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cathy怎么读

cathy 2
A13 梁晓声长篇小说新作︽中文桃李︾出版 2022年4月23日星期六责编孟秀丽美编王琳审读黄炜 □半岛全媒体记者孟秀丽 年初《人世间》爆火之后,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再推现实主义长篇新作《中文桃李》,聚焦“80后”大学生群体,以其在大学执教过程中与学生接触的所见所闻为基础,讲述时代更迭之际青年人的理想和奋斗,苦闷与困惑,彷徨与坚守,探寻自身成长与成就事业之路。
书中包含对亲情、爱情、友情,理想、现实、前路等的选择与探问。
4月22日,接受半岛全媒体记者线上采访时,梁晓声表示,写这部书一是给自己的教学生涯留下一点记录,其次也是为80后学子、为教过的学生们而写,这是他一直以来的心念。
另外,梁晓声透露,这是他倒数第二本长篇小说,还有一本在写着,完成之后就要“梁记面食店关张”封笔长篇小说。
写中文系: 探索学生与专业发展的更多可能 梁晓声新作讲述学中文的当代青年的困境,他们学习中文具备中文的认知能力后,在文学的影响、陶冶下,是否具备或具备怎样的从业能力?到了社会上怎么检验自己这种能力,怎样应用自己的能力?以及在应用的过程中,他们所面临的一些困惑及思考和选择…… 上世纪80年代,中文是一个非常风光的专业或系,曾经的才子和才女们都在中文系,“一个学校如果没有中文系,那如何得了?因此像中央美术学院、舞蹈学院,那时的学员们都是办文学刊物的,都是写诗的。
所以所有的报纸几乎都抢办副刊。
”回首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热及中文系热,再比对21世纪初的边缘化和清冷,梁晓声苦笑着寻求出路“,最初是喜欢中文才去读,现在可能是权宜考虑,可能是理科上不能与男生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时候的无奈选择,所以女生居多,甚至占绝大多数。
只是后来他们的从业能力仍要靠中文。
” 书中的汪先生毫无疑问有梁晓声的影子,梁晓声介绍说,文中的课基本上也是他讲过的课,是他引导学生们来讨论的一些问题,“因为我有一个想法,大家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坐在大学的课堂里,尤其是家境不太宽裕人家的儿女,还要承担着学费的压力,如果在中文的课堂上只是带着大家如何读懂一篇小说,这个课堂就太没有秩性了。
”在梁晓声看来,古文需要老师们、老先生们来谈,现代文学不需要老师讲。
高中之后没有读不懂的,只不过是不同的懂法,“因此我觉得更好的上课是通过一部文学作品引发了怎样的思考,那个思考性的话题以及延伸的讨论才是有价值的。
”文中课堂 上讨论到出租车司机、卖火柴的小女孩、聊斋中的王六郎,甚至讨论到和中文没有关系的罗丹的人马,“我觉得这些讨论才是中文的意义,这些也确实是我在大学里面上的课。
” 中文是个非常特殊的专业,“中文这个专业的特殊性就在于哪怕我是半瓶水,也可以晃荡得很厉害,装出特别深刻的样子,这点不但有时候学生如此,可能老师讲课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的如此,就在学生面前做出我是老师我之所以站在这儿,因为我很深刻,因此我们在听学过文史哲的知识分子说话的时候,总觉得有时貌似深刻,但仔细琢磨起来觉得不着调。
”梁晓声坦言,“有些讨论问题是庄重的事情,不需要那么多诙谐搞笑,幽一下默就可以。
现在一些知识分子谈话的时候,把许多场合都变得有娱乐性了,一个人如果开场白不像脱口秀一样热一下场,好像就不能进入讨论问题,一堂课45分钟,那时间是人家交了学费,这些可能是我们的一个问题。
” “70后”写“80后”: 对生活与人生的观照 在这本兼具回顾教职生涯与书写学生生活意义的书中,共和国同龄人梁晓声设身为一名“80后”小城青年,以第一人称写其大学生活、恋爱、友情、闯荡北京、一次次成败得失……梁晓声坦言:“写年轻一代对我是一个挑战,首先语言是不一样的,现在的语言变化太大了,尤其是网语经常出现的时候,我没有办法融入到那个语言中去。
