设计:李坚真校对:刘梦电话:010-82296602邮箱:zhongwei@QQ群:88658765 职教周刊·实践探索 07 创新案例 身段“下移”带来的职教律动 当不少职业院校还在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伤透脑筋时,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已经走出一条新路:依托现有重点专业群和特色专业群,与专业镇政府在其产业园区合作兴办产业学院,先后在南区、沙溪、古镇、小榄成立了相应的产业学院。
借助政府主导与推动,中山职院与镇区行业、企业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将办学边界从中等城市向下延伸至乡镇,使教育科研资源辐射到镇区企业、社区,努力培养企业、社区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通讯员陈秋媚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文体教育局局长梁健最近忙坏了。
自从接受镇政府的委派,负责联络小榄学院建设事宜,他就没有睡过安稳觉。
小榄学院是小榄镇政府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合办的产业学院,镇政府除提供办学场地、校舍、实训场所以外,另行投入800万元用于小榄学院筹建。
今年年初,快要启用的学院遭遇了头脑风暴。
经过小榄学院董事会的商讨,决定新建一栋大楼作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将其打造成校企的研习工场、居民的社区大学、工人的培训基地。
大楼怎么建?平台怎么用?企业怎么引进?这段日子,梁健没少操心,他奔走于镇政府和学校、企业之间,既是智囊,又当桥梁。
对梁健来说,产业学院的建设“就像制作一枚原子弹,历时较长,但一旦发射,威力无穷”。
扎根专业镇为人才供需矛盾解锁 像小榄镇政府一样,既出钱又出力,与中山职院共建产业学院的不止一家。
位于灯饰之都古镇、休闲服之都沙溪、国家电梯特色基地南区的3个产业学院均已投入使用。
是什么让镇区政府如此倾心职教?古镇镇党委委员王平一语道破:“中山职院学生好用,我们怎能不用力帮一把、拉一把?” 话还得从孙中山先生故里———中山市说起。
中山市地处珠三角地区,是“专业镇经济”的典型代表,拥有15个省级专业镇,2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中有19个设在专业镇。
早在学院创办初期,中山职院就牢牢扣住中山经济特点,定下围绕“一镇一品”办专业的思路。
学院的灯具、电梯专业全国首创,是中山古镇、南区最重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供应基地。
王平所在的古镇镇,灯饰市场份额占全国60%以上,是享誉国内外的灯饰专业镇。
令古镇镇领导头疼的是,镇内1万多家灯饰企业多是家庭作坊式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人力、智力资源储备很不充分,灯饰设计、装配、制造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尤其紧缺。
2010年,全国高职院校的第一个灯具设计与工艺专业在中山职院诞生。
灯具专业教师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做灯具从业人员短期培训,开发国家灯具设计师职业新工种,无疑为灯具行业的规范和发展带来了福音。
然而,一年只有几十个毕业生,远远满足不了行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2014年9月,古镇灯饰学院启用,首批有近200名学生进驻。
灯饰学院坐落在古镇镇同益工业园,可容纳全日制学生500人以上,大大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
此外,灯饰学院还设有就业促进中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为学习、培训、就业和成果转化提供一条龙服务。
古镇镇政府对这个学院呵护备至,除了投入1600万元用于筹建外,还专门为灯饰学院开了公交专线,方便学生的交通。
推行工作室为产教深度融合搭桥 不久前,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位于沙溪镇的产业学院———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内,中山职院服装专业的几名学生正在上电商营销课。
“你先把前一个客户的网页关掉,再打开后台网页,点‘旺旺’联系就可以了。
”课堂上,一名学生用“旺旺”与客户联系时出现问题,王园园正在帮忙解决。
这里提到的客户并非虚拟人物,而是实实在在的网购客户。
两年前,王园园所在的仙蒂袜业在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内设立了工作室,这个工作室既是这家企业的网络营销办公室,又是服装专业学生的实训室。
王园园是仙蒂袜业的设计总监,也是学生们的老师,她的具体工作是每天带着10名左右学生,负责仙蒂袜业阿里巴巴旗舰店的日常运营和维护。