但是‘80后’还好一点,就是我儿子的年龄嘛,他跟我的语言有一些贴近。
” 70多岁的梁晓声开始思考,人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想来想去,除了真善美,其他确实都是过眼烟云,于是想“自己快要融化的情况下看看还能做点什么事”,梁晓声这样形容自己的人生经历:“我没经历过诗一样的人生,压根就没那样想过,我可能从少年时期就在想我人生这辈子就是报告文学,写实来不得半点的浪漫、抽象、虚伪,因为家里那么困难,父亲在外省,母亲体弱多病,她撑起来这个家,还有一个生病的哥哥。
所以,虽然我看了很多小说,我当时并没有浪漫起来,我的这种浪漫情愫可能最多是在早期的一些知青小说里头出现。
”所以梁晓声赞同书中徐冉的观点,她是菜农的女儿,所以她的人生也是注定了是报告文学,是李晓东有一点小资。
梁晓声再次申明:生活就是生活,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要庄重对待的。
“现在许多时候,把应该庄重去思考和认知的问题搀杂进了游戏里,搀杂进了讨好、取悦听众和观众这个心思,至少这里我没用这样的桥段,徐冉最后做的工作是我比较喜欢的,我突然觉得又有点像《人世间》里边春燕的儿子,但这是巧合,因为我写这个东西完全忘了春燕那回事,可能也是越来越想生死是怎么回事,所以安排了她那样一个工作,一个人经常参加追悼会成为她的职业的话,我觉得这个人好像应该把许多事情都能够参透,我可能是这样一种考虑。
” 采访中梁晓声表示,自己现在做的事情是非常的事情,“这是我倒数第二本长篇小说,还有一本在写着,那本写完了,不管水平怎么样,梁记面食店就要关张。
因为我把这个看成跟一个面点老师傅开面馆是没有多大区别的,无非你把面食做得好一点,要保证食材的环保。
”梁晓声坦言,写作一辈子,人有时候还是要放下,不要太执拗,“放下一些事情,但是缸里还有一团面,这团面它不能浪费,实际上我为‘80后’学子,就是为我教过的学生们写一本书始终是一个心念,所以很大程度上是完成着一种心念,所以以第一人称写,叙事上我有亲近感,换位思考嘛,就站在他们的角度上。
” 写各种选择: 长辈对后生的寄语,可引以为鉴 书中梁晓声写了关于亲情、爱情、友情,理想、现实、前路等的各种选择,尤其主人公在临泉、省城和北京三个层次场景的逃离与选择,正戳中了时下很多年轻人的痛点。
到底是留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好,还是回原籍更好?梁晓声认为,书中人物的选择不是提供一种答案,不是对错问题,而是利弊和权衡。
他解释道,自己的学生中凡是回到原籍的,现在生活得都相对滋润,在省会城市有较好的工作,房价也低,可以用较少的钱买到大的房子,很快在职场上上升,成为忠诚的、执行力很强的骨干,然后在那儿生儿育女,开上车,生活幸福指数很高。
当然,留在北京的同学也都很优秀,但更辛苦一些,他们身上的优势很难被呈现出来;北京机会多,可能是指资源多,但竞争激烈压力更大。
梁晓声以比较浓厚的笔墨写了男人之间的友情,如李晓东与王文琪、李晓东与刘川,前者是大学同一个专业的同学,爱好、谐趣相投;后者是发小又是初高中同学,这种友情能好到什么程度?梁晓声说:“从前的年轻男人为了这份交情是可以豁出命来的,但时代变化了可能不一样。
我当知青的时候经历过,都是文学知青,比我年纪大得多,是非常的爱。
我有时强调友谊,可能是由于我人生中曾经有那么好的友谊,可能是我的一个心结。
” 梁晓声写感情戏驾轻就熟,虽70多岁了,写年轻人的爱情信手拈来,他为此也会沾沾自喜,但他并不希望以爱情线索和爱情内容撑起一部书。
《中文桃李》中,李晓东和徐冉的恋爱与婚姻阐释了他“选中人生伴侣即是选中命运”的观点。
梁晓声认为,选择人生伴侣是比选择工作或者选择城市更重要的事。
“你能和一座城市结婚吗?你能和一种工作结婚吗?”在梁晓声看来,伴侣比一切都重要。
“就是让你当封建时代的女王,住在皇宫里,一切都你说了算,可是你那位先生不中意,你觉得你的人生很好吗?”以《人世间》解读,梁晓声认为,秉昆找了郑娟是幸福的,国庆媳妇即使有胡子人家不在意,也是一种幸福。
到底如何选,一位长辈对后生的寄语,青年读者可引以为鉴。

标签: #php #怎么做 #文件 #文件共享 #收款机 #发送到 #应用程序 #文件