学生们参与网店经营、网页设计、产品上样等具体工作,和企业员工无异。
产业学院将“厂中校、校中厂”从概念变成了现实。
目前,纺织服装学院以工作室的形式引进了十几家企业,其中的暴风科技公司非常看好沙溪服装的电商前景,投入数百万元在这里打造电商平台,第一批选拔了35名学生实习,负责平台的运作和管理。
古镇灯饰学院的做法则是建立教师工作室。
灯具专业的学生们,毕业设计都要求做出实物,中山职院从企业“挖”了一批精英做专任教师,用“行业的人”教“行业的活”。
马驰就是一位行内有名的灯具设计师,曾经在中山琪朗灯饰公司担任多年的首席设计师。
马驰在灯饰学院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职业院校 绘禹天建 灯饰专业的大三学生袁锦就是他所带的得意门生之
一。
在今年举行的中国国际照明灯具设计大赛中,袁锦就设计的“雨伞灯”成为学生组9个获奖作品之
一。
这项设计原本是马驰在课堂上布置的实用概念设计的作业,袁锦就说:“‘雨伞灯’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生活实际,在伞柄处装有照明设备,下雨天不需要再打手电筒。
跟着老师一起接企业项目,学了不少一手经验。
” 送教入社区为新型城镇化助力 如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升级”经济的发力点,首先要立足于扩大内需,以新型城镇化释放内需潜力。
新型城镇化,人的城镇化是关键,小城镇是关节点,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则必须依靠教育引领。
山西女孩小刘在古镇工作已有5年,她通过当地的人社部门交了100元学费,报读古镇灯饰学院的电子商务课程。
她说,下班走几步就可以到学院上课,不影响工作,学一门技能才100元,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学习机会了。
小刘报读的这门课程,是古镇灯饰学院的古镇就业服务中心推出的“百元课程”中的一个。
“百元课程”都是经过长时间市场调研,结合企业需求开发的淘宝美工、灯饰设计等实用型课程。
仅电子商务一门课程,就有100多人争相报读。
中山职院的产业学院都建在产业园区的工厂边、社区居民的生活圈。
为了让“政校企合作”更接地气,产业学院主动承担起企业员工“回炉再造”和社区居民终身教育的责任,通过提高员工和居民素质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创造更大的人才红利。
小榄学院筹建一年来,已利用原有校舍成功举办了社区党员短期培训、社工考前培训、教育系统公需科目培训等多个非全日制培训项目,千余人从中受惠。
小榄学院还大力推进“圆梦计划”公益教育项目,为企业一线员工争取学费优惠补贴。
“小榄学院不仅是中山职院的二级学院,也是小榄人自己的社区大学。
”小榄学院常务副院长罗千人介绍说,“小榄目前有3万家工商企业,小榄学院的进驻,相当于引进了一个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大平台,可以实现产学研无缝对接。
” 成立董事会为探索混合制破题 与传统的校企合作不同的是,产业学院 内的企业不再是被动的合作方。
企业不仅参与培养学生,也负责选拔招聘学徒,再把学徒送到学院进行学习。
不少进驻产业学院的企业代表表示,在和学院的深度合作中,最大的受益点是能够培养和吸收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在中山微生活服饰设计工作室里,有一款设计精美的粉红色晚礼服,格外引人注目,它出自沙溪纺织服装学院的一名学生之手。
微生活服饰公司总经理郑文龙介绍说,进驻沙溪纺织服装学院的一年里,吸收了28名服装专业学生进工作室,从跟单、采购到车衣等各个流程都有师傅带着学生做。
一年下来,所有学生都能独立完成一套礼服的全部工序,有3名学生从中脱颖而出,收到了公司抛出的橄榄枝。
高职院校的应用技术研发优势,能弥补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研发能力的短板,为合作企业输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古镇灯饰学院院长张刚说:“我们的教学直接对准市场,从作品到商品距离很近。
从今年开始,每个学生毕业时都需要设计出一款灯具来,毕业设计会陈设在展厅内,如果有企业看中,作品就能转化为产品。
” 在古镇灯饰学院的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展厅里,陈列着中山职院师生的专利设计产品。
目前学院师生已经申报了500多个灯具产品外观设计专利和10个实用新型专利,并与10多家企业合作开发了数十款灯具新产品。
之所以热心职教,除了能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之外,还在于学院主动将政府、企业“拉下水”,开创了镇校企“齐当家”的局面。
目前,4个产业学院都形成镇校二元投资结构,小榄、沙溪、南区的3个产业学院吸收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甚至其他教育机构的资金,发展为多元投资结构。
产业学院通过签署协议和制订内部制度,明确投资各方权益关系,并构建了董(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其中,小榄学院董事会常务理事全部由企业家担任,作为小榄学院的决策机构,董事会将研究指导小榄学院的工作思路和计划,对教学质量、培养方向进行监督。
如何让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成为育人主体,是摆在职业教育面前的一个难题。
借助政府主导与推动,与镇区行业、企业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中山职院将办学边界从中等城市向下延伸至乡镇,实现了镇校企协同发展。
探索的步伐已经迈出,如何找准兴趣点和切入点,推动各种社会力量更有效、更长久地联合,这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也是高职教育将要面对的新考验。
能人速写 卜玉玲:小蘑菇种出大事业 ■本报记者郝文婷 100个大棚、鱼塘、养殖厂……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一个集蔬菜种植基地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即将完工,这是28岁的卜玉玲创业梦想的又一个新起点。
4年前,卜玉玲大学毕业后执意回村当菜农时,没钱、没经验、不懂市场,有的只是在学校学来的蘑菇种植技术。
如今,他不仅有30个大棚的瓜果蔬菜直接向呼和浩特市最大的连锁超市供应,还牵头成立了合作社,今年又筹资3000万元,希望通过新的创业项目带领更多人致富。
创业种子在校园中生根发芽 卜玉玲家住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南地村,2007年他成为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一名大学生。
“上微生物课,老师讲食用菌技术时,我就挺感兴趣。
想起村里闲置的大棚,我就和老师说,学会育菌技术,毕业后回家种蘑菇不错。
”没想到卜玉玲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老师却记在了心里。
2009年,学校与多所高校开展师生交流活动,卜玉玲和一位老师被派往河南信阳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食用菌栽培。
学成归来,卜玉玲决定亲自实践一把,时任系主任翁鸿珍全力支持,专门腾出实验室、提供设备让他进行食用菌栽培实验。
两个月后,十几朵毛茸茸的猴头菇“绽放”在卜玉玲眼前,成功了!卜玉玲回忆说:“我们抱着这十几朵蘑菇满教室和办公室窜,小心掰下,一朵一朵送给老师,剩下的几朵制作成了标本。
” 如果说与老师说起回村种蘑菇的想法是卜玉玲一颗创业梦想的种子,那么这十几朵蘑菇的成功培育让这颗梦想的种子在他心中开始生根发芽。
“我们拉下‘饥荒’供你上大学,就是不想让你当农民,你现在要回来种大棚!”父亲卜明旺至今记得当时自己愤怒的心情,卜玉玲的决定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
父母一边劝说一边私下里帮他投简历、托人在城里给他找工作。
因为专业对口,卜玉玲很快接到内蒙古伊利集团品控岗位的录用通知,月薪3600元。
“那时的我一门心思就想自己干,录用通知被我扔在了一边。
”卜玉玲的坚持,让整个家庭陷入冷战状态。
艰难创业路上温暖紧紧相随 四处借钱、租大棚、买肥料……卜玉玲最终在离家不远的西讨速号村租下3个大棚,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因为资金短缺、人手不够,每个大棚只种了半棚蘑菇,即使这样也根本忙不过来。
怎么办?卜玉玲首先想到母校、想到老师,他跟老师说,希 望学校把自己的大棚当作系里的学生实践基地,学院很快同意,随后系党总支书记张邦建带着3个班的学生分批参与到了卜玉玲的种植实践中。
2009年12月,第一茬蘑菇全部售出,卜玉玲挣到人生第一桶金———3万元。
“惊喜!绝对惊喜!真没有想到一下挣这么多。
”卜玉玲回忆说,“尽管那时我爸妈依然不支持我,但我坚信自己走对了。
” 这份惊喜为卜玉玲的创业增添了信心和动力,很快他又租下9个大棚,加种了其他蔬菜。
然而,创业之路注定波折,原本以为翻倍的利润却成了高额的负债,蔬菜瓜果不是品相不好,就是产量不行,好不容易产量上去了,又没有了销路。
那时,卜玉玲每遇到困难就会给张邦建打电话,张邦建有时给他支支招儿、有时给他鼓鼓劲儿。
然而,赔钱的日子依然继续,母亲最终把养了近6年的6头奶牛全部卖了,贴补卜玉玲的大棚。
到2012年春节,卜玉玲累计负债20多万元,和他一起创业的两个合伙人相继退出,他独自坚持着。
镇里对卜玉玲的创业很支持,帮他牵线搭桥引资、找销路,还请来农业技术专家帮他出谋划策。
致富带头人让梦想照进现实 “挣了26万元,终于翻身了!”2012年5月,卜玉玲12个大棚的瓜果蔬菜再次出棚,这一次全部顺利售出,他的大棚种植也逐渐走上正轨。
2012年12月,在赛罕区团委的协调帮助下,卜玉玲牵头成立了呼和浩特市仙之恋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吸引了当地80多户农户加入;2013年卜玉玲与超市合作实现农超对接,每天给超市供货5000斤以上。
随着规模效益的扩大,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到卜玉玲的创业项目上,2014年赛罕区和呼和浩特市两级政府的相关部门帮助卜玉玲搞起了集蔬菜基地与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项目,以带动区域农业的转型发展。
“农村需要像卜玉玲这样有知识、懂技术的年轻人,带领大家一起发展生产、勤劳致富。
”呼和浩特市黄合少镇副镇长丁宏说,“黄合少镇正在南地村建设规模为600个大棚的蔬菜基地,计划明年6月投入使用,到时卜玉玲的发展空间就更大了。
” “学校里学的那些基础理论,让我在后来学习种植技术时比别人学得更快,技术原理也理解得更深,可以举一反
三。
”卜玉玲坦言,“在学校一直担任学生干部锻炼了我的沟通、协调能力,让我在推销产品、寻求政策扶持等方面受益匪浅。
” “卜玉玲是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案例。
为了让更多学生提高创业能力,学院正在规划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有创新创业意愿和明确方案的学生搭建平台。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任雁秋说,“我们还打算邀请卜玉玲回校开办讲座,让更多学生敢于有创业的梦想。
” 业界脉动 首届“职业教育新思维”博士论坛举行 ■本报记者翟帆 由《职教通讯》杂志社、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江苏理工学院职教研究院和本报职教周刊共同主办的首届“职业教育新思维”博士论坛,日前在江苏理工学院举行。
经过一天半的研讨,与会人员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师资培养、学生成长等话题,对职教研究中的一些主流概念进行了探讨与剖析, 梳理了目前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论坛上,与会职教研究者与论坛主办媒体共同成立了职教研究学术共同体,发表了论坛宣言:建立团结年轻职教学人、交流创新研究思想、发布最新职教研究成果的长效机制,将“职业教育新思维”博士论坛发展成为有坚定发展原则、稳定核心力量、固定时间地点的职业教育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来自全国各地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20多名年轻博士参加了论坛。
新疆部署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工作 ■本报记者蒋夫尔 记者日前从新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了解到,新疆已安排部署今冬明春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工作。
技能培训工作以企业就业为主,重点结合企业用工岗位、纺织服装、短平快项目以及农产品加工等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培训。
据介绍,培训工作将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到企业就业的技能培训工作,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培训主体的作用。
优先开展有企业用工需求的订单、定向、定岗技能培训,并保证培训补贴资金落实到位。
对农村劳动力季节性务工技能培训,重在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调培训人数。
要本着个人自愿原则,根据当地 培训能力、培训补贴资金等情况,合理确定培训职业(工种)和人数。
在摸底调查中,将摸清有转移就业技能培训需求的对象和人数,主要是经技能培训后能够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企业实现就业的人群。
同时,摸清企业用工需求,依托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所,对企业用工的职业(工种)和需求摸清底数,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定向、定岗技能培训。
另外,对季节性就业技能培训需求的对象和人数也要摸清,主要是经技能培训后就近就地季节性就业,增加收入。
自治区要求,各地要加强对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的职业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落实培训的全过程监管,严格按照培训计划和大纲进行授课和实训,切实保证培训质量。

标签: #文件 #文件共享 #收款机 #发送到 #应用程序 #文件 #方式 #